第一篇: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 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 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 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 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 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 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 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 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 教学时: 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 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最好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最好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最好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 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
具体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 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 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 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血液循环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第二篇:《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心脏和血液循环
十堰市竹山县张振武小学 谢小丽
科学知识:、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2、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科学探究:、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2、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科学态度:、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2、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教学时间: 一 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2、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心脏。
(1)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2)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3)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4)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5)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
全班汇报。
(6)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7)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2、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1)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2)演示实验 1,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3)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4)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5)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6)提问:把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与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差不多„„)3、血液循环的意义。
(1)提问:你能推测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干什么吗?(小组讨论、汇报)(2)小结: 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经过流动,把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通过排泄器官输出。(3)提问:在《肺和呼吸》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人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讨论、汇报。(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和能量,所以需要肺部尽快尽多的吸进氧气,心脏更有力的搏动,使血液循环流动加快,以便更多更快的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4)提问:由此可见,心脏是身体上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呢?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良好情绪„„)三 拓展延伸:
制订家庭健身活动计划。
第三篇:《3.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1
《3.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知道坚持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心脏。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模型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心脏的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1、谈话:
今天我们先来搞一个比赛,比赛就叫“看谁找得快”要求大家在老师说完比赛内容后,迅速去找,然后坐端正。
2、教师讲解:
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这个长度是1路车从姚家跑到火车站4800多趟的距离!血管里装满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3、提问: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
4、学生猜测,汇报。
5、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血液要想在血管里不停流动,必须有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心脏。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
6、学生回答。
7、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8、提问: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请你找找看。
9、学生找后汇报。
10、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心脏的位置的?
11、根据学生回答再问: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1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并小结: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的确,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二、认识心跳的作用
1、心脏不停的跳动和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2、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对照课件试着说心脏跳动与血液流动的关系。教师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的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血管中。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血液就是这样在全身不停的流动。
三、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1、血液为什么要不停的流动呢?你能联系前几课所学的知识推测一下吗?
2、结合猜想,教师出示课件讲解。
3、小组讨论:为什么运动之后,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4、汇报讨论结果。
四、讨论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
1、心脏是如此重要,如果这个泵出现毛病,那么人的生命就岌岌可危了,全世界每年由于心脏和血管出现问题而死亡的有167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9.2%。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瓣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等。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2、讲解阅读资料。
3、小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一定要适当,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烟能使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畅,过量饮酒能使心脏麻痹,甚至停止跳动。
第四篇:为学初中二年级教案
本文用贫富二僧的故事,阐述了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学习本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逮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③之昏,不逮④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⑤,久而不怠焉,迄乎成⑥,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只要肯做,难的也变得容易了。③〔资〕天资,天分。④〔逮〕及,赶得上。⑤〔旦旦而学之〕每天不停地学习。⑥〔迄(qì)乎成〕等到学成了。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②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③。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④哉!蜀之鄙⑤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⑥曰:“吾欲之⑦南海⑧,何如⑨?”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自败者也〕是自己毁了自己。②〔自力者也〕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②。〔吾资之聪,倍人也〕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②〔屏弃〕摒 弃。屏,通“摒”。③〔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孔子曾说过:“参也鲁。”(《论语·先进》)卒,终于。鲁,反应迟钝,不聪明。相传曾参曾把孔子的学说传给子思,子思又传给了孟子。④〔常〕常规,永远不变的。⑤〔鄙〕边境。(yù)于富者〕对有钱的和尚说。语,告诉,
第五篇:摩擦力初中二年级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