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大全)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课标: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分析: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难点:
从数据中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特点
方法与策略:
谈“天”是为了说“地”,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因此教学时不要讲太多的天文知识,以致把地理课上成天文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活动或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宇宙上看到的地球组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也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本章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
本节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阅读归纳:宇宙环境的组成成员(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形容词)
小结: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 宇宙环境
星际物质:气体、尘埃
过渡:物以类聚,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天体之间能够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概念:天体系统(强调关键词: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地月系 活动探究:完成天体系统的框图
太阳系 银河系 宇宙(总星系)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 其他行星系
过渡:从天体系统中我们明确了我们的地球是处于太阳系中的,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呢?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太阳系具体包括哪些具体的成员。
巧记: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探究活动:1.读图表得出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最终得出结论,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读课本八大行星数据图,列表比较九大行星特性,最终得出结论:地球质量和体积方面,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总结与过渡:从以上可以看出,地球在运动特征和物理性质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所以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但是,我们为什么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呢?
回答: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探究、资料分析: 距日适中 适宜的温度
生命存在的条件: 质量、体积适中; 适宜呼吸的大气;海洋的形成; 液态水的存在
活动:讨论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课堂总结: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它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是地球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使地球上有智慧生命的存在,从这个方面来讲,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板书: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宇宙环境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 宇宙环境
星际物质:气体、尘埃
2. 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的关系
(2).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2.八大行星数据图,完成运动特征的比较表格
第二篇:必修一1.1宇宙中的地球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农晓蕾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
1、几种常见的天体
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板书】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总结全课】
【巩固练习题】(投影片,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第三篇:1.1宇宙中的地球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重要,同时也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体及其基本类型,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掌握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归纳总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不同天体的特征。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宇宙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从而破除迷信、崇尚科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天体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确定依据: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而学生以前接触的宇宙知识较少,这部分内容很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二. 说教学 1.说教法
依据:本节原理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应借助多媒体技术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比较法、分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2.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内容比较抽象,应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抽象想象思维。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3.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课题引入:
首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展示一些有趣的天文图片,如流星雨、日全食、哈雷彗星等,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主动去探究宇宙中存在的自然现象。
(二)、新课教学:
1.首先联系生活,从夜晚常见的星星入手,引入天体,并展示各种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然后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天体系统的图文,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各种天体系统的运动及层次,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为了巩固新知,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这部分,首先读“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以及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再运用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5页的图表,提取信息,比较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从数据中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并完成三类行星的比较表格,强化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存在生命的星球这部分,我采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从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方面总结论述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4.最后是有关寻找外星人的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科幻片中有趣的外星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实施反馈: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4.教学反思
1.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强化对这种生活体验的思考和认知,将理论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2.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篇: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杨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课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学段课程目标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说教材:
本章是学习整个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础,学好本章内容,有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本章内容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地球的运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教材将“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内容放在第一章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首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章主要有以下四节内容组成: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这几部分内容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首先讲述宇宙,然后讲述人类生存的地球,着重讲述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宇宙空间来看,太阳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太阳通过放射能量和太阳大气层的变化活动,给地球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前两节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球作为极普通的行星,属于天体行列中的一员,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一定天体运动规律下形成的重要特征,因而本章各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由于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等都是建立在热量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能是气流、水流运动形成的基础,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直接影响时空上太阳能量的多少,如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周长的日变化年变化直接导致纬度上的热量差异和海陆间的热量变化从而形成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所以说本章对之后课程的影响也非常大。
说教学对象:
由于高一学生尚未系统学习立体几何,同时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将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教学,力求在不额外增加知识难度的情况下,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并且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在具体授课过程安排上可以通过运用对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地球运动这一节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地球运动模拟图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球的运动状况,并由此建立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考点: 本章知识考点主要分布在这几个方面: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规律上来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光照图,几乎是必考的内容。本部分内容从考查形式上,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光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素材,或提供隐形信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球光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说建议:
本章前两节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后两节课程内容则较为复杂和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本章前期应当适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主,建立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好奇意识。使得他们想要学习地理。接着通过简单概念的介绍,如宇宙、星云、恒星、天体系统,太阳辐射等等地理名称的引入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地理。再然后就是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与地理学之间的联系,如太阳及其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的关系来使得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只要让学生感触到地理就在身边,能够通过所学来发现并且解释地理现象,自然就能极大的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我看来地理的第一语言应当也就是图,学生学习地理最需要锻炼的能力也就是读图能力,中图版教材最大的优势在于专业性的配图设计,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到更准确的地理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也将以课本插图作为基础,同时配套相应的媒体延伸图片,flash视频以使课堂充实有趣,并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最后,通过学习第一章的地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像地球是太阳系中极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就可以培养学生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节则可以让学生建立起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而地球的运动则能树立起学生运动与静止时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等等。
第五篇:高中地理《地球在宇宙中》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地球在宇宙中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八大行星的位置、基本物理参数和分类;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地外生命的探索。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教材“宇宙环境”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的认识,对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地外生命的探讨,让学生意识到,迄今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的唯一具有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星球,我们应该珍惜、爱护地球,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能说出八大行星的分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2.能由地球生命的存在条件、生命形态推想地外生命的存在条件和形态,举一反三,能从多种角度分析同一问题。
3.形成正确的宇宙观、生命观,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想】教学从探讨地外生命再回归到珍惜地球,珍惜地理环境。知识目标设计关注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地球生命的存在条件、生命形态推想地外生命的存在条件和形态。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本课教学前,先让学生阅读《只有一个地球》一书,并就其中感触最深的部分写一段读后感。
【设计思想】让学生对本课题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让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交流读后感。
2.教师设问:在地球周围有哪些同类别的星球?假如地球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能搬到这些星球上居住吗?
用心爱心专心-1-
让学生对八大行星排序,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设计思想】让学生知道位置排序,认识到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让学生将八大行星的物理参数比较归类。预计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思考分析能够归纳出: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巨行星——木星、土星(质量大、密度小、体积巨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很遥远)。
【设计思想】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既普通又特殊,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适合人类生存优越环境的行星。进一步唤起学生珍惜爱护地球、保护生存环境的共鸣,也为下一节课探讨地外生命作铺垫。
3.看一段影像资料——从影视作品中剪辑几个有代表性的外星人形象,制作成一个短片,给学生直观印象和探讨氛围。
【设计思想】在短片中通过三个层次递进的问题:①它们真的存在吗?②有什么迹象表明它们的存在?③它们为什么从来不曾和我们联系?给出本节课的探讨线索,最后点明本课主题——探索地外生命。
教师提问:你认为地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并简要说明理由。
预计学生可能有两种相反的观点:①没有。因为地球各种条件得天独厚;②有。因为地球极其普通渺小,其他星体可能会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条件。
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么地球到底是具有哪些条件才使生命得以存在呢?
【设计思想】通过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可以让学生感知生命对环境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
教师启发进一步思考:原始地球的环境非常恶劣,但生命还是诞生了。因此,在深入探讨地外生命之前,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出示米勒试验图,并解释地球生命的起源。
教师总结地球生命的演化:由于整个演化的事件和过程实在是太漫长了。打个比方:设想把每50亿年按比例压缩成“1年”,这样的话,“一星期”就相当于现实生活的一亿年;“1秒钟”相当于现实中的160年。从宇宙大爆炸到太阳系的形成,用掉了“两年”时间。地球是在第三年的1月份形成的。
三、四月份出现了蓝绿藻这种古老的单细胞生物。9月份的时候,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有细胞核的大细胞。10月下旬,可能已经有了多细胞生物。11月底,植物和动物接管了大部分的陆地,地球变得活跃起来。我们熟悉的恐龙是在12月18日出现的,这些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仅仅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个星期。除夕晚上11点,北京人问世;而
子夜前10分钟,尼安特人出现在除夕晚会上。真正的现代人,仅仅是在新年到来前的5分钟才露面的,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开始与子夜前的30秒。这以后,我们所熟悉的人类历史上的总大事件,非常迅速的一个接一个出现。在最后一秒,地球上的人口就增加了两倍。
可以看出,其实地球的生命是经过了很长很长时间的孕育过程。真正发展到比较丰富多彩,或者说像我们这样的高级的生命形式,仅仅是很短的一段时间。
设问讨论:在回顾了地球生命起源、演化和存在条件后,参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形态,大胆设想:你认为哪些迹象可能表明地外生命的存在?
(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一位同学发表本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其他同学思考、讨论、补充或驳斥„„)
预计学生可能提到的方面:①找到一些生命必需的物质:例如水、氨基酸、氧气等。②找到有人认为是地外生命活体或者遗骸:例如外星人或者他们的尸体、遗骸。③发现被一些人认为是地外生命活动的痕迹或者遗迹:例如UFO、火星人面像、玛雅文明、金字塔、复活节岛石像„„④ 接收到可能是地外生命发来的信号。
同时,在讨论、质疑、反驳中,学生可能涉及到的方面:①生命的定义。②绿岸公式(德雷克公式):计算出在银河系有40万~5000万个文明社会。③地外生命可能的形态:一定要依靠氧吗?肯定是以碳元素为基础吗?水是必需的吗?
【设计思想】在讨论中激发学生合理的科学想象力,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迁移和融合能力(例如生物、物理、化学);在质疑和反驳中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强求有标准答案,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设想、敢于质疑,求真求实。
教师设问:为什么至今没有地外生命和我们联系?引导学生从三种假设情况(地外文明比我们低级、相当、高级)考虑。
拓展内容:近年来人类在寻找地外生命方面做出的努力„„。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大事件。也使之前“地外有生命,只是我们目前不认识”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合理解释。让学生体会在不断地设问、回答、再问、再答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科学本质的研究方法。
(三)总结
一些科学家说:“如果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像认为大地只生长一种植物那样荒谬”。对于地外生命,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探讨生命存在的各种可能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希望大家把这次的课题和讨论作为一个开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思考、探索有关地外生命和宇宙的各种事物现象。
教师提供几个相关网站地址:
http:///life/xuehui/qntwxh/(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
http://www.nasa.gov(美国航空航天局)
【设计思想】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因课时限制而中断,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六、专家评析
“只有一个地球”作为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二篇“宇宙环境”中的一个专题,该专题的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基本没有难点,尤其是针对交大附中的学生,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上,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林莉老师在深入研究教材、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将教学的重点设置为:由地球生命的存在条件、生命形态推想地外生命的存在条件和形态。这一设计改变了传统的简单获取知识结论的教学方法,而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探究。如林老师在教学中提出:“外星人真的存在吗?”、“请同学们参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形态,大胆设想:你认为哪些迹象可能表明地外生命的存在?”这些问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来推断地外生命的存在,也可以质疑地外生命是否一定需要有与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相同的条件。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质疑,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