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剪纸贴花教案
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剪纸贴花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剪纸的方法和步骤。本课学习剪动物,重点学会用剪纸剪动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简单的手法剪出动物,学会用剪纸装饰纹装饰动物。
3、情感与态度目标: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动物,激发学生对剪纸兴趣。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动物的剪纸方法。教学难点:外形设计。教具准备:
示范作品、各种规格的彩色纸、剪刀、刻刀和胶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教师出示动物的作品,这是什么? 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我们可以用剪刀代替笔,这就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用纸剪出美丽的动物,用装饰纹美化你所喜爱的动物。板书课题:剪动物
二、剪纸技能在动物中的运用。
1、生活中同学们见过各种各样的动物吧,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见过的动物吗?
2、提问:动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形状、色彩、花纹)
3、剪纸在动物中的运用。
师:每只动物都有不同的形状、色彩,它的花纹就是由不同的装饰纹组成。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动物进行剪纸创作。
4、装饰纹在动物中的运用。
质疑:怎样能把手中的动物变得更漂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动物,上面都用了哪些装饰纹? 讨论、交流。
3、教学制作方法和步骤(1)同学们拿出一张彩纸。(2)拿出笔在纸上画出动物的外形(3)第三用剪刀沿着笔画过的痕迹剪纸。
三、学生创作过程
教师布置作业内容及要求:下面同学们就按照课本上的图案剪纸与装饰上各种纹,设计一只具有自己风格的动物作品。要求大胆想象,勇于实践。让学生把作品拿起来检查、及时指出优缺点
四、展评作品
组织学生把作品粘贴到黑板上集体讲评
五、总结
剪纸作品无论是简洁的、还是复杂的、细致的都各有特色,都是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果实,我们要珍惜。
第二课时
课题:剪纸贴花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四、教学准备:剪纸作品若干,各色纸,剪刀、刀子各一把,两开白纸两张;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课堂导入:
l、教师出示多种类的美术作品。(课件出示)师:这些都是什么美术作品? 学生回答:绘画、剪纸等;
师:哪些是剪纸作品?(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
师:剪纸作品与其它美术作品有什么不一样,有哪些特点?生答:单纯、简朴、朴实、富装饰性。(教师板书)
师:今天老师与你们一起走近剪纸艺术。(板书课题:民间艺术――剪纸贴花)
(三)教学新课:
1、教师讲述:这些剪纸作品都出自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请学生欣赏课本剪纸作品。欣赏的同时归纳剪纸的题材种类。(课件出示)
3.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剪纸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出示课件)4.教师将剪纸展示给学生 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剪刀、刻刀等)
5、让学生认真观察图1图2,指出阳刻时应“剪剪相连”,阴刻时要“剪剪相断”。再让学生观察图3图4,指出对错。经过比较议论得出画纹样时必须注意纸的连断的结论,突破难点。
6、用课件出示贴花的剪纸作品。
问:用什么方法能让这两幅剪纸出现多种色彩呢?(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用半成品给学生示范,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8、教师展示图
3、图4问:这两幅图的构成形式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贴上花纹使动物的形状更加美丽。
9、下面老师先尝试一下,你们看老师是怎样剪的。示范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
(四)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教师辅导。
师:同学们,你们也想尝试一下吗?好的,看谁的剪纸作品最具有想象力。剪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评学生作品
1、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2、学生互评。
(六)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点题:以上学习的是剪纸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
板书设计: 剪纸贴花
特点:单纯简朴、朴实、富装饰性
第二篇:第13课 剪纸贴花
第13课
剪纸贴花
教学目的:
1、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2、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学准备:剪纸作品若干,各色电光纸,剪刀、刀子各一把,2开白纸两张;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l分钟)
(二)学习新课(10分钟)
l、教师出示剪纸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剪纸。引出课题。
教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请学生欣赏课本剪纸作品。欣赏的同时归纳剪纸的题材种类。(教师板书)
3.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剪纸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教师板书)
4.教师将剪纸展示给学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教师给学生做剪纸示范。示范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如::运用折叠法剪的是光卉,如果剪单独对称式的人物怎么剪?均衡式的呢?
(三)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教师辅导。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五)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并点题:以上学习的是剪纸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
第三篇:美术第四册第10课教案
美术第四册第10课:《奔跑的动物》教案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教 师:郭 燕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动物站立时和奔跑时的不同形态,了解动物奔跑的特征。
2.学习表现动物的奔跑动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大胆作画,使画的动物都像是在奔跑。
教学难点:动物奔跑时四肢交替运动的表现。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色纸、剪刀等
(教师)有关动物奔跑的图像及文字资料、课件、用纸板制作的头、颈、身和四肢都能活动的某种动物的平面教具、水彩笔、油画棒、色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1.提问揭题。
(1)提问:大家喜欢体育运动吗?班里谁跑得最快呀?比汽车还快吗?
(2)揭题:可有的动物跑得比汽车还快呢!你想了解哪些动物有这样大的本领吗?我们学习了《奔跑的动物》之后,就知道了。
2.欣赏激趣。
(1)看动画片《咕咚》(见相关资料)。动物们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咕咚”,受到了惊吓,盲目地奔跑起来……
(2)看奔跑动物的定格画面,观察动物的腿部在活动和静止时的区别。
(3)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五条。
3.尝试表现。
(1)展示纸板制作的头、颈、身和四肢都能活动的动物平面教具,并演示几个动作。
(2)让学生根据记忆,上台演示站立、行走、奔跑、跳跃等不同的动态。
(3)示范和分析奔跑动物的画法。重点强调腿的画法,注意腿部的斜度、腿与身体的连接部。
(4)分小组抽签,让学生按抽到的命题在小纸片上试画。小组评改后,各小组间一一相互交换小纸片,相互欣赏启发。
4.启发想象。
(1)让学生充分考虑要画的场面及表现方法,课件展示变换的多种场景。
(2)课件展示《狩猎图》、《拉斯科洞穴岩画》及优秀学生作品,重点欣赏奔跑动物简练、夸张的表现方法,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3)让学生自编动物奔跑的故事,自由想象故事中的场面。思考:哪些动物在跑?为什么跑?谁跑得最快?还有哪些动物会跟着一起跑?
5.作业辅导。
作业要求:自选材料,创造性地画一只或一群奔跑的动物。
6.作业讲评。
(1)讲评作业时主要看故事是否精彩、表现方式是否独特、画面是否完美等,多鼓励、少批评。
(2)课后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式表现奔跑动物,如:剪纸、撕纸拼贴等。讲童话故事《咕咚》
湖边是棵木瓜树,树旁住着小白兔。一天,一只熟透了的木瓜被风一吹,从树上掉下来,“咕咚”一声,正好掉在湖里。
小白兔听到“咕咚”一声,吓了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拔腿就跑。
一只狐狸看见小白兔慌慌张张逃跑,很奇怪,忙问:“你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小白兔一边跑一边喘着气:“咕咚——咕咚。”狐狸看到小白兔那副惊慌的样子,以为“咕咚”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吓了一跳,也跟着跑起来。路上,它们又碰到狗熊、梅花鹿、老虎。老虎看它们没命地跑,忙问:“你们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了?”
狐狸说:“„咕咚‟来了!”他们一个个都说不清“咕咚”是什么,大家也都没命地跑。
最后,它们碰到了一只长毛狮子。长毛狮子拦住它们说:“什么东西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这时候,它们已经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不得了,„咕咚‟来了!”
长毛狮子又问:“„咕咚‟是什么?在哪里呀?”它问老虎,老虎说不知道;问梅花鹿,梅花鹿说不知道;狗熊、狐狸也都说不知道。最后问小白兔,小白兔说:“那个„咕咚‟就在我住的湖边。”
长毛狮子说:“那好,你带我们去瞧瞧。”
小白兔说:“不行!不行!那个„咕咚‟太可怕了。”
长毛狮子说:“不怕,有我呢!”
小白兔没办法,只好带了大家来到湖边。大家东瞧瞧,西瞧瞧,咦,哪有什么“咕咚”呀!这时候正好有一只木瓜熟透了,掉到湖里,又响了“咕咚”一声。这一来,大家才把事情弄明白了。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 地心游记|冀美版(2014秋)
地心游记
科目: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师姓名:韩惠勇
知识来源
课标要求
知识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幻想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作
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百度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
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
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也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大胆想象选取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幅关于地心游记的想象画。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大胆想象选取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一幅关于地心游记的想象画。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课前布置 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地球构造方面的资料,对地心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二、教学引入: 让学生进行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三、视频资料欣赏 利用恐龙灭绝、神秘的太平洋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轮船和火山爆发等视频资料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地球的中心是否有另外一个未知世界。(教师可以联系现时生活中已知的,但并不一定存在的东西,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发展到创作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事和地心这种神秘莫测的世界联系起来。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科幻、探险的影视作品,通过画面、声音来感染学生,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想象。)四、激发学生的想象: ● 学生在进入想象阶段后,如何定位是一个关键。师:作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百度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 学生想象、讨论交流 五、学生想象绘画创作 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描绘地心的景色也是选择之一。(学生从直观的欣赏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出示一些科幻题材的图画,或分析书本中的学生作品。提示学生思考:作者表现的是怎样的科幻情景,又通过怎样的线条、颜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组织来表现想象中的奇幻世界的。(启发学生利用动植物的变形的特定空间环境,甚至于还可以利用毕加索、马蒂斯的变形人物,从中得到借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通过感性的欣赏和理性的认识后,会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绘画练习。)● 选择更利于自己表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六、作业展评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可以通过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总评等方式进行。要给每个孩子发表观点的机会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增强想象力和创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
板书设计
地心游记
教学预设
教学反思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设计首日封|沪教版
第八册
第五单元
情感的传递
课题名称:
第十课
世纪首日封
教学类别:
绘画
教学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首日封的意义、用途及其收藏价值,知道首日封包含的基本要素,学会运用绘画方式设计一个首日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制作首日封的过程中,学习将邮票主题与首日封形式统一构思和制作的设计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首日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懂得珍藏设计美观的首日封,激发集邮兴趣。
教学重点:首日封的设计要素
教学难点:首日封图案的设计
教学准备:
学具:铅画纸、勾线笔、彩色水笔、直尺等
教具:首日封的相关资料、优秀学生作品、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与发现
1、教师出示首日封和普通信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个信封和普通的信封有什么不同?2、小结归纳首日封的知识、特点及收藏价值。
首日封是在新邮票发行首日,贴用该种邮票并盖有首日首普通邮戳或特别纪念邮戳的信封。具有纪念和收藏价值。
3、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讨论
1、欣赏多媒体课题,说一说首日封的组成要素。
图案、邮票、文字
教师补充说明F.D.C.英文缩写含义。
2、讨论:首日封的图案和邮票有什么联系?
3、根据自己的邮票交流:你想在首日封上画一幅什么图案?
三、设计与制作
1、教师示范首日封制作方法:
构思并绘制首日封图案。
在图案下方标明文字“首日封F.D.C”,书写端正。
2、学生尝试设计首日封。
3、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与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评价内容:
①首日封图案和邮票有联系。
②画面美观、精致。
③色彩协调,构图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