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学设计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执信中学:付文祥
一:教材分析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17册第二单元 《情与意的交融》 的第一课。本课是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题材之一,内容主要是欣赏和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和基本方法,是第15册第二单元“奇妙的水墨世界”(中国花鸟画)的延续。内容设置主要是赏析几件优秀的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山水画,让学生在山水画的鉴赏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尤其是价值追求的核心理论──“情与景的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普遍对自然景色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同样喜欢山水画。他们对中国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但还不够深入。本课通过欣赏优秀的山水画,同时介绍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笔墨纸砚的工具材料学习、体会、感受山水画。深入了解、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另外要让学生感受到“情”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艺术可以传情达意,可以抒情,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情感。本节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徒手作画示范,让学生学习山水画的画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逐步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正确理解重要的名词术语。初 步学习通过画面表现自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提问等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培
养学生探究式、发现式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优秀山水画范例作品的赏析的同时,进行艺术形式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山水画作品赏析。对意境的理解。
难点:山水画的画法。
五:教学方法:展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练习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课本、备课本、电脑课件、水墨工具材料、学生:课本,毛笔、墨汁、瓷碟(或调色盘)、清水、宣纸、报纸。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2分钟)
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出示图片:风景照片。
提问学生:这些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在欣赏的的时候你都想到了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肯定鼓励。
教师提问:除了刚才看到的摄影作品、文学作品,还有什么形式能够表达山河大地的美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板书《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自然导出课题,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二:展开讲解:
1.提问学生:中国画的三大画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山水、花鸟。
教师:山水画是指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隋唐时期已经独立成科,五代、北宋益趋成熟,从此成为中国画中一大画科。西方风景油画和中国山水画在表现技法和材料的使用方面不一样。
2.对比中西绘画的区别。
PPT展示西方风景油画和中国山水画。
提问: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油画的区别?从工具材料、表现技法、创作思路三个方面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教师总结:(结合PPT讲解)
a.工具材料的区别:
西方风景油画:油画颜料、画布(木板)、油画笔。
中国山水画:毛笔、墨、宣纸、砚台、国画颜料。
b表现技法上的区别:
西方风景油画:焦点透视。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二点透视(成角透视)。
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高远、深远、平远(移动视点)。
C 创作思路区别:
西方人重视理性的再现自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中国人重视感性的抒发情感、表现“意境”。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索、发现中国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及时的补充和梳理。通过对比的方式和直观、概括、清晰的讲解,让学生有深入的认识。)
三、发展阶段,感受“情与景的交融”
1.教师:刚刚我们讲到“意境”。这里我们先来朗读一首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
2.出示《江山如此多娇》,让学生观察,教师作介绍。
3出示《寒江独钓图》,让学生联想有相似意境的古诗词。
4出示张大千的《山高秀色图》对比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设计意图:学生读名词赏名画、读名画品古诗,初步感受诗情画意。)
三、教师示范、学生作画。
1.教师:我们初步了解什么是山水画,欣赏感受了山水画的意境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画一画。在画的之前我们先来补充一些知识。山水画的画面内容包括:山石、树木、云水。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山石的画法。
画山石的技法(皴法)主要有:披麻皴、斧披皴、解索皴、荷叶皴、雨林皴、折带皴、米点皴等等。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披麻皴和斧披皴。
现在就让我们学习如何画山水画,一幅山水画,不论有怎样的风格范式,一般都离不开一种最基本的作画步骤,既勾、皴、檫、点、染,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用墨的干湿浓淡变化。一块石头也一样。画石头要根据石头的基本结构规律“石分三面”来画。(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临画步骤图和老师的示范进行山水画技法的练习。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3、作业展评,加深交流
学生完成作业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作总结补充性评价三种方式来进行。
4、欣赏古代优秀山水作品,让学生理解学到的知识。
四、总结
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1、情景交融的意境。
2、独特的表现形式。山石的画法:
1、画山石的基本步骤:勾、皴、檫、点、染
2、石头的组合:疏密,聚散。
五、课堂延伸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幅山水画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赏析文章,谈谈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第二篇: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教案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朱晓
邮政编码361101
电子邮箱zhulaoshixm@sina.com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高一年学生
2、学科:美术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网上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2)网上收集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理解山水画的创作原则。(3)网上观看视频,学习山水画的创作技法。
二、教学课题
遵循美术的教学规律,以欣赏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入手,引导学生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感悟山水画的创作原则,课堂教学以认识作者的思想境界为解读山水画意境的立足点;建立“赏析——探究——理解——实践”的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通过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对比,进一步探寻中国山水画造型、造境的审美特点。
三、教材分析
《天人合一 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是人美版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的第2课内容。是在学习《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之后,具体学习中国山水画课题;也为后续学习《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内容垫下基础,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本课学习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中国山水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风景画,虽然都是画山、画水,但山水画是抒情的。对山水画的理解,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境界。看画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到画中表达的情感。要善于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的心境,逐步做到学会从自然风景或画中去体会山川的美好及无穷变化,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力。从表现技巧来讲,笔墨就是表达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格调高雅或低俗。内容好坏容易明白,而格调如何,就不是容易一下看穿的。因此,本课应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提高鉴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以期达到整体素养的提高。
1、教学目标:
(1)感悟中国哲学思想,理解画家的创作心境。
(2)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3)学会从自然风景中体会山川的美好和抒发个人情感。
2、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2)学习山水画技法
3、教学难点
借助笔墨技巧,创造山水画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发挥互联网条件下收集资料的便捷和教学中的学科资源应用与研究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教师拟定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交流研讨,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学习的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教法:
(1)讲授法。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教师运用讲授法介绍画家研究画理画论和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帮助学生了解、感受、认识中国山水画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分析法。通过作品分析,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教学活动。
(3)示范法。山水画是通过笔墨传达画家的情感,技巧性较强;教师采用示范法讲解范画教学,能直观演示笔墨关系及画面处理方法。
2、学法:
(1)比较法。将两种不同类别的画种放在一起比较,能清晰快速找到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工具应用、构图造型、色彩表现等方面有着根本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能较快鉴别山水画与风景画的不同特征。
(2)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法对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自主探索研习,有利于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3)尝试法。通过对山水技法的练习,了解基本造型方法。山水画有多种表现技巧,笔墨变化丰富,色彩运用各有特色。让学生动手学习基本技巧,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优秀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力。
五、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搜索资料
课前要求学生围绕本课学习内容,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山水画知识,整理学习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百度链接】
中华五千年:http://(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搜索到的相关画理资料展开讨论,生生、师生交流互动。)“古画画意不画形”、“树石不取似,意到便已”、“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师评述:在古人看来,把大自然融入笔墨之中,这是山水画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而把自然界的物象和人融合到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情与景的交融。这就是历代中国画家所追求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审美原则。
3、画种比较,探究画理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比较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区别。)
PPT展示:
(1)工具材料的不同。西画多用平头笔,如油画笔、水彩笔、水粉笔等,调和颜料作画,画出的作品一般都叫“风景画”。而用毛笔和水墨颜料,画在宣纸和绢上的中国风景画,都叫“山水画”。
(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不同。西画画风景要支起画架子,大都以焦点透视的方法对照景物如实描绘,包括光影、体积等。如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林荫道》。中国画则讲究“搜尽奇峰打抄稿”,把要画的东西目识心记,古人称为“腹稿”。在构图时,可以散点透视的方法,一段段记录不同景色,形成独幅或长卷,可以从山前记到山后,可将不同季节的景色描绘在同一画卷之中,表现起来能够收放自如,随心所欲。常以三种构图(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创设画面。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元代倪瓒所画《六君子图》,唐寅《山路松声图》。
【百度链接】
《林荫道》http:// 《山路松声图》http://wenwen.soso.com/z/q167503243.htm。
(3)山水画对笔墨意境的追求。国画的表现方法是通过笔墨来“造境”。西画多表物,国画多抒情。表物主要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抒情是主观地表情达意。
(学生以“画当为山水传神”为话题,围绕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特点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
师述评:古代画家追求“外师造化”即以大自然为师,潜心观察事物变化以及其中人物的神情动态;“中得新源”即将画家心之所感,意之所得融会于画中。又强调“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说画家作画,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就是头脑中已酝酿成熟了,才能达到如此传神境界。
4、示范方法,艺术实践
(1)教师通过实物展台示范画山水画的步骤。从作画的起稿、勾线、皴擦、点染、上色等表现技法,以及笔墨变化,空间创设,意境传达等画面的处理方式逐一讲解演示。教师着重介绍画山水画从临摹入手的方法、步骤,以及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2)教师指导学生艺术实践。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临画步骤图进行山水画技法的练习。按临画步骤实际操作,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体验山水画意境的创设过程。体会画家将时代精神融于笔墨之中,表达情感的创作方法。
5、归纳总结,课后拓展 PPT展示:
(1)总而言之。师述评: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受古代哲学影响,画家多精于研究画理画论,传承流派。以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为创作理念,运用散点透视法追求诗情画意和笔墨韵味,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形成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造型、造境的审美特点,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2)课堂延伸。①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幅山水画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赏析文章,谈谈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②网上观看山水画技法教学视频。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山水画技法
六、教学反思
1、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精神,本课努力使教学成为引领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获取欣赏思路的有效活动。教师抓住高中学生思维敏捷、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学习资源的强大功能,课前提供与课题学习相关的百度链接网站供学生有针对性的上网收集学习资源,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化于学科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由此,帮助学生把握对中国山水画审美内涵的理解,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各类型中国山水画不同的风格和面貌进行初步的探讨,引发学习兴趣。从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对待本课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对传统艺术了解的热情和愿望,这是顺利进行本课学习的根本保证。
2、本课教学重点在于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和学习山水画技法两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收集资料亲自分析、探究画理、体验教材阐述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网上接触优秀作品及作品鉴赏,积累经验,提高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在技法学习方面,教师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对比,找出中西绘画的区别。从而明确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工具材料、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笔墨意境的追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与西方风景画不同,是以生活中真山真水为原型,经画家内心,借助笔墨技巧,艺术地创造出来的,不能只经认真地写生完成学习全过程,必须掌握独特的造型方法,融合自身感受方能完成。经由教师课前安排学生网上观看山水画技法视频结合教师课堂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多分析研究,逐渐达到比较准确地应用笔墨技巧的程度,使得顺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3、中国山水画以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为创作理念,凸显山水画的抒情性。教师需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看画不要只看表面,而要看到画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善于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的心境,逐步做到学会从自然风景或画中去体会山川的美好及无穷的变化,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力,是本课教学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律。教师通过精选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将山水画的创作原则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指引理解山水画家创作思路、正确赏析山水画的门径。教师的范画改变过去用局部山、石、树等为基本技法的作法,采用完整的构图,使得原本单调的练习变得丰富而有美感,同时还有一种空间关系,并详尽介绍了山水画从临摹入手的方法、步骤,以及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学生的自身艺术实践有利于学习笔墨功夫,促使学生明白笔墨可以表达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格调的高雅或低俗。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造境及创作理念,提高鉴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也就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深厚丰满的山水画文化内涵有深刻的认识与掌握是有困然的。正确的教学导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兴趣学习持续发展是我们的愿望。
第三篇:山水画教学设计
《山水画》教学设计及反思
苍溪县陵江镇庙垭中心小学校 贾雪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画出一幅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习的探索、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三、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四、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墨汁、生宣纸、毛笔、调色盘、报纸、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投影出示有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幅色彩照片和一幅中国山水画。
让学生说说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点?
2、讲授新课。A、教师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作简单介绍。
B、布置学生边听音乐《高山流水》边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这两幅作品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3)这两幅作品你喜欢哪一幅?说说喜欢的理由。(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5)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选代表发言。(6)激发学生的兴趣:你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3、教师边示范讲解山水的画法:斧劈皴、披麻皴、点画法…… 教师讲解的同时,可让学生跟着练习。
4、教师示范画一幅山水画(尽量简单些的),让学生边观察边跟着学作画。
在教学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如下几点: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示画面景物远近、明暗,加入适合水分)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这样才能控制自如。(如果水分多,可用纸巾或干布吸干些)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5、学生独立创作。
由学生自由作画,内容不限,教师相机指导。
6、作品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尽量把评价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评,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7、全课小结。
第四篇:《学画山水画》教学设计
《学画山水画》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认识山水画空间、笔墨特点,掌握山水画的绘画步骤。
2.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笔墨技巧表现简单的山水画。
3.增强对大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难点: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幅画是什么画?”“是谁画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教师总结:《千里江山图》以“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山河,那同学们想不想通过中国画的形式画一下自己的家乡呢?
(二)直观感知
1.简单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括。
2.展示《白云深处有人家》,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都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总结:山石、树木、房屋;郁郁葱葱,巍峨雄伟。
(三)形式分析
1.继续引导学生欣赏《白云深处有人家》,并思考问题:作品中山有什么特点?
学:近山、远山
总结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三远法,并结合作品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放大图片,提出问题:近山与远山有什么区别?树木又有什么不同?
总结:干湿浓淡的变化、繁简的变化、虚实的变化等
3.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国画作品并总结中国山水画意在借景抒情。
(四)示范练习
1.教师示范
树的画法:点、横、个字形、介字形等
山的画法:近景-中景-远景
2.练习要求:构思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风景画,大胆的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画一幅山水画。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开展美术展览会,展示学生作品。
2.鼓励学生谈谈从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
(六)小结作业
1.总结中国画的画法。
2.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色,并尝试用中国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板书设计
《学画山水画》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教学重点:
一: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二: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课前准备:
中国画(以山水画为题材为主),山水画技法课件。
师生共同准备中国画的工具与资料。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与西洋画中的风景画做比较,强调中国画意境及诗书画的一体。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二:揭题:学画山水画
三:授新
1、法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思考:A造型特点B技巧运用C表现手法D感受。D如何表现。绘画步骤等。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工具进行描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3、师生共创;请生简述自己做画步骤,方法,师师范步骤,技法。讲授示范表现山水画技法A皴法B披麻皴C斧劈皴D点苔。讲解师范在造型中线条的运用,笔墨的.技巧等等。
4、欣赏中国画其他技法点津。
5、小结作画步骤。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技法的练习,试创作。师巡视指导。
四:引导创作
1、欣赏课本范图及其他学生的优秀山水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想法,交流练习过程中的一点成功之处,集思广益。
3、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师及时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及笔墨的用法。水墨的焦浓重淡轻干湿等等。
五:学生创作
1.以线为主的方法,也可以用大块面墨色与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
2.师巡视。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注意构图,处理远近关系等。
3.帮助个别后进学生的造型创作。
六:作业展评
生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师点评优秀作业,小结本科重。难点。
七:课后拓展
1.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现创造的乐趣。
2. 利用网络欣赏更多的中国画名作,了解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
【《学画山水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学画山水画》教案
2.学画山水画教学反思
3.《学画山水画》说课稿范文
4.《学画》教学设计
5.学画教学设计
6.《学画》的优秀教学设计
7.关于《学画》的教学设计
8.语文教案《学画》教学设计
9.《学画》教案
第五篇: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一课是初中重要的欣赏与造型实践课之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和基本的造型技能,帮助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用示范教学手段,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造型表现,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学习。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 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鉴于学生们欠缺书法的基本功,在造型表现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落墨表现,不要拘泥于太多的专业技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生能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欣赏中的得到美的体验,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美。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树石的绘画步骤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教学重点
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用笔、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
2、通过对山水画的树石绘画步骤与方法的学习,尝试创作山水画小品。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一段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的新闻拍卖视频,以及展示近期李可染的”80元变1.84亿元”新闻图片入手。讲述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地位不断提高,提高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重视地位。
二、新课学习
本课设置以了解山水画(如何懂)、欣赏山水画(如何画)、学画山水画(动手画)三大环节。
(一)、了解山水画
问题设置:山水画是中国画的大门类,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
学生用自己的话自由发挥,教师引导并最后进行总结。(围绕中国山水的魅力及山水画家的文人情怀)问题设置:画家笔下的山水画与自然景色有什么差异?
展示自然黄山景观图片及中国画家亚明《黄山云》山水画作品对比。
风景照片:记录自然。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
画家寄情于山水间,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情感融于笔端。
(二)、欣赏分析;用心体会
(对比了解、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图片:《万山红遍》 李可染、《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平沙落雁》傅报石、《大漠》吴冠中 等作品赏析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教师小结):
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学生讨论)
欣赏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播放古曲平沙落雁)。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总结:作者以最简洁的构图和笔法创造出一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琴声、雁声、水声化合成诗一般的意境。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皮纸的性能,将沙滩与河水画得若隐若现,使画面满而不闷,简而不空。(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
1、位置经营,构图表现;
2、“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意的追求;
3、水墨韵味,墨彩交融
(三)、学画山水画;造型表现
1、回顾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山石的体积与石头的质感;
2、根据所熟悉的古诗词义,画一幅中国山水画。挑选自己旅游时的山水画照片,用本课介绍的画法步骤,画一幅山水画小品。(学生创作)教学评价: 学生自荐通过互评选取优秀作品展示,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教学小结: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在教学中要贯穿这一思想,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切入点。
1、介绍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表现方法。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对学生不同感受要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