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22:1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王 盈

我们都知道,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标准关键在课堂。新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以探究式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则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下面就结合个人的实践来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四种基本课型:

1、新授课教学。

2、复习课教学。

3、实验课教学。

4、综合实践课教学。每一种课型的有效教学设计都有它自己独到的方法。这里着重探讨新授课探究式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新课的引入设计。

新课引入的设计方式有很多,这里初步小结了12种:

1、观察和实验引入新课

2、实例引入新课

3、小故事引入新课

4、物理史料引入新课程

5、导言引入新课

6、巧编笑话引入新课

7、错误经验引入新课

8、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9、引申扩展引入新课

10、描述情景引入新课

11、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12、提问、质疑引入新课。这么多种引入方式,在具体应用时当然是灵活的加以选择,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下面以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3节“力与运动的关系”为例进行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不多,连两幅较大的插图在内共一页纸,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在前面第八章第1节“力,弹力”中已经研究过。要研究的就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个方面是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书上只是用举例推理的方法,讲述了物体受平衡力和受非平衡力时的运动情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何有效的引入新课呢?请看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方案一:故事引入,将自己乘车去某地时,车子行驶过程中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拐弯等情况,编成故事,再配合动画展示,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二:复习导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问:物体受到力时将怎样运动呢?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三:实验导入,首先教师出示一只排球,并把它放在讲台上,接着从讲台上将排球水平推出,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看到了什么?然后请学生参与,谁愿意轻轻将排球抛给老师,并问:你抛球时用力了吗?老师推球时也施力了,说明力与运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引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方案四:魔术导入,教师先展示一只乒乓球,并请学生检查没有问题,然后播放音乐,同时快速将一根很细的透明细线用透明胶带一头贴在乒乓球上,一头贴在教师手掌心,然后配合音乐表演乒乓球听着教师的口令上升,下降,向左,向右等运动,学生观察到乒乓球好像浮在空中听从老师的指挥。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激趣导入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

经过实践及操作反思,不难发现1、2两种引入太过平淡,不能立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第3种引入设计是学生参与式实验,一定程度上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探索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个实验虽然有学生参与,但本身过于平常,没有新奇性,不能起到震憾效果,第4种方案,将魔术引入物理课堂,有很好的激趣效果,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魔术本身对教师的要求太高,其次这个魔术与课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有联系,但学生往往会将探究的注意点集中在老师是用什么特殊方法不接触球就使其运动起来的,其引入新课的有效性不高。

方案五:放礼花弹引入。

第5种方案,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激趣作用效果显著,学生得以迅速进入课堂情境,其次,礼花弹施放的过程紧扣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同时,教师提问引发学生自觉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了课前设计的预设效果。

新课引入的有效性分析:分析以上几种方案,新课引入的有效设计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否启迪学生的思维。

2、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3、能否引发学生自觉的学习动机,4、能否促进新旧知的转化,5、能否增强课堂的诗意,6、能否活跃课堂的气氛等等。

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应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开拓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需借助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创设物理学习情景,使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的问题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心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动机,才能自觉地启动思维,迫切而主动地将矛盾转化为问题提出,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发现有待于学习和探索的新知识。同时,教师应把“幽默”、“诗意”、“发散”的课堂教学艺术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习过程变得快乐起来。

二、进行新课设计

初中物理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等等。

(一)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概念教学有如下几点要求:

1、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不过分强调概念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3、重视探究式学习,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

4、多样化的概念教学形式和途径

具体来说,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降低了对概念应用的定量计算的难度,增加了对概念建立的体验性要求 ;

2、多处对概念的定性说明不再给出统一严格的定义,而是要求学生能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和理解概念的含义;

3、增加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内容;

4、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

为此,我们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转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般而言,物理概念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以体验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

2、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

I、以体验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力?

(2)提出体验要求,学生进行体验并观察记录现象。

1:学生体验实验手推小球,手压海绵,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或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海绵变形。

2:学生体验实验钩码拉弹簧,棒击乒乓球,弹簧伸长,乒乓球同用手推的小球发生一样的现象。教师举例:机器代替手也起到提、推、拉、压的作用,物体对物体也能起到这一作用。

3:学生体验笔脱手。学生分组实验:磁铁靠近大头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纸屑能吸引纸屑。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一个物体能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巩固应用,加深理解,师生分析上述结论,再根据生活经验“一只巴掌拍不响”,进一步理解发生力的作用要有两个物体。最后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课堂现场氛围,比如上公开课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听课老师的到来,然后再次热烈的鼓掌,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一只巴掌拍得响吗?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要有两个物体,最后介绍力的单位——牛顿。

分析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以体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强调启发式教学——变教为诱和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实现。强调体验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以体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设计适用于现象鲜明的实验概括出的概念教学。如:压力、压强、浮力、熔化和凝固、杠杆、功等概念。

II、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密度”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由如何分辨不同物质的体验游戏引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进而进行大胆猜想,在猜想的基础设计并进行实验: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质量之间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推理得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自然的引入密度的概念,进一步教学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出示密度表,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和拓展应用。

由于

1、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问题性。

2、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3、探究活动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所以以探究为主的概念教学设计,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实践了课标对概念建立的体验性的要求,使学生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可以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科学的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关于物理规律的教学

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物理规律主要是通过大量具体事实,包括观察与实验,归纳而成的结论,很适合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讨论探究式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设计策略。

探究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Ⅰ、提出问题环节的有效设计。

★一般而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以下几种:运用观察,引导比较,指导推理,实验体验等。

下面我们分别用案例加以说明。

★第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提出问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案例是这样设计的。

1、用灯光隧道引入新课后,组织学生活动:大家的桌上也有镜子,照一照,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过渡:结合生活中照镜子的经验,想一想,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提出问题:我觉得„„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第二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提出问题,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之间关系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体验:请学生分别靠近正常工作的电熨斗和其导线

2、教师过渡:你感受到了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提问:感受到„„,我想到了„„。

再如:探究“速度”时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纸锥举高到相同高度,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将放手,你想知道什么?

★第三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实验体验提出问题,比如,探究光的折射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的。

1、体验活动:叉鱼比赛

2、活动中你有哪些疑问?

3、学生提问。

再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射击比赛。先用激光灯直接射向靶心,再用激光灯对着平面镜照,看谁还能准确的击中靶心,结果老师胜出,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些什么?

★还可以根据旧知提出问题。比如,“力与运动的关系”中,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在已知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情况下,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探究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时,在已经得出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不变的基础上,问学生你有哪些疑惑?

Ⅱ、猜想与假设环节的有效设计:

★一般而言,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环节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要为学生猜想创设必要情境。

2、指导学生猜想要有根据。

3、要引导学生对实质相同的不同猜想进行归类。★猜想与假设环节实施步骤:

1、搜寻事实、经验、直觉

针对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探寻与之相关的现象、事实、经验、资料、仍至学生的直觉等等。

2、归纳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找出共性内容或特点。

3、形成假设。

根据分析,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

★猜想与假设环节的组织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独立思考。

△比如,学生猜想大小纸锥谁先着地?学生猜大的先着地,教师可以提出:能说说你的依据吗?

△再如,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用桌上的镜子照一照,再结合生活中照镜子的经验进行猜想。当然学生的猜想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可以把学生的猜想一一板书出来,如果太多可以进行整合,或有选择的验证其中的部分猜想。

Ⅲ、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明确研究对象包含的物理量

2、弄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明确研究的方式:定量、定性、比较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环节实施的有效步骤:

1、指导学生明确所研究的物理量

2、确定实验器材

3、设计实验步骤

4、设计实验数据、现象记录表格

△比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一猜想时,首先学生小组讨论,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像距和物距,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小组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关键点及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一是如何确定虚像的位置。用玻璃做这个实验,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教师也可以在揭示虚像概念时,有意识的演示确定虚象位置的实验从而降低学生在设计时的难度。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二是如何消除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小组交流确定方法,做三次,收集三组数据。这样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也就水到渠成。再如,探究光的反射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猜想时,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反射角与入射角,然后小组交流确定最佳方案。

Ⅳ、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明确实验交流要求

2、合理分组,确保学生全员参与

3、注重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及时指导

4、实验时间要保证

5、指导收集数据的有效方法。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环节实施步骤:

1、提出交流要求

2、根据实验设计步骤进行充分实验

3、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

本环节应尽可能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特别是指导帮助实验有困难的小组,并抓住典型类型为交流作准备。

Ⅴ、分析与论证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分析与论证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要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2、教给学生必要的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策略。

归纳法:分析证据或数据找出共同点提炼结论;

推理法:分析数据或现象找出其趋势推广趋势至理想化;

比较法:根据表格对比直接得出结论。

★初中物理常见结论的形式:

△案例分析:比如分析与论证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时,指导学生分析三组数据,不难看出每一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从而归纳得出结论。再如分析与论证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首先指导学生看电压的变化情况,再看电流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电压增大时电流也增大,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有没有进一步的发现,小组讨论后会发现,存在正比关系。

Ⅵ、评估环节实施的有效设计:

★评估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要指导学生检验过程是否合理

2、要指导学生评估结论的可信度

3、要指导学生改进探究实验方案

4、综合运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估及教师评估的方式。

其实科学探究的评估是贯穿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应该特别注意及时性原则。如,当学生提出探究方案时,应及时作出评估,这样可以对探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适当的修正;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应及时的给以评估,及时反馈和指导修正探究方案,以利于探究的顺利进行;当探究的结论得出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态度、体验,与他人合作精神以及探究方法、技能甚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在探究活动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太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等。

Ⅶ、交流与合作环节的有效设计:

★交流与合作环节的有效策略:

1、要指导学生展示探究过程。

2、要指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探究过程进行质疑。

3、要指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探究方案。

4、要指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推广与应用。

交流与合作实际上是探究式学习的一条原则,也应将它运用于探究过程的始终,从而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且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这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及素养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当然也不是每一个科学探究的设计都要完整的包含这七个环节。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实践

★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

1、必须紧扣并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

2、必须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有趣

3、必须难易适度

4、必须具有变化性、多样性

5、必须具有促进学生进步的特性

6、作业必须适当,学生能够完成。

△比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故事的形式出示一幅画,大师的失误,学生很感兴趣,讨论很热烈。

2、虽是一个常见题,但却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速度”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动物王国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海洋里游得最快的动物旗鱼,天空中飞的最快的动物雨燕,碰到了一起,它们都说自己是速度之王,并为此争论不休,如果你是裁判,你打算怎样裁决?谁愿意试试,为了快速裁决出结果,你可以升格为裁判长,需要几名助理裁判及他们的任务由你决定,开始!这道题改编自3W的第2题,其实质就是3题计算题,如果不加以改编,直接呈现给学生,导致重复计算,有效性不高,换一种设计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更体现了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力与运动关系”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在“传气球”游戏做完后,问学生游戏过程中气球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练习的有效性很高。

四、课堂总结的设计实践:

★课堂总结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学生是课堂总结的主体

2、要指导学生从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总结

3、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

4、教师要把握全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的首席,应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团队的力量,这样的课堂总结设计才是有效。

五、课堂拓展延伸的设计实践:

★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实施的有效策略:

1、充分认识STS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所选的STS内容描述的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反映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渗透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物理应用与发展教学的主要内容。

2、对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开发和整合

充分利用好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材料。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STS及科学世界的内容。充分挖掘物理史、科技史的相关素材。

3、根据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方式

4、注意学科知识的整合△比如:“平面镜”的拓展设计:设计实验,将两块平面镜互成90度放置,将一物体放置在靠近夹角的某一适当位置,观察成像情况。然后逐渐减小两块平面镜之间的夹角,观察像的变化情况,最后两块平面镜平行放置,观察成像情况。再将其中的一块平面镜换成玻璃,观察成像情况,说明这就是灯光隧道的工作原理,再问为什么老师制作的灯光隧道展示的效果比你的好呢?想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秘吗?课后继续探究。

△“速度”的拓展设计:在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同时激发兴趣,课后查资料,了解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们的速度之最。下节课交流。

第二篇: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

贡山一中物理教研组

摘要:本文从正确认识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课堂探究式实验设计中的探究活动设计,同时以案例给出了进行这类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路。目的是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探究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形式的反映。不同的形式会产生出不同效果,从而收到的课堂效果也会不一样。如何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应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改实践,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形式的新思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继承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上进提出了“五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学影响很大。我国各学科教学都严格地执行五环节结构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这里,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特征有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设计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可以围绕如下七个环节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用自制教具和“随手取材”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活动。设计课堂实验的探究活动时,应当认识,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有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探究活动的指导和开放程度可以不同。科学探究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分层次的。如提出问题,按照问题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由低到高不同的层次:①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②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层次越低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层次越高探究开放的程度越大。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根据多种因素来把握指导与开放的程度。这些因素是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资源的情况等。应随着学习的进展,使开放的程度逐渐提高。探究活动应当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做同样可以培养一些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案例评析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和要求:

案例 阳光透过树荫所成光斑的探究

提出问题 :观察阳光透过树荫产生的现象(图1a和图1b),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种光斑是从哪里来的?也见到一些非圆形的光斑,这种光斑又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设计理念】

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第三篇: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浅谈物理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施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探究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

对初中学生进行物理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使学生能顺利跨上高一级物理的台阶,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传授物理知识的正确方法。所以,在今天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师生应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科学、感悟科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下面就本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式教学方式作为一项新的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从而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开展科学探究,有利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我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些合适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兴趣和动力

23、巧用类比联想,进行科学猜想。若研究的问题比较抽象,或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我就从生活中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中找出与之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如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我先让学生探讨:现在许多学生要过隧道,什么因素能影响学生的顺利通过?通过讨论得出:隧道的长度、宽度,隧道是否平坦等本身因素,然后将上述结论与导体类比,把自由电荷比作学生,把导体比作隧道,从而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

三、设计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由扶到放,逐步进行”。开始时,由于学生缺乏知识经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物理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法、理想实验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步放手,多一些建议,少一些规定;多一些操作,少一些提示;多一些交流,少一些讲解。

在探究内容高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时,教师应适时给予引导。如为推理牛顿第一定律而做斜面小车实验,我提出的问题是: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因学生没有这个生活经验,在地球上也无法找到不受力的物体,怎样创设一个不受力的条件呢? 我通过“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给大家启示:在我们无法创造真空环境的条件下,是怎样通过实验推出真空不能传声的?当密闭容器中的空气越来越少,传出声音也越来越小,进而推出,若密闭容器中没有空气,则听不到声音传出。学生由此推出:让运动的小车受

计划,利用观察、实验和其它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大力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坛坛罐罐当仪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3、根据制定的探究计划、探究方案进行实施。

在探究过程中,要明确三个问题:首先,我到底研究什么;其次,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后,我从哪里开始研究。明确了问题,就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率。许多学生做实验是为了好玩,如果学生充分利用实验“玩”出一些规律来,我们应该加以鼓励。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会这里碰碰,那里摸摸,做了实验也不知道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以至于做完实验也不知所以然。这就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全面了解现象的特征以及其发生、发展的条件,以及条件与结果之间的依赖关系等。要大胆放心地让学生去操作、读数、记录。只要操作规范以及正确使用仪器,允许他们的操作过程有别于课本,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重评过程,总结探究成果

评估是对探究的反思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究的完善。《新课标》对学生的评估要求是: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是否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探究方案进行改进的意识。

评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对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实验操作是否得当,在探究过程中,按要求应保持不变的量是否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保持不变,如在研究电流和电阻关系的实验中,是否保持了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实验记录数据是否合乎常理,当个别数据出现差异时是否对测量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要有评估探究结果是否可靠合理的意识,当实验数据与理论有差异时,有否评估误差原因的意识。

总之,通过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间接被动地接受知识改为通过学生探索,直接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学,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认为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虽然探究式教学在教学领域提倡已久,但在我们农村中学真正实施也还不久。平时我在教中多多少少也进行过探索式教学,但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还并不了解。通过这次深入的探究总算对它有所了解,但还并不完整,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完善。特别是其中的某些步骤我觉得还不够完美,如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怎样才做到简练和恰到好处,还有在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及学生通过

第四篇:初中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初中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地位和目的: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与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突出,在《课标》的内容标准中,第一个标准是“科学探究”,第二标准是“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包括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这些基本知识获取与基本技能的提升,以得需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达成,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三种学习方式,教师在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物理课程改革重要的是要实现“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物理探究课的主要教学模式:

物理探究课的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程度来划分的,大致可分为开放探究型、指导探究型和循环探究型三种教学模式。

1.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师参与程度最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基本特征:

(1)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具有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3)学生从素材中提炼出证据,对具科学性的问题做出解释;

(4)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学生交流和修正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开放探究型教学结构图: 指导探究型教学结构图:

有三处教师行为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是同时。

(视频举例:开放探究型课例片段: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唐文老师)(评析:开放设计点:(整段视频27左右,播放前面约15分)

1、唐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活动:请同学们不用手也不借助其它的工具将这个硬币跳过文具盒。这里的不用手?跳过文具盒?文具盒怎么放?为什么学生就都知道用嘴吹?这里的吹的气流方向是很讲究的。所以这一活动设计就非常开放。

2、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开放的。教师甚至都没有介绍学生桌上的实验器械,也没有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猜想后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我们看到学生现场用小刀割吸管的小口,然而还不割断,后面还能放在试管的水中吹气?这个实验学生能独立在学新课时完成否?

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很好的预习,很多器材都是不知做什么用的,是不会用的。)

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看起来像“放羊式”教育,教师像“甩手掌柜”一样,没有事干,其实不然,关键是教师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能否达到自己设计、操作、验证的水平?应不应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学生确实达到了这种水平,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会更大。这种开放探究型教学模式我想不是我们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大家经常采用的应是下一种探究教学模式。

2.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整合,它可以很好地用于建立某些特定的概念和规律。这种教学模式在操作时的难度,体现在教师的参与度和适时参与的控制上。

(比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等等。)

(如果教师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自主探究),会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不必要、不应该,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如果介入过晚,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此时显得指导不够充分,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成功实施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学生适时指导。)

(视频举例:指导探究型课例片段,指导探究型课例(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蒋晓薇)(评析:本节课在所要探究的问题引入后,为了指导学生对此问题的探究,避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教师通过真真假假的视频,事先录制的视频资源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神秘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问题探究欲望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学生探究活动很好的指导作用。)

(2010年11月份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我们指导的课及大部分的赛课,都采用的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因为对上课的学生不了解,没人敢采用开放探究型教学。)

3.循环探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探究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即:问题情境→探究交流→新问题情境→再探究交流→„„→应用提高。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及概念系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对消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持久的作用。

(由于探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或层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跳跃或断层的难度,关键处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学生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就有多个层次:感受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有浮力的作 用→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引入阿基米德定理。层与层之间有时就需要教师指点。)(这种探究方式也不常用)

循环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结构图:

三.物理探究课的教学设计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过程所包含的七个要素,则蕴涵着在科学探究中有七方面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七个要素往往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全部涉及,相应的基本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不可能在一堂或几堂课中全部达成。所以我们也不要追求在某一个问题的探究中,对学生在七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锻炼和提高。那么,一堂探究课适合于涉及哪些探究要素,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怎样去达成探究目标等问题,一般由课程内容,即所要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比如:声学问题的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调响度等问题的探究,所涉及的探究要素相对会较少,相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也会较少。而光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力学及电学的某些实验涉及的探究要素会比较全面,相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也会较多。下面简单谈一谈每一方面能力的培养。片有

(一)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1.提出问题能力目标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阐明自己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不是仅仅指带有问号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特指那些可以引起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猜想,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去创造。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2.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提出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能否适时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分为如下四步。)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第四、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的主要内容上

(教师可以通过限制提出问题的范围、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等方法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本课的内容上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一些放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在课外或者活动课上进行探究。)

视频举例:(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视频片段。评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掌握“静态”的物理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化对物理学内容实质的理解。)

(二)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 1.猜想与假设能力目标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猜想是学生接触到问题后,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依靠直觉而做出的各种假定。假设是在猜想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排除掉一些不可能的猜想而得到的较为科学的假设。假设比猜想更具有合理性,对探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科学探究中,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除了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外,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学探究能力的水平。

2.猜想与假设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猜想与假设应遵循合理性、规律性、方向性的原则,不能胡猜乱猜,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对探究过程也没有意义。

视频举例:(视频片段:平面镜成像一节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原杨楚珊中学焦忠老师。评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及让实验感受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视频举例: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宁显儒)猜想与假设环节。

评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已根据生活经验及生活体验再进行猜想,学生可能还会猜想出:浮力的大小还可能跟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有关。对于学生有理有据猜出的无论是“真因素”还是“伪因素”,还有象探究滑动f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同样会猜出与面积大小、速度大小等有关的伪因。教师都要平等对待,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证实,而且有证伪,在科学探究的历程中,证伪要比证实多。而对于猜出的众多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都进行实验验证怎么办?如何处理?进行归类排除或留做课下课外的家庭实验室中进行探究等处理方式。)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1.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目标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它旨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使探究活动的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但很多老师都不舍得把时间花在让学生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而是让学生按照现成的“物理实验册”的步骤与方法做,或者按照老师的思路做,导致学生被动地做实验,很少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除了这样做以外,是否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做等问题。)

2.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计划来初次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后再次修改研究计划,按照新的研究计划继续进行实验。

(2)在实验前汇报计划,让学生对计划提出质疑,在交流中完善计划。

(3)探究结束,引导学生回头来反思自己的计划,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漏掉了、哪些调整了、哪些补充了,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比较规范地操作,体现计划对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 1.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目标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能力的培养分散在课堂教学、实验课堂、课外探索等多个方面进行。)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从实验的基本流程、实验时应具有的安全操作意识、实验仪器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学生多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大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五)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 1.分析与论证能力目标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物理课程标准》中对“分析与论证”的表述是: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成立、实验结果是否能验证已有理论或解释学习中的疑问等,最终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与论证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要尊重实验事实,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数据,绝不能为达到数据精确而任意篡改实验数据。

(2)正确对待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当学生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应该用积极的评价态度,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肯定结论中合理可取部分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结论形成的原因,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的结论,不能轻易放弃没有证伪的结论。

(六)评估能力的培养 1.评估能力目标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中的评估环节,学会进行评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方面能力的考查,现如今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渗透得越来越多。)

2.评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具有评估探究过程的意识。(2)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3)引导学生尝试对探究方案的改进。

(评估是对探究反思的过程,它不仅可能引出新的发现,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视频举例:(分析论证及评估视频:平面镜成像焦忠开放型。评析:从教师所给学生准备的探究学具上看,教师就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大胆地、开扩地在进行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尝试错误,并在充分的交流讨论生生间及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后,不断修正实验方案,对收集到的数据及现象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上面的视频看,这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科学探究,不是形式上的探究。介绍上课场合及指导者们„„。)

(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1.交流与合作能力目标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这方面能力,不仅在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具备,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好适应社会的人也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扩大交流合作的范围。(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3)引导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相处、交流、表达,形成团队精神,提高交流能力,才是我们育人的宗旨。)

四、物理科学探究课的实施条件

第一、要不断为学生创设进行科学科学探究的条件,即教师在课前充分地备实验,特别是备学生分组探究的实验,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第二、教师要不断研发学生分组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过程也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的科学探究过程。

播放一些我区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各校教研组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成果:

第五篇: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浅淡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

作者: 印来平

单位: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433014

【摘要】 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而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与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小组讨论),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主体地位

互动

个性发展

教学模式

谈到“探究”一词,不免让人感到迷惑不解,无从下手。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变教师“灌输式”教学为 “探究式”教学。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提出。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强调“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在探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采取探究式教学?

传统教学,第一,教师在扮演“亚里士多德”,教师说的永远都就是对的,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不敢挑战。第二,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常以自己固定的思维影响学生,教学情形基本相似,学生“被迫”得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第三,教学环节中缺乏互动,教与学分离。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学习,学习方式单

一、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学习兴趣也普遍不高。探究式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与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小组讨论),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如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简单地说,传统教学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侧重于学生的“聆听”能力,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围绕学生转,侧重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中国古代在《老子》一文中早就谈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三、怎样才能搞好探究式教学?

(1)教师课前要 “编”好程序,“设计” 好问题。

课堂教学的程序都是教师一手“策划”的。探究式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立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最终得出比较符合教学目标的答案,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相对于学生的层面来说,也可以称之为“问题探究式学习”。

(2)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是为了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起着引导、辅助作用,是外因。(3)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做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

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吊”学生的味口,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煽”起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枯木逢春”之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收视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功效。1998年暑期,上海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在承德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幽默地说:“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课堂教学在于活动。”,这充分体现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4)教师要能够驾驭课堂,探究时要做到收发有度。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教师要在把握课堂教学环节下,处理好“引”与“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研究,也不能过多的牵引。教师要让学生围绕教师设立的问题,依靠教材、辅助材料,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通过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寻求信息,从而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教师在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预习)、思维和推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5)教师要因势利导,适时点拨。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方向。

(6)探究式教学应遵循一定的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探究式教学强调把学习目标设置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其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创设问题情景 ②学生自主思考 ③学生合作探讨 ④解决问题 ⑤探究拓展⑥归纳小结。此基本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加以灵活变通。(7)教师要把学生看成“牛顿”、“爱因斯坦”。

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角度看待学生,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太笨。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不固定的,学生比教师想得要多。我们教师要用一双 美丽的眼睛看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特别要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课堂上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话。比如“你很优秀”、“你很有潜力”、“你很有创造性”。在讨论问题时要让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个体创造思维的发展。

(8)教师要教会学生“拼图”,演示知识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就要求教师适时把学生从知识的漩涡中“解救”出来,让学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例如:在高中物理课本《磁场》一节里,课本上有三幅图,“通电直线导线”→“ 通电环形导线” →“通电螺线形导线”,其实它展示了导线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电流形状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人们对电流磁效应的探究过程。又如:在《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一节里,为什么要将LC振荡电路做成开放性电路,为了更有效地将电磁波发射出去,电感线圈和电容器该做怎样的演变?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拙见,不妥之处还望专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姓名:印来平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年1月

工作单位: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高级中学 职务:高三物理大组长兼理综大组长 职称:中学物理二级教师 邮政编码:433014 电话:*** 电子邮箱:924543766@qq.com 撰稿时间:2011年4月2日星期六

下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别出心裁地导入新课、改进实验教学、活跃课......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吃穿住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我国当前的教育问题,其中,初中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物理课堂探究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是把科学探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向导,通过亲历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 丁文贞 (通联地址:南京市玄武区营苑南路3号 邮编:210028)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师......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本文以新课程......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责任更是责无旁贷。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初级中学 马一高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家教育部最近......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探讨论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结构、最普通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使用的实验手段、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初中生刚接触物理,接触物理实验处于新鲜状态,为以后物理学习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