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艳辉优秀教学设计导学案《五月的田野》
冀教版第六册
17《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
丛台区赵都小学 吴艳辉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碌、削”等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舒、柔、甩”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留意观察田野的风景。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教师准备:
五月田野风景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课题。谈话导入:现在正值五月,你眼里五月的田野什么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月田野的自然景观。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从生动形象的感性中加深认识。】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田野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田野,去体验体验乡下孩子的童年吧!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五月的田野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谁来说一说?(快乐、高兴)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引起学生共鸣,达成学习共识。】
4、细细地读读课文,把课文里带给你这种感觉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写出勾画标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品析课文。
1、第二段中“麦子是黄黄的„„它们甜甜的笑了。”
(1)读句子后,同学可能会说:“黄黄的”、“青青的”写出了颜色;散发出来的“清香味”;“笑”是拟人的写法。
分析中仿写“麦子是黄黄的”
(2)重点理解“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的笑了”一句。“它们”
指谁?他们会笑吗?为什么这样写?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
(3)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自由一下读出田野的广阔和美丽,同学间互读互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出“心里真高兴是因为小兔子有青草吃”体会到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
2、第三自然段
师“麦子黄,豆芽青,阳光洒遍田野,真美啊!纯真自然的美,让人眼前一亮。在这美景中,孩子们寻找到了怎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聊一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1)理解“我们光着脚在田埂上走„„真舒服。”时可引导学生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对比,想象当时孩子们的样子;再通过朗读,抓住“泥土软软的、冷不丁、冒”等词语体会光脚走在田埂上的乐趣。
(2)“折一根柔软的柳条„„撒着欢儿的跑。”是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高兴、开心、自由自在„„教师可先举个例子,再激励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有相同的感受的事例。再带着这一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3)问:孩子们把鸭子,羊群撵到哪儿去了?
先读读文中的语句。“把鸭子撵到„„青草真嫩。”再引导学生分析出把鸭子、羊群撵到那里是让他们吃饱,孩子们是在放鸭子,放羊。并想象鸭子、羊群吃食的场面。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4)、结合课文想一想,农村除了养鸡养鸭,还养什么?学生可能马上答出:小兔子。
读读相关句子。“从麦田的沟沿上„„又有青草吃了”引导学生分析出“心里真高兴是因为小兔子有青草吃”体会到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以及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
(5)出示句子:
1、这时候,我们忙碌起来。
2、我们忙碌着,心里真高兴。
师:“忙碌”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忙碌”指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出忙碌就是农村孩子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这是劳动。对比自己劳动中的快乐,体会到劳动让人乐在其中。
(6)师小结:忙碌中的我们光脚走在田埂上,真舒服;折柳条,做竹笛,赶着鸭子、羊群撒欢地跑;找到一小捧一小捧的嫩青草,心里真高兴。我们感到劳动中有无穷的乐趣。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进行思维的碰撞,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第四自然段
师:你吃过可口的饭菜吗?仔细读读这一段,看看谁能发现问题? 学生可能提问:只有米饭和豆荚,作者为什么说比什么饭菜都香? 适时指导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这一段中蕴涵的孩子的快乐。
4、忙完了,吃着简单的饭菜也觉得喷香可口,这些孩子们如此热爱生活,让我们和他们一起闭上眼睛,在暖暖的风中,体会在青草地上休息的惬意。
放音乐,朗读一首描写田野的小诗。
让同学们睁开眼睛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感受,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想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那样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热爱生活的品质。
5、你觉得文中的景美吗?而文中让你感受最多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领悟到表面写景,实际上却表达出孩子们的快乐。
6、小结。
四、扩展延伸。
总结自己学完课文的收获。
在你的眼中,五月的田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乡下的孩子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设计意图: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情景交融,物随景移。让我们在作者的笔墨中感受到五月的田野与童年的快乐融为一体。】
学生谈后,教师小结。
文章通过田野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麦子”“豆荚”展开了全文,描绘出一幅惬意、自由的童年生活图画。画中的田野因孩子们而富有生气,孩子们因田野而快乐。情景交融,物随景移。让我们在作者的笔墨中感受到五月的田野与童年的快乐融为一体。
五、布置作业。
《五月的田野》是美的,童年是美的,每个人的生活也是美的。让我们把生活中的点滴乐趣也珍藏起来,把它写到你心爱的小本本上,还可以配上美丽的插图。
【设计意图:学习迁移,培养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
(注:本课在2007年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教学反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在课的导入阶段,以谈话的方式,以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为谈话内容,使学生进入情境,能够激发其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这篇课文从对田野美丽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了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纵观全文,优美、活泼、朴实、简约是本文的语言特点。文中大量运用了叠词,如“青青的”、“黄黄的”、“暖暖的”、“软软的”等等,多用短语,使文章具有了一种音乐之美,让读者读起来有轻松、愉悦之感。
本节课从设计的整体理念到每句话的斟酌,都是精心设计仔细思量的。专家讲:在讲课之前,要细读文本,教师要先走进作者。
1、“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读”要有层次的指导。先让学生读通顺,孩子在精读时没有感情,那就通过直观画面引导,范读感染,生生互动评价等方式,使孩子在指导下读得由不理想到有进步到很理想,使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
2、注重感悟,回归生活,启迪灵性。新教材强调“淡化分析,注重感悟”。的确,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如“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拟人句的生动,在通过朗读进行感悟作者的心情,而并没有过多的提问与琐碎的讲解。再如,教学“竹笛吹一声,鞭子甩几下,我们撵着鸭子,赶着羊群,在田野里撒着欢儿地跑。”这一句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日里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心情,近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引导学生做着动作有感情的地朗读。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篇:吴艳辉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3、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背诵课前搜集的关于动物的歌谣、古诗。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呢?
2、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相机指导字的书写,全班齐读。
3、设疑导读:这匹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又是怎样过河的呢?大家赶快读一读文中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熟悉的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对子互读并交流识字好方法。
谁有识字好方法?(我有识字好方法)小老师领读:小老师(我来当)点兵点将(我最棒)
开火车读:小火车(我来开)齐读。
(三)以读促学,感悟道理。
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还用巧妙的方法记住了它们,你们真了不起!
1、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一谈。(组内交流课前小研究第3题)。
2、学生自由谈论读文后的收获。(展示汇报)有请金话筒(我当金话筒)
3、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学习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光听别人说,要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相机板书)
(四)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像这样蕴含着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课外,你还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阅读大舞台。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伴随着我们快乐成长,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畅游童话王国,去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板书设计: 小马过河
开动脑筋 敢于尝试
第三篇:《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五月的田野》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佳词妙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4、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孩子们洋溢着的快乐和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难点:想象画面,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共鸣。
策略和方法:
读议结合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学生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阅读感悟法:在阅读中,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谈感受,情中研读,读中感悟,悟中美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正值草木复苏的春天,你们一定随着春姑娘走进了春天的乐园,那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眼中的春天呢?(学生自由谈)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地方去感受春天,它就是“五月的田野”。瞧,五月的田野上来了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想不想和他们在田野上痛痛快快地玩?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五月的田野,体会乡下孩子的快乐吧!(多媒体课件播放画面)
二、走进五月的田野
(一)、边读边画,品读感悟
1、自读感悟,勾画体会
以学生自读为纽带,设置问题: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请画下来,用心体会体会,然后再读一读,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2、汇报交流、个性解读
在进行这一教学时老师尊重学生选择内容、汇报方式的权利,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以读为媒,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想象,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初步感受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教师引领,情感共鸣
1、教师配乐朗读。
学生闭上眼睛,用耳朵听、用心来感受,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青青的豆荚,黄黄的麦子。生:我闻到了淡淡的花香,还有泥土的芬芳……
2、重点语段品析。
理解“我们光着脚在田埂上走……真舒服。”可引导学生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对比,想象当时孩子们的样子;再通过朗读,抓住“冷不丁、冒”等词语体会光脚走在田埂上的乐趣。
“折一根柔软的柳条……撒着欢儿的跑。”是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高兴、开心、自由自在……带着这一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把鸭子撵到……青草真嫩。”先读读文中的语句。从中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从中体会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
(注:为了让学生把自己心中丰富的感受用读尽情宣泄出来,我辅以多媒体将农村田野的迷人风光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帘,把学生带到在田野里享受劳动乐趣的美景中,让孩子们的心与作者一起跳动,一同品味着快乐的田野生活。)
三、拓展延伸
(“得法于课内,增效于课外。”教学一定会结束,可是课文中所带给我们的纯朴、真切的农村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向往。因此我推荐孩子们找一些有关农村生活的、散文、诗歌,如《五月的田野》《春天的田野》读读、背背、积累优美的语言,让快乐的童年生活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课件出示:
五月的田野
五月阳光明亮的有点刺眼 光线照着无垠的麦田 麦子熟了 风一吹
鼓起金黄的浪起伏 田头一棵粗大的柳树上 几只麻雀不停的鸣叫 不远的池塘里蛙声一片 三只黄牛吃着水边的青草 白色的野花上翩飞着白色的蝶 五月的田野是美好的 老农的脸上扬着笑 等待着丰收的喜悦 儿时烤麦的香味 至今还诱惑着我的记忆 眼前这饱满的麦穗 在我的心中凝重 青翠的绿树 金黄的麦田
是初夏乡村最好的风景
四、总结升华
五月的田野流光溢彩,逸趣盎然;乡下孩子勤劳、懂事。美丽、广阔的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气;勤劳、懂事的孩子因田野而快乐。五月的田野已和孩子的童年融为一体,撵鸭、放羊的乐趣和田野的风景必将成为他们幸福童年美好、永恒的记忆。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活泼优美、朴实真挚,荡人心脾。文章主要写家乡五月的田野是孩子们的乐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纯朴可爱的乡村孩子的喜爱。文章情景交融,物随情移,相得益彰,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本节课我从设计的整体理念到每一句话,都是精心斟酌、仔细思量的。细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是我设计这一节课的理念。
1、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读要有层次的指导。先让学生读通顺,孩子在精读时没有感情,那就通过直观画面引导,范读感染,生生互动评价等方式,使孩子在指导下读得由不理想到有进步到很理想,使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
2、注重感悟,回归生活,启迪灵性。淡化分析,注重感悟,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如“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拟人句的生动,在通过朗读进行感悟作者的心情,而并不用过多的提问与琐碎的讲解。
3、根据教学目标落实了一个实字。我力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边读边理解来落实文中相关词句的教学任务;通过边读边感悟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边读边应用来展示学生的个性体验。
总之,人与文相融合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将文本心灵化,能使课堂情景和谐化,能将教学过程动态化、实用化。
第四篇:雨点儿教学设计——于艳辉
《雨点儿》教学设计
一年三班
于艳辉
教学目标:
1.认识“点、数”等12个生字,会写其中的“方、半”2个字,理解、积累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相应的语气读疑问句。
3.感知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出示雨点图片),大家一起跟它打个招呼吧(雨点你好)。想和雨点做朋友吗?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讲,雨点就会飞来和你做朋友。
2、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指导儿的读法)师在田字格中写“雨”字,象形字记忆:“雨”字外面这一横就是乌云。里边的四个点就是可爱的小雨滴。四个小雨滴排得整整齐齐。我们把一个一个可爱的小雨滴叫-----雨点儿(出示词语,读)
4、师:生活中你还见过怎样的雨?
词语积累:雷雨 小雨 大雨 风雨 细雨 阵雨 及时雨 和风细雨 狂风暴雨 雨过天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接下来请大家把书打到105页,自己先练习着把课文读一遍,遇到不会的生字可以看拼音、问同学或问老师。
2、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齐读,男女生比赛读。(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小雨点听大雨点问完之后马上回答,一起来看看“问、回、答、”这三个字,(出示问、回、答)仔细瞧瞧,他们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有口才能问,才能回答),(4)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这几个字呢?
(一个大“口”里面一个小“口”就是“回”字。口字里面进了一个口,口字里面出了一个口,这样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用回字组词谁会?(生自由组词)
(“门”字里面一个“口”,就读“问”。学问学问。就是说学习要主动,不懂就要---开口问)
4、师:想一想,还有哪些字是口字旁的?(吃 喝 哈 等)
三、指导书写“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把《雨点儿》这篇课文读熟了。并且认识了新朋友,让我们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雨点儿》。我们和大雨点儿、小雨点儿一起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你还记得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吗?开火车认读词语,齐读。
2、同学们真棒,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师:
1、谁想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指生评)
2、师:课文中是说什么数不清?是呀,大家都见过下雨,那么多雨点儿从空中落下来,我们数不过来,这就叫“数不清”。
3、师:除了课文里提到的雨点数不清,生活中你还知道什么数不清?(课件提示雪花、桃花、星星、秋天的落叶数不清、头发),训练用数不清的——进行说话训练。
4、师:带着你们的理解,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我听出来了,这雨点可真多,数不清了)
5、师:我们再看看雨点儿是怎样从云彩里下来的?(飘落)你知道什么是“飘落”吗?(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
6、师:老师这里有一页纸和一根粉笔,大家来判断,哪个可称之为飘落?(一页纸)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是飘落下来的吗?(树叶、雪花)那它们都是借助谁的力量飘落下来的呢?(课件出示“飘”)对,是风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在空中飘落下来,所以“飘”字的右边是“风”字。(读“飘”)师:结合你对词语的理解,现在谁能读好第一自然段?(指生读)全班读
(二)品读2——4段
1、这数不清的雨点儿里,有大雨点儿也有小雨点儿,他们正在说悄悄话呢。想听听他们正在说什么吗?赶快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吧,读好句子的语气。
师:谁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评价。(是否读好问句)
师:你知道大雨点为什么要问小雨点吗?(关心它、好奇)
师:大雨点很关心小雨点,谁来读出大雨点关心的语气、好奇的语气 指生读、齐读
师:问得多亲切、多有礼貌啊!
(2)小雨点是怎么回答的?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生:“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指导“地方”应读出轻声。(3)“你呢?”是小雨点回答大雨点的话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小雨点儿问大雨点的话)师:你来问一问。现在我们把小雨点的回答和问的话一起读一读,要读出回答的话和问的话的不同的语气。练习读一读第3自然段,指生读(5)师:大雨点想到哪里去?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2、分角色朗读(2—4段)。
(1)师:大雨点和小雨点一问一答,说得多好啊,我想请大家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同桌合作来读,一个当大雨点,一个当小雨点,练习读一读。(2)指同桌分角色朗读,教师引读。
(3)师: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我来读大雨点,你们来读小雨点。
3、师:大雨点和小雨点要去找自己的新家了,让我们跟着音乐和他们一起去寻找新家吧!课中律动,播放《小雨沙沙》。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大雨点和小雨点真开心啊,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新家。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师:为什么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因为有了雨水的浇灌,花和草能吸收到更多的养分,所以就开的更红,长得更绿)师:你说得这样好,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你来读一读。指生读。师:有花有草的地方,雨点一落,花啊,草啊,就象洗了个澡,喝足了水,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经过大雨点儿的滋润,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来看一看(课件)那么谁能根据刚才的画面,模仿“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个句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___________。
_____从___________。
师:大雨点的新家真漂亮!看到这里,老师心里不禁产生了疑问,你们有疑问吗?(为什么它去了以后,那里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生:干旱的地区,沙漠地区那里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更远的地方,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让那里也能长出花草。
6、师:哦,原来雨点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就让我们把雨点儿带来的美丽读出来吧!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如果你就是那些红花、绿草,得到雨点儿的滋润,此时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小组同学说一说。
师:是啊, 雨点儿能把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美,让我们一起来感谢它们吧!
2、师:多么勤劳的小雨点啊,他们又要去浇花浇草了,让我们拿起课本,美美的读一遍课文来送雨点,好吗?(配乐齐读全文)
五、写字指导“半、巴”
第五篇:导学案教学设计
六步导学案教学设计
——菱形
教材分析: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衣帽架引出菱形,并给出定义。图文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然后利用折纸、观察及推理的方法得出菱形特有的性质,再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得出菱形的判别方法,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之后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方法,知道怎么去学习菱形,也明白了应该从概念、性质及判定三方面去研究菱形。学生在前面学习数学中已经历了很多合作、交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能力,相信学生一定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菱形的定义;
(2)在探究过程中,了解菱形的性质及判定.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2)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判别条件.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菱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感悟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
2.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为旋转中心,将其旋转,可得到与原三角形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将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你能得到什么图形?
3.观察课本第108页衣帽架的图片,在将它拉伸和压缩的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图形?
二、合作探究
[1]根据图片中所反映出的图形的特点,请学生尝试给菱形下定义。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画一个菱形,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哪些角是相等的?(2)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3)两条对角线AC,BD有什么特定的位置关系?(小组讨论分析回答)
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三、展示交流,共同归纳
从对称性上对菱形进行考察:
提问: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这两条对称轴是菱形的对角线,所以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
利用对称性画菱形(或者教师呈现以下几种得到图形的方法,请学生判断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方法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横对折,再竖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方法二:如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就是菱形.(如图1)
图1 图2 方法三: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2)
能说一说按这三种方法做的理由吗?大家讨论
刚才通过折纸、剪切,得到了菱形,你能归纳一下菱形的判别方法吗? 分组讨论,然后总结: 菱形的判别方法: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学以致用
[例1]如下图,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AB=5,AO=2,OB=1.
(1)AC,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
[师生共析]从图中知道:AC与BD是相交,从已知条件:AB=5,OA=2,OB=1.结合图形知道:这三条线段正好构成三角形.又由于AB=OA+OB,所以可以知道:△AOB是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以得出:AC与BD互相垂直.
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由此可知: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五、小结提升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别方法,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性质:边: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分别平行
角: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判别可以从以下两条线梳理:
在已知图形是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四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在已知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可以从边或对角线上加强条件得到菱形。具体可用下图来表示:
六、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采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以致用——小结提升——教学反思”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有针对性的从问题中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