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空气案例与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2: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压缩空气案例与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压缩空气案例与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

第一篇:压缩空气案例与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压缩空气》课堂实录与评析

一、新奇实验导课,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教师让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圈,观看“水火箭”演示实验)师:小朋友,我给大家做个小把戏,这个把戏名字就叫“水火箭”实验,请看这是两只水火箭,我们来看它们是怎样飞上天空的好吗?现在老师用打气筒往水火箭里打气,看老师打了几下,大家数一数(生数,第一次教师用打气筒打了十下,旋开“可乐”瓶盖,“可乐瓶”飞出三十多米高,学生惊奇地叫起来,第二次,教师打了十五下,当旋开瓶盖时,“可乐瓶”飞得更高,学生叫得更欢了。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课堂)。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了“水火箭”演示实验,你们想知道“可乐瓶”为什么会飞上天空吗?(生齐答:想)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压缩空气》(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讨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秘密。

师:以前大家学习过“物体的弹性”,知道皮球有弹性,你知道皮球为什么会有弹性吗(教师拍拍小皮球启示学生思考)?

生:因为皮球里面有空气(板书:空气)。

师:皮球有弹性当然跟空气有关,但是空可乐瓶里也有空气,为什么可乐瓶就不能当球打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做个实验:请各小组同学,轮流用手指按小皮球看看小皮球的外形有什么变化?手上有什么感觉?做完后,大家讨论讨论(教师演示,学生四个人一小组轮流试验并交流)。

生:小皮球被揿瘪了,手感觉很重,压到一定程度就压不下去了。生:小皮球的球面凹下去了,手上感觉到有股力往上顶。师:大家的发现一样吗?为什么大家都能将圆圆的球面往下按呢? 凹下去的那一部分空气到哪里去了呢?

生:空气跑了。

师:皮球没有孔洞,空气往哪儿跑呢?当然是跑不出去的,请想想这部分空气被怎样了?

生:被压缩了(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启发谈话而后板书:被压缩)。师:空气被压缩会怎么样呢?大家看老师做实验:这是一只小篮球,用手指按按,结果和大家按小皮球一样,球面也会怎样?(生齐:球面凹下去)老师松手,它又怎样了?(生齐:它又圆了。)现在,教师用打气针把球里的气放掉一部分,这时球还是圆的。再用手指按

球面,球面凹下去了,现在手指松开,怎么样?(生:球被捏瘪了,但球面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先不要回答,我再拍拍这个小篮球,大家注重看,它的弹性好不好?(生: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再做个实验。

(教师幻灯出示实验方法提示,要求学生齐读)

实验方法提示:取一支针筒,一只手封住针筒的出口,另一只手用力推活塞,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手有什么感觉?再放开活塞,活塞会怎样?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师:你们手里就有这样的小针筒,大家轮流试验,做完后各小组思考讨论提示中的问题,然后各组共同完成作业题。看哪一组任务完成既快又好,能获得这次比赛的优胜,开始(学生分组实验思考讨论并完成作业题)!

师:第4组最快,其他各组加油!第7组也做好了,还有第2组„„ 师:现在各组都完成了这项任务,教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先请最快的一组第4组汇报。

(第4组)生:通过刚才的实验我看到活塞降下来了,里面的空气变短了。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针筒里面的空气变短了就是被怎样了? 生齐:被压缩了。

师:这个题目做对的请举手,奖你一个五角星,请做对的小组画一个五角星。

师:在做刚才的实验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第4组)生:我看见了手有个小孔。

师:老师是问你手有什么感觉,不是问你看见了什么?请你们组再想想(第4组学生答不上来其他组同学举手)。

师:好,老师请第7组的小朋友回答。(第7组)生:我感觉到手有点疼。

师:对了,当我们压到一定程度时,就再也压不下去了,感觉到手很痛对吗?

生齐:对!

师:奖你们一个五角星(做对的小组自画五角星)当我们放开活塞时,活塞会怎样?

(第7组)生:当放开活塞时,活塞会跳上来。师演示后问:大家都看见了吗?(生齐:看见了)活塞会怎么样?(生齐:活塞会跳上来)

师: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第7组)生:因为空气被压缩所以才会跳上来。师:能不能回答地具体些?(其他组学生举手)师:请第5组的小朋友回答。

生: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活塞是在弹力的作用下才会跳上来的。(板书:会产生弹力。)

师:这位小朋友回答得可真棒,我们表扬她!(生鼓掌)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这个道理就是压缩空气的性质和秘密(幻灯出示结论请学生齐读)。

师:这次比赛接近尾声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胜谁负好吗?刚才老师布置了四个作业题,四个问题全对的小组举手(教师为本次荣获优胜小组的同学颁发奖状并请大家以掌声祝贺他们)。

师:现在我们做个练习,大家想想小皮球为什么可以被按压呢? 生:空气可以被压缩。

师:小皮球被按下后又为什么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呢?

生: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是这个弹力把球弹回去了。师:小篮球放掉一部分空气后,弹性为什么差了呢?

生:因为小篮球里的空气少了,已不是被压缩的空气了,所以弹性差了。

师:下面老师再请大家解释一下,老师课前做的“水火箭”实验。“可乐瓶”为什么会飞上天空呢?

生:因为“可乐瓶”内装水,老师用打气筒往瓶里打入了大量的空气,空气被压缩了,压缩空气会产生弹力。当老师旋开盖子的时候,瓶内的水在弹力的作用下,向下喷射出来,可水瓶就飞出去了。

师:这位小朋友讲得真不错,大家掌声鼓励!(学生鼓掌)“可乐”瓶内装了半瓶的水,用打气筒在瓶内充入高压气体,当旋开“可乐”瓶盖时,瓶内的水在弹力的作用下,急速向下喷出,“可乐”瓶就得到向前向上的反冲力,“唰”的一声,“水火箭”就飞出了三十多米高空,刚才的实验出色吧!(生齐:出色)

师:皮球、针筒和“水火箭”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制造和工作的。人们利用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还制造成了许多别的东西。请看课文第49页的插图,联系压缩空气的性质,说说这些物品是怎样工作的?请各小组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现在老师请你们汇报讨论结果。

生:打气筒利用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的性质,把空气压进自行车的轮胎里。

生:当我们往空气垫床中充入大量的空气,空气被压缩就产生一股力量,把垫床胀大,人躺在上面就像躺在沙发上软绵绵,可舒适

《压缩空气》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破除迷信邓于创新的胆量。教学重难点: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力。课前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几个皮球(几个气不足,一个气很足),一个打气筒,每一小组准备一支注射器,每位学生准备一块橡皮、一张科学文件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出示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的片段。

二、探索新知

1、拍皮球游戏

(1)出示篮球,让学生拍一拍,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预测:试着解释出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出解决的方法。

(4)验证假设,再请两个球艺相当的同学做拍皮球比赛。(一个同学的皮球气不足,另一个同学的步球气很足)注意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5)观察、汇报。

(6)讨论、交流:从这两游戏中,我们能得出什么?

(7)板书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2.充分实验,验证结论

(1)师:为了证明我们对空气的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做《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用打气筒足球充气》、《拍皮球比赛》的实验。

(2)指导学生看书,懂得《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方法。

(3)各组交流:臬进行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师提提醒第一小组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

(5)学生交流实验收获,得出结论。

(6)板书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三、了解压缩空气在实际中应用

1.出示自选材料:喷雾器、打气筒、充气玩具等物品。

2.每组组长自由领取感兴趣的实验器材,进行认真的研究,讨论这些玩具与空气枪有没有相同的科学道理? 3.学生自己研究,教师指导。4.交流,你们小组研究的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玩的?在玩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这些玩具都是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原理做成的。6.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压缩空气的原理的器具?

四、拓展

课处做个空气枪玩玩,研究压缩空气弹力是如何起作用的。注意安全。

反思:学生对拍皮球的游戏很熟悉,也很感兴趣,比赛后能说出皮球没气了,打点气又可以拍起来。在玩针筒时,学生出能指出空气占据了针筒里的一些空间,只是在表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力”时有困难,大多孩子只能对打气后的篮球说“空气变挤了”、“空气变密了”。同时,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只顾着玩儿了,根本没去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出示一个瘪的皮球)这是什么?

2、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板书:空气)

3、你知道咱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吗?今天你很想研究什么呢?

(学生对这一小小的主动权表现得特别兴奋。)

评: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思维,持续探究

1、今天咱们继续玩空气,就拿玻璃注射器来玩,你知道注射器是由几部 分组成的?现在我把活塞拉出来,大家已经知道这里有了空气,我把针筒竖起来会怎么样呢?

(1)边演示边提问:

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掉下来吗?

这样做,活塞为什么会不掉下来?

(学生对这问题显得很兴奋,稍作思考就急着举手。学生的办法很多:有的说,往注射器里装水、黄沙;有的说,在注射器里放一木块;有的说,在注射器里放弹簧;还有的说,用手堵住注射器出口,也能让活塞不掉下来;更有的说,利用磁铁同极相斥的性质也可以让活塞不掉下来。)

评:教师要用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生环境,学生们无拘无束,大胆发言,竟然提出许多有创新意义的实验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学生分组玩一玩注射器里的空气。(取出信封里的实验器材)

2、学生认识空气可以压缩。

现象一:活塞可以压进去。

(1)活塞被你压进去会发生哪些变化?里面的空气有没有减少?

(2)(假如咱们就是空气中的一员。)想象一下现在里面的空气会是 什么 模样 呢?

评:在自然教学中,适当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3)从这玩法中咱们知道空气还有什么特点?

(4)小结: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是因为空气能够被压缩。所有的气 体都能被压缩。

(学生根据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后让学生充分汇报实验情况。)

(5)小练习:(拿出两个形状相同的注射器,表面用纸糊住。)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哪一个里面可能是空气?

评:这一练习的设计,既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又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这对下面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学生认识压缩空气也有弹性 现象二:活塞会反弹出来

(1)便于区别,咱们给压缩后的空气取个名字?

(2)压缩空气呆在里面会怎么想呢?你觉得这时候的压缩空气真像什么?为什么?

评:让看不见的压缩空气变得直观可见,它有利于解开压缩空气的秘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压缩空气的性质。

(3)小结:压缩空气像弹簧一样有弹性,能产生弹力。

(4)小练习:你准备挑选哪一只球来玩?为什么?

(有的学生挑空气足的球,因为玩拍皮球比赛时能稳拿第一;有的学生挑空气不足的皮球,因为玩顶球比赛时也能稳拿第一。)

评:我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如此精彩,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教育的希望。

三、拓宽视野,了解压缩空气的利用

平时爱观察的小朋友,他一定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压缩空 气?

(1)(打开媒体)学生观察讨论

(2)学生汇报工作原理

评:利用媒体让学生认识一些利用压缩空气制造的物品,可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利用压缩空气的“多样性”。

四、制作简易的“小气枪”

(1)制作材料:吸管、细棒、土豆片

(2)制作方法:(略)

(3)制作注意:注意安全,文明使用。

评:运用吸管做空气枪方便又安全,让学生在玩玩学学中,巩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评析:

这一课,教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题”的教学思想。从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目标的落实做得不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玩“注射器”,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发射出许多的“亮点”。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引下,我们教师应重新认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敢于向传统的教育方法挑战,用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

1、拍篮球比赛。

我们来做拍篮球比赛的游戏。注意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用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堂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探索。]

2、分析原因,提出疑惑。(气不足篮球为什么弹不起来?气足篮球为什么弹得起来?)

[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脑海中自发性生成想探索的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探索。]

(二)通过玩注射器,感知什么是压缩空气。

1、认识注射器的构造。

为了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教师出示注射器)

各组都有一个注射器,同学们观察一下注射器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最大是几毫升?

[注射器是研究压缩空气的器材,学生对它并不是太了解,它的结构和刻度对后面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让学生进行集体研究。]

2、验证注射器有空气。

教师用注射器装空气,让学生猜测注射器里有什么?怎么证明?分组操作。

[要研究压缩空气首先要明白注射器有空气的存在,科学讲究真实性,每一个猜想都要用实验加以证明,因此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个性,用不同的实验验证了空气的存在。]

3、通过实验观察空气可以压缩和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①认识空气可以压缩。

讲述:用注射器抽取40毫升的水,再用橡皮堵住注射器的口,最后用手压活塞,注射器中水的位置会不会发生变化?学生实验并记录。

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注射器中水的位置没有变化,说明了什么?(水不能被压缩)

谈话:那么空气能不能压缩呢?我们用刚才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做空气可以压缩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可以被压缩)

②指导学生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

在实验时,手有什么感觉?松手后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演示。

小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动画:空气如何被压缩)

③体验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师用气筒往瘪的篮球里打气,让学生感受压缩空气的特性。

教师出示用轮胎制作的简易气垫,让学生感受压缩空气的特性。

[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三)拓展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利用到压缩空气?(动画: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布置作业:

利用压缩空气制作日常用品。

第二篇:《3 压缩空气》教案

《3 压缩空气》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4、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挤压空气”的实验来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特征。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篮球一个、打气筒一支。

分组实验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块、硬吸管四只、牙签四只、橘子皮。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演示实验引入:“给篮球充气”解释这种现象。教学新课:

一、挤压空气:

1、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项,分组实验。

4、填写实验记录表。

5、交流实验结论,再次解释:给篮球充气这一实验现象。

二、制作空气枪:

1、演示教师制作的空气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教师讲解制作方法进行安全教育。

3、分组制作实验,分析子弹是怎样射出去的。

三、压缩空气的应用:

1、学生说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图补充说明。

四、拓展延伸: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板书设计: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2、空气能被压缩。

3、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第三篇:案例与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中国结,需要201个中国结()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师: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生活情景图引入后出示实例图示,引导学生在观察、点数形象图形后进行填表,发现两端植树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对实物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将形象的图形抽象成线段图,让学生在脱离实物图后,依然能够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电脑演示中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了植树问题中相关的量,在观察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验证了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校园内花盆的摆设,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 教学案例 】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

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 150();那一箱苹果约重10(),能填上什么单位呢?

生:一个苹果约重 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吨的认识

师: 1吨到底有多重呢?

生: 1吨是1000个1千克。

生: 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 10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20千克)

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 20千克的水重吗?

生:重!

师:这桶水的质量是 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吨吗?可见1吨是很——重!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1吨,说明1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想一桶水重 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板书: 1吨=(1000)千克)

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 25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

生: 40个同学。

师:你能一次背起 40个同学吗?(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吨=()千克 2000千克=()吨

生: 1吨就是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就是5000千克。

生: 1000千克就是1吨,2000千克就是2个1吨,就是2吨。

3、归纳小结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吨——千克——克)

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很重、很轻)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

学生先自由发表看法。

(电脑显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质量),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 60吨。

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

师:计量较轻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三、趣味练习

1、填空。

一只鸡约重 2()一条鲸鱼约重48()一个足球约重250()6000千克=()吨()千克=3吨 3000克=()千克

2、(电脑显示)师: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早晨,我从 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

师: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

师: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 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

生:注意交通安全!3、(电脑显示)拓展应用。

师: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看!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 7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

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

【 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本节课公开课教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学设计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考虑,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同学放在首位,考虑同学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同学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考虑还是合作交流呢。同学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同学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学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同学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同学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同学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同学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同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课后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需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同学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同学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同学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身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同学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沛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一个班上完以后,我随即就在另一个班上课,这次和上一节课基本相同,但有同学们没有说出象上一个班说出了多种方法,而是直接就说出来按两个班人数分配,我当时为了让同学想出更多的方法,没有和时处置这个同学的想法,而是继续启发同学还可以怎么分,同学们终于还是说出了更多的分配方法,然后我又把那个同学所说的,按人数比例分配的方法拿出来讨论,最终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过程并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但在我心里,我总觉得我没有很灵活地处置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而是一味的追求与提前预设的统一,在我看来,上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按我的既定方案完成教学,为什么这次就不行了呢?所以,硬生生的把同学的想法拉过来,最后又不得不送回去。课后,我就想,其实上课过程中,完全可以先处置同学的这种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先把这节课的核心教学任务完成,然后再来讨论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再对同学进行思维多样化的培养也是可以的。

教师在课堂上,有些时候还是要特别注意灵活地处置课堂生成,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预设的完成和顺畅。学无止境呀!---------------------今天上午,教学了《比的应用》一课,这一节课,实际上就是“按比例分配”,教学前我详细的阅读了教师用书,其中特别指出教材中没有给出这个名称(即没有把课题定为《按比例分配》)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引入这个名称后,教学时会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种类型,并很快引入解这类问题的方法,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不给出这一名称,同学通过比的意义完全可以自身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假如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同学可能会询问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这样一来,在同学刚刚接解比的学习,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会使同学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区分这几个概念上,而忽略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基于以上原因,教材没有把这节课定为按比例分配,而是定位于比的应用。

在教学前,我还参考了其它很多公开课教案,其中有一个设计是这样的: 甲乙两个工人做了一些零件,共得报酬120元,你认为应该怎么分?(同学说自身的看法)然后教师出示:甲完成了5个零件,乙完成了3个零件。然后教学以后的内容,把120元按5:3分配。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想利用这个例子来引课的,可是后来,我觉得这样有一定的弊端,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同学的注意力引到按比例分配这件事情上来,而且同学现在在外面学习奥数的相当多,而按比例分配大都已经在奥数班学过了,这样一来,这节课就变成了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复习课了。所以,后来我没有采用这样的设计,我用了课本上的例子: 师:把一筐桔子给大班和小班两个班,你觉得应该怎样分? 生1:平均分,这样两个班分得一样多。

生2:我觉得应该给大班分得多一些,大班同学大,吃得多。生3:我觉得应该把他们人数比找出来,然后按比例分配。师: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3:这样无论大班小班每个人都分得的同样多。师:好。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我们要求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应该怎么办?

(出示大班30人,小班20人。同学交流)

生1:把大班和小班同学人数加起来,是50人,所以,把这筐桔子平均分成50份,每人一份,这样,就能保证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2:那如何给两个班分呢?(考虑后答)

生3:大班30分,占总人数的3/5,所以,应该给大班分得这筐桔子的3/5。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也可以看大小班的人数比的30:20=3:2,大班是3份,小班是2份,这样总共就是5分,那大班人数就占总人数的3/5,所以,分得的桔子数也应该是这筐桔子的3/5。师:真好!

我这样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让同学形成一定的程式,依照一定的“套路”来套用公式解决问题。而是让同学经历给大班分3/5的来由,紧紧结合比的意义,使同学理解具体操作过程。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案例〗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四篇:制药厂的压缩空气研究

关于制药厂中压缩空气系统的研究

07级制药工程2班

学号:20070912011

5姓名:刘炎艳

摘要:文章介绍了压缩空气净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并详细讲解了各部件的结构、原理以及功能;制药厂中压缩空气的输送路线和主要用途。

关键字:净化系统、输送路线、主要用途。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 main composition of clean compressed air system and explain it structure、theory and functions in detail;the article also introduce it trails of transmit and main functions in pharmaceutical factory.Keywords: clean compressed air system, The trail of transmit、main functions.压缩空气在药品生产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粉体物料的输送、压缩空气吹料、气动式元件的控制等。王祖温等[1] 认为常用到的压缩空气有两种:一种为一般性油润滑压缩机系统,供仪表的气动元件所用,不与药品直接接触;一种为无油压缩空气系统,是与药品生产直接接触的。由于与药品生产直接接触的压缩空气的品质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目前药品生产企业使用最多的还是无油压缩系统。为了保证压缩空气的品质,对压缩空气采取严格的净化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1.药品生产的气源要求

一般来说,药品生产用的气源质量等级应该满足ISO8573.1(GB/T13277—91)1-2-1 款的要求,即露点-40 ℃,固体颗粒粒径≤0.1μm,含油量≤0.01 mg/m3。压缩空气的质量标准与质量等级规定(ISO8573.1)如表 1 所示.2.压缩空气净化系统,也可称空压后处理系统。压缩空气由压缩机出来后经过简单的处理后进入空压储罐,经过缓冲后开始进入空压的后处理系统,该系统包含了3个精密过滤器,1台冷冻式干燥机。每只精密过滤器都包含了1只压差

指示表,1只自动排水器。C级精密过滤器过滤精度为3μm,T级过滤器过滤精度为1μm,A级过滤器过滤精度为0.01μm其特性如表2所示。

燥机进行冷却降温,让压缩空气中的水分饱和析出,在经过 T 级、A 级精密过滤器,基本上能除去混杂在其中的润滑油滴、水滴以及微小尘埃颗粒杂质,剩余含量到达 0.01×10-6 w/w,使压缩空气的质量达到药品生产的需要。3.冷冻干燥机

目前,针对压缩空气除水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加压、降温、吸附等方法来除去其中的水蒸汽。冷冻式干燥机就是根据水的饱和蒸汽和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冷冻除湿原理强制冷却压缩空汽,使压缩空气中的水蒸汽在低温下过饱和,冷凝结露,并分离出水分,再通自动排水器排出水分的设备。湿空气被压缩后,水蒸汽的密度增加,温度上升,再经过冷干机冷却时,相对湿度便会增加,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压缩空气的压力露点时,相对湿度就会到达 100%,这时水滴就会从压缩空气中析出。以下是含湿量的计算公式:

ps

d=622×或

pps

d=622×

po

ppo

式中p—空气压力(Pa)ps—水蒸汽分压力(Pa)po—饱和水蒸汽分压力(Pa)

Φ—相对湿度(%)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含湿量d几乎同水蒸气分压Ps成正比,而同空气总压力P成反比,d确切地反映了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多少,由于在具体的某地,大气压力基本上是定值,所以空气含湿量仅同水蒸气分压力Ps有关。

空气在加压状态下(即压缩空气)相对湿度及实际含水量Ps’由下式确定:

pA'p'φ’=φpb’=φ’ρ

pAp

A

’(g /m3)

式中 p、p’—压缩前、后空气的绝对压力(Pa);

pA、pb’—压缩前、后与各自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Pa);

φ—压缩前空气的相对湿度(%); φ’— 压缩后空气的相对湿度(%); ρ

A

’—压缩后与其温度相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密度(g/ m3)。

若φ’=100%,则压缩空气处于饱和状态,压缩空气的饱和水蒸气分压: pb’=φ

pbp'

(Pa)p

该式可用来确定压缩空气的“压力露点”与常压露点的对应换算关系。冷冻式干燥机结构由热交换系统、制冷系统以及温度控制装置三大模块组成。

热交换系统主要由预冷器与蒸发器组成,压缩空气经过C级过滤器过滤后进入预冷器,吸收被蒸发器冷却后的压缩空气所携带的冷量,并用这部分冷量来冷却携带大量的水蒸气的较高温度的压缩空气,又升高了从蒸发器过来的低温压缩空气的温度,降低了相对湿度,一般可以达到φ=5%~10%。经过预冷器的压缩空气进入蒸发器后,由于受折流挡板的作用而做曲折运动,并被强制制冷,其中达的大部分水蒸气冷却凝聚成细小的水滴,细小的水滴由于不断碰撞挡板二聚集长大成水珠,水珠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得以与空气分离开来。同时,通过节流装置的低压冷媒液体在蒸发器里发生相变成为低压冷媒蒸气,在相变过程中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使压缩气体降温。蒸发器与预冷器的凝结水量计算公式:

Q= m(d1-d2)φ60

式中Q—凝结水量(g/h);

d1—压缩空气在进入蒸发器和预冷器时温度下的饱和水量(g /m3); d2—压缩空气在离开蒸发器和预冷器时温度下的饱和水量(g /m3); φ—空压机吸气环境下的相对湿度(一般按100%计算); m—冷干机的处理量(N m3/min)。

制冷系统由压缩机、节流装置、干燥器以及低压储液桶组成:冷媒温度控制装置由温度控制系统、风扇、启动器以及压缩机内部的热保护原件组成,温度控制系统装有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冷媒冷凝器出口处,冷媒回流管的末端,通过传感器反馈的信号,来控制冷冻式干燥机内风扇的起动、稳定运转和关闭。4.管道式精密过滤器

本系统中应用了 3 只管道式精密过滤器(含外置式自动排水器),它们是由玻璃纤维材质为滤芯的凝聚式过滤器,压缩空气从滤芯中部流入,经过重力作用、惯性碰撞、直接拦截以及渗透 4 种机理的共同作用来除去微小水滴、油滴以及微小的尘埃颗粒等,其最小过滤达到了 0.01 μm,经实际应用后,除水除微粒效果非常好。

过滤器过滤出来的水分集于过滤器的下端经自动排水器排出,当装置处于无气状态时,活塞的上下空间的压力相等且等于大气压,这样活塞将在弹簧的推力下向下运动,从而打开活塞杆的锥部阀口。当通入压缩空气后,活塞下腔的压力远远大于上腔的压力,则活塞向上运动,压紧弹簧,活塞杆上移,阀口关闭,压缩空气停止泄露。当圆筒中的水积累到一定的液位后,浮筒与顶盖将浮起,小孔被打开,压缩空气进入到活塞的上腔,当活塞上下腔的液(气)压力基本相等时,活塞又会在弹簧的推力下向下运动,阀口又被打开,积水被排出。在该排水器中有一不锈钢针,气左右是在自动排水失灵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推动钢针使浮筒上升而进行手动排水,并且其也有疏通小孔与活塞杆上的节流小孔的作用,防止被微小颗粒堵塞。

5.压缩空气的主要用途及输送路线

在制药工厂中,压缩空气主要用于液体制剂中的灌装机,固体制剂中的制粒机、加浆机、填充机、包装机、印字机,提取工艺中的提取罐,此外,还有化验中试用气、物料输送、干燥、吹扫、气动仪表、自动控制用气等等。某制药厂的压缩空气流程图如附图3所示。

压缩空气用于提取罐的作用是为排渣提供动力,便于排渣;其用于中药粉碎机、旋转式压片机、胶囊抛光机等是起吹扫作用,能够及时将粉尘、杂质等清除;其用于中药灭菌装置能够为灭菌过程提供密封的环境,使灭菌效果更佳;其用于胶囊填充机是起动力作用,将填充好的胶囊及时出料,防止应排料不及时,导致填充过程中断;其用于超声波洗瓶机是为彻底清除瓶内的杂质提供动力;其用于泡罩包装机是为PVC材料吹塑成型提供动力;其用于喷雾干燥制粒是为喷枪喷洒药液或者粘合剂提供动力以及为及时清除粉尘提供必要的动力;其用于高速混合制粒是为此过程提供密封的环境和一定的动力,使物料混合均匀,以达到混合制粒的最佳效果,同时也为出料和进料提供了较大的动力。

6.结束语: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对制药行业制订了严格的质量规范。其中压缩空气作为制药行业的关键介质,因此: 1.对其过滤器和呼吸过滤器的完整性应定期检查,以避免混入微小的颗粒(如尘埃、铁锈等),极易损坏气动元件,堵塞节流孔,更加严重的是极易对物料造成严重的污染。

2.需严格控制混合在压缩空气中的油蒸气的含量,防止其超过一定程度而引起爆炸。3.需严格控制混合在压缩空气中的水分,因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混合于其中的水分就会饱和析出水滴,当压缩空气与物料接触时,极易对物料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影响整批药物的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压缩空气的温度应适宜,如过高会引起空压系统的密封件、软管材料、膜片等老化。5.应定期对压缩空气的管路系统进行检查,防止因管路漏气而达不到所需的动力,影响药物的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质量。

附图3.某制药厂的压缩空气流程图

参考文献:

[1]王祖温,孙威春,马卫东,压缩空气净化系统[J]液压与气动,1996.(1).[2]陈放,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压缩空气净化方面的标准化概况[J]压缩机技术,1997,(3).[3]何存兴等,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志祥.制药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五篇:《教育反思与案例》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主要包括:

(1)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2)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3)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4)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5)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教育案例的特征有: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1)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2)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3)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4)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5)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6)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7)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

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

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从教育案例使用范围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从教育案例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事件、现象、活动、个人描述与研究;从教育案例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探求、思索、质疑、正反、经验等;从教育案例的内容出发,我们又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德育类、实践类、课堂教学类、教育反思类、创新类等类别。

具体划分的类别:

(1)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2)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3)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4)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5)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6)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7)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8)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1500 字以上)

(9)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与叙事研究报告。

分别具有的特点为:(1)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2)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3)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4)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题目、导言、主体、讨论或建议、结论、列出参考资料。

经验总结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研究方法。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己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思考,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产生质的飞跃。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如下:开头、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实施过程和主要效果、对于做法与效果的理论分析、对于今后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完善经验的设想或建议。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要设置干预变量,即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但由于学校研究者缺乏有关真实实验研究的常识与技术;学校教育改革研究一般又是在非常自然化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变量的控制十分困难;再加上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革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办学效益,而不是寻求普遍性的理论原则。表现的特点:对研究背景、对象、变量、假设的交代;说明实验效果的数据资料。如果缺乏充分具体的数据,可以以许多事实来说明效果;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在实验报告中,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往往是以非常简洁的语言把它们作为自变量进行交代。也可以以较主要的篇幅详细地介绍过程、方法;研究结论与理论的思考。

(5)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6)叙事研究报告

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同样也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而这些样式是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反映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是和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是和一系列鲜明的有情节的事件结合在一起的,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反映的是教师的心路历程,提升的是教师的相关经验。这种非常鲜活、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属于教师,正像学术论文这种文体属于专业研究者一样。专业研究者长于用专业词汇表情达意,而我们的叙事、案例、日志、反思,恰恰是那些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达,这种语言类型属于实践第一线的老师们。这正是教师们寻找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正在形成他们自己独到的研究文体,随着教育叙事研究被广泛重视后,也将成为流行和被承认的一种论文,即叙事研究报告。

叙事研究报告可分三类:一是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可称之为“教学叙事”)。二是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可称之为“生活叙事”)。三是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可称之为“研究叙事”)日常叙事的长短不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文体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的单一格式,它来自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口述、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等,用来述说教育主体的经验和实践。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它靠事实说话、靠真情动人,将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的内心思想、隐性知识等转化为显性知识,挖掘出教育主体的教育智慧并转化为集体智慧和共享资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三要素:典型事件;问题叙事;反思。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反映了教师心路历程,并能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叙述对教育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

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重在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1、自我回顾性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自我回顾性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主动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自我回顾反思时,要求教师重点对课堂上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干扰教学以至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回顾提炼。还可以联系自己当学生时老师在教学相关内容处理上的技巧进行对比总结。提倡教师写“反思日记”,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或者让教师给自已写信,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等都是进行自我回顾性反思的较好方法。

2、信息提示性反思。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表情等信息反馈进行的反思。信息提示性反思要求教师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感,善于通过学生的眼睛看问题;要有敢于正视不足,矫正问题的胸襟和气度;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灵活地处理教学设计、应用教案。信息提示性反思能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克服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障碍,使教与学更好地互动协调。

3、同行诊断性反思。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评议自己的教学进行的反思。即将自己的教学作为案例,邀请同事和专家进行评析,从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再通过反思日记,记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在我校,同行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老教师师诊断。即“一帮一”对子中,老教师对帮带新教师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诊断;二是同组教师诊断。组织同一备课组内教师相互听课后进行讨论,提出评课意见,即所谓的“三三两全”。

4、榜样对比性反思。通过与自己喜欢或崇拜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进行的反思。即以你认为是榜样的教师的教学为样板,将自己的教学与之比较,从而找到优劣,进行扬弃性借鉴。教学中的榜样可以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教学比较既可以是某个教学案例的比较,也可以是长期的比较,长期的比较借鉴收效更好。我校在实施“一帮一”结对帮扶中,坚持实施受助教师听导师的课后再登台上课及教案须经导师审阅签字后才能上课两项制度,使受助教师坚持以导师为榜样,通过对比借鉴,有效地促进了受助教师的进步和提高。实践证明,案例式的对比反思,可以博采众长;长期的对比反思,能使自己较好地掌握榜样教师教学的规律,真正学到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的精髓.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答: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我几乎每节课下来都要进行反思,比如这节课有什么精彩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欠缺的地方,我都会记录在我的教学日记或博客中,而且我经常进行反思并且在反思中磨练,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卡住,但我不会放弃,我会找其他的教师学习并且研究,直到弄通为止。

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1)问题意识的培养。(2)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3)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总之,通过我的亲身体会,我觉得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有效的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强调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位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上,而不是结果。让学生在有疑难,有困惑中带着老师的启发去实践,去研究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果学生是难忘的,同时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老先生的话可以说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陶行知带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有三:一是伟大的学说和理论,二是伟大的实践和经验,三是伟大的人格和精神。他的学说和理论,可以浓缩为三句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担任某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将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将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入时,你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留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的王友离开校长办公室。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学生打人了,陶行知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陶行知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对待学生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消极面中发现积极因素,及时鼓励,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同时,在教育中同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陶先生仅凭“亲眼所见”,就神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那恐怕是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与当前教育中倡导的“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是异曲同工,表明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人性理解的艺术,人格锤炼的艺术!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由于历史故事的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体会人物情感时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司马迁在遭受酷刑之后,经历了怎样的生与死的考验以及后来又是怎样发愤写书的,文中只是一段简单的描述,对于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这个英雄形象的说服力不强。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查看了有关《史记》的资料。

在教学中,我能自觉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层一层地读。如“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一句,如果让学生就文字来理解文字,学生很难感同身受,很难体会到司马迁生不如死的屈辱绝望的心情。教学时,我分三次导读。第一次是在学生了解司马迁有此想法的原因和弄清所谓的酷刑是怎样的一种刑罚后,(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一命,一般要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这在十分重视子嗣(sì)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读此句。第二次是我进行语言渲染,引导激情。(同学们,酷刑这种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和精神,又极大地侮辱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人后再也抬不起头来,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这对于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的信念,胸怀大志,有着建功立业理想的伟男儿,怎能不感到万般屈辱呢!何况这种屈辱又是不应该降临到他头上的。他是含冤入狱,受了酷刑。)此时再读读这句话,把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给读出来。第三次是配乐(二泉映月)诵读《报任安书》中的片断——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进一步激发情感,继续照应上面那句话。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看到在这样一次次导读、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学生的体验、情感得到步步升华。在这个环节中,既有朗读的指导,也有情感的熏陶,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另外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表面意思同学们都懂,但是怎样让同学们透过文字表面想到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呢?同样也是让学生反复诵读,一层一层地读。在经受住生与死的考验后,“司马迁究竟怎样发愤写史记?”课文语言精练,进行了一段概括描写。我于是点拨学生:“司马迁究竟怎样发愤写史记”仅是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可以概括?想一想他当时所处的环境,看一看他的动作、神态,你能具体说一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吗?”(出示插图,播放乐曲)望着课文悲壮动人的插图,听着如泣如诉的音乐,此时此刻学生情动而辞发,用真挚的语言描述着这位历史伟人感人至深的点点滴滴。这样调动了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调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情感,既使文本的内涵得到了深化,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结课时,我送给学生们一句话:“做生活的强者,活出生命的精彩!”课后,有的把它写在了日记本的首页,有的当作了座右铭,有的把它写在了语文书的首页。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司马迁的形象跃入了孩子们的心中,并且变得丰满、厚重。看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有效补充拓展是上好一堂课的三要素。

下载压缩空气案例与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压缩空气案例与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例与反思

    《荷塘月色》 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学校:习水五中 科目:语 文 姓名:叶 红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一、设计背景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大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

    在政治课堂教学片段中寻找生命化教育 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高一政治组孙建枚 一、教学背景: “直面教育,直面人生,成全每个富有个性之人的全面发展”将越来越成为以教育为天职......

    教学案例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8》教学案例 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 涂雪梅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有明确的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这对小......

    轴对称案例与反思

    《轴对称图形》 ——教学案例与反思 (大宁路小学 陶静)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

    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数一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一:教学案例与反思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案例及教学反思教学片段: 把20.256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

    教育反思与案例[最终定稿]

    专题讲座 第二讲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反思 李铁安(中央教育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第一节教育反思的概念与特点 一、教育反思的概念 何谓“教育反思”?概而言之......

    医用压缩空气系统供气安全浅析

    医用压缩空气系统供气安全浅析 摘要:医用压缩空气作为生命支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气体之一,必须对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做细致周密的考虑才能保证提供给患者安全的空气。本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