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别》教案

时间:2019-05-12 22:0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婚别》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婚别》教案》。

第一篇:《新婚别》教案

《新婚别》

“三别”是与“三吏”同一时期写成的诗史般的作品。杜甫通过描述在靖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三个示同家庭的流散离别,谴责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哀怒憎愤的强烈感情,同时也讴赞了他们为早日遏制祸乱的蔓延而走向战场的牺、牲精神。

《新婚别》是“三别”组诗的第一首。古人有言:“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大司命》)燕尔新婚,本来是极欢乐之事;情人道别,却又是极悲怆之举。新婚而旋接分离,乐与悲的感情如此迅捷地替易,这足以唤起人们对事件主人的同情,因而它是诗人喜爱讴吟的题材。魏徐斡曾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唱出了一曲表现新婚生活缺憾之意的哀歌。杜甫这首《新婚别》’在艺术构思上与徐斡诗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杜诗从战乱的严酷现实背景来描述新婚家庭的离散,揭示了造成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儿女之情与家国之恨相融为一,使作品的情蕴意兴既缠绵又深沉。这首诗主要是揣摹新娘子的心理和口吻写成的,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感情的持续流动和语言带有倾诉性。

前四句用比的手法,说明在祸乱的年代,女子与士兵结婚是一场悲剧o “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它靠缠附在别的植物身上使自己生长。这一点很像封建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依赖,所以诗人多用它们来比喻夫妇关系。“蓬”和“麻”都是弱小的植物,“兔丝”一旦缠绕在它们身上,其纤萎之状是不难想见的。而一位女子与生命没有保障的“征夫”组成家庭,她的命运也必然是凄惨的。“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意思是说,如果爹娘把女儿嫁给一个当兵打仗的,还不如从小把她抛弃掉。这四句诗是诗人杜甫的旁白,他眼望着新娘子送别丈夫出征的凄凉情景不禁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浩叹,哀叹声中正寄寓着他对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从第五句开始至全诗结束,是记新娘子向即将辞别的新郎宫诉述衷肠,这是全诗的主干。不难想象,诗歌的女主人是第一次向丈夫洞敞心灵的门扉,而且,很有可能这是命运给予她与丈夫交、谈的最后一次机会。正因为这样,她必须不失时机地向爱人倾诉肺腑。在她下面讲述的一大段话里,新娘子通常怀有的羞涩之态已经被喷涌而出的激情隐匿起采,客观情势改变了人们表露感情的一般习惯。

她的倾诉按其感情变化可以分成三段。“结发为君妻”至”何以拜姑嫜”为第一段。先讲述“暮婚晨别”的事实,话语里流露出她对这种非人道生活的怨愤;接着又说她作为新娘子面临的难堪处境,丈夫前去守卫河阳(洛阳附近),留下她一个人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与“姑嫜”(婆婆公公)一起相处,想.到这里心中难免就会产生尴尬窘迫之意o “父母养我的”至“兵,气恐不扬”为第二段。由于前面提到了公公婆婆,不由使她想起-自己从小受到父母疼爱的情形,“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o”这作为二段的过渡,无论是感情还是语气都很自然。长大以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好多说的,古往今来,女人的命运就是如此。然而丈夫今日一别却是凶多吉少,想到这一层,又怎能不令人心痛欲碎!诗中女主人心绪繁乱、感情悲哀至此而达到了极点.也正是在这一时刻,一度被她激越的感情所掩抑的理智活动开始恢复,她的话语出现了由叙情向述理的转变。与之相适应,语言风格也由激切变为冷静。她说自己多么希望能够跟随丈夫去军营,但这样一来可能会使军情变得糟糕,因此她劝慰丈夫不要因为新婚而影响斗志,她所以放弃随夫而去的念头,正是出于不伤“兵气”的考虑,女主人意识中理性成份的增加,反映了当时人民(包括诗人杜甫)对平定“安史之乱”战争的认识,他们虽然厌恶战争,不满唐皇朝在乎叛中采取的一些不当措施,可是,这场战争的性质基本上是正义的,为了打赢它,人民还是甘子承担牺牲的o“自嗟贫家女”至“与君永相望”为第三段,是新娘子向丈夫表示自己对爱情忠贞不移o 良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二句,不但在于叙述女主人出身贫寒,吏在于说明清贫人家置办嫁妆的艰难,其用意是为了点明新娘子对嫁妆格外珍爱的心情。这样,当她送别亲人的时候,洗净“红妆”,换下嫁衣这些割爱的举止使她忠于丈夫的态度显得更加坚决。最后她以“百鸟成双飞翔的欢悦气象来映衬自己与丈夫新婚辞别的凄楚景况,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中结束了自己深情的谈话,留给她丈夫、也留给千古读者回味不尽的思致。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奔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杜甫曾颇为自矜地表述,过他的政治理想:“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抒发,并不都是这种直白式的表现,而是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段。通过追怀自己所仰慕的古人来抒写自己的怀抱、理想,就是历代许多诗人,也是杜甫经常采用的方式之一。悼古是为了伤今,发思古之幽情,常常是由于现实生活或诗人自身遭遇的触发。《蜀相》就是杜甫洋溢着政治热情,借历史上著名贤相诸葛亮以抒发政治理想和郁闷心情的一首名作,既是一首凭吊古人古迹的咏史、怀古诗,也是一首融进了现实内容并充满了诗人思想感情血肉的抒情诗。

这首诗作于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杜甫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从秦州历尽千难万险来到成都。当时情景,用诗人的话来说是:“远游令人瘦,衰疾惭加餐。”(《水会渡》)生活的煎熬,旅途的劳顿,使诗人饭食大减,力衰身病。然而就在次年的春日,短短的几个月之后,草堂初建,栖止方安,长期的疲劳 还来不及完全恢复,杜甫就怀着急切的心情到城郊去寻访、拜谒诸葛亮的祠堂,这绝不是偶然的行动,而有着深刻的思想原因。诗人崇拜诸葛亮杰出的才干,赞美他对刘备父子赤胆忠心,倾 慕他的际遇和辅助刘备开基立国的勋业,同时又深深痛惜他出师未捷而早逝军中,这一切激情和怀想都所来有自,都是跟杜甫本人向往于建功立业而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不幸遭遇分不开的。诗 中写的是历史上的诸葛亮,而我们读来却感到字字句句都有诗人自己的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诗人借诸葛亮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读者也就从诸葛亮的身上看见了伟大诗人自身的形象。

全诗以写“丞相祠堂”入题,先写祠,后写人。诗题是《蜀相;》重点是写人,写祠堂的主人诸葛亮。写柯堂的目的也是写人。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崇敬之情贯穿全诗首尾,洋溢在字里行间。开头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写明诸葛亮的祠堂是成都城外古柏参天的所在。但其意义绝不止于告诉读者祠堂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而是已经初步地,不露声色地抒发了对诸葛亮无限倾慕向往的感情„“寻”是追寻、寻访的意思,它含蓄着诗人至诚的热情和急切拜谒的心意。用“森森”二字来形容祠内茂密参天的古柏,是写实,但同时也婉转地表现了诗人对祠主的深厚情意。因为葱郁繁盛而又十分高大的柏树,造成一种苍劲的意象和肃穆的气氛,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同时这景象是远望所见,也恰与诗人崇仰的心情相契合。三、四句中“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都是写优美动人的春日景 象。“映阶”承首联第一句“堂”字,—写碧绿鲜亮的春草映照着祠内的台阶,“隔叶”承首联第二句“柏”字,写深藏在森森古柏繁枝密叶之中的黄莺在纵情地歌唱。略一点染,就写出了一种幽美的意境和令人愉悦陶醉的春光。但写春光不是作者的目的,用“自”字和“空”字一转折,就透露出其间隐曲深微的含意o“自”字和“空”字含义相同,可以互训,都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一则,诗人拜谒丞相祠堂,本为怀想追慕诸葛亮而来,并无意于欣赏明丽的春光;再则,春色虽好,祠堂的主人却不能感知,欣赏,这当然也是令人深深地叹息和遗憾的。因而春色自美,鸟音空好,而人(历史的和现实的)却无法或无心欣赏;这样越是把春光写得美丽动人、赏心悦目,就越熊反衬和传达出诗人一种,空寞和失落的思绪。这不仅跟全诗所表珥的尽想情调和精神意趣完全一致,而且因了这奉光的映衬点染而笋这思想和精神表现得更加浓重,突出。

上面四句写祠堂,是通过祠堂来表达对诸葛亮的思慕怀念;

四、五两句就直接赞美颂扬诸葛亮的光郑辉业绩了。前一句写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干和胸怀天下的气度胸禁,后一句赞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效忠于蜀汉政权的拳拳之心。诗人以凝炼的诗句,高度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事 业和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而这又适足以表现诗人自己的理想、怀抱和深固的忠君观念。然而,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辅佐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济危时,而诗人却没有这样的机遇。他生活蹭蹬,沉沦下僚,饱经忧患,一无所成,因而在对诸葛亮的赞美和仰慕中,又隐隐地透露出诗人内心因壮志难伸而产生的难言的苦闷与悲哀。

最后两句,对诸葛亮北伐曹魏,终因积劳成疾,壮志未酬而早逝,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与悲悼。在强烈的哀音中结束全诗,感情既深沉又昂奋,使整首诗染上了一层深挚悲壮的色调。洒泪的“英雄”既指作者自己,又包括了历代无数渴望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土。他们的悲哀,不仅仅因为历史上诸葛亮的早死,更多的怕是因为现实中的自己由于种种原因而壮志难酬。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上,现实和历史厂杜甫和诸葛亮,在精神亡是交融在„起了。清人王嗣爽评这两句说:“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杜臆》卷四)这评论是十分确当的,其深永的含义确实很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杜甫以精于七律著称。他能于严格的规矩中求自由,用笔自然而又奇纵,不显出一丝受音律拘牵束缚的痕迹;相反,倒因为声律对偶的精严而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显得更加浑厚和鲜明口这首《蜀相》,正是杜甫的七律在声律和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全诗由寻祠开始,蓟感叹诸葛亮的早亡结束;中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流动的时间和感情发展的过程,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赞美之情贯穿首尾,诗意贯通,结构严谨。中间两联,对偶工巧,在整饬的结构中,表现出婉曲深挚的感情。全诗音润和美,语言精炼,确是杜甫七律中声情兼茂的佳品。

第二篇:新婚别原文及翻译

导语: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⑴,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⑵,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⑶。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⑷。

妾身未分明⑸,何以拜姑嫜⑹?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⑺。

生女有所归⑻,鸡狗亦得将⑼。

君今往死地⑽,沉痛迫中肠⑾。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⑿。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⒀。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⒁。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⒂。

罗襦不复施⒃,对君洗红妆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⒅。

人事多错迕⒆,与君永相望⒇。

词句注释

⑴兔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⑵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⑶无乃:岂不是。

⑷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⑸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⑹姑嫜(zhāng):婆婆、公公。

⑺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⑻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⑼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⑽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

⑾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⑿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⒀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⒁“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⒂久致:许久才制成。襦(rú):短衣。裳:下衣。

⒃不复施:不再穿。

⒄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⒅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⒆错迕(wǔ):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⒇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2] [3] [4]

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第三篇:《新婚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婚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婚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诗句】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出处】唐·杜甫《新婚别》。

【意思翻译】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赏析】

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你的面,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新婚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翻译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注释

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结发:这里作结婚解。

君妻:一作“妻子”。

无乃:岂不是。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姑嫜:婆婆、公公。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将:带领,相随。

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

死地:冒死之地。

迫:煎熬、压抑。

中肠:内心。

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事戎行:从军打仗。

戎行:军队。

“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

扬:高昂。

久致:许久才制成。

襦:短衣。

裳:下衣。

不复施:不再穿。

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

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赏析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9年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9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首《新婚别》是“三别”的第一篇。

第四篇:别董大教案

《别董大》教案

【教学理念】

设计古诗主题教学,运用诗意语文的构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学习目标】

一、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二、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三、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一)播放歌曲《送别》。师诵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李叔同先生的一首送别之词,从这个旋律之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板书:别)

(二)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现在有汽车、飞机等发达的交通工具,便捷的通讯方式,但是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于是,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三)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四)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五)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的人并不多。董大倍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便决定离开。也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碰到好朋友高适。)

过渡:高适又是如何为失意落魄的好友董大送行的呢?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二)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教师抓住以下重点词点拨:第一句的“曛”,第三句的“知己”,第四句的“君”。)

(三)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顺势

点到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这昏黄一片的天地,这寒冷凄清的境地,就好像是董大遭遇的困难挫折。)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4.是啊,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五)品读后两句。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学生自由表达,充实后两句诗的内涵。)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很难体会到他的苦衷阿!(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别董大》共有两首,他在第一首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他在鼓励好友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渐渐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好友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生试背,齐背。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生比较,指名汇报。

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

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

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书:以心相送 以情相送)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带着这份情来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你最喜欢哪一首,就把这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生配乐深情诵读)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我想,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我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今后还要借助教材,尝试望月诗、登高诗、伤春诗、临水诗、悲秋诗等主题诗歌的教学。

古诗教学尤其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同是送别之诗,《赠汪伦》是一曲李白汪伦友谊的赞歌,诗风激情浪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多了一些绵长与悠远,比起李汪的情意,更显深情;《渭城曲》则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优美;《别董大》则一改离别诗的悲切惜别情调,豁达豪爽地劝慰朋友,体现出挚友豪放洒脱的情怀。引领学生欣赏其中蕴含的别具一格的美,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置身于民族灿烂文化的熔炉之中,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第五篇:别赋教案

导入语

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厚土重迁的民族,我们千百年来酿成的别离愁苦,能把任何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的人醉倒。在中国诗歌史上,数量可观的赠别诗词,就是我们领略古人生离死别、相思成灾的活化石。写过“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李商隐,更是谙尽离别滋味,竟然说:“人世死前唯有别”!可见,在古人眼里,离别,是仅次于死亡的巨痛,是人生不可战胜的顽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才子江淹《别赋》笔下的离别滋味。

别赋从字源学的角度讲,“分”、“别”二字都从“刀”,《说文解字》释“分”字云:“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是啊,分别可不就是一把锋利的刀么,它把我们的人生割成若干块,让我们苦,让我们痛!因为离死亡还远,那或长或短的别离便成了我们领略死亡滋味的替代品生命的色彩和价值,便在这一次次的离别中被体认,被确立。

文章开头以“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为全文的悲音定调,统摄全篇,点明离别之苦。造文最重起句,古人都恨不能三年磨一句,就盼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像《别赋》这样仅靠着起始一句就足以名留青史的可和大熊猫一样的稀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生四大苦,其中莫过于生离死别,爱别离并不比死亡好多少,顶多还留个希望,一个也许能重逢的希望。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忆,多少不知愁的香闺少妇,弹清商的荡子之妻就是凭借着一个渺茫的希望,熬过“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的一生。从“侯人倚兮”的远古,到“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纷纭战国,辗转在红尘中的红男绿女们重复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悲剧。送别是我们文学几乎最重要的主题。在怀揣七彩笔的江淹的笔下这个主题获得前所未有畅快淋漓的表现机会,也许是江淹写的实在是太好了,使得后来者难以超越,千载以下当才子金庸想渲染杨过与小龙女这对生死相许的爱侣十六年漫长的别离,想到的还是这首《别赋》,这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秦吴絕國”,“燕宋千里”,使人想到帝王失国的悲哀。如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怨。又如北宋失国,二帝被虏的“靖康耻”。他们身为帝王,不但保不住世袭的江山社稷,甚至不能给老婆孩子一个安稳的家,千里迢迢做了俘虏,在异国他乡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他们的离愁别恨,岂止是一江苦水!再如那些被作为政治交易筹码的少年公主,她们小小年纪远嫁他国,她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她们孤独无奈的离别之痛,岂止是“黯然失色”呢?还有那些在国与国的信誉危机之间作为人质抵押的少年公子,他们生死未卜的离别岂止是愁苦呢?在这些以交易的方式抵押的尚未成年的少年少女离去后,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的忍受这不同寻常的离别之苦呢?就连春秋时大名鼎鼎的女政治家赵威后也是拉着女儿燕后的脚跟,抱着儿子长安君不忍他们离去。“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春苔生”“秋風起”是年华轮替万物兴衰的标志,不管是在此时离别,还是离别后的此时,都会引起人生苦短,岁月易逝的哀叹与伤感。所以此时此刻很容易唤起游子“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的凄凉迷茫感觉。“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側,棹容与而詎前,马寒鸣而不息。”这是屈原《离骚》与《哀郢》离愁的再现:《离骚》中有“悲余马怀兮,蜷曲顾而不行。”;《哀郢》中有“楫齐扬而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连马都不愿意离开故乡,蜷曲住身子,回头望故乡,可见主人的恋乡之情了。战乱中被迫离乡背井的郢民们,举臂划船,船却虚晃而不前,由此可见离别之难了。走水路船凝滞在水中不愿走;走旱路车停在山边不愿走,船桨虚划徘徊不愿走,马凄切地鸣叫着不愿走,千难万难,难在别离,但终归还是不得不离,这就是人生无奈的苦衷。“掩金觞而不御,横玉柱而沾轼。”人在痛苦时,或借酒消愁,麻醉自己,以减轻伤痛;或弹起琴瑟,发泄哀怨,以歌代哭。可面对沉痛的别离,酒与琴显得是那么苍白,沉闷中只有无尽的泪水下垂。“居人愁卧,恍若有亡。”留下来的家人,恍恍惚惚,和愁而卧,左思右想,像丢了魂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日下璧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的时光流逝中期待亲人的归来。“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罹霜。”“兰露”是离人流不尽的泪水,“霜楸”是悲哀笼罩的家的意象。孤独的人在悲凉的庭院中巡视仰望,高大的楼阁空空荡荡,环视室内冷冷清清锦帐虚设。这就叫“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帐而虚凉。”怨妇孤独的睡在冰冷的帷帐中,幻想着远行之人在梦中也会“踯躅”不前,期盼着他们离家的灵魂飞回故乡。离别的留守的,谁个不是“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这样的相思到了极致,就当如屈子般“魂一夕而九逝”,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聚光灯下江淹让一个如屈原般的即将远行之人缓缓出场,用他欲止不可,欲行不能的沉重步伐,用居人朝思暮想的愁苦,用他们漫长时间与空间都隔不断的魂牵梦萦揭开了别赋这场大戏的序幕,“别虽一绪,事乃万族”的各式离别次第上演。

富贵别 这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顶级娱乐宴会,轻歌、曼舞、华衣、玉人,觥筹交错,珠玉生辉,贵宾云集,笙箫罗列,歌声动人。以至于使得“驷马仰秣”走神,“渊鱼出水”聆听。尽管送别的宴会如此的豪奢,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送别的声势如此浩荡,送别的歌乐如此美妙,送别的歌女如此迷人,可还是阻挡不了离别人的伤感之情,仍然是帐饮无绪。“造分手时衔涕,感寂寞而伤神。”宴席一散,黯然失色,泪眼相别,可谓是良辰美景虚设,离别人终究还是衔涕伤神。开场第一幕就是达官贵人之间气派的分别场面,作者浓墨重彩,出手不凡,然那送别的场面越是热烈,别后就越显孤独冷清,正如炮仗越是震得响就越能显出随后的静寂。

第二种写的是剑客游侠的诀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八个字一砸地,蹦出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四大杀手聂政、豫让、专诸、荆轲。这四位刺客都是讲义气的冷面杀手,在他们的价值取向中,突出了一个“义”字。不论是杀人后破相剖腹的聂政,还是为报仇漆面吞炭的豫让,不论是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荆轲,还是沉着冷静的专诸,尽管他们都有一颗冷酷的心,但是他们在“割慈忍爱”与亲朋诀别时,在“离邦去里”与故土告别时,他们同样有“沥泣共诀,抆血相視“的儿女之情,他们也在哭,他们也有痛。但是 “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纵马远去,慷慨决绝。给亲人留下的只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马后扬尘。“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不为死后的虚名,仅求抱知遇之恩。这一别就是生死诀别;这一别待他们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显尽男儿本色,留给亲人的就只剩下生死相隔的绝望;这一别真真是义侠壮士的悲壮离别,场面何等的激烈昂扬,动人心魄。侠客是不兴痛哭流涕的,即使明知此去就是为人生演出最后一曲慷慨壮丽的乐章也做不来哭哭啼啼的小儿女状,他们是自主的选择了人生的道路,士为知己者死,既然选择了成为英雄,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一个背影,一个传奇。这是正剧不是悲剧,在中国的舞台上悲剧上演的更多,前仆后继演员无数。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多少父母就在这样撕心裂肺的痛哭中永远的送走了儿郎,送走了心头的至爱,生命的希望。

“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日出天而耀影,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氤氲。”家里是春风送温暖,路上是青草流芬芳。太阳出来照的繁花似锦,地上的露水闪着光辉。红尘在阳光照耀下明媚灿烂,草木在新春中散发着香气。

“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这些少年郎为了保家卫国,又或者为了实现统治者的野心,拿起武器,告别家园。有的在这条不归路上成为李广般的将军、英雄;更多的则成为无定河边的枯骨„„想象着茫茫的“辽水无极,雁山参云”,先别说久戍不归生死未卜的忧心。就单单说高山远水,就给人以“一去便是天涯路,思人只在梦里头”的惆怅了。那是极遥远极艰苦的地方,那里有虎狼般的敌人,爱子、良人还能无恙的归来吗?与前一个场景的悲壮不同,这一回的画面悲痛而让人心酸。偏偏江淹觉得单单这些承受着人间最大不幸的百姓倾情演绎还不过瘾,他还有意的涂抹上夺目的朝阳,灿烂的初露,雾霭笼罩的绿林,正值花期的桃李,这里明写家园美,不但体现出从军者对美好的家园的难舍之痛,还暗含着与雁山云雾笼罩的阴森萧杀,与辽水冰封雪飘的凄凉对应比较。因为在此草木初生之际,塞外风景无须多言,人们也会知道那里天寒地冻荒无人烟,在做了种种铺垫后,江淹选择一对母子做这一幕戏的主角。“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桃木李木在灵物崇拜中有镇灾避邪的传说,慈母攀着桃李不放,是别无选择中的一种祈福的表现,希望儿子此去能够逃开灾难平安吉祥。在这不忍别而别的凄怆中,突兀出慈母哭泣着望着儿子远去悲哀,儿子带着母亲的哭泣声远去的离愁。

第四种写的是使者之别: 离开故土远赴异国,是一种遥遥无期之别,甚至是生离死别,但往往意志坚定一往无前。送行的人主要是父母亲友故人,心情特别,话语沉重,情深意重,祝福无限。“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这一小节开头就突出了空间与时间的漫长。“视乔木兮故里,诀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大树是闻明古国的象征,恋树就是恋国,桥上惜别,意味着天河阻隔,相会难再得。出使者凝视着大树,内心的悲凉虽然不予言表,但他明白此去归期未有期的道理。左右的“魂动”,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张张凄然的脸,亲宾的“淚滋”,展现的是一种低迷无声的抽泣。这种静寂的悲哀,蕴含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苦涩滋味。被压抑的悲哀比哭出来的悲哀更加痛苦。“班荆道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不拘礼节而畅叙旧情,借以表达思乡爱国及与朋友的深厚交情。“樽酒叙悲”指的是苏武在北国牧羊时赠李陵的诗:“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怨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作者在这里借用这两个典故点出此时一别难以再见,只有寄情于飘渺的偶然相遇了。江淹没有直接去写去国者的悲痛,反而从送行者入手,江淹如此并不仅仅是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烘云托月,而是真正抓住了生活的实质,真真是写实至细,入木三分。君不见空港内,送行的总是比那马上就要登机的哭的更伤心更不舍。那要走的心中百转千回,有离家别友的不舍,也有面对漫长路程的担心,有对那遥远目的地的恐惧,更有建功立业的憧憬,太多的情愫纠缠在心头,自然不像那送行的人心境单一伤心的那么纯粹。“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这是一个凄凉的时日,大雁留恋不舍哀鸣着向南飞去,白露无情地落下扼杀了万物。“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崎岖的山路过了一山又一山,弯弯的河岸走了一程又一程。这里的“怨复怨”“去复去”每句重沓用了两个相同的动词,两句连用两个“复”字,含有时间乘以空间无限远的意思,给人以“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的没有期限再见的离别之感。亲人之间越离越远,可是心里还在默念,口里还在絮叨,行子说着“走了啊走了啊,一步一回头,亲人说好走啊好走”可是手臂还在挥动,这样的离别场面,离人的神态,送行者的挥手都让人心碎。第五种写的是宦游之别游子走了,走的都是游子,留下的总是思妇,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铸成了挺立世间的望夫崖,望夫石。情人的离别不仅仅是悲伤的也是缠绵的,相思一字缠绕着这些痴儿女的灵魂,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江淹不写那追求功名富贵的男子,只细细的铺叙那“瑶草”般风华正茂的女子侧重写闺阁的寂寞与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君居淄右,妾家河阳。”一个在淄水的西边,一个在黄河的北边,那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作为一个女人远嫁他乡不容易,当然是期盼夫妻常相厮守恩爱不弃了。“同琼佩兮晨照,共金炉兮夕香。”这里以“同晨照”“共夕香”说明夫妻情投意合形影不离。“君接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郎君千里做官,可惜留下瑶池仙草一样的妻子,独守空房,这里不但点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怜爱,更突出了妻子苦苦等待的哀怨。“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这是一个高雅娴淑聪明伶俐的主妇,她既会弹琴,还会织锦,可是自丈夫走后,无心弹琴,懒得织锦,致使高台织机上的精细丝织品蒙上了晦暗的灰尘。由此可见主妇“思君令人老”的颓废,离别把一个高雅勤劳的主妇变得心神不宁慵懒无聊。“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这是一首四季寂寞孤独歌,是随着点滴流逝的时光堆积成的相思,春天只有庭院里初生的青苔作伴,秋天罗帷帐中只有明月相伴;夏天躺在清凉的竹席上等不到天黑,冬天独守着孤灯盼不来天明。这春秋夏冬,白天黑夜,独守空房,行影自怜的凄凉与谁诉?青苔有知吗?明月有情吗?夏簟知冷吗?冬釭知晦吗?无奈的思妇只好把思念的痛苦织在一块手绢上寄予丈夫。“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织锦曲与回文诗每一首诗都是悲凉悱恻的幽怨,每一句话都是一往情深的真情流露,令人为之动心。这样精美玄妙的诗,是思妇相思的心丝织成的锦绣,是思妇痛苦中心头滴落的血孵化的精华,思妇在孤独伤感中的字字血,点点泪全寄托在不言的回文诗中。这一幕与其说上演的是夫妻的分别,不如说是思妇一个人的独幕剧,这一幕在文人的笔下上演了无数次,忠贞而又耐心的等待,在华章词采中,在古诗民谣中,等待了一个又一个世纪,这样的意象到底凝聚了多少象征,几许深意,恐怕连习惯以思妇代言的诗人词人们也未必能说的清楚。第六种写的是求道学仙的别离:“倘有华阴上士,服食还山。”离别的人是在华山修仙准备羽化上天的道士。“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多年修炼,道行已经很深,但是还没有得到真传。每天坚定不移地守着炼丹的红火金鼎,对于世事全然不顾。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追求,这是一种雷打不动的信仰精神。然而一旦修炼成功准备“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时,在天上一小别,人间一千年的诀别中,也受人情的牵制,辞别亲人时也是依依不舍的。这是一种成功通向理想境界的飞黄腾达的诀别,是无须担忧的志满意得的诀别,这种诀别是在亲人庆贺自己庆幸中参合了一些淡淡的依恋轻轻的离愁的诀别 第七种写的是恋人之别:情人离别之伤感,夫妇之思是礼法内的,发乎情止乎理,情人之间的痴情狂爱却是礼法之外,难以自控的。前者是温和,慢慢熬慢慢熬,用时间做薪柴,去熬生命那煲汤;后者却是夜深时爆发的山火,带着席卷一切的原始野性。可这样的热情却偏偏要被束缚在礼法的牢笼里,要忍受离别的苦痛。“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到底伤如之何呢?前面几幕离别总还是人间的,是礼法内的别情,而最后这两幕一幕是情人之间的私心徘徊,另一幕排在情人之前演出的这一幕竟是驾鹤上汉,骖鸾腾天的华阴上士与人间的离别。江淹这样安排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是无意为之,还是独具匠心,在夫妻与情侣之间用仙凡之别彻底隔开,“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告别了这个世间也就真正的告别了别离。在这样的告别之后,偏又唱起了“芍药之诗,佳人之歌”,这样缠缠绵绵的情歌。

以春情秋思表现了恋人的思念,即相逢、相会、相约、相爱的缠绵。“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叫春禊),卫国的少男少女们穿着新制的春装,唱着“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岂不知倾城又倾国,佳人难再得。”的情歌。这些多情的少女们手里捧着芬芳的兰草,或在桑林中等待情人到来,或在水滨前相约情人嬉戏,或在郊野邀请情人宴饮行乐。她们情窦初开,痴迷地陶醉在一派明媚的春色里,欣喜地倾心于溱洧两河荡漾的清澈渌波中,把代表相爱的兰草送给情人,依依不舍地沿着河岸送情人到南浦,凝视着情人渐行渐远的身影,止不住的热泪涌上了眼眶,她们低头暗自思量:此时一别,何时再相会啊。从此思念的心如抽不完的蚕丝,相思的泪如燃不尽的蜡烛。从初春一直到“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的深秋,与情人相别的那一幕,还是时时不能忘怀,对情人的思念仍在心头萦绕而无法解开。这是一种先尝欢乐趣后饮思念苦的痴情儿女别离。她们苦苦地问连根,有丝多少?连心知为谁苦,她们难忘记,常思念,南浦断肠处。对于恋人来说,离别时短暂的,但离别后却藕断丝连着无数个短暂,在撕扯和啮齿着离别人的心,离别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否定,喜剧也好悲剧也罢,恋人间的情感在离别中又前行了一步或者是苍老了一步。

文章结尾作者又写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将整篇文章之“别”作了一个总结,使各种离别之行犹如再现,使各种离别之愁跃然纸上,为文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总有太多的理由令有情人分离。江淹的生花妙笔写下的《别赋》不仅融入了他个人的坎坷经历,时代的风云起伏,亦流淌着这世间所有有灵性的生物共有的悲哀。这世界哪个时代哪个地方会有哪个人一生能没经历过分离的悲哀呢。从这种意义上说江淹是如斯幸运,他创造出的作品超越了时空与意识形态的局限,他描写出了人生难以逃避的悲哀,这样的作品是永恒的。几个世纪后的我们慨叹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未来的人们将与我们共享这永恒的悲哀,只要这世界还有人,还有离别,就有心灵能对这样的作品有感应

下载《新婚别》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婚别》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别董大教案

    北师大版小语12册 别 董 大 成都市簇桥小学廖馨梅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读出节奏,了解大意。 2、通过对景物的学习,借助资料,感受前两行诗句中的“愁”。(此为难点) 3、通过朗......

    《别母》教案

    《别母》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古诗,并熟练地背诵。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二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

    景别教案

    教案 课 题:景别的特征与运用教 师:马上课班级:上课地点:丹青楼教 研 室:艺术设计系动漫设计教研室景 雯 12 动画设计与制作(2)班 407 教学目标: 1、首先在教师的分析中明确了解镜......

    《别母》教案

    【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古诗,并熟练地背诵。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二首古诗的大概意思,3、反复诵读与融情......

    井 教案 别删

    小学语文第九册(北京版) 18《井》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从而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劳动的意义。......

    古诗《别董大》教案(本站推荐)

    别董大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小猫咪别淘气教案

    音乐《拾贝壳》 目标:1幼儿学唱歌曲,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喜欢和同伴合作 教学过程 1.教师带幼儿念歌词 1)教师念的时候,适当的配合歌词做动作和面部......

    切别摔教案

    和田地区公安机关地级警务实战教官培训班教学法教案 徒 手 控 制 技 术 教案 课 目: 切 别 摔 教 官: 温思宇 学 时: 一 课 时 学 材: 《警务实战基础训练教程》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