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 《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略阳县仙台坝镇中心小学 章红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59-61页的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在三角形内画高。
3、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三角形教具、平行四边形教具、活动条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能否发现图片中有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2、3:主题图)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图片,想说些什么呢?(生自由汇报)(师板书:三角形)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来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完整板书课题:的特性)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三角形)源于生活。〕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师:同学们,能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边画边想:看看三角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4:):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交流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你们心中的三角形,请你们对照刚才的说法完成练习,《认一认》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出示课件5)
阅读课本:同学们都认识了三角形,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师小结:同学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三角形,感受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互相交流,从而活跃课题气氛,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为概括三角形的概念做好认知准备。〕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出示课件6)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出示课件7)老师这里有三幅图,哪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还能画出另外的2条高吗?(指名板演画高)
〔设计意图:创设有效的情景:松鼠和斑马的“别墅”,引出三角形的高,然后通过知识的迁移及学生自学,理解三角形的高,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画高,既活跃了课题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4、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8)练习十五第3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师: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生自由汇报)
小结:(出示课件9: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更牢固。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篱笆图”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然后解决问题,采用“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欲望。〕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应用提升:
下面我要检验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了,敢挑战吗?:
1、(课件出示10):你会填吗? 同学们真棒!我们继续。
2、(课件出示11):我是小法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有利于强化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使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又落到具体问题中,通过从具体的抽象又到具体中,使学生的知识有质的飞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生自由发言)
2、你们还想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生自由发言)师:老师都被你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动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探究。相信只要你们努力钻研,定会在数学乐园里畅游。(下节课接着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发言,既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三角形其它知识的信心。〕
(课件出示12)课外拓展练习:试一试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
板书:
三角形的特性
由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59-61页的例
1、例2。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9—62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在三角形内画高。
3、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三角形教具、平行四边形教具、活动条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能否发现图片中有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2、3:主题图)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图片,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汇报
预设:学生会说到这些图片中都有三角形。(板书:三角形)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来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完整板书课题: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师: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边画边想:看看三角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4:):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交流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你们心中的三角形,请你们对照刚才的说法完成练习,《认一认》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出示课件5)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师小结:同学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出示课件6)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6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出示课件7)老师这里有三幅图,哪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还能画出另外的2条高吗?(指名板演画高)
4、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8)练习十五第3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师: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生自由汇报)
小结:(出示课件9: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三、应用提升:
下面我要检验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情况了,敢挑战吗?:
1、(课件出示10):你会填吗? 同学们真棒!我们继续。
2、(课件出示11):我是小法官
四、课外作业:
(课件出示12)课外拓展:试一试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们还想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生自由发言)师:老师都被你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动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将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探究。相信只要你们努力钻研,定会在数学乐园里畅游。(下节课接着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
三角形的特性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仙台坝镇中心小学
章红艳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将对这节课的教学做以下反思:
一、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课始,我由多媒体课件出示收集到的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引入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教学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画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高,找三角形的特征。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尤其是在画三角形的高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画三角形高的步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拉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保证教学有效的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不足之处。
1、我的一些提问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去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不够精准。例如,在教学给三角形用字母命名时,我这样问:“可以给三角形取什么名字?”学生一个个都不能按老师的预设去思考,有的说叫锐角三角形,有的说叫钝角三角形。课后想想学生会这样认为是因为我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
2、对高概念的巩固还不够,所以学生画高时还有一些学生会从边到边作垂线,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对高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刻,记忆不牢固。
3、教学时间把握不好,课堂总结仓促。
4、板书书写不够工整。
五、改进措施: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课堂语言应该精炼,快慢适中,重点突出,点拨得当,我还需要锤炼。教学设计以及教师的语言还缺少一些趣味性。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
总之,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2016.4.26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三角形》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70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识别。
3.通过画、量、折、分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边数增加变化中感悟数学研究活动,渗透合情推理。
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注重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2.重视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课时安排
第1课时
三角形的特征 第2课时
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3课时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4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 第5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6课时
四边形的内角和
第1课时
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教材第59、6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理解三角形的含义,知道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不止一条高。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的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59页金字塔和过江大桥,让学生说说在图中能找到哪些学过的图形? 生:三角形。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
过渡: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特征。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1)操作: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画一画三角形,你又明白了什么?(2)理解:每个三角形有几条线段,这些线段是怎样连接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叫三角形。师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叫三角形。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1)围成的三角形的每一条线段叫什么?摸一摸你摆的三角形有几条边?
(2)让学生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找出这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点。板书:角:三个角
顶点:三个顶点
边:三条边(3)交流小结: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师: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含义。
阅读教材:教材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师:我们画了那么多的三角形,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怎么区分呢?我可以给它取一个名字: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A、B、C三个字母,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表示成三角形ABC。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认识高。
教师出示教材第59页大桥图片,问学生图中是什么建筑?(大桥)师:这个大桥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大桥的高度吗? 生:榙柱。
师:这个榙柱是任意画的吗? 生:不是,是作的垂线。
师:我们是根据什么来作的垂线?(2)说高。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 生1:高就是一条垂线。
生2:是从顶点到对边作的垂线。
课件演示:学生齐读高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
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有几条高?
刚才我们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条高吗? 生1:三角形有三条高。师:为什么?
生2:三角形有三个顶点,都可以从每一个顶点作高。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都可以作为三角形的底。(4)学作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三角形作高(做一做中的三个三角形)
小组展示并演出作法: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放在三角形的底上,然后平移三角板把三角 让学生评价学生的做法,把要点说明: 画高用虚线,画上垂直符号,标出底和高。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相信你们已经把今天的知识都学会了,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强调画高时应注意四点:
A.画三角形一边上的高要用三角板来画; B.要注明表示直角的符号;
C.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对应的高; D.代表高的这条线要画成虚线段。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第2课时
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材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在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体会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 生:电线杆的三脚架、大桥钢架、索道支架、建筑用的三角架等。
师: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1.通过实际操作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操作一: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拉一拉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它的形状不会改变。
操作二: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拉一拉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它的形状会改变。
师追问:谁来想一个办法,使刚才拉动的四边形不易变形。
操作三: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它的形状不会改变. 结论:经过以上三次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可以发现,三角形不会变形,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2.举例感悟。
你还在生活中发现什么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巩固练习
问题:如图,在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回答,小组内讨论,订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第3课时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内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第62页例
3、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小明和我们一样每天都按时上学,请看小明到学校的线路图,小明上学共有几条路线?有一天小明时间点晚了,你们猜猜他肯定会走哪条路去学校?为什么?
师: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归纳: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2.教学例4。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1)6、7、8
(2)4、5、9(3)3、6、10
(4)8、11、11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4)能摆成三角形,(2)(3)不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请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
学生汇报。
归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6~8题。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教材第63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
各类三角形学具、实验报告单、量角器、尺子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看。课件出示: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师追问: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过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它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瞧,今天三角形王国的许多朋友来了(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一样吗?(不一样)对,它们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点。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分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师:孩子们,认真想一想,你要根据什么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有不同意见吗?对,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三角形可以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先按角来分。
1.按角分。
(1)学习提示。师:老师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1号信封里,在操作之前我们来看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学习提示。A.每个组员从1号信封里取出2个三角形,仔细观察或比一比、量一量三角形三个角的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标在三角形上。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C.组长填写好报告单,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师:你们组分成几类?哪几个分成一类?有什么特点?有不一样的分法吗? 生:我们分成3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师:比较三种三角形的异同点。想一想,怎么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生:看三角形最大的角。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最大的角也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最大的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最大的角是钝角。
(4)介绍三角形按角分的集合图并板书集合图。
2.按边分。
(1)学习提示。
师:学会了按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我们再来研究按边分的三角形。我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2号信封里。操作之前请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A.每个组员从2号信封里取出1个三角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C.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全班汇报交流、评价。(3)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三角形分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4)课件展示,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关系和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关系。
师: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度数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都是60°。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5.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件展示。6.三角形按边分类,可用下面的关系图表示。
三、巩固练习1.猜角游戏。
师:把三角形藏起来,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课件分别出示: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
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在点子图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介绍既是什么三角形又是什么三角形的知识。3.用三角形拼一幅美丽的图案。4.完成教材第65页第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说吧!
第5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第67页例6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量、折、拼、剪、摆等操作学具活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究猜想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教学难点
理解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教学准备
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剪刀,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个平角是多少度?1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2.长方形有什么特征?(生汇报:长方形对边相等,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3.三角形按角分可分成几类?
4.引出内角的概念,我们把图形里面的角叫做内角。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新课教学
1.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如果沿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长方形就变成了两个什么图形?
2.出示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谁大?为什么? 3.你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板书:180°)4.动手操作,探究验证(1)小组合作。
同学们能够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充分利用你们的学具进行验证,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多而且又富有新意,开始!
(2)汇报交流。
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 活动一:量一量。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量角器测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它们的和。
师:你们的方法是分别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那你们测量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生汇报时吩咐学生记录下来并算出内角和)你觉得这个小组的方法怎样?(抽生评价)这种方法可出现误差吗?为什么?
师:能不能因此否定我们刚才的猜想呢?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活动二:折一折。
生:我们是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得出结论的。(边说边演示)。我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折向直角,三个顶点重合,我发现两个锐角正好组成了一个直角,再加上直角,它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我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生:我拿一个锐角三角形,把上面的角沿虚线横折,使它的点落到底边上,再将剩下的两个角横折过来,使三个角正好拼在一起,这三个角组成了一个平角,所以我得出结论: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生:我拿一个钝角三角形,用同样的方法去折,发现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也正好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所以我得出结论: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折拼成一个平角。
师: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动脑筋的同学真多,请你说。活动三:拼一拼。
生:我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正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360°。再除以2,就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真棒!活动四:剪一剪,摆一摆。
生:我们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再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这就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你们只验证了三个三角形,为什么从中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呢?
生:因为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我们已经通过各种的方法证明了这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师概括小结:刚才同学们用量、折、拼、计算、推理、剪等这么多巧妙的方法得出,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提示:这一题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另一个角是多少度,从哪看出来的? 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3.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三角形,我一刀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你猜这两个会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内角和:教材第68页例7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探究并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四边形内角和,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探究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通过实例引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的过程;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师:如果剪掉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
二、新课教学
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它们的内角和是360°。
2.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角和是否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呢?你有办法验证一下吗? 3.验证。
学生利用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动手操作,汇报方法。(1)用量角器量一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四个角。(2)如果是任意一个四边形应该怎么办呢?
① 我把这个四边形的4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周角。
② 我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180°+180°=360°
4.总结: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8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学生猜测→动手操作→计算内角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2015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学习新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课后回忆:
第二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做一做
三、总结 课后回忆:
第三课时 0 的 运 算
学习内容:P6例3(0的运算)
学习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学习过程:
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5)0÷28=(6)128-0=(7)0÷36=(8)25+0=(9)99-0=(10)49-49=(11)0+39=(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课后回忆:
第四课时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引入:
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说说运算顺序。
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巩固练习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做一做 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 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课后回忆:
第五课时 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
1、口述学习目标
2、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书内容,思考:
(1)、怎样计算要多派几名保洁员呢?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3)、为什么要加括号?(5分钟后比比看谁会计算)
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3、抽生板演。
四、成果检测,交流释疑
1、观察板演内容,纠错。
2、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
五、归纳总结,当堂训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有括号的运算怎样计算?
2、当堂训练内容: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课后回忆:
第六课时 租船问题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
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巩固练习P11第5题 课堂总结: 课后回忆: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三角形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2.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师生准备:三角形、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根据以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问题“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既能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并唤起学生的记忆,也给一部分知识比较丰富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特征。(1)画一画。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师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师板书。(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请你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找一学生上投影前摆一摆,并说一说是怎么摆的?(3)看一看。
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
你们有什么看法?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
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4)找一找。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
一起用手势表示)2.三角形的特性。
(1)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师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
师:用手拉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2)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能举个例子吗?
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请你找出各图中哪有三角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1)情境引入。
故事引入,两个三角形争论谁的个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高,并准备好相应的两个三角形学具试着让学生前面来分别指一指它们的高,并比一比。
师:请你拿出(指锐角三角形)这样一个三角形,试着指一指它的高。(2)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谁来说一说?
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设计意图]:在四年级上册学生已经接触过高,并且能够给三角形画出 一条内高,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让学生自学,系统地掌握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3)教师板演。
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板演得目的就是让学生准确掌握画高的步骤和方法,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4)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功能。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
形的高,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方法运用
1、学校的椅子坏了,课件演示,怎样加固它呢?(教材86页第2题)
2、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题、变式题等题型的设计使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拓展新知,又通过对练习中生成的问题的及时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填空:
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2.请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一条高。(教材86页第1题
3、C
A D B 口答:
在上面的三角形中,以AB为底边的高是(),我还能找到以(边的高是()。课堂检测B)边为底
六、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课堂检测A 1、3、3、3
2、略
3、略
课堂检测B
1、略
2、略
3、斜着加固,让他们形成一个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