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二)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欣赏美丽的山水来排遣自己郁闷烦恼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时的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和韩愈合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驴》。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并强调读准下列字音:
好(hào)载(zài)黔(qián)窥(kuī)慭(yìn)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倚(yǐ)(hǎn)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4、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归纳:(1)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2)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5、教师板书重点词:
之:①的,结构助词。“黔之驴。” ②它,代词,代驴。“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黔:文中指今指四川贵州一带,今为贵州省的简称 船载以人:船:用船 “以”,连词,相当于“而” 然:①“„„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庞然大物也。”“憖憖然。” ②然而。如“然往来视之” 以为:① 把(它)当作,“以为神。” ②认为。“以为且噬己也。”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他日:有一天 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胜:能承受 甚恐:“甚”,很 能:特殊的本领 益:更加习:习惯、熟习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狎:亲近而不庄重 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于是。“因跳踉大。” 计:盘算 2
——怒吼 技:技艺,本领 跳踉:跳跃 乃:才 去:离去近:接近,靠近胜:能承受 蹄:用蹄子踢(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6、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略)
7、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8、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找出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6)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下面极形象地用“蔽”、“窥”、“稍”等词,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
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憖憖然”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
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但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
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
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
心理:① 以为神 ②憖憖然,莫相知 ③“虎大骇”“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④“觉无异能”“终不敢搏”⑤ 益押 ⑥技止此耳(恐→疑→探→喜→计→吃)
动作:①蔽林间窥之 ②稍出近之 ③远遁 ④往来视之,近出前后 ⑤荡倚冲冒 ⑥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说明: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9、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明确: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四)研读第一段
1、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2、能否删掉文中第一句,为什么?
明确:第一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文中所有的情节都无法展开。所以这一句不能删除。
3、“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以为神;因不识而害怕;b、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4、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 明确:“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5、“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6、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7、那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明确: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五)研读第二段
1、黔驴之技有哪些? 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明确: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2、“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均可比喻本领不过如此,被人看穿,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请同学们试用这几个成语造句明确:例①:帝国主义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实际上外强中干,没有什么可怕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
例②:囚犯想了个越狱的办法,但黔驴之技,怎能逃得出保卫人员的眼睛!
例③:小明夸下海口,说他会修理电视,等到他家的电视真的坏了,他却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了。
3、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明确:作者从声音(驴一声长鸣)、动作(驴大怒,啼之)、形体(庞然大物)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4、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5、“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6、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7、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8、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明确: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9、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 明确: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10、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1、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明确:虎通过多次观察,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12、文中描写老虎吃掉驴的过程所用的句子是? 明确:(齐答)“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
(六)总结、扩展:
1、观看flash 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形象塑造,对比鲜明,相映成趣。师生根据演出共同评点,概括老虎、驴子的性格特点。
2、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明确: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虚有其表、外强中干、迟钝麻木、不辨形势。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勇猛机警、谨慎小心、善于观察、狡猾果断的形象。
3、总结寓意: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老虎的故事吗?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言之有理皆可)
4、将原文结尾内容及译文材料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译文:哎!外形庞大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
5、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
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的文体就叫寓言。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等。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从老虎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②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③要克服畏惧心理;④遇到困难,不应逃避;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⑥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多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⑧不虚荣买弄;⑨正确估计对手;⑩坚持,不放弃。
(2)从驴子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①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②没有本事,不能逞强;③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④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⑤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7、从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语?写出三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
8、改写故事结局,让驴子战胜老虎:《黔驴新编》(字数200字,想象要合理)①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②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明确:想象合理皆可。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附一: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柳宗元
驴(外强中干、不辨形势)虎(勇猛机警、善察果断)形 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
畏驴(害怕)
声 音: 鸣
———
甚 恐
↓过程:恐→疑→探→喜→计→吃 动 作: 踢
——— 喜(技止此耳)
食驴 结局:被吃掉(黔驴技穷)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黔之驴
黔之驴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神()以君之力()
以为且噬己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船载以入()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尽其肉,乃去()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中塑造了“驴“和“虎”两个对比的形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对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中引出对形象的理解,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做好准备。
教学步骤:
抓住具体的词句来理解形象。
1.学习第1段,思考:
①“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明确:a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b以为神;c因不识而害怕;d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e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f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明确:a“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c“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③本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明确: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2.学习第2段。思考:
①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明确: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②“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则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③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明确:“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④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明确: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教学步骤:
1.熟读文章的情节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此情节)
2.你能从驴和虎的各自表现及其命运中,得出哪些道理?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①从虎的角度来思考。
②从驴的角度来思考。
③还可以从虎对待驴的过程、结局,他们彼此的关系、态度等角度来思考。(鼓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虎的角度: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驴的角度: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其他角度:诸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地估计对手等。
【资料整合平台】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黔之驴教学设计[人教版]
《黔之驴》教学设计
勤业中学
蒋伟海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梳通文意,读出古文的韵味。
2、能说出作者对驴的感情倾向和文章的寓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在如今这个脚步匆匆,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它短小精悍,却又含蓄隽永,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唐代古文家柳宗元所写的寓言《黔之驴》。
二、反复诵读课文,粗通文意,读出古文的韵味
(一)、读准字音: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齐声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学生活动:齐读。
教师评价:从音量、字音两方面来评价。刚才大家声音洪亮地准确朗读了课文。
(二)读懂文章
教师活动:
1、过渡:本文讲述了一个老虎吃驴的故事。
2、创设情景:这只虎吃掉这只驴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先结合课下注释读懂文章,然后从文章中找出理由告诉我不容易在哪?(投影)找出来后请举手示意。
学生活动: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找理由。
全班交流:
1、因为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给虎吃掉驴创造了条件。
2、好事者认为驴无可用,放之山下,给虎吃掉驴创造了条件。
3、老虎发现驴只有“一鸣”,“蹄之”两种防身之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三)读出节奏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概括,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读懂了文章。在此基础上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读出节奏来。
学生活动:自由放声朗读
教师检测:一人读,组织互评,然后全班齐读。
三、说一说
教师活动:
1、过渡:大家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有没有发现本文题目是《黔之驴》,可是文中写驴的却只有寥寥几笔,写虎的却笔墨很多,那题目为什么不是《黔之虎》呢?后来我一查资料,发现本文被选入教材时被删掉了最后一节,读了这一节才知道驴才是作者要表现的对象。我们来看一下这一节。
(出示投影)教师说解释
2、(出示投影问):你能从这一节读出作者心中的驴是什么形象吗?并模仿《驴和马》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两篇寓言的结尾用一句话说出本文的寓意。
附: 驴和马
马和驴一起旅行,马拉着轻便的车轻松地前行,而驴驮着很重的鞍囊走路。“我多希望我是你,”驴感叹道,“你什么也不用做,却佩带这么漂亮的马具。” 后来爆发了一场战争,马在最后的冲锋中不幸身受重伤。驴从将要死去的马身边经过。“我错了,”驴说,“安全比漂亮的衣服更重要。”
这是说,不要随便羡慕别人,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幸福与不幸。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圆。”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别人重视的人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教师活动:你能读出对驴讽刺之情吗?请全班同学齐读最后被省略的这一节,要读出对驴讽刺之情。
四、写一写
教师活动:自从柳宗元写了《黔之驴》之后,驴被世人笑了一千多年,(出示投影)你能从文中找出直接证据,并从和驴有关的成语、俗语、典故、歇后语或其他文学作品中找出间接证据写个小片段为它翻翻案吗?(如果你觉得没必要为驴翻案,也请你讲清理由)
我这为你提供一些材料仅供参考。
示例:狼和羊
狼和羊
狼被狗所咬,伤势很严重,痛苦地躺在巢穴里,不能外出觅食。他感到又饿又渴,这时,他看见一只羊,便请求他到附近的小河里为他取一点水来。“你给我一点水解渴”,他说,“我就能自己去寻找食物了。”“是呀”,羊回答说,“如果我给你送水喝,那么我就会成为你的食物。”
谎言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很容易被人们识破。
伊索通过羊告诉世人我们狼是喜爱欺骗的。我们狼可真是冤枉啊,不信请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狼都是守信之辈。有伊索老人的《狼和绵羊》为证。有一次我吃饱了,看见一只绵羊倒在地上,以为绵羊是吓倒的,便走到他跟前,鼓励说:“只要你讲三句真话,就把你放了。”他说:“第一,我不愿碰见狼;第二,如果命该如此,就碰见一只瞎眼狼;第三,但愿所有的狼都不得好死,因为我们一点也没有伤害你们,你们却要与我们为敌。”我认为这些话没有一点虚假,就把他放了。可见我们说到做到,一点都不含糊。我们叫羊帮我们拿水,是我们需要水,你们人不舒服了不也是说要多喝水吗?怎么我们狼一喝水就成谎言了呢?其次,我们的很多恶名都是别有用心的人给我们泼的污水。比如说我们为了吃小羊而找种种借口,以此来说明我们的狡诈。其实我们最直率,饿了就吃,累了就睡,才不会这么麻烦呢。最近在动物园看电视总算开了点窍:美国要打伊拉克,先把他妖魔化,才能骗得民众的支持,才能把战争进行得心安理得。所以臭名昭著的我们被人追赶,杀戮生存日益艰难也是罪有应得的了。这样人类就可以一边吃狼肉,一边放心吃羊肉了。因为,人类早已昭告天下:羊是被我们狼吃掉的,而人在替天行道。
最后说一下我们从血泪中总结出的经验体会:名声很重要。一旦担上了恶名也就意味着你的权利可能得不到保障。岂不闻“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甭管做没做坏事,是老鼠就得打。是老鼠就别上街了,狼呢?哎!
冤啊,我们狼。
野驴和家驴
野驴看见家驴舒适地躺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走了过去,夸奖他身强力壮,还享受美味的食物。后来,野驴又看见家驴驮着沉重的货物,驴夫还跟在后面用棍棒边打边赶,野驴说:“我现在不再觉得你幸福了,我看得出,不遭受那百般痛苦是得不到那一点点享受的。”
这是说,人们不必去羡慕那付出沉重代价所得到的利益。
马 和 驴
一匹马在路上炫耀他的精美的马饰,忽然遇到了一头满驮着货物的驴子。驴子因货物太重,只能慢慢地让开路。马傲慢地说:“我恨不得要用脚踢你。”驴子丝毫不予计较,只是默默地祈求神保佑。不久,那匹马患了气喘病,被主人送回农庄来。驴子看见拖着粪车的马,便讥笑他说:“骄横的东西,你那华丽的马饰现在到哪里去了?你怎么变成这样一副倒霉相?”
这故事是说人们不能因一时荣华富贵而不可一世。
狼与驴子
有条狼被选为狼的首领。为了阻止狼互相争食打架,他制定了法律,规定各自猎得的食物都集中起来,再平均分配给大家,一头驴子走来,慢悠悠地摆着鬃毛说:“从狼的脑袋里竟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可你自己为什么不把昨天猎得的食物拿出来一起分呢?”狼被驴子说穿了,便把那法律废弃了。
这是说,有些制定公正法律的人,常常自己不遵守所制定的法律。
披着狮子皮的驴子
有头驴子披着狮子皮四处游荡,吓唬那些弱小无知的动物。他看见了狐狸,也想去吓唬吓唬他。狐狸正巧以前就听到过他的叫声,便对驴子说:“如果我听不出你的叫声,我也会害怕了。”
这是说,有些人看起来神气十足,一表人材,然而一开口就原形毕露了。
运盐的驴子
有只驴子驮着盐过河。他的脚一滑,跌倒在河水中,盐在水中都溶化了。他站起来时顿感一身轻松了许多,他很高兴。后来,有一天,他驮着海绵过河,心想再跌倒下去,站起来时定会更轻松。于是,他故意地摔了下去,他没想到海绵是吸水的,因此再也站不起来了,淹死在河里了。
这是说,有些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害了自己。
驴与骡子
有一天,驴夫赶着驴子和骡子一起驮货赶路。驴子十分气愤他们俩驮的东西一样多,而骡子认为自己应吃双倍饲料。他们刚走一会儿,驴夫看见驴子有点走不动了,便从他背上拿下一部分货物,加在骡子背上。他们又走了一会儿,驴夫看到驴累得更加不行了,又取了一部分货物,最后把驴驮的所有货物,全加在骡子背上。这时,骡子回过头对驴子说:“喂,朋友,你现在还气愤我吃双倍饲料吗?”
这故事是说,不要与别人斤斤计较,各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该得的酬劳。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黔之驴》教学设计 苏教版
《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二)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殊不知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二)整体性点拨
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慭(yìn)、狎(xiá)、踉(liáng)、(kǎn)。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3)学生质疑(学生对书未下注的部分生字难句可提出疑问)。
(4)师生共同解疑,教师提示应着重掌握的文言现象。
实词出近:接近,靠近。胜:能承受。技:技艺。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名词作动词)
句式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5)朗读全文。
要求:朗读时体会词句含义,并想象具体的故事情节。
(6)即兴表演《黔之驴》。
具体安排:请两位学生分别饰演驴和虎,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
(7)请学生当导演,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指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表演进行指导、评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1
①表演时,动作、神态、语言结合课文。
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阚、断、尽
虎
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喜
语言:技止此耳
驴
动作:一鸣、蹄之
神态:不胜怒
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
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8)再邀请两位学生表演,注意刚才“导演”所提的要求在表演中有无体现。
(9)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体会文中是怎样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虎和驴的形象的。
(说明:安排的3次朗读旨在使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所设计的表演及导演评说活动,旨在加深学生对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和整体形象的把握,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感。)
2深入体会。
(1)请学生为故事续尾。
要求: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说几句议论的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事的寓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从虎的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②从驴的角度——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③从虎与驴的关系角度——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不要虚荣和卖弄,要正确估计对手等。
(2)将原文结尾内容及译文材料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用心
爱心
专心
译文:
哎!外形庞大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
教师指导:肯定学生的评述。请学生将自己的评述与原文对照,注意异同。
(3)品味寓意,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遇到的“驴”和“虎”。
3联系本文的学习,加深对以下内容的理解记忆。
(1)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2)关于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讽刺艺术。(解说:小结本课所学主要内容,从整体上再次联系所学课文,对“寓言”与“哲理”有进一步认识,也为下面迁移作好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总结积累出自本文的成语(可翻阅工具书,了解含义)。
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2阅读柳宗元《三戒》中的《永某氏之鼠》(见《教师用书》)。
要求:(1)概括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2)比较《永某氏之鼠》与《黔之驴》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为非作歹者终将受到惩罚;姑息养奸必将招致祸患;要做嫉恶如仇、锄暴惩恶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发)
(2)相同点:
①通过简短的故事表现深刻的寓意。
②善于运用动物形象,起到讽刺的效果。
③都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寓意。
(说明:第1题帮助学生掌握积累文言词语的规律,如成语。第2题拓展阅读,意在举一反三。)
用心
爱心
专心
板书设计
吃
戏
谨慎小心的虎
识
外强中干的驴
惧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五篇:黔之驴教学设计
《黔之驴》教学设计
一、教的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学的目标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三、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二)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欣赏美丽的山水来排遣自己郁闷烦恼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为我们留下了丰
1富的精神遗产。这时的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和韩愈合称为“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柳河东集》。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驴》。
(三)走进文本
1、熟悉课文,结合注释和字典掌握下列字音:
好(hào)载(zài)黔(qián)窥(kuī)慭(yìn)骇(hài)遁(dùn)噬(shì)狎(xiá)踉(liáng)倚(yǐ)(hǎn)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文章翻译。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4、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归纳:(1)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2)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5、教师归纳学生 翻译中出现的疑问并释疑
6、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略)
7、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找出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作的词语? 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8、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虎后来又为什么吃掉驴?
明确: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9、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明确:虎通过多次观察,渐渐了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10、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明确: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虚有其表、外强中干、迟钝麻木、不辨形势。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勇猛机警、谨慎小心、善于观察、狡猾果断的形象。
(四)总结寓意
1.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老虎的故事吗?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拓展探究
1.将原文结尾内容及译文材料发给学生阅读。
原文: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哎!外形庞大好似很有德性,声音洪亮好似很有本领,如果不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即使虎很勇猛,却疑虑畏惧,最终不敢进取;像今天这样,可悲啊!.2、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
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的文体就叫寓言。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叫做“托物寓意、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等等。
3、从本文派生出那些成语?写出三个跟动物有关的成语。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使完了。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脆弱的东西。
5、改写故事结局,让驴子战胜老虎:《黔驴新编》(字数200字,想象要合理)①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②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明确:想象合理皆可。
五.课堂小结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从驴子和老虎身上还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从老虎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②要想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③要克服畏惧心理;④遇到困难,不应逃避;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⑥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应该多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⑧不虚荣买弄;⑨正确估计对手;⑩坚持,不放弃。
(2)从驴子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①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②没有本事,不能逞强;③不能让敌人了解掌握自己的底细;④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而且要谦虚;⑤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讽刺那些毫无自知之明而自招祸患的人。
六.课堂检测
练习册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黔之驴(寓言)
柳宗元
驴(外强中干、不辨形势)虎(勇猛机警、善察果断)
形 态:庞然大物 ———以为神畏驴(害怕)
声 音: 鸣———甚 恐↓过程:恐→疑→探→喜→计→吃 动 作: 踢
结局:被吃掉
——— 喜(技止此耳)(黔驴技穷)食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