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案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案3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和估算,理解“倍”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从情景图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问并解答,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3、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从中渗透劳动教育。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要用乘法计算。
一、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练习一1、2题
(学生独立的分析题目,独立完成,再交流算法)
2、练习一3、4题
根据看图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知道谁是谁的几倍。
3、练习一5、6题:
要求学生先看图口述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再独立地完成,然后汇报算法和解题思路。
4、练习一第7题。
(1)、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完成(2)、交流: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5、练习一第8题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求书包的价钱是文具盒的几倍,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要用除法计算;而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就是求40比8多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6、练习一第9题
看图说说已知条件,然后让他们先求出鸡的只数,引导他们认识到:求鸡的只数,就是求90的3倍是多少,要用90×3.因为兔是与鸡进行比较,所以求兔的只数就要把鸡的只数作为已知条件,并联系“兔比鸡少75只”,列出算式270-75.7、练习一10、11题
四、知识整理,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
五、课后作业
例:杨树有5棵,柳树的是杨树的3倍,柳树有多少棵?
想:求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5的3倍,也就是求3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5×3=15(人)或3×5=15(人)答:柳树有15棵。
第二篇:《孟子两章》教学案
《孟子两章》教学案
备课组:九年级语文
主备人:何建芹
第 11周 总第37—38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仁政,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3、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重点:在熟悉课文、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填空题,达到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
学习难点:用复述主要内容的方法,强化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每日一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孟子》两章专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 .......
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
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_____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二、文言积累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2、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古今异义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 今: 池 池非不深也 古: 今: 亲戚 亲戚畔之 古: 今:
委,去
委而去之
古:,今:,三、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四、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最后三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4、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
5、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6、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7、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
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三、文言词语积累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3、士: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古:
今:
2、入则无法家拂士:古:
今:
...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
今: .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
2、动心忍性
3、然后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4、人恒过然后能改 .
四、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3、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5)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
5、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用课文词语回答)
6、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7、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9、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0、《格言联壁》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
11、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12、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第三篇:一位数乘两、三位数 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二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6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笔算中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参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3、培养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构建学习材料
1、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2、构建材料
请学生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教师巡视)
反馈,教师有所选择地板书:(不进位的、一次进位的、连续进位的)如:41×2
18×3
24×3
42×6 选择一道不进位的乘法请学生在本子上算一算,如:41×2 算后说说是怎么算的?(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二、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教师:同学们能很快算出41×2的积,其余几道你会算吗?
请学生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的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学生汇报:答案可能会有92、72、612„„ 启发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排除错误答案。
请学生说说72是怎么得到的?(可能有口算和笔算两种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笔算的。
24× 372 先用3乘个位上的4得12,积的个位上写2进1,再 用3乘十位上的2 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
(假如学生有出现积是92的情况,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3相乘得9,教师可让他也说说是怎么算的)。
-1-学生汇报后提问:
(1)个位满十为什么要向前一位进一呢?
(2)3与十位上的2相乘时,究竟应该2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2得6再加进上来的1呢?(没有出现此种情况不必提出)
(学生可能说不出道理)
教师:我们不妨借助学具小棒来帮帮忙。边说边演示:(课件演示)
3个4是几根?3个2捆是几捆(一捆是10根)?
为什么共有7捆?(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1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一捆,所以共有7捆。)
提问:谁知道这1捆就是相当竖式中的哪个数?(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
教师: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过程,同桌互说。
2、进一步探究算理,明确算法。
教师把上题改成18×3,并要求列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并请几位学生板演。提问:为什么要向十位进2? 得出:个位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3、发展延伸 尝试练习225×3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做好的同学可直接写在黑板上,并说说计算方法。
4、小结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研究的乘法算式与上节课有什么区别?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2、判断课始学生写出的乘法算式哪些是进位乘法?哪些是不进位乘法,并挑选一两题列竖式计算(教师给连续进位的算式标上,作为选做题)。
3、填一填
不进位
进位乘法
2
424
□中可以填()
□中可以填()
四、全课总结
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黄丽萍
第四篇:《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参考教案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正正确地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2)汇报: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2)生独立完成。(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1)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3)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第五篇:教学案
班2010---2011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