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精)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 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 那 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 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过程 : [引言 ]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 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 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 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 自然, 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 ]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 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 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 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 [实验 1-1] 水沸腾, 有大量水蒸气冒出, 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演示 [实验 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 末
[提问 ]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像这 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演示 [实验 1— 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 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 [实验 1— 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 ]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 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 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 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 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 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 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讨论 ]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 10页1、2。
[引入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 学性质。
[讲解 ]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 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 空气里难生锈;[小结 ]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3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 ]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板书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 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 ]
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 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 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板书 ]
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 ]
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 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 “掂量” 一下, 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 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 密度。
演示 [实验 1— 5] [讨论与交流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 ,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 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 练习。
布置作业:习题1、2、3、4、5
第二篇: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认真阅读教材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完成下列练习并核对答案(定义一定要记清楚)1.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2.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理论的是(D)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3.物理性质是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质。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教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和记忆能力。4.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_熔点、沸点等。5..解释下列物理性质:
(1)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压强:物质在单位体积上所受的压力(4)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6.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通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7.化学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8.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无色(颜色)无味(气味)气的体(状态)。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木条燃烧快,将一根木条在空气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你看到的现象是燃烧的木条熄灭。
9.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的是(A)
A.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
B.合成新药物
C.超导体材料的研制
D.开发氢能源
参考答案
1.答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2.思路解析:门捷列夫提出的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道尔顿是原子学说的奠基人;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的组成;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和原子、分子的区别。该题的题干是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故选D。答案:D 3.答案: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能表现出来 4.答案:颜色 状态 气味 硬度 熔点 沸点 密度 5.思路解析:理解和掌握教材中有关物理性质的意义。答案:(1)物质的熔化温度(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3)物质在单位体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4)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6.提示: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答案:有其他物质生成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7.思路解析:理解化学变化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答案:能量 吸热 放热 发光
8.思路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常见的物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它们的性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答案:无色 无味 气 木条燃烧更剧烈燃烧的木条熄灭
9.思路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物质。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B、C、D均属于新物质、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体现了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A是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选择A。答案:A
第三篇: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此节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有以下的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与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两个部分,是属于化与概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范畴,是化学学习的入门基础性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别(2)利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欲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教学难点:通过物质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详讲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略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现象,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发展,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知识将采用实验探究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为落实重点采用实验探究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知识总结教法。
三、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知识将分别采用实验探究法与讲授相结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概括与总结,为落实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知识通过填空、课堂讨论、课后习题等进行训练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演示“火柴杯截断”、“玻璃破碎”、“木棍燃烧”等小实验,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物质的变化分为两大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演示胆矾溶于水并与氢氧化钠反应,特征:有新的物质生成,从而总结出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演示灯泡发光,水烧开有气泡冒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没有新的物质生成,从而总结出,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时物理变化。最后通过反复举例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别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物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必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色,香,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让学生自由进行举例分析比较。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学生举例:木柴燃烧,铁生锈,生成气体,沉淀等
4、巩固练习:(此步有无可根据教学过程调节)
5、作业设置:
第四篇: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②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 :
①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② 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 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③ 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② 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 课本P6 [实验1-1]、[实验1-2]
[实验现象]
师: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讨论交流]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生: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灯泡通电放热发光等。[演示实验] [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课本P6 [实验1-3] [实验1-4] [实验现象]
[归纳]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讨论交流]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的例子。
生:洗净的铁锅出现锈斑,食物腐败,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知识迁移]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1、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2、灯泡发光是什么变化?上述变化可以分为哪几类?哪个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阅读]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归纳] 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有这些现象发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师:我们刚刚做的实验1-
3、1-
4、1-5中,纸片点燃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这些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化学性质的例子。
生: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等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呢? 生: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师: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师: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注:这里不需要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1.熔点
师: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2.沸点
师: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沸腾变成气体,如我们做的第一个实验。同学们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度?
生:100℃
师:对!100℃是水在常温下的沸点。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高压锅做饭快吗? 生:温度高。师:为什么温度高呢? 生:.......师:这是由于高压锅内水沸腾时的温度高,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师:展示相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大家如何分出哪块是铁,那块是铝? 生甲:看颜色,铁发黑 生乙:掂一下,重的是铁
师:为什么体积相同而质量不同呢?这是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我们把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师:熔点、沸点、密度等都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很重要的。物质的熔点、沸点和密度以及大气压强等数据,在物理、化学等手册上一般都能查到。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时我们如何区别呢?
师: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能力”,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就用举重运动员来打个比方,举重运动员在举重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叫举重能力。同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1、有关物质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不需加热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 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D 伴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滴水成冰 B 汽油燃烧 C菜刀生锈 D 酒精挥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是分清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练习。课后习题
1、完成课本P10—11作业
2、预习提纲: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总结反思: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而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第五篇:课题1_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设计流程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实验
1、水的沸腾 实验
2、胆矾的研碎
实验
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
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
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学生思考判断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
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后反思: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点评: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一.重视通过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