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碛中作 教学设计 教案[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22:4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诵读:碛中作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诵读:碛中作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古诗诵读:碛中作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及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会,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

3.教学用具

ppt 4.标签

鄂教版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沙漠地域的样子吗?你觉得沙漠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岑参的作品《碛中作》,看看诗人眼里的沙漠是什么样的?(板书“碛中作”,师边板书边述“碛”读qì.生齐读诗题。)

2.简介作者: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他的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尤其擅长写七言古诗。他两次出塞,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走马西来”:“西”指西域,“走马西来”指诗人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西进发。(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是指好像要飞到天的尽头,不达目的不止。这三个字既写出了离家之远,又写出了他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

(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两回圆”交代了什么?(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5.师生交流

明了诗意。

诗人从长安出发,走马疾行,风尘仆仆地向西域进发,离家乡已经很远了。现在已来到一望无垠的沙漠,看到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不禁想起离家已有两个月了。可月圆人不圆呀!看着这明月照耀下的荒无人烟的沙漠,想到今晚将士们又能宿在何处呢?

6.师: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三、细读品味,入情入境。

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从“走马西来欲到天”这句诗中想象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的情景。2.此时此刻,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那颗思乡的心? 引导学生抓住“两回圆”知道诗人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3.此时诗人会想些什么?

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引导学生想象诗人说的话。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月圆人不圆,诗人不免要牵动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谁来读读这句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5.过渡导入。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你从中又仿佛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想象沙漠的一望无际,荒无人烟,诗人在担心今夜不知道在哪里宿营。

6.诗人将想念亲人的感情闸门刚刚打开,立刻又把它关闭起来,将笔锋一转,由遐想回到现实中来,茫茫沙漠,不知该宿何处。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诗人和他的伙伴们今夜会宿营到哪里。

(诗人和他的伙伴只能就地宿营,风餐露宿。)7.他们的风餐露宿是像游客那样惬意吗?

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看过的影片、资料来体会战士的艰苦。8.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两句诗。9.小结。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写景抒情,情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谁想读读整首诗? 生配乐读诗,读出自己的体会。

课堂小结

1.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在描写旅人远走塞外时,是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单就“平沙万里绝人烟”来看.可以当作是纯粹的写景,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2.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深沉哀婉的乡愁。

3.看图,读诗,叙景,悟情,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4.搜集岑参其他诗歌读一读。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课后习题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词积累)

3.“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此时作者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 碛中作

(唐)岑参

行程:

西

时间:

两回圆

思念亲人

艰苦:

何处宿

第二篇: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第三篇:古诗诵读_画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欣赏诗中所描绘的充满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2、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有、无、来、去”4个生字,了解“有”和“无”、“来”和“去”意思相反。

3、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有主动背诵的愿望。

2.教学重点/难点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有、无、来、去”4个生字,了解“有”和“无”、“来”和“去”意思相反。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有主动背诵的愿望。

3、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欣赏诗中所描绘的充满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老师也说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仔细听。

2、教师范读诗歌,并出示诗歌内容: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画》

3、这是一首诗歌,它字数相等,语言简洁。因为它是古代诗人的作品,所以称古诗。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

二、指导看图,理清内容:

1、让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仔细观察,画上到底有什么?

2、交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板书:山、水、花、鸟

3、诗歌是这样写的吗?再听老师读古诗《画》(随机在是各种相关的词语下面加点)

三、熟读古诗,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知道了诗人所写的正是画上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吧。(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3)同桌一起读古诗。

2、对照图画,在读古诗,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有色、无声、还在、不惊。

四、再读古诗,明确“诗——画”的关系。

1、大声自由读古诗,和同桌小朋友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启发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谈体会)

2、理解“山有色,水无声”。

(1)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站在近处,水从山上往下流的声音也能听的清。(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2)诗句所描写的为什么是一幅画,而不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因为是“画”,所以虽然远看山——有色,但是近听水——无声。)“色”是指颜色,诗句中指景色。(3)学习“有”和“无”。这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无”就是没有的意思。

(4)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3、理解“花还在”、“鸟不惊”。

(1)花开花落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的,可是课文却说“春天过去了,可花——还在。”那是因为——这是一幅画。

(2)这是一幅画,所以,人走到小鸟面前,鸟却——没有吓得逃走。这就是诗句中说的——人来鸟不惊。“惊”就是吃惊、害怕的意思。(3)指导朗读第三、四行,有那个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学习反义词。

1、刚才我们从诗句中已经认识了一对反义词“有”和“无”,其实在这首诗歌中还藏着两对反义词,你能找到它们啊?自由朗读古诗,在书上将其中一对反义词用大圆圈圈出来。

2、交流,并出示:“远——近”、“来——去”。

3、学习“来、去”。学生交流识记好办法。

4、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5、游戏——找朋友。教师准备学生常用的几组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做找朋友游戏。

六、结合板书,熟读成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附板书:

有色近

无声 去

还在 来

不惊

第四篇:古诗诵读_山村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美景。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开始一定接触了不少的古诗了吧?你会背哪些古诗?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同学们,你们会背这么多诗了,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小诗好吗?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好不好?从1到10看谁数得准。那么1到10汉字应该怎样读呢?

(二)识字教学

1、出示生字板书,学生自行拼读。

2、在古诗中圈出黑板上的生字,边读边圈。

3、找出整体认读音节。

4、拼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认读“去,里”,用组词,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四”和“十”,“八”和“入”的区别

6、找朋友游戏。巩固生字词,重点指导读准“三、四、十”。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课文44插图,用完整的话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师生交流。

2、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小朋友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不要齐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怎么办呢?小组内读,指名读。

4、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了解文意。

(四)再读课文、感悟美丽

1、男女生比赛读,指名读课文。

2、假如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感受小山村的美景。

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大致了解“烟村”“亭台”。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理解: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

(五)认识田字格、书写生字

1、认识田字格。(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2、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3、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都是由“横”组成的。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六)课后总结

小山村真美啊!把你知道的美丽山村说给爸爸妈妈听。

第五篇:古诗诵读设计

《风》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风的奇妙。

3、通过形象的课件了解风的无形与奇妙。

4、通过朗读、背诵体会风的美好。

二、诵读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课时时间: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有关风的声音及课件。诵读设计:

一、激趣导入 :

1、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的耳朵灵不灵(放的声音)。

2、师:是什么声音?(风)同学们的耳朵真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乔写的古诗《风》。(板题: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古诗)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整首诗的朗读,注意你预习时读不准的字音。

过度: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学会朗读这首古诗。(想)那首先得过了生字这一关。

三、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地读古诗,要求: 1)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把古诗读通顺。

2、出示生字,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开火车检查字音。

5、齐读。

四、出示古诗测读。1.自由读诗,读通顺。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4.齐读。

五、学习古诗。

过度:同学们的古诗读得如此的好,想不想知道每一句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想)那赶快读诗吧!

1、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理解。)

3、朗读、背诵古诗。

1)同桌互读古诗,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读一读。☆ 自由读。

☆ 指名读(出示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找到感觉)。☆ 评。

☆ 有感情地齐读。2)背诵古诗。☆ 自由背。☆ 指名背。

☆ 分男女生有感情地背。解落三秋叶——稍快、高 能开二月花——慢、柔 过江千尺浪——快、高

入竹万竿斜——后三个字一点一顿 ☆ 齐背。

六、小结

师: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题目是“风”,全诗无一“风”字,但每一句说的又都是风:风可以把秋天的树叶吹落,可以使春天的花开放,可以在江面掀起千尺浪,可以钻进竹林,让竹子歪斜。

七、拓展思维: 1.仿说:

过度: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也试着说一说“风”在哪儿?(课件出示“我们知道”)生自由说,指名说。

2、积累诗词:

过度: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小朋友。老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首描写“风”的诗歌,想不想听一听,读一读?(课件分别出示《东风忙》、《风》、《咏柳》,师生读。)《东风忙》

春风春风,忙东忙西。去化积雪,去溶冰河。去发绿叶,去吹风筝。看它没影,听它有声。《风》

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象火盆。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咏柳》 碧玉壮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八、总结:风真呀!(板书:神奇)

九、作业 :

1、背诵古诗。

2、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 落——叶 风 开——花 奇妙 掀——浪 斜——竹

《鹿柴》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通过朗读,理解诗句内容。

2、朗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二、诵读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诵读设计:

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

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

2、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

(教者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更高。)

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

(一)、引出诗题:

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鹿柴(只板书,不读出),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谁能帮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

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ài”的呢?

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妈等)

(“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好诗句:

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

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

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范围尽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

(学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

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没有进步好吗?

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

(老师争取进步的表现,能给学生作个好榜样,这是对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维度的落实。另外,在学生付出劳动、表现良好时用奖红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成功感。给老师奖红花,这是给学生输灌“师生平等”、“受惠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需要关爱和表扬”等意识。)

(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

1、教师依然做请教状: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讲解呢?同桌的小老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

(这首诗浅显易懂,加上上一环节的反复朗读感悟,中上的学生已对诗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难度已大为降低,所以不必安排小组讨论。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为了达到优差互补的目的,进一步减轻下层生的学习难度。)

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反驳,教师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

(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呢?

(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

(3)、情境感悟:

A、感悟为何会“不见人”: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再让派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至到看不见对方为止。

(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可以让他们直接领会到“树林茂密挡住视线”这个道理。)

B、在学生议论纷纷时,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排的学生:刚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

C、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重复老师说的话。

D、组织讨论: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听到了呢?

E、经验回忆: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细小的声音?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介绍给大家听听。

F、得出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诗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说明什么呢?

(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解呢?请参照上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解讲解好吗?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现象?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

(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以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感觉到灯光。)

(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若用说教的方式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而进行相应的情境实验,同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化抽象为直观,这一学习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四)整体感悟诗的意境,学生自由演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老师做过渡引导:通过全体小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学懂了这首诗,非常感谢大家。要是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或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或能够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那该多好啊!你们能否再帮帮我呀?

2、分任务:谁能帮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谁能帮我“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能背诵更棒)?谁能帮我“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请你认真准备,等会到讲台上展示,看谁更有创意,表现得更好。

3、学生上台展示,并评出“有创意奖”。(不定名额,有创意的都奖。)

(学生自由设计演绎方式,或进行语言的再造和重组,或尝试用语气、语调、语速等来表达感情,或尝试用身体语言帮助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学生所乐于尝试的创新形式。同时这一创新任务自由度大,学生可轻松地自由发挥。而教师的评价点不要一味地落学生的演绎是否恰当上,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创意,以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独特的个性。)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作业设计:

1、回家给你的爸爸妈妈做小老师,给他们讲解今天学的这首诗。

2、练习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并让爸爸妈妈给你计时,看你只用了多长时间就能背诵了。

五、板书设计:

鹿柴

唐:王维

不见人

深林

静 暗

人语响

返景

《所见》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诵读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诵读设计: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作业布置: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寻隐者不遇》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二、诵读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诵读难点:

通过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诵读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背诵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小池》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背诵古诗。

二、诵读重难点:

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诵读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下载古诗诵读:碛中作 教学设计 教案[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诵读:碛中作 教学设计 教案[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古诗诵读25篇

    育才小学个性化教学设计(互动式教案) 课题出塞课型古诗课时1、设计陈曼莉 教 学 目 标认知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力目标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 表达......

    古诗诵读教案

    《诵读古诗词游艺会》教学案例 执教者:水落坡镇中心学校 张桂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提高学生的......

    古诗诵读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

    古诗诵读:舟过安仁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是句的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体会诗人对儿童的赞美、喜爱之情,感受......

    教学设计 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大全)

    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古诗诵读比赛语文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的目的: 一、掌握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水平。 二、激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的兴趣与热情。 三、增加古诗积......

    古诗诵读课《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平遥县桥头中心小学 郝文越 教学内容: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教学对象: 二年级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会借助拼音识字读......

    一年级经典诵读古诗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 认识本文生字,会写三个字和笔画“一”,养成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二、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 了解古诗内容,初步感受童......

    小学古诗诵读教案(模版)

    小学生古诗朗读背诵教案 巩营乡英才小学 杨运杰 内容 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