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课《风》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5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诵读课《风》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诵读课《风》教学设计》。

第一篇:古诗诵读课《风》教学设计

《风》教学设计

平遥县桥头中心小学 郝文越

教学内容: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教学对象: 二年级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会借助拼音识字读文,并有初步的古诗学习方法,比如:联系图画了解古诗意思,借助故事情节了解古诗意思等。二年级学生对古诗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二年级学生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本节课交流“风”奠定了基础。古诗词作为经典文化的一部分,吟诵教学对体会作者感情、体会诗中意境有很大帮助。如何让二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感兴趣,还需要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体会、揣摩。

教学目标:

1、熟读至诵《风》。

2、初步吟诵古诗。

3、了解“三秋”“二月”的实指,“千尺”“万竿”的虚指。

4、简单理解古诗意思。

5、多途径、多方位了解风。

6、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风有整体印象,感受风的变化无常以及风的力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里有一则谜语,请大家帮帮老师,猜一猜谜底是啥。

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学生交流谜底。(风)为什么说是风呢?

(预设:风儿吹过,云彩就散开了。风儿吹过,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好像在招手。风儿吹过,地里的庄稼被吹得连绵起伏。风儿吹过,花儿也轻轻摇晃着脑袋。)小朋友们猜谜语真有办法,会在脑海中想画面,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风”。(板书课题)二:互动交流,初步感知:

你们说说,风是啥颜色的呀?风是啥形状的呀?(预设:没有颜色,没有形状。看不到、摸不着。)

对风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形状的,这无形的自然现象,我们却可以感受得到。你什么时候感受到风的存在了呢?说说看。

(预设:下雨了,我打着伞回家,忽然刮来一阵风,把伞都吹跑了。

那天,我在溜冰,溜得很快的时候,就感到有风了。

天气预报说有台风“海鸥”袭来。

我打羽毛球的时候,起风了,羽毛球偏要往旁边飞„„)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知道得多,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风,有时是温柔的,有时却是强烈的,有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有时又让人感到害怕,真是变化多端啊!三:读吟背解,学习古诗。

同学们,唐代诗人李峤也写过一首关于风的古诗,很受大家的赞叹,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古诗内容。

2、借助拼音读一读。

注意 解(jiě)

斜(xiá)的读音。

3、去掉拼音读一读。

4、古诗要读好还要讲究节奏美,诗句中的停顿很重要,你试着来停顿一下。(交流停顿)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带着节奏读一读。

6、老师今天要求大家把每个字的声调都读出来,你能行吗?(字正腔圆读古诗。)

7、其实在古时候,人们都不会朗读,“自古读书皆吟诵”。诗词是要和着音乐唱出来的,叫吟诵。古人吟诵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平长则短入声急。”平就是平声,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仄就是仄声,也就是我们汉语拼音的三声和四声。平声字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还有一些字呢有特殊的规定,它们叫入声字,要读得短促有力,比如“落”、“叶”“月”“尺”“入”“竹”。老师来示范一下。

8、请你也像老师这样把这首诗吟唱一下。

学得真带劲,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能联系上诗句描绘的情境就更好了。第一句:解落三秋叶。风的力量在哪里?(把叶子都吹落了)

“三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秋天。秋风起,落叶潇潇而下。

落是入声字,读音短促,那么落叶潇潇而下的感觉便出来了。注意“秋”字拉长,是风把整整一个秋天的叶子都吹落了。

第二句:能开二月花。风的力量在哪里?

(把二月的花吹开了)

二月是指农历二月。“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是春风吹来的日子。

你知道什么花开了呢?

是呀,这么多花都开了,你能让大家体会到么?

注意把“开”字拉得再长些。一定要把“花”拉长,这时候你的眼中一定充满了盛开的鲜花。

第三句:过江千尺浪。

风可是难以琢磨的,刚才还是温柔的,立刻就变得凶猛起来。大家一起把凶猛的风表现出来。

注意把“江”字拉长,不长不足以说明江面的宽广,如何掀起千尺浪? 第四句:入竹万竿斜(xia——)。

斜在这里不读xie, 古时候的文读,如《论语》的论不读四声一样,这里做押韵。现在感受一下“入竹”两个入声字,读快以后什么感觉呢?”入竹读快以后,我们应该感觉到了风速。风速快,那么风力一定很大,“竿”和“斜”拉长念,那么万竿翠竹都被大风压得直不起腰了。

这首诗讲完了,你们都感觉到风的厉害了吧。

9、集体吟诵,男女PK。四:拓展阅读,开阔思路。

同学们,风真是让人捉摸不透,但细致的观察会让你对风了解得更透彻。说不定你也可以写出优秀的诗文呢。你来看看我们现代的小朋友是怎样写风的: 出示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写一写风。

板书:

唐.李峤

平长仄短入声急

第二篇:古诗教学设计 《 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在微风吹动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养成仔细观察和敢于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一类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从朗读中感悟风来了时周围的情况。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我们56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听得见,看不着,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同学们,它是什么?

生:风(如果猜不出来可适当提示,是大自然的事物)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留意过大自然中的风吗?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它(播放风声)

师:唐朝诗人李峤写了首关于“风”的诗。板书课题:风。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2页。

二、疏通生字

1、学生自读,不熟悉的生字画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学们想读好这首古诗,首先得过生字这一关。能:néng鼻音 能够、能力 浪:làng 边音 波浪 万:wàn 前鼻音 千万 斜:xié 意为“不正” 歪斜 老师带读,学生齐读巩固

二、朗读诗文,读中感悟诗意

1、学完生字,相信大家能更准确地朗读这首诗了,小声地读一遍。

2、刚刚大家字是读对了,可是有些同学节奏不对,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节奏感强。请看大屏幕,老师把这首诗的节奏画出来了,在画双斜线的地方稍作停顿,听老师朗读一遍。

3、把握节奏跟老师读一遍,老师读一句大家读一句。

4、没有老师的带领再读一遍。

5、同学们读得真好,要是这么悦耳的读书声配上音乐肯定更好听,试试吧!

三、这首诗诗题为《风》,但诗文中却找不到一个“风”字。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1、“解落三秋叶” 师:重点理解“三秋”,一年12个月,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就是三个月,农历一二三月是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三秋指秋季三个月,也就是整个秋天。“解落”在这里相当于“吹落”,联系课题,是谁吹落了秋天的树叶?(风)师:归纳句意:风吹落了秋天的树叶。“能开二月花”

师:上一句诗写的是秋天,读一读这句是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二月——春天。

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风能使春天的花儿开放。“过江千尺浪”

师:过——经过 尺:古代长度单位,一尺=33.33厘米,千尺形容很高

师:归纳句意:风经过江面掀起很高的波浪。“入竹万竿斜” 师重点讲解:入:进入;斜:歪斜、倾斜 归纳句意:风进入竹林使大片竹竿倾斜。

2、给图配诗

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风吹来时的四幅图画,下面请同学们给每幅图画配上一句诗。

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刮风时四周景物的变化,题目是“风”,全诗无一个风字,但每一句说的都是风,风可以使秋天的叶子落下,使春天的花朵开放,风可以在加江面上掀起千尺浪,可以进入竹林让竹竿歪斜。

四、熟读成诵

师:能背了吗?试试吧

1、填空背,看大屏幕。

2、老师背开头两个字,同学们接后三个字。

3、同学们跟老师配合得很好,同学之间配合得怎样呢?1至5小组的同学背开头、6至9小组的同学背后面三个字。两队人马互换一下试试。

4、接下来,难度加大,先是一句一句的背,老师背第一句,同学们背第二句。

5、一首一首的背,我班男生先背,女生根据是否准确、是否整齐、是否团结、是否有节奏、是否有感情,打分。女生背诵,男生打分。

6、全班齐背。

第三篇:古诗诵读设计

《风》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风的奇妙。

3、通过形象的课件了解风的无形与奇妙。

4、通过朗读、背诵体会风的美好。

二、诵读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课时时间: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有关风的声音及课件。诵读设计:

一、激趣导入 :

1、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的耳朵灵不灵(放的声音)。

2、师:是什么声音?(风)同学们的耳朵真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乔写的古诗《风》。(板题: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古诗)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整首诗的朗读,注意你预习时读不准的字音。

过度: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学会朗读这首古诗。(想)那首先得过了生字这一关。

三、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地读古诗,要求: 1)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把古诗读通顺。

2、出示生字,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开火车检查字音。

5、齐读。

四、出示古诗测读。1.自由读诗,读通顺。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4.齐读。

五、学习古诗。

过度:同学们的古诗读得如此的好,想不想知道每一句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想)那赶快读诗吧!

1、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理解。)

3、朗读、背诵古诗。

1)同桌互读古诗,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读一读。☆ 自由读。

☆ 指名读(出示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找到感觉)。☆ 评。

☆ 有感情地齐读。2)背诵古诗。☆ 自由背。☆ 指名背。

☆ 分男女生有感情地背。解落三秋叶——稍快、高 能开二月花——慢、柔 过江千尺浪——快、高

入竹万竿斜——后三个字一点一顿 ☆ 齐背。

六、小结

师: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题目是“风”,全诗无一“风”字,但每一句说的又都是风:风可以把秋天的树叶吹落,可以使春天的花开放,可以在江面掀起千尺浪,可以钻进竹林,让竹子歪斜。

七、拓展思维: 1.仿说:

过度: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也试着说一说“风”在哪儿?(课件出示“我们知道”)生自由说,指名说。

2、积累诗词:

过度: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小朋友。老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首描写“风”的诗歌,想不想听一听,读一读?(课件分别出示《东风忙》、《风》、《咏柳》,师生读。)《东风忙》

春风春风,忙东忙西。去化积雪,去溶冰河。去发绿叶,去吹风筝。看它没影,听它有声。《风》

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象火盆。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咏柳》 碧玉壮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八、总结:风真呀!(板书:神奇)

九、作业 :

1、背诵古诗。

2、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 落——叶 风 开——花 奇妙 掀——浪 斜——竹

《鹿柴》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通过朗读,理解诗句内容。

2、朗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二、诵读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诵读设计:

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

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

2、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

(教者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更高。)

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

(一)、引出诗题:

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鹿柴(只板书,不读出),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谁能帮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

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ài”的呢?

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妈等)

(“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好诗句:

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

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

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范围尽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

(学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

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没有进步好吗?

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

(老师争取进步的表现,能给学生作个好榜样,这是对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维度的落实。另外,在学生付出劳动、表现良好时用奖红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成功感。给老师奖红花,这是给学生输灌“师生平等”、“受惠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需要关爱和表扬”等意识。)

(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

1、教师依然做请教状: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讲解呢?同桌的小老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

(这首诗浅显易懂,加上上一环节的反复朗读感悟,中上的学生已对诗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难度已大为降低,所以不必安排小组讨论。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为了达到优差互补的目的,进一步减轻下层生的学习难度。)

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反驳,教师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

(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呢?

(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

(3)、情境感悟:

A、感悟为何会“不见人”: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再让派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至到看不见对方为止。

(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可以让他们直接领会到“树林茂密挡住视线”这个道理。)

B、在学生议论纷纷时,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排的学生:刚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

C、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重复老师说的话。

D、组织讨论: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听到了呢?

E、经验回忆: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细小的声音?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介绍给大家听听。

F、得出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诗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说明什么呢?

(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解呢?请参照上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解讲解好吗?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现象?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

(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以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感觉到灯光。)

(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若用说教的方式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而进行相应的情境实验,同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化抽象为直观,这一学习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四)整体感悟诗的意境,学生自由演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老师做过渡引导:通过全体小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学懂了这首诗,非常感谢大家。要是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或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或能够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那该多好啊!你们能否再帮帮我呀?

2、分任务:谁能帮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谁能帮我“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能背诵更棒)?谁能帮我“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请你认真准备,等会到讲台上展示,看谁更有创意,表现得更好。

3、学生上台展示,并评出“有创意奖”。(不定名额,有创意的都奖。)

(学生自由设计演绎方式,或进行语言的再造和重组,或尝试用语气、语调、语速等来表达感情,或尝试用身体语言帮助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学生所乐于尝试的创新形式。同时这一创新任务自由度大,学生可轻松地自由发挥。而教师的评价点不要一味地落学生的演绎是否恰当上,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创意,以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独特的个性。)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作业设计:

1、回家给你的爸爸妈妈做小老师,给他们讲解今天学的这首诗。

2、练习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并让爸爸妈妈给你计时,看你只用了多长时间就能背诵了。

五、板书设计:

鹿柴

唐:王维

不见人

深林

静 暗

人语响

返景

《所见》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诵读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诵读设计: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作业布置: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寻隐者不遇》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二、诵读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诵读难点:

通过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诵读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背诵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小池》 诵读设计

一、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背诵古诗。

二、诵读重难点:

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诵读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第四篇:古诗诵读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的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第五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2

育才小学个性化教学设计(互动式教案)课题

出塞

课型

古诗

课时

1、设计

陈曼莉

教 学 目 标

认知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力目标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边塞诗的特点。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内心的渴望,渴望拥有良将,渴望国家富强,渴望人民生活安康,以及除驱外敌的强烈愿望与决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方式

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丰富地学习感悟诗意、诗情、诗境。

自 我 调 整

策略

以边塞诗拉开解读的帷幕,创设意境,形成具象,走进古战场,感受征人苦。以诗解诗,创境导想

手段

了解诗的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促进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序号

个性化教学过程

自我调整

教材说明: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注解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李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所以古人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1、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2、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资料二: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三: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下载古诗诵读课《风》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诵读课《风》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典诵读课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1 第一课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

    古诗诵读_画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欣赏诗中所描绘的充满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2、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有、无、来......

    教学设计 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范文大全)

    诵读经典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古诗诵读比赛语文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的目的: 一、掌握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水平。 二、激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的兴趣与热情。 三、增加古诗积......

    古诗诵读_山村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2......

    再别康桥诵读课教学设计

    以诵察情 以情引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 李伟 【教学目标】1、通过以读出韵律、情境、感情为步骤的递进式美读,理解全词大意,提升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能......

    优秀诵读课教学设计

    “优秀诵读指导课”展示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古诗诵读-风-沪教版

    《风》 教学内容: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会借助拼音识字读文,并有初步的古诗学习方法,比如:联系图画了解古诗意思,借......

    古诗诵读[范文模版]

    一 活动目的:1 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 让学生知道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