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地理[推荐5篇]

时间:2019-05-12 22:5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实录地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实录地理》。

第一篇:教学实录地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实录

教学建议

1、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2、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3、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4、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

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 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 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 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 板书:

第二篇:地理组教研组活动实录

地理组教研组活动实录

2012年5月16日上午第二节课,全体地理组教师齐集1号楼4楼阳光房,对15日由学校组织的“校内百节好课”地理组比赛进行评课活动。本次活动围绕学校 “ESD理念指导下普通高中研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理念,主要为了探究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实践。

上课老师分别是组内经验丰富的陆丽洁老师和年轻有活力的丁书通老师,陆老师的课是《日界线》,丁老师的课为《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评课活动开始后,由各位上课老师先介绍自己的上课思路、理念,接下来是各位听课老师的评课。

陆老师的《日界线》是高二地理班的一轮复习课,但是基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复习课容量较小,内容比较简单;丁老师的《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高一学生的复习课,全单元的复习,内容较多。

针对丁老师:陆利江老师的评论:好的方面:思路比较清晰,内容比较全面;不足的方面:复习课主次不够明确;学生参与相对较少。陆丽洁老师:可以结合题目来讲,单一的讲比较单调。

张英老师:好的方面:知识梳理比较清晰;不足的方面:重点、难点不够全面,学生活动较少。

凌锋老师:好的方面:思路清晰;不足的方面:语言不够可以打破常规了,老师讲的较多,学生参与的太少了。

针对陆老师:凌锋老师:容量太少,第一第二题重复较多,耗费较多的时间,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效果会更好,选题可以更大胆一些。张英老师:学生参与的较多,题目选择难度恰当;适当可以增加示意图的部分,帮助学生对日界线、时间计算的理解(这部分比较难理解)。„„

每位老师都很认真的对课堂的教学做出了点评,指出亮点,但更多的是指出了不足之处,为今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篇:《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和部分实录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和部分

实录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教学设计和部分实录

全书教材分析:8年级下册属于分区地理的内容,第章明确中国地理差异,然后从省级-省内-跨省3个尺度分角度进行案例教学,最后第9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将对中国的学习回归到世界的整体发展中,完成整个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

第章在全书的地位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划分是怎么回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教授本章,我认为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第一节又是基础的基础,全书的关键,所以这节的教学要体现这样的特征。

设计理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终生学习服务。

教学设计及部分解说:

一、开眼界──生活中认识地理(从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引入教学)

寒假期间哪些同学离开过唐山?(学生举手)现在你们回忆一下你去过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总结他去的地方与唐山有何不同?

说明:这是我引入题的一种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有些班我还利用一个flash中的对白引入的,这里不妨也写出来,大家做比较!

引入教学方案二:当前网络流行一个flash,叫《猪都笑了》,老师起个头,你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地理历史知识接下去。其中有词说: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就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呀,(x疆人笑了)!x疆人说他民族多呀,(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x藏人就笑了);x藏人说他文物多呀,(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笑了);江西人说他能吃辣,(四川人笑了!)……其实这里是说湖南人笑了,接下去是说湖南人说他美女多,四川人爱笑了,但这里我就按照学生的推理走下去了,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老师话题一转,这个flash说明了什么呢?各个省级行政区在地理历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样引入教学。

两种引入,效果都不错,但我觉得第一种更贴近学生生活,生师互动、生生互动成分更多些,真的让老师和同学都开了眼界,下面我实录学生的介绍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例子。

生一:寒假我去河北邢台探亲,感觉那里周围都是山,过年的风俗和我们这里不太一样:家家都贴春联和年画,初一都去拜年,小孩子们都磕头,我例外,鞠躬就可以了,大人都给压岁钱!

老师解说:可以看出该同学去的是邢台农村,传统文化氛围很浓厚,唐山外来人口比较多,传统文化融合淡化比较明显。

学生总结:两地地形条不同,邢台是山地(太行山麓),唐山是平原为主;人文特征也不同。(惊异:他居然知道太行山区,总结得不错,有学究味道)

生二:我去的是安徽(南方了,有的同学点头示意自己知道那里,也有同学赶紧翻地图),感觉那里很湿润的,风没有这里大,气温比这里高,屋内没有暖气,但有火炉。屋内阴冷阴冷的,人文方面嘛,也拜年,但不磕头,也给压岁钱……

学生总结:典型的南北方的差异,气候上显著不同。

生三:我去的是天津,自然地理方面好象和唐山差不多,只是城市比唐山大一些!(直辖市嘛)我就说说人文方面的吧!那里沿海河而建,因为这个缘故,街道不像唐山那样东西南北整齐划一,他的十字路口不是真正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指挥让人分不清,只能跟着别人走,还有天津小吃一个街道一个街道的(小吃一条街呀)……

生四:我去的是山东莱阳(莱阳鲁花花生油!莱阳梨!),我爸爸的老家!那里的人说话味道和我们不一样,还有,吃的大饼卷大葱,我很不习惯!馒头很好吃,好大!买的时候不论个,论斤称!(勾起我去山东实习的情景了,称半斤油条当干粮),我带回了2个莱阳梨,给同学了,我在那里不吃的,只喝莱阳梨汁!(哟!我们都流口水了!)

说明:生四属于比较懒惰的学生,地理学习一贯不怎么样,可今天的,他听得可认真了!他的名字叫黄鲁川(爸爸山东人,妈妈四川人),今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名字!地理气息很浓呀,他的发言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兴趣!

……例子就举到这里,怎么样?有意思吧!学生不同,这样的情景也不同,说实话,教学生的过程,也是老师学习的过程!我从学生身上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通过第一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二、说说你想象中的中国的区域划分

这个问题旨在调出学生已有知识,老师稍加点拨即可。

学生谈到很多区域划分:行政区划、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三级阶梯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人口地理界线、内外流区的划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区的划分……等等,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间经常发生思维碰撞,想起一个又一个,老师则在这里顺便带领学生复习,纠正偏差并追问划分依据,从而总结区域划分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的。

三、你会划分区域吗?来试一试吧

利用本第三页提供的图片,简单的解说(说明:这届学生是我中途接的班,原来是数学老师兼带的,没有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后就让学生动笔划分了,划分原则:粗线条。老师走动个别指导,修正偏差。

(1)山区和平原划分过后,展示学生的划分图,追问划分依据,一步步从颜色、等高线密集程度到地形类型。

(2)林区和农耕区依据农作物分布,也就是农业生产类型。

四、依样画葫芦,学习描述你的家乡

根据本例子,一方面了解不同区域的区域特色,一方面看他们是如何准确到位地描述自己的家乡的,如果现在是你大学第一天,要做个自我介绍,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呢?

在这里从未来的角度激发学生描述区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乡土教学,顺便也夸耀了一番唐山这个北方“鱼米之乡”,重工业城市,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纯属顺带效果)

五、我给祖国划区域

学会了给小地方划分,也学会了描述自己的家乡,你会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将我们国家划分出合适的区域来吗?

……

我们划分出来的区域要让大家伙满意,下面我们看看谁划分的够专家级水平。

看专家对我国进行了什么样的粗线条划分?

根据图例,在图中找到A、B、3条线,看看这3条线你熟悉不,回忆一下,完成本习题!

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即可!重点知识并不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

最后总结和布置下节活动──分男女同学,分别搜集、整理南方和北方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派代表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南北方大比拼!(完)

第四篇: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最好的——老师——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

生:最理想的,最满意的,没有比此再好的……

师:(板书——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生: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和蔼可亲……

生:是一个女老师,有着披肩的长发。

反思:这个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每个人心中都有好老师的标准,学生能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师:作者(板书: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

2、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齐读课题——,声音响亮地读——,充满自豪地读——打开课本,114页。

反思:教师依次板书“最好的—老师—我”,师生在其乐融融中谈话,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然的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课文时,应该注意什么?请给大家提点合理的建议吧。

(学生沉默,教师启发要大胆表述想法。)

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长句子可以反复地读。

生:重点的词语画出来,可以请教同学。

(生自由地,投入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随机表扬学生。)

师:刚才读书时,老师非常想谁是最好的。通过老师的仔细观察,不是发现一个,而是,你们都是最好的!不仅读得认真,读书的姿势也很优美。希望这节课大家都能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反思: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为大家加油鼓劲。表扬是动人心弦的赞美诗,它能触动学生心底最温柔的心弦。

2、检查生词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咱们班有个有心人,她就是李文静,事先已经把课文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工整地写在小黑板上,让我们对她的付出表示感谢!(鼓掌)

反思: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换学生,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我注意到,孩子在小黑板上用粉笔抄写词语时,特别地小心翼翼,有的词反复擦掉好几次再端正的写上。同时,和也是帮助其在全班面前树立自信的有效手段。

生多种形式读生词,指名读、齐读等,重点强调“饶”和“糊”的读音。

出示:

出人意料

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深信不疑

想方设法

饶有趣味

终身受益

颅骨

破绽

强调

驳倒

糊弄

多音字:糊——hū

糊一层泥(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

糊信封

糊风筝(用粘性物把纸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

糊涂

糊口(不明事理;勉强维持生活。)

面糊

糊弄(样子像粥的食物;敷衍,不认真做。)

强——qiáng

强大

强调

qiǎng

强迫

强词夺理

jiàng

倔强

强嘴(犟嘴)

反思: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重视双基开始,但课堂教学要注意时间的把握,这一环节有效但不够高效,需要调整。

3、检查课文

(1)谈谈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

师:通过刚才的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明白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大胆的说一说。

生:我认识到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师,他叫怀特森。

生: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了一节奇怪的课,关于“猫猬兽”。

生:怀特森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

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人的个性体验,同学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

反思: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把握。

(2)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师: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找出中心句。

生浏览课文,找中心句,多次未果,多次讨论找出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指3-4名同学分别读,齐读。

反思:这个环节出乎意料,学生找不准中心句,分析原因,一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较为生疏,没有充分地读。二是不知道什么是“中心句”,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的特点:

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寻找中心句的方法:

1.从题目去找。

2.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本文应该从议论句上去找。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师:为了让我和同学们深刻明白这个重要的道理,怀特森老师是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出示自学提示:

(1)怀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找出相关句子。(读、划、议)

(2)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 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生: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生: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生: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生: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生: 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生: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

3、理解中心句。

师:谈谈对中心句的理解。

生:不要全部相信书本,书本上的知识不一定全对。

生:孔子尚有不知道的,《两小儿辩日》中,他“不能决也”,这说明权威也不是全能。

……

师(小结):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也是作者为什们称他为最好的老师的原因。

反思:虽然找中心句时飞来一些周折,但在两个自学提示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还是水到渠成,比较满意。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科学故事会

师: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下面我们一起来召开一个“科学故事会”。

生: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生: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

生: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

生: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

反思:由于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关于科学精神的课文,选编目的,一方面是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所以,课堂安排“科学故事会”,加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学生讲故事时,还有些胆怯,不自然。故事会的交流气氛不够热烈。

2、课堂总结:

师: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科学精神”又有哪些理解?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执着的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的意志;创新改革的精神;求实求真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怀疑批判精神……

师:“学者先要会疑。”(程颐)怀疑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无论最终的结果是对是错,怀疑者都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哪怕是定论、是权威,同样可以质疑。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这是“我”最好的老师告诉的,也是科学精神所必须的。

下课。

第五篇:教学实录



《浣溪沙》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学习古诗 

二、学习《浣溪沙》

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三、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四、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出:来

对:去出:美

对:丑出:是

对:非出:蓝天

对:白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下载教学实录地理[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实录地理[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实录

    好大一个家 教材分析 祖国有多大。它包括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祖国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

    教学实录

    《夹竹桃》第一课时 青岛太平路小学 王冬宇 一、交流预习内容,梳理疑难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先看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 生:夹(jiā)竹桃 师......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和部分实录(推荐五篇)

    全书教材分析:8年级下册属于分区地理的内容,第5章明确中国地理差异,然后从省级-省内-跨省3个尺度分角度进行案例教学,最后第9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将对中国的学习回归到世界的整体......

    浅谈地理教学

    浅谈地理教学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我也没有什么经验。但是经过这学期的教学,我对地理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里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熟悉教材 新教师在工作后会......

    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论期末材料 期中考之后的内容为主,期中考之前的以填空选择为主。 很多的材料题,根据材料进行回答。很少有准确答案,要懂得基本原理。 填空(15*1) 选择(10*2,双选题) 简答(5*8......

    《五彩池》教学实录

    《五彩池》教学实录 黄一小张艳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浏览了五彩池的美景,这节课呀,老师和同学们将通过认真仔细地、有感情地读课文来欣赏五彩池的美丽景色,欣赏......

    日月潭教学实录

    《日月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会写“环、绕”等12个生字;运用熟字换偏旁、形声字特点等方法会认“环、绕、茂、晰、朦、胧、境”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字经》教学实录

    阅读国学经典 走进《三字经》教学实录 向阳小学李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2.知道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 3.让学生懂得懂得孝顺,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