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小学科学四上《动与静》word教案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材料准备:
准备一些展示相对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电扇。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时安排:
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荡秋千 活动目标:
1.能对有关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出问题。
2.能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实施过程:
1.引入部分:本课首先由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行驶的车里,其次是看车外的景物。首先要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是往后走的”,实际是车在地面上行驶。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会的这种现象呢?”只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算达到目的。
2.进入活动的主要部分“荡秋千”。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课文安排了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安排学生在操场上实地进行,一边活动一边分析讨论参照教材的图示进行,秋千上女同学坐在男同学对面静止不动,让秋千上的女同学说对面的男学生对于自己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秋千上的同学和地面上的同学,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答案会是不同的。这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
3.在以上活动进行的基础上,接着开展课文的第三部分“依照上面的活动,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课文展示了3个画面,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此部分是上一活动的拓展,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鼓励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扶梯上的同学相对于地面上的人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他是运动的;相对于扶梯本身来说他又是静止的。其他两个画面的分析与这个画面的分析类似。
4.在教学时要注意与当地实际的联系,不局限于教材画面的内容。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得出: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二、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活动目标:
1.能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要领去分析电扇各部分的运动状态。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3.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实施过程:
1.此活动可在课下进行,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做出正确的,比较完整的解释。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课上的活动中所分析的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都是把被研究的物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看它是不是运动的,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本活动选择研究的物体和它的参照物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判断同一物体中的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即使是同一物体,它的不同部分运动状态也不相同,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即使同时得出运动的结论,那么结论中同一部分的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例如教材中提示的,“如果选择扇叶作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做放置运动”如果选择底座作参照物,它在做摇摆运动“。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例如滚筒洗衣机的内外筒之间,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拓展知识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教学设计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卫星同步轨道。而在无数条同步轨道中,有一条圆形轨道,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在这个轨道上的所有卫星,从地面上看都像是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这样的卫星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条轨道就成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简称静止卫星轨道,高度大约是35800千米。人们通常简称的同步轨道卫星一般指的就是静止卫星。
第二篇: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材料与用具: 电扇,多媒体课件。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同学演示: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1.举例探讨
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教师: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
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运用多媒体演示孩子“荡秋千”的片段。
提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3.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拓展活动: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完成(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秋千上的人
静止
地面上的人
运动
.秋千上的人
运动
地面上的人
静止
2.研究的物体
乘客
乘客
参照物
地面、树
司机、汽车
位置是否改变改变
没改变
动或静
动
静
《小学科学说课稿:《动与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同学勤于钻研、锲而不舍、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同学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发明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同学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同学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同学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同学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同学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说课稿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同学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同学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同学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汽车的运动》(动画片)让同学观看,看完VCD,同学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同学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沛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才干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同学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同学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局部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身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身来讲位置在不时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同学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身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同学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我又播放VCD《汽车的运动》,让同学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同学发展为本”,让同学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同学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播放多媒体VCD《奔跑中的狗》,让同学判断VCD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同学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同学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局部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同学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保守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第三篇:冀教小学科学四上《做沙盘》word教案
做沙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2.能与小组同学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
3.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自己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材料准备:
学生课前自由分组,分头搜集、整理做沙盘的材料;每组准备一分;工具每组一套。
教学重点、难点:
与小组同学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
课时安排:
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做校园沙盘模型 活动目标:
1.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
2.能画出校园的平面图,并能根据平面图制作校园沙盘模型。3.能描述沙盘中各个模型的相对位置。
4.愿意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制作沙盘模型;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制作的体会并对沙盘进行公正评价;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实施过程:
让学生在课前对校园的布局进行实地观测,画一张校园的布局平面图,为课上制作校园沙盘模型做准备。教师指导学生画平面图要确定方向、参照物、测量校园中主要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并按一定比例在平面图中表示出来,同时利用一些材料按一定比例折、粘出校园中的主要建筑物,并搜集材料为模拟校园内的植物或其他事物做准备。导入活动:
1.由于有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沙盘,所以要在课前就准备一个已经制作好的沙盘模型。在活动开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沙盘是什么样的,沙盘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对制作沙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活动:根据课前画出的平面图,选择材料,合理分工,动手制作校园滗盘模型。
2.制作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讨论、摆弄模型、标记等活动,自己在沙盘上建造所观察到的校园,自己解决各种复杂的布局等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经受语言思维等多种锻炼。此时教师不需干预学生的活动。
3.制作完毕,鼓励学生开展在各且之间进行对比,看哪一组做的最形象、最准确。形象方面侧重沙盘中一些建筑物比例、形状、大小等,准确方面侧重平面图的准确,涉及沙盘中物体间的距离、摆放位置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会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画地图等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并意识到位置确定得不准、地图画得不准确、比例不合适、制作不细心等原因都会影响制作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活动,学生一定会有许多的体会和感受,小组间进行交流,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社区或村庄的沙盘。
二、参加未来校园设计大赛 活动目标:
1.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2.关心校园建设,在设计时考虑到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3.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沙盘模型。实施过程:
1.此活动可在课上进行,也可以作为课外活动开展。要分组进行,4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活动目标:以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未来校园的设计。由学生收集有关建筑设计、环境美化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专家访谈,找出自己对现在校园的布局不满意的地方,对未来校园的期望。
2.在此基础上设计方案,鼓励学生征求其他同学、家长等人的意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能力,反复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3.根据拟定的设计方案,准备材料,并在沙盘中展示出来。最后由学生评选出最佳的设计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不管学生的作品是否完美,要对学生的积极参与予以鼓励,让学生意识到刀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校园就是按照你们的设计建造出来的。
4.可以利用此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和空间智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水平,训练学生在开展类似活动时要经历明确目标、设计方案、做出模型等主要步骤。活动会引起学生对于校园的关注。学生同时会产生对环境保护活动的关注和兴趣,有利于今后更广阔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拓展知识
沙盘能将两军对垒的场景惟妙惟肖地搬进了“中军帐”。沙盘的家族现在已经焕然一新。
传统沙盘、电子沙盘、激光沙盘等沙盘在现代的战争中已大派用场
第四篇: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
一、教学目标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小组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二、重点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就是参照物的选择,所以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电风扇
四、教学过程:
动与静教学
教师:现在上课,同学们,大家都坐过汽车吧,你观察过车内车外的景物变化吗?请大家置身其中,充当一个观察者,观察一下会发现什么现象?请看大屏幕
生:我发现道路两旁的高山在往后退
生:我发现树往后退
生:我发现原来不动的物体在往后走
师:是啊,老师也发现过你们所说的现象,可是为什么呢?
生(1):我问过爸爸,爸爸说因为汽车在行驶,我随车动,所以会感觉到路边的小树,房子在动。
生(2):我想因为车动吧 师:假如站在路边呢?又是怎样呢? 生(1):站在路边观察树和房子是静止不动的 生(2):它们还在原地
师:为什么同样是房子和树,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它们,就是运动的,而站在路旁看他们,就是静止的呢?
师:人是运动还是静止?要揭示这个问题,必须上好这节课,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动与静
教师板书:动与静
师:请大家观看两张图(这是一个荡秋千的场面)
师:假如你是那个正在荡秋千的女同学,你认为男同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生:静止的 师:怎么判断的呢? 生(1):始终在旁边
生(2):因为我和南同学的位置不变
师:假如你是观看的女同学,你认为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运动的
生:因为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怎样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生:看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就动,没发生就精
师:好,这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它就是运动的,反之,它就是静止的。(课件文字)
师:大家一齐读一遍
师:那么老实更深一分的问大家:你是怎样判断位置发生了变化呢? 生:先假定一个不动的人或物体,再观察和它的距离有无变化,还有方位 师:好,你们知道这个假设不动的物体科学上叫什么吗?——参照物 课件:在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这个物体叫参照物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谁说一下荡秋千的两个女孩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生:各有自己不同的参照物
两女孩对男孩的运动状态判断为什么不一样?
1、讨论
课件:以车为参照物,人是怎么样的,以车厢为参照物,人是怎么样的 师: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你呢鞥看出为什么做出的判断不一样吗?他们的观点对吗?
生:参照物不同
师:对,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参照物不同,结果不一样(课件)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分析一下这个男孩的运动情况,分组讨论,并汇报
生:(1)坐电梯的男孩相对于扶手是静止的,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2)乘坐公共汽车的男孩相对于汽车是静止的,相对于路旁的树静止的。(3)旋转餐厅的男孩相对于椅子是静止的,相对于旁边的树是运动的
师:请大家看一下电扇的运动情况,并说明它的运动情况 演示风扇实验
师:如果选择扇叶为参照物,保护网是运动的。相对于扇叶,保护网是运动的,如果以底座为参照物,保护网是静止的。
演示飞行员抓子弹的课件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他发现窗外始终有一个像昆虫一样的物体,就好奇抓过来,哇,却是一颗子弹!请同学们思考;子弹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各以什么为参照物?保护网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课件: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师:好,这节课同学们都很认真,能不能告诉老师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怎样判断运动和静止,就是选定一个不动的物体看位置是否变化,有变化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生(2):我知道了什么叫参照物
生(3):我知道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很重要,参照物不同,结果不同 生(4):我知道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而言的
师:说的好,说明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老师奖励你们一首歌,这首歌优美,有感染力,曾伴随着几代人成长,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不过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从歌词中找出关于动与静的问题,并说明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请欣赏:
生(1):小小组拍江中游,以两岸为参照物,竹排在运动,河岸和竹排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生(2):巍巍青山两岸走,以竹排和人为参照物,青山在运动,因为它的位置在改变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下完成以下作业,(1)找出自行车各部件的运动情况,观察时注意安全,(2)找出关于动与静的成语(3)了解关于动与静的成语。
第五篇:《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体会到世界是运动的;
(2)通过观察和判断来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视频等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崇尚科学以及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参照物的选取和运动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正确选取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让学生举出一些认为运动的例子。(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甚至地壳运动等等)
师:除了上面举的例子,还有什么东西在运动呢?(展示图片宇宙星系并解释: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亿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展示flash:八大行星绕着太阳转,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师:同学们知道地震时怎样产生的吗? 生: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展示图片:大陆板块相互挤压)
师: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所产生的,说明我们脚下的土地也是在运动着的。
(展示图片:兔子、马在跳动)师:动物也在运动当中,那么呢?(展示图片:跑步、游泳)
师: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谁创造的呢?获得过北京奥运会8枚金牌的游泳健将又是谁呢? 生:博尔特、菲尔普斯!师:下面请观赏一下视频。推进新课: 运动的世界: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运动的世界》,自然界的人,动物甚至植物等等都在运动,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运动的描述:
师:世界处在运动之中,而人们又是怎样来描述这个运动着的世界的呢?(1)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描述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城楼.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对于山川河流的运动的赞美。(2)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描述运动 学生通过曲子的旋律体会细水长流的感觉。(3)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述运动(展示梵高的《星夜》)
师:诗人、音乐家、画家,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运动,那么科学家呢?物理学中又是怎样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呢?
师: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师: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展示flash:红球靠近白球,并标注红球的起始位置和末位置)
师:可以看到,相对于白球来说,红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红球相对于白球运动了。而这边的白球便是我们所选定的参照物。
生:(观察并体会)
师:事先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下面请看一段视频。【视频:参照物】通过参照物的几个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和讲解。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参照物的选择对于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参照物其实就是我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而静止则是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展示flash:空中加油机的加油过程)生:(观察并思考,分析)
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选择云作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云是不动的,则加油机和战斗机都在运动,如果选择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与加油机的距离也就是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战斗机是静止的,选择战斗机为参照物则加油机是静止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师:下面请观察老师的运动。(拿着书从讲台走到教室后头)并提出问题:以黑板为参照物,和以书为参照物老师的运动情况相同吗?
生:思考并回答:不同,以黑板为参照物老师是运动的,因为老师与黑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选择书为参照物,老师是静止的,因为老师与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师:(展示flash:滑雪运动)
教练要求运动员从斜坡做下滑运动时以地面或树为参照物; 教练要求运动员在滑雪板上保持不动又是以滑雪板为参照物。
师:(展示flash:列车中的女孩,窗外景物在后退,女孩对面坐着一位老人)对该flash进行分析,指出以什么为参照物女孩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女孩是静止的。并指出若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可忽略不提。
师:那么生活中人们又是怎样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来为我们服务的呢?
(展示图片:同步卫星)介绍同步卫星的同步的含义,并指出相对于地面来说,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视频:两辆列车并行行驶,警察从另一辆车上面搭救乘客】 提出问题:为什么警察能救到人?他们又是利用什么原理? 生:(思考讨论,指出以警车为参照物,公车是静止的)巩固练习:
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2.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 ] A.江岸的码头 B.游轮的船舱 C.迎面驶来的汽艇 D.油轮上奔跑的小孩
3:诗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以__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以_____为参照物。
4:“月在云中穿梭,云从月旁擦过。”前一句是以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是以____为参照物。
5、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A、静止的 B、由东向西运动 C、由西向东运动 D、无法判断
6、如图2-1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如图飘扬。在河面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A、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B、甲船肯定是静止的 C、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D、乙船肯定是静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