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动物的运动教案

时间:2019-05-12 22:2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节动物的运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节动物的运动教案》。

第一篇:第三节动物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

动物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不同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入水中动物的的游泳,陆生动物的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空中动物的飞行等。

2、说明动物运动的结构或器官与其运动方式和生活相适应。

3、通过演示实验能说出关节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通过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能说明动物的运动是肌肉收缩的结果。

教学重点

1、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2、关节牢固性与灵活性的结构特点

3、运动如何实现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时间:2013年10月21号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好不好? 生:好。

师:每组派两名同学,一个比划一个猜。要求只能用动作比划,不能出声音。做得好猜得对,同学们打分。生:(模仿猩猩的动作、鸭子的走路、鸟的飞行、螃蟹的爬行、小鱼的游泳、千里马的奔跑、青蛙的跳跃)小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运动方式是由其特有的身体结构决定的,并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把第一部分内容在游戏中领会掌握。

二、新课讲授

1、探究运动基础 出示人体的关节图。

以哺乳动物为例,指导观察人的骨骼图,重点观察人的四肢骨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基础。

提问:运动系统有几部分组成的?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和 组成。设疑: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结的? 骨连结有三种形式:(如)、、(如)、(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进一步提问:人体有哪些关节? 演示实验:观察关节的结构

思考:

1、关节是怎样构成的?

2、为什么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3、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小组合作)小结:骨与骨之间是通过关节来连接的,它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其适合运动的特点是:既牢固又灵活。小结过渡: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活动的连接,它为骨的运动提供了可能性,那么骨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学生能回答出肌肉)准确地说是附着在骨上的肌肉,也就是骨骼肌,大家想知道它的形态结构吗?

播放动画:动态展示骨骼肌的结构(肌腹、肌腱)和收缩、舒张的形态变化(收缩:变短变粗;舒张:变细变长)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肌肉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刺激消失时舒张开来。有人把肌肉比喻为拉车的绳子,因为靠绳子只能向前拉而不能向后推。如果让车倒退,还需要在车后面另拴绳子。因此,任何一个关节的活动都需要两块以上的肌肉协同作用。

3、运动的实现

设疑:骨骼肌为什么能使骨动起来,它是怎样着生在骨上的? 播放屈、伸肘幻灯片,动态展示屈、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调配合,同时学生做屈、伸肘动作加深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小结:动物的运动是靠骨骼肌牵引骨围绕关节活动而产生的,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设疑:运动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各种运动吗?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总结出动物的运动不仅要靠运动系统还要靠神经系统的支配,还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各种运动。动物具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三、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回顾,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形成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四、基础闯关: 1.肱二头肌属于()。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2.骨骼由()组成。

A.骨和骨连结B.骨和关节 C.骨和骨骼肌 D.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3.屈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分别是()。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二者均收缩

D.二者均舒张 4.骨骼肌分布时,至少要跨越几个关节?()A.1个

B.2个

C.3个

D.不一定 5.颅骨间的连结属于()。A.关节

B.半活动的C.不活动的 D.活动的 6.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

A.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B.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可以繁殖后代

D.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运动 7.脊椎动物的头部,惟一一块能活动的骨是()。A.脑颅骨B.面颅骨C.上颌骨 D.下颌骨 8.下列动物中,没有关节结构的是()。

A.鲸

B.蚯蚓

C.丹顶鹤

D.乌龟 9.下面关于骨骼肌的说法,错误的是()。A.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 B.骨骼肌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C.骨骼肌受到的刺激正常情况下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 D.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作用

10.下列哪种结构与增加关节牢固性无关?()A.关节软骨 B.关节囊 C.韧带

D.关节外肌肉

1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的组成的叙述,准确的是()。A.由骨、关节、骨骼肌组成 B.由骨骼、骨骼肌组成 A.由骨骼、骨连接、骨骼肌组成 D.由骨、骨连接、肌肉组成

12、某人右上肢瘫痪,是由于()

A、肩关节和肘关节不够灵活 B、肌肉内的血管受损

C、支配由上肢的神经受损 D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受到损伤

二、非选择题

13.右图是关节模式图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① 是________,④ 是________,二者相对的面上有一层,⑤这是________,具有减少________,缓冲________的作用,属于________组织;(2)②是________,由________组织构成;

(3)③ 是________,内有少量________,由________分泌的。另外,关节囊外还有________。

(4)由图可以看出,关节结构具有既________又________的特点。(5)当你做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处于 状态,肱三头肌处于 状态。

(6)如果你直臂提一桶水,容易感到累,这是因为肱二头肌处于 状态,肱三头肌处于 状态。

(7)双臂放松,自然下垂时,这两组肌肉都处于 状态。(8)屈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A、关节 B、骨 C、骨骼肌 D、骨骼

(9)由图中可知道,肱三头肌的肌腱至少固定在()

A、一块骨上 B、两块骨上 C、三块骨上 D、不能确定(10)能使肘关节灵活的结构是图中的[ ]。14.动物的运动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通过运动,动物能迅速改变自身的________,以利于寻找___________逃避 和繁殖________。

15.人体的任何动作的完成,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者协调的配合,在________支配和其他系统辅助下完成的。骨骼肌只能产生拉力,不能产生推力,所以骨骼肌是________分布的,作用________。

五、作业布置:学习检测

六、教后反思:

第二篇: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第三节

第四节 运动的快慢

物理系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2)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三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知道运动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老师从外面走进来,是运动,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也是运动,我们学校每年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我们在观看百米赛跑的是候,同学们最关心什么啊,是不是关心谁跑得最快呢,跑得快的就是冠军,说到快慢,你们说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对,是兔子跑得快,我们形容一个人跑得快,常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可是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却是乌龟赢得了比赛,那是不是乌龟跑得比兔子还快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我们在观看田径百米赛跑的时候,我们是通过什么来判断运动员跑得快慢的呢?运动员从这里同时跑,如果我们看到甲运动员跑到这里,乙运动员跑到这里,那么同学们说谁跑得快啊。生:乙跑得快

师:对因为乙跑在前面,跑在前面是不是说明他跑过的路程就长?所以我们就得出结论:时间相等。路程越大的就越快。板书作图:(作几条长短不一的跑道分别代表运动员的位置,说明跑得快的运动员跑过的路程就大)

板书:时间相同,运动的路程越远的就越快。师:那么当运动员跑到终点的时候,经历的路程是不是一样的啊?那么在终点的裁判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呢? 生:谁先到谁就快,师:他们都跑了一百米,先到终点的人,是不是说明他用的时间就短呢?所以我们又得出结论:路程相等,时间越少的越快。板书:路程相同,时间越少的越快。

接下来同学们在想一想,一辆大货车一分钟行驶了1200m,一辆小汽车30秒行驶了900m。你们判断一下是大货车快呢,还是小汽车快? 学生:

师:我们刚才说,时间相同,路程越大,跑得越快。路程相同,时间越少,跑得越快。那他们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我们又该如何来比较呢? 学生:

师:我们可不可以用相同的路程来比较他们所用的时间呢?大货车60s跑了1200米,那么它跑一秒跑了多少米呢?我们是不是就用1200除以60s就得货车一秒跑过的路程了啊。写作:1200/60;同样的小汽车30秒跑了900米,那么小汽车一秒跑了多少米呢?我们用900除30秒是不是就是小汽车一秒行驶的路程呢?写作:=900/30;现在我们再来比较,他们用的时间都是一秒,时间是不是相同啦,时间相同,路程大的就运动得快。这两个式子都是用路程比时间,这个比值越大,说明运动越快。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比式定义为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速度。我们用小写的v来表示。板书:速度(v)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公式:v=s/t 任何物理量都是有单位的,速度的单位也是根据这个公式得到的,在国际单位中,路程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时间单位是秒,符号是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每秒,写作:m/s.-1.或m·s在高速路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识牌,(作图)这是限速标识。符号km/h也是速度的单位。

板书:4单位:m/或m·s-1,读作:米每秒。

Km/h或kh·h-1 读作:千米每小时 在解答有关运动的题目中,往往需要统一单位,把千米每小时化成米每秒或者把米每秒化成千米每小时。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习一下速度单位的转化:1m/s等于多少kmh,我们怎么化呢?我们通常是分母的单位和分子的单位分别化,板书过程

接下来同学们算一下5m/s等于多少km/h,7.2km/h等于多少m/s。

师:我们学习了速度,就可以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了,我们就来看看课本里的小资料,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讲解、比喻)在自然界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想一想老师竖直放下一段粉笔和抛出一段粉笔他们的运动有什么区别呢? 生: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

师:我们把运动路线是直线的叫做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的叫做曲线运动。运动往往很快,所谓“雁过无痕”意思就是大雁飞过去,没有留下痕迹,我们研究运动。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过程的呢?我们一般是用频闪相机,(用粉笔落地说明频闪相机原理。)我们再来看看21页的想想议议,甲乙两图就是小车运动过程的示意图。同学们观察甲乙两幅图中小车各有什么特点。生:

师:甲乙都在做直线运动,甲图中小车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是相同的,说明小车在运动的过程中,它的速度是保持不变的,我们把这种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匀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乙图中相同时间内小车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我们就把沿着直线、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变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速度变化的运动

现在我们把两幅图的中间遮住,我们能发现什么?(它们时间相同,路程也相同,所以速度也相同)尽管乙图中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我们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v=s/t.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我们用这个公式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速度大多数情况下指的都是平均速度。课堂回顾: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以及速度和速度的公式,还有直线匀速运动和直线变速运动。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是什么?什么又是直线匀速运动和直线变速运动?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

第三篇:第三节 地球运动教案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教材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迭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可不过多加以讲述。

本节教材是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安排的。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场所。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地球的运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球运动又是学习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两者之间可形成如下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自转和公转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

关于地球的自转,教材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其地理意义上。初中阶段已经讲述过自转的有关知识,教材在这部分比初中地理有了一定的深化,比如方向的表述、角速度与线速度等。恒星日和太阳日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要让学生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比较困难的。教材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采取探究活动的形式,一方面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使教材的知识内容更加精炼。

对于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等内容,教学时应交代清楚:

一是方向。长期以来,人们根据“日出东方”(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把地球自转方向称为自西向东。严格地说,应当表述为: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二是周期。(1)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有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照点(即参照系或定标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2)恒星日即以恒星作为参照点,这是因为恒星十分遥远,在地球上看来,恒星之间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所有的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即“恒星不恒”)。(3)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360度,所需时间为23时56分4秒。

三是速度。一切运动都有线速度,作为一种圆运动,地球自转还有它的角速度。教学时要紧扣三点:(1)地球自转角速度全球一致,它既不因纬度高低而不同,也不因海拔高度而有差异。(2)自转线速度却因纬度差异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各地与地轴距离有所不同。纬度愈低,距地轴愈远,线速度愈大;纬度愈高,距地轴愈近,线速度就愈小。所以,赤道是唯一的大圆,线速度最大;纬线圈周长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线速度也就愈来愈小。(3)南、北极点因为各是一个点,自转半径为0,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换言之,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其目的还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自然现象。但是,这些自然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综合效应。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决定了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点的存在,进而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最终产生了天文四季的变化。昼夜现象主要受地球自转的影响,但也包含着地球公转和太阳回归运动的影响。因此,很难区分哪些地理现象完全是受地球自转影响,哪些地理现象完全是受地球公转的影响。当然,这些现象中,有一些主要是自转造成的,如昼夜交替、地转偏 向力。地球形状的变化、天体周日视运动等;另一些则主要是公转造成的。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正午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四季交替和五带区分等。在具体分析时,可作具体说明。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昼夜交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等方面。

关于昼夜交替,教材安排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达到变抽象为直观的教学效果。

首先,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二米远处的桌边放上一只地球仪代表地球。在黑暗的房间里,把电灯打开,观察地球仪哪些部分被照亮?哪些部分灯光照不到?在地球仪上指出你所在的位置,匀速拨动地球仪,大约每5秒钟转一圈,记下什么时候你的位置被照亮,那就代表白天,什么时候是暗的,那就代表黑夜。

让学生思考:在这个演示中,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看几秒钟代表了1天?

对于这个活动,要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让学生充分理解昼夜交替这一地理现象。

对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问题,教材在落实课标要求的同时,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此作了浅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道川Z,安排一段地转偏向力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知道物体在地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其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右偏,在南半球左偏,沿赤道运动的物体,则不受影响,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并且,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其作用方向始终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变大。之所以只讲现象,不讲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转偏向力涉及惯性作用,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是高一学生知识能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比较直观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用事实说明地转偏向力在水平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河流两岸的冲刷与淤积差异,西风带的偏转、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形成、气旋的形成等,结合图示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说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加深由于地球自转而对地理环境等作用的地理意义的理解。

对于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区时的换算、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内容,初中地理有过讲述。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进一步说明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实际运用。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阅读。四个活动。

地方时是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正午为 12时,将连续两个 12时之间等分为24小时所形成的时间系统。各地的地方时和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1)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2)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全球经度分成360°,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时间相差4分钟。

对于地方时的运用,教材设计了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测定学校所在地经度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地方时与经度是关联的,为后面的区时及其换算、日期与国际日期变更等内容的讲述打下基础。

地方时的计量,一般有三种计时方法:

1.地方时。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标准,在同纬度地区,相邻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教学应注意三点:(1)地方时的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钟表时刻,称为地方时。(2)在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都不同。(3)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可以换算两地经度差。

2.区时。在地方时(使用不方便)的基础上,人为制定了理论区时,实行分区(24个时区)计时(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的办法。区时是以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计时标准,这样使用起来就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3.特别的计时方法。不少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理论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变通的办法计时,如我国采用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

地方时的计算公式为:

所求地的时刻=已知地方的时刻±4分钟×经度差

说明:

(1)式中±号使用方法是:所求地在已知地之东,取“+”号;在已知地之西,用“一”号。

(2)4分钟×经度差:是将两地的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每4分钟转1°)。

(3)求经度差的方法

①两地的经度同是东经或西经,经度差=甲地经度数一乙地经度数(大数减小数)

②两地在0°经线两侧,一为东经,一为西经,两地经度差=甲地经度数十乙地经度数

③两地在180°经线两侧,一为东经,一为西经,两地经度差=(180°一甲地经度数)+(180°一乙地经度数)

关于地球的公转,要着重讲述黄赤交角。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合,才会产生黄赤交角,进而使得太阳直射点具有回归运动的规律。因此,黄赤交角的存在体现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又是由这个关系直接决定的。这一点,一定要讲清楚。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初中地理已经讲过。此处讲同样的问题已无必要。但有一点必须要交待清楚,即太阳回归运动起因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地球公转,二是地球以黄赤交角倾斜着自转。如果地球不公转,直射点纬度就不会变化,就没有四季的形成;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这也说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由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就是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路线。重点在于: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这样有利于讲解日地距离的细微变化对地球公转速度的影响。

黄赤交角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因此,建议按照“抽象知识形象化”的原则,利用天球仪或地球仪作直观分析,或者自制教具,将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镶在一个球上作演示,让学生看出二者的夹角,从而调动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公转。有自转,就有赤道平面;有公转,就有轨道平面。这两个平面并不相互重合,二者之间有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从1984年起使用的数值)为23.5°。黄赤交角不是固定的,其值以 40 000年为周期变化于 22°和 24.5°之间。目前每128年减小l°。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及其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往返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并且使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赤道除外)发生季节变化,从而造成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表现为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等。

影响一个地点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大小的天文因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个“变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时间变化,二是纬度变化。地表接受太阳辐射能,可以简单地看作为时间和地点的函数。当考察太阳辐射随着地点(或纬度)的变化时,要把时间作为已知定量;当考察太阳辐射随时间(或季节)的变化时,要把地点作为己知定量,这样才能把问题分析清楚。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教材为此作了相应的实践(或探究)活动。

对于昼夜长短,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感性知识入手,可通过对比家乡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日和秋分日的昼长,逐步归纳、升华到规律性知识。为此,需要抓住四个关键问题:(1)时间。当时是处于夏半年、还是冬半年。(2)空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还是赤道上。(3)昼长的纬度分布。比较纬度的昼长>夜长(昼长夜短),还是昼长<夜长(昼短夜长),还是昼长一夜长(昼夜平分)。(4)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冬半年,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冬至日,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重点内容是:(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对称分布(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按北(南)回归线以北、以南的纬度带,分别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达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综合反映决定着某时某地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在同一纬度地区随季节变化而形成四季。在同一季节,随纬度变化而形成五带。

对于四季的划分,主要反映了地面上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而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又主要取决于:(1)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即太阳高度);(2)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即昼夜长短或日照时数)。

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点为:(l)划分四季的天文含义。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相反,春秋二季过渡。(2)四季划分的方法。有三种划分四季的方法,即我国传统的四季以“四立”为起点(侧重天文因素);西方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点(侧重气候因素);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和我国气候统计划分四季,以3、6、9、12月每月1日为起点(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3)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的重点主要有: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③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以及区时的推算;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难点主要有: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②黄赤交角及其意义;③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针对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建议采取:①图解法和演示法教学;②投影法或多媒体辅助教学;③读图分析、讨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三、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重点多,难点突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限于高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建议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讨论相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师生合作、学生合作等有效教学原则,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课件播放、指导自学、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针。

在教学手段上最好使用投影仪(或幻灯机)把不同的教学内容、图(表)及要求适时地显示出来,增加操作演示、分析图(表)的时间,在演示、观察、读图、分析等师生双边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使用的教具有地球仪(教师讲桌配备一个大地球仪,学生每张课桌配备一个小地球仪)、三球仪(教师讲桌配一个,学生分小组配备)、投影仪(或幻灯机)、教学中需要补充的投影片和图表等。

读图指导:“地球公转示意”图(第19页图1.24)

这幅图表示了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和方向。

阅读这幅图的步骤如下:

(1)讲解图的结构。

这幅图是地球公转的俯视图,太阳的位置稍偏于中心,真实地反映了太阳在太阳系的位置。图的外圈是地球绕日运动的轨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在轨道上用箭头表示了地球公转的方向。

(2)从图中读出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和周期。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因此,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就有了差别。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一周,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是,恒星年是以天球上固定的点(如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运动周期。而回归年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 城南回归线、赤道)的时间间隔。因此,回归年又称“季节年”。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其周期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阳历和阴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均以回归年为周期。

利用自绘的地球东、西两半球图,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当面对东西两半球而立时,看到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从西向东的。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南。北两半球图,告诉学生,当我们面对南极而立,即从南极上空俯视南半球时,看到地球自转仍然是从西向东的,用一句话来描述,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样道理,从北极上空俯视北半球时,地球自转方向也是从西向东的,用一句话描述,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最后,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方向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从西向东的,只是描述的形式不同而已。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同时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l)利用地球仪、三球仪操作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法。(2)分析专题地图的方法。运用教材中插图,结合课堂上放出的投影片内容,深人理解地图的含义,分析地图反映的基本原理,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3)列表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识别两者的区别,把分散的知识联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巩固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绘制简图的方法。在学习了“黄赤交角”之后,要求学生动手绘图,以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关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的教学,可事先发给学生小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地轴、北极、南极,指导学生用手指拨动地球仪,让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并出示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地球绕地轴旋转,叫作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对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教学,可事先制作相应的投影片,利用投影片进行讲述。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是指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上各点单位时间内转过去的角度。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所以角速度大约是15°/时。但地球表面的南北两极无角速度。线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地球表面上任一点转过的弧线距离,它的大小因各地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赤道上线速度最快,每小时旋转 1670千米;到了南北纬60°,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约减小为赤道处一半;到了南北极点,线速度则为0。因为纬线圈的周长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可让学生完成下列图表(投影图表)。

关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教学,可分为三大部分,即昼夜交替、地理偏向力和地方时。昼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小层次,即昼夜、昼夜交替及其周期和意义。这四个层次具有一定的梯度。地方时一段,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此处侧重于原理的讲述。地转偏向力教材作了浅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道理,这样处理既降低了难度,也给学生留下了发展的余地。要联系实际,用事实说明地转偏向力在地球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对于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部分的教学,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教师: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如何?

学生看书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极点无角速度外,其余都是每小时15°/时。

教师:为什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而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它的自转方向就成了顺时针?

动手演示: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转动地球仪,然后把地球仪的北极指向下面同学,这样下面的同学就相当于北极上空看到地球了,就可看出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样方法解决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旋转。这说明由于观察位置不同,旋转方向不同。

动手演示:请同学到讲台按要求完成下列演示,请其余同学细心观察。

在地球仪上,指出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并读出其度数;指出地轴;利用地球仪和讲桌,演示地球公转,桌面代表公转轨道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绘制南北极上空地球自转示意图。

教师:地球处于不停的自转运动状态之中,地球自转产生许多地理效应,对人类的各种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承转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师: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呢?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会不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学生思考回答: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亮半个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为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断地交替。导出昼。夜的产生。

教师:什么叫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多少?昼半球、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的情况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太阳高度。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都大于0° ”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小于0°。

教师:我们通常说的一天24小时,是指什么叫周期?

引导学生看书: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又叫作一个太阳日。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在同一纬度上东方时间为什么比西方早?什么叫地方时?

学生探讨: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方先看到日出。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教师: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看书:经度每相差 15°,地方时相差 1个小时。

教师: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实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统一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统一标准,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0°经线为中(或0)时区的中央经线,中时区范围是从7.5°W到7.5°E之间,中时区向东,从东1区一直到东12区,从中时区向西,依次从西1区到西12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180°经线为其中央经线。

教师:北京时间采用北京所在的东8区区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也就是120°E的地方时。

教师: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偏向?

教师点拨:地球自转的原因。

教师:地转偏向有何规律?

学生答: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教师:地转偏向对地球环境有何影响?

学生讨论总结:影响地球上的大气、水流的运动方向等。

关于地球公转的教学,可用事先准备的三球仪,指导学生操作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在分析观察基础上,逐一介绍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对于黄赤交角的教学,因其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又对地球上种种现象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形成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循序渐进。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

这幅图是用来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关系的。

阅读这幅图时,一定要讲清楚图中各线、面、角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图中读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图中有两个面,即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是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从地球上看,好像太阳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作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大圆),黄道所在平面就是黄道面。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赤道面是通过地球中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赤道面与地轴(线)成90°角,赤道面与黄道面成23.5°夹角,这就是黄赤交角。黄道面又与地轴(线)之间构成的不同度数的角,说明地轴在公转过程中,其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始终保持不变,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在地球上南北纬23.5°之内的地方,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周期性变动,就形成了四季的更替。所以说,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迭加在一起的运动,地轴的空间指向始终不变,也决定了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关系,即两者是一种迭加运动。

什么叫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一什么叫黄赤交角(23.5°)→什么叫地轴同黄道平面的交角(地轴同赤道平面相垂直,呈90°);既然存在着黄赤交角,那么地轴同黄道平面的关系就只有斜交,即90°-23.5°=66.5°→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始终保持不变,因而在地球上产生许多现象。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教学的最基本问题,因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后面讲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四季和五带的划分都有直接关系。所以,必须讲清楚:①什么是太阳直射点。②影响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的两个因素,需要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明确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而且地球公转进程中所处的位置是变化的,从而观察到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变化。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就是太阳直射点来回于南北回归线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5°,最南是南纬23.5°)。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周期为一年,从今年太阳直射北(南)回归线的一瞬间,到明年太阳又直射北(南)回归线的一瞬间,这就是一个回归年。④在太阳直射点上,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最多,可以一语带过,但要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会因季节、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

关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中1-

16、l-

17、1-18三幅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在三幅图中,太阳直射的纬度,昼长与夜长的纬度分布等情况,要分别加以讲述。如直射23.5°把时,南极圈以南为极昼,越往南昼越长,越往北昼越短,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反之。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从直射纬度向南北降低。太阳直射在此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一年中这天昼最长,夜最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北回归线上(23.5°N)为90°,从这里向南、北递减。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从这里向南、北降低。

具体来说,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是因为地轴与公转的轨道平面始终成一个66.5°的夹角,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地方,太阳光线直射的位置也在变化。由此产生了地球上的特殊纬线,导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及五带的区分等。

1.产生特殊纬线

地球上有5条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同时是地球上没有地转偏向力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地方。

南、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可能达到的最南点和最北点所在的纬线,称为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的纬度是 23.5°S,北回归线的纬度是23.5°N。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随后太阳直射点转向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和最北的界限。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得到太阳的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得到一次太阳的直射。习惯上把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叫作热带,即北回归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南回归线是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

南、北极圈,是极地附近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或者说失去昼夜交替现象)的最大范围的界线。南纬66.5°纬线圈是南极圈,也就是南半球上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在南极圈内,每年秋分之后在南极点附近就开始出现极昼现象,极昼的范围与日俱增,到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整个南极圈内都是极昼。随后,极昼的范围又逐渐缩小,直到春分前后,南极极昼消失,转为一天比一天范围扩大的极夜。到了夏至日(6月22前后)整个南极圈内均为极夜„„北纬66.5°是北极圈,在那里发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南极地区完全类似,只是南极地区出现极昼时,北极地区正好是极夜„„极圈内,纬度越高的地方,极昼(或者极夜)的时间越长。南(北)极点极昼和极夜分别约长半年,极圈则只有1天极昼和极夜。南。北极圈是南、北温带与南、北寒带的分界线。

每年太阳光线有两次直射赤道,3月21日(前后)那天叫春分日,9月23日(前后)叫秋分日。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纬度经常使用其约数,即分别为:23”30S(或23.5°S)、23°30们(或23.5°N),66°30它(或66.5°S)、66°30训(或66.5°N)。与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相对应的在地球公转的轨道上有四个点,分别叫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冬至点。因此,准确地说夏至日是地球经过夏至点的时刻,由于地球公转周期不是整整的365天,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时刻年年不同。有时日期也会前后错动1天。

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名称全球是统一的,即天文学上打着其诞生地(北半球)的印记。

2.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上白昼和黑夜的界线,称为晨昏线,该线将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也可以说,晨昏线把相当数量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例。地球公转过程中,两极附近一些纬线圈与晨昏线不相交,这样的地方,会出现连续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白天或者黑夜,称之为极昼或极夜。

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如下一些基本的规律:

①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所有的纬线圈,昼弧和夜弧各占50%,即全球各地昼夜等长。②赤道是特殊纬线,任何一天,赤道上各地都昼夜等长。③春分日和秋分日之外的任何日期,在离开赤道到南北极之间,晨昏线总是把与它相交的每个纬线圈分割成不等长的两段弧,就是说除了赤道外世界各地昼夜都不等长。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地球上越向北白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越向南白昼越短,南极附近出现极夜;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长达到极值,南半球夜长达到极值,南北极地区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最大。从秋分日到春分日的半年,情况正好相反。

3.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地方时 12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处,向南北两方降低。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夏至日,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值,可以用下述的公式来表示: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之差(差为绝对值)

例如,北纬 40°的地方,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40-23.5°)=73.5°。

4.产生四季更替

地球公转产生的最重要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就是在地球的温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四季变化。温带地区一年有春、夏、秋、冬季节之分,合称“四季”。四季作为一种天文现象,表现为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随着地球的公转,一年中就会出现四季的变化。西方的季节划分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作为四季的起点。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为四季的起点。北温带的国家在划分四季时与气候结合并且考虑到统计方面的便利,常把每年的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12、(次年)l、2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不再赘述。

学法指导

1.变式训练

课文中很多内容可以变换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文字变图像、文字变表格、表格变图像、图像变图像等。变式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科学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可以变成 左图。

2.借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

例 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为什么 会产生偏向?怎样辨别偏转的方向。

提示:任何物体在水平运动时,都有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运动 方向和速度(见右图)。判断偏转方向 可借用物理学科中的“左右手定则”。

解:在北半球,质点向北沿经线a1 b1方向作水平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经线S1转至S2的位置,沿经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取a2b2人的方向前进,在S2位置上的人看来,运动质点已经偏离经线方向而向右偏了(即与物体运动的原来方向相平行)。同样道理,沿纬线方向运动的质点也偏离纬线方向而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道理同上述)。

至于赤道上无偏向,因为赤道上的经线是互相平行的。

辨别偏转方向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物理学科中的“左右手定则”来判断水平运动发生的偏向: 北半球:右手四指表示物体原来运动方向,大拇指表示偏向,手心向内

南北球:左手四指表示物体原来运动方向,大拇指表示偏向,手心向内

3.由机械记忆变为理解记忆 太阳高度(H)的计算公式,本属机械记忆,但也要

设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变为理解记忆,或有意记忆。

第一步:先看右表,明确纬度高低与太阳高度角大小

二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太阳直射赤道)。

第二步:小结:列出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一纬度差(直射点与所在地)。

第三步:用公式计算。

本节教材的知识归纳:

(一)地球自转

学法指导:数字归纳记忆法

“地球在宇宙中”这一章有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我们可以用1.2.3.4这些数字加以归纳,帮助记忆。

(一)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生物。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3.八大行星中的唯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是金星。

4.太阳系中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

(二)1.在各种天体之中两种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是:自转和公转。

3.地球自转的两种周期是:恒星日和太阳日。

4.太阳物质组成的两种主要成分是:氢和氮。

5.太阳活动有两个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6.物体水平运动的两种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7.两个重要的平面,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黄道平面。

(三)1.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的三个星座: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和仙后座。

2.天顶附近的三个星座:天琴座、天鹅座、天鹰座。

3.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三种影响:对地球的电离层、对地球磁场和许多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影响。

5.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三个特征: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6.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三大类: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

7.地球公转的三个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8.三种不同的四季:天文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和气候统计工作中的四季。

(四)1.四级天体系统:总星系一银河系一太阳系一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四个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对地球形状产生影响;天体产生周日视运动,使得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3.二分二至四个日期:春分日(3月21日)、夏至日(6月22日)、秋分日(9月23日)、冬至日(12月22日)。

4.通常星空图上的四个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5.通常看地图上的四个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四篇:动物的运动教案

动物的运动教案

教学内容:动物的关节/肌肉/骨骼肌的协调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扑入动物的关节/骨巩固运动系统的组成。

2、能够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3.了解运动是如何实现的。

4、了解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运动系统组成及三者之间协调运动。本节课的难点:三者之间的协调运动。教具:模型、多媒体

教学方法:启发、目标、归纳 学法:阅读、观察、操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关节、骨骼肌

二、授新课

1、播放视频让学生回忆动物的运动方式 2阅读课本p30第一二自然段

(骨骼肌包括哪几部分。如何附着在骨上的?骨骼肌有何特

性?骨是如何运动的?)3播放视频得出三者的协调关系

4、运动只有运动系统才能完成吗

5、动物的运动有何意义

6、课堂检测 7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骨骼肌受到刺激牵拉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就产生了运动。

运动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

第五篇:动物的运动教案

动物的运动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知道运动的意义;

②掌握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重点)

③掌握关节的结构(重点)

④理解运动的实现过程(难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动物运动的方式、运动的基础和运动的实现三部分内容。对于这些内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许多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不会太多。课堂上,我采用图片、模型、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尽量提供观察材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动物的运动》教学、人体关节的模型、挂图、新鲜的羊的关节、解剖刀、解剖盘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2分钟)

同学们,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其中前两句说的就是动物的运动。

(图片展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优美画面)

设疑: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你还知道哪些运动方式呢?动物的运动又是通过哪些结构来完成的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要得到答案。(板书课题)

欣赏诗词,观看图片,思考: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是通过哪些结构来完成的?

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通过欣赏诗词,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启迪思维

导学新知

(5分钟)

知识点一:运动的方式

过渡:不同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不一样。请同学们说说以下几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投影展示)

讲: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运动,这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

设疑:动物的运动有何意义呢?

(投影总结)

观察图片,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

结合课本P92第一段,总结:

动物运动的意义:

图片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既能激发生趣,又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层层推进

合作探究

(11分钟)

知识点二:运动的基础(重点)

过渡: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那么,到底是通过哪些结构来完成的呢?我们以人为例,来探究动物运动的基础。

提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93----94内容,独立完成自主学习,5分钟后,展示答案。比谁的自学能力强。

通过刚才的自学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请大家看一看人体的骨骼模型,然后完成投影:人体的主要关节,加深对人体运动系统的理解。

展示:人体的骨骼模型

(投影展示:人体主要的关节)

讲:关节是能活动的连结,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关节起到支点的作用。请同学们伸出手臂,转动一下胳膊,感受一下肩关节和肘关节以及腕关节的存在。

设疑:那么关节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演示实验,结合课本图:2.2---18来了解一下关节的结构。

教师:演示实验、用解剖刀剖开羊的关节

2、将其放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图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板图:关节的结构

精讲: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关节面又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

指导学生完成小活动:模拟脱臼

设疑:关节头有没有可能从关节窝里脱落出来呢?(能)

这就是我们说的“脱臼”。

关节给我们的感觉是既牢固又灵活,那么它有哪些结构与这些功能相适应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师生共同总结:

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的原因:、在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都覆盖有光滑的关节软骨

2、关节囊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

3、关节腔内还有滑液,从而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设疑: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关节炎的病症,那么关节炎是怎么回事呢?

(投影展示关节炎图片)

出示骨骼肌挂图:让学生明确骨骼肌的组成与功能。

设疑: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这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

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给出正确的答案。

小结: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扯引来运动。

明确自学指导的要求

积极认真的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以下问题:

观看骨骼模型

完成投影内容:人体主要的关节

小活动:转动手臂,感受关节的支点作用。

观察演示实验:羊的关节。

结合课本图2.2---18说出关节的结构。

小活动:模拟脱臼

伸出右手攥成豢养,左手掌伸开,将右手拳头放入左手内,右手代表关节头,左手就代表关节窝。

议议:如何治疗脱臼?

观看视频: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思考:关节为什么既牢固又灵活?

师生共同总结。

了解小知识:

观察关节炎的图片,了解关节炎的成因及类型

观察挂图:骨骼肌,明确其结构及功能。

看图思考,小组讨论完成:

明确骨骼肌能牵拉相邻的骨产生运动。

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要求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完成,以框表的形式出现,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在这里我利用人体骨骼模型结合课本图2.2---17,引导学生观察,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认识人体的主要关节。

关节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图说出羊关节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大胆推测其功能。

小活动:模拟脱臼的设计让学生感觉既新颖又切合实际,直观形象的了解了关节头和关节窝的结构。效果较好。

通过观看视频:关节的结构与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关节的结构,而且很容易就能总结出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的原因。

小知识:“关节炎”的设计,贴合实际,激发生趣,效果较好。

让学生明确“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9分钟)

知识点三:运动的实现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结构作为基础的。那么,这些运动是怎样实现的呢?

我们以人的屈肘和伸肘的动作为例,来一起探究一下。

、首先,请大家结合课本图2.2--20,认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2、指导学生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并观测体会一下你的上臂肌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模型:骨骼肌

精讲:肱二头肌的起点有两个头,分别附着在肩胛骨的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头合并在一起与肌腹相连,向下附着在桡骨上。在上臂的后方,也有一块肌肉,其上端有一个头附着在肩胛骨上,两个头附着在肱骨上,故称之为肱三头肌。我们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反之。

设疑: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有没有同时收缩或舒张的现象呢?试举例说明。

所以,我们在提水的时候会感到累,就是因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收缩的缘故。

那么,在运动过程中,骨、骨连结和骨骼肌是怎么协调进行的呢?

动画展示:运动的实现

精讲: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后,就会收缩变短,并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结合课本图2.2--20,认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小活动:屈肘和伸肘

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同时用另一只手触摸因收缩而隆起的肌肉块。

体会并说出:屈肘和伸肘出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

思考: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有没有同时收缩或舒张的现象呢?

(有)

试举例说明:、双手分别提一桶水的时候

同时收缩

2、双手自然下垂时,同时舒张

观看动画,明确运动过程中,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

知道: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骨骼肌、骨和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

运动的实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认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肥肉,然后要求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观察和体验人体运动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讨论交流,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又注意知识的延伸,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

通过模拟动画的播放,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运动的实现。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收到较好的效果

构建网络

融会贯通

(3分钟)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运动的方式、运动的基础和运动的实现。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一、运动的方式

二、运动的基础

、运动系统的组成结合老师的板书,共同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2、关节的结构

三、运动的实现

板书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形成网络,让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一目了然。

当堂训练

反馈调整

(5分钟)、指导学生背记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关节的结构与功能。

2、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背记助学P73--74自主学习和

合作探究的内容

2、生生互查

通过背记知识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

(10分钟)

A类: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助学P74---75的当堂达标内容

针对做错的题目及时纠正,并重点讲解。

B类:指导学生完成助学P79第10题。

教师精题解析:

本题综合性较强。

易错点:、第三幅图:关节的结构中⑨是关节囊的“囊”字容易写错;

2、易将关节面与关节头或关节窝混淆,正确的理解应是:关节由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三部分组成,其中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软骨。

c类: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下绘出:关节的结构图。

独立完成助学P74---75的当堂达标内容

完成助学P79第10题

课下绘出关节的结构图,小组长检查。教师下节课抽查。

A类: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课上独立完成。

B类: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系统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关节的结构,让学生加强对关节各部分功能理解和运用。

c类作业要求学生绘出关节结构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并将课上内容延伸到课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丰富多彩,自然界中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所了解。课的开始,我采用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导入,既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兴趣颇高。

关于“动物的运动”我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指导学生用生物学的术语说出动物的运动方式。例如:奔跑、蠕动、跳跃等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的就认识了动物多种方式的运动特点及完成运动的器官,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生活环境相适应。

“运动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并完成这一部分的知识框架。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掌握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关节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此,我采用演示实验(新鲜的羊关节)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投影进行观察,了解。结合课本的插图,辩认关节各部分的结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极好。

“运动的实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动作,一起体会关节的支点作用和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的特性。结合课本图2.2.30感受屈肘和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然后,适时设疑:“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有没有同时收缩或舒张的现象呢?试举例说明”,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一部分的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解剖羊的关节时,小刀不是很快,差点没割动。这说明实验准备还不是很充分。以后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细节问题。

下载第三节动物的运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节动物的运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动物的运动教案

    动物的运动 第1课时 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材分析: 动物运动对动物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动物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改变着自己身体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寻找和摄取食物,有利于......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教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1(新授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像的观察,认识研究......

    动物怎样运动 教案1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第一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

    第三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说课稿

    第三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一课时)说课稿线形动物是河北少儿版七年级册第四章第三节线形动物,选择常见的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蛔虫为代表动物,通过对蛔虫浸制外形标本,了解蛔虫......

    第一章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教案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有些班级没有讲完地方时和时区,继续讲完。 教师:各位同学平时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水在进入下水道的时候是怎么下去的?(北顺) 学......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就是动物的行为。 (2)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飞行、游泳、爬行、行走、奔跑......

    《动物运动的方式》教案1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2、通过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的了解,使同学们能更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