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与形声字交朋友
与形声字交朋友 教学设计
苏桥镇善来营中心校 王凤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动物儿歌》中的一个知识点(形声字)编者独具匠心地将14个生字编排在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中。这首儿歌写的是小动物在夏天的时候活动的情景,读来朗朗上口,兴趣盎然。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这里写的小动物大多是昆虫,识记的字大多是形声字,因此这节课把形声字的概念给学生重点分析讲解,形声字包括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小动物,能说出它们的名字与特征,还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认识,这有利于对儿歌的理解,关键是对抽象的文字难以识记,因此要交给他们识字方法,即形声字识字法。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等12个带虫字旁的字。识记小动物的名称及图片。
2、初步建立形声字的概念,让学生对形声字的特点有初步认识,激发识字兴趣。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发现规律,初步了解形声字。
教学难点:掌握形声字的规律,感受形声字对汉字的帮助,激发识字兴趣。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夏天吗?(喜欢)小昆虫更喜欢夏天啦,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就藏在这首好听的儿歌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识字五《动物儿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自主识字
1、这首儿歌有趣吗?(有)儿歌里藏了那些小昆虫?(学生回答,老师课件出示图片)
2、(出示课件带拼音和动物图片的动物名)读一读。
3、(出示课件去掉拼音的动物名)小动物真淘气,摘掉小帽子,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三、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1、请大家观察小动物的名字,你们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旁)对,都有虫字旁,就都和昆虫有关系。
2、大家还发现了什么?(去掉虫字旁剩下的字的读音和整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像这样的字我们叫它形声字。
四、为了大家对形声字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来时读一首儿歌,(出示课件)通过读儿歌你们是不是对形声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小结:形声字包括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思,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认识好多汉字呢!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形声字是汉字家族的大成员,也是小学生识字中的大军。因此,形声字的教学是汉字教学的主体内容。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利用“读儿歌”,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从儿歌中找出六种小动物。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并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掌握学习形声字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和效果。
第二篇:(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和童诗交朋友
和童诗交朋友
教学目标:
1.能够欣赏儿童诗。
2.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儿童诗,并尝试创作。教学重点、难点:能够独立创作儿童诗。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上课,同学们好。看谁做的最端正。(老师示范坐端正姿势)。
2、哇,同学们坐的这么端正,老师奖励同学们一首诗,看(出示课件),你会读吗?自己读一读,我请一个同学来读(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读法)。(哇,你读出来的太阳这么可爱,调皮,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吗?学生一起读,(你们读的真好,让老师都想变成太阳了)。
3、那老师有几个不懂的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我。①、蓝被子指的是什么(蓝天)(反应真快)
②、太阳它没有手和脚,它怎么会踢被子呢?(再好好想想,相信你一定能行)谁才有手和脚?(小作者把太阳当成人来写了),(哇,你真是太聪明了,和老师想的一样)。
二、生活中欣赏童诗
其实在大自然中,花花草草、树木动物等许多事物,它们都有自己的语言,用它们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
1、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出示课件---波浪号),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生1.(你观察得真仔细)--你想说—像眉毛?像什么样的眉毛?(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把你说的贴出来。生3.(像虫子)好厉害,我也贴出来。
生4.(像卷发),(哇,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过你)--老师把刚刚我们说的,给他们排排队,就成了一首儿童诗。
每说完一种事物,就让他站一队,这样就叫一行。看,感觉太短了,老师再给他加上两句,这首诗就更有趣了:
像眉毛; 像虫子; 像卷发; 像胡子; 小小的符号,摇身一变,就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你能跟我一起读吗?
会读了吗?你们自己读一读。大家一起读一遍。
三、尝试创作 同学们表现特别好,老师给同学们听一个声音,你们听听是什么?---播放课件小溪声音
---这是什么声音?---你再好好听听好吗?---指生(你听得可认真了)---它是小溪的声音。
其实小溪跟我们人一样,它是会说话的,这个声音就是它说话的声音。
出示
小溪说话,哗哗,哗哗。你们能跟我一起读吗? 再来一个,出示小雨点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指生
(你听得真仔细,耳朵这么灵)(别急,再好好听听,一定能听准确)这是雨点在说话呢? 出示
雨点说话,沙沙,沙沙。
你会读吗?(你读的太好了,请继续努力)
咦,这是什么?(鸽子)平时你知道的鸽子叫声是怎么样的?(说明你平时善于观察)
我们来听听是不是这样?
出示句子,()说话,咕咕,咕咕。词语藏起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么?(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再看,谁来说?
--指生(你的学习能力真强)
最后一张,你看到了什么?(打雷)是谁在打雷?(雷公)我们来听听 你会说吗?
出示
(雷公)说话,(轰隆),(轰隆)你的进步真神速!大家向你学习。
现在,老师把刚刚说的排一下对,变成了一首诗。你们可以自己读读吗? 谁来读?
大家一起读一遍。
小溪、雨点、鸽子、青蛙、雷公,这些都是属于大自然的事物,大自然的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它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次说的话都可能代表着他们不同的情绪。
那我想问问,小溪说话,哗哗,哗哗 它在说什么呢? 小溪流向哪里?(大海)那它说,我要去大海啦。我们让它们牵牵手,连起来说,小溪说话,哗哗,哗哗,它说我要去大海啦。
那雨点说话,沙沙,沙沙,它说什么呢?雨点儿落到哪去?(泥土里)
泥土里有什么(种子)
它说种子要发芽啦,我们把它连起来说,雨点儿说话,沙沙,沙沙,它说种子要发芽啦。
鸽子会说什么?什么情况下更会咕咕叫(饿了)鸽子说话,咕咕,咕咕,它说我饿了,我饿了。青蛙呢?青蛙专门干什么的?(捉害虫)青蛙说话,呱呱,呱呱,它说我要捉害虫啦。雷公呢?打雷了,天会怎么样?(下雨)雷公说话,轰隆,轰隆,它说要下雨了。
听着大家奇妙的想象和一句句充满诗意的话语,让老师觉得呀,你们就是一个个小诗人了。你们想不想当一回真正的小诗人呀?
那我们来看,这是动物们住的城堡,你能像前面一样说几个吗?
一1班全体同学
小鸡说话,叽叽,叽叽;
老师真是喜欢极了。它说吃虫真幸福 ;
这么棒,一首诗充 小狗说话,汪汪,汪汪;
满乐趣的诗就出来了。它说吃骨头真快乐。
这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诗,小猫说话,喵喵,喵喵。
必须得写上我们的大名。它说吃鱼真美味。
①这个同学说的很完整,也很响亮。②这个创作很特别,说明你动了番脑筋。③多么富有创造性,你真行。④太棒了,你的回答很精彩。
咦,我发现它少了一个题目,你们能给它加个题目吗?(你的小脑袋转的真快)
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活中,除了动物会说话,还有许多的事物一样会说话,有的用声音,有的用动作,有的通过别的事物,它们说话的方式各不一样。老师带来了几个,你能说说吗?
落叶说话,哗哗,哗哗,它说秋天来啦 风铃说话,叮铃叮铃,它说风儿来啦 海浪说话,哗啦,哗啦,它要涨潮啦 风儿说话,呼呼,呼呼,它说麦子熟啦
和聪明的小朋友上课,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布置一个任务,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会说话的事物,一起说一说。
第三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池上》
《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3.汇报交流。预设: 采: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字理理解字义。踪: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形声字识记生字。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萍:扩词,看图片理解“浮萍”。…………(二)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5.齐读古诗。
6.趣味诵读。师引导: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呢?师示范拍手读。同学交流多种方法:跺脚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7.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啊!
8.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诗文,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小娃偷采白莲。)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把古诗读准、读好,是教学古诗最基本的目标。在这里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力争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律。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小艇:船。
(2)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
(3)指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4)采访式指导朗读。
①小娃欣赏着美景,陶醉在花香中,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来,读出你的高兴。
②小娃采着莲蓬,吃着莲子,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又高兴又激动。)来,读出你的激动。
③小结:小娃欣赏着美景,享受着美味,真是惬意又幸福。请大家一起读出你们此刻的感受。(学生齐读)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1)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2)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3)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4)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5)你有过偷偷地做一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
(6)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齐读)(7)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3.学生汇报交流。
(1)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3)认识浮萍。①导学:浮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②看,这就是浮萍,它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先指着画面让学生理解,再出示浮萍的图片。)(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4.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4)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2.检查背诵。3.师引导: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4.小结:其实,像这首诗一样,写儿童有趣故事的诗还有很多,比如《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五.指导写字
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2.教师范写。3.学生练习写。4.展评学生写的字。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四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将相和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麦仁小学:马桂平
第五篇:(部编)人教语文2011课标版一年级下册专家点评
1、这节课是识字课《古对今》第一课时,以识字教学为主。课堂上老师用上学期所学的《对韵歌》导入,让学生在自读韵文的基础上学习生字。
2、教师语言亲切,注重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学生的坐姿,写字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课堂上老师都有不断地提醒学生。3.学生用自己所知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比起老师的传授效果更好。教师在教习生字词语的时候采用图片引入的方式,让学生用直观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效果较好。
4.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的朗读,让学生领会韵文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