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

时间:2019-05-12 22:1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

第一篇:《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

秋兴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老师泛读。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

设计:读了这几遍,大致了解了所写内容吧?(简单概括,越简单越好,少用形容词;如果学生用词修饰,挑色调有问题的入手)可以用两幅画意图展示,请学生比较是哪一幅。(一幅是浓郁的秋景图,一幅是淡隐的秋景图。重庆上课,其实也可以随手拍两张秋景图切入,如此要先讲气色再讲声调)几个问题探讨: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对比,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句“兼”“接”之妙。(金圣叹说:“‘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

归结:炼字是为突出景物的开阔深沉苍凉,即指向景的“沉郁顿挫”

3、情感(兴志):由景入情 设计:回到标题“秋兴”(如问:“兴”是兴致吗?由此理解“秋兴”含义,即秋天兴发的情感体验)再次朗读,请学生谈谈哪些地方流露出情感?流露什么情感? 几个问题探讨:(其实每句都可以,首联秋景可悲,尽于萧森,而萧森起于凋伤,凋伤则巫山巫峡皆萧森矣。起来发兴数语,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颔联这一联诗,表面上是写无边的秋气,却能给人一种极为动荡不安之感,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颈联“开”字和“系”字皆有双重意义,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身在孤舟,心存故园,非系舟也,系心而已。“开”字不仅指花开,也指开启了诗人的泪水,一语双关,极为巧妙。“系”字既可指拘系,亦可指牵系,真没想到船一系缆就滞留此间,仿佛连我的思乡之心也一起给系得死死的松不开。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园的情绪顿起。尾联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更觉悲凄。也可从家园意识角度做的解说,这种思念演绎成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第二篇:《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1

《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2016-10-28 17:03:35 作者:肖培东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1 文字大小:【大】【中】【小】

教学目的:

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过程:

一. 初读感知

1.生(课前几分钟)齐读课文。

2.上课后,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问三四个学生:你读了几遍课文?你认为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要有目的性地读课文)

3.叫三四个学生概述文章内容(语言简洁)。

讨论明确: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三处带引号的句子

A.我对自己说:“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

B.于是我的思绪有点乱,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棵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

C.“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5.学生齐读ABC三句,并将三句分类。

讨论明确:AB句写心理活动,C句语言描写。

二.研读课文(抓住文中的三句话,依次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1.感知绝望

(1)生齐读A句

(2)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别的”、“大限”几个词,将作者的痛苦绝望的感情朗读出来。)反复将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读到位。

(3)指导学生具体体会作者绝望的情感。

设问:从哪语句看出“我”此时很绝望?(从文中找句子,并读出情感)

A.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注意“很快”重音朗读)

B.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不只是”一词,体会作者内心的绝望。)

C.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体会句子中数量词的用法,去掉数量词后句子效果对比。)

(4)体会心理描写的方法。

从课文(具体段落)中任找一段话,运用“我对自己说:‘_______’”的形式说话,体会心理描写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2.坦然面对

(1)点名读B句(体悟双引号、省略号在此的用法)

讨论明确:

① 内心独白,既有身体的虚弱不堪,也有内心的倔强不屈服。

②读的方式:点名读、师生互评、生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2)体悟作者的情感

以“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______(大段的心理独白)”形式,结合课文第二层次的内容说话。

生a: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坚强。

生b: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生c: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敢于同自己、同恶劣自然抗争的斗志。

生d: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经历了别人从未经历过得幸福。

生e: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死而无憾,死而重生的欢喜。

(3)学生交流。

3.毅然上路

(1)生读C句,教师指导朗读。(体会感叹号、句号的用法)

感叹号用法:激情万丈,战胜一切的豪情。

句号的用法:由绝望痛苦转入平静。(师引导的生分析句号在这里的用法:要保存体力;英雄是靠智慧做出来的,并非喊口号喊出来的。)

(2)生感情朗读。(叹号前要读出战胜恶劣环境、战胜自己的豪迈之情,句号前要读出归于平静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1.把“在沙漠中心”做课文副标题,给课文拟个正标题。

2.学生拟题,师生互动完善。

生a:热爱生命,向往真理

---在沙漠中心

生b:让人性变得强大起来

---在沙漠中心

生c:让生命永不绝望、---在沙漠中心

生d:走下去

---在沙漠中心

(城关二中汶莉红整理)

第三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古人写“秋”通常是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

伤春、悲秋。秋,总是思念与感伤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诗人杜甫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 请同学结合课前预习,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二)知人论世

1、走进作者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过很多杜甫的作品,对这位诗人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你了解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2、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

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

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读杜心解》有写到:“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杜甫是如何借用秋景寄托情感的。

(三)初读感悟,吟咏诗歌韵律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找出不懂的字词。

2、找出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1)请同学展示自己划出的诗歌节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请同学展示自己找到的韵脚。

森、阴、心、砧。

(四)再读诗歌,把握意象特点

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探究)请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1、分别找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的意象。

首联:玉露、枫树、巫山、巫峡; 颔联: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颈联:丛菊、孤舟; 尾联:寒衣、暮砧。

2、解析意象特点。1)首联

A、玉露:一方面玉露在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另一方面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天易生思乡之情,并且作者寓居夔州,远离家乡更易引发思乡之情。

B、枫树林,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

C、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2)颔联

江间波浪间天涌,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作者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 “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3)颈联

A)丛菊:菊花是在秋天盛开,它既是幽人高士、坚贞高洁之花,更是感时伤怀之花。

B)孤舟:孤,说明形单影只,与上句“丛”相对,更显悲凉、哀伤。4)尾联

A)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一年将尽,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

B)暮砧:捣衣声。“衣”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引起不断的离情别绪;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想到家庭的温暖,更添无尽的思乡愁绪。

(五)精读涵咏,体味诗人情感

1、题为“秋兴”,遇秋而遣兴,思考杜甫笔下的“秋”是什么样的。

本诗前两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并找出本诗的画面特点。

萧瑟阴森,恢弘大气。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作者描绘的这幅秋景图传达了什

么样的情感呢?

忧国、伤时、悲凉。

4、杜甫看到秋景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感情呢?

后两联写出的游子思乡漂泊之情。

(六)回品文本,体悟诗歌思维

本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尝试梳理本诗的解读思维方式。

本诗围绕“秋”展开,首先解读本诗描写的“秋景”、“秋景”的特点,再解读“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何有这种感情。

(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本诗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八)课后作业

1、请大家谈一谈学习这首诗的感悟,或以“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

2、熟读并背诵本诗。

第四篇:《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生活经历。

2.品读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悲秋之情。

3.学习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诵读诗歌

1.全班齐读

2.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意义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

三、品读诗歌

每一首诗的背后其实都是一段故事、一段感情或者一种情绪,初读这首诗之后,你从中读出故事或者一种情绪了吗? 1.学生回答直观感受

一首诗到底传递了怎样的情绪,需要我们从诗本身的字里行间去发掘。而情绪、情感的表达往往通过借助一定的媒介,在诗歌中,我们把这种媒介称之为“物象”,物象是客观的,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寄托在这些物象上,这就形成了意象。

2.诗中选用了那些意象呢?

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3.㈠玉露凋伤枫树林

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⒊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⒋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㈢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⒈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想念故乡的急切。

⒉提问: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⒊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⒋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㈣丛菊两开他日泪

提问: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明确: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

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㈤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问: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一句有一点难度,谁来说说? 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静。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五篇: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课堂活动过程: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明确:

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一、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1.“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⒊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⒋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三、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四、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五、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下载《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酒》课堂实录(肖培东)20161031

    《春酒》课堂教学实录 2016-10-28 17:12:38 作者:肖培东来源:金台教研网浏览次数:1 文字大小:【大】【中】【小】 师:今天我们所要上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名字叫什么? 生(齐):琦君......

    肖培东老师课堂实录[推荐五篇]

    肖培东老师《那树》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台湾作家王鼎均先生的散文《那树》,同学们已预习过文章,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1:有一颗树屹立在路上很久......

    肖培东教《琵琶行》[5篇]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一直成为我心里很冲击的歌,就因为诗歌中的震撼。上周二(12月14),去苍南开课,我还是选择了《琵琶行》,不为别的,就想给自己一个再创造的机......

    肖培东老师《锦瑟》教学实录

    肖培东老师《锦瑟》教学实录 课前几分钟,肖老师让学生们朗读了《秋声赋》的后两段。 师:刚刚从秋天走出,看看窗外是怎样的天? 生:雨天 师:雨是那个唤起我们许多记忆的一种东西,喜欢......

    肖培东《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肖培东/川师大附中/2014.10) 第一步:认识童话这种文学体裁,以及童话的主要特点。(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建立新知。由模糊到清晰)师:大声地喊出今天要上的课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肖培东

    深深浅浅教语文 ——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 肖培东 语文教学的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而这两方面的把握都应该遵循“......

    肖培东《孔乙己》课例品读

    教学小说,语言的品味尤其重要,要能够从字词的品味中准确地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情意。但很多老师只注重那些外在色彩鲜明的“惊人”之语,对那些“貌不惊人”之语却置之不理,辜负了作......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5篇范文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