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理购物ABC》教学设计
《合理购物ABC》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合理购物ABC》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中第三单元《购物的学问》中的一课。本堂课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购物方法,重点学会了解商品的信息,并运用信息选择商品,知道食品中的“三无”含义,自觉养成抵制“三无”产品的行为,通过多种形式掌握一些购物的小窍门。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受年龄及生活经验的局限,虽然生活在迅速城市化的城乡结合部,在他们生活的社区周围有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购物场所。一方面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时生活起居多依赖父母,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薄弱,虽有简单的购物经验和能力,但合理购物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有一部分人平常的购物都是父母代替,或者父母让买什么就买什么,对自己为什么要购物和购物的理由是否合理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过。特别是三年级的同学,年龄较小,尚缺乏对商品质量的识别能力,缺乏对形形色色购物场所的区别能力,自我维护意识较差。因此,引导同学探究正确合理购物的方法,了解购物中的知识和技巧,并从中体验消费的微妙和趣味就成为本课教学的主旨。
【设计思路】
购物乐趣多→→购物选择多(知合理)购物学问多(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识“三无产品”、识“QS”标志)→购物达人多→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引领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课前的调查体验以及课上的交流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购物过程中有很多学问,懂得什么是“三无产品”等一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课前调查以及搜集食品包装袋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初步识别商品及包装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前调查、感受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购物的乐趣并向学生进行“合理购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生对购物已经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很多学生喜欢跟随父母到各种购物场所为自己买各种食品和衣物,对买卖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买东西的学问。但是,他们的体验与经验毕竟受到年龄的局限,对买卖过程是片面和零碎的,分辨不清哪些是“我需要的”和“我想要的”。再加上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花钱如流水,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买什么,因而养成了乱花零钱的习惯。基于这些原因,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学会了解商品、合理选购商品的方法。通过教学,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一)同学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访问,了解家长或他人是如何购物的。
2、同学亲身体验一次购物活动,并在购物区域自由购买总价值不超过五十元的物品,并将喜爱的物品带进课堂。
(二)教师准备
1、拍摄局部同学在超市购物的情况,并制成课件。
2、准备实物投影仪,同学小组合作的表格和课件等。【教学流程】
一、购物乐趣多
1、师:孩子们我们在语文习作课学过《记一次自己购物的经历》,现在让我们再来重温快乐的购物时刻吧。(播放视频《快乐的购物经历》)
2、同学们,购物是一件快乐的小事,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里面藏着许多购物的学问,让我们跟着快乐的购物车一起出发吧!
3、板书课题:《合理购物ABC》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来当主角。通过播放录像,展示部分学生在超市中购物的情境,引出学生常见的购物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购物学问的乐趣。】
二、购物选择多
1、设计活动情境:学校一百周年校庆快到了,班级要举行一个联欢party,老师给四个购物小队50元购买晚会用品。
2、联系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语文课上学过《集市与超市》主题单元,回顾商品的类别,并进行回顾。
生:食品类、文具类、生活用品类、家电类等等。
师:在食品类中我们又具体划分了零食类、饮料类、用品类。
3、各个购物小队的购物主管汇报小队购买情况。
师:现在拿出你们的购物清单,请购物主管汇报你们的购物情况。生:小组的购物主管汇报购买情况,并说说是怎么考虑的?
第一小队汇报:我们组买了5瓶牛奶,买了7件零食,还有奖品5件。第二小队汇报:我们组买了一瓶可乐,5件零食,十个一次性塑料杯,还有奖品3件。在购买前我们小队一起讨论了我们的购买计划,晚会要有吃的喝的还要有奖励性的东西这样才比较完整。
第三小队汇报:我们组只买了10件零食。
第四小队汇报:我们组买了奖品娃娃两个,6件零食。在购买前我们组只考虑到了买奖品和零食,忽视了喝的。
4、请生说说哪个购物小队比较合理呢? 师:听了各个小队购物主管的汇报,谁来说说哪个小队购买的比较合理?为什么吗?
生:我觉得第二小队购买得比较合理,因为他们在购买前有先列计划,需要买写什么,有顾及要买吃的喝的用的。这样购买起来比较合理。
5、得出小结:如果在购买之前没有计划,喜欢什么就买什么,那么导致购买的商品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
(板书设计:知合理)
我们的购物清单 购物时间: 购物用途: 食品类 名称
数量 饮料类 零食类 用品类 记录人: 小组成员:
7、观察表格进行探讨:民以食为天,我们都食品的好坏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吃了不合格的食品,会怎样呢?
师:看来买到健康的食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有必要多多了解购物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购物清单的填写与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购买商品前一定要有所计划,不能喜欢什么买什么,想到什么买什么。关注学生合理购物的观念初步形成。】
三、购物学问多
1、购物小队活动一:认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1)出示牛奶图片,学生认识商品的相关信息,重点了解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找找自己所购买商品的相关信息。
(板书: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挣更多的钱,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生产一些劣质的或者是没有经过检验合格的产品上市销售。所以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学会维护自身!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亲自买的商品带到课堂进行交流、探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也能通过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检查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否合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购物小队活动二:认识“三无产品”
(1)播放中央“三无”玩具爆炸,碎片击破小孩右眼致其视力几乎全失视频,识“三无”产品。
师:刚才老师还发现同学们汇报的购物清单中还有许多的玩具,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玩具。可是,有这么一位小朋友他却与它的玩具发生了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咱们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师:在这个视频中出现了这么一个词:“三无”产品。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三无产品吗”。(板书:识三无产品)
(2)填写《我们的购物清单》,为“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三无”产品送笑脸。
师:认识了“三无”,现在让我们来填填我们的购物检验单,给那些合格的商品送笑脸吧。
师:出示温馨小提示 合
知合理
理 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购 识“三无产品”
物 识“QS”标志 abc „„
第二篇:合理购物ABC 教学反思
《合理购物ABC》教学反思
南村镇雅居乐小学 执教者:廖瑞怡
本课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的,着重对学生进行购物常识教育。在教学中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始终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购物生活相联系,学生参与积极主动、情绪高涨热烈,自主学习程度明显,合作学习效果显著。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一些想法:
一、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我认真研读教材,确立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那就是凡是学生能做的,我绝不代替。课前让学生自己从多种渠道收集商品;课堂实际参与购买活动;遇到问题交流解决;最后也是由学生们自己归纳购物经验。整体课教师只是主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二、利用活动激发课堂兴趣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亲历活动。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价值观的树立。比如“模拟购物”这个活动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探究起来。正因为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构建了生活化的课堂,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便于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学生对“模拟购物”情境活动非常感兴趣,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教学目的也更容易达到,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课程改革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革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有关商品信息的资料,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交流,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商品信息,并且老师也向同学介绍了解商品信息的渠道,运用电子白板展示一些商品信息的资料给他们看,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多留心商品信息。课上还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观看三无产品的小视频,让学生树立起不买三无产品的决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主动地发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例如在学以致用环节中,我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四个购物情景,运用今天所学的购物知识帮助这四个小朋友在购物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后,我还请同学们利用假日和家长再次去购物,把课堂中学到的购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就可以让课堂的知识浸透到同学的日常生活中,丰富同学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知识真正延伸到同学的生活与行为中,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多媒体的运用,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课上伊始,通过多媒体,再现学生的购物场景,借此引出课题,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贯穿始终,主要是将真实的生活情境(如:购物中遇到的问题;商品广告信息;三无产品的介绍;QS标志的认识等)引入课堂,让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样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实际购物中遇到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途径,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对同学的课堂评价还是做得不够到位。教师适当、到位的评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而教师过于平淡,不够针对性的评价,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大多数的时候,我仅仅是听了学生说,而没有给予充沛的评价。还有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没有很好的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活动的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这这些方面的锻炼。
第三篇:品德三年级下册《合理购物ABC》教学设计
《购物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学会了解商品的信息,并运用信息选择商品,掌握一些购物的小窍门。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不同的商品,关注不同的信息。教学难点: 运用商品信息合理购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要求学生调查两件商品在大商场、批发市场、便利店、超市的价格。出示《商品市场调查表》,邀请学生板书调查结果。
二、价格的秘密
1、思考为何同类商品的价格不同?除了和购物场所有关,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呢?
2、出示橘子的旅行,请学生思考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三、合理购物ABC
1、小组讨论:(1)怎样购物才合理?(2)购物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生回答问题1的讨论结果,师总结。
3、出示牛奶包装盒图片,讲解购物之前要了解商品哪些信息。
4、介绍什么是三无产品及其危害。
四、总结购物小窍门
五、说一说
准备两个小时的六一联欢会,假如妈妈给了你20元钱,你会去超市买什么?评一评小朋友的购物行为合理吗?
六、师总结
学会比较商品的价格,辨别商品的真假伪劣,购买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合理购物ABC 教学反思》
《合理购物ABC》教学反思
南安市水头镇大盈小学
王丽婷
《品德与社会》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本人在关注学生的同时,紧紧地围绕本次教学的重点——合理购物。我以“购物”活动为本课的切入点,精心地把教室布置成“小超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购物的欲望,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小超市”中,我有意摆放了一些过期牛奶和三无玩具,来检测学生的判断力。通过购买、交流与学习,从而感悟合理购物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巴班期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情感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因此,教学的关注点不仅仅是教学的设计,更多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教育信息。
本课的学习内容源于生活,所涉及的,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离不了的购物。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愿望。无论是布置他们课前带物品,还是组织他们在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交流、讨论,他们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积极参加。也正是在这种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学有所得,并一定能学以致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三大特色:
一、以生活紧密联系,拓宽学生视野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将生活中的“超市”和“购物”带到课堂中,让孩子们在课堂里购物,聊购物、学购物,最后学会合理购物。并在不断地探究中,学生认识了QS,知道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知道了“12315”,在原来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
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购物、交流、判断、探究、学习。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引发了他们的道德内化。
三、关注学生活动,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教师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例如在设计本课时,我预设孩子们购物的东西不会很多,没想到课堂上孩子们却将物品一扫而空,每人都满载而归,孩子们在我面前展现出他们天真可爱的一面,说明他们购得愉快。所以,我对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及时进行改动。本来在学完知识后我预设再安排个二次购物,但见东西都被孩子们买光了,没有了小超市,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把物品都放到桌子中央,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多个“小超市”。孩子们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购得合理,购得健康。
第五篇:新教材教学设计ABC
文/贾 玲 ○教学导引
1.本单元所选课文内容迥异,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表现了一定的道理。《〈孟子〉二章》以说理为主,有理有据,其道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岳阳楼记》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越巫》重在叙事,表现了对迷信思想的嘲讽;《〈世说新语〉三则》所选虽然简短,但反映世人之态,也说明了某些道理;《诗词五首》皆为名家名作,都有需要揣摩的地方。
2.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了解古人写景叙事和阐述道理的方法,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和骈散结合的好处;继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些文言的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3.重视诵读,加强指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诵读的要求和指导,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其中的一些名句、名篇,应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
4.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自由写作实践”,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自行安排。
Ⅰ阅读
《孟子》二章
[教法]A.读议结合法。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读后发人深思。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初步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文意,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B.比较阅读法。这二章均具有短论的特色,中心鲜明突出,语言气势磅礴,很有说服力,但论证方式却有所不同:前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实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后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1.诵读法。这两篇都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语句流畅,很有气势。学习时应反复诵读,诵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
2.积累、运用。文中有一些名言警句,今天还常常被人们引用,很有生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并学习运用。
[导入]可从“孔孟”的并称导入,也可从今天常用的有关名句名言导入。
例:同学们,有这样一些名言警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对,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
[突破]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主张施“仁政”,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理解得很透彻,只要就文章能说出一二就可以了,教师注意介绍相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实践]口语交际训练。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小组谈谈自己对文中名言警句的理解,并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可留给学生思考:
1.你认为“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拓展]课外可推荐《孟子》中短小、有趣的其他短文让学生阅读。
学弈(《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岳阳楼记》
[教法]A.朗读法。《岳阳楼记》是广为传诵的名篇,骈散结合,琅琅上口,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范读、齐读、分组读、个人朗读,对其中一些长句要做特别指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B.点拨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或让学生事先查找有关资料)介绍一下本文写作的背景材料,学生自己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对文中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词句,教师给予讲解、点拨。
[学法]1.朗读法。学习本文要从朗读入手,要能读得顺畅且声情并茂,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整体把握。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翻译时注意不要搞“对号入座”式的硬译,而要注意整体把握,仔细品味。
[导入]可从文中名句导入,也可从游览胜地的角度导入。
例如:同学们,江山胜境引人入胜往往有两个原因,有谁知道?对,一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二是厚重的文化内涵。湖南的岳阳楼可谓兼而有之,“登斯楼也”,不仅可以饱览洞庭美景,而且可以仰慕先贤,感受他们的忧国忧民之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
[突破]本文情景交融,境界宏阔,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并且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抱负,这也是它流传千古、广为传诵的原因,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实践]描写片断。本文景物描写十分出色,学习时要悉心体会,然后也写一景物描写的片断,注意情景交融。
[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可留给学生思考:
1.孟子主张国君应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跟范仲淹的名句内容上有何联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忧乐观。
[拓展]课外可推荐与岳阳楼相关的诗文、对联等,让学生读读、议议,开拓思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词五首
[教法]A.讨论法。这五首诗都有一些需要揣摩的地方,老师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五首诗,感知每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互相提问,共同讨论、解答。
B.鉴赏分析,理解意境。每首诗都有关键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分析、鉴赏,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学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感,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2.背诵、积累。这五首诗要熟读成诵,对其中的名句要能正确默写并理解会用。
[导入]可从作者导入,或从内容导入。
例如:俗话说“诗言志”,意思就是说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风格不同,内容迥异,让我们仔细体味,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突破]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几首诗中的重点诗句,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了解此诗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真正读懂诗的内涵。
[实践]为古诗配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几首诗的理解,选其最喜爱的一首或几首,为其配乐并朗诵。
[探究]以下几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撼”两个动词好在哪里?
3.《渔家傲》这首词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4.在《观刈麦》中,白居易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诗句中表现出来? [拓展]教师课外还可推荐这几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读读,背背,扩大积累。自读篇目导读建议
《越巫》一文讲述的故事很耐人寻味。一个假称自己能驱鬼治病的人,到处向人夸耀,骗人钱财,而当别人装神弄鬼吓唬他时,他却被吓得胆裂而死。本文篇幅不长,难度也不大,可先让学生自主解决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难懂字的释义,然后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分小组讨论概括文章主题,把握其社会意义,体会文章语言的简洁、生动和传神,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世说新语〉三则》分别讲了三个故事,表现了孔融少年时的聪明机智、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曹操的个性。首先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这三则故事,了解这三则故事的大意,领会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领悟第二则故事的思想意义,体会曹操的个性特点,重点引导他们分析、讨论如何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课余可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其他短文让学生阅读。管宁割席(《世说新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顾况戏白居易(《世说新语》)
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