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_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案

时间:2019-05-12 22:5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9课_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9课_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案》。

第一篇:第9课_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案

第9课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开篇,讲述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秦朝由此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中国历史上起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中的一些人或许对秦始皇、长城、兵马俑知道点。大多数恐怕什么都不知晓。再加上其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对本课的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不易理解,对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及秦始皇的评价也较为困难。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学习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求知愿望和激情,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获取有效信息。

2、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3、通过结合地图,查找秦朝的长城、疆域四至等掌握基本的识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示的方法增强历史的直观性、形象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比较分析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秦朝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占重要地位。

2、使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要辩证地评价秦始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难点:

一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法及图示法来突破。

二是评价秦始皇。引导学生从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来做评判。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观看图片,问:

1、图片展示的是什么?

2、我们会想到哪一个人物?

3、我们前面学过的他做了一件什么事?(回顾以前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教师提问“秦统一六国后会面临哪些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可能得出的结论: 政治方面:一是六国的诸侯、贵族不甘心失败;二是疆域扩大了,怎样管理。经济方面:一是货币、尺寸,斤两等不一样;二是货币、尺寸,斤两等不一样。

文化思想方面:语言、文字不一样。

军事方面:北方匈奴南下进攻,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还没有纳入版图。

2、教师提问“你想知道秦始皇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吗?”

3、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教师通过幻灯图片,展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及货币、度量衡、文字的 图片,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增强历史的直观性。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对刚刚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

6、练习抢答

7、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派军队南开灵渠,攻越族;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他以法家理论为治国指导思想,制订颁布了秦律,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下令焚书坑儒;在他统治期间,刑罚严酷、徭役繁多,赋税沉重。

8、最后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一是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从正反两面辩证的评价。二是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

戴向东

第二篇:第9课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案

第9课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学设计

昆明铁五中 黄琼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开篇,讲述了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秦朝由此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中国历史上起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中的一些人或许对秦始皇、长城、兵马俑知道点。大多数恐怕什么都不知晓。再加上其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对本课的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不易理解,对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及秦始皇的评价也较为困难。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学习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求知愿望和激情,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获取有效信息。

2、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3、通过结合地图,查找秦朝的长城、疆域四至等掌握基本的识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视频、图片,图示的方法增强历史的直观性、形象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历史。

3、采用分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秦朝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占重要地位。

2、使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要辩证地评价秦始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法及图示法来突破。

2、难点:一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法及图示法来突破。二是评价秦始皇。可引导学生从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来做评判。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播放视频后,问:

1、秦王是谁?

2、扫六合指什么事?

3、人们为什么称他为秦始皇?他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人物?这就是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的。

(二)新课教学;

1、让学生阅读课本导言框及第一段,获取“秦始皇”的信息及统一六国的信息。并完成学案中问题1。

2、教师提问“秦统一六国后会面临哪些问题?”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方面:一是六国的诸侯、贵族不甘心失败;二是疆域扩大了,怎样管理。经济方面:一是货币、尺寸,斤两等不一样;二是货币、尺寸,斤两等不一样。

文化思想方面:语言、文字不一样。

军事方面:北方匈奴南下进攻,南方许多少数民族还没有纳入版图。(以上幻灯片打出)

3、教师提问“假如你是秦始皇,你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看书后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完成学案中问题2。听取学生发言,并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通过幻灯图片,展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及货币、度量衡、文字的图片,以增强历史的直观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秦始皇焚书坑儒和长城的修建。引导学生通过秦始皇攻打东越,南越等少数民族地区,认识到把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了版图(学生指图找到会稽郡、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这样秦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有关秦朝的疆域四至指导学生识读地图,让学生说出来。

(三)教学小结

1、通过我们的学习,谁来说说秦始皇通过哪些举措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从他的这些所作所为来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引导学生对刚刚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并以此作为评价秦始皇的依据,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一是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评价。

二是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

板书设计:

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通过以下措施:

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拆除路障并统一车轨 文化思想:统一文字、焚 书 坑 儒 军事:北击匈奴,南攻越族

教学反思:

本课参加了2010年10月昆明盘龙区初中历史竞赛获得一等奖。教学后,有以下感受:

1、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历史,感知历史。利用电视剧《始皇大帝》简短的片头曲,直接导入到本课的学习中。还创设了“假如你是秦始皇,你怎样来解决这些面临的问题?”把学生置身于历史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这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和激情,许多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围绕着学案(由于是借班上课,上课时才发给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教学中教师的激情、睿智,感染着学生。大多数学生较为兴奋地与教师相互呼应。

3、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通过对秦始皇所作所为的归纳分析,来评判秦始皇。并告知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就是历史学科的论从史出的方法及思维定势。

4、当然在教学中还有少数学生没能很好的参与,也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有待改进。

第三篇: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10篇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让我深深的感到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课前预见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以不变应万变” 的方式把知识灌输给不同班级的学生,同一个教案用几年,同一张讲义印几遍,为此很多有了一定教龄的教师经常感唱:“‘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的一生难道就是这样吗?”其实对此也不难理解,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极易使教师丧失进取心,久而久之,便容易使教师养成惰性,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创造性,试想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又怎能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而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影响和决定了整个教学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和课堂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如,我在课前就考虑到假如时间不够,该怎么办?是不是该压缩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或是把课外延伸这一版块去掉呢?最后采取多媒体图片及视频剪辑,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情境,促使探究过程开放。

比如,我在处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时,在第一个班设计的问题是“比较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的问题和政府态度上的不同?”填写好下表(参照教案)。” 一堂课下来,尽管小组讨论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答案正确率高,但我总感觉好像少了什么?在第二个班,我对问题重新处理,变为“‘明修长城清修庙’反映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的问题和政府态度上的有何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层次的学生,就因为设计的问题不同,结果大不一样。通过对比两堂课的教学,引起了我心灵的震撼,感慨万分:为什么第一堂课感觉好像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第一堂课的问题情境是长期以来“重知识、轻能力”传统观念影响下设计的问题,问题设计太死板,以至于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小组讨论是为了找出老师设计的问题的答案;第二堂课由于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促使了学生探究过程的开放,尽管学生的回答从知识角度来说,没有第一节课这样面面俱到,但这种探究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驾驭知识,改变了以前只以模仿、继承、积累和重复前人的固定知识的守旧模式,并经常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思维” 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等,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确实能让学生在认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心理上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但如何根据实际,组建合作小组,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个问题还有待于继续探讨。学校教室内不能上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网上查阅资料的指导,也增加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2

我进行了九年级思品课第三课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的教学。该课对应课程标准中“我与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关系”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现将对本节课的几点感想体会归纳如下:

1、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衬托法:

教学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赋予学生重要的价值取向。本节课知识点较多,,有些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触,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如果仅从教材内容正面分析,容易产生空洞说教之嫌,于是,我决定多举例,特别是联系事实政治,如: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等。因此品社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显得更突出重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它当作贯穿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统治者、主宰者,学生是接受者、服从者,本节课我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我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课下让他们搜集一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节日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课上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少数民族知识PK,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又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不再是被迫的学、奴役的学,而是积极主动的去学,逐渐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本节课学生有了课下的准备搜查活动,所以在课上有交流表现的欲望,有合作探究的要求,不再是被迫的学,而是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着跃跃欲试的愿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4、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

我们的课堂不能脱离生活,要以生活为背景、为载体、为依托,并最终回归生活。所以在课堂中,我努力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内容,适时的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课堂的生活化,使学生觉得思品课堂离他们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身边。如,在学习“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我结合少数民族代表和汉族代表一同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管理,体会“民族平等”的原则;展示“各民族一起载歌载舞”的图片以及“乌鲁木齐的xxx事件”带来的危害,通过对比来体会“民族团结”原则的重要性;列举西部大开发中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来说明“共同繁荣”的原则,同时拓展知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原则”。

5、在整堂中我课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激情洋溢的语言和善于调控的课堂机制,真正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领路人,使整堂课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富有感染力。课堂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瑕疵,有待于打磨改进:

1.在教学中,教学语言有待锤炼。2.受课件的牵扯,泯灭了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课件设计的不要过多,还课堂生成以广阔的空间。

2.受课件的牵扯,泯灭了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课件设计的不要过多,还课堂生成以广阔的空间。

3.课堂小结上要下工夫,注意课堂的提升、延伸和扩展。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看到了自己的成功与进步,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与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觉醒,在觉醒中升华!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3

本课所涉及的民族团结原则、方针和做法、“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台湾的问题都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

亮点:

1、我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巧妙的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的进行了如下设计。

2、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问题情境引导教学法,借助了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从而引发学生对民族团结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团结。这样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的进入了知识情境。同时本课结束时,我采用问题情境教学研究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高唱歌曲时,心灵受到冲击,心理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美好的情感自然产生。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在讲解“民族团结问题”时,我运用了问题情境引导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展示图片和展现大量的课外知识。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有兴趣去接受和学习。

4、在学习“国家统一问题”时,我运用情境引导教学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足:

1、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大量使用多媒体和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2、在使用比较教学法讲解问题时候,对比虽然鲜明,但对学生的引导有一定的欠缺,亟待改进。

3、在使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方法时,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短,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不够好,还有就是探讨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改进措施:

1、在运用情境引导教学法时,我会更加注意引导的方向,注意占用的时间,注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争取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在运用比较教学法时,我会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总计归纳能力的培养。

3、在小组合作探究式,我会注意引导,控制学生的交流时间,还有要选择有一定难度,学生又能通过讨论找出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4

1、充分利用课本有效资源及课本中的材料,设计了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中探索质疑,学习知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2、课堂师生互动比较成功,配合比较好。

3、课堂中学生能积极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虽然答题语言不是很规范,但观点阐述基本完整,这还需要教师今后做进一步引导。

4、在课前我都做了精心准备,备课前对教学内容做了认真分析,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等等,正因为如此,才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当,设计思路合理。另外,课前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了课件和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源。

需要改进之处:

1、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还不够!

2、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个方面还需加强。

3、学生在知识的归纳总结这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做得还不够。往往都是老师在做总结。

4、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思考的时间安排过长,对于知识点和重难点的落实不够,缺少练习。

5、学生主体把握不当,课堂虽然活跃但略显混乱,缺乏组织。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5

成功之处:

1、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衬托法。

教学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赋予学生重要的价值取向。本节课知识点较多,,有些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触,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如果仅从教材内容正面分析,容易产生空洞说教之嫌,于是,我决定多举例,特别是联系事实政治,如:汶川地震,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民族特点及各个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这样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显得更突出重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它当作贯穿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本节课知识点多且涉及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因此我把情景导入设置为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并启发学生把歌词内容和民族国情联系起来,既亲切易调动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也贴切。另外,结合历史、地理知识,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答,既完善了教学内容,又巩固了知识。

不足有:

1、对于难点即:共同的心理素质,在处理中总结时不透彻、不全面。在这里能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但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内容。

2、由于本节课知识点多且涉及范围太,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教学避免空洞说教,课堂上列举了许多事例,,但由于有些事例学生不知道,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所以老师说的过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造成听觉疲劳,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没处理好。在以后教学中注意改进。

以上是我的工作反思,在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改进,使教学工作取得不断的进步。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6

本课涉及知识点的共同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个历史特征最早从秦朝就开始具备,经过两汉,隋唐,宋元及明清几个朝代得以完善。这一课虽然只涉及的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备课时如果老师缺乏对历史问题的横向联系,就会割裂历史,让学生只感受到历史的碎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因此,本课在准备时,应该有这样思路:

1、对若干个历史朝代的这类知识进行清晰的判断、比较和分析。判断,就是根据材料信息识读所属的朝代;比较,就是通过排列好的朝代顺序,比较各朝代的民族关系主流和疆域发展轨迹,感受和体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及疆域变迁的大致历程,理解清朝疆域是在继承前代版图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巩固;分析,即再次发挥提示信息的作用,让学生分析和概括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再对照清朝“册封”和“修庙”等方式处理民族关系,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高明之处。

2、为了配合以上的总体思路,需要配备的基本教具就是秦、汉、唐、明、清五幅地图,通过判断、比较和分析来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清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做的历史贡献。”

3、此外,如果仅仅简单呈现五幅地图,学生还是很难真正“理解”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贡献。因此,需要我们精心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探究指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完成学习目标,同时还能接受情感教育,完成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7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社会第三册第五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第一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始皇、汉武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秦始皇、汉武帝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并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时代。

重点是两位先人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做出的贡献;难点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本节课由两部分组成;1、秦始皇统一中国;2、汉武帝开拓疆域。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内容;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重点是要交代清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背景是在七国并立、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开始的。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巩固统一的措施。讲授时介绍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所采取的措施。3、修筑万里长城。讲明修筑万里长城的原因及有关事情,和在现代的功用。

汉武帝开拓疆域,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介绍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1、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的情况。安排这一内容有两个目的:1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汉武帝及其统治时期我国的情况。汉朝,尤其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个高峰。所谓“汗堂盛世”的“汗”,主要指这一时期。学生了解这一内容,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将来学习历史奠定基础。2、为了面讲汉武帝组织反击匈奴的战争作铺垫。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8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作用。

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中学生的活动越多越好,甚至学校领导在进行课改评价时也看教学是否让学生活动的多,认为学生的参与率越高,体现出的教学改革就越彻底。由于这些认识,造成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地让学生去搞活动,如讲故事、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表演等等,都由学生包揽。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了教师的身影。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总觉得少了什么。仔细分析,原来少了教师自身的活动,少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少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而这极易导致教学中秩序的失控并影响教学过程的推进,进而影响教学效率。比如画面一中,秩序的混乱就是我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少了引导,学生是自发的由影视剧的角度考虑人物,从而发生了暂时的失控,思路也没有随着我的预想前进。如果我在学生讨论之前,首先把历史和影视剧的区别再进行一次讲解,并能够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的楷体字部分,把自己的引导工作做的扎实一点,也许学生的讨论就会从正面的多一点,也更易于课堂的顺利进行。由此我也想到了我曾看到的关于新型课堂构建的一句话:“课堂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改革并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分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们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运用我们的智慧去组织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达到自身的发展。

在一年的新教材实践中,虽取得不少成功,但也有很多很多的失败,值得我反思的地方也有许许多多。身为人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及时的更多的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9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社会第三册第五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第一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始皇、汉武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秦始皇、汉武帝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并让学生了解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时代。

重点是两位先人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做出的贡献;难点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本节课由两部分组成;

1、秦始皇统一中国;

2、汉武帝开拓疆域。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内容;

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重点是要交代清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背景是在七国并立、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开始的。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巩固统一的措施。讲授时介绍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所采取的措施。

3、修筑万里长城。讲明修筑万里长城的原因及有关事情,和在现代的功用。

汉武帝开拓疆域,是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介绍本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的情况。安排这一内容有两个目的:

1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汉武帝及其统治时期我国的情况。汉朝,尤其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个高峰。所谓“汗堂盛世”的“汗”,主要指这一时期。学生了解这一内容,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将来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2、为了面讲汉武帝组织反击匈奴的战争作铺垫。教学反思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教学反思10

本课时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三部分内容组成。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在理论基础上感受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及自觉行为。教学中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学生必然乏味且效果不好,如果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感悟进行教学,让这些道理内生于学生心灵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学生就会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然”的体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我没有空讲理论,而是把自主研究性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和探索性。

“授之以鱼,不若教之以渔”。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架设一个合适的平台;教师的收获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结论,而在于使学生思考了多少现实的问题。因此,本课时教学中,我运用“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按以下层次展开学习,第一层次是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提纲内容,让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整理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本课时练习册完成情况看,课堂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取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比教师讲授的效果好很多。今后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多尝试,并创造性地使用,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四篇:第12课 《秦始皇统一六国》优秀教案

第12课 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古代史第一册)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长平之战。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匈奴的崛起。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秦的疆域。

2. 思想认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历史结构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

导入新课 战国七雄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讲授新课

一、秦灭六国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东方六国更无力抗秦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 1 的愿望。

(让学生看P70李白的诗句和《秦灭六国顺序表》)

二、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完成了统一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专制集权统治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③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从文化、经济上巩固统一)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让学生看P71插图)

秦始皇统一的措施:

① 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又出现隶书。)

② 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③ 统一度量衡。

意义: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四、焚书坑儒

(让学生阅读P71-72内容)讨论“怎样看待焚书坑儒?”

① 当时旧的思想意识,分邦建国的传统仍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反映了社会保守势力还有广泛市场,镇压敌对势力,加强思想控 2

制以维护秦的统一和专制集权统治,则势在必行。

② 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极其粗暴野蛮地破坏文化的手段,来维护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五、匈奴的崛起和秦长城的修建

看P72《匈奴骑兵铜像》、《公元前3世纪匈奴南下形势》

介绍匈奴的情况

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移民戍边。

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介绍秦长城的情况(讲孟姜女的故事)(看P73《秦朝疆域》长城的位置、起止点)

六、越族地区的开发

秦统一后,征服越族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50万人到那里戍守,为解决交通问题,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介绍灵渠的修建方法 梯级运河的滥觞)

七、秦的疆域

讲清四至(看《秦朝疆域》图)。人口2000万,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小结:秦始皇的功绩不但是他统一全国,更在于他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作业:P741-3题

第五篇: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教学教案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和秦朝统一措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讲述评价历史人物的简单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嬴政的业绩,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战国的历史,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时期是从何时开始的?

生:公元前475年。师:由于长期的兼并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吞并。到战国时期,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了。其中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挂出“战国形势”图)历史上称它们叫什么? 生:“战国七雄”。

师:同学们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吗? 生:(教师边指地图,学生边回答)西边是秦国,齐国在东边,燕国在东北面,赵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魏国和韩国夹在中间。

[提问战国开始的年代和“战国七雄”,是为了巩固前面学过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特别提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在空间概念上为“秦灭六国”作铺垫。]

师:到公元前221年,西边的秦国逐渐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秦灭六国的条件是什么?秦国是怎样灭掉六国建立秦朝的?秦朝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由“七雄”转到“七雄”之间的关系,提出秦灭六国,承上启下,自然、流畅。]

二、讲授新课

第二章 秦的统一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

第一节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板书)

(一)秦灭六国(板书)

1.秦统一的条件(板书)

(1)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板书)师:“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2)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板书)师:为什么说“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

生: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师:答得很好。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虽是“温故”却从新的角度——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入手,说明了秦灭六国历史的必然,是顺理成章的。]

2.秦怎样统一——秦灭六国(板书)师: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

秦灭六国计谋精,(板书)

远交近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教学方法宜多样,四句顺口溜,概括秦灭六国的全过程。以简御繁,提要钩玄,易懂好记,学生乐于接受。] 师:(边指“战国形势图”,边讲解)战国晚期,秦国对于东边的六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分二步:

第一步,打败、削弱六国。(板书)先打败靠它最近的韩、魏两国,夺得大片地方。又打败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公元前260年,秦对力量较强的赵国发动了战争。赵王派名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按兵不动,坚守阵地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就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贿赂赵国的大臣。还造谣说:秦军不怕廉颇,廉颇快要降秦了,秦军只怕赵括。赵括确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读了不少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加上主观和骄傲,不是一个好统帅。为了对付赵括,秦国派名将白起出战。白起正面佯装后退,暗里两翼包抄断后。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知是计,居然冒险出击,陷入秦军包围。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降秦赵军40万人全被活埋。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歼灭战,“纸上谈兵”的典故也源于此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更不能抵挡秦国的进攻了。

师:秦国第二步怎么办?(让学生看44页最后一段后,齐读该段。)

第二步,秦灭六国。(板书)师:秦王嬴政的时候,(注意“嬴”与输赢的“赢”的区别)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221年10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边指“战国形势图”边讲,与前面所讲六国的地理位置相呼应)秦灭一个国家,就用纸将该国国名遮去,最后只剩秦国的国名,以示秦统一全国。秦灭六国的顺序,可用谐音法记忆: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谐咽气)

[秦灭六国,分为两步,层次分明;讲长平之战,语言生动;讲秦灭六国过程,利用地图并辅之以记忆方法,形象有趣,利于学生学到历史知识。] 师:从春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记住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年代)五百多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终于结束,出现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局面。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什么?

3.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板书)

生:秦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师:答得很好。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才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摆在秦王嬴政面前是更艰巨的巩固全国统一的任务。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板书)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板书)

(1)皇帝称号的确立(板书)

师:原来“战国七雄”的最高统治者都称“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自认为功高盖世,如果仍旧称王就与自己的功业地位不相称。于是,他把传说中“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取来,创造了新词:“皇帝”,并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个称号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当时嬴政自称“始皇帝”,为了什么?

生:他不仅自己要当皇帝,而且让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当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

[将皇帝和始皇帝两个历史概念交待清楚,适时,恰当。]

师:答得很好。秦始皇把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皇帝虽然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学生回答:管不了)怎么办? 生:找帮手。

(2)建立中央政府(板书)

师:对了。当时中央政府里皇帝的主要帮手有哪些?请看课本45页。生:(念课文)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师:是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称三公,他们由皇帝任免。国家大事由皇帝交给大臣们讨论,叫作“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定,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引发“帮手”一词,既通俗又深刻地表明皇帝与三公是主子与从属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帝王的权势。]

师:秦朝地方政府的情况怎样?(设问)

(3)确立郡县制度(板书)

师: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和县是地方行政单位。郡县长官叫郡守、县令。他们协助皇帝管理地方。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师:把地方上的权力通过郡县制集中于中央,就是“中央集权”;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又统统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专制主义”(挂出图示,并加以解释)。这种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重点突出,又能让学生准确掌握重要历史概念。]

师:对了。这种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朝以后的各个封建朝代采用的政治制度,都是这套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秦朝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那时候,世界各地还处在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阶段,而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就更晚了。英吉利王国是在829年统一的,俄国迟到十五世纪晚期才形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学们算一算,我国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形成比欧洲早多久? 生:早一千多年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中外对比,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而自豪,从而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板书)师:“度量衡”是指什么?

生:度是指长度,量是指容量,衡是指重量。

师:说对了一半。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度是指丈量长度的工具“尺”;量是指量容量的容器“斛”、“斗”、“升”;衡是指称重量的衡器“秤”。

[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十分注意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师: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呢?

师: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样,各诸侯国的货币的形状、大小、份量也都不一样。秦统一后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来使用,(挂“秦度量衡”图,并进行解释)又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铜制成的)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看课本46页上的图,并进行解释)这些措施便于封建政府向农民征收赋税,加强经济统治,也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文化上——统一文字(板书)师:秦统一前各诸侯国的文字差

下载第9课_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9课_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9课 秦朝的统一(讲稿)

    第9课秦朝的统一(讲稿)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 秦朝的统一。(P)首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叫做《大地在我脚下》。(P)〃〃〃〃〃〃听完了这首歌,不知道刚......

    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大全)

    第9课《秦的统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秦统一中国”前承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后接“秦末农民大起义”,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最重要的一课。......

    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改革开放 新安镇一中 李淑娟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全部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

    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

    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第9课 《欢庆》教案

    欢 庆 中海康城小学王皓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感悟......

    国家建立统一的信用系统

    每位公民都将拥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南都讯今后,每一位公民、每一个机构都将有各自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它将集纳公民个人的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教案 (一)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教案 (一) 主备人:王媛媛审核:初三历史组 课时:1 课型:复习课 时间:2014.2.20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