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初三物理公开课教案
【课题】电功率 【授课教师】 【地点】物理实验室
【时间】 【开课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3、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用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形成节电的意识。
2、教学难点: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录像解说,丰富课堂形式;用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突破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普通照明灯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①电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答:公式w=uit 单位:j kw·h)②还记得上一节我们学了电能表有什么作用?接入电路的目的是什么吗?
(答: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的。)
③我们在上节课学过电能表后,同学们一定观察了同学家或自己家的电能表。是不是可以把观察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呢?(投影电能表)
(引导:电能表转得快慢和用电器的多少及用电器的种类有关系)
2、引入: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求证他们观察的准不准?
[演示]:不同的灯泡接入电路中,电能表转动的情况:(考虑到操作安全,不建议学生操作,教师应提醒学生,电能表连接时应串联在电源上)
①先将15 w的电灯接入电路,合上开关,灯发光,同学们观察电能表转动情况.②将15 w的灯泡取下,换上100 w的灯重复第一步实验.同学们观察并比较两次转动快慢情况。
观察:电能表第二次比第一次转动得快,灯也是第二次比第一次亮。
③(断开电源,取下两只灯泡)同学们再观察这两只灯泡,有什么发现?
(引导:两只灯泡不一样,一只上标着“220 v,15 w”,另一只灯泡上标着“220 v,100 w”)
[分析归纳]:
①通过我们的实验证明了同学们在课后的观察非常准确.(我们大家一起来祝贺一下)希望同学们以后不仅要认真观察,还要勤于思考。
②我们已经能准确地观察电能表转动的快慢了,提问:电能表转得快说明了什么?转得慢又说明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电能表转盘转动得越快,用电器消耗电能越快;)
③类比:同样的工作量,挖掘机只要1小时,而工人却要1天,说明它们做功的快慢上是不是一样呢?用什么物理量比较挖掘机和工人做功的快慢?(答:功率)过渡:那么要表示一个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呢?
二、进行新课:
(一)、电功率
1、电功率意义: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电功率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符号是“p”
w3、公式:p= 公式中:w的单位j t的单位s t
∵w=uit ∴p=w/t=uit/t=ui 公式中:u的单位v i的单位s
4、功率的单位:瓦特 简称瓦 符号w 1w=1j/s=1v·s
还有一个更大的单位是千瓦(kw)1 kw=10 w
5、计算应用
例:(1)一用电器的铭牌上标有“100w”,则当它正常工作10h耗电多少j,合多
少kw·h? 3
(2)一个标有“10w”的小电器,当它正常工作 15h所消耗的电能为多少kw·h? 解:(1)w=pt=100w×10×3600s=3.6×106j。
∵ 1kw·h=3.6×106j ∴ 合1kw·h
(2)w=pt=0.01kw×15h=0.15kw·h,计算时只要单位配套使用即可,计算日常生活中用电时消耗的电能用此方法更简便。
(二)、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过渡:投影一洗衣机上的铭牌:引出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1、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2、实验探究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目的)
方案:取一标有电压和功率的小灯泡,分别接在标定电压、高于标定电压、低于标定电压的电路中,观察发光情况。(演示:最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灯泡浇毁)结论:当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当u实>u额,p实>p额,用电器容易损坏。
当u实3、观看录像、说明灯泡铭牌,进而根据其实验分析总结验证实验结论:
三、归纳小结:
(一)、电功率
1、电功率意义: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
2、电功率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符号是“p”
w3、公式:p= t
p=ui
4、功率的单位:瓦特 简称瓦 符号w 1w=1j/s
千瓦(kw)1 kw=10 w
(二)、额定功率、实际功率
四、作业:分课练习(第2课时)3
(四)设想、体会
1、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要安排三节课才能完成:这一节讲电功率的意义、公式及额定功率的意义及其适用条件,后继两节课为实验和计算。三节课的知识内涵和深度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和巩固,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对这些不易分清,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讲解,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在这里主要是讲清概念,不要急于进行较复杂的计算。
3、布置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实验,一是为了复习巩固电功率的概念,二是为下节课顺利实验做好准备。
4、对于较好的学生可布置他们课后推导对纯电阻电路适用的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课本第三册第九章
第二篇:初三英语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Unit 4 Having fun Topic 1 What can I do for you? Section A
学习目标:
一、知识 1. 学习数字表达法。2. 学习一些购物时用到的句型。(1)—What can I do for you, madam? —I want to buy some clothes for my daughter.(2)—Can I try it on? —Sure.二、方法 情景交际法。
三、情感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重点: 数字表达法和购物交际用语。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习难点: 数字表达法的学习。突破策略: 小组成员对数字观察、对比并讨论、总结。
学习流程: 【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走入新课 1.写出1—20的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观察这两组数词在写法上的不同。Group A Group B 12 twelve 20 twenty 13 thirteen 30 thirty 14 fourteen 40 forty 15 fifteen 50 fifty 16 sixteen 60 sixty 17 seventeen 70 seventy 18 eighteen 80 eighty 19 nineteen 90 ninety(2)小组成员讨论并自主归纳、总结十位数词的构词法。3.听录音并跟读2b中的这些数词,注意单词的重读和音节,区别十几和几十的数词读音上的不同,完成2b。4.听录音,完成2c。5.读2a,总结“几十几”和“几百几十几”的数字表达法,完成2a。6.根据所给图片中实物的价格读出其数字。
二、阅读提示1: 1.听1a中的第一小段对话,回答下列问题:(1)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buy for her daughter?(2)Where are the clothes? 2.再听第二小段对话,回答下列问题:(3)What color is the coat?(4)What does Maria want to do?(5)How much is the coat?
二、阅读提示2: 1.仔细阅读1a中服务员与顾客之间的对话,找出服务员所说的关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1a中的对话,找出顾客相对服务员所说的关键句的答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元互动 合作探究】 1.再读1a中的对话, 找出你不懂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跟录音机读1a中的对话, 注意语音语调。3.四人一组操练1a对话,并表演。4.两人一组参考1a,完成1b,然后进行替换练习。【训练检测 目标探究】 1.把下面的数字译成英语。26 ____________________ 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___________________ 58 ____________________ 6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 _____________________ 89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汉语意思, 完成下面的英语句子 3.从Ⅱ栏中选出Ⅰ栏句子的最佳答语。Ⅰ Ⅱ()(1)Thank you very much.A.Yes, please.I want a toy.()(2)May I help you? B.All right.()(3)How much is this pen? C.Thank you.()(4)Your cap looks very nice.D.Not at all.()(5)Let’s see a movie.E.Thirteen yuan.【迁移应用 拓展探究】 学习链接: 四人一组,各组分别收集学生的文具,组成一个小柜台,由组员轮流扮演店员和顾客,运用本课所学,模拟购物活动。并写出其中的一个购物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初三数学公开课教案
初三数学公开课教案
—— 孝泉中学
龙跃辉
课
题: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理解直角三角形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选择简便解法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锐角三角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加以定义的,在学习概念之后又用于解直角三角形,不仅是知识的循环,还突显出三角函数在实际测量中的重要作用,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本节课内容就是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是三角函数知识运用的最基础部分。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问题;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6个,三个角,三条边)
2、中(),除了直角外,还有几个元素?(5个,a、b、c、A、B)3、a、b、c、A、B这5个元素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三边之间的关系:(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互余)
(3)边、角之间的关系:
思考;对于锐角B,也有上面的边角关系吗?
4、有了上面的关系,可以发现,如果知道了五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已知两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不是唯一确定的,而是一系列的相似三角形。
5、如果对一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外),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条边),这个直角三角形就唯一确定,那么如何求出其余元素?有哪些关系式可以运用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课题:解直角三角形。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解直角三角形。提问:已知两个元素有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有两种情况:①已知两边②已知一边、一角 例1:在 中,,C=287.4,解这个直角三角形。问题:
1、本题已知什么?所求的元素有哪些?
2、求哪一个未知元素最简单?(另一个锐角A,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3、边a、b与边c和 B有什么关系?如何求? 问题:
1、上述是利用 B来求边a、b,能否利用 A求a、b呢?
2、求出a后求b还有哪些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①在计算时应尽量使用原始数据,这样可减小误差,防止错误扩大化。②应避免开方运算,使求解简便。
3、完成本题后,请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点评:先求另外一个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巩固练习:P103练习1,找学生完成
问题:利用练习第1题、第2小题请小结“已知两边,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点评:先求另外一条边,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角,或先求一角,利用互余求另一角。
教师总结: 事实上,解直角三角形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下面我们再来探讨如何利用它求三角形面积。
例2:如图,在 中,求三角形面积S。
问题:
1、本题已知什么?待求什么?
2、如何作高线?
3、在所作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什么?求什么? 属于哪一类解直角三角形,是否要求出所有其余元素? 点评:此例得出 即 的面积
猜想: 的面积是否可以用a、c以及夹角B或a、b及夹角A表示呢?课后请同学们验证你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归纳,教师点评:
(1)如何利用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两个已知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去求其余的元素,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
(2)要多观察、多归纳,去总结、去发现一般的解题规律。
四、布置作业
P92,练习2、3题 附:板书设计
25.3解直角三角形
一、概念;
二、例题
解直角三角形
例1
例2
第四篇: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一物理公开课教案
授课老师:戴志刚
班级:高一(11)班授课时间:2003年12月3日
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教学目的: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能用平均速度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3)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及其应用。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类比法、比较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学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全国人民的目光都盯向我们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于 11月25日胜利闭幕。运动场上,健儿们奋勇争先,取得了一个个的骄人战绩。倍受国人关注的田径项目“百米飞人”大战令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称为“飞人”?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
多媒体显示1:显示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师:田径上的“飞人”是如何确认的?请看<<南方日报 九运快报>>: 多媒体显示2:以千分之一秒优势夺冠
师:广东小伙子尹汉钊胜在时间---0.001秒,看过百米飞人比赛后,再来看一下游泳项目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多媒体显示3:游泳比赛的成绩两种比较方法
师:从上述体育项可分析出,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将怎么比? 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1)在时间相同时,可比较位移。
(2)在位移相同时,可比较时间。这在体育比赛中最为常
见一种方法
二、理解概念、探索规律:
1、统一比较标准,引入速度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分析得到:两种比较方法都能比较出物体的快慢,如果位移和时间都不相同怎么比?
生:讨论,得出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师: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我们引入速度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比值。
师生:共同讨论速度的表达式、单位、单位的换算、表达式的理解等
多媒体显示5:表达式、单位、单位的换算
表达式:v=s/t
单位:(1)国际单位: 米每秒m/s
(2)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
(3)换算关系: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中v=s/t的理解:
(1)v是恒量,s与t成正比。
(2)s一定时,t与v成反比
(3)t一定时,s与v成正比
师:小结: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在数值上
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大小。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2、提出问题,引入平均速度
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利用v=s/t v的大小是不变的恒量,但在变速
直线运动中s/t不再是恒量,求出的结果是什么呢?
多媒体显示6:平均速度、火车时刻表
师:今年10月21日我国火车第四次提速,提速后广东到北京时间进一
步缩短。由火车时刻表,同学能看出什么问题?
生:思考、讨论
师:大致讲解火车时刻表的使用,火车的分类,火车所做的运动不再是
匀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我们称为平均速度,各段时间,各段位移的平均速度都不相同。
多媒体显示7:平均速度概念、表达式、意义、注意问题
(1)平均速度表示物体一段时间的平均快慢程度
(2)表达式:v=s/t
(3)平均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4)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瞬时速度
师: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的运动情况,汽车、摩托车前面均有一个速度计,在行驶过程中,速度计的指针总是摇摆不定,原因是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不一样,具有瞬时性,我们把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多媒体显示8:瞬时速度
师: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生:瞬时速度也是速度,它也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师:如果只取瞬时速度的大小,把它的大小我们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由于速率只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因此它是标量,根据以上所述,小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师生:(1)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2)速度=位移/时间,速率=路程/时间。
(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三、理解概念、注重应用
1、基础练习(略)
2、提高练习(略)
四、小结本课,突出重点。
1、速度、平均速度都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
2、平均速度要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3、速率是标量,它是标量。
第五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 物理八年级下册《功》 ——廖群
我所选的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
一、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导学目标。
二、导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2)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3)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导学重难点:
导学重点: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 ;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导学难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四、设计思想:
主要采用生本课堂32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乐趣。在学习过程引导学
生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共享资源,完成学习的任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吊
车
五、教法、学法:采用引导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自主、合把物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比较感悟、归纳等学习方法。
体吊
六、教具:水平长木板、小车,细线
起过
程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人推小车前进
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升高一段距离
观察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上用水平拉力拉着小车,沿拉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力有成效,即“做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2.判断
移动的距离。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上面的几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㈡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想这么两个个问题,把一桶水从1楼提到3楼,把一桶水提到6楼,哪一个会比较累? 再想把一桶水从1楼提到3楼,和把两桶水从一楼提到3楼哪一个会比较累?
从这两个问题中说明什么?
力×距离
㈢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
(四)例题讲解 w=f?s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含义,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
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
随堂练习
1.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2.甲、乙两物体分别在水平拉力作用下作匀速直线运动。若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甲所受的水平拉力是乙的2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那么在同一时间内,拉力对甲、乙两物体做的功之比为 [ ]
a.24∶1 b.12∶1
c.6∶1 d.2∶1
二.计算题
1、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5n,不计滑轮、绳自重及摩擦,拉力f做的功是多少j?
2.为了给一座楼供水,每天要用水泵将10m3的水送到30m的高处,则水泵工作一天对水做功多少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