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 课堂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2 22:2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 课堂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 课堂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一篇: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 课堂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孔乙己》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读过的鲁迅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2、介绍作者写作《孔乙己》的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已》选自《呐喊》,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及杂文集《坟》《二心集》,译著《毁灭》等。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 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这是继《狂人日记》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二、看《孔乙己》视频录像。

三、读准字音,复习小说。

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分析研讨课文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孔乙己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呢?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第一部分的末句,自然地点出主人公孔乙己“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在引出孔乙己的同时,突出“笑”也给人们造成悬念,发人深思。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二部分(4—13自然段)

课文第二部分,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这部分,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第一层,写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首先交代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肖像描写,把一个穷困潦倒、迂腐可

笑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第二层,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分别为:

1、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师生共同学习第二层,通过对六个片段的感知,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完成七道填空题。

3、学习第三层,与断腿后的肖像描写作对比,分析人物命运。

比较: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这两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遭了举人毒打被打断了腿的悲惨遭遇,正面描写孔乙己致残后的肖像、语言、动作,表现了他的惨状。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4、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小结:“终于”强调一直“没见他”;由于又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也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六、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分析几处笑的含义。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小结:“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孔乙己还欠十九„„”,这些话揭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十九个钱”。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拭去时,他便从那冷酷的社会上消失了。

2、分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1)、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2)、制度因素——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3)、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4)、自身因素——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

3、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何作用?

课文从酒店小伙计的视角,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

亲切。

4、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嫌贫爱富,唯利是图。

5、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七、讨论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八、请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九、小结。

第二篇: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热爱生命》 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2 任务分析

这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是把人物放在绝境中去表现人的生命力,为读者展现了人忍受痛苦顽强求生的刚强和勇气,如何理解这种人类生命的韧性与坚强应该是学生学习本文最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应该有一个环节来重点解决这个问题。此外,课文入选时删节部分也是很好的探究素材。

教学目标

能收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并在班级交流;速读课文,能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能占有材料,在辩论中发言;能续写课文,并与原文结尾比较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概括故事;辩论“生命—脆弱还是坚强”;续写课文,并与原文结尾比较

课前学习

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疑难字关键字的音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大概内容;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分正反方收集辩论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概括故事;辩论“生命—脆弱还是坚强”;续写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语:同A案或直接从介绍作者引入。

认识作者——活水源流随处满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要求:突出重点;信息全面(籍贯、身份、代表作、作品分格、艺术成就、生平简历、创作背景);声音响亮、自信;不是照读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之后再介绍

过程:学习小组内先对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整合。

请小组代表进行介绍,其他同学择优记录

其他组补充介绍

教师点评。(应表扬表现较好、合作较佳的小组)

明确: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旧金山,家庭贫困,从小就从事重体力劳动,10岁当报童,13岁进入罐头厂当童工,有时甚至连干30个小时。代表作品有《给猎人》《狼之子》《热爱生命》等。成名的杰克·伦敦挥金如土,追求个人享受,不惜赶写低质量的文章。1913年,他苦心经营3年的“狼舍”刚完工,第二天便被一场大火烧毁,从此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又加疾病缠身,最后精神崩溃而自杀。他是美国作家中惟一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的人,当时任社会党领导人。

杰克·伦敦擅长描写大自然里生活的人。这些作品分为两类:极地小说和海洋小说。极地小说最有名的有三个小说集:《狼子》《热爱生命》《丢脸》;海洋小说包括小说集《南海故事》长篇小说《海狼》,还有一个狗故事《群岛猎犬杰瑞》。

有人认为杰克·伦敦的作品干净利落,生气勃勃,健康乐观;也有人认为是文明的头脑与原始的强力的结合,是科学进化论的喉舌,代表了朝气与勇敢。他最擅长的是对原始暴力和个人奋斗的描写,这在他的极地小说和海洋小说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杰克·伦敦曾是世界上名气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出版不久就被译成各国文字出版,美国传记小说家伊尔文·斯通称他是“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速读课文——半亩方塘一句开

教师指导语:这样一位有名的作家给我们奉献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

过程:组织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写内容概括;

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3~4名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板书自己的概括;(若有实物投影,可让学生写在纸上)

师生共同点评板书,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概括;

学生修改自己的概括

课堂辩论——唇枪舌战为哪般

教师指导语:通过上一环节,我们知道了这篇小说把一位淘金者放在绝境中去表现人的生命力。他身处临近北极的荒漠无人区,孤身一人,极度疲劳,浑身伤痛,弹尽粮绝,中途迷路„„

在几乎生不如死的情况下,顽强求生。这种惊心动魄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人忍受痛苦、顽强求生的刚强和勇气,抒写了了一首人类生命力的赞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向我们表明人的生命的脆弱性。这就引发我们的思考,人的生命究竟是脆弱还是坚强?下面就进入我们的课堂辩论环节,让我们通过辩论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课堂上布置模拟论坛,教师或学生代表任计时、裁判等职

组织学生辩论,辩论队员遇到困难时台下同学可举手帮忙。

学生代表点评队员表现,评选各类奖项

教师总结点评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备而来,都可以举出无数的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这个话题却就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谁也无法说服谁。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有的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而有的人则是坚强的,这就看人自身的选择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你是选择放弃呢,还是选择顽强战斗将决定你的生命的韧性。譬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这是每个同学都会遇到的,有人选择放弃,学习生活就暗淡无光;有人选择迎难而上,学习生活就充满阳光。希望你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续写故事——鲁班门前来耍刀

教师指导语:小说中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让我们震撼,也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为他的获救而感到万分高兴,那么他被科考队员救上船之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同学展开想象,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给全文续写一个结尾。

组织同学先再次阅读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结尾部分,然后动笔写作;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后,可小组交流推荐优秀篇目集体交流,也可通过教师巡视观察所得,推荐有代表性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最好印发)原作结尾;

同学将自己作品与原作比较异同、优劣;

(参考答案:原作人物更吻合极度饥饿的人的表现;人物心理更逼真、丰满;语言更流畅;想象更合理等)

教师总结

附原文结尾:„„没过几天,他就跟那些科学家和船员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吃饭了,他馋得不得了地望着面前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焦急地瞧着它溜进别人口里。每逢别人咽下一口的时候,他眼睛里就会流露出一种深深惋惜的表情。他的神志非常清醒,可是,每逢吃饭的时候,他免不了要恨这些人。他给恐惧缠住了,他老怕粮食维持不了多久。他向厨子、船舱里的服务员和船长打听食物的贮藏量。他们对他保证了无数次,但是他仍然不相信,仍然会狡猾地溜到贮藏室附近亲自窥探。

看起来,这个人正在发胖。他每天都会胖一点。那批研究科学的人都摇着头,提出他们的理论。他们限制了这个人的饭量,可是他的腰围仍然在加大,身体胖得惊人。水手们都咧着嘴笑。他们心里有数。等到这批科学家派人来监视他的时候,他们也知道了。他们看到他在早饭以后萎靡不振地走着,而且会像叫花子似的,向一个水手伸出手。那个水手笑了笑,递给他一块硬面包,他贪婪地把他拿住,像守财奴瞅着金子般瞅着它,然后把它塞到衬衫里面。别的咧着嘴笑的水手也送给他同样的礼品。

这些研究科学的人很谨慎。他们随他去。但是他们常常暗暗检查他的床铺。那上面摆着一排排的硬面包,褥子上也给硬面包塞得满满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塞满了硬面包。然而他的神志非常清醒。他是在防备可能发生的另一次饥荒——就是这么回事。研究科学的人说,他会恢复常态的;事实也是如此,“白德福号”的铁锚还没有在旧金山湾里隆隆地抛下去,他就正常了。

课堂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课后学习

课后练习三、四

课外阅读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本教案教学目标多元,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学情境设计目的性强,给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并深入解读建构文本;辩论等有效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教学内容不限于文本,注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但又不脱离文本,课外资料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本课时,注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的创作用实物投影打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修改给学生的启发会更大。

相关文章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15 《热爱生命》创新实用教案 《热爱生命》教学案例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教学案

《热爱生命》《威尼斯商人》《台阶》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14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13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12

第三篇: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理解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幅对联反映了什么现象?(封建社会科举可以让人一步登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小说《范进中举》(板书标题、作者)。

二、活动一:绘声绘色讲故事

㈠复述故事

速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绘声绘色讲故事。先自我复述,再在同桌间相互复述、补充,最后在班上复述。师生共评,并补充遗漏的重要情节。

㈡畅谈感受

通过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可笑、荒唐、啼笑皆非„„)

说明:从学生的心灵感受扬帆起航,从学生的阅读体验解读文本,是教学的起点。力图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三、活动二:入木三分评故事

教师从学生所谈感受中,选择一个可以统挈全文的词,作为下一步深入研读课文的切入点。

㈠细读课文,圈点勾画

1.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词句、哪些描写,让你觉得“荒唐”(可笑、啼笑皆非、不可思议„„)?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

2.学生自读,勾画,批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能说,交流一定要充分。本文是自读课文,难度不大,很多东西学生自己都能读懂——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就不应再作为教学的内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才能做到“以学为主”。

㈡点拨整合,深化认识

1.体验对比的效果

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围绕着“中举”,小说中人物的表演也是穷形尽相。请分组设计一种形式体现这种变化。

比如可以参照下面的句式说话:

中举前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中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说话时既要先引用原文,做到言之有据,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提炼,做到言之有物。

比如可以模仿语气朗读或表演前后两个片段;比如可以画漫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比如:由“岳父”到“老爹”——

中举前:范进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岳父见教的是”。

中举后:“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多,这六两银子,老爹拿了去”。

小结:作为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主要的讽刺手法就是对比。对比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起到相反相成、辛辣讽刺的艺术效果。

2.感受细节的力量

⑴范进中举发疯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指名朗读,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讨论:你认为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得好,说出你的理由。

①昏厥:“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生动地写出了范进如在梦幻中的情景,报帖分明在眼前,他一定要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这才确信是真的。“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写出了已经失常变态的范进,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致旁若无人,极有讽刺意味。疯跑:“噫”,表明范进惊喜过望。“飞跑”,渲染范进的疯劲儿。跌倒:“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疯走集上:“一直走到集上去了”,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这些词语包含着非常辛辣的嘲讽意味。

②想象“好”字的内涵:如果放大范进此时的心理活动,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种种甜酸苦辣,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小结:这一段描写范进看见报帖后心头顿然狂喜,喜极发疯的丑态,揭示了他内心和外形的矛盾。运用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文字的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却有辛辣讽刺的力量。

③观看视频。你觉得视频中哪个细节表演得最到位?

⑵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要求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表演。讨论:这段对胡屠户的描写,哪个细节最精彩?

揭示了胡屠户语言和动作的矛盾。“攥”“舒”“缩”“揣”四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胡屠户的心理。当时的胡屠户见钱暗喜,却假装客气推让,又害怕弄巧成拙,担心范进当真收回银子,让到手的鸭子飞了。所以他在推让过程中极不自然,极不干脆,是“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当从范进口中再次证实银子的确是赏与自己后,他便收起客气,“忙把拳头

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一动作之快,与之前全然不同,活画出口是心非、贪图钱财的小人相。

3.探究主旨的深度

⑴话题一:你觉得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可气、可叹?

可怜:范进大半生穷困潦倒,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20多次,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胡屠户盛气凌人地辱骂他,他只是唯唯诺诺;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逆来顺受;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中举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低下,让人感到世态的炎凉。

补充:小说描写范进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穿着麻布的直裰,头戴破毡帽。这个时候已经是12月上旬了,他却穿着很薄的单衣,所以他冻得乞乞缩缩的,非常猥琐、非常悲凉的图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进入考场以后,因为年纪大了,走路又不小心,磕磕碰碰的,把破衣服又扯破了几块。

可悲:中举前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他,面对尖刻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堂堂七尺男儿,本有谋生的能力,竟使家人“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对功名疯狂追求到这种程度,真是可悲!

补充:为什么范进从20岁到54岁一直参加这样的科举考试,一考再考?因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就像龙门一样,“鲤鱼跃龙门”,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读书人都有一种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难、磨难,才能最后翻身做“人上人”。这是他们为什么能长时间地忍受外在的衣食之苦,也能长时间地忍受心灵上的磨难,内在的、外在的种种的压迫、种种的折磨,都得忍受,忍受的最后结果就是能够跃过这个龙门,成为“人上人”。

可笑: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补充:范进是怎么会中秀才的呢?胡屠户说:“是宗师看见你老,舍与你的”,并非捕风捉影。范进的“宗师”周进和范进有类似的遭遇,所以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后来把范进的卷子硬着头皮看了三遍才看懂,别的卷还没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后来范进又中了进士,更是忘乎所以。本来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他到处卖弄自己的学问,让人家对他仰慕,甚至恬不知耻地说:“苏轼是我朝的普普通通的人,凭什么大家都夸扬他呢?”他连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都不知道。

可气: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范进假惺惺地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可见,范进,绝不是个老实人,或者说,本来是个老实人,后来不老实了。

可叹: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⑵话题二: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理由是:这是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说,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四、活动三:文采飞扬编故事

运用讽刺手法写作小作文:(以下题目,任选其一,自拟题目亦可。)

(1)假如范进没有中举

(2)范进上任之后

(3)假如范进与孔乙己相会在咸亨酒店(先读一读《孔乙己》)

第四篇: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设计人教版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体会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放一段于丹讲《 庄子》的片段导入:

总结:

不知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能说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大彻大悟之言正是庄子,现在我们就走近这位2400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的伟人!

二、介绍庄子、惠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惠子:是庄子的好朋友,博学好辩,喜欢探讨知识,他对外界的认识会站在分析的立场上,分析事理意义的实在性,逻辑性很强。

三、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音,断准句: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

(一)生字:鹓雏(yun chu)醴泉li

鸱 chi

濠梁hao

鲦鱼tiao

(二)断句:

(1)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非梧桐/不止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于是/鸱得腐鼠

(5)鱼/出游从容

2、二读课文,读懂文意:结合书下注解,学生自由读。

(一)思考:两则小故事写了什么?(复述)

学生边读边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8)子固非鱼也。

(9)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国:国都、京城。

(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8)本来

(二)故事内容:

第一则:写惠子做了大官,庄子要去看望他,可他人挑拨下,对庄子起了疑心,在城里对他进行大搜捕。庄子听说了,主动去见惠子,给惠子讲了一个有关奇鸟的故事,讽刺了惠子。

第二则:写庄子与惠子游玩时看到河里的鱼,庄子认为鱼很快乐,但惠子不这样认为,两个人发生了争辩,最后庄子机智巧妙的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3、三读课文,跳读课文。

(一)读《惠子相梁》说说庄子讲奇鸟的故事有何用意?为什么要在这时讲这个故事?

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梁》说说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明确: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庄子讲故事是因为: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四、四读课文,理解感悟

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课外延伸

1、探究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

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

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平。

第五篇: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

《曹刿论战》

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分析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教师准备小黑析(语音、释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

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检查预习

1、简介《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

2、语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和重音)

4、释词: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大之狱„„

5、释句:

a.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属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c.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课文线索。

明确:(人物活动线索:请见—问战—参战—分析;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释

战)

四、课后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曹刿和鲁公各充当了怎样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

子。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左传》

线索人物活动:请见—问战—参战—分析

事件发展:迎战—备战—胜战—释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课文线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

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7、本段小结:这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B、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本段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C、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背诵课文。

下载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 课堂教学设计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选题库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 课堂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