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教学案(李小玲)例
《祖逖北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领会文章精髓
3、掌握重点字句
设计意图: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全文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二、课文导入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 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 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设计意图:以典故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三、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图 片)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御 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 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图片)设计意图:图文并茂,创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配乐朗诵 配有相应图片
设计意图:从全新的视听角度给学生以震撼,调动起学习热情。
五、整体感知
1、《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设想一下当时皇帝看到了《祖逖北伐》后,会有什么感受?
2、作为一名中学生,从《祖逖北伐》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使学生对全文有高度的把握。
六、课文赏析:
1、赏析重点字。蹴琨觉曰 睿素无北伐之志 击楫而誓曰
2、分析祖逖之人物形象。(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角度入手。)设计意图:结合重点字句的细致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精神。
七、知识归纳:
1、古汉语特殊用法 a.自相鱼肉(名次用作动词)b.给千人廪,布三千匹(定语后置句)c.言于睿曰(倒装句)
2、成语归纳: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常见的语言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今后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教学反思】
1、以典故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2、从全新的视听角度给学生以震撼,调动起学习热情。通过问题设置,使学生对全文有高度的把握。
3、结合重点字句的细致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精神。
4、通过归纳常见的语言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今后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5、通过拓展比较学习,达到巩固知识,开拓视野的目的。
《细柳营》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指导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三)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的将军以正确的领导可以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是战胜敌军的有力保障,在初一下学期《岳飞》一文中我们曾见识了一代名将岳飞的风采,今天就让我们再来看看汉代名将周亚夫是如何治军的。(二)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
绛侯(jiàng)祝兹(cí)棘门(jí)彀(gòu)诏(zhào)持兵揖(yī)介胄(zhòu)嗟(jīe)乎曩(nǎng)者 文帝之/后六年
(三)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边读句子边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之间可互相讨论。
(四)请一位同学翻译课文,其它学生注意他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地方,做上记号,各自考虑怎样翻译比较恰当。重点: 1一词多义:军 使 为 持 骑 2古代礼仪:持节、按辔徐行、揖、拜、式车
(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六)本文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我们以前也学过〈〈史记〉〉里的文章,大家还记不记得有关〈〈史记〉〉的知识?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2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 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跨度近三千年,翔实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历史,展示了 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它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和天文、水利、历法、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世家”是先秦诸侯国的兴亡史和汉朝杰出功臣的传记,“列传”主要是历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物的传记。
(七)本文属于世家,是西汉名将周亚夫的传记,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如何刻画周亚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八)作业:练习册21课“课文品味”部分。
第二课时
复习: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其它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问题。(一)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场面来刻画周亚夫性格特点的? 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二)文中哪些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一段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人奉命备战戍边,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人物展示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二)文中写了几位将军?在汉文帝劳军时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 霸上(宗正刘礼)、棘门(祝兹侯徐历):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细柳(河内守周亚夫):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按辔徐行;以军礼见。
(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亚夫有哪些特点呢? 治军严整,忠于职守
(四)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写作方法展示这些特点的呢? 对比和侧面烘托。(五)小结
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中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对比,与霸上和棘门军不同,细柳军中士卒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在军营中两次不得入,并被守营门的士兵告知“军中不得驱驰”。于是文帝按辔徐行。由此可见,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文帝在霸上和 棘门军营时,众将士受宠若惊,极力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便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 点。
2、文中结尾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称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六)探究现实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细柳营》教学反思
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也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可是,文言文虽然地位很重要,但在教学上总是缺乏“趣”,原因在于它没有活的语境。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人们平时说话是不会用它的,因而无从听到;既无从听到,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活”的语境。所以学起来显得枯燥无味。
本教例很想从这方面来改进,即增强学生对这篇古文的兴趣,让他们能想学现代文那样有生机,主动、积极。在预习中我强调的是朗读,而不是通译。语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声读出来总是带有语气的,词语的色彩、句子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行文节奏的起伏、感情气势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内容、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
在课堂的开始,也进行了课文的诵读。作为书面语体的文言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便听到了,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一阵子,连语境也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装在自己的头脑里,入门又有何难?古代有“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这样的词儿便是最好的证明。
读一篇(段)文言文有个别地方不懂或懂得不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必急于求懂。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习惯。所以我没有就一些字词来开展教学,而是用了两个提问:“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周亚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同学们反复的阅读课文,使学生十分熟悉课文,积累丰厚的文言语句的感性材料。不仅了解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而且许多字词在理解中也无师自通了。
如果离开对课文的理解直接讲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解释,不就是俗话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吗?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然”的不足上。比如对周亚夫这个人物个性的理解上,学生一旦有了足够的“知其然”之后,则所谓“所以然”,即使自己不能悟出,也是一点就通的。而学生一旦是自己领悟出来的,也便是学习中的“趣”了。
《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2.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 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 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课文: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明确: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明确: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设疑: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解疑: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评价,教师引导明确)
4、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作业:
1、背诵全文(先翻译课文,整理笔记,疏通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练习册》本课练习。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习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习,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公输》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 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兄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 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 了侵宋的行动。
七、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 起于鲁 至于郢 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5.学生自由朗读全段两至三遍,然后背诵全段。
八、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①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吾义固不杀人 来何罪之 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 ②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③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提问共同解决。
4.思考: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5.学生自由地诵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诵。6.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段落。2.翻译第三部分第一层。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简单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让学生听录音带,然后跟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2.请学生释泽重点语句。请注意以下语句: 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必为有窃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臣以王吏之攻家也,为与此同类。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师声音要洪亮,学生轻声跟着翻译,注意落实重点字词。
四、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语气。楚王表现的是一种骄横之气,而墨子是进行劝说,话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气势磅键。
五、学生散读该内容,然后思考: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六、学习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17~22自然段。①集体归纳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
于墨子之守舆有余
公输盘讪
③注意见个句子: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吾知所以距子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尽可能熟读成诵。
七、学生散读全文
八、讨论: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 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谈,引用了丰富的材料 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 “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
九、小结课文
十、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公输》教学反思: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关于文言文,我觉得首先应该诵读。俗话说得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墨子的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说理得有理有据;同时,在诵读中体会墨子的性格特点。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在读准字音,读好节奏之上,让学生借助重视疏通文意,在这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公输》这篇文章比较长。其中墨子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特别值得学生们学习。可是这气势磅礴的语言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此得花较多时间。
第二篇:如何设计教学案
如何设计教学案
我校将对“构建高效课堂”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力争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教师及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通过研讨,我们认为: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即引导者角色。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即探究者角色,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即用最少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
1、创设情境,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师生共研,生生互动: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师生互补。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实践应用。教师对知识适当进行梳理和拓展,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要设计一些练习,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看出,只有在备课中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高效课堂”才能体现出来。通过学习外地先进的经验,“教学案一体化”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什么是“教学案一体化”
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是指教师将详细教案简约为学生学案,通过教案学案的有机统一和师生的共同探讨,完成设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教学的一种课时计划。从“教案”到“教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文字表现,是以“学”为主。它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站在高于学生的高度,站在已知知识的高度对学生的居高临下的指导,是以“教”为主。“教学案一体化”可全方位地强化师生间的交流。因此,在教学案的设计和书写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学习服务,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
三、如何设计教学案
教学案设计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学案的要求:
1、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2、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三篇:绿教学案--教案 李
绿
上津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李卫运 审核人: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4、掌握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
课前积累: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我相信我能成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1、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定居扬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与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时代背景介绍。《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
镶xiāng 踞 jù 薄阴bó 几绺 liǔ 穹qióng 倏 shū 皱缬 xié 尘滓zǐ
挹 yì 掬 jū 什刹 shíchà 蕴蓄yùn 棱角léng 明眸善睐 móu lài2、为何要求我们要“读书动笔”?,怎样进行“读书动笔”? 参阅课本211页“读书动笔”
3、常用的读书动笔的符号有哪些? 参阅课本216页 “圈点符号”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3).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4).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5).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6).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三、整体感知 合作交流
1、读课文《绿》,写出文章内容提要
结构层次: 第一段:开门见山,一语点题——惊诧于“绿”。
第二段: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
第三段:从多个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
第四段: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
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情-惊诧,表象对象—梅雨潭,重点-绿)
3、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作者写三个景物: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由远而近
第一个观察点在山边,看到的是梅雨潭的远景;第二个观察点在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在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不同地点,不同角度,写不同景物---“移步换景”
4、找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词句
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由远而近,从高到低,从各个方面细看梅雨潭的美丽景色
四、重点段(第三自然段)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
明确:醉人、奇异
2、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明确:A、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平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B、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
1)、什刹海地的绿杨(鹅黄的底子)—太淡 潭绿浓淡相宜 2)、虎跑寺的绿壁(高峻而深密)一太浓 3)、西湖的波(碧玉)—太明 潭绿明暗适度 4)、秦淮河(看不透)—太暗
C、大胆联想升华意境: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5.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齐读:她松松的皱缬着,……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五、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册 六: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便成为作家摹形状色的得力手法。
七、教后反思、总结:
机与活力的绿意里,所以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对文章的赏读品味上。
读完课文,解决字词以后,我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接下来我就抓住文眼中“惊诧”二字,就梅雨潭这个观察点展开赏析,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让作者感到惊诧?由此引出作者是怎样对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绘的?学生很快找出运用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随即我让学生就这三种手法进行一一赏析,边赏边读。学生的赏析都比较到位。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
赏析完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我又带领学生赏读了梅雨亭、梅雨瀑的美,并且让学生自己悟出这里作者用了层层衬托的手法,烘云托月,突出梅雨潭的美。明确第三小节起过渡作用的一句话: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并且引导学生探究了“招引”“追捉”两个词的好处,“揪”“攀”“探”等几个动词的作用,学生都表现的非常好,能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进行体会品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比较简单,教师稍作引导,学生都能回答的出来。
但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现结合领导和同行的建议,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1、我在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赏读,但由于教学功力不够,所以引导的不够,只是停留在浅层,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文本,带着感情来读课文,自己在教学时也发现学生在读时感情上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在这个地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达成预设的目标。
2、文章写景非常有层次,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描绘,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外,还有多种表现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同时对观察的角度,如远观、近看、仰视、俯视等,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了修辞手法的分析,其他的很少提到,这样就不能让学生从多方面来感受文章的美。
总之,本课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领导和同行的一番指导,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希望以后在教学类似的文章时,能有所进步
第四篇:学问和智慧教学案-学案-李
《学问和智慧》教学案—学案
上津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李卫运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课前积累 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需要方法,更需要态度。
一、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看清笔画: 陶冶.(y..ě.).
寸积铢(..zh..ū)累...(l..ě..i).
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
矻矻..(k..ū.).穷年
探骊.(l..í..)得珠
犀.(x...ī.)锐
鞭辟(pì)入里
2、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1)、读书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应用。()(2)、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3)、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4)、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3、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阅读课文,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本文在论证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三、阅读巩固
1、阅读全文答题
(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仔细阅读第二段,说说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无学问的智慧”和“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分别有什么特点?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在论证上有怎样的作用?
2、课外阅读
说“疑”
①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③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见“疑”,决不是“讳疑”,而应当“解疑”。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④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1800年。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导线把信号送到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行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⑤ “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B.“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C.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D.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技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2)、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___自然段。第二部分:_____自然段。第三部分:_____自然段。(3)、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_____自然段,用_______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________。
第二层:_____自然段,用__ ____的著名比萨斜塔实验等事例论证了
(4)、第(4)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 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4年4月)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4分)答:
2、第②段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答:
3、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3分)答: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3分)答: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 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
岭。
(2014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3分)答:
2、根据文意,第②段划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词语是(3分)()A.认真 B.欣然 C.坦然 D.乐意
3、第②段划线的三个句子,它们的句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3分)答:
4、第③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答:
第五篇:田小玲 小毛虫教学设计
《小毛虫》教学设计
下堡小学 田小玲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3.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朗读课文,了解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难点
1.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
2.懂得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一、导入
1.出示会认的字,指名读。
2.指名介绍小毛虫。出示:小毛虫真可怜,________。小毛虫真笨拙,________。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学习第3、4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悲观”“失望”“羡慕”是什么意思?(同桌交流)
(2)小毛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指名说)
(小毛虫不悲观失望,不羡慕其他人,尽心竭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3)出示句子: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分组交流)
2.学习第5~7自然段。
(1)指名读第5、6自然段。
①小毛虫把自己裹进了茧屋,它由小毛虫变成了什么?(茧)
②出示句子: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
(2)自由读第7自然段,画出描写小毛虫变成蝴蝶后的样子的句子。
①动画演示:小毛虫破茧而出变成蝴蝶。
②成为了茧的小毛虫最后变成了什么?(蝴蝶)
③变成了蝴蝶的小毛虫有哪些变化?
(由“笨手笨脚”变得“灵巧”;身上生出了一对布满花纹的翅膀。)
3.配乐朗读第3~7自然段。
4.说话练习:看到小毛虫变成蝴蝶,你想说些什么?(自由交流)
三、指导写字
师:小毛虫尽心竭力地做着自己的事,最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下面小朋友也来尽心竭力写好字吧。
1.出示要写的字,读一读。
整抽纺织编怎布消
2.为生字找词语朋友。(指名口头组词)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学生练习书写,展示交流。
四、梳理板书
小毛虫
不悲观不失望
(可怜、笨拙)小毛虫―→蝴蝶(灵巧、轻盈)
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