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22:2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 7 = 245(千米)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

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C.300 ÷ 5 × 1(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教学反思:

“归一问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通常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简单。同学掌握了算术解法,可以巩固前面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函数打下初步基础,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归一问题做了准备。归一问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然后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题里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推算。

一种类型是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后,再求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是多少;第二种类型是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后,再求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在教学这种应用题时,小标题只要求同学口述,不必写出来。通过例题,使同学弄清怎样利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在第五册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里开始训练同学独立画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这种直观手段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根据归一题的特点,用两条线段表示较清楚。如第一题,第一条线段先表示出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第二条线段再表示5个书架用多少元。两条线段中,要用同样长的线段表示每个书架的单价。教材中突出引导同学想,要求5个书架用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弄清解答归一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在这里具体地说是单价)。例8先分步列式解答,然后再列综合 算式解答。这是为了能跟线段图配合,便于同学分析数量关系。以后应使同学既会用分步列式解答,又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但同学做题时除了有指定要求的以外,不限制同学必需用哪一种方法解答。

第二题仍是买书架的问题,以便于同第一题的数量关系和解法进行比较。通过线段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两个条件完全相同,只是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因此解答这种 应用题的关键也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单价)。这样就可以使同学更好地掌握这种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做完两道题之后,引导同学对两个例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 一起点,使同学弄清它们的前两个条件相同,明确解题的关键都是先求出单位数量。

在“做一做”里,让同学仿照例题的解答方法独立完成,使同学熟悉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为了突出解答两种归一题的第一步都要先算出“单位数量”,教材的编排注意把两种题对比出现(如第7、9、10题)。第8题通过表格形式 渗透函数思想,使同学通过解答初步体会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另外,还注意带着复习已学的两步应用题、口算以和混合运算等内容。“归一问题”实际上是数量间成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通常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简单。同学掌握了算术解法,可以巩固前面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函数打下初步基础,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归一问题做了准备。归一问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然后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题里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推算。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

王家厂中学 刘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 7 = 245(千米)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

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底有多少解法

活动内容

用多种方法解答“归一应用题”.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 200÷500×1500

(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 1500÷(500÷200)

(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 200×(1500÷500)

(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

(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1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0×1500÷500

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第三篇:归一问题教学反思

《归一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买铅笔的情境贯穿整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再根据题目的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的结果。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弄清楚题目是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在算什么,然后进行列式解答,如例1,先算一支铅笔的价钱(0.6÷5=0.12(元)),在算出买16支铅笔的价钱(0.12×16=1.92(元))利于学生建立归一问题的模型。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总习惯与从条件出发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用分析法解决归一问题,例如:要算出买16支铅笔的价钱,就要先算出一支铅笔的价钱。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难度呈坡度式增大,而对于归一问题中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归一问题的题型。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第四篇:解决问题(归一)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三上教材P71 例8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2.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用不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教学难点:利用已有条件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答题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都去过商场,那里的商品应有尽有。今天妈妈在商场买东西时遇到了一点困难,发了一条短信给我们,想请我们帮一帮她。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互动新授 1.理解题意。

提问:(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例8情境图)读一读妈妈给我们的短信,从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独立阅读短信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信息内容。(2)班内交流并展示。

(3)教师提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已知;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妈妈要买8个同样的碗。求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找准“中间问题”

提问:求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要先算什么? ①小组内讨论,并在答题纸上画一画

②指名回题(提示:用“先算……再算……的句式回答”)(先算一个碗什么,再算8个碗要用什么钱。)③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 ④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要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必须先知道一个碗的价钱。)(2)解答问题。

讨论;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同桌两个同学互相交流一下。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组长把解答方法写在答题纸上 ②组长上前展示组内讨论结果 组1: 18÷3=6(元)6×8=48(元)组2: 18÷3×8 =6×8 =48(元)

③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问题是分几步来解答的?把解题过程说一说。

(这个问题是分两步来解答的,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再算8个碗要用多少钱。)3.回顾与反思

(1)检验:买8个碗要用48元钱,对吗?用我们曾经学过的方法代入原题,看看符不符合。生1:买8个碗要用48元钱,48÷8=6(元),一个碗6元,3个碗18元。

生2:买8个碗要用48元钱,48÷8=6(元),一个碗6元,18元可以买3个碗。

(2)师揭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乘、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4.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想一想”)18元个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同桌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独立列出算式进行解答(3)集体交流

生1: 18÷3=6(元)30 ÷6=5(个)生2: 30÷(18÷3)

=30÷6 =5(个)

(4)讨论:为什么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要加括号?(这个问题是分两步来解答的,先算一个碗多少钱即18÷3=6(元),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即30÷6=5(个),所以要加括号。)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的第7题和第8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如第7题,让学生先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解决这类实际问题,首先要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当做先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获得需要的信息数据后,才能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18÷3=6(元)18÷3×8 6×8=4 8(元)=6×8 =48(元)答:买8个碗要用48元钱。

教学反思这节课后,通过自我反思教学过程,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讲的偏多,没有放手给学生,担心学生画示意图课堂上耗时过多,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在讲例题时,少数同学进行“分析与解答”活动,没能照顾学困生的学习体验。

2、分析题目时重复。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多次让学生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

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总着急想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

今后改进的措施:

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让优生教差生,这样既巩固了优生,也帮扶了差生。

3、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做题想法,不能“规范化”想法,让学生多样性表现。

4、教学中不能怕学生出错,要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自己,然后在错误的基础上发现正确的知识。

5、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

第五篇:归一应用题教案_小学三年级教案(模版)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 7 = 245(千米)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

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下载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一应用题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步归一应用题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P47、P48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4-7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能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学过程:一、复习。......

    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学案

    教案说明: 本教案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常规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变化题目,学生能根据题目特点想出不同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加深对复杂归一应用题的认识,并且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

    “归园田居(一)”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之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而高一学生对陶渊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初中学过很多陶渊明的作品,......

    归一问题应用题教案(共5篇)

    归一问题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教案

    1.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2.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3、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4、......

    归一问题的三步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二第5~10题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

    《连乘应用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应用题例1课时目标: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理解两种解法的思路,掌握两种解题的方法。3、知道用一种解法检查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教学重点、难点:掌握......

    分数除法应用题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⑴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⑵ 会列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