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一问题的三步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二第5~10题
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完成第51页口算题,开火车形式。
出示复习题: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指名板演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要求35条船一共收入多少元,必须要先算什么?怎样算?然后再算什么?
强调: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必须要先知道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元和有多少条船。现在“有35条船”这个条件直接给了,而“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元”题中没有给,必须要先算出来,才能算出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二、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指名读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
(可以从问题入手)
学生口述分步解答的步骤,教师板书。
(1)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2)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15=35(条)
(3)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35=630(元)
教师:谁能列综合算式解?(口述)
(2)比较例2和复习题的异同
引导:仔细观察例2和复习题,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可提示:从它们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入手。
指名回答
教师:由此可知,例2的数量关系和复习题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求一共收入多少元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所以比复习题还要多算一步,一共用三步才能计算出结果。只要我们通过分析,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就不困难了。
(3)完成例2的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列综合算式解答,并写出检验。然后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检验的。
2、教学例2的不同解答方法
教师:大家再想一想,例2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看线段图)
小组讨论后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个别指导,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第48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6题,指名板演。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只是在以前学过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时,遇到没有做过的题目,只要我们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经过认真思考,就可以解答出来。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7、8、9、10题7、5箱蜜蜂一年酿350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8箱蜜蜂一年可以多酿多少千克蜂蜜?
8、有一堆马铃薯6025千克,已经装了40袋,每袋
要求:写出每步的意义并检验
六、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
线段图解题过程
检验过程
七、教后感:
第二篇:三步归一应用题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P47、P48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4-7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分析法来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每天修25米,修了5天。
(2)计划做1000个零件,20天完成。
(3)3天生产化肥360吨。
(4)全班50个同学共糊纸盒225个。
2.根据问题找所需要的条件。
(1)两个小队平均每人积肥多少千克?
(2)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3)共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共可生产钉子多少千克?
3.只列式不计算。
(1)买3支铅笔用0.18元,买同样5支铅笔,要多少钱?
(2)一辆汽车4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8可行多少千米?
(3)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数量关系,后小结三题都是归一应用题,它们都是先求出单一量后,才能求出几份是多少?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题。
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游船,每天可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复习题相比较。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从线段图可以看出,要求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与现在有多少条船。)这两个条件都是未知的,所以要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有多少条船?要求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原来每天收入多少元和原有的船条数。)要求现有多少条船,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原有船数与增加的船数。)这些条件都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列式解答这道应用题。
(3)列算式:
分步列式:
①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②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15=35(条)
③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25=630(元)
列综合算式:
360÷20×(20+15)=630(元)
④验算与答案(略)
(4)仔细观察线段图,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要求增加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还可能找什么条件?(原来20条船数一天的收入与15条船一天的收入和。)原来20条船一天的收入是已知的,15条船一天的收入是未知的,要求15条船一天的收入?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船数。)增加的船数是已知,每条船一天收入多少元是未知的?要求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原来一天总收入和原有船数。)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这样就可以列式解答这道应用题。
分步列式:
①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②15条船收入多少元?
18×15=270(元)
③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60+270=630(元)
列综合算式:
360+360÷20×15=630(元)
答:(略)
3.比较两种解法,找出异同点。
4.指导看书,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完成P48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练习十的第4、6、7题。
课后小结:
第三篇:归一问题应用题教案
归一问题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 10 = 120(米)
几天修完?
÷ 15 = 8(天)
综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第四篇:归一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
2.会借助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能正确找到中间问题,初步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找到中间问题。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揭示课题: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2.出示例8:
3.提问: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您默读题目。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你能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题意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画图分析题意
(1)学生独立画图,教师搜集资源。(2)四人小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图意,再由其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
关注:题目中的三条信息与一个问题在图中是如何表示的。2.列式解答
提出要求: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1)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搜集资源。(2)两人组说说算式的意思。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算式的意思,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预设1:分步
关注:为什么用除法和乘法。预设2:综合 关注:算式的意思。3.检验
提问:我们解决对了吗?怎样检验。关注:(1)鼓励方法多样化。
(2)如果没有出现书上的方法,要由教师出示。4.拓展
(1)出示想一想:
提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2)学生独立解答,师搜集资源。关注:有画图及检验的。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5.小结
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吗? 监控: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三. 巩固提升 1.出示:
提问:你能自己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吗?请大家独立完成。2.学生独立完成,师关注学困生。
3.交流:先请选中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想法,再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4.这两个问题和例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监控:都是先求出一样东西的价钱。
适时总结:像这样的问题我们把它们叫做“归一问题”。(板书)5.你能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吗?(1)先写下来。
(2)交流:判断他出的是否是归一问题。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归一应用题教案
1.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2.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3、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4、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5、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6、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7、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8、.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