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22:4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一篇: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二学期 幼儿教育学教案

序:1

第五章 幼儿与教师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幼儿的内涵。理解儿童观的历史演变。3 理解科学儿童观的内容与要求 教学重难点:

儿童观的时代性与科学性,幼儿的内涵。教学准备:PPT

VCR 教学过程: 回忆一下

一 幼儿

学前心理学的内容回答: 学前早中晚时期幼儿言语表达的特点是什么? 2学前早中晚时期幼儿言语表达的特点是什么? 观看视频:儿童搞笑片段 通过视频思考: 1什么是幼儿?

2什么是年龄特点?

儿童的年龄特点含义:

儿童的年龄特点就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表现为进步,也可表现为退步。但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展。而且其心理方面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则是以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及其发展趋势,作为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方向。

阅读P55归纳幼儿的年龄特点。

什么是幼儿? 思考: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二、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1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

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就是一种代表性言论。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我们说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是因为一方面遗传素质所具有的发展能力,并不会确定地转变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身体的发展要从外界吸收营养成分,而心理的发展,更需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才能调动起儿童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儿童获得某些发展。

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也并不是一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的过程,遗传素质自身具有蕴含着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外界刺激并不能改变儿童机体的成熟规律,恰恰相反,这些规律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外部刺激可否转变为儿童发展。只有那些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可以与儿童自我调节机制产生相互作用的外在刺激,才能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所以,旨在引导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

总之,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儿童心理向什么方向发展,并不决定于遗传,而是决定于环境和教育。

(二)环境

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中的客体主要为儿童提供物理经验,社会环境主要为儿童提供社会经验,它比起自然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力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力随着心理的发展而日益显著。

社会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生产方式、科学文化水平、社会政治法律、思想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的交往程度等。微观的社会环境包括人际交往圈、家庭、幼儿园、学校、工作单位、居住区域等。教育领域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一种特殊的人造社会环境,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体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担任了儿童的教师和榜样的重要角色。

 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规模、学制、环境安排、课堂组织、教师和教材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在同一家庭、同一幼儿园和学校中一起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他们各自与周围的人和事的具体关系不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角色地位也不同。

儿童在环境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个体,一方面接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也主动作用于环境,儿童有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对环境的作用有所选择,所以,同样的环境对不同儿童可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儿童自身的能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这里对反应活动产生与否的决定性选择,是儿童根据自己感觉到的外在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性质而做出的,是自己的活动过程。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儿童选择的范围,并引导儿童 2 正确地认识外在环境因素对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与其他外在因素相比较,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但是教育只是帮助儿童作出选择,却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

因此,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正常的生理素质和成熟过程,只为儿童个体的发展及其连续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它使儿童个体的发展成为可能,但这个条件还不够充分,实现儿童个体的发展,还必须有儿童个体生存的环境条件和儿童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参与。即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儿童如何反应这个环境决定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现实性。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一种先天存在于儿童机体内等待发现和发掘的结构或功能,也不仅仅是完全由外在环境刺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种反映模式。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是作为一个生物和社会个体的儿童运用自我调节机制的活动结果,也就是说,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四)教育

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两句话:

1、“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2、“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

假若能字面上来理解,我们大致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

1、教育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并区别于物种的根本要素,教育即是人性,是人的生存本性(human nature);或者按照康德在同一段话中的说法,“除了教育从人身上所造就出的一切外,人什么也不是。2.任何教育都是由人来执行,并受环境熏陶,但说到底,教育仍是依靠“人”来塑造“人”的过程,是在“教”与“学”之间结成的一种人际纽带(inter-personalties)。

二 儿童观 思考:

什么是儿童观?

(一)世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儿童是“小大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

2、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

3、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

4、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

5、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上述儿童观既有时代的烙印,有些又并存于同一个时代,既有非理性、不科学的一面,也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和借鉴,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儿童。

(二)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1、“子子”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就是传统儒学心目中的伦理纲常,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礼”的具体化。子女怎样才像子女呢?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父让子亡。。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亲掌握者子女的生死予夺大权。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如暴君可以随意对待子民一样。

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成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是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传统文化要求儿童尽快结束儿童期。成人用长袍马褂将儿童打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灌输给儿童,这只能使儿童倍受折磨。

3、把儿童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与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两种观念,看似相反,实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人对生命不朽的追求似乎比西方人更为狂热。如希望找到不老药、不死药,达到个体的不朽。由于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后代,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所以,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方法。所以,中国人对后代有一种感恩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父子子”往往会发生错位现象。从皇帝到百姓都可能如此。例“小祖宗”

4、把子女当作光耀门楣的工具

中国人大都把子女的出人头地看成是自家门庭的无尚荣光。从古至今,“父以子贵”“母以子贵”等比比皆是。如“伤仲永”等。今天,有些家长在子女身上进行攀比等。

5、养子防老 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成一种工具。今天,养子防老的观念逐渐成为历史。

6、性别歧视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明显表现在家庭中。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是外姓人。家里有什么谋生的秘方,一般是传男不传女。且要求女孩要有女孩样。例:超生游击队

传统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工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也还有一些细小的支流。

(二)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先进中国人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检视,发现满是仁义道德的封建文化中到处隐藏着“吃人”二字,而儿童在这种文化中更是倍受其害。他认为要想拯救整个民族,首先应当拯救孩子;陶行知——提出了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以及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等许多有价值的口号和见解;陈鹤琴——以科学实践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 儿童观的演变

(三)现代儿童观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权运动的高涨和许多关心儿童认人士的不懈努力,国际社会开始普遍重视保护儿童的权益,人们对儿童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回顾儿童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及儿童权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将日益趋于科学化。现代儿童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和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4、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

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地作用;

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现在也逐渐在加强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下面发布和签署的文件精神里面。

《儿童权利公约》四大原则为: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任何事情凡是涉及到儿童的必须以儿童权利为重。

儿童严重原则——尊重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无歧视原则——不管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出身高低、贫富、男女、正常儿童或残疾儿童,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不受歧视和忽视

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儿童,应当听取儿童的意见。

《儿童权利公约》四大权利是:

生存权利——为此有权接受可达到最高标准的医疗服务。

保护权利——防止儿童收到歧视、虐待及疏忽照顾,尤其是那些失去家庭的儿童和难民儿童

发展权利——每位儿童都有权接受一切形式教育,以此培育儿童的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及社交发展。

参与权利——儿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并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我”的儿童观

1、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标准强加于他们,或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

3、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作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6、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宝库是其自身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7、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8、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观看视频:你不了解的儿童世界 作业:什么是幼儿?

教学反思:儿童观是了解的,如何正确的看待儿童也是知道的,但是受到传统的文化习俗的影响,真正的转变未来幼师的儿童观绝不会像课堂上说说那么简单。

序:2

第五章 幼儿与教师

(二)教学目标: 理解幼儿教师的内涵 理解幼儿教师的构成要素。3 明确幼儿教师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内涵及建设要求,教师的专业构成及养成方法。教学准备:PPT

VCR 教学过程:

幼儿教师 讨论回答: 教师的称呼有哪些? 你将来希望成为“她们”那样的老师吗? 观看视频: 河南幼师 山东幼师 思考:

这些视频内容仅仅是个案吗,全国其他地区有没有这样的幼师?

这些视频与我国幼教客观事实说明:

我国的幼儿教师有至少有一半是不合格的,而且教师质量非常差的。

下面我们一起谈谈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如何: 先看个招聘广告: 说一说:小学中学大学有这样招聘老师的吗? 2比较这两个广告中你看出了什么? 3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如何? 4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看图说话:从两则招聘广告说开去

大学教师

中学教师

小学教师

幼儿园教师

质量

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声誉,首先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 二是群体中的个体自身表现。观看视频:

温岭幼师

江苏幼师

山西幼师

另类幼师

连云港幼师

烟台幼师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因为什么?因为太多的人和幼儿教师本人把我们的教育幼儿当做是一种职业来做。那么,思考:

职业=专业,对吗,为什么?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工作对象的幼稚性和主动性

2、工作任务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4、工作手段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5、教育影响的长期性和滞后性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

思考:幼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职业道德和必备的技能能力。幼师职业道德的薄弱让幼师的社会地位不断不升反降。听一听人们是如何歌唱幼儿教师的? 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构成有哪些?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1、忠于职守(事业心)

2、热爱幼儿

3、尊重与保护幼儿。

4、以身作则。

喜欢幼儿,将来有可能热爱幼儿 “我”的教育观念:

敬畏儿童,与儿童一起快乐成长!

最新的幼儿园教师标准与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是:

艺术要求降低,专业要求加强。

幼儿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

(1)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3)具有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幼儿教师强调的专业技能:

1、观察能力

2、沟通的能力

3.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1)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能力和教学能力。(5)幼儿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总之,爱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对儿童的热爱之情,只有具备对儿童的一颗爱心,教师才可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对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理解儿童,民主、平等地对待儿童。热爱儿童,这不仅是老师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首先要求,更是老师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对儿童的爱心,是老师事业的核心。几个方面素质相互作用,彼此有机联系和影响,共同构成了老师不断发展变化的素质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构成老师素质的这些方面相互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层次。

幼儿教师的任职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

提高教师地位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专业化职业必须具有不可替代性。幼教工作者一要具备专业素质,使自己不可替代。什么样老师是好的幼儿教师?

通俗的说,好的幼儿教师的教是引导幼儿做什么,让儿童动起来,而不是自己忙得不亦乐乎,而忘记了引导幼儿该做些什么。

(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拥有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形成并不断反思教育理念 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支持性的社会生态环境

三、师幼关系

老师,我站在教室之外,站在通向世界的门口。我想看清一切,我想倾听,感知所有。

老师,我站在这儿,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心情。您能为我开启这扇门么?

—— 珍妮特.格兰特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讨论:教师在视频中承担着哪些角色?

1、保姆阶段

2、教师阶段

3、幼儿教师角色多样化阶段 教师是儿童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伙伴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教师的教育作用

幼儿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幼儿教师肩负国家和社会的委托,在托幼机构向幼儿进行专门的教育工作,在托幼机构的教育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师幼关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品质,它是美国全美幼教协会衡量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标准。

1、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与家庭教育相比,托幼机构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幼儿来说,当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将影响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对新进入其班级的儿童担负的第一个责任是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

教师与幼儿个性的发展 引导个性发展的方法

教师要接受并尊重每一个儿童 教师要做儿童的榜样 教师为儿童提供探索的环境 教师为儿童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 提供完成活动的机会 教师要正面引导儿童

教师要以积极的方式帮助儿童对待失败与挫折 二 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做到:

信赖,尊重,理解,宽容,善待,坦诚,公正,爱心,平等,细致,关怀。。。三 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

1、传统风俗文化:

“娶了中国太太等于娶了她全家”中的教育文化

2、教育政策

3、教师人格特质:

观看视频: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

4、教师教育能力

5、儿童个性特征

讨论:幼儿质量有差异吗?

扶弱重视了,优秀的孩子重视了吗?没有,他们在幼儿园“混日子”。

古色古香是教师的一种本色,平静淡泊是教师的一种状态,无私奉献是教师的的一种操守,享受幸福是教师的一种权利。

幸福,就是爱与被爱!

幸福就是理解、尊重!

作业: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教学反思:儿童观的理解与社会传统性相关,可以多从中外文化传统方面入手教学。

序:9

第六章 幼儿园课程

教学目标: 掌握课程、学前教育课程等基本概念; 了解课程的基本要素及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依据; 3 了解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演变和改革展望; 4 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与模式。教学重难点:

幼儿园课程的内涵、构成,组织,实施,演变及基本模式 教学准备:PPT

VCR 教学过程:

一、课程的定义

对于课程,存在着许多种定义。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

(一)课程

对课程的词源作一追溯,可以发现中文中”课程“一词始见于唐代。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运用课程一词,其课程的含义与当今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已经相接近。curriculum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rrere“,用名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跑道“即”学程“(course of study),课程的含义是为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用动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奔跑“即”学习的过程“,课程的含义是儿童对自己学习经验的认识。

二、课程类型

(一)一元化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

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而设置的课程。

多元化课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因素使多元文化的影响”注入“课程和活动设计之中,在批评一元化课程的基础上多元文化课程发展起来。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课程要能体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尊重各种文化的同时,要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的文化能够整合成一体。

(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指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分科课程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编排,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二者关系: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者各自的长处正是对方的弱点。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显性课程主 10 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

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二者关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方面,在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

二、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

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学前班及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从中外早期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幼儿园课程既具有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的相同特点,也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在儿童早期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 11 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三)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四)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四、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

(一)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或整合问题

对于要不要搞幼儿园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如何搞幼儿园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在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该倡导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即使将幼儿园课程分为若干学科(领域),也要提倡学科(领域)的综合化(整合化);另一些人则认为,开发和实施幼儿园综合性(整合性)课程很困难,因此主张按学科(领域)方式开发和实施幼儿园课程。

(二)关于幼儿园游戏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明显地突出了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于是,对于什么是幼儿园中的儿童游戏,幼儿园中要不要教学,儿童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存在着争议。

(三)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问题

对于要不要搞幼儿园园本课程,如何搞幼儿园园本课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在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该倡导每个幼儿园开发和发展园本课程;另一些人则认为,每个幼儿园都开发和发展园本课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工具,课程又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它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化而变化。例如.现代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人们认识到,学校和幼儿园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地方。而应当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其中更重要的是健康人格的塑造,因而对课程的认识就随着对学校和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发展而发生变化。

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课程中,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

(一)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幼儿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 对人类知识的研究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

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纵向结构)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 单元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

2、课程目标的结构(横向的角度)

学习主体(幼儿)的心理结构(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 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如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 学习者(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指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盖面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

2、系统性原则指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3、可行性原则指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班幼儿的实际。

4、时代性原则指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时代性。

5、缺失优先原则即“补偿性原则”。指在制定地方课程纲要或园本课程时,特别是在课程目标中,把幼儿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突出出来,并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以保障幼儿基本的学习权和发展权。

6、辩证性原则指课程设计处处都应该体现辩证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制定尤其如此。

六、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

以各种活动为表现和组织形式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包含的基本方面: 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浅显而基本的认识经验;

关于基本活动方式(包括认识活动)的行动经验(“做”的经验)。关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经验;

关于对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动的态度,即情意方面的经验。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

1、课程内容的范围

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 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

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分类 按学科结构分:

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或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划分 按基本学习课程或问题领域

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或围绕关键经验的活动划分。

(三)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和标准:

1、合目的性原则

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

2、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此基础性应体现在:它应该立足于幼儿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3、价值性原则指课程内容选择的本质就是价值判断。

4、发展适宜性原则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5、兴趣性原则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幼儿的兴趣。

6、直接经验性原则指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具有直观性、情境性和活动性,使幼儿能够通过直接感知、操作和体验,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

7、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

(四)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标“流失”问题

即,在以目标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一部分目标“流失”了,即失去了保证这些目标实现的“依托”。

2、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

3、片面适应社会需求,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

4、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

七、幼儿园课程的组织

(一)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含义

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1、组织方法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14(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

1、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教学活动 游戏

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 学习环境 家园合作

2、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集体活动 小组活动 个别活动

八、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质

课程实施:是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而组织幼儿的活动的过程。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

幼儿学的方式和特点:

根据学习的目的性、意识性:有意学习

无意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认知学习

社会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根据获得经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

2、教师教的方式与策略

直接教学

间接教学

支架式教学

九、幼儿园课程评价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 它包括:为什么评价

(目的)评价什么

(内容)

谁来评价

(主体、客体)以什么标准评价(标准与指标)怎样评价

(类型与方法)

1、课程评价的目的

完善原有课程或者开发、发展新课程; 管理课程

2、课程评价的内容 课程方案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课程效果评价

3、课程评价的客体(1)课程评价的客体 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

它包括:课程方案

实施过程

课程效果(2)课程评价的主体:

它包括:管理人员

教师

幼儿

家长

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1)课程评价的类型

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上划分: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或终结性评价

从评价指向的对象、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的方式上划分:内部评价

效果评价

(2)课程评价的方法:

(二)课程评价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评价中要发自我评价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评价应该科学、有效。

教学反思: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入手,帮助学生从观念上把握幼儿园课程的要领。

序:10

第七章幼儿园环境

教学目标: 理解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2 理解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3认识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4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环境创设原则,环境创设原则 教学准备:PPT

VCR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的含义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的要素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幼儿园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

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 等。

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园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好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密切。正因为此,《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的物质条件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要求。如果一个幼儿园缺乏起码的物质条件,让四五十名幼儿挤在一个小活动室里,又没有多少可操作的玩具材料,不用说教育,就连幼儿的安全、健康也得不到保证。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能陶冶幼儿的性情,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使幼儿在操作和摆弄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社会行为,实现个人的发展。

虽然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但如果教师不具有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儿童观及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话,再好的物质条件,其效益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盲目地追求幼儿园物质条件的高标准、超豪华,而不注意提高教师的水平的话,是难以发挥物质环境的教育效益的。

广义的精神环境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

狭义的精神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等。在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幼儿园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环境。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与利用各种有利的精神环境,控制各种不利因素.保证幼儿顺利、健康地发展。

二、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一)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它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存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具有教育功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二)环境的可控性

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等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地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

幼儿园环境具有教育性与可控性。另外也不难看到,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而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一)物质因素

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二)精神要素

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要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1.人的要素 在人的要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决定因素。2.幼儿园文化

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幼儿园文化对于幼儿园整体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影响着幼儿园的精神风貌,对全园的成人和幼儿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

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A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是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原则贯穿于环境创设的各项工作之中,对环境创设的每一步都具有指导作用。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只有认真贯彻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一、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幼儿园环境必须强调目标意识,要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决不能允许与教育目标相悖的因素存在。因此,创设环境时,目标是依据,应把教育目标落实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及其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中。在创设环境之始,首先应考虑的是创设的环境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此外,对于一切干扰环境教育性的外来因素如商业化倾向、不良文化产品等要予以峰决地抵制,以保证环境的教育性。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从一般年龄特征来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例如,同是玩娃娃家游戏.给小班幼儿提供的玩具就应该是数量较多的主题玩具,如娃娃、小锅、小铲等,而且玩具要一式多份。这是因为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多是一些模仿动作,而且幼儿之间的相互模仿性也很强,平行游戏较多。而大班幼儿玩娃娃家所需要的多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或能一物多用的材料。因为大班幼儿接触面广了.知识经验丰富了,在游戏中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范围扩大了,内容也丰富了。如果玩具、材料的功能太单一,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教师要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才能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

此外,发展适宜性原则还要求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宽松、自由、和谐的,物质环境是安全、多样的。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环境中充分表现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水平轻松愉快地选择自身的发展。

三、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环境的创设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过程。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

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能切实地体验到自己做的事对集体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环境的创设要依靠大家的力 18 量,如布置活动室的墙面,大家分工,有的剪、有的画、有的贴,要让墙面布置得漂亮,需要幼儿齐心合力,不光顾自己做,还必须商量、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相互帮助。这样,幼儿能够实际地去感受集体的力量,发展合作的意识,并实际地提高相互合作的技能和能力。总之,在参与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幼儿发展、学习、创造、合作,这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其效果决不亚于教师创设的现成环境。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随着社会科技与文化的日益发展。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管教师们、家长们是否愿意。社会环境都以它特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强有力地作用于幼儿。因此尽管幼儿园小环境的教育功能很强,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封闭的小环境中,是不能搞好教育的。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与其消极被动地任其影响幼儿,不如主动地与外界结合。尽管外部因素不能左右,但是可以选择、组织、利用其中富有教育价值的积极因素,努力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主要是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去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

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都曾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富贵病”和“花钱病”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们指出,幼儿园环境好环的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在于花钱多少、外国货有多少。这些观点对今天理解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原则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幼儿园的经济条件肯定是有差异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贯彻经济性原则只是贫困地区的事。我国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勤俭办教育,都应当结合本地区、本园所、本班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废物利用、一物多用.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的功效及地区、家庭的优势.教师、幼儿、家长·齐动手.共创美好环境。因为这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建市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的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幼儿园管理上的问题.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问题。因为创设幼儿园环境的过程,应当成为幼儿实际地感受国情教育、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过程。

贯彻经济性原则具体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在这方面我国幼教工作者已经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有的经济条件很好的城市园仍坚持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教具,利用自然材料布置教室。

除了少花钱多办事之外,还应当注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上,而不能不顾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追求形式。

B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一、准备环境

准备一个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在准备环境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让环境蕴含目标

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去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二)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

环境要体现教育目标,也必须符台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但幼儿现存的兴趣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限,他们对自己的需要也往往不能意识到。因此,只要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应、19 与将其纳入环境中.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兴趣。

(三)尽可能让幼儿感到环境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的

环境毕竟是用来供幼儿活动的,因此贯彻前述的幼儿参与原则是教师准备环境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很多幼儿园的实践还证明,幼儿积极参与准备的环境,最受幼儿喜欢,最引起幼儿关注和投入,而那些完全由教师包办的环境.却并小大吸引幼儿。

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幼儿能发表意见,动脑动手;教师预想的各种计划、打算、设计等,只要是幼儿能够珲解和参与的.应当尽可能地将之巧妙地变成幼儿的“决定”。教师也平等地参与讨论。在轻松的气氛里,以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各抒已见。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哪些应当修正。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发挥作用的地方,特别是那些能力差、个性孤僻的幼儿.更要注意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帮助他们与别的幼儿合作。

二、控制环境

准备了一个好的环境并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这个环境能否按预期的计划运转,幼儿能否充分地利用环境的条件,能否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还要看教师能否营造环境的气氛,有效地控制环境。

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大致有几个环节:诱导幼儿进入活动;帮助幼儿展开活动;指导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帮助幼儿结束活动。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使用“直接”和“间接”的教育方式,通过灵活地变换角色,促进幼儿与环境中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材料有效地相互作用。

(一)诱导幼儿进入活动

.(二)帮助幼儿展开活动

(三)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纷争或情绪问题(四)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三、调整环境

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比如.准备环境时有失误,造成环境中有不合理的地方,一经发现就应马上调整。

总之.教师要对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保持高度的敏感,最好每一天,甚至每次活动后都重新审视一下环境,及时地通过调整来保持环境的发展性、教育性.这样,环境才不会静止在一个水平上,才能与幼儿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平衡。一个一劳永逸的环境是不应存在的。

准备环境、控制环境、调整环境,这就是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命脉。环境中的物质材料、人际因素、以及它们与幼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由教师来调控的,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也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在环境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思考题:

1、幼儿园环境的含义?

2、影响幼儿园环境的因素有哪些?

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各原则的理解。

教学反思:教师是环境的命脉。环境中的物质材料、人际因素、以及它们与幼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由教师来调控的,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也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没有教师 20 的主导作用,幼儿在环境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要帮助学生做好这个方面的准备。

序:11

第八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理解幼儿园教学的概念 理解幼儿园教学的原则要求。3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方法

4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评价要求

教学重难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方法要求等。教学准备:PPT

VCR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火车过山洞 思考: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区别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第一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 ——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

二、幼儿园的教学过程

教师、幼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一)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教学过程中基本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接受学习)

分组或个别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参与、启发、支持、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发现学习)

(二)幼儿

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是否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能否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是教学过程成败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内容

幼儿进行各种类型活动的原料,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中介。教学内容必须具有较高的发展价值,能够促使幼儿不断地在自己的现有状况上得到发展。

(四)教学手段

连接教师、幼儿、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儿童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原则、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幼儿园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是向幼儿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正确、符合客观规律以及幼儿的认识特点。思想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德育,促进幼儿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加强学习,以保证教给幼儿知识的科学性。

2、科学地回答幼儿的提问,帮助幼儿形成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

3、注重情感渗透,切忌说教

(二)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活动,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来学习并获得发展。

贯彻这条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幼儿的实际,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选择参加;

2、教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指导,要放手让幼儿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以使所有的幼儿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通过教学使幼儿的智力、体力、道德、意志、情感等得到发展。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终身可持续发展观念

2、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是逐步加深的

3、达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指的是教师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教学电视以及形象化语言、表情、动作等各种直观手段,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

2、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官和动作相结合

(五)个别对待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等,并针对每个幼儿情况区别对待。

2、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皆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发展较差的幼儿。

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

(一)观察

1、含义:P99

2、举例:

(二)实验 举例: 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一个幼儿抱着大皮球神秘地告诉老师:“老师,皮球还能拍呢”。“你知道皮球为什么能拍吗?”教师反问她,她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它里面有弹簧。”边说边用两手按了按球。老师问:“你怎么知道有弹簧呀?”她认真地说:“我们家气筒上面有一个小弹簧,妈妈把小弹簧一打,就打进去了。皮球就能弹起来了。”原来,在气筒上有一小节弹簧,在打气的过程中,弹簧被压下去又弹上来,她便认为弹簧被打到球里去了。小女孩交谈后,老师找来一个打气筒,鼓励她自己给一个瘪瘪的皮球打气。操作开始,老师引导她将气筒口对着自己的手心打气,看看到底有没有弹簧出来;打好气之后,又让她将皮球中的气挤到手心,看看打进皮球里去的到底是什么……最后,小女孩终于确认皮球里装的不是弹簧,而是空气。案例讨论:在上述活动组织中,教师采取了什么方法组织教学?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注意了 22 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足?

归纳小结:

教师运用了实验法。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注意让幼儿有操作的机会;实验结束后,注意引导幼儿自己寻找和归纳实验结果。

(三)操作

1、含义:

(四)游戏

一般以情境教学法为宜。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五)参观

案例

大班幼小衔接活动《参观小学》

(六)谈话、讨论

(七)讲解、讲述 思考下列问题:

1、某教师打算与本班级幼儿(中班)讨论在活动室的自然角里饲养小动物的事。她该如何组织这样的活动?

2、一位幼儿从家里带来了两只螃蟹,孩子们就围在一起,有的用手碰一碰,有的干脆把它捉起来,有的说„蟹的脚最厉害了‟、„它的嘴巴在哪里呢?‟看着孩子们„乱哄哄‟的场面,作为老师,怎么办?

第三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符合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认识规律

观看视频:幼儿爬行 思考: 爬行方式的异同点对比小、中、大班幼儿在“爬”的动作的目标。大班活动:《小青蛙本领强》

教学目标:使幼儿体验跳跃的动作要领;习不同的跳法,发展跳跃能力。

(二)既能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

(三)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四)制定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例:幼儿安全教育

活动目标——让孩子懂得安全常识。

活动目标——让孩子学会遇见危险高声呼救。

(五)制定要因时因地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了解幼儿

(二)关注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回忆: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开始部分:集中注意力,引起孩子兴趣。教学过程

基本部分:课堂教学主要部分。

结束部分:小结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活动导入的巧妙性

1、教具导入

2、演示导入

如科学活动《认识水》就可以实验操作形式导入新课。教师提起水壶,往玻璃杯里倒水,然后提问:“你们看老师把什么倒在杯里?(水)水有颜色吗?(估计有的幼儿会说水是白色的,有的幼儿会说没有颜色)到底谁讲的对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你们看完了就知道哦了。”

3、悬念导入

如主题活动中的故事《茉莉花请医生》的教学导入语:“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个故事,题目叫《茉莉花》。茉莉花为什么要请医生?请了几个医生?它们是怎样为茉莉花治病的?请小朋友认真听老师讲完故事就知道了。”

4、作品导入

如科学活动《认识青蛙》教学导入语:“今天,老师要请你们猜一样东西,„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地上跳,水里划,唱起歌来呱呱叫,专吃害虫保庄稼。‟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这是什么东西?对了,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青蛙!”

5、游戏导入

如科学领域中的《小手的秘密》,可这样安排:教师领导幼儿做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最后让幼儿把双手放在身体的背后,启发诱导:“咦!你们把什么藏在背后去啦?哦!原来你们把手藏在身体后面去了。伸出来看看,每个人都有几只手?两只手还可以怎么说?(一双手)。”

6、歌曲导入

播放相关歌曲、童谣

8、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内容,用语简短。如故事表演《狐狸下蛋》教学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狐狸下蛋‟的故事,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

导入要点:

1.精炼

语言精练简洁,点到为止。

2.巧妙

有趣,造成悬念,富有艺术感染力 3.准确

针对活动内容,语言准确 观看视频:抗洪抢险

思考:老师采用哪种导入方式?

(二)活动进展的层次性

五、教学活动计划的设计 一般结构 :

小班科学活动:感官总动员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眼、耳、口、鼻等器官,并能说出其名称。

2、通过听听讲讲、敲敲打打、看看玩玩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探索各种感官的作用。

3、通过感知活动,发展幼儿感觉器官的功能,同时教育幼儿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

二、重点:探索各种感官的作用

三、难点:教育幼儿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

四、教学活动准备:

1.设五张桌子,分别放有:图书、卡片;酸、甜、苦、辣的食物;香水、醋、酒、饮料等;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和录音机、耳机、各类乐器;口、眼、鼻、耳等感觉器官的指偶。

2.让幼儿从家里带一面小镜子,教师也准备一些镜子,供忘记带镜子的小朋友使用

五、教学方法:游戏法、讨论法、讲解法等

六、教学活动过程

1、感知操作

(1)幼儿照镜子,说出脸上的五官名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一样有趣的东西,它是什么呀?”(镜子)请小朋友拿镜子照照我们的小脸,看看自己的脸上都有些什么?启发幼儿用镜子照照自己的五官,说出它们的名称,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便引导幼儿看看、摸摸或动动。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并说出脸上的五官名称。

七、教学活动延伸——:音乐游戏“小手爬”

八、教学小结

第四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一、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思考:

1、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要角色有哪些?

2、师幼关系的类型有哪些?

传统“给予” “接受”

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和指导要点:

1、正确处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

2、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

3、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二、教学活动的反思

1、含义

2、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第五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

一、什么是评课 含义:

评课就是对照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幼儿在教学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二、如何评课

评教学目标(主要尺度)评教材 评教学程序

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师生关系(幼儿主体地位、氛围)评教学基本功(个人素质)评教学特色(出彩部分)

作业实践练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评价表

教学反思:大家对活动设计的过程比较感兴趣,可以多提供一些材料,如果设计一次评课就效果会更好。

序:12

第九章

幼儿园游戏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游戏的概念,种类,特点; 2了解有关游戏的理论并理解游戏的意义;

3掌握游戏的特征和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游戏的概念,意义,功能,理论要素。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 游戏的概念和意义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或基本)活动。学前儿童是在做游戏的生活中发展成长的。学前期是游戏期,剥夺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便是窒息了他们的童年,将造成他们发展的畸形。因此,必须重视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并要研究在游戏活动中怎样进行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一)游戏的特点及分类

关于游戏的定义及对游戏因素的认识,儿童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都未取得完全—致的分析。对游戏特征的分析为;

游戏是人们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是人们的一种自愿和自由的活动。游戏是人们的一种假想活动。游戏具有社会性。

2、分类

儿童的游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分类的方法也不尽一致,如有的分为活动性的与安静性的游戏,有的分为使用器械的与不使用器械的游戏,有的分为智力的与体育的游戏,有的分为集体的与个人的游戏。还有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两大类,创造性游戏是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龄前儿童典型的、特有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有规则的游戏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它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结果。有规则的游戏需要成人逐一教会儿童,待儿童熟练掌握后,便可以自由选择了。(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需要。

2、游戏给儿童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

3、游戏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

4、游戏满足幼儿好奇、好重复、好探索活动的愿望。

总之,游戏活动从婴儿期已经开始,但儿童有意识的自主的游戏活动,则在幼儿期表现明显,4—5岁幼儿进入象征性游戏的高峰期,5—6岁幼儿在规则游戏和建构游戏中表现了更大兴趣和发展水平。因此,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只是在游戏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主体”的感受。二 游戏理论

早期传统游戏理论(古典游戏理论)——一战之前

(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说)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主要观点:

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汉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

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

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此理论在今天如果还可接受部分的话,即就是它可以解释(可取之处):1、2、3、为何孩子在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室内智力活动以后,会迫不及待地在操场上奔跑、追逐; 为何孩子们的精力总是看上去要比成人的旺盛,因为成人的一部分精力用于谋生活动; 为何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因为其满足生存所需求的精力更少也更有有效。

此理论的局限性:1、2、3、认为这是一种没有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

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孩子总是游戏到精疲力竭的程度,随即又开始游戏;

进化论认为,对人类生存有利的行为特性才会代代延续,而游戏被认为是多余的,对生存不必需的活动,却一代代延续,甚至越高级的动物对它越需要,这似乎与进化论的观点产生矛盾;

4、认为这种观点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如一只猫吃老鼠,消耗了一部分精力,但无人认为这只猫在消耗多余的精力;而一只猫在玩皮球时同样多的精力消耗会发生。哪部分是多余的?

(二)松弛说(松弛消谴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 德国哲学家帕特里克 主要观点:

认为,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需要有一种能使有机体放松,并使失去的精力得以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因此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此理论的实际意义:

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在幼儿教育中,这个理论则可使幼儿的生活处于一种动静交替、有张有弛的有序结构中。

此理论的局限性:

1、这种观点把体力方面的艰苦劳动所产生的疲劳,看成是少于脑力紧张的劳动,那么,它就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2、如果游戏确实具有一种可以从工作压力中得到恢复的功能,那么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

3、指导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这就排除了许多智力参与的游戏活动。

(三)预演说

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罗斯。主要观点:

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认为儿童游戏是他将来必须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于他将来成人后的活动内容,儿童自发地将自己设身于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未来生活做准备。此观点的价值:

第一个强调了游戏的实践意义,强调了游戏中的学习,把游戏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

此观点的局限性:

他颠倒了游戏和劳动的关系,颠倒了游戏和童年的关系。

(四)复演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观点:

认为,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通过游戏的重演,使个体逐步摆脱原始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做准备。

复演论的意义:

它以一种近于玄乎的观点解释了儿童的游戏,似乎倒也说明了某些看似平常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儿童的动作表象思维与原始民族接近,其游戏行为具有原始稚拙的形态也就能够理解了。此观点的局限性:

1、2、理论缺少证据支持;

在演化的问题上也没有限定范围,它未解释那些需要高度技术的诸如骑自行车、开汽车之类的游戏活动。

(五)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

这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来的游戏理论。主要论点:

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因此,游戏不是练习,如孩子玩走路是游戏,而游戏学走路是练习。

这个观点和能力练习说完全相反。认为,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依靠这潜在的内部力量进行的,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不需要游戏作准备,就像花朵不需要游戏也能生长一样。认为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①求解放的欲望,即由于被束缚,就要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②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欲望,即要适应环境;③重复的欲望。对古典游戏理论的简评:

古典游戏理论基本上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仍有局限性,如较多地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本能、欲望,从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思辩性,但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现代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艾里克森。主要论点:

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动物界是可以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可以随意争抢,甚至可以随意发生性行为。

(二)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

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2、3、练习性游戏(0——2岁):感知运动阶段 象征性游戏(2——7岁):前运算阶段 规则性游戏(7——

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

(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维鲁列学派)代表人物:维果斯基、鲁宾斯坦、列昂节夫、艾里康宁等。主要观点: 维果斯基 列昂节夫 作业: 古典主义与现代游戏理论的根源区别在于什么? 2 思考游戏理论与游戏实践的关系。

教学反思:多用理论的高度去指导游戏 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能多数是理论,这样不利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序:13

第九章 幼儿园游戏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角色游戏的内涵和指导要求; 2掌握规则游戏的内涵和指导要求; 3掌握结构游戏的内涵和指导要求; 4 掌握幼儿园游戏场地的设置要求

教学重难点:各类幼儿与幼儿园游戏场地的设置指导要求。教学准备:PPT VCR 教学过程:

一 幼儿园游戏指导的基本要求

教师分析幼儿需要、经验、身心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教师把握介入游戏的时机,支持幼儿实现愿望的基础。教师设计教育环境、投放材料、组织教育活动收集信息的途径。二 各类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

1含义:又称主题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观看视频:角色游戏

思考:你在幼儿园看到哪些角色游戏的形式和内容?

2、角色的扮演各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指导

(1)小班特点:目的性不强;同伴间交往较少; 角色意识弱 指导要点:

a.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而且形状相似的成品玩具; b.教师多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c.帮助他们明确主题,确定角色; d.加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2)中班特点:认知能力的增强,游戏的内容较为丰富;

游戏主题不稳定;

游戏情节比较简单;

有较强的角色意识;

交往技能欠缺;

指导要点:

a.增加半成品等废旧物品材料;

b.引导幼儿拓展游戏主题,设计游戏情节,学会分配角色;

c.引导幼儿加深对角色的理解; d.学会解决简单纠纷的办法;

大班特点:游戏内容丰富,主题新颖而多样; 复杂的人际关系 ;

游戏的独立性、计划性和合作性都加强了 ;

游戏规则也更为复杂; 善于和同伴一起游戏 ; 指导要点:

a.更多的用提问、意见等语言形式指导幼儿的游戏; b.引导幼儿开展更多、更深入的沟通交流 ;

c.在游戏评价环节中,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表现的空间; 3 角色游戏的一般性指导

游戏前的指导

经验准备 场地和材料准备 时间准备 经验准备:

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也就越充实、越新颖。

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和加深对周围生活的印象。

场地和材料准备

游戏场地、游戏设备、玩具和材料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同时又是激发幼儿游戏愿望和兴趣、发展幼儿想象力的重要工具。

注意问题:要为幼儿设置一定的固定的游戏场所和设备。场地和材料准备 注意问题:

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和游戏材料准备。时间准备:

幼儿的角色游戏所需时间一般都较长,每次不能少于30分钟。

只有在较长的时间里,幼儿才能有寻找游戏伙伴、商量主题和情节、分配角色、准备材料等的机会。

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鼓励和协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 指导幼儿选择和分配角色

指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提高游戏水平加强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游戏的合作性 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指导幼儿提出游戏主题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游戏,其主题应来自于幼儿的需要。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幼儿学会确立主题。教师不应是游戏计划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而应该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促进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指导幼儿选择和分配角色

教师要在平时的游戏中教幼儿学会各种分配角色的方法。

幼儿分配角色产生纠纷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解决纠纷。

在分配角色时,教师还要注意观察,使幼儿在扮演角色时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公平性。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 5教师指导的方法有两种: 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

(1)教师参与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教师参与游戏,扮演角色,可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调动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幼儿游戏的能力和水平。注意适度的指导:

介入指导要以幼儿为主体,不要把自己的设计和意图强加于幼儿;

要有目的地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 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有三种:

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

当游戏需要给予提升时;

当教育目标需要在游戏中完成时。

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

(2)提供有助于丰富游戏内容和促进情节发展的玩具和材料 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

教师可在活动室的一角设立一个百宝箱,收集一些半成品和废旧物品放在里面,方便幼儿寻找替代物。

(二)表演游戏 含义:根据文艺作品,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表演的游戏。思考: 1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的一样吗,为什么? 2 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一样吗,为什么?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二)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三)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2 表演游戏的指导案例分析: 整体表演型

《小兔乖乖》为例,组织指导应注意:

1、教师讲1—2遍故事后,帮助幼儿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2、让幼儿自己讨论如何用动作、语言表现角色的特征,讨论需要什么道具,用什么西来代替。

3、表演过程中,由教师串联情节,导引故事。

4、提供的道具要简单,且易于操作,可以虚代实

5、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

提供表演游戏的物质条件

头饰: 小熊、小猫、小狗、小鸡、狐狸

相关场景

小鱼、肉骨头、小虫子

帮助幼儿提高表演技能 1.口头语言表达技能

小熊:声音粗、憨厚、速度慢、声音低

狐狸:声音尖、圆滑、骗人的语调

东34

2.演唱表演技能 3.形体表演技能

动物们高兴、害怕、紧张的表情

狐狸狡猾、眼珠转等动作 对幼儿创新表演给予肯定

《小熊请客新编》

狐狸被赶出来后,眼珠子骨碌一转,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他跑到竹林里,砍了一捆鲜嫩的竹叶当礼物,背着就往小熊家里走。

到了小熊的家,看见满桌的美餐,狐狸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它热情地说:“小熊哥哥,生日快乐!”

小猫咪、小公鸡、小花狗看见狐狸来了,都非常生气地说:“可恶的狐狸,你来干什么?快出去!”

这时善良憨厚的小熊说:“算了,来者是客就让它留下来吧。”

小猫咪、小公鸡、小花狗很不情愿的说:“那好吧。”

在餐桌上,大家一边吃,一边唱歌,没有谁把狐狸当作外人。狐狸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感动的眼泪都流下来了。它对大家说:“朋友们,和你们在一起真开心,我以后再也不干坏事了,你们能把我也当成朋友吗?”

小猫咪、小花狗、小公鸡、还有小熊见狐狸真心地悔过,就原谅了它。从此,它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三)结构游戏

1含义: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创造性游戏之一。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和手的造型活动构造建筑工程物体的形象。”

结构游戏的特征:

(1)从材料看,是一种素材玩具游戏。(2)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构造活动。

(3)从认知上看,是一种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的体现。角色游戏与结构游戏

共同点:都是创造性游戏,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活动。2 指导原则: 五个自主原则;

自主选择结构材料 自主选择操作方式

自主选择场地 自主选择玩伴

自主选择游戏主题 作业:

如何科学选择与指导游戏?

教学反思:角色游戏的分类指导要容易一些,可以多加入一些例子,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

序:14

第九章 幼儿游戏

(三)教学目标: 掌握规则游戏的含义 2 掌握规则游戏的指导要求 3 掌握幼儿园游戏场地的设置要求 4 掌握游戏材料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1规则游戏的指导要求 2 游戏场地的设置 教学准备: PPT VCR 教学过程:

一 规则游戏 含义:是由成人编制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规则游戏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幼儿参加,游戏者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规则游戏具有竞赛性。以智力游戏为例说明。智力游戏

概念:由成人设计的生动有趣的规则性游戏,旨在增进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作用:

–将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智育的有效

手段。

–观看视频:数字真好玩

智力游戏案例介绍 体育游戏

概念是由各种基本动作所组成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能够发展幼儿的体力和智力,促进幼儿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优秀品德的培养。例如手指歌 吹泡泡 一个手指变变变。。。观看视频:手指歌 音乐游戏

概念在音乐的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的要求进行歌曲动作的游戏。例如观看视频:小手拍拍 规则游戏的指导要求:

选择和编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规则游戏 帮助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 鼓励幼儿参加游戏 帮助幼儿提供游戏水平二 幼儿园游戏场地的要求

(一)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应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活动时间,上午、下午可有较长的游戏时间(30—40分钟),也可有较短的游戏时间,如早晨入园时间、活动间隙时间等。根据时间的不同,可组织适合的游戏,如时间长可组织活动区的游戏活动或户外的游戏活动;活动过渡的短暂间隙时间,可玩活动量小的、短小简便有趣的游戏。幼儿游戏应以小组游戏或个人游戏为主,教师组织的集体性游戏为辅,以利于幼儿自主参与游戏,做游戏的主人。

(二)创设儿童游戏场地

幼儿园的室内外都应该有游戏的场所。

1、理想的室内活动室面积应尽可能大些,桌椅等设备的摆放要适用合理,留出固定地方供儿童做游戏、摆放玩具,以保证儿童游戏的顺利进行。即使设有宽敞的活动室,也需在游戏的时间里,搬动桌椅为儿童腾出游戏的地方。值得提出的是为儿童在室内创设游戏的 37 场所,必须克服怕麻烦的思想,要积极为儿童游戏创造条件,场地狭小、桌面拥挤都会限制儿童的活动,影响游戏的进行。

2、室外的游戏场地也是必需的。我们提倡每日儿童至少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各季节的气候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尽可能让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包括游戏活动。室外的游戏场地要平坦、有遮荫处,不远离活动室。各班最好有专用的场地,全园也要有分用的游戏场地。游戏场要放置一些大型的设备和用具,如体育游戏的大型器械和玩具、小房、大型积木等。没有室外场地的幼儿园是不合规格的,新建幼儿园一定要设置室外场地。室外场地的布置要合理,以不妨碍儿童奔跑、活动为原则,避免因设备密集而妨碍儿童的活动和发生不安全问题。

(三)配备游戏材料

玩具是学前儿童的生活伴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教科书。要使儿童的游戏健康、丰富、生动,必须配备适合的、充足的玩具。

可供儿童游戏的玩具有成型玩具(或称专门化玩具)和未成型玩具(或称非专门化玩具)两大类。成型玩具如娃娃、玩具汽车、积塑、玩具餐具等。未成型玩具则指一些废旧物品,如;各式小瓶子、纸盒子、碎布头、小棍等。成型玩具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角色游戏玩具:娃娃这种玩具在角色游戏中起着角色的作重用,因而娃娃玩具能增强角色游戏的情节,能更好地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娃娃的装束不同,可以表现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的模拟形象。大小娃娃对儿童皆宜,有条件可兼备之。除娃娃玩具以外,还有房子、家具、餐具、炊具、陈设、装饰,生活用品等玩具;模拟动物玩具;主题玩具,其如医院玩具、邮局玩具、商店玩具、交通工具玩具等。

2、表演游戏玩具:儿童扮演人物或动物角色,需要有服装、头饰,背景及其他用品。例如,苹果树布景、狐狸的尾巴、老爷爷的胡子,眼镜和手杖,老奶奶的帽子和提篮等等,还有表演木偶戏的木偶头、皮影戏的皮影形象以及可供表演的简易戏台,还有供桌上进行表演游戏的玩具等,可根据幼儿园各班儿童经常表演的故事内容加以准备。

3、结构游戏玩具: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积木;各种积塑块、积塑片、积塑粒等;还有金属的、木制的、塑料的装拆建造玩具。玩沙、玩雪、玩水使用的工具玩具,有小铲、木锨、小桶、模子,还有在这类游戏时使用的塑料的、木制的、金属制的小动物、小人、小房子、交通工具、小瓶等。

4、智力游戏玩具:各种镶嵌、装、套玩具。如镶嵌板、拼图、套盒、套塔等。

图片型、实物型的智力游戏玩具,其内容基本以《幼儿园教育纲要》为依据,如日用品、交通工具、蔬菜、水果、动物、植物等图片或实物,按类制作成套,便利使用。各种棋类和竞赛性智力玩具。如儿童跳棋、象棋、军棋、迷宫、插红旗等。

5、体育游戏玩具:大型的体育活动设备。如荡船、滑梯,秋千、攀登架、转椅、爬梯、平衡木、脚踏滚桶等。

中型体育玩具,如木马、儿童三轮车、儿童两轮车、地上垫、拱型圈、跳下台等。小型体育玩具,如投掷板或投掷环、套圈、各种球(大、中,小型皮球、乒乓球、羽毛球、吹塑球、儿童足球)、铁环、长短绳、小推车、小拉车、沙包、冰鞋、滑雪板、救生圈,哑铃、旗子,马缰绳等。音乐游戏玩具;发音玩具,如小铃铛、铃鼓、小喇叭,玩具钢琴等,还有儿童乐器。

6、技术玩具:借助发条、电、惯性动力或无线遥控而活动的玩具,如玩具车、坦克、小熊跳舞等。这些玩具对开阔儿童眼界,发展求知欲、增加快感等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幼儿园的各类玩具中,所占比重较小。

7、娱乐玩具:钩钓玩具、碰球和夹球玩具、游戏棍以及—些动物和人物的滑稽造型玩具等。这类玩具对儿童有娱乐、消遣的作用。

以上玩具除购买外,我们提倡幼儿园自制玩具,因为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自制玩具既经济又实用,很受儿童的欢迎。如制作木偶头,制作炊具,制作娃娃服装等等。

未成型玩具在儿童游戏中,有着特殊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儿童使用这种玩具做游戏,在以物代物的功能上,可以一物多用,还可以相互组合成另—新的象征物,如儿童用半个皮球当锅、碗、船,还与其他物品结合又当作蘑菇、屋顶等,这就显示了未成型玩具在游戏中的多种用途。而成型玩具在游戏中所代替的物体一般只能是固定模拟的物体,如玩具电话只能是电话的代替物,而不能有其他的功能。因此未成型玩具在游戏中的功能比成型玩具的功能更大,未成型的玩具为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积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未成型玩具一方面起着以物代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还为儿童提供制造玩具的条件。当儿童不满足用未定型玩具直接作为代替物时,他们便开始用各种未成型玩具制作玩具,如用电光纸和小棍做风车,用厚纸和绳子做望远镜,用中型纸箱做成汽车身,儿童将其套在腰部到处跑,便是开汽车的游戏了。

幼儿园应该重视对废旧物品的收集(要无毒的、无污染的、安全的),以便向儿童提供多样的未成型玩具,如旧轮胎、桔杆、果实、木箱、纸箱、各种瓶、盒、绳子、木片、塑料品、旧服装鞋帽等,并备一些经常使用的工具,如尺子、针线、浆糊等,并将上述物品

放置在儿童便于取用的地方,由儿童自行使用。

上述两大类玩具都为游戏活动所必需.各有其自身的功能成型玩具对4岁以前的儿童更能激发他们做游戏的愿望与兴褪,4岁以上的儿童对未成型玩具则更感兴卸,他们已不再满足使用成型玩具的智力活动了,他们愿意使用未成型玩具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配合上述两类玩具时,应考虑到儿童年龄的差异性。

为充分发挥玩具在游戏中的作用,除供给幼儿充分的玩具外,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保持玩具新颖、整洁。

2、让儿童自由地选择玩具。

3、教会儿童正确地使用玩具、爱护玩具。作业:

游戏场地的设置要求是什么?

教学反思:游戏是很熟悉的活动,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但是,重要的是改变养成正确的游戏观念。

序:15 第十章 区域活动

教学目标:

1掌握区域活动的概念 2 掌握区域活动的特点 3 掌握区域活动的设计要求 掌握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求 教学重难点:

区域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要求。教学准备: PPT VCR 教学过程: 导入:

陈鹤琴曾经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回忆一下:

在幼儿园有哪些是幼儿积极自愿与自主的活动?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1、含义

又称“活动区”, “区域游戏”。

是指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及室外场地来设置各种区角,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以及主题活动发展进程,在各区角投放一定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小组化、个体化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误区一

为迎接区半日活动开放,幼儿园加强了幼儿区域活动的检查指导,在接连的几次检查中,发现大班各个区域活动中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于是幼儿园特意召开大班组会议。业务园长:“为什么每次去你们班都发现各个区角里的角色都是同一批孩子?”师1:“我们的孩子玩哪些区角都是我们指定的,这也是为了在开放那天不出纰漏。”师2:“唉,有些孩子不适合玩那些操作性强的游戏,只能在阅读区看看书,做些机械的事情,如果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我们怕孩子们玩不好。” 评价:

你怎么看待上述老师的做法?区域活动有什么特点?

区域活动的立足点应是“开放”,前提应是“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孩子应是活动的主人,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地在各个区域中活动,教师的角色只能是孩子活动的伙伴和引导者,如果为了图省事,怕出纰漏,为了在领导们观摩活动时体现出幼儿的活动水平而刻意地指定幼儿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游戏角色,这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

误区二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而有的教师只是看着幼儿在安静地摆弄物品,做一个冷眼的旁观者;

有的教师看起来很忙,像花蝴蝶一般在各个区域中川流不息,所充当的角色却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解者”,东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

有的教师们则簇拥在一旁谈笑风生,毫不理会幼儿的活动;有的则干脆离开活动场所,自己准备起其他教具来。思考:教师该充当什么角色?

教师的指导在幼儿与区域材料的互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教师的角色不应是时间的等候者,而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应不断在各个区间来回观察,或参与游戏,或通过提问、提建议,根据情景增加或删去材料,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及使用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使幼儿积极地投入到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去,真正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作用。误区三

这个幼儿园小班创设了“给动物宝宝喂饭”的区角游戏,教师投放了可爱的动物头饰造型、碗勺和各种形状的几何形桌面积木,游戏中,幼儿用小勺将碗里的小积木按照每种动物的嘴巴形状给动物宝宝喂食。我们发现几次游戏后,孩子们就不愿意到这个区域活动了,教师问其原因,幼儿们纷纷表示:“我们不想玩这个了,真没意思。”

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失去兴趣?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不应是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一厢情愿,而应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 区域活动如何体现一定教育目标呢?

走进一个中班,老师告诉我们孩子们的主题活动为《春天在哪里》,我们看到一面墙上 41 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制作的指纹画、吹画和折纸作品小花丰富后墙和外墙;语言区投放关于春天的图书、挂图和汉子游戏字卡,在种植角种植小花,幼儿观察小花的生长过程,并且填写生长记录本。。

二、区域活动的价值

1.给幼儿带来的价值:成为学习的主人 满足儿童喜欢游戏的需要 满足儿童探索、操作的需要 满足儿童社会交往的需要 满足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给教师带来的价值:从幼儿的角度思考教育

传统师幼关系 新型师幼关系 从幼儿学习的教导者 学习的引导者

从幼儿活动直接指导者 幼儿活动的辅导者 从学习过程的控制者 支持者、合作者 从幼儿学习技能的传授者 潜能的发掘者 3.区域活动拓展了课程资源

区域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学价值观

三、与幼儿其他活动的关系

(一)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互为融合

••阅读并总结:

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互为发展 举例说明

(三)区域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互为补充

•思考: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主题活动端午节

分组讨论你会在哪些区域活动中进行环境和材料的创设与投放? 提示:端午节的习俗经验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 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 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③动手区:中、大班 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 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四、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遵循年龄特点

思考:

小、中、大班在区域设计上各有什么特点?

2、促进全面发展

3、激发自主操作

4、体现卫生安全

五、区域活动种类及环境创设

(一)归类和命名各类活动区

阅读:命名的方法有哪些?

注意要点:

*特色名字 如“ 农艺园”、“ 福娃超市”、“ 小小服装设计师” 等。

*教师根据需要和喜欢交叉使用以上名称。

1、区域布局的策略

(1)干湿与动静分区

讨论:以下区域应该如何划分才比较合理?

科学区、图书区、美工区、生活区、建构区、角色区

(2)固定与临时分区

(3)独立与整合分区

区域独立性强的要相对固定,如语言区与表演区可整合。

2、营造丰富、方便、宽松的区域活动氛围

按班级30个幼儿算,通常一个区域5—7人,则需要6—7人。

•(1)创设尽量温馨、宽松和自由

• 以下的娃娃家的风格幼儿更喜欢哪一个?

•(2)作品展示是最好的吸引物和示范物 • 作品展示的方式有哪些? •(3)为幼儿营造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

三、区域活动的内容设计和材料投放

1、区域活动内容设计应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基础 考虑幼儿学习能力、兴趣需要的个体差异 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材料更新(1)目的性

(1)家园合作收集材料

2、区域活动内容要与主题活动发展目标相联系

3、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1)家园合作收集材料

(2)如何清洁、整理、归类材料?(3)循序渐进增添材料(4)有的放矢替换材料(5)指导灵活运用材料

四、区域活动组织和指导中的注意点

(一)把握分层指导与个性化指导的统一

(二)把握隐性指导与显性指导的切入点

(三)把握计划性指导与随机指导的灵活性 作业:

如何有效地对区域活动进行指导,特别是如何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特点进行指导?

教学反思:学生反应很好,对区域活动比较熟悉,效果比较好。

第十一章 日常生活活动

教学目标: 掌握日常生活活动的含义与功能 2 掌握日常生活活动的组织指导 掌握自由活动的组织指导与幼儿园其它形式活动内容 教学重难点:

日常生活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其它形式的活动内容 教学准备: PPT VCR 教学过程:

一 日常生活活动的含义与功能 1 何谓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 含义:

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和一些每天都要进行的日常活动。2 日常生活的功能:

促进幼儿身心正常发育,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必不可少的手段。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 孕育着美育因素

二 日常生活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入园

想一想:

教师在幼儿入园前和入园时应该做什么? 入园前:开窗通风,卫生检查 日常生活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离园

序:16

1、总结幼儿一日活动表现

2、整理活动室及自己物品,安排自由活动

3、跟家长简短交流及反馈

案例1.广州 5岁幼女被陌生人冒领遭猥亵

5岁女孩丽丽(化名)在幼儿园放学期间被陌生人冒领,遭受摧残后被抛弃在马路边。身心受重创的丽丽长期处在惊恐之中,经常在梦中尖叫。丽丽的父母以幼儿园管理疏忽为由提起诉讼,昨天该案二审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去年12月3日下午,丽丽的母亲像往常一样,在6时左右到广州某幼儿园接女儿,一问却被告知丽丽已被领走,心急如焚的母亲刘某立即打电话报警。丽丽的父母认为由于幼儿园的失职致使自己女儿不幸受伤,将该幼儿园告到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

案例2.西安 三轮车工偷走幼儿园接送卡绑架男童勒索家长

11月17日下午,杨女士去幼儿园接儿子,不料被告知,当天上午一男子持接送卡已将她儿子涛涛接走了。杨女士闻讯焦急万分立即同家人四处寻找。但到了11月19日,儿子仍无下落,杨女士遂向派出所及刑警中队报案。通过摸排,发现杨女士的儿子是被一个黑瘦,头发邋遢的男子接走的。19日上午,一男子让人给杨女士送来一张纸条,称其儿子在他手中。下午4时许,一男子打来电话要杨女士拿2万元钱,地点,方式随后另行通知。经查,25岁的韩向东是蓝田人,此前暂住红庙坡附近的大白杨西村,以蹬人力三轮车卖杂货谋生。几天前,韩向东和熟人一起去过杨女士的家,他认为杨女士家很有钱便滋生了恶念,他从杨女士家中偷走了幼儿园的接送卡,绑架了男童企图勒索一笔钱财。案例3.昆明 16岁花季男女从幼儿园哄骗,绑架4岁亲侄勒索钱财

16岁的花季少女龚琼(化名),只因贪慕钱财,竟与男友狼狈为奸,将男友的侄子绑架并残忍地杀害。正当她前来索取赎金时,被布下天罗地网的警方擒获。犯罪嫌疑人16岁的昭通镇雄县少女龚琼(化名)来昆明打工时认识了在昆做皮鞋生意的重庆人任某的22岁的堂弟,2人确定了恋爱关系。都市的繁华生活让这对恋人经济上捉襟见肘,其男友知道堂兄做皮鞋生意很赚钱,2人密谋商定绑架任的儿子小松。预谋从幼儿园哄骗,绑架或由其男友直接从堂兄家把小松带出来玩耍,向任某勒索钱财的邪恶念头。案例4.重庆 冒名”叔叔“接走四岁女童 家长置疑幼儿园接送制度

11月27日电 4岁的小女孩晶晶(化名),被陌生人从重庆市某幼儿园带走,摧残得浑身是伤。近日,记者从关方面获悉,小女孩的父母已将该幼儿园起诉到重庆九龙坡区法院,索赔精神损失 费8万余元及医疗费。据了解,今年5月24日下午5时许,晶晶的父亲唐某去幼儿园接女儿时,却接了个空。唐找到值班老师询问,老师也 一脸茫然。经老师仔细回忆和在幼儿园四处查询,才回忆起晶晶尚未放学时,就被一名自称”叔叔"的男子接走。

进餐

思考:进餐时应注意哪些?

“小小勺,真灵便,握在右手中。一手拿勺,一手扶碗,不撒不漏,送到嘴边。“右手拿勺,左手扶碗,身体做直,两腿并好,一口饭,一口菜,宝宝吃得好。”

喝水

1、安排集体喝水时间

2、正确取水方法

3、饮水卫生习惯 盥洗

如厕

睡眠

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哪些?

间隙活动

可安排如厕、喝水

可自由自选游戏

可念儿歌、猜谜语、手指游戏等 散步

1、消化食物,锻炼身体

2、散步的基本要求

3、观察自然,随机教育 讨论:

除了以上的日常活动、教学活动以外,幼儿园还有哪些主要的活动形式?

劳 动 阅读

幼儿劳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劳 动

小班——自我服务大比拼

穿衣服比赛,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中班——为身边的人服务

对班级、走廊、卫生死角等地方进行一次卫生大 扫除,体验为他人服务的辛劳和快乐。

大班——走出园门服务社会 组织幼儿劳动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幼儿劳动的目的要求

2、为幼儿劳动创设适宜的条件

3、科学安排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劳动内容

4、重视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 节日活动 回答:

幼儿园常组织的节日活动有哪些? 节日活动 运 动 会 毕业欢送会 生日聚会 亲子活动 郊 游 ★注意事项

1、班级教师对幼儿进行郊游活动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做好幼儿着装等指导工作。活动时要做到井然有序,教育幼儿不拥挤、不追跑、不打闹。

3、保健医生携带好急救用品,以防幼儿突发事情。

4、注意言行文明,爱护公物,不随地乱扔垃圾。教师带好孩子用品,如:卫生纸、垃圾袋等,及时清理场地卫生。

5、教师要随时清点幼儿人数,确保幼儿安全。作业:

1 日常生活活动有哪些内容? 2 日常活动应该如何指导? 教学反思:

大家对日常活动比较熟悉,很容易找到生活中的案例,所以,适当加以引导加以提升,效果比较好。

序:17

第十二章 幼儿园与小学家庭社区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和幼儿园衔接的意义。2掌握做好幼儿入园适应工作的方法; 3了解家庭和幼儿园合作的意义

4掌握家园合作的内容和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和分离焦虑等基本概念。教学重难点:

幼儿入园适应工作的方法;与家长沟通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 VCR 教学过程:

*幼儿园与家庭的衔接与合作

幼儿园与家庭是幼儿生活中两个重要的环境。幼儿园与家庭之司的衔接与合作,可以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幼儿园与家庭的衔接

“衔接”的原意是指事物之间的“连接”。教育学上所讲的“衔接”是指相邻教育阶段、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连接”.为幼儿从一个环境顺利过渡到另一个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意义 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家庭到幼儿园,要求幼儿从过去对亲人在生活和情感上的极度依赖与依恋,转变为不依恋,学会独立行动与做事,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次“心理上的断乳”。这种变化与要求,远比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环境变化大,要求高。这种变化,并不是幼儿的“自主选择”,他们并不理解成人送他们上幼儿园的意义。他们对成人的情感依赖与依恋强,成人的关怀与照顾,是他们心理上的“安全岛”。同时。他们还缺乏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此,对于这种变化的“适应”,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更为困难,更不容易。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而忽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衔接问题。事实上,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关系到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们今后的社会适应。“入园适应”的经验.作为人生发展重要的“早期经验”。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如入学以后的学习成绩那样直观,但是。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幼儿园与家庭都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2.幼儿入园适应中的常见问题

人园适应是指幼儿对幼儿园环境与生活的逐渐习惯化过程。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有以下一地常见的问题:(1)分离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她)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的行为。

在入园适应过程中,幼儿的分离焦虑通常经历3个发展阶段:①主动抗议。②失望。3希冀、寻找新的满足。

分离焦虑状态持续的时间长短,幼儿之间有个体差异。幼儿如过去有过入托或寄养经验,则分离焦虑状态持续时间短;如过去一直主要由父母或家人带的,则分离焦虑状态持续时间长。年龄越小,生活能力越差,对成人的依赖、依恋越强,越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分离焦虑状态持续时间越长。

幼儿分离焦虑状态持续的时间长短,与成人也有关系。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好,个别照顾与情感性交往多。幼儿较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教师对幼儿态度不好,个别照顾与情感性交往少,幼儿越不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家长过分依恋孩子,也容易使幼儿哭闹。(2)不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不适应集体生活,表现为生活能力差,不会自己吃饭,午睡要人陪。不懂大小便要上厕所,不会和小朋友一起友好相处,争抢玩具,不让他人玩等等。这是过去家庭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需要学习在集体中如何生活。3.教师对待幼儿入园不适应问题的常见的不恰当的做法(1)置之不理。(2)让幼儿“失望”。(3)威胁。

分离焦虑和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是幼儿面对陌生环境的自然反应,教师应当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些表现,不能把这些表现当作幼儿在行为习惯上的“问题”,或者视若无睹,让幼儿“自然适应”。研究表明,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幼儿减轻分离焦虑带来的痛苦,缩短不适应的时间,使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生活与要求,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好的感受。

(二)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方法

1.家庭方面为幼儿作好入园准备工作(1)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准备(2)同伴交往需要与兴趣的培养(3)做好人园的心理准备(4)做好与教师的沟通工作

2.幼儿园方面为幼儿作好入园引导与适应工作(1)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熟悉教师(2)帮助家长了解人园准备工作的内容(3)合理安排幼儿人园之初的活动(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一)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意义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既有利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同时。对于幼儿的家庭与家庭教育也有积极的意义,1.家园合作,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家园合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3.家园合作.可以密切亲子关系,改进家庭教育

(二)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态度与原则 1.把家长看作平等的合作伙伴 2.家园合作的基本原则

在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尊重

尊重就是要尊重家长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不能把自己看作“专业工作者”,不能居高临下地仅仅把家长当作教育对象和教师工作的助手。(2)责任分担(3)互惠

(三)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内容 1.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合作 2.幼儿园课程方面的合作

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可以听取家长的意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鼓励家长参与,例如,组织特定主题的项目教学活动。3.幼儿的个别化教育方面的合作 4.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方面的合作(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沟通是合作的基础。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有多种方式方法。常见的有:(1)家访;(2)通讯联系,包括家园联系手册、便条、书信、电话、期终报告单等;(3)家长园地或教育橱窗;(4)班级访问、座谈;(5)个别交谈等。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如年龄、职业、学历、家庭关系、工作单位、居住地点、特长、爱好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联系和工作。2.主动与家长联系和沟通。3.相互信任,实事求是。4.掌握与家长交谈的技巧。

在和家长的交谈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沟通技巧方面的问题:(1)身体姿势;(2)空间距离;(3)视线交流;(4)积极倾听;(5)注意提问的技巧。作业:

1.名词解释

(1)分离焦虑(2)入园适应(3)幼小衔接(4)入学准备(5)社区(6)社区幼儿教育 2.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3.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家园合作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可以开展哪些方面的合作? 5.怎样与家长沟通?应注意哪些沟通技巧? 教学反思:

序:18

第十二章 幼儿园与小学家庭社区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49 2掌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3了解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4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幼小衔接工作的原则与社区合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PPT VCR 教学过程: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必要性

(一)幼儿发展的外部条件的突变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必要性,首先是因为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生活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突变。这种外部条件的突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作为新的更高一级的教育阶段,对儿童提出了一整套与幼儿园相比更高、更严格得多的教育要求;二是小学作为“更为正规”的教育场所,对幼儿来说,是与幼儿园存在较大差异的新的教育环境。

1.教育要求提高

(1)学业学习成为儿童的责任和压力(2)以上课为主

(3)学习在量和质上的要求骤然加大、提高(4)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5)重分数的评价方式

2.学习和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我国小学在环境创设上与幼儿园有较大差异:(1)教室单调、拥挤

(2)行动的诸多限制性(3)成人的关怀明显减少

(4)班级人数成倍增加。

(5)新同学和新的同学关系

(二)幼儿对外部条件突变的不适应

在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初入小学的幼儿对小学骤然而至的新的教育要求和环境,普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适应困难

(1)对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不适应(2)对严格而又繁多的纪律约束不适应(3)对缺乏关怀和照顾不适应(4)对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 2.学习适应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2)读写能力不足(3)数学能力不足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工作(一)入学准备的涵义和工作 1.入学准备的涵义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1教案2012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0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简单史。2.正确理解学前儿童观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幼儿。

(二)学校教育的机构及形式:胎儿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托幼园所一体化、幼儿班、儿童福利院、SOS国际儿童村、家庭教育。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对象: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

1、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之中,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2、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如: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影响了整个欧洲及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 1.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

3.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4.他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5.他指出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世界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她指出,学前教育在确定自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之前,只有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不压抑、不损害儿童潜在的能力,使儿童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

2.她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陈鹤琴的思想:

1.他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

3.他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儿童成为“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4.他提出幼儿教育要注意多样性。5.他提出要对幼儿加以指导。6.他提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紧密配合。

第三节: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一)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教育学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观的界说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种类 1.儿童是“小大人”。2.儿童是“白板”。3.儿童是“有罪的”。4.儿童是“花草树木”。5.儿童是“私有财产”。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第二节 儿童权利的扩大与保护

(一)儿童权利的国际认识

1.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第一个主张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重在救济、保护儿童,防止奴役、贩运童工迫使其卖淫等。2.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

3.1979年,联合国又发起了“国际儿童年”,继承并发展了联合国大会于1959年提出的儿童权利的基本思想。

4.1989年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正式生效。

(二)儿童权利的中国承诺

1.1991年国务院通过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2.1992年,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3.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1996年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

(三)儿童权利的保障与实施。1.儿童权利保障的绩效(1)儿童的生存权。(2)儿童的发展权。(3)儿童的教育权。2.儿童权利保障的困境(1)儿童的出生权。(2)儿童的生存权。(3)儿童的健康权。

第三节 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一)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

(二)儿童的成长受制于多种因素 1.生物因素是儿童成长的生理基础。2.社会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条件。3.儿童发展潜力要及时挖掘。

4.儿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5.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1)儿童的发展有性别差异。(2)儿童的发展有个别差异。(3)儿童的发展有文化差异。6.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7.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

三、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复习整理今天的课堂内容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0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观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课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教育的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2.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内涵、理论、、方案、设计及评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三章 学前教育观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价值 1.保证胎儿健康的出生。2.保证婴儿及时的成长。3.保证幼儿迅速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发展较快,但存在不少问题:(1)办园(班)条件简陋。(2)“小学化”现象严重。(3)“城市化”教育误导。

(4)幼儿园(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5)教师专业素质较差。(6)幼儿发展水平落后。

(三)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1.处于困难条件下的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护。

2.处于残疾状态下的学前儿童的早期诊断、护理、康复和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四)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社区学前教育与托儿所、幼儿园相比,是一种非正规化的学前教育,受到世界学前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

(五)网上学前教育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前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景象,有的国家已为学前教育机构设立了互联网,我国幼儿园电脑教育也开始发展起来。

(六)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

第三节 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1.托儿所的保教目标。2.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3.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托儿所更注重儿童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更注重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中外学前教育目标的比较 1.美国学前教育的目标。2.法国学前教育的目标。3.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目标。4.日本学前教育的目标。

第四节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

(一)热爱儿童

1.要热爱每一个儿童,既不论其性别、年龄、相貌、发展水平如何,也不论其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住房怎样,均一视同仁。2.要关心儿童,爱护儿童。

3.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

(二)尊重儿童 1.要信任儿童。2.要尊重儿童的隐私。

3.要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走路。4.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5.要杜绝体罚儿童。

(三)全面教育儿童

(四)寓教于活动之中

1.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2.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的机会。3.要为儿童提供教学活动的机会。4.要为儿童提供劳动活动的机会。

5.要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的机会,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五)教育要儿童化 1.首先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2.还体现在方法的运用上。

(六)多种教育形式结合

(七)因儿童而施教

(八)争取家庭配合

1.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的精神,使家长能正确地理解学前教育。2.教师要利用儿童入所入园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

3.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使家长能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4.教师还要帮助家长解决面临的杂症。

5.教师要组织家长一起开展活动,使家长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因材施教

(一)实现角色转换

(二)深入研究儿童 1.教师要亲密接触每个儿童。2.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儿童。3.教师要准确标签每个儿童。

(三)构建独特环境

1.营造尊重每个儿童的文化和语言的环境。2.创设发展每个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的环境。3.构建促使每个儿童获得进步和成功的环境。

(四)开展小型活动 1.小班化教育。2.小组教育。3.个别教育。

(五)考虑儿童的学习方式

(六)利用儿童的强项 1.发现儿童的特色。2.鼓励儿童的强项。3.改善儿童的弱项。

(七)实行多元评价 1.多维度横向评价。2.多视角纵向评价。

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课程

第一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界定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涵义

学前教育课程是教育原则和教育计划相互作用的结晶,它包括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儿童的学习活动。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 1.分开的学前教育课程。2.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3.两种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观点 1.成熟社会化的理论。2.教育训练的理论。3.认知展的理论。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柜架结构 1.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2.儿童的学习、发展与教学过程。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拟定 1.制定课程大纲。2.确立课程目标。3.编排课程的形式。

(四)学前教育课程观的测试 1.试题及内容。2.答案及评价。

第三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方案

(一)发展儿童认知的课程方案

(二)提高儿童能力的课程方案

(三)陶冶儿童情感的课程方案。

(四)训练儿童行为的课程方案。

(五)协调家园关系的课程方案。

第四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原则

1、承认儿童的权利。

2、反映民族特色。

3、面向世界。

4、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5、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

(二)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1、全面性。

2、启蒙性。

3、社会性。

4、发展性。

5、灵活性。

(三)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策略。

第五节 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儿童的发展

1、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评价儿童。

2、教师应对儿童多进行纵向评价。

3、教师应对儿童少进行横向评价。

(二)评价课程的所有环节

1、教师要评价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2、教师要评价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否考虑到儿童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于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3、教师要评价课程形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既有计划性、稳定性,又有偶发性、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1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五章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第六章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理论和实践、设计原则。2.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设计实施、观察与评价主要知识点。3.理解掌握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种类、价值及准备。4.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观察、指导及评价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五章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涵义: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3.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5.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 1.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2)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3)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2.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1)广泛开展游戏活动。(2)充分发挥语言作用。3.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1)树立模仿范例。(2)重视情感感染。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1.小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2.中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3.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

(五)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过程 1.创设隐蔽性环境。2.落实重复性任务。3.运用实践性方法。4.利用社会性资源。

第二节 幼儿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一)幼儿社会化的涵义

1.幼儿社会化的界定:主要是指幼儿的道德发展,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2.幼儿社会化的意义。

(二)幼儿社会化的理论 1.统一论。2.冲突论。3.互动论。4.主体论。

(三)幼儿社会化的成因。

1.教师及其教育行为:积极的社会强化、模仿和辨认、期望和要求、特性分类。2.同伴及其相互交往;朋友、互助、冲突、社会地位。

(四)幼儿社会化的内容 1.道德社会化。2.认知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5.职业社会化。

(五)幼儿社会化的特点 1.能动性。2.强制性。3.连续性。

(六)幼儿社会化的策略

1.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生活活动、交往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2.安排发挥家长的作用。3.注意挖掘社区潜力。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

(二)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则。

(三)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相互补充的原则。

(四)班内、园内教育与班外、园外教育相互结合的原则。

(五)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相互统一的原则。

(六)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四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策略

(一)主题教育路径: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来对儿童进行社会领域的教育。

1.内容:儿童中心的主题、季节性的主题、节日性的主题、内容性的主题、全国性的主题、儿童喜欢的主题。

2.步骤:恰当地选择主题、编织全面的主题网络、适时地导入主题、不断地维护主题、发展性地评价主题。

(二)方案教育路径:是一个或更多的儿童主动参与,对社会领域教育中的某个小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或对某个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也叫项目教育路径。

(三)区域教育路径:是教师以活动区的方式布置班级环境,寓社会领域的教育于活动和材料之中;儿童在活动区里自我导向、自由选择、自动探索、自主行动。

(四)旅行教育路径:是教师把儿童带出园外,让儿童直面现实生活,接触真实世界,了解 社会中的人、事、物,增强方向感、距离感和位置感,拓宽社会知识和感性经验。

第五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 1.主题教育。2.节日娱乐活动。3.参观游览活动。4.情景表演。5.实践活动。

(二)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 1.日常生活活动。2.各科教育活动。3.角色游戏活动。4.交往活动。5.随机教育。6.环境影响。

第六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 1.观察的意义。2.观察的内容与形式。3.观察记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六章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第一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种类

(一)游戏的界定:游戏是儿童个体发起的活动,是令儿童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二)游戏的种类 1.从教育的作用上分: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2.从教师的指导上分:幼儿自发游戏、规则游戏。

3.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上分:非游戏行为、旁观游戏、独立游戏、平等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4.从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分:机能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

第二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四)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六)发展幼儿的美感

第三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准备

(一)设定游戏时间

1.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2.力争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

3.使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4.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

(二)布置游戏空间 1.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2.开辟各种游戏区域。3.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4.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

(三)提供游戏材料 1.广泛收集废旧物品。2.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3.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4.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四)丰富知识经验

1.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2.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3.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

(一)观察的价值:直接关系到游戏的水平和质量,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二)观察的策略

1.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2.要在幼儿彼此熟悉以后进行观察。3.要对全班幼儿进行观察。4.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5.要对幼儿反复进行观察。

(三)观察的记录

1.教师可以以幼儿为主线,设计记录表,来加以记录。2.也可以以游戏区为线索,列好记录表,来进行记录。

3.有条件的幼儿园,还要充分利用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来进行观察记录,保证记录的全面性、立体性、长久性和有效性。

第五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

(一)尊重幼儿的游戏 1.尊重幼儿游戏的倾向。2.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3.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创造。

(二)支持幼儿的游戏

1.教师要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使游戏能继续下去。2.教师要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3.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4.要关心幼儿游戏的进程。

(三)参与幼儿的游戏 1.应邀参加幼儿的游戏。2.应主动地参加幼儿的游戏。3.教师对游戏的参与要适当。

(四)引导幼儿的游戏 1.要诱发幼儿的游戏。2.要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3.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4.要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5.可据游戏的情节,予以引导。

(五)干预幼儿的游戏

1.要注意矫正幼儿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的思维、想象渐渐科学化、合理化,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以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2.一些无益有害的自发游戏,教师及早进行干涉,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3.教师应对游戏的过程加以监督,以随时消灭隐患。

第六节 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

(一)幼儿游戏环境的评价:幼儿游戏环境是否具有安全性、刺激性、协调性和教育性,适合于幼儿的发展?是否能引发有益于幼儿成长的各种行为与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评价每一环节,评价组织形式,评价时间和材料等等。

(三)幼儿游戏水平的评价 1.教师评价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2.幼儿评价自己的游戏发展水平。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1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七章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八章 幼儿教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园家庭教育的价值、内容、原则及指导要点。

2.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素养要求,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及聘任考核等内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七章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

(一)有利于贯彻幼教法规

(二)有利于与世界幼教接轨

(三)有利于发挥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五)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一)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目的:是为了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任务 1.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2.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养态度。3.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4.支持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5.增强家长与幼儿园教育配合的意识。6.鼓励家长全方位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

(三)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1.宣讲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2.说明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3.讲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

4.讲授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增进健康、开发智力、培养品德、提高美感。

5.讲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热爱孩子的原则、要求孩子的原则、教育一致的原则、全面发展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6.阐明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家庭生活结构、家庭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

7.阐述家庭教育的若干方法:讲解说理法、榜样示范法、表扬奖励法、批评惩罚法、提醒暗示法、实践活动法、陶冶感染法。8.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概况。9.述评孩子的在园表现。

10.引导家长与幼儿教育保持一致。

第三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一)了解性原则:了解幼儿家长及家庭。

(二)方向性原则: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同国家的教育方针、幼儿教育法规的精神相一致。

(三)科学性原则 :要注意科学性,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又有通俗性,注重实效。

(四)尊重性原则: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各类家长,尤其是各方面发展暂落后的幼儿的家长,并引导家长在家庭里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五)协调性原则 :要经常和家长交流情况,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协调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六)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幼儿和家长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型和分层次的指导,注意灵活性。

(七)直观性原则:要采用一些直观教育、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讲解相结合,使家长通过观察和表象,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八)艺术性原则: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活动之中,使家长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丰富教育孩子的知识,发展教育孩子的能力。

第四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一)家长委员会

(二)家长学校

(三)家长会议

(四)家长开放日

(五)家长园地

(六)家庭教育咨询

(七)接送时交流

(八)电话交谈

(九)家园联系册

(十)家庭访问

(十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十二)其他形式

第五节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案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案是幼儿园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具体做法。它应反映指导活动的全过程。

(二)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的结构一般由下面几部分组成:指导活动的名称、指导活动的主持者、指导活动的对象、指导活动的时间与地点、指导活动的目标、指导活动的准备、指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指导活动的具体步骤与过程、指导活动的评价等。例: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指导方案。

第八章 幼儿教师

第一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1.幼稚性。2.全面性。3.时代性。4.复杂性。5.多样性。6.地方性。

(二)幼儿教师的权利和职责 1.幼儿教师的资格。2.幼儿教师的权利。3.幼儿教师的义务。

(三)幼儿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是维护幼儿身体健康的保健师。2.教师是开启幼儿智力之窗的建筑师。3.教师是塑造幼儿高尚品德的工程师。4.教师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美容师。

第二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1.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2.对待幼儿的道德。3.对待幼儿教师集体的道德。4.对待自己的道德。

(二)幼儿教师的智能结构 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I”型知识结构。(2)“一”型知识结构。(3)“T”型知识结构。(4)“H”型知识结构。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能力(2)表达能力(3)组织能力(4)教育能力

(5)创造能力(6)设计能力(7)交往能力(8)评价能力。

第三节 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

(一)幼儿教师培训的意义。

(二)幼儿教师培训的机构。

(三)幼儿教师培训的课程

1、必修课

2、选修课

(四)幼儿教师的培训形式 1.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相结合。2.脱产进修和业余学习相结合。

3.广播电视教育、函授面授辅导和教师自学相结合。4.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观摩活动相结合。

(五)幼儿教师的培训实践

(六)幼儿教师的性别问题

(七)幼教师资队伍的发展现状。

三、教师小结。

【作业布置】 复习整理所学内容上课时间:2012年7月12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九章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启示 及总复习【教学目标】

1.了解国外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2.帮助整理学习思路,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3.理解掌握《学前教育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学前儿童观,掌握一些简单的学前社会教育、游戏活动、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及指导措施,使理论知识更好地为学生的工作实践服务。【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九章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目标

(二)开放多样的学前教育途径 1.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2.五彩缤纷的区角活动。3.自由自在的游戏活动。4.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

(三)千姿百态的学前儿童教师

(四)责权并重的学前儿童家长 1.广泛的权利。2.重大的责任。

(五)启示及思考

1.加强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2.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3.开展活动区教育的研究。4.增加参观和施行的机会。5.给予家长相应的权利。第二节 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学前教育的机构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

(三)学胶教育的内容 1.2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内容。2.2岁以上儿童的教育内容。

(四)学前教育的途径 1.一日活动。2.区域活动。3.浏览活动。

(五)学前教育的师资 1.工作时间。2.证书类型。3.职业规范。4.在职培训。

(六)学前教育的管理 1.评估。2.收费。3.投诉。

(七)启示与思考 1.幼儿班级与编制。2.幼儿数学教育。

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4.幼儿教师学历。5.幼儿教育收费。

第三节 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特点及评析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方案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领域

(四)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1.半日活动。2.教学活动。3.区角活动。4.游戏活动。5.主题活动。6.参观活动。

(五)学前教育课程的师资

第四节 埃及幼儿教师的特征及思考

(一)主要特征:极具爱心、极其虚心、极有童心、极为细心、非常有心、十分精心、确有诚心

(二)比较和思考 1.鼓励教师多通道观摩。2.培养教师的优秀品质。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复习:《学前教育学》的主要考核要点

1、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及创办时间。

2、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包括八个方面)

3、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求(五个方面)

4、幼儿社会教育的涵义。

5、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价值。

6、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四、请学生结合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分析所学的理论

1、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现状分析。

2、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分析。

3、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分析。

五、教师点评小结。

六、学生复习,教师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

七、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做好复习和整理,准备参加下午的考试。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 教案

学前教育学

教案

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学产生和演变的阶段

2.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重点、难点)

3.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

4.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

5.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重点:

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

2、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

3、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

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

2、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一、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

(一)中国

背景: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颜之推

1.家教著作《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2.家教思想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及早施教)

(2)要爱与教相结合(威严而有慈)

(3)重视环境的影响(风化陶染)

(4)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博习致用)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1.重视蒙养教育

2.要求慎择师友

3.强调学“眼前事”

4.提倡正面教育

(二)国外

1.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

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三)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

1.丰富性

2.实践性

3.零散性

二、萌芽阶段(16至18世纪初)

夸美纽斯

1.学前教育著作

《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

2.学前教育思想

(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

卢梭《爱弥儿》

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

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

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

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

(2)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

(3)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三、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半期)

19世纪中叶,学前教育学开始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陈鹤琴: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创立活教育理论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五指教学法

五指教学法将课程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等五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主张“中国化”、“平民化”的学前教育

2.提出“生活教育论”

3.我国儿童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二)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福禄培尔:幼儿教育之父

主要贡献:

1.首创幼儿园;

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恩物;

3.系统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著有《幼儿园教育学》(1862年)、《慈母游戏和儿歌》(1843年)即《幼儿园书信集》等书。

4.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蒙台梭利

1.提出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

2.总结了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重复练习与自由选择

3.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了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

4.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

(三)初创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

四、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之后)

(一)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特点:理论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节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学前教育现象

(二)学前教育规律

(三)学前教育理论

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有助于掌握具体的教育规律

(三)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

(四)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的发展

(五)有助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三、学习学前教育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拓展和利用相关学科知识

学习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第二章 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识记学前教育功能与学前教育效益的概念

2.了解学前教育功能与学前教育效益的基本类型

3.分析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与效益(重点)

4.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难点)教学重点:

分析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与效益 教学难点:

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一、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教育的功能在学前阶段的应用,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还包括学前教育的衍生功能。

二、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1.领先性

2.广泛性

3.对象性

4.发展性

5.延后性

三、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

(一)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

(1)是由学前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2)保育具有的新内涵:大健康观

(3)保教结合是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1)婴幼儿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新生儿已经有初步的感知觉、记忆,新生儿最早的记忆是妈妈抱着吃奶的姿势,出现心理现象的最早时间可以提前到孩子出世之时,甚至更早。表现为:

A、对光和声音刺激的感受性

B、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化的能力

C、强烈地渴求与成人的交往等

(2)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期

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从动物的心理研究中提出来的学前期是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如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3岁,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如果让儿童生活在外国,用不一年就能学会日常口语。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斜视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矫正。

(3)良好的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

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期望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家庭功能。

四、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一)提高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让每一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幼儿教育政策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二)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监管

学前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很强,涉及到的管理部门多、难度大的特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协调机构或机制。

(三)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

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其途径:

1.师范院校:调整课程设置,加重见习与实习的比重等

2.教育机构:园本培训、专家引领、课题研究、交替上课、案例分析、质量监控等

3.教师本人:通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同伴互助等方式

(四)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国家财政应该有学前教育的单列经费。政府的出资主要应该办好两件事:

1、举办一定数量的幼儿园;

2、扶持城乡弱势家庭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政府出资办幼儿园,可以引导整个事业的健康发展,体现政府对社会事业的干预和补偿。

(五)多渠道办托幼机构

我国应该贯彻政府、集体、个人一起上,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提倡和支持举办家庭托儿所,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六)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

(七)为学前教育立法

近十几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但相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全国性法律而言,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地位与作用

2、明确各因素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3、运用相关原理协调各种影响因素使其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重点:

明确各因素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相关原理协调各种影响因素使其效果达到最优化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一、家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道德规范、期望等传授给儿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溺爱、专制、民主和放任

(一)家庭教养方式:溺爱

子女表现的特点:比较不成熟、任性、责任感低、附和朋辈、欠缺领导能力

(二)家庭教养方式:专制

子女表现特点:依赖性强、自信心较低、社交技巧较差、好奇心不强

(三)家庭教养方式:民主

管教特点:

1、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

2、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

3、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

子女表现特点:

情绪稳定而乐观;,性格外向;具有强烈的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家庭教养方式:放任

管教特点:

1、不向儿童提什么要求,与儿童沟通不多

2、父母任孩子自由、不受约束地发展

子女表现特点:略

美国合格父母10条标准

1.孩子在场,父母不吵架

2.不拿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

3.父母之间互相谅解

4.任何时候不对孩子撒谎

5.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要表示欢迎

7.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答复

8.在外人面前不讲孩子的过错

9.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动不动就发脾气

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模仿、认同以及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模仿学习的实验

班杜拉首先让儿童看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他们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也学着成人榜样的动作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这说明,对模式的模仿或观察学习与道德行为的获得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1.模仿

榜样只有当它具备以下三种特征时,才能刺激儿童的模仿:

一是教师控制自己的需要、情感冲动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一种”威望”

二是教师真诚的关心、帮助、指导

三是类似性

2.认同

美国研究者认为,认同一般可以分成四种:模仿学习、禁令学习、认同强者、分享体验

3.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

启示:家长和教师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时,孩子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如果主观认定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天生愚笨、后天偷懒、难以造就,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

(二)幼儿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诱导作用

例如,脑重:出生330克,1岁 900克,3岁1000克,6岁开始接近成人脑重。以后发育速度减慢。

脑的发育需要刺激

如: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

罗森兹韦格等(Rosenzweig et al.):小鼠生存环境对大脑发育的比较研究。一组小鼠被饲养在丰富的环境条件下,这些丰富的环境条件包括:大的笼子,有小梯、轮子、小箱、平台等”玩具”。另一组小鼠则置于单调的环境条件下,每天除了定时有食物供应外,没有丰富的环境刺激。

80天以后,对两组白鼠分别进行解剖。解剖的结果是,成长于丰富环境的白鼠,大脑皮质更重,所含的蛋白质更多,大脑结构比成长于单调环境的白鼠要复杂得多,脑的化学物质也更为丰富。该研究充分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助于动物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动物实验证明,在脑发育的某段时间里,脑视觉区若要得到正常发育,必须积累丰富多样的视觉经验。如果让一只初生小猫呆在黑暗中3-4天,脑的该区域就会退化,如果呆在黑暗中2个月,损伤就是永久性的。严重的刺激剥夺还会影响到整个大脑。家养的宠物与隔离喂养的动物相比,宠物的脑更重,密度更大(Greenough & Black, 1992)。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总和。

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童年一去不复返。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2.幼儿园教育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良好的幼儿园教育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强调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从而促进自我发展。

三、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

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特点。《纲要》要求:”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资料窗

美、日、英和澳大利亚等国社区学前教育都较发达。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

社区拥有无限的教育资源

1.自然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景光等,农村的庄稼、田园等

2.社会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社会各种设施资源、体育资源、旅游资源

3.人才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中的人、优秀的人才、各种职业的人才等

第四章 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

图片新闻:育人乎?造”神”乎?

“不到一岁开始学习大学生物学,两年后引入高等数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幼儿园的任务;

2.理解学前儿童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概念、意义、任务和内容;

3.明确并运用学前儿童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4.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解决学前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等。

教学重点:

1、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幼儿园的任务;

2、明确并运用学前儿童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教学难点:

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解决学前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等。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教育总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教育总目标 普遍要求

2.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特殊要求

3.短期目标 阶段要求

4.活动目标 具体要求

二、幼儿园的任务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的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幼儿园工作规程》

即教育儿童、服务家长双重任务

资料窗:日本幼教

日本,除实行全日制和半日制保育以外,还发展临时保育事业,以方便家庭主妇出门临时购物,或为那些母亲突然生病以及有其它紧急情况的儿童提供服务;为未入园儿童及家长提供活动条件;为低龄学童提供放学后的托管服务;开展家长培训和利用假期为社区的各种活动提供服务等。

案例:对”服务家长”的批评与质疑

去年6-7月间,《新民晚报》组织了一次关于”如何开好家长会”的大讨论,其中一些家长发表了批判性挺强的文章。一篇题为《别让家长会走了味》,反映了一些学校把家长会开成暑期办班的”动员会”,”差生家长”的 “批判会”,购买校服、教辅材料的”订货会”。

为《家长会不能”歪了点子”》说了一些引起家长反感的家长会的三种情况:一把家长会开成了”大呼隆”会,没个主题,目的不明。二开成了”评功摆好会”,”广告宣传会”,大讲特讲学校的历史、成绩和远景规划。但家长最想了解的孩子的事,一句也没说。三开成了”资源开发会”和”赞助会”,要求家长 “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既为子女着想,又为学校做贡献”。

思考:

两篇文章集中反映的家校关系幼儿园也存在,原因在于:

(1)在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中,学校教育惯于居高临下,向家长发号施令,而忽视家长的权利与需求。

(2)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并没有让家长获得更多有益的信息,甚至还传递了一些错误信息。

(3)缺少认真的准备。

总之,缺少教育的服务意识。

三、幼儿园工作的原则

(一)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内涵: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育计划、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当以”完整儿童”的培养为指导思想,不能片面追求学前儿童的特长和技能。

目前培养”完整儿童”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完整儿童”是指一个和谐平衡全面发展的儿童,是指其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整体性发展。

案例:一个”东方神童”的故事

魏永康

2岁识1千多汉字→4岁初中→ 8岁县重点中学→13岁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03年肄业回家。

劝退的理由: 生活不能自理;缺乏交流;知识结构不合理

研究资料:

美国学者推孟曾对天才人物中的150名最成功者和150名最不成功者作了分析,发现两者的主要差别有四方面:

1.取得最后成功的坚持力

2.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

3.自信心和克服自卑感的能力

4.适当的适应能力和实现目标的内驱力。这四个方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上。

(二)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其次,尊重每个儿童,不搞成见,不偏见。

第三,促进师幼之间的沟通。

案例一:

有位幼儿园教师带领一个班的小朋友去一个纪念场所参观,进大门之前,她让小朋友排成一列,并规定”后面一个人要看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脑勺”。结果,参观完后,有几个小朋友回到家里,当家长问他们参观看到些什么时,都回答说是”前面一个人的后脑勺”。

——那位教师的本意当然并非如此,她只是担心小朋友走失,便采取了这样一种简单的教育方法,而不去动脑筋费力气,让小朋友既参观好,又不会走失;当然更谈不上去鼓励小朋友们主动探索,大胆提问,积极思考。

案例二:

在美国教育中,教师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大量的鼓励,有的鼓励甚至别出心裁。

一位小学校长很有幽默感,她向孩子宣布,如果全校孩子们能按照她的要求,在一个学年内读够了25000本书,她就去吻一头猪。于是,全校孩子欣喜若狂,拼命地读,为的是看校长如何吻一头猪。

当孩子们完成任务后,校长带着孩子们来到公园,在孩子们的”吻猪”的欢呼声中真的吻了一头猪。此事还上了当地媒介头条新闻。

有人问校长,猪也吻了,下个学年还能用什么方法鼓励孩子读书?她豪放地说,准备租一个热气球,将阅读分最高的孩子升到天上去。

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世界上没有别的职业比医生和教师更富有人道性了。师生关系不应是从属、服从、压制的关系,而应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

爱默生:”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三)保教结合的原则

内涵: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前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他们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具体要求: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四)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内涵:教育者在关注全体受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基本要求

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五)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

内涵:指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中。

基本要求:

1.一日活动中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

2.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指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组织形式,寓教育于游戏中,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2.提供给学前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

案例

开学的第一天,一大群家长围在贴有班级一周教育活动安排表的幼儿园宣传廊边议论纷纷,园长仔细打听,原来是一些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安排很不满意。有的家长说:”一周就安排上这么几节课,这么多的时间用来游戏,难道我们花钱给孩子上幼儿园是让他到这儿来玩的?”

分析:

把儿童游戏与学习以及儿童的发展对立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到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七)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内涵:指充分利用来自各种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经验的学前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各类环境、各种力量的合力作用,将使教育更加开放,更经济,更生动活泼,更有意义。

基本要求

1.让学前儿童真正接触社会

2.让家庭、社区融入幼儿园教育的行列

第二节 学前儿童智育

一、学前儿童智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二、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

1.发展智力的教育

2.初步知识和概念的教育

3.学前儿童求知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学前儿童智育的实施

(一)学前儿童智育实施的途径

1.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2.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前儿童自主活动。

(二)实施学前儿童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处理好智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重视学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兴趣、求知欲、注意学前儿童知识的结构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德育

一、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品质构成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情、意、行

德育过程是是使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知是基础。

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特点

他律性

儿童只是按成人提出的道德准则进行道德判断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自己对道德标准的理解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个阶段”服从”就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直观性

1.把行为的直观效果,即直接看见的效果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2.儿童还不能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道德判断

情绪性

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对自己有好处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情,即道德情感。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所有表示的喜、怒、哀、乐、爱、憎的情绪体验。它是伴随着思想品德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并且是转化为思想意志、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学前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

不稳定性:学前儿童的喜怒哀乐的变化比较容易、简单

模仿性:往往模仿成人或其他孩子进行道德判断

外露性:学前儿童的喜怒哀乐经常容易表露于外

(三)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内外的阻力和困难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自觉性低、自制力弱、坚持性不强

(四)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规范,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和采取的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是表现在:知行常常脱节;容易反复。

二、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

1.学前儿童德育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2.学前儿童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和动力保证

3.学前儿童德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特殊需求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方法

1.说服

即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向学前儿童讲清一些简单的道理,帮助学前儿童分清是非,使学前儿童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用这些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方法。

使用说服法的注意事项

(1)说服要结合具体事例,防止抽象、枯燥的说教(针对性、艺术性)

(2)说服要伴随良好的气氛,防止简单、生硬的压服

2.范例

指对学前儿童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典型事例,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教育影响学前儿童的一种方法。

使用范例的方法进行教育时,应注意两点:

1.教师要为儿童选择和确立积极的范例

2.教师要以身作则

3.评价

指对学前儿童品德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或否定。评价是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它能起到控制学前儿童品德发展方向的作用。

运用评价法应注意三点:

1.幼儿园应以表扬、奖励为主

2.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必须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3.运用评价法要适时适度

第五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2、领会幼儿园各种活动的组织要领;

3、能够组织各种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4、明确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种类及其作用。教学重点:

1、领会幼儿园各种活动的组织要领

2、明确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种类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组织各种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

幼儿园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指在幼儿园全部教学活动中,必须向儿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启蒙教育,贯彻完成幼儿园德育的任务

贯彻思想性原则的要求

1.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

2.教师应结合知识的传授,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儿童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切实可行的。

贯彻科学性原则的要求

1.选择正确的符合儿童全面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

2.教师对知识的介绍、说明、讲解、分析、举例等必须准确无误,以有利于儿童形成科学的概念

3.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教学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利用儿童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吸引儿童注意力,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获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

主要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 模具直观 电化教育直观 语言直观 动作直观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使用需要注意: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手段

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以教学为主,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是目的(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导儿童积极思考,提高儿童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应注意:

1.善于启发诱导,引导儿童注意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2.组织安排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具体、生动、形象与兴致勃勃的活动之中

3.培养儿童初步的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五)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使各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起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贯彻趣味性原则的要求:

1.必须结合儿童特点进行,以活动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趣味性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积极性

2.开展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准备

1.学期计划

(1)学前儿童情况的简要分析,包括完成上学期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

(2)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要求

(3)本学期各科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2.编写活动方案

(1)钻研教材,确定教学要求

(2)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具

(3)制订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内容: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开始部分,教师主要应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向儿童提出学习任务,使儿童知道学什么,应该怎样学。

基本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教师的任务是有步骤地组织儿童学习新教材或复习旧教材,完成教学任务。

结束部分应有活泼、愉快的气氛,教师要小结这次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儿童的学习态度,提出新的要求,引起他们再学习的愿望。

(三)各年龄班学前儿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和组织

1.小班

在儿童刚入园的两周内,教师可以把儿童分成小组进行教学活动,开始集体教学活动时,时间要短。教学时应尽量让儿童观察实物,多运用直观教具和游戏法。

2.中班

课堂教学活动的次数要适当增多,时间要适当延长,教师可适当运用语言进行讲解,要求他们认真听,并且学会复述。教师对儿童的作业应进行评价。

3.大班

课堂教学活动内容要丰富、充实,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每次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要延长,逐渐接近于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教学方法上,要逐渐减少游戏的成分,增加运用语言讲解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脑力劳动的习惯和必要的自制力和坚持性。

(四)课堂教学活动评定

1.课堂教学活动目的具体明确,教材内容深浅恰当

2.正确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教师与儿童双方积极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六章 幼儿园环境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2、识记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心理环境、幼儿园物理环境等概念;

3、熟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

4、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实际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的环境。教学重点:

熟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

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实际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的环境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

(一)制约作用:影响学前儿童的行为方式和发展方向

(二)启迪作用:引导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三)激励作用:强化学前儿童的积极态度

(四)调节作用:平衡学前儿童的情绪

二、幼儿园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幼儿园环境包括广义的环境和狭义的环境

广义的环境指学前儿童自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前者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后者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是指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类型

从环境的性质维度划分,幼儿园环境主要分为两大类: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一)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熟悉的环境、舒适的环境、富有新意的环境、贴近自然的环境、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我国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1)安全和健康

(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

(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与特点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

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特点:教育性、可控性、隐蔽性、复杂性。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树立科学的儿童和教育观,就是要对学前儿童有真挚的爱,与学前儿童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儿童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儿童理解教师的要求及标准。

(二)发展性原则

指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1.情感发展的需要包括:

(1)建立友谊的需要;(2)提供支持的需要;(3)给予理解的需要。

2.心理发展的需要:3-6岁的儿童,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是:

(1)具体形象思维代替感知动作思维;(2)独立性倾向日益明显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强调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过程是学前儿童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具体要求:

1.避免教师中心主义

2.培养学前儿童的主体意识

(四)开放性原则

一是指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心态来设计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二是指设计幼儿园心理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环境系统。

三、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一)创设优美、整洁的幼儿园物理环境,要求:

首先应该符合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

其次在环境的布置上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

(二)创设幼儿园成人之间和谐的精神环境

首先园长应该了解教职工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知人善用;

其次园长应该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科学的奖惩及管理制度;

再次倡导在教职员工间建立文明的行为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三)建立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师幼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

其次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四)建立学前儿童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1)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儿童,同时应采用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2)积极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尤其是集体游戏(3)教给学前儿童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知识和方法

第三节 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

主要指的是幼儿园为满足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为促进其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

以墙饰为例

指儿童在幼儿园内所能接触的所有墙体的环境创设

墙饰是幼儿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墙饰是幼儿园的脸谱

体现幼儿园教育理念

展示园所特色

儿童的“第三位教师”

墙饰创设的误区:;重美观精致轻实际功效;重教师布置、轻幼儿参与;长时间不更换。墙饰陈设指南:注重实效;注重生成;注重关联;注重参与。

第六章 幼儿园环境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2、识记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心理环境、幼儿园物理环境等概念;

3、熟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

4、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实际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的环境。教学重点:

熟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

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园实际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的环境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

(一)制约作用:影响学前儿童的行为方式和发展方向

(二)启迪作用:引导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三)激励作用:强化学前儿童的积极态度

(四)调节作用:平衡学前儿童的情绪

二、幼儿园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幼儿园环境包括广义的环境和狭义的环境

广义的环境指学前儿童自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前者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后者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

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是指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类型

从环境的性质维度划分,幼儿园环境主要分为两大类: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一)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熟悉的环境、舒适的环境、富有新意的环境、贴近自然的环境、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我国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1)安全和健康

(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

(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与特点

(一)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内涵

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

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特点:教育性、可控性、隐蔽性、复杂性。

二、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树立科学的儿童和教育观,就是要对学前儿童有真挚的爱,与学前儿童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儿童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儿童理解教师的要求及标准。

(二)发展性原则

指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1.情感发展的需要包括:

(1)建立友谊的需要;(2)提供支持的需要;(3)给予理解的需要。

2.心理发展的需要:3-6岁的儿童,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是:

(1)具体形象思维代替感知动作思维;(2)独立性倾向日益明显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强调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过程是学前儿童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具体要求:

1.避免教师中心主义

2.培养学前儿童的主体意识

(四)开放性原则

一是指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心态来设计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二是指设计幼儿园心理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环境系统。

三、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一)创设优美、整洁的幼儿园物理环境,要求:

首先应该符合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

其次在环境的布置上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

(二)创设幼儿园成人之间和谐的精神环境

首先园长应该了解教职工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各人的长处,知人善用;

其次园长应该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科学的奖惩及管理制度;

再次倡导在教职员工间建立文明的行为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三)建立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师幼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

其次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四)建立学前儿童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1)教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儿童,同时应采用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2)积极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尤其是集体游戏(3)教给学前儿童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知识和方法

第三节 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

主要指的是幼儿园为满足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为促进其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

以墙饰为例

指儿童在幼儿园内所能接触的所有墙体的环境创设

墙饰是幼儿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墙饰是幼儿园的脸谱

体现幼儿园教育理念

展示园所特色

儿童的“第三位教师”

墙饰创设的误区:;重美观精致轻实际功效;重教师布置、轻幼儿参与;长时间不更换。墙饰陈设指南:注重实效;注重生成;注重关联;注重参与。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幼儿园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明确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重点)

3、根据相关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明确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

2、根据相关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难点:

根据相关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指导者、心灵的工程师、养护者、沟通社会的中介者、教师是研究者。

从时代要求看

从教育对象看 从教育过程看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

一、观察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主要是对教育对象(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作用

1.促进有效教学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观察能力的特点

迅速而准确

细致而深入

全面而客观

(四)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

1.要有强烈的观察动机

2.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

3.要注意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

4.要深入关心学前儿童

二、沟通能力

(一)沟通能力的基本构成 1.目光沟通

2.动作沟通

3.语言沟通

4.面部表情沟通

(二)教师的沟通技巧

1.熟记儿童的名字

2.选用适当的语言

3.眼光要与孩子直接接触

4.语调语速要适当

5.语气要和善

6.善于倾听

7.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

(三)培养沟通能力的方法

1.提高语言素养

2.提高人际交往的适应性

3.多参加集体活动

三、组织教育活动能力

(一)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内涵

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倾向。

(二)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基本要素

1.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

2.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3.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三)培养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途径

1.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

2.经常向教学行家学习3.从事教学研究活动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一、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成长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

对话,协作,帮助

二、基于“反思日记”的教师成长

(一)反思日记的内涵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二)反思日记的类型

1.自传叙事

2.教学叙事

3.生活叙事

(三)反思日记表述方式

1.叙事为主,夹“叙”夹“议”

2.基于生活,超越生活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教师成长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环节

第八章 幼儿园的家庭与社区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熟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了解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意义;

4、运用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运用幼儿园和家庭、社区合作的方法。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的家庭工作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

案例: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捕、被判刑的。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的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

分析:

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

“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柏拉图

“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

----马卡连柯

(三)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案例:书本是甜的

在犹太人的家里,小孩子稍稍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可见,不同的家庭教育会对学前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适宜的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案例:撒切尔夫人的成长历程

撒切尔夫人5岁时,她的父亲罗伯茨就教导女儿:凡事要有主见,用自己的大脑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撒切尔夫人早年生活清淡艰苦,家里没有洗澡间、自来热水和室内厕所,她没有值钱的东西,难得看一次电影或戏剧。这并不是罗伯茨没有钱,而是他执意为女儿创造一种节俭朴素、拼搏向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氛围。

正是罗伯茨对女儿独立人格、坚毅个性的培养,才使撒切尔夫人最终成为一位连任三届英国首相、执政十二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与“撒切尔主义”的创始人。

家庭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影响日积月累地作用于儿童身心,并引起他们的行为反应,塑造出各个儿童特有的个性特征。

二、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必要性

教育目的的计划性与随机性

教育对象的集体与个人

长幼关系的权威性与亲情化

三、幼儿园与家庭衔接中的问题

(一)家长方面

1.认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没有衔接的必要

2.认为教师是权威,自己无法参与

3.没有时间与教师沟通

(二)幼儿园方面

1.盲目迎合家长

2.利用家长

3.排斥家长

4.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

四、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

(一)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

(二)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三)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

(四)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五)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案例:英国保育学校的家长参与活动

一幼儿母亲来到学校,组织一组幼儿开展食品制作活动---制作三明治。家长准备好面包、黄油、奶酪等,孩子们只要把材料放好就可以了。孩子们很有兴趣地做着,家长指导和讲解。最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把作品带回家,教做三明治的家长体会了老师的辛苦。

五、幼儿园与家庭衔接方法

(一)个别联系方式

个别谈话与家长咨询:家庭访问、书面联系

(二)集体联系方式

家长会

家长开放日

家长接待室或父母育儿橱窗

家长座谈会等

六、家园相互合作的原则

平等尊重

注重沟通艺术

一视同仁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儿园入小学---儿童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

西方国家几项大型的追踪研究,如“开端计划”和“高瞻学前教育方案(High/scopeproject)的研究也证明,学前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

“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引子:贝贝妈妈的困惑

贝贝刚满六岁,进入小学才几天。这天妈妈送她去上学,进教室后,贝贝一直紧张不安,坐在角落里,吸着手指头,老师认为贝贝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准备好上小学,她告诉贝贝妈妈,贝贝在同学面前很不自在,好像总是很不开心,很多时间不能专心听,遇到不会做的事就发急,或干脆放弃不做了!

而妈妈对女儿的表现很不解,她对班级老师说:“怎么回事呢?我不明白上学怎么就这么难!为了上小学,她在幼儿园学了很多东西呀,字母倒背如流,从1数到100,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会认很多字呢!怎么就没有作好入学准备了呢?”

思考:

1.聪聪入学时掌握的知识远远没有贝贝多,为什么老师说贝贝没有作好入学准备而聪聪已经准备好学习了呢?

2.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幼小衔接?

3.入学准备要做哪些工作?

聪聪也是六岁,与贝贝同班,他并不如贝贝学得多,只会从1数到20,26个字母还时有混淆。今天是他上学的第三天,他轻松愉快地与妈妈说再见后,就轻快地走向他的同学说:“你们在玩什么呢?我可以加入进来吗?”老师很快就发现他对学知识有强烈的渴望,总是积极地尝试新东西,做得不好也愿意试试,老师为这个孩子的自信感到欣慰,在心里感叹到:“嗯!这孩子已经准备好学习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

2.明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3.掌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教学重点:

1、明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2、掌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教学难点:

掌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教学方法:导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是邻近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做准备,使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很多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很重视写字技能和计算技能的训练,总是让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习题,多写几个字,而不注意其他方面尤其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准备。科研证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表现出来的任务意识以及主动性和独立性,对他今后的语文和数学成绩的影响是突出、明显的。

衔接是儿童体、智、德、美等全面准备

一、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社会要求变化;生活制度变化;师生关系变化;生活环境变化;教育内容变化;教学方法变化。

以上六个方面适应不良现象,会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

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过渡期的存在 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3.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儿童的长远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

指不能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

指幼小衔接工作应当从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

三、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原则

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提前让学前儿童学习小学的教材;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学前儿童

四、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原则

指幼儿园教育应和社区、家庭、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第三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内容与途径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

1.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1)培养主动性

(2)培养独立性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3)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二、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途径

1.日常生活

2.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

3.其它各领域的教学活动

第四篇:大专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母育学校教育,是指出生到6岁的儿童应在母亲身边接受教育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二、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特征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二)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学前教育学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3、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

4、对杜威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家

1、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2、基本教育思想

3、教育方法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菲、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有: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5、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四)成熟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成熟理论,或成熟势力说。

1、成熟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2、成熟主义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饿贡献。

(五)社会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基本理论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1、基本理论观点。

2、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七)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1、提出了入学年龄(从7岁提前到6岁)

2、托儿所与幼儿园合并统一管理。

3、明确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

4、明确规定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内容。

5、研究认为,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比人们估计的要高,4岁起就可以学习一些初步的语言和数学知识。

(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1、学前教育向低龄延伸(含优生、胎教、婴幼儿教育)。

2、在保育和教育结合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3、注重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4、注重兴趣诱发、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成人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灵活运用。

5、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倡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及表现、创造。

6、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正规化的和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并举。

7、重视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密切结合。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恩物 2.学前社会教育 3.学前教育年龄对象 二.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前教育主张有哪些? 三.简述蒙台梭利法包含的基本内容。

四.简述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有哪些影响? 五.简述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六.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影响学前教育的主要因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化与学前教育、环境与学前教育 教学难点: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环境与学前教育

环境是人类生存条件的综合。

(一)环境的分类

环境可分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所组成。

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信息。

(二)物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环境。

2.学前儿童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 卫生 舒适 优美 丰富 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3.托儿所 幼儿园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作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对学前儿童有密切影响的精神环境一般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情调 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平与文明程度,托幼园所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2.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片面性,表面性和情绪性,极易接受精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二.经济与学前教育

(一)经济与教育

1.教育上所谈经济概念的涵义,“指物质生产方式运动。”

2.生产关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3.生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作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二)经济与学前教育

1.生产力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2.生产关系与学前教育 3.生产方式与学前教育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体系由两部分构成: 1.理念,意识,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2.权利机构,包括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政权机关,政党等。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4.政治对受教育权的影响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1.政府权利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重视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条件。2.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程度不同。3.政治决定学前教育目标的确立。四.文化与学前教育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

1.广义文化概念 2.狭义文化概念

(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反映一定政治经济的水平2.文化可以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三)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

1.对教育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的影响 3.对个体发展方向的影响

(四)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水平对教育间接影响

2.文化水平对教育直接影响

(五)文化传递,传播与教育

(六)文化选择与教育

1.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 2.按教育需求选择文化

(七)文化变迁与教育

(八)文化与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内容反映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2.根据区域环境与家庭文化水平状况设计,组织学前教育 3.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传播

4.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

5.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来适应文化变迁。

五.人口与学前教育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3.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现状 2.人口发展趋势

3.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三)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

1.我国人口多,增长快

2.独生子女多,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

3.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应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特点与形式。

六.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

(一)家庭与学前教育

1.家庭的演变 2.家庭结构的类型 3.家庭社会功能

4.家庭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二)邻里与学前教育

1.邻里的涵义 2.理想邻里的标准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精神环境 2.广义文化 3.狭义文化 4.家庭教育 5.邻里

二.简述物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三.简述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四.简述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五.简述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六.简述人口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七.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幼儿园保教目标的涵义。

第三章 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现代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新理念;现代学前教育与传统学前教育的异同;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教学重点:现代教育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现代社会特点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整体化增强。

(二)社会的革命性,变动性加剧。

(三)走向现代化 二.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一)现代社会前的教育依附于宗教,政治。

(二)教育有等级地位转向社会发展的基本地位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一)传统教育

1.传统教育可继承的优秀部分 2.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二)现代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3.教育决策,教育规划和教育科研一体化。4.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5.现代教育走向开放化,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地位提升

(二)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

1.实施胎教

2.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 3.依据大脑功能的发展规律施教 4.坚持儿童发展的全面化和个性化 5.依据儿童发展特点,巧妙使用教育方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幼儿园生存与发展问题

1.市场经济发展呼唤优质的幼儿园教育 2.幼儿园要从依靠型管理转向经营型管理。3.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4.以城市和乡村社区为依托,走社区化的多种类,多形式并存的学前发展道路。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双轨化 2.儿童优先原则 二.简述现代社会特点

三.试分析传统教育的优秀部分及弊端。四.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征有哪些? 五.试述如何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掌握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认识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关于影响儿童发展因素的争论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发展的全面观

2、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3、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一)天性——教养之争

1、天性难移

2、性相近,习相远

3、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

(二)诱导——促进之争

1、前苏联教育家的看法

2、学前教育职能的两种界说

三、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教育)促进胎儿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促进新生儿的发展

(三)环境和教育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

(四)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人的个体社会化

2、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3、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试述关于儿童发展有哪些基本观点?

2、试述美国心理学家安娜斯塔西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的内容及其存在的不足。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三、概念:

1、最近发展区

2、人的个体社会化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观的变革过程。

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教学重点: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教学难点: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儿童观的变革

(一)古代的儿童观

1、以人为本位,儿童对成人具有依附关系,儿童没有作为人的权利

2、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兵源和劳动者,是家族香火的延续,是光宗耀祖的希望

3、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最初的认识,认为儿童是无知无能的,具有教育可塑性

4、以男性为中心,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二)近代的儿童观

1、对儿童有了新发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和权益

2、儿童具有天赋力量,具有可发展的潜能

(三)现代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4、儿童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一)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1、现代胎教的兴起

2、超前教育观念与超常儿童的培养

3、儿童发展本身开始作为教育的目标

4、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

5、对学前教育过程的新认识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1、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多样化趋势

2、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3、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区化

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现代的儿童观是什么?

2、现代学前教育有哪些新观念?

3、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二、概念: 超前教育

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教学目标: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掌握各年龄段儿童教育的要领

教学重点:三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四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五至六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教学难点:幼小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出世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生理发展

2、心理发展

(二)出世至周岁儿童的教育

1、给儿童以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

3、提供适当的玩具

4、儿歌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动作发展

2、认知发展

3、社会性发展

4、总体心理特征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教育

1、在游戏中教和学

2、户外活动

3、亲子阅读

三、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

2、同伴关系的发展

3、总体心理特征

(二)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4、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四、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二)4岁儿童心理的几个显著特征

1、活泼好动

2、具体形象思维

3、有意识行为开始发展

(三)4岁儿童的教育要点

1、引导儿童观察生活

2、培养儿童的同情心

3、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五、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爱学、爱问

2、抽象思维发展

3、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

4、有意识的行为增多

5、个性初步形成

(二)5、6岁儿童的教育问题

1、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

2、利用生活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

3、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4、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运动

5、做好幼小衔接

复习题:

简答题:

1、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2、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3、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第七章、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了解托儿所的物质环境。

掌握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和保教要领 掌握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掌握、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教学难点: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一)托儿所是为3岁前儿童设立的集体保教机构,负有教养3岁前小儿及为其父母亲参加工作提供方便的双重任务。为此,托儿所既具有社会福利性,又极有保育教育性。

(二)任务:保障小儿健康,培养小儿饮食、睡眠、活动、穿衣、盥洗及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二、托儿所的物质环境准备

(一)选址:

(二)总体平面设计:

(三)建筑物要求:

(四)用具与玩教具:

(五)环境布臵:

三、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一)必须从小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三)根据小而神经活动特点安排活动

(四)切忌拔苗助长

(五)尊重小儿个性

(六)爱护和尊重小儿

(七)重视小儿独立性的培养

(八)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九)为小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十)托儿所英语家庭密切联系,取得家长的参与配合。

四、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一)睡眠

(二)饮食

(三)卫生习惯

(四)大小便习惯

(五)语言发展

(六)动作发展

(七)认识能力发展

(八)与成人、小朋友关系的发展

五、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介绍

(一)如何稳定新入所小儿情绪

(二)如何进行小儿生活常规培养

(三)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四)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干预措施

(五)小儿动作发展的做法

(六)如何让两岁小儿学会跳起来

(七)如何对0-2岁小儿进行口语训练

(八)小而开心、开口、开窍训练

(九)小儿游戏的指导

(十)玩插片游戏的指导

(十一)托儿所分组活动的组织

复习题:

一、论述题:

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二、简答题:

1、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2、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有哪些?

三、概念:

托儿所

第八章 幼儿园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理解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掌握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二、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三、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保教目标确立的依据

(二)幼儿园保教目标的特点

(三)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四、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一)体、智、德、美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二)既重视幼儿年龄特点,又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三)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四)寓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中。

(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两害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六)以游戏危机嫩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2、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二、简答题:

1、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2、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三、概念:

幼儿园

第九章 幼儿园的活动

教学目标:了解关于活动的理论,掌握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教学重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角色游戏的指导、表演游戏 教学难点:历史文化学派的活动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一)活动的要素

(二)教育中的活动理论

二、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一)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

(二)在生活活动中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三)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

(四)保育和教育相配合

三、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一)教育活动内容的确定应以本版阶段性的保教目标既有而现有水平和兴趣为依据

(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皱纹的环境资源组织教育活动,不因将幼儿关闭在活动室中,依靠书本的材料内容组织教育活动

(三)教育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官活动,使幼儿各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四)在教育活动中应灵活的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形式

(五)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六)注重活动过程,使幼儿充分参与教育活动过程,用脑、用手、用口、做活动

四、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一)游戏的特点及分类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三)幼儿园游戏条件的创设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2、创设儿童游戏场低

3、配备游戏材料

(四)角色游戏的指导

(五)结构游戏

1、丰富并加深儿童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儿童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

3、帮助儿童掌握构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儿童有目的的、独立的进行构造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建造材料和建造成果

6、玩沙游戏的指导

7、玩雪游戏的指导

8、玩水游戏的指导

(六)表演游戏

1、选择适合儿童表演的作品

2、吸引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3、使儿童自然生动的表演

4、在表演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七)智力游戏

1、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

2、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智力游戏

(八)体育游戏

(九)音乐游戏

五、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

(一)接待幼儿入园

1、接待幼儿

2、晨检

3、幼儿活动的指导

(二)早操

(三)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间隙活动

(五)游戏或自由活动

(六)盥洗

(七)进餐

(八)睡眠

(十)户外活动

(十一)劳动

(十二)散步

(十三)实验操作活动

(十四)离园

(十五)晚间活动

(十六)组织领导幼儿园一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把幼儿一日活动列入教育计划,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主动地发展。

2、要制定一日生活常规。

3、要把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和分散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4、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5、要面向全体幼儿。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怎样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

2、怎样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

3、怎样组织幼儿园

二、简答题:

简述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

三、概念:

1、角色游戏

2、结构游戏

3、表演游戏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十章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的重要意义。

掌握家庭教育的守则。

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教学重点: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教学难点: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亲子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基础。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家庭教育给予儿童的影响是更多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学习如何给学前儿童传授知识的技能,还要学会如何帮助家长教育好儿童,懂得家庭教育的运作规律 一.家庭育儿环境

环境:指儿童所接触的外在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总体

(一)和谐的生活气氛

1.家庭生活气氛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情绪和健康。2.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不断的巩固着家庭关系。3.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的形成。(1)各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敬爱。(2)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二)整洁幽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臵

1.室内家具摆放安全、整洁。

2.保持室内整洁,美化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时有变化的环境可以不断引起儿童的新鲜感,发挥环境中各种物品对儿童的刺激影响。

(三)文化生活的渗透

1.文化生活的渗透,通过多种手段在家庭生活中传播文化。

2.提倡健康高尚的文化生活,父母应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环境,给幼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气氛。

(四)有属于儿童的天地

1.儿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员,有自己的特殊活动,应有自己的空间。2.父母应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和特点创设儿童的空间。3.儿童的天地的放臵要求:

(1)

放臵基本用具(2)

放臵儿童的玩具(3)

儿童天地有儿童管理

(4)

儿童的小天地中摆放的玩具和用品应有更换(5)

应允许儿童在家庭中到处活动

(五)危险事故的防范

1.电器设备的安臵

2.门窗关好,锁好的插销和锁,不许儿童开关 3.管好煤气、煤火,防漏气,烧烫儿童 4.桌上柜中尽量少放易砸散物品 5.管理好药品

6.家具的棱角和牢固稳定的程度也应加以改造和加固,以免碰伤。7.室内留有儿童活动的空间,尽量将家具放臵室内四周。

二.家庭育守则

(一)守则一:作好榜样

1.凡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 2.完美自我,道德高尚 3.自身缺点不宜回避

(二)守则二:恪守一致

1.父母要达到对儿童有一致的认识和评价,这是达到一致要求的基础。

2.父母要对学前儿童特点有一致的认识,从而取得儿童观的一致和教育态度的一致。

(三)守则三:提示在先

1.为了使儿童的活动顺利进行,并为防止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的现象出现,家长采用提示在先的办法。往往是奏效的。

2.提示要有针对性,针对自己孩子易于发生的问题进行提示。

(四)守则四:尊重儿童

1.正确的尊重儿童就是要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

2.尊重孩子,满足儿童的需要就是要充分地理解儿童的需要和提出恰当的要求。

(五)守则五:善用鼓励

1.鼓励的方式多样

2.鼓励场合因事而宜

3.精神鼓励为主,要少采用物质鼓励 4.因人因时,鼓励恰当

(六)守则六:适当回避

3.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向是儿童不宜参与的,不必知道的 4.要养成儿童自己活动的习惯

三.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

(一)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二)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四)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

(五)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四.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

(一)要从小重视品格的养成

(二)良好品行的养成

1.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2.培养儿童同情及助人行为 3.培养协商与合作意识

4.正确培养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

(三)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1.执幼发脾气的矫正 2.过度侵犯行为的矫正 3.胆怯和孤独的改善

4.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问题 5.不良习惯的矫正

五.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一)儿童选择合适的读物

(二)读给一岁以下婴儿听和看

(三)和一岁以上婴儿一起阅读

(四)善于利用图书中的画面内容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

(五)指导自己看书

(六)教育儿童自己管理图书

(七)阅读图书向儿童提供口语练习和认读文字的机会 六.生活中的教学教育

(一)养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初步兴趣

(二)在开心的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学数学

(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渗透数学教育 七.如何看待儿童的绘画活动

(一)现并培养儿童画画的兴趣

(二)让儿童自己决定画什么

(三)使儿童画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画画的技能不断进步提高的根本方法是:一让儿童多看,二让儿童多练.(四)儿童画完以后,成人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应注意画画时的健康因素 八.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问题

(一)儿童看电视的积极效应

1.电视为庆儿童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天地 2.电视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3.健康活泼的电视节目可以调剂孩子的情绪

(二)收看电视的不良影响

1.电视正在毁坏儿童的健康

2.电视文化对幼儿认识活动也有消极的影响 3.电视文化中的某些节目对幼儿是极其有害的

(三)家庭正确引导儿童看电视的做法

1.选择与控制收看电视的内容 2.控制收看电视的时间 3.控制收视距离

4.看电视过程中家长儿童有谈话有交流,不要限制儿童的发问,鼓励儿童积极发表意见和解说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家庭

2、环境

3、自我中心化思维

二、简答

1、家庭教育自身的特点

2、创造家庭良好的育儿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3、指导早期阅读需要掌握哪些科学方法?

三、论述题

论述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利弊及家庭怎样正确引导?

第十一章 学前教育社区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我国农村学前教育 教学重点: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

1.起源: 1844年丹麦教育学家科维隆在乡村创建国民高等教育学校 2.发展:美国为适应各层次的人群提供适当的社区教育 3.社区教育的特点:(1)地域性(2)开放性(3)实用性(4)综合性(5)双向性(6)非正规性

(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1、美国的社区学前教育

2、澳大利亚的社区学前教育 二.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

(一)起步: 1.陶行知1927 年搞乡村教育实验 2.晏阳初 1926 年开展“平民教育”实验 3.梁溯溟 1928 年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

(二)发展: 1.广大社区为学前儿童的优生.优育.优教.创设环境

2.在不断发展与提高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的同时,发展非正规的多样化形成的社区学前的新摆式

三.我国城市在社区学前教育

(一)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1.父母需要上班、年幼的孩子无法照料 2.家长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儿童的发展与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饿社区环境

(二)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1.城市社区人群居住集中,便于社区学前教育的管理 2.共同的生活意识为社区优先育人环境奠定了群众基础 3.城市社区资源丰厚,为社区学前教育提供了人力、物力保证

(三)城市社区学前教育概况

1.积极创设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教育机会 2.以“三优”工程为龙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 3.优化街道地区的社会环境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儿童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

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各种形式

1.幼儿园:接受3、4、5岁年龄儿童

2.学前班:接受入小学前一年的儿童,也可接收入小学前两年的儿童 3.幼儿班:接受3~6岁的儿童 4.草原流动幼儿园 5.巡回辅导班 6.游戏点 7.学前教育基础 8.儿童游戏场 9.家庭辅导 10.家长学校

(三)依靠农村社区发展学前教育 五.社区玩具图书馆的建设

(一)玩具图书馆在国外

1972 年正式成立全英玩具图书馆协会

(二)玩具图书馆在中国

(三)建设和发展我国社区玩具图书馆的意义

1.玩具图书馆是丰富儿童娱乐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

2.玩具图书馆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 3.儿童玩具图书馆有利于培养儿童爱读书的好习惯 4.儿童玩具图书馆也是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的良好场所

(四)社区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形式

1.馆址的选择与设施的配备 2.玩具和图书种类的选择

(五)童玩具图书馆的活动形式

1.儿童在玩具图书馆进行活动

2.儿童把玩具和图书借回家里使用

(六)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管理

1.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 2.玩具图书馆的管理制度 3.玩具图书馆的经费来源

六.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趋势

(一)学前教育的价值

1.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促进大脑发展。(2)有助于改善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2.对社会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接受教育(2)学前教育的投资可降低基础教育的成本,并提高其效率(3)学前教育的广泛实施,减少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4)学前教育的实施消除性别的不会,(5)学前教育有助于重要的社会道德 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保持和巩固(6)学前教育的实施,将社会的目光集中到儿童

(7)改善教育状况可使父母、家庭和整个社区都收益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社区教育

二、简答

1、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

2、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3、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式

三、论述题 学前社区教育的价值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 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人脑组织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哺乳动物。大脑是优先发育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量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2岁半至3岁时脑重量发展到900克至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75%。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合和神经纤维的伸长。(触觉)神经纤维髓鞘化渐渐完成,它能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2、生理的未完成:需要接受教育(狼孩)人脑的发展可能性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需要依靠出生后的文化和教育。一个孩子出生后先是一个生物,然后是自然后,最终将要成为社会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必须要完成社会化,这就需要教育。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黄皮书P15)

只有了解了儿童发展的特点,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指导。

1、顺序性(会坐、爬、直立、行走)

儿童动作发展的三个原则就是顺序性特点的表现:头尾原则、离心原则、大小原则

2、波动型连续性

顺序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此特点可以用语言和动作发展的图表来讲解)在儿童一岁左右时,语言尚处在准备期,儿童尚不能表达,但这一时期,儿童动作发展迅速。在2-3岁时,儿童处在语言发生阶段,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积极主动地说话,能够掌握基本的口语。

3、阶段性

每一年龄段上的儿童都会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因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幼儿园中小中大班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就有很多的不同。在小班中,玩具的数量比较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有自己的玩具,幼儿之间的分享、同伴行为较少。而中班大班则不同。

4、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5、分化与统合

三、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

(一)成熟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皮亚杰

成熟优势发展观的理论认为,成熟时任何一种发展的前提;无视成熟的练习和训练是徒劳的,不能持续的。

代表人物:皮亚杰(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内容)皮亚杰认为认知学习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

从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史儿童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的前提依赖于儿童内部已存在的成熟的图式。环境等外部影响是其次的。(游戏)它重视儿童的主动性、自发性。儿童的发展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出自儿童本省,是儿童主动发现、自发学习的结果。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儿童。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的发学习机会外,还可以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第二种观点)

(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代表人物:华生、维果茨基、布鲁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将重点放在个体内的成熟过程与结构变化上的,强调的是内因的主导作用,而学习优势的发展观则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外部条件,尤其重视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方面。

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儿童的发展,脱离了周围的环境考察儿童思维的发展,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儿童发展的本质。他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个体的生理成熟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成长不是靠内部条件制约的自发性完成的,而是靠个体外部的文化介入,强调教育在发展中的重要性。由于语言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他特别强调语言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之前再第二章讲过,帮助同学回忆有关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即儿童目前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另一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儿童在别人的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运用到实际中,教师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相应的要求儿童到达更高的发展水平。而这种水平的制定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好的教育,不是追随在发展滞后,而是在于超越发展过程,引导发展过程。

(可以让同学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的弊端,从而引入我们该持有怎样的观点)

(三)我们该持有的儿童发展观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闪光之处,但也各自存在不足。

成熟优势的发展观: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外部影响

学习优势的发展观:重视成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容易发生“导演”的现象。

儿童的发展史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将两种观点相结合使用,不可偏废其一。

四、关键期

(一)关键期

“关键期”这个概念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它也被称为“敏感期”。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发现鸭鹅之类动物在刚刚孵化出来时,让其接触其他种类的鸟类或会活动的东西,它们就会把这些东西当做自己的母亲紧紧跟随,而对自己同类母亲没有任何依恋。这种现象好像在凝固的蜡上课上标记一样,称之为“印刻”。同时劳伦兹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我们的人的一生有很多个关键期。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时,关键期就已经存在。例: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脆弱,胎儿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怀孕头三个月是关键期,这一时期处在细胞和组织分化前期,所有的细胞和组织都是按照严格的步骤和精确的规律进行繁殖、分化、迁移和消长,并有条不紊地形成各个器官的原基,对这一环节和步骤的干扰,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畸形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发生死胎和流产。)

当我们出生后一直到我们进入小学,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学前期。这一个时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刚才讲过,在这一阶段中大脑迅速发育,大脑的神经元会比成人产生更多的联结。我国的朱熹也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儿童的教化能够与心智发展相吻合,就会达到一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效果,这时养成的一切品质都会很稳固的。

我们在最开始所讲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是指的一个关键期的问题。个性的初步萌发是在3周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3周岁就已奠定了基础。所以,3岁看小的道理就在于: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已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影子。但是,3周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如果对3周岁儿童的个性倾向做一个总结,并进行分析、鉴定,找出个性上的优点,有意地进行培养、发展,再找出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地进行矫正,就可使这些缺陷和弱点被掩盖起来而不显现,这就是通过后天培养、教育,发挥良好的个性特征,克服不良的个性倾向所取得的效果。由此,也充分显示了个性的后天可塑性。埃里克森也曾提出过,3-5岁是儿童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关键年龄,4-6岁是儿童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

我们刚才所讲的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同样在儿童发育的其他领域也存在关键期。书P48。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除了语言、视觉等之外,其他领域的发展即使是过了关键时期,这些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仍然可以学习,但是发展水平不会很高。(例:自闭儿童的语言发展)。

儿童在关键期学习各种技能最容易熟练掌握,同时通过关键期的学习活动也能塑造大脑的结构。这是一个相互发展的过程。

带领学生阅读书P50材料(例:情绪控制)

(二)关键期的价值

1、儿童的教育要及早进行

胎教盛行。优秀人才成长经历: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2、注意发现并确定关键期的出现

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3、尊重孩子发展的主动性 家长和教师必须要确立的观念

4、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

蒙氏教育:注重感官教育。给儿童提供参加各类游戏的机会。

例:近年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5、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五、学前教育的价值(根据上课时间而定是否详细讲)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1、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2、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1、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会大大提高他们中、小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

2、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学前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

让每一个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也能稳定社会的发展。不受学前教育或没有受良好学前教育的儿童容易导致儿童学业失败,进而导致其成年期的贫穷。而且也会造成儿童认知、情感上的缺陷,从而引发犯罪行为,危害社会稳定。

第二节

学前教育目标

一、学前教育目标概述

我们在谈及教育目标时常会提到另一个词:教育目的。这两个词之间的含义是不同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意识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下为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个分支,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机构提出的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的统一指导思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二、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

1、指导性

2、确定幼儿园教学课程

①儿童中应当发展的行为种类——行为侧面 ②行为得以实现的学习领域——内容侧面

3、提供幼儿园教育的评价标准

三、学前教育目标类型

(一)普遍性目标

总目标,适用于中个学前教育阶段。把一般学前教育宗旨和幼儿园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

特点: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将幼儿园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行为法上的形式加以陈述,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在儿童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是相对具体的、外显的,易于被观察发觉的。

行为目标的设计是有很强的具体性,可操作性,预设性。

例:今天课程要求,教会小朋友数数。外显的行为上的变化,一目了然,易于对学生、教师进行准确的评价。

特点:简单明了、易于把握(相对于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

不足:

1、不适用于所有课程目标。认知不是完全外显的。比如道德评价。例:老师在与不在是否一样

2、过于强调行为目标,会成为强加于教学过程的枷锁,师生的主体性会泯灭。

3、缺乏联系、发展的眼光。将教学、学习划分为一小块一小块,没有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儿童的高级心理和素质分解开来培养容易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生成性目标

引入:由行为目标的不足引出生成性目标

针对“行为目标”的不足,有人提出“生成性目标“这个概念。我们刚才提到“行为目标”强调外在行为变化的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的变化,但有的学习结果很难行为化,它不能完全反映学习的本质特征。同时,在教学中的预设性很强,师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容易被淹没。而生成性目标不同,它否定这种预设性的目标对于实际过程和手段控制,对儿童和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主动性表现出应有的尊重。生成性目标的过程性决定了它不把重点放在特定的行为和结果上,而是放在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上。

生成性目标的基本宗旨是通过活动过程培养儿童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儿童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获得了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突发的问题,而问题的产生是有情境性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由外部事先予以明确规定。

例: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P128 自主性游戏

“生成性目标”对于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兴趣点、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

2、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

特点: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

引入: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奠基阶段。终身学习强调的人要不断学习,学会学习。因而在学前阶段,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幼儿园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让儿童对学习感兴趣的过程。而我国学生比较缺乏这种学习能力。例:南方周末。我们的教育强调了记识。基本功扎实,但是学习和实际相脱节。中国的教育更喜欢使用行为目标,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个性化的培养。——引出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有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所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不是规定儿童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但它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遭遇中学到什么。简单来说,表现性目标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儿童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拓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表现性目标不同于行为目标,它没有标准答案,因而对儿童的评价也不同,它采用一种美学评论式的评价模式,即对儿童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鉴赏式的批评,依其创造性和个性特点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

例:语文雷人标准答案

特点:

1、反对把教学目标技术化的取向。

2、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个体性,注重课程的情境性。强调个人接受既有文化时个性化,强调个人对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3、不主张完全取消行为目标。

在艾斯纳看来,这两种目标模式对课程来讲都是需要的,且也都存在于课程实践中,但他们需要不同的课程活动和评价过程。行为目标适合于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概括人的较低层面的素质),从而使进一步的探索成为可能;表现性目标则适合于表述那些复杂的智力性活动,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并且,这类活动有时需要发明新的智力工具,从而导向创造性的活动,这使文化得以扩展和重新构建而保持勃勃生机。

4、允许差异的存在,评价上主张一种批评、鉴别式的评价方式。

(五)、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不是以儿童表现出某种变化为直接目的,而是期待儿童自身产生某种特定内容的体验。体验分为两种:

1、直接体验:游戏、活动。

2、间接体验:读书、试听。

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直接体验。幼儿感官丰富有利于其自身认知的发展,因而在幼儿园中,教师要让儿童多进行游戏活动,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社会生活。在体验中丰富感官认识,促进儿童身体、思维、自信心等能力的发展。

强调体验性学习。书P55

第三节

学前教育原则

原则是儿童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每一位教师应该将这些原则内化,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体现。

一、儿童本位

平等看待每一位儿童

(一)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教育的阶级性 精英主义

大众主义:每一位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①平等: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平等、公平②高质量: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到达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学前教育 介绍美英等国学前教育的情况,反观中国的学前教育。

(此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我国的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我国学前教育还很薄弱,尚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园率仅50%且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困境主要表现在:

(1)入园难

(2)农村等贫穷偏远地区学前教育的落后、缺乏(3)学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对于儿童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亲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依恋)。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师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教师的言行观念会影响儿童(小朋友:我们不要和他玩,老师说他是个坏孩子;流动儿童;父母亲的职业)

2、扎实的专业知识、高素质——能够正确的教学: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幼儿园中感受到关怀,建立自信心,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正确地教育小朋友,帮助他全面发展。

3、杜绝体罚。(怎样看待体罚这个问题,怎样界定体罚,适当组织同学讨论)这一点适用于幼儿园。学前教育不仅幼儿园,同时也是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在家教中,也存在打骂孩子。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例:偷窃行为

百度百科: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成年人(如父母或教师)对小孩身体使用的惩罚,其严厉性从打手心到打屁股不等。

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段内容简略带过,学生可自己学习)

(一)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促进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四)促进儿童交流能力的发展

(五)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六)促进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 解析“个性”。

我们常说的“个性”常指特例独行。

心理学:个性主要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这主要指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标性。着主要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对现实的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家孩子管、人生观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系统、气质系统和能力系统。个性是在儿童2岁左右开始萌芽,3-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发展。

个性发展:

1、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2、有独立性,独立的思维,不要永远人云亦云——会学习会思考的表现(招聘中,喜欢有思想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公司有活力。国家也同样)

3、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交融,它们不是对立的关系。

4、个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发展个性、充实个性就需要不断的吸取新知识。独立的思想也是因为要多看多读多交流才能形成,要终身学习。——学期教育是基础。

在教育中,主张个性化教育,反对一刀切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调动儿童参与探索的积极性,保障每一个儿童以多样个性为出发点的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幼儿园的使命在于,培养每一个儿童成为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构筑学习共同体。

四、重视游戏

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他们实践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儿童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还要通过游戏来满足精神需要,游戏时儿童的权利。

1999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1、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游戏时对幼儿园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3、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邱学青P125)

(一)游戏的特征(邱学青P12-13)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游戏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处于身体的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带给儿童快乐的享受。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儿童之所以游戏,就是因为处于自发、自愿的需要。游戏的目的存在在于主体的内部需要,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儿童在游戏中将显示难以实现的愿望,降低到实际能力所能承受的水平,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主宰儿童自己的世界,不受他人支配。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儿童玩医生病人游戏)

3、游戏时一种假装行为,具有虚构性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二)定义

游戏时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

(三)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详见:邱学青P24-44)

1、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1)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自我中心语言、交流沟通语言)(2)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自由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邱P32)

2、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1)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2)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3)游戏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

(4)游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1)游戏可以让儿童体验积极的情绪,帮助儿童宣泄消极的情绪(2)游戏可以丰富、深化、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4、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1)游戏是发展基本动作的重要途径(2)游戏促进儿童运动能力的提高(3)游戏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

(四)游戏的教育意义(留给学生自学)

下载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梅主编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工作2014-15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工作会 各位校园长,上午好! 请大家在会前将手机调为静音状态,会场保持安静。 结合市教育局基教处的工作部署以及县局提出的“校(园)管理延伸年......

    2007学年第二学期学前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2007学年第二学期学前小学 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013—2013第二学期学前专业教研组工作总结(推荐)

    2013—2014第二学期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工作总结专业教研组组长:姜艳2014-6-1 忙忙碌碌又是一学期,时光转瞬即逝,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还没来得及静下心来对自己的......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8

    第八章 幼儿园的教师 一、教育目标 1.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培训形式。 2.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 3.掌握幼儿园教师的只能结构。 4.把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7

    第七章 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 一、教育目标 1.了解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内容。 2.理解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3.掌握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学会设计幼儿园家......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5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社会教育 一、教育目标 1.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 2.理解幼儿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3.掌握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4.学会组织和......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6

    第六章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一、教育目标 1.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种类和价值。 2.知道如何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做好准备。 3.掌握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知识和技能。 4.学会指导和评......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3(大全)

    第三章 学前教育观 一、教育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幼儿成长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能够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观。 3.重视学前儿童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