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

时间:2019-05-12 22:1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

第一篇: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

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各教学技能运用得如何?

教学设计: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篇)

一、教学理念:

人是社会人,要想获得生存和成功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人际环境。作为一名中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人际关系的困惑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构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关重大。

本活动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学会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活动课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训练创造力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

(一)、导入:创新之魅力篇。

1.让学生观看一系列广告,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2.提问题:“看了上面的广告,请同学们说说看创新到底是什么?”引出创新的简单含义:“创新就意味着突破、飞跃和前进。” 过渡:请同学们说说看我国的科技创新有哪些?(引到我国最早的伟大创新——四大发明,激起学生了解我国现在创新水平的情况,进入下一环节。)

(二)、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一种潜在心理能力。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思考]:案例中,我们能否发现创新思维的一些特征吗?

2、创新思维特征

A 敏捷性:指思维的反应能力,敏捷就是思维活动迅速灵敏、连贯有续,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B 灵活性:指思路开阔,灵活就是能够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能够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C 独特性:就是求异和求新,打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束缚,找出别具一格、标新立异的新思想、新观念 小结:创新能力是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激发出来

(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1、思维敏捷性训练

活动

一、请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土”字结构的字,越多越好。活动

二、请在十字上最多加三笔构成新的字。

2、思维灵活性训练——找出“麻绳的用途” 活动

一、麻绳的用途。活动

二、砖头的用途。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长记录,然后统一写在白板上(或者读出来)小结:实际上麻绳的用途接近无穷:

用于燃料方面,用于制作家具方面,用于制作装饰品方面,用于捆绑方面,用于玩游戏方面,用于数学上,可以做成数字、符号、做成算式„„ 用于音乐上,做成各种音符 用于做成外文字母,进行拼读 „„

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现在找出麻绳的用途不多呢?我们在找麻绳“用途”时受到什么因素影响? 小结:受思维定势影响,没有充分发挥想像,思维的发散性不够,思路欠开阔灵活。

3、思维独特性训练 活动

一、“漫画接力”

请你们利用四种简单图形——三角形、圆形、矩形、直线,画出有意义的图画,并给图画起名字。要求:(1)一个人先画一个开头。(2)然后其他同学依次接着画。

活动

二、“广告设计”

请你们利用创新的知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出一个静态的平面广告,附上一句话的广告语,并派代表解说。

(四)挖掘创新潜能。

问题: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 小结:学科学习、扩大知识面、总结生活经验

(五)总结:

创新能力并不神秘,它只是一直被我们忽视的一种心理潜能,希望我们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努力挖掘创新潜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我在这次教学设计主要运用到了一下几种教学技能:

(1)导入:在导入阶段,我运用了直观导入的方式,给学生们看了一些有创意的平面广告。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思考这是为什么产品设计的广告,你如何解读,创意在哪里。这些广告图片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有趣的问题情境,极大的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一种切身体验,创造性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大的价值。

(2)讲解:导入阶段结束以后,引入了本课的主题创新思维。接着我对“创新思维”这一概念性知识,为学生们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引导学生对于这一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紧接着,我采用举例子、引导学生们想象和联想等方式,为学生们讲解了创新思维的几个特点。

(3)学习支架:为了让学生们对创新思维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景任务让学生们完成。在讲解阶段为学生们介绍过的创新思维特点,将有助于他们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学生们思索问题解决方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

(4)提问:在创新思维训练结束后,通过提出“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这一问题,启发学生讲创新意识带入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启发学生更好的思考。

(5)总结: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对创新的本质,创新思维发展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内容与生活经验的统一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试论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一下几个新要求:

(1)新课程认为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需要创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学习的情景。

(2)新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强化方式,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保持学习力量。

(3)课堂被人为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当注重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4)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情绪以及授课效果有敏锐的观察。

(5)新课程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这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建立支架同时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6)新课程强调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结束语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把学习内容扩展开来,学到活的知识。

(7)新课程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 与“合作”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运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相配合的提问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

(8)合理使用教学媒介,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示规范的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技能具有指导意义。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信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师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课堂教学技能。例如新课程理论对课程、学生、教师、学习、教学、教材、评价等方面又了新的解释,这些新的理念就对教学实践以及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技能有了新的要求。

课堂教学技能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与发展的。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不同,也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技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技能能促进让实际的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技能的不断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又促教学理论完善与发展。新的教学理论,大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

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

所以,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技能三者是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第二篇: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

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各教学技能运用得如何?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

课题: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

2、过程与方法:体验服饰艺术与民族、生活与审美的密切关系,了解民族服饰从设计到制作的答题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挖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民族服饰的简易画法。

教学难点:真实、生动地表现某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教学准备:画笔、画纸、范画、电脑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5分钟)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请同学们认真看,看完后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受。(看视频)

师:好了,谁来说说在刚刚的短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哎、说的很好,观察得真仔细。准确的说是中国的56个民族的服饰。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这些精美的服饰画下来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板书课题。

那么服饰和服装的区别在哪呢?让老师来告诉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板书:课题;“服”,指服装;“饰”指装饰;所以服饰是包括服装之外,还有头饰、手饰等。)板书:服饰:服装上的装饰.二、讲授新课:(7分钟)

通过了解某几个民族的服饰的外形、结构、材质、特点以及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学生感受中国地域辽阔,了解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师:在刚刚的短片里,带给了同学们什么感受呢?(生交流)

师:说的非常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服饰是丰富多彩的,是多样化的,但同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又是独一无二的。好,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民族,并说说为什么?

生:苗族。喜欢它的头饰,很漂亮。

1、苗族

师:好的,苗族。我们一起走进苗族的生活。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饮食习惯跟我们差不多,均以大米为主食。

苗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在于银饰,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起头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百鸟朝凤等图案。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前胸戴银锁。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的造型手法;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绿。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看着苗族的服饰,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2、傣族

生:傣族,喜欢它婀娜多姿的舞蹈。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做的不错呀,知道傣族的舞蹈是美不胜收呀!那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欣赏傣族那美丽的服饰。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 4 0 0 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傣族信佛教,认为男人一生一定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所以男孩一到七八岁就要削发为僧,开始过宗教生活。送孩子入寺为僧是件大事,全家举行隆重的仪式来庆祝。孩子一旦踏入佛门,二三年后还俗。妇女虽然不入寺为僧,但也都是虔诚的信徒。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看上去婷婷玉立,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小袖衫,长管裤,用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

3、维吾尔族

师:同学们,老师呢,最喜欢的是居住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民族吗? 生:维吾尔族

师:真聪明,就是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我最喜欢的是它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

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维吾尔人穿著鞋靴是传统的习惯,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千年以上。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4、三个民族服饰对比。苗族最特殊的是银饰;傣族的服饰紧衣统裙;维吾尔族是男女都带帽子,色彩非常鲜艳。

5、小结: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服饰美不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一无二的民族以及特色的服饰,才让我们的国家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不管我们是哪个民族的,都应该和睦相处。

三、课堂示范:(8分钟)

师:好了,了解了这几个民族后,相信同学们都已经被这些精美的服饰深深的吸引住了。可是,我们该怎样去把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画出来呢?现在,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是怎样一步步把复杂的民族服饰画下来的。

第一步:整体把握,画出对象的外轮廓;

第二步:在外轮廓的基础上把对象的每个部位分出,使对象成形; 第三步:深入画出服饰上的细节,是画面完整; 第四步:根据民族特色上颜色。

四、课堂练习:巡回指导(15分钟)

五、学生作品展评:(3分钟)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民族服饰、了解几个民族习俗、分析了民族特色、还初步学习绘画民族服饰的方法;感受到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服饰的丰富多彩,艺术的博大精深。

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手绘的民族服饰;

2、有兴趣可采用废旧纸片进行拼贴的方法。板书设计: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

地理位置

服饰特点 气候特点

形成原因 民族风俗

宗教信仰 分析与反思:

我觉得首先必须要掌握的就是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必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用各种教学工具,达到课堂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课堂关注必不可少,与学生的互动可以使课堂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觉得本节课最好的地方在于学生能够很投入的进入探讨环节,对如何进行简易绘画民族服饰非常感兴趣,老师在示范时非常认真观看,以及踊跃提问,如何才能画的更好。学生们讨论很积极,自主探讨,学到了很多知识。由于教学时间不长,教学实践缺乏,所以,本节课我基本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来进行的,没有太大的临场发挥。如果我再上本节课,首先,我会给学生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我会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我最需要提高的就是自己的教学水平,多进行教学研究,多向前辈学习请教,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尚未摸索到较好的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积累经验,并积极听组内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详细分析教案内容):

一、本节课实施的教学策略有:

1.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对比式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成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美感得到质的升华。

2.适当的讲解,对中华民族服饰以及服饰的画法通过教师的范画及学生的作品点评达到正确提高学生的美感、及绘画能力的效果。

3.猜想验证,如:出示一幅民族服饰的图片,先由全班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猜想结论,最后得到验证。

4.多媒体演示,如:使用视频,将56个民族的服饰都展示出来;多媒体演示起到很好的效果,把学生陌生的东西展现出来,利于学生产生兴趣及有初步的了解;

5.小组讨论,如: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结论直接肯定或直接否定,而是先由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深入讨论,从中理清思路。并且创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二、本节课如果再上,我会做什么改进?(教案中红色部分为修改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流程设置上比较合理,能够层层递进,先让学生了解民族服饰,再着手教学生如何进行简易的绘画。这是本节课练习的优点,不足之处在于讲解时对比性不够,可以在导入时关于“服饰”与“服装”进行解释对比和讲完三个民族可一起进行对比:(例如):那么服饰和服装的区别在哪呢?让老师来告诉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服”,指服装;“饰”指装饰;所以服饰是包括服装之外,还有头饰、手饰等。

三个民族服饰对比。苗族最特殊的是银饰;傣族的服饰紧衣统裙;维吾尔族是男女都带帽子,色彩非常鲜艳。

在讲解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前提下,要先讲述一些其民族的居住地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试论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新的要求:

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教师应不断更新课堂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单一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的“学”;重视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找出存在不足之处并努力去完善。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技能等有新的要求。

(1)课堂导入新颖的技能。相比传统课堂,对导课艺术越来越重视,不仅要求紧扣教材内容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2)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是在被动的学习,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但是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开展活动式教学,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操作、思维和体验来获取知识。活动式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的。问题情境设计的好坏,能否把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思维活动全部调动起来,就成为这种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3)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师要学会把学生的交往活动纳入教学认识活动中,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4)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知识的创新。在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5)教师还需具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看重使学生“学会”,更看重让学生“会学”,可以说“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新课课程改革要求具备的最重要的教学技能。

(6)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结合网络平台,综合各类信息的整合、运用多媒体平台展示,更好的诠释知识。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也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内容中积极渗透信息技术的思想,尽可能的发掘学生的才能,使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勤于探究、乐于思考,不断地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其才能为课堂教学的资源!(7)教师进行反思的技能。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和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鉴定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理念指导实践,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它们是一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关系。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教学理念是基础、是指导,教学实践是行为,教学技能是手段。

课堂教学理念是一个教育者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科学新颖、与时俱进的课堂教育理念,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经验反过来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使我们的教学理念得以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践就是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加之以实施的过程。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技能;而教学技能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学能力,它在充分发挥教学理念的前提下,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而我们在实践中提高的教学技能能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技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第三篇: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

1、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各教学技能运用得如何?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为例,来分析及反思一下我在这节课上教学技能的运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材重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因为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八年级学生思想品德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有学习,这些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理论性也很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全部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70%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采用直观式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2、学法: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受益无穷。”教学同样如此,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学法。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技能的分析与反思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良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为了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科学地掌握知识,本节课主要从以

下几个环节入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歌歌颂了哪位历史老人的丰功伟绩?歌词反映了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中国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学生回答: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此导入对本课内容的讲解(教师板书:第9课 改革开放)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历史。

2、投影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预设问题: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视频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预设问题: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小字部分,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总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了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教师总结;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9年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利润34.9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2、预设问题: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设计意图:用歌曲形式导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新的学习主题。听歌后请思考问题: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并用视频展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1980年开放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为了吸收侨资、外资;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图,请3位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中: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视频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4、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第三环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视频播放:播放视频《改革开放30年经典瞬间》,增加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第四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生完成当堂小测)

强化技能: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在本节课,本人采取了多种强化技能。1.语言强化: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各种发言,都予以了言语的肯定、支持与鼓励。还有在学生做笔头练习的时候,也给予了语句上的强化,如:“做得对,继续努力。你课上听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非常棒。”等。2.动作强化: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1)目光:课堂上,学生无意间的一句闪亮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的目光,对于羞涩的学生给予了鼓励的目光等。(2)手势:同样的,学生回答正确我在课堂上翘起拇指表示赞扬;学生回答期间,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让其余同学安静倾听;精彩的口语表演以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3)表情。(4)接近。学生做自主学习部分时,接近其身边弯腰观看学生活动。

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语言沟通技能:本节课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注意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吐字发音清楚,音量适度,语速适当。并且注意到了自己的有情感是与教学情境相适应的,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的好处,带给中国的新变化,相信言语表情

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可以更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观察技能: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图片的观察,更好的让他们感知教材,并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课堂上我也通过这种方式感知学生学习行为,感知课堂情绪和了解自身授课效果。并及时地进行改进。

结束技能: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及时的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以及理清了思路。

提问技能:在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提问技能:1.记忆性提问:在授课过程中,把与本节课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了提问。2.理解性提问。在讲授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提出理解性提问,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3.分析性提问。4.评价性提问。在“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班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本节课中我灵活地采用了多种提问,很好得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调控、巩固强化所学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等的作用。

此外,本节课,我还运用了传统的讲解技能,以及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我灵活得运用了多种讲解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思考,通过对比及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媒体运用技能。使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归纳对比能力得到锻炼,更加形象的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2、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试论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给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这种新内容是以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理论为依据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也是以这个为前提而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要在原有教学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内容。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改革,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教学技能的生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推行需要教师教学技能的支撑。这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在原有的教学技能上停滞不前,而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更新观念,对教学技能进行“二次开发”,即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再解释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等。

首先是课程观的变化,从课程的价值来看,由“单一理解”变为“多元解读”,课程的目标从“单一目标”变为“多维目标”,课程发展也由“学习层面”转为“发展层面”,课程资源方面,从“教材唯一”变为“生活整合”。其次是教学观的变化,教学观变为一人为本,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平等对话,让课堂教学同构共享;实践体验,让课堂教学灵性闪光;预设生产,让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师生观也发生了变化,老师的角色由“教父”变为倾听者,由“灌输者”变为引导者,由“裁判员”变为欣赏者。另外,评价观也发生了变化,甄别选拔变为促进发展,变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提高情境创设等技能,加强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与沟通,课上通过强化目标、教法和学法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等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课下要多关注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提问技能上,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如要明确问题的重点,提问形式多样,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还要考虑到用语简明扼要,适合学生接受,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之后还要认真分析和评价;另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体。要理解三者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理解三者的内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实践,是人们从事的有关教学的一切实际活动。而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即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

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首先,教学理念可以从一个理论的高度,从理论、操作和学科等层面,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只有充分领会了教学理念的精髓实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而反过来,教学实践又是教学理念形成的基础,人们只有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才能反思、研究、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调整、促进、发展教学理念。其次,教学实践与教学技能密不可分。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而这些技巧都必须通过实践,也就是反复练习、不断改进逐渐形成。反过来,教学技巧的不断提升,也促进教学实践更好的开展进行。第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教学技能,一部分是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通过反复练习或模仿而形成的教学行为系统,因此,教学理念对教学技能的提升起到指导性作用。而教学技能的发展,也会促进教学理念提出改进和发展,对实现数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1、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

1、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各教学技能运用得如何?

答: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下面我将以《平面展开图》这一节来分析一下我对教学技能的运用。

首先是教学设计,因为本节课主要学习各种常见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包括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所以我提前两天让学生自己制作这些图形,希望让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了解简单多面体与它们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准备将课堂教给学生。

其次课堂教学,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以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为例,分组进行展开,老师在课堂中进行巡视,必要时给学生以提示,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分出找出情况最多的那一组。让其组员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组合作比较好,能发挥全组的聪明才智,但是有些学生的积极性就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是比较失败的地方。

再来是作业的批改与课后辅导,我发现学生有明显的眼高手低的情况出现,导致作业中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另外我发现学生课下一般都是未经复习,就直接进行做作业,这也是部分同学作业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教学评价方面,首先是自我评价,我认为这堂课学生的参与性还是很高的的,能够积极的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和老师的互动也很好,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其次我咨询了听课的老师,了解到自己在活动环节花费的时间有点长,导致进行小结的时候时间有点紧张。

教学研究方面,因为是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探索的,所以能够让学生通过验证过程的体验,掌握平面展开图的判别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好的锻炼了学生。

总得来说,我认为我的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但是对于时间的把握和知识的合理分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2、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试论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新的要求:

(1)应试教育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教师按既定目标和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而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开展活动式教学,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操作、思维和体验来获取知识,为此,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也就成为素质教育对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基本的要求。从目前的研究看,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围绕教材内容设计的问题情境,第二类是围绕生活情境设计的问题情境。

(2)应试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与交往活动是相分离的。素质教育不同,它非常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生认识和发展中的作用。所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就成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的又一项基本的教学技能。

(3)应试教育把教学定位于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只强调学科课程,只重视学科课程。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知识的创新。所以,除了重视学科课程之外,还开设了独立的研究性课程。

(4)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间互动方式则是对教师的又一项要求。

(5)教师还应具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教学反思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能让不同个性的学生有所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通过反思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得失,及时地调整和改变教学行为,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合理。

关系: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理念需要实践进行落实,而实践需要好的技能才能实现。

首先课堂理念是一种理论性的东西,它讲的再好,说的再漂亮,没有实践的支持,一切都是空话。我们需要将理论上的东西转化为实践,才能看出这种理念是真好还是假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如果没有好的课堂理念,那课堂实践就没有了指引的方向。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其次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是说行就行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这时课堂教学技能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有了好的技能和技巧,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感觉到进行实践的好处与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进行学习。

最后,课堂教学技能就对课堂教学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与帮助。所以,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五篇:为学教学设计一

《为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教学要求〗

《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两课时完成。按:就体裁而言,本文是议论文,但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立志学习的道理,不宜从体裁特点进行分析。

A(适于一般水平)

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出下列字音:逮怠迄屏鄙恃钵为语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吾|一瓶一钵|足矣”“顾|不如|蜀鄙之增哉?”

2、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答疑、提问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实词:

为wei 做、求

昏:愚笨

之:往

怠:松懈

语:告诉、对说

虚词:

无以:没有什么

是故:因此

之:做助词用,无义。

3、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

明确: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4、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视学生程度,好的班级钢讲,差点的班级粗讲)

①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人思 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②第H段“吾昏、府。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分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

③为什么把“蜀鄙二增”的故事放在事无难易结论之后,可不可以颠倒过来?作者为什么选取与“为学”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证,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确: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结论、观点,所以不能颠倒过来。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于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同时,让我们再次明白了开头为什么从天下事起笔,这为文中选取事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文章结构的缤密。

④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憎”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凭恒心、靠毅力最终获得成功。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⑤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5、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学生的感受发散展开,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三、留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习(2)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一、导入。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无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 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教师: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现在读一遍全文,请大家把这段话找出来。(“吾资之昏„„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也可用“是故聪与敏„„咱力者也”这一段)

教师:龟的胜利和兔的失败都可以各用两个字来概括,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从中借用四字来说这一点。(“自力”“自败”)

二、正音、解词。内容见地

补充:①“其与昏与庸元以异也“要注意”其与„„无以异”这种句式,意思是“那就跟„„有什么不同”。

②“然则昏庸聪敏之用”:这样看来,昏庸和聪敏的效用。用,效用。功能。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冲的“僧”,专指贫僧。

三、整体感知。

教师: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示子侄”塔什么意思?(写给予侄们看)再读全文一遍,说说从什么地方你能看出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晚辈们写的。(自由发言)按:以下所列要点也要用问题来启发,必要时应再诵读课文中的某些语段,让学生仔细品味。

要点:①反复说明不要依靠聪明而要勤奋努力的道理,表明了作者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可谓情深意长;

②用蜀鄙二僧设喻,能发人深思,可谓深入而浅出;

③用读者口气说话,如“吾资之昏”“吾材之庸”等四句,语气亲切,使人容易接受。

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是故聪与敏„„咱力者也。”)现在,我们该懂得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请大赛说说。(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父母、师长等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

四、练习背诵全文。

分段进行。步骤是:自由练习背诵,归纳段意(见A),然后检查,而以诵读指导贯穿其间。下面只列出指导要点:

第一段指导要点:

①包括两次设问:前一次问“天下事”,是就一般情况设问;后一次问“为学”,是就学习设问,这是正意所在,要用递进的口气读,读得层次鲜明。

②两次自答,有正有反,正为宾,反为主,有示警之意,要强调“不为”“不学”两句,使有对比色彩。

第二段指导要点:

①也从正反两面说道理,却是正为主,反为宾,从以曾参传孔子之道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正意是,天资差能努力学习就能取得成就,“不遗”“旦旦而学”“久而不怠”诸语应重读。下一层,说“反”,虽轻读,但须有批评意。

②“传之”后当作一顿,然后用深沉感叹语气读最后一句。

③本段中虚词较多,大多与语气有关,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教师能领读一遍最好),也有要讲的,即“其与昏与庸”中的“其”(加重语气)和“卒于鲁也传之”中的“也”(有肯定之义,但要轻轻带过)。

第三段指导要点:

①全用叙述调读,可分三小层:先指出二僧有贫富之别;接着写二僧对话;最后说事情的结果。要读出层次感。

②对话应摹拟人物语气,贫者有信心、有勇气,富者骄而惰。注意“子何情而往”一句前后语气不同:前以问为主,而有轻视意,后则纯是蔑视口吻。

第四段指导要点:

本段为全文核心,语气变化频繁。

①“西蜀”句是承上作结,先叹路远难行,后赞贫僧之志。“之”,轻读而语气舒缓。“也”,轻微感叹。“而”,先抑后扬,有转折意,须重读。“焉”,收束语气。

②“人之”句,正意所在,劝勉子侄之意。

③“是故”作一顿,以下皆训诫之辞,要读得庄严。“可恃而不可恃”句,重在“不可恃”,所以示诚;“可限而不可限”句重在“不可限”,所以示训。“自败”示诚,“自力”示训,告当重读。

五、趣味练习。

阅读下面几句话,并与原文作比较,说说这样改写好不好。

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贷粮不足,故未成行。于何情而往?”喷者日:“吾所传者,志耳。干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日:“于诚勇者,吾恨不与子俱往也!”

说明:如教室里没有投影设备,也可用听读法:教师先慢读一遍,略作解释,再读一遍,然后学生发言。

小结:改文将官者未能行的原因以及听贫者南海之行的叙述后的心理状态都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就没有品味的余地了;贫者说“吾所传者„„”这番话有点向富者挑衅的味道,不合乎人物性格,“送行”一语多余,原文“自南海还”已经表示他去过了。

问:从比较中你能看出文盲叙事的特点吗?(简洁。典雅,有许多言外之意要用心品味。)

六、留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感想。

下载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三中的最后一节,作为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产业转移在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

    设计与材料—以水杯为例

    水杯的材料选用 杯子的类别很多.可以根据材料分类,比如陶瓷杯,玻璃杯,塑料杯,不锈钢杯,木鱼石杯,景泰蓝杯等,可以根据功能分为日用杯,广告杯 ,促销杯,保健杯等,可以根据寓意分为......

    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以“南京大屠杀” 为例

    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 方美玲 (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 一、“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现状分析 “南京大屠杀”是表现“日寇暴行”的典型历史事件......

    《为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

    一、翻转或旋转图像 教学设计

    翻转或旋转图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画像蝴蝶这样的轴对称图形。学会根据需要对图形进行选定、复制、粘贴与翻转操作。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信息技......

    我为自己鼓掌教学设计

    篇一:《为自己鼓掌》主题班会【三3】执教时间:执教者 :班 会 课 教 案颜小源 篇二: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掌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教学设计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审题并合理选材。 2、通过一件或多件事证明自己。 3、把事情写具体、生动(扩写法、1、添枝加叶法2、巧用修辞法3、活用描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