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3.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对其它区域进行分析,学会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设置问题情境,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3.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尝试小组合作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
1.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教学难点】
1.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3.运用已有知识,对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进行分析。【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必修2影响农业
区位因素
1.引导学生读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并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干湿区图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活动: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小结:(P61图4.2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渡:光热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因素,纬度不同,作物的分布也不同,除热量条件外,作物生长还必须有水分,光靠天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还需要灌溉水源,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及分布?
(设问转折)除了气候和水源对农业生产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
1.出示幻灯片:东北地区地形图(问题情境)不同地形对农业生产同样也有影响,请同学读P61 图4.3 东北地区的地形,思考:(1)东北地区有哪几种地形?分布有何特征?(2)不同地形对东北地区农业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引入学习主题。
1.思考回答,并根据位置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纬度高,近海——
温带季风气候)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量对农业
生产的具体影响。
3.读图找出东北地区主要河流,得
出灌溉水源较充足。
学生通过读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为下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1.学生活动:请学生上黑板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
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先通过读图获得现状信息,后对现状进行相关联系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2.小结:(1)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优质的草场);(2)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3.设问:土壤的营养物质会影响农业生产哪一方面?(小结):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过渡: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地区内部的地形也是有所差异的。那么,除了地形它内部的气候有没有差异呢?
(读图思考)引导学生读课本P62-63图4.4和4.5,回答:(1)东北地区内部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2)对比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东坡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试着分析原因?
2.思考回答。(土壤肥沃,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仔细观察图4.4,回答问题。
读图4.5,通过对比得出地形对热量
和降水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表达能力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如何安排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一、地理条件
1、范围
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2)地形(3)土壤
3、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篇: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崔闽
第二课时
课题范围:后两个框题。即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 授课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东北作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
2.能够分离并理解东北地区农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农业的发展方向。
授课重点: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和农业发展方向。
授课难点:农业专业化生产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授课过程:
课间播放背景音乐《大东北》,以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和调动气氛。
[导入新课]
欢快的歌曲声中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东北地区农业的丰收景象。不仅歌曲在称赞,全国地人民对东北地区的农业也一直非常关注。那我们就了解一下。
[出示资料]张国宝:东北黑土地素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这个作用越发明显,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现在已达到1/3。
[教师据材料提问]那东北地区粮食的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建设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学生思考并回答]商品率高的原因:
1.产量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
2.地广人稀,人口少,人均占有量高。
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因:
1、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而东北地区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且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较好。因此,在我国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下,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教师转折]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出示图片(机械化)(东北商品粮基地分布)]
[学生得出结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与地区专业化生产
[学生分析原因]机械化──地形平坦,集中连片;耕地面积广
地区专业化生产──区域内部地理条件的差异
[教师解释]地区专业化生产概念:由于地区内部条件存在差异,因此根据国家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不同农作物的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
[学生看图,分析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
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作物种类以春小麦为主。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大型灌区。
玉米:中部松嫩平原。这里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教师过渡]东北地区的玉米分布在我国著名的玉米带,美国的农业专业化十分典型,也形成了分布集中的玉米带,那两国玉米带在分布条件上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例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等。
且生产规模都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
不同点: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较低。且经营方式不同,我国是国营农场,美国为家庭农场,而且美国玉米带的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
[转折]通过比较,我们得知,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并不是尽善尽美。
[设问]那现在东北地区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同时出示东北地区几幅图片的比较)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以补充]
由于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问题跟上]那你认为政府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学生继续回答]要实现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相结合,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教师继续设问]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想靠继续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加之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条件不同,那么东北地区的不同区域的农业该如何继续发展?现在政府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通过专家智囊团的充分讨论,假设你们就是东北政府请来的专家智囊团,每一组的专家所擅长的领域略有不同。平原、西部草原、山区,针对东北农业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你们将会给东北的行政长官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下面我们的智囊团就平原、西部草原以及山区农业的发展进行讨论,并用关键的词语和简短的句子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写在纸上),东北的农业是否能够发展起来就看各位专家的团体力量了。
参考答案如下:
[教师可适时解释和适时补充]
1.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
[说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威胁。
2.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以图4、13为例。以三江平原较为普遍的沼泽地为中心,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栽培业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的良性共处。
3.西部草业和中部平原区,能够既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也能使中部产量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密切协作,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转折]通过专家智囊团的充分讨论,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发展重点。可见咱们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小结]咱们学习东北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局限于东北本地,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清晰的分析思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首先要了解其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其发展的优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发挥优势,要解决问题,继而实现本地区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折]东北地区虽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可是与南方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那南方地区到底在发展农业方面有哪些有利条件呢?根据本节的思路,咱们专家智囊团再接再厉,课下讨论论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南方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为基塘生产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手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粪、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的回收利用了。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密切相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砂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低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成功地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结束本课]既然基塘农业这么好,那咱们当地也发展基塘农业,可以吗?(当然不可以)那既然不可以,那本地发展农业的条件是怎样的?你了解吗?如果不了解,那本地的农业该
如何发展?家乡的父老乡亲如何能够放心的将家乡的将来交给咱们呢?所以咱们就把了解家乡农业的发展作为咱们课下的实践作业。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典型教学设计研
究》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高中地理
姓名:赵文军
【课程分析】在初中,学生已对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是以东北地区为例,讲解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节课和本单元其它两节课对整册教材起到总结的作用。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点是针对所出现问题应采取什么途径来解决,从而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学情分析】通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打下基础;在分析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差,但该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发言、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相信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能顺利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三维目标。
【设计思路】用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指导课堂,在教学中贯彻“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的设计不拘于课本,遵循三个层次要素,即“观察、思维、迁移”。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因学生在初中对此有所了解,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整体感知;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点应在探究“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原因及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出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地开展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并让学生通过模拟扮演局长角色,探究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应用中提高;因东北地区离我们较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播放视频,目的在于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发展农业的自然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3、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件投影】材料一:美国经济学家布朗20世纪90年代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他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加,中国水稻平均单产量绝对不会超过日本,中国人不可能养活自己。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听后拍案而起,斩钉截铁地说:“高科技养活中国人!”他的学生罗啸自信地说:“中国人养活自己。”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坚定地说:“我们自己养活自己。”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2003年我国水稻单产已经超过日本;李振声培育的杂交小麦亩产700公斤。然而,同学们也应看到我国许多地区由于人们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请看一段环境退化视频:
材料二:播放一段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的录像。
教师因势利导: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下面我们以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为例来探究农业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情激情,用布朗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导入,激发同学们爱国心及责任感;一段人类不合理活动破坏环境的录像又能使同学们认识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简要实录:当看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他的学生罗啸,“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信心十足回答布朗提出的《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个问题时,学生们很激动;在场的老师们也很感动;当介绍我们中国人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时,同学们感到很自豪;最后看录像时,同学们神情又沉重起来,认识到发展农业一定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课件投影】结合课本插图,认真阅读课本前两目,自主思考,积极回答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有什么特点?
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有哪些优势?指图说明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区。
3、东北地区有哪些利于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这些条件对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突破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学生基础较好,已有一部分初中知识做铺垫,再通过自学,应该很容易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需要老师讲;地理离不开地图,让学生上台指图,一方面学生读图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胆量也得以锻炼,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将随之浓厚。)
(简要实录:学生阅读完课本后,积极抢答,有的学生不看书就能答出;让学生指图时,有三名学生争着来台前指图,且指图准确,获得掌声,三个上台学生也很高兴。)
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
(一)播放视频,体会成就
【课件投影】材料一:请认真观看一段昔日兵团开垦“北大荒”的视频,体会经垦荒者的辛勤劳动把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一段艰难历程。材料二:垦荒者的辛勤劳动确实带来了巨大成就,目前,黑龙江垦区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60亿千克以上,相当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人口和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垦荒者开荒过程及材料二,让学生体会东北地区土地开发成就。)
(简要实录:看视频时学生极感兴趣,边看边议论,看材料二时,学生发出感叹,露出赞赏之情)
(二)前后对比,深层探究
【课件投影】请观看一组美丽的三江湿地图片和三江湿地退化图片,结合课本第二目最后两段探究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合作探究,最后选代表发言。)
上扎龙看“鹤舞九天”
丹顶鹤的“聚会”
干枯的湿地
严重退化的湿地
1、美丽的沼泽地有哪些生态意义?如果大面积的沼泽地被破坏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
2、“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原因?
3、停止开发湿地后,东北地区的耕地面积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前后对比,给学生视觉震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通过第二个、第三个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简要实录:当学生看到美丽的三江湿地图片时,赞不绝口;看到三江湿地退化的图片时,惋惜不迭,针对问题,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激烈讨论,真正实现了交流和合作,最后小组代表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阵阵掌声,尤其是第二小组针对第二个探究问题的发言特别精彩。)摘录如下:
我们小组认为东北地区由“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原因是当时人们生态意识薄弱,认为湿地是荒地,是不毛之地,没有使用价值;刚建国时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科技水平低,人们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于是就大量开垦荒地,因此“北大荒”变“北大仓”是时代的需要;而退耕还湿,即“北大仓”再还为“北大荒”是因为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用科技手段来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湿地被破坏带来严重后果,人们不得不思考湿地的生态价值,人们生态意识增强了,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了。
三、迁移深化,活学活用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如果我是黑龙江农垦局局长,我会如何做?”(要求:100字左右,写出为保护黑龙江省的环境,你的施政措施;独立完成,再向全班同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简要实录:学生看到此问题,兴趣很浓,刚展示出来题目,学生就认真写起来,然后积极展示。学生们的展示赢得阵阵掌声。)现摘录一个学生的小短文:
王小华:如果我是局长,我将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我将禁止人们开垦荒地,并且制定制度鼓励人们对已开垦的荒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要投资治理退化的湿地;我还要鼓励人们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搞农产品深加工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光靠增加耕地面积来增产;我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支持我!
【课后反思】我从一开始就不赞同学生学地理光靠老师讲,学生背的方式,但一直未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张教授给我带来了灵感并且使我受益匪浅。这是我参加聊城市教学能手评选的一堂课并且获得了成功,这要感谢年已七旬的张教授,是他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参赛前,听说聊城一中不采用探究法,因此总担心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合作探究,但我相信诱思探究理论的先进性及科学性,相信只要老师引导好,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的。事实正如我所料,学生活动很积极而且发言很精彩。上完课,一些学生主动和我交流,说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型,这样的课能使他们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锻炼胆量。评委和听课的老师们也非常赞同这样上课,他们认为,这样上课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此课被评为第一名。
本节课我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知识,自主获取;探究实质,合作交流;学以致用,现场模拟。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诱导性信息引导之下,积极参与,实现了五官并用,合作交流的课堂效果,真正实现了“满堂教”到“在教师的引导下满堂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对“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的转变的讨论和写小短文“如果我是黑龙江农垦局局长,我会如何做?”时,学生激情四射,高潮迭起,发表了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大大出乎教师和评委的意料。这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思想。学生是能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张教授的“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探索得资料,研究获本质”的指导思想在本课得以贯彻,且很好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通过本堂课,我对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我认为只要老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进行了讨论,一堂课只要热热闹闹就是“诱思探究”了,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实现学习目标;而不是你一言我一语,浮光掠影式的热闹课堂,而是一种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学生真正学的课堂,学生的听、说、思、做都要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过场,求热闹。课前老师下功夫了,课堂上教师轻松了,学生学习也就成为一种享受。当然,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今后,我将坚持学习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并在课堂上不断的应用、探索、归纳。将诱思探究教学论的精髓化为自己的东西,促使自己进一步的成长。
第四篇:必修三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影响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进程以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重点在于对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及促进条件的理解。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运用图表和阅读资料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概况,并通过对活动的探究和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条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差异。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区位因素
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不同阶段主导产业及工业特点探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三、问题和对策,主要探讨珠江三江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课标要求]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知识结构】
第一课时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过程与方法] 1
1、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学会利用材料、图表等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结合发生在本乡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
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2.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3.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探究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因素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及预习目标:复习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化的标志。预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条件。
【导入新课】
30年来,作为珠江三角洲典型代表的深圳特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呢?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情境创设:【播放视频】
合作探究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阅读材料1:探寻福鼎市太姥山镇崛起之秘
太姥山镇位于福鼎市东南部,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纵贯全境,距沙埕港湾仅12公里。地处闽东南通往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北大门”,是海西东北翼“北接南联”的前沿区域,主动承接浙南等发达地区人才、资金、技术、产业的转移。
福鼎市政府把太姥山镇列为“双区域”重点区域———“环沙埕湾经济区域、环太姥山旅游经济区域”。北片的水井头工业区,近年来完成园区内道路、雨污管道、电力通讯、垃圾处理以及文化卫生等基础配套建设。入驻企业33家,初步形成了水产加工、机械配件、服 装针织、眼镜鞋帽、旅游产品加工等骨干产业。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解决了当地1万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太姥山镇是福鼎市域次中心,已成为福鼎一个大的工业集中区,同时带动太姥山镇的城镇化进程。2008年总人口5.6万,集镇人口3万。现在总人口约6.7万人(含流动人口1.1万人),集镇人口4.1万人,五年内镇区面积拓展到5.8平方公里。【讨论与活动】
1.结合上述材料,讨论太姥山镇工业化迅速的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浙南等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市政府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太姥山旅游业的发展;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低等。)2.太姥山镇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化,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合作探究二: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因素)阅读材料2:
材料一 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
材料二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允许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1980年,又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材料三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1.读材料一,发达国家这一时期前后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 2.读材料二,珠江三角洲能先行一步,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原因是什么?(珠三角先于其他地区对外开放,国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3.读材料三,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有利区位条件。(珠三角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良好的区位条件。)4.自古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的居民有下南洋谋生的习惯,这些华侨、港澳台同胞对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全国著名的侨乡,有利于招商引资。)合作探究三: 阅读材料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涌现出三种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
材料一:苏南模式被形象称为“上山下乡”,其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接受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使得乡镇企业全面发展。珠江三角洲模式被形象称为“鬼子进村”,其特征是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量外资企业的建立促进整个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温州模式被形象称为“农村包围城市”,其特征是以股份合作制的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导,企业都选取信息较多、交通运输便利、社会化服务较发达的地方设厂,从而使企业大都向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聚集。
材料二:温州的乡镇企业分布有一个显著特点,同一行业或同一产品成片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主要有打火机、鞋革、服装、工业电器、五金机电等产品。
材料三:右侧区域地图 【讨论与活动】
(1)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发展经济各自的主要优势条件。
(珠三角的优势在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市场广阔。港澳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足、技术和管理经验先进。)
(2)图A所示地域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好;紧临我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上海,受上海的辐射作用,便于获得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京沪铁路、京杭运河和长江航道经过此地,水陆交通便利)
(3)图B所示地域的企业,按投入要素看主要是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该地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同时在国际市场也占有重要位置,简要分析其主要的优势。(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或劳动力成本低;产品生产量较大;本区形成了专业商品产销基地)(4)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是
(A)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展示点评】------我自信
具体要求:①看规范(书写、格式)②看对错。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③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④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整合提升】------我能做
具体要求:①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②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③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列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脉络:
我的疑惑:
【达标检测】------一定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1、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3~4题。3.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D.该国可能属发展中国家
4.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源密集型产业
D.现代服务业
【达标检测】答案:1.B 2.C 3.C 4.D 【课堂小结】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改革开放 5 以后在外资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也正由于外资的作用,使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了一定的脆弱性。
第二课时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及其问题与对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比较珠江三角洲的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3、讨论某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学会利用材料、图表等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结合发生在本乡土的某工业发展状况以及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热爱和更好建设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2、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教学难点:
1、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2、讨论某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
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2.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3.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2.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3.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一系列问题以及主要的对策
4.探究某工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及预习目标:五种导向型工业、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预习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导入新课】
珠江三角洲有了优惠政策和优越的地理条件率先迎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比国内其他地方更早地遇到了“矛盾凸显期”。我们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考虑该地如何利用区域优势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又该如何面对困境提出科学发展观。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合作探究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读图4.20、图4.21、图4.22、图4.23,完成:
1.根据图4.20、图4.21和图4.22,第一阶段(1979年-1990年),珠江三角洲主要是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试分析这一阶段区位因素和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特点。
(劳动力丰富,政策和侨乡优势,但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外商投资规模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工业总产值增长缓慢。)2.根据图4.20和图4.22,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主要是 技术 导向型工业,与第一阶段对比,这一阶段区位因素有何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特点?
(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但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总产值增长快。)3.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图4.23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城镇数量猛增,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合作探究二:问题与对策
阅读材料2: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推动型就要向技术推动型转变。长三角本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这时恰好表现出来,且长三角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发展较早,产业基础好。而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由于受到南岭阻隔,市场腹地狭小,珠三角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无论在城镇的规划和建设质量、城市规模结构布局的合理性,还是在城市功能的发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出过分依赖“香港因素”的特点。可以肯定,曾因改革开放先行一步而成为沿海明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对外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造成森林面积较少、耕地锐减,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面临着哪些方面的劣势?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2.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3.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应对其他地区的竞争,珠江三角洲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 建设等。)合作探究三:讨论某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阅读材料3:
福鼎市白琳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辖区内低山高丘为主,地势比降大。大嶂山储藏着5000万立方米的玄武岩石材。
该市于1992年创建的白琳金山工业园区,已实现玄武岩开采、加工与出口产业化。园区内拥有300多家石板材加工企业,年加工板材达1000万平方米,在国内黑色板材市场占有率达80%。开发的70多种商品还进入法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年销售板材12个亿,出口创汇占30%。全镇4万人口中有1.5万人口从事板材加工及运输业、机械修理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商业、刀头及磨具生产业等相关行业,全镇财政总收入7000万元,人均收入4575元,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居闽东乡镇之首。
大嶂山玄武岩开采的坡头越来越高,经常发生崩塌,堆放在坡面上数十万方废碴犹如定时炸弹,若发生渣场滑坡,极易危及山脚下的村民„„„„。金山工业区的300多家石板材加工厂分布在康山溪下游沿岸,加工企业污水偷排、漏排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威胁到生态环境以及垦区与8337亩滩涂的水产养殖。平时在白琳镇的道路上,只要有车辆经过,尘土就会随风飞扬。村民戏称:“晴天,是黄土高坡;雨天,是泥水横流”。同时石材生产加工每天产生大量的小荒料、边角料等固体废弃物,大锯机、磨机等在生产过程产生的噪声可达85-95dB(A)。
【讨论与活动】
(1)石板材加工企业属于哪一种导向型的工业?(原料导向型的工业)(2)简述白琳金山工业园区石板材加工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延长产业链,开发多种产品,增加出口创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当地的城镇化水平。)(3)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试分析白琳大嶂山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原因。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且集中;低山高丘,地势比降大。开矿造成岩体、土体松散;坡面上大量堆放着废渣;植被遭破坏。)(4)石板材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那些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污染应采取那些措施?(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建污水处理厂和沉淀池处理排放的污水;清扫前采取撒水降尘,易扬尘的工厂采取遮盖措施;小荒料、边角料等固体废弃物用于填埋地基和铺设路面;强噪声机设置隔音棚或者在机械棚内作业,晚上人们休息时停止生产。)【展示点评】------我自信
具体要求:①看规范(书写、格式)②看对错。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③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④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整合提升】------我能做
具体要求:①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②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③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列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脉络:
我的疑惑:
【达标检测】------一定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1~3题。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密集型产业、动力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2、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 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4-7题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5、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津京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6、为了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足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应重点发展()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D.电子、食品、高档服装工业
7、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 B.各个城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C.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相互竞争,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D.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渐减弱
(2009·福建文综·T8、9·8分)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3-4-11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1、2题。
8、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9、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达标检测】答案:1.C 2.A 3.B 4.D 5.A 6.C 7.B 8.B 9.C 【课堂小结】
珠江三角洲经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后劲略显不足,原因是社会、生态、经济问题的综合反映。我们期待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等措施下重新奋起,能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带来宝贵的经验。
第五篇: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
2、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及农作物分布情况。
导入:展示差异显著的农业景观图,例如:西北地区的牧场、江南的水稻、南方的林业。让学生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展示必修二的“农业区位因素”图。展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分析东北最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影响因素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过渡:我们本节课就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东北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
过渡:一提到东北,我们就想到那儿冷,冬季可以去看雪景,赏冰雕。这样子的气候会对农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
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情况。
⑵地形、土壤条件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看图4.3得知:
(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2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思考:阅读图4.
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一)耕作农业区
分布::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特殊分布: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二)林业、特产区
分布: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特产区: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图
4.6)。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三)畜牧业
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畜种: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特殊分布: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其它农业的地理条件,掌握东北地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及详细布局。
板书设计
一、地理条件
二、农业布局特点
1、位置、范围、地位1 耕作农业区
2、自然条件2林业、畜牧业区
3、社会、经济条件3畜牧业区
课后反思:本节课《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农业发展为例,对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讲解。学生讨论参与“东北的三大农业类型”的形成与分类。课堂导入时以必修二所学习的“农业区位条件”以及商品粮基地等导入,复习以前的知识为本节课内容打好基础。教学语言较幽默轻松、教学态度认真、课堂驾驭能力较好,课堂气氛活跃、板书设计新颖、师生互动性强、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时间,对于重点知识“三大农业类型”讲解强调不够。学生这部分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需要多加专研学习地理专业知识、听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