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1 “多媒体作品中的声音”教学设计
第三章 声音
3.1 “多媒体作品中的声音”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引领学生体验声音在信息表达中体现出的特点,学习声音数字化原理,本章的原理部分与本教材的第二章相街接,技能方面是后续课程中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所需具备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与该课程的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中,已经多次进行了有关声音的简单操作,对声音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对此还是比较陌生的,从方法看,本课的原理与第二章中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与方法又有着相似的地方。因此,本课中,应较多的采取迁移的方法,其教学难度与第二章上图像数字化原理的教学要简单得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分类(语音、音效、音乐)(2)了解声音数字化过程(采样、量化、编码)(3)能列举常见的声音文件格式(4)列举获取音频信息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多媒体作品中的音频使用情况(2)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声音解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声音在人类表达、交流中的重要作用。(2)理解声音在信息表达的意义(3)体验数字音频对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利用声音表达信息的意义
(一)录像片断的播放
事先教师组织其它班级学生录制一部两三分钟的小品。然后,在本班播放。1. 将“音量控制”设置为“全部静音”,播放录像。学生猜测小品的内容
2. 取消“音量控制”中的“全部静音”,重新播放录像。学生讨论与先前猜测的内容的不同,继而感受声音在信息表达的重要,使学生体验到声音与其它媒体组合,使信息的传递更加直接和有效。
3. 组织学生观看教师自制的多媒体作品“有声电影的产生”,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声音在信息表达中的意义。
本环节目的是感受声音在人类表达、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情感目标。同时也努力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放到本课的学习中来。环节二:利用声音表达信息的方法
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声音表达信息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利用声音表达信息产生强烈兴趣,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对声音作品和包含声音的多媒体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应用声音表达信息的方法。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作品的分析,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先播放其中一部作品,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示范型支架:
1. 作品中承载信息的媒体有哪些?(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字符、符号……)2. 其中使用了哪几种声音?(语音、音响、音乐?)3. 声音的使用方式?(叙述?画外音?……)4. 声音在作品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如下活动:
1.各小组打开学习资源库,观看其中的作品,分析声音媒体的使用并利用表格记录下来。
2.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多媒体技术中一种重要媒体来自声音,包括语音、音响和音乐。声音的作用是直接通过讲话表达信息、制造某种效果和气氛、播放音乐等。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多媒体作品中的音频使用情况,了解常见的声音的类型,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声音解决的问题,合理的利用声音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完成一个作品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学习支架。
环节三:获取声音的途径
讨论:首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获取声音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光盘中的文件存储到计算机中 2.将磁盘中的文件存储计算机中
3.将U盘或移到硬盘中的文件存储到计算机中 4.从网络下载
5.通过话筒将自已的语音录入到计算机中 6.利用录音机将磁带中的内容录制到计算机中 7.利用MIDI设备制备音频
本环节使学生了解数字音频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途径,理解声音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本人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将下节内容提到这里。本环节采取讨论教学的方式,在需要同学们列举的获取声音的途径中,大部分学生都有相关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但每个同学的先前经验并不一定完整,经过讨论,同学们将自己独立的、片面的、零散的理解,综合为对知识的完整的认识。环节四:声音的数字化
在上面总结声音采集的7个途径中,前4种声音信号是以二进数字形式存放在存储介质中的,而第5、6种方式传输到声卡端口的信号是模拟音频,第7种是由信息技术设备直接制作成的二进制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
这样通过“设疑引学”提出:“第5、6种方式声音源本来是自然的、模拟的声音,它是如何转变为数字的音频保存到计算中的呢?”引入声音数字化的教学内容。
声音的数字化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主要采取知识的迁移,充分利用和不断推进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在本环节正式教学之前,可以先组织学生回忆图像数字的原理,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为本环节的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一)采样 1.采样的定义 提问:
我们在学习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时,已经接触过采样的概念,它是怎样描述的? 与此类似,声音数字化过程中,采样应该怎样定义? 2. 采样的过程 提问:
图像数字化的采样过程?
那么声音数字化过程中可能是怎样进行采样呢? 声电转换:
提示:话筒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音频感受器 实验:
(1)断开音响扬声器与音响主机的连接,打开主机机箱,将调至“电压”的万用表与音响设备的话筒端口相连,插好话筒,接好音响电源。音源(如说话)发出不同声音,观察声音的大小及话筒端口电压变化的关系;
(2)断开万用表与话筒接口的连接,将示波仪两个端口与话筒接口相连。音源发出不同声音,利用示波仪观察话筒接口电压波形,分析电压波的振幅与音量(声波的振幅)的关系、频率与音调(声波的频率)的关系;
(3)切断电源,断开示波器与音响的连接,盖好主机机箱,将扬声器与主机连接好。(4)小组讨论:经过实验,分析声波与话筒接口电压波的关系。(5)教师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波通过话筒转变为时间上连续的电压波,电压波与声波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利用电压波来模拟声音信号,这种电压波被称为模拟音频信号。
3.采样离散化
提示:在数字化图像的过程中,首先将连续的图像分割为离散的像素。提问:
在数字化声音时,我们已经通过话筒将声波转化为连续的电信号。下一步应该怎样做呢? 4.教师展示课件并总结。
(二)量化
提问:像素量化的方法和依据?
提示:就像人的视觉一样,人的听觉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讨论:音频的量化办法 教师展示课件并总结。计算:
(1)如果CD音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量化位数为16bit,那么,一首4分钟CD双声道立体声音乐的数据长度是多少?
(2)更高品质的数字录音带,其采样频率为48kHz,量化位数为16bit。这样一首4分钟双声道立体声音乐的数据长度又是多少?
(3)有的数字字音带甚至采用了96kHz的采样频率,用以在最大限度上追求声音的完美。这样一首4分钟双声道立体声音乐的数据长度又是多少?
(三)编码
通过上步骤的计算,学生感受到数字音频的数据量也是相当大的。为了减少数据量,方便、顺利地利用信息技术存储、处理和传输数字音频,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将数字音频序列按照一定格式记录下来,这就是数字音频的编码技术。本部分技术很复杂,但又不是重点,教师以讲解方式对其方法及分类进行介绍。
本环节与第二章中图像数字化原理的方法非常类似,图像数字化原理的理解,对本章教学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环节一共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组成了声音数字化的完整过程。第一过程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理解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原理。然后利用第二章方法的迁移,使学生很容量理解采样的原理。第二过程同样采用方法的迁移达成教学目的,其第五步目的的使学生更深入理解采样和量化,使学生将刚刚获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技能性知识,同时向学生介绍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与采样、量化相关的几个概念[采样周期、采样频率(采样率)、量化位数(或采样精度、采样位数、分辨率)],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字音频数据量之大,理解进行编码、压缩的必要性,为第三过程的教学创设情境。第三过程主要采取讲解法完成。
本环节的重点是采样和量化。在进行这两部分教学时,可以向学生展示采样、量化过程示意图(如下图),这样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形象、直观。
环节五:MIDI
前面接触的数字音频,利用模/数转换设备对来自话筒或音响设备的模拟音频信号,进行采样、量化转换成由二进制序列表示的数字音频。计算机中还有一种声音信号的获取方式——MIDI(环节三中的第7种采集信息的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MIDI电子琴以外的其它MIDI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一边向学生展示各种MIDI设备,一边讲解MIDI的采集与回放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环节六:实践
为使学生理解数字音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好地理解波形音乐和MIDI音乐,感受数字化音乐的魅力,本节最后组织学生完成如下活动:
1.列举生活中应用数字音频的实例;
2.欣赏学习资源库中的MIDI音乐与波形音乐,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并比较两种音乐的异同。
3.利用MIDI软件输入一小段音乐;
就像第二章中的图形和图像一样,数字音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模拟声音数字化而来,另一种是由数字化设备制作而成,MIDI就是由第二种途径产生的。本环节内容只需学生感性的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环节七:总结
今天我们讨论了收集声音信息的途径,数字化声音的产生方式和原理,感受了数字化音乐的魅力。一般的声卡都具有将模拟音频数字和接收MIDI信号的功能,但这不是声卡的全部功能。课后,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3.2.1节,对声卡的功能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我们还学习了声音的数字化原理和MIDI音效的采集与回放过程。声音的数字化原理与前面我们学习的图像数字化原理很类似,同学们将这两个原理进行比照,就更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
第二篇:《多媒体作品中的图形、图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媒体作品中的图形、图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多媒体作品中图形、图像的特点及数字化表示。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主要偏重于是理论学习,同时,通过学生亲身体会,使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图形、图像的巨大魅力。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多媒体技术的概述部分,本节课是对多媒体技术的一个延伸,学生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图像在多媒体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图形、图像的视觉意义和在表达信息时的效果和特点。
2.理解图形、图像的数字化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探索理解图形与图像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图形、图像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形与图像的区别
难点:理解图形、图像的数字化原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多媒体的概念及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图形和图像处理的一些知识。
(二)教课教学
利用多媒体作品表达意图时,图形、图像有着特别的魅力:生动、直观、形象
图形、图像的数据远比文本的数据量大。
思考:视频的数据量呢?
我们能体会到图形和图像在传递信息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利用图形和图像表达意图。同时也要能利用图形、图像充分地展示主题,又能启发人的思维,引起共鸣,这正是图形、图像的视觉意义所在。
图形、图像的数字化表示
数字化表示:指计算机用二进制编码(0、1)的形式表示。
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
日常所见的照片、图片等称为模拟图像,计算机中用二进制表示的是数字图像。
模拟信号波形和数字信号波形:
2.1
图形与图像的区别:
图形(矢量图):模型化、抽象化、线条化。由简单的点、线、圆等基本元素组成的图。
图像(位图):是物体真实影像的再现。通过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获得的实际景物影像。
2.1
矢量图(P.26)的清晰度与分辨率的大小无关,对矢量图进行缩放时,图形对象仍保持原有的清晰度和光滑度,不会发生任何偏差。
2.1 2.1
位图图像是由像素构成的,像素的多少将决定位图图像的显示质量和文件大小,位图图像的分辨率越高,其显示越清晰,文件所占的空间也就越大。因此,位图图像的清晰度与分辨率有关。对位图图像进行放大时,放大的只是像素点,位图图像的四周会出现锯齿状。
2.1
图形、图像的数字化原理:
数字化过程主要包括:采样、量化和编码
采样:一定面积内取多少点
量化:按一定位数归并采样点信号
编码:用二进制数表示上述信号
(三)上机实践
任务一:比较数字图像与模拟图像。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并完成下表:
特点
模拟图像
数字图像
处理速度
相对较快
相对较慢。尤其在机器性能不是很高时
灵活性
相对较少,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放大、缩小等
方式比较精确、灵活
传输速度
由于以实物为载体,受外界因素的制约,传递相对困难
以电子数字为载体,传输较便捷,尤其在网络普及的今天
再现性与可保存性
保存性较差,复制较困难,复制时受诸多条件的影响均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可长期保存,复制容易,不会因保存、传输或复制产生图像质量上的变化
任务二:将素材文件夹“多媒体作品的图像图形”中的图形打开,并逐步放大后观察,完成下表:
位图图像
失量图形
特征
能较好表现色彩浓度与层次
可展示清楚线条或文字
用途
照片或复杂图象
文字、商标等相对规则的图形
图像缩放结果
易失真
不易失真
制作3D影像
不可以
可以
文件大小
较大
较小
常见格式
BMP、JPGE、TIFF、GIF、PSD
EPS、XDF、PS、WMF、SWF
失量图形与位图像的比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以及图像数字化的原理及方法,还知道了数字图像可以分成失量图与位图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用途,为我们以后的图形、图像处理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课后拓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格式的图像、图形的特点,并完成下表
格式
优点
缺点
综述
BMP
GIF
PCX
TIFF
TGA
DXF
JPG
常见图形、图像的格式与特点
【《多媒体作品中的图形、图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认识图形拼组图形教学设计
2.《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
3.《图形宝宝排队》教学设计
4.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5.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6.《图形与位置复习》教学设计
7.《数图形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
8.《数图形中的学问》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篇:《多媒体作品中的动画、视频(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多媒体作品中的动画、视频(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本章节课程标准】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多媒体技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会对不同来源的媒体素材进行甄别和选择;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原理,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根据主题表达的要求,规划、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动画、视频的视觉特征”、“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动画、视频的选择”三个内容。重点是后两个内容,通过对这两个内容的理解,体会如何去应用动画、视频来表达思想。难点是第二个内容,因为动画、视频在思想表达上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定义来表示,我们只能通过几个实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以达到正确地应用。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对电脑的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了解了多媒体是什么,对幻灯片的制作是有一定基础的。这样对于我们这节课来说,虽然学生在基础上存在差异,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还是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与过程方面:通过幻灯片“小熊眼睛转动”的制作和几部多媒体作品的观察,理解动画、视频的视觉特征;揭示动画、视频信息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特点;能根据主题和表达目标的需求选择动画、视频。
(2)在方法和思想方面:明确运用动画、视频信息能够更好地表达事物的变化过程的思想。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希望培养学生客观分析计算机动画、视频在表达主题中的效果与特点,主观的根据所要表达主题信息的意思,学会选择动画、视频工具,合理运用动画、视频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提及的难易级别和掌握程度设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动画的制作原理
②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 ③动画、视频的选择
2、教学难点
理解和体会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和策略】
1、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作品点评法
2、教学策略
参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精神,本课采用了以突出学生“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多媒体信息素养、合作能力以及综合能力为重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双方互动,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2分钟)知识回顾与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数点”图片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通过小结,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视觉暂留(画面从眼前消失后,停留在视网膜上的图像不会马上消失,会延迟70ms左右的时间),通过控制播放速度展示“跑动的小鸡”展示动画的形成,以及通过速度的控制形象的说明动画既需要图象间的相互关联,又需要速度上的快速播放,导入新课4-1多媒体作品中的动画、视频。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问题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回忆视觉暂留相关知识,观看ppt动画“跑动的小鸡”展示,体会、理解动画、视频形成的原因。
媒体及资源的使用:用课前准备好的素材“数点”图片,让学生回顾视觉暂留,通过观看“跑动的小鸡”ppt,观察老师的操作方法以及体会动画形成的原因;利用多媒体教室广播教学软件进行展示,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数点”图片的观看,分析产生的原因——视觉暂留。利用这一原理,顺势播放幻灯片“跑动的小鸡”,首先通过学生总结肯定画面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通过控制播放速度体验动画的形成。为后面的教学“动画既描述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又显现出流逝的时间伏笔。活动2【活动】(7分钟): 动画、视频的视觉特征
教师活动:下发半成品幻灯片“会转动眼睛的小熊”,提示学生按照任务一的要求完成幻灯片的制作,并巡查学生完成情况,拍摄完成较好的同学照片,收缴部分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交流。期间,小组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完成可以给旁边同学展示。小结:实践证明,不管是动画还是电影,每秒钟播放24幅相关联的画面,那我们看到的就是连续的画面。
学生活动:按照任务一的要求对“会转动眼睛的小熊”进行加工,并通过设置切换速度亲身体验动画的形成,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以此体会和理解动画、视频的视觉特征。一到两名同学上台给同学们展示,交流。同学间相互评价。
媒体及资源的使用:利用学生机对半成品ppt“会转动眼睛的小熊”素材资源进行加工,并运用多媒体广播软件进行下发。
设计意图:本届内容较多,学生如若从零开始制作“会转动眼睛的小熊”需要较多的时间,而该环节的重点是体验动画的生成——视觉暂留,所以将“小熊”加工为半成品,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更好展示了本环节的教学重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拍摄照片以及视频是完成教学评价,于此同时则是搜集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任务3的资料收集埋下伏笔.活动3【活动】活动二(22分钟): 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集中展示我校学生的电脑作品“高考”动画,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思考三个问题:1.作品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属于什么类型的素材(动画、视频)?3.表达思想上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小结:动画流畅、直观、形象、生动,可以采用幽默的、夸张的、真实的简单的、细腻的,等表达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国庆阅兵”,继续回答上述三个问题,教师小结:视频也可以表达流畅、生动、形象,但主要是现场画面的真实记录,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学生按照作品名称完成表格4-1的填写,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鉴赏评价动画、视频在多媒体作品中的作用,从它的主题思想要表达什么,为了表达该主题又是如何创意的?学生观看动画、视频,体会动画视频信息对于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学习如何去评价鉴赏作品。小结: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按照表格要求认真选择动画及视频完成观看,结合已给的作品例评,完成表格填写,小组间互相讨论、交流。
媒体及资源的使用:本环节主要用到的资源是课前已准备好的我校学生自己制作的动画“高考”和从网上搜索到的视频“国庆阅兵”,利用多媒体教室、投影、音响,广播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通过集中观看“高考”动画,“国庆阅兵”视频,通过三个问题(1.作品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属于什么类型的素材(动画、视频)?3.表达思想上的特点是什么?)的回答,理解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表格4-1的填写,让每一位同学完成至少对一个作品的评价,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区分的越明显,那么在接下来讲第三个问题动画、视频的选择上就更容易接受。页所以,本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个环节抓好了,下一个任务就相对简单了,可以通过有限的时间内自学完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活动4【活动】活动三(7分钟):动画、视频的选择
教师活动:既然动画和视频各有各的特点,那么我们怎么选择呢?引出本节课第三个环节——动画、视频的选择。组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教材P64-65页的4.1.3动画、视频的选择,并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表4-2的填写,以“我喜欢的一堂
课为主题,简述主要内容,素材类型,并描写创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注明选择动画、视频表达的原因。”
学生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教材的任务,并完成表格4-2的填写。
媒体及资源的使用:多媒体教室、教学软件、任务3表格
设计意图:教材讲的比较详细,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动画、视频的区别;计算机动画主要是在对真实失误进行模拟化、抽象化、线条化后,生成再造动画,所以主要用于动态模拟、展示虚拟显示。视频是将多幅实地拍摄的图像信息按照一定的速度连续播放,所以需要体会真实变化时,要用视频信息完成。在完成表格4-2的填写过程中明白动画和视频的选择。
活动5【活动】教学总结(3分钟)
教师活动:和学生一起总结:1.动画和电影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效果,只有以一定的的速率把画面投影到银幕上才能有运动的视觉效果。2.动画视频信息的渲染效果要强于图形图象,在表达思想上更直观、具体,适用于表达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3.要根据动画、视频各自的特点,结合不同的主题和对象来恰当的选择运用动画视频信息来表达思想。
学生活动:学生听老师小结,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动画和电影每秒播放多少幅画面,人眼看到的的就是连续的动画。2.动画和视频在表达思想上各自采用的手法如何?使学生意识到动画视频信息在思想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动画视频对于信息表达交流的作用,能根据主题和表达目标的需求恰当选择动画、视频。
活动6【讲授】【教学反思】
1.创新之处:整节课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
复习已学知识时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在完成任务一时给学生提供半成品“会转动眼睛的小熊猫”,学生如若从零开始制作“会转动眼睛的小熊”需要较多的时间,而该环节的重点是体验动画的生成——视觉暂留,所以将“小熊”加工为半成品,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更好展示了本环节的教学重点。进行到任务二时,集中展示我校学生的电脑作品“高考”动画,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思考三个问题:1.作品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属于什么类型的素材(动画、视频)?3.表达思想上的特点是什么?让每一位同学完成至少对一个作品的评价,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动画、视频在表达思想上的特点。区分的越明显,那么在接下来讲第三个问题动画、视频的选择上就更容易接受。页所以,本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个环节抓好了,下一个任务就相对简单了,可以通过有限的时间内自学完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任务三的环节中以“我喜欢的一堂
课”为主题,简述主要内容,素材类型,并描写创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注明选择动画、视频表达的原因。
整节课在学生的探究、交流、评价中进行,学生总结形成自己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2.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观看作品为主,通过和学生一起观看作品、分析作品,结合适当的动手操作和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一节课下来都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发分析、讨论和回答问题很积极。
3.本节课是在机房上,如果要是有两节信息技术课能连上的话,学生尝试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表达不同思想的动画、视频信息的作品,学习如何去评价鉴赏作品。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不必只局限于教师提供的作品进行分析。可能效果会更佳。
第四篇:《多媒体作品的整体优化》教学设计
《多媒体作品的整体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媒体作品的整体优化》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下册)第9单元第3节第5节的内容,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设计好“苏州园林”课件,如何进一步对作品进行整体修饰和优化自然就成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介绍了两种方法(1)设置超链接,(2)设计对象的动画效果。对于设置超链接这个知识点,本人主要抓住什么是超链接以及如何设置超链接进行教学。设计对象的动画效果这部分知识难度虽不大,但知识点比较碎,而且使用频率比较高,动画的种类也比较多,有必要让学生去仔细体会各种动画的演示效果。学情分析:
教学面向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学生学起来兴趣极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趣味性浓,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乐于探索、勇于创新,部分学生能主动的探索学习。教法与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重视综合应用”。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我是这样设计的:
以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以“任务驱动”法和发现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由易到难完成一个个任务时尽快掌握基本操作;利用网络教室的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发现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子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分层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的,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在完成任务中不知不觉地实现。
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自主学习学件、半成品素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PPT中超链接及动画效果的作用;(2)学会插入超链接的方法;
(3)掌握自定义动画的设置,并能对动画效果做出相应调整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理解不同选项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提高自主设计能力。
(2)通过学生对多媒体作品创作过程的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多媒体作品的创作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作品创作的愿望,4、行为与创新:
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PPT中超链接和自定义动画的设置
教学难点:(1)自定义动画中不同选项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2)动画效果与整体的协调一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对比导入
动漫公司招聘一个宣传员,要求利用幻灯片图文并茂的介绍本公司的动漫作品,有两位应聘者交出了作品。演示两个课件:动漫
1、动漫2 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课件你觉得哪一个效果更好?(2)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课件(一个是没有设置动画和超链接的课件;另一个是已经设置动画和链接的课件)的演示比较,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熟悉的动漫人物为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新课讲解
任务一:让文字动起来
教师引导:要对这一段文字设置动画,我们应该选择“幻灯片放映”下的什么命令?
如何对这一段文字设置符合要求的动画呢?我想请一位同学用教师机演示给其他同学看一下。
教师让一名学生运用教师机边讲解边演示。学生练习:
学生将另一文本对象设置合适的进入效果。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部分接受能力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到教师机上去演示,学生教学生这种方法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结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步骤? 自定义动画:
(1)先选定要应用动画的对象。
(2)选择[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命令。
(3)在窗格中定义所需要的动画。学生讨论:
(1)有的同学问自定义动画对话框中添加效果命令是灰的,无法添加效果,分析他们失败原因。(引导学生:设置动画效果首先要选中对象,对象可以是文字、图片、自选图形等。)
(2)如何进行删除已经设置的动画?(3)打开“自定义动画” 对话框除了使用菜单命令,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二:让图片动起来 ——让动漫人物“活” 起来 学生在教师机演示。
学生练习: 将喜欢的动漫人物动起来,并设定一定的情节。教师引导学生:
步骤1 在“自定义动画”任务窗格下部,选择要调整播放顺序的对象。步骤2 单击“重新排序”按钮调整其位置。设计意图:
通过对图片的动画效果的设置,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设置动画给自己带来了美的享受。
任务三:让动漫宣传视听震撼——音乐设置动画效果。打开桌面上学件文件夹,自学学件“插入声音.avi”。
将“效果”选项卡中的“停止播放”分别重新设置为“单击时”、“当前幻灯片之后”比较他们效果的不同之处。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理解“效果”选项卡中不同选项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提高学生自主设计能力。
任务四:为动漫宣传册制作一个目录
打开桌面上学件文件夹,自学学件“插入超链接.avi”。学生总结
插入超链接的功能是会什么? 哪些媒体元素可以插入超链接?
插入超链接的步骤:选定对象→ 插入链接→ 确定目标 设计意图:
超链接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此处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的超链接的功能、插入超链接的对象以及超链接的目标,从而为网页设计中超链接的学习打好基础。
3、拓展任务
(1)“插入超链接”除了我们所讲的方法以外有没有其他方法?(2)幻灯片中如何通过触发器的设置来控制动画的播放? 学生上网参考相应资料。设计意图:
因学生诸多因素的不同,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也应该是分层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本节课中的学有所得。
4、展示作品总结提高
学生展示作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的心得体会。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可以谈一谈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谈自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五篇:5、“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教学设计
“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素质教育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则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内容,它的最主要阵地就是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改变以前的“软件培训班”式的教学模式,而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具体到《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即是研究如何在任务中提升学生规划设计能力;如何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尝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使两者高效结合;教师如何在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及时“出手”,如何及时发现个别问题予以个辅。鉴于以上考虑,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法、《学习指南》和《手册》作为“拐杖”帮助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是新教材第九单元的亮点,在老版本教材中没有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比优秀多媒体作品和失败作品,让学生体验规划的必要性,树立策划意识。通过教材现成设计案例《苏州园林》和《学习指南》两个文本的学习,初步了解制作流程“五步骤”。进而根据任务描述设计符合需求的方案,进一步熟悉制作流程,掌握多媒体制作流程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不重视规划设计,在动手制作作品前详细设计方案感到很不适应。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虽然学生不了解不熟悉,但通过教师引导还是容易接受的。但在具体设计环节中,学生考虑不会很周全,需要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帮助支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
学会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与规划设计; 学会素材的筛选、整理、分类。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品制作流程,亲历信息集成的工程;
能够围绕主题,积极参与学习和研究过程,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学会分享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引用出处的习惯。
4.行为与创新:
通过自拟方案的设计,养成获取、加工、存储有用信息的习惯。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设计规划作品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学会规划设计作品 难点:
1.学会多媒体作品内容的设计规划 2.学会素材的采集、整理分类。
六、教法与学法
1.对比体验优秀和失败作品,指出制作流程设计的必要性。
2.根据《苏州园林》学习指南,以自主学习为主初步了解制作流程。3.采用任务驱动法,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多媒体作品设计方案手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
七、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学习《苏州园林》设计案例
第二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多媒体作品设计方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