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时间:2019-05-12 22:2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第一篇: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Unit4 Our World Topic1 Plants and animals are important to us Section A Teaching objectives: Language focus

1、To enlarge vocabulary.2、To learn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isgrees of adjectives.Ability focus

1、To learn to express how to compare different people,animals and things.2、To learn 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Character-building 1.To delevop team spirit.2.To talk about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nature.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enjoying nature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Teaching procedure Pre-task preparetion 1.Through the last lesson, We know the changing rules and the use of the compare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Present three pictures and let the students compare.Then present six different methods.Let the studente say.And I show the right answers.Eg: strong----stronger----strongest fine-----finer-----finest fat----fatter-----fattest happy----happier-----happiest beautiful-----more beautiful-----most beautiful good/well-------better------best While-task procedure 1.Present different pictures to practise compare degrees.Eg: Lily is happy.Lucy is happier.Lucy is happier than Lily.2.Present a little more difficult sentences to practice compare degrees.Eg: The man looks funny.The girl looks funnier.The girl looks funnier than the man.The girl looks much funnier than the man.3.Present different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Eg: The cabbage tasts delicious.The meat tasts more delicious than the cabbage.The sausage tasts the most delicious of the three.Post-task activities Compare the three pictures of the beginning.Assignment:Compare Yao Ming, Zhoujielun and Panchang jiang.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节课,本单元围绕当今世界的环境、科技和文化这三大主题展开。话题1,让学生们学习如何用英语描述和谈论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运用是这一部分的重点语法项目。本节课是对话及看图课,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真正理解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同时,通过与同学间的不同之处的描述,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能力。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学习策略目标)知识目标:

(1)学习单词:countryside, clear, beauty, nature, thin, cow, horse, hen, sheep(sheep), goose(geese).(2)掌握句子:The air is fresher.The sky is bluer.The hens are much smaller than the cows.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及知识自学的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①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如何去比较两个人甚至三人或三人以上,并从中学会欣赏别人中,享受与不同的人交往的乐趣。②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情感。学习策略目标: ①善于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②积极参于,善于合作。确立教学目标 的依据: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此外,根据我国国情和外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现阶段外语教学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目的语素质教育、潜在外语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四方面。3、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及最高级来对人的外貌及个性和事物的外表及特征进行比较。

难点:掌握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规则及用法。确立重点与难点的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

1.任务型教学法:新课标倡导的“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也很受学生欢迎。例如,在造句时,我给学生创设的是半个句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完成句子并重述整个句子,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述能力。2.竞赛教学法:根据初中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我每堂课都进行俩俩对话,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创造外语语言氛围,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实践证明这是个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好办法。

三、说学法:

1.善于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充分感知,积极体验,大胆实践。例如,在复习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很多机会:One minute dialogue(每组都有一次机会),Revise words and phrases(每人至少一次),Act out the conversation(每组一次)。

2.积极参于,善于合作。例如,本课设计了几个任务,操作简单,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并且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团队精神。

四、说流程:

1.总体设计及依据

课前准备和复习(6分钟)-操练(25分钟)-自由讨论(6)-任务应用(7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依据:

⑴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分步设计及依据

Step1课前准备和复习(10分钟)

1.一分钟俩俩对话。自由选择已学过或未学句型进行一分钟限时比 创设英语氛围,引进竞争机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进行预习的开展,为新课导入

做准备。

2.用PPt直接导出形容词六种不同形式构词法。直观教学,加深印象,促进单词记忆,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Step2教学过程(30分钟)

1.通过课件复习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词法,再给他们三幅图,首先给他们一种直观三幅图三种不同的感觉,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

2.给出半个句子,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添加的单词要多一些,让学生在比较中学,在学中比较,这样学生也不觉得难,也还能说了。3.通过五六张课件的练习与比较,学生基本能表述自己的观点,接着给学生一张有很多动物的课件,让他们自由讨论,并让他们通过比较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能准确的重述那个同学的表达或者指他的不足之处。这样就不是一个人在单独说,而是所有的学生多在说。他们在说中得到自信,在自信中找到自我,从而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

4.听录音,并回答以下设制的俩个问题,然后让他们从课文中找出形容词的比较级。再一次让他们听录音学唱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歌曲来加强巩固。

5.最后布置家庭作业比较周星池,潘长江和姚明(提示学生可以从认何方面进行对比)。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目标清晰,活动设计合理,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张勤(90)

第二篇:教案、说课稿反思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 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乐乐就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出示集合图: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看例子,填一填

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

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

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

生说,师写(列举法)4.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7和5 4和9 9和11

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

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5、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做书本52页的第3题,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 10和8 3和9 5和4 6和5 9和4 2和7 6和8

三、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出示: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找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第三单元《分数》:《找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并总结归纳出一些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让学生找4和6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利于学生建立对概念的理解。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通过表格完成,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学案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做题,观察、归纳出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从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复习引入新课,通过表格探索新知。

学生在表格上找6和4的公倍数,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 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通过练习,观察出一些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4、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5、巩固练习、不断激发,最终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四、教学具准备:学案、多媒体课件。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复习倍数,导入新课

1、表格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表格上的有共同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通过归类练习,找出一些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分糖以及公交车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四)、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三篇:左右教案,说课稿,反思(范文模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左右》教学设计

五亩乡中心小学

彭琛琛 2016年10月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2.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体验“左、右”的相对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创设问题情境,感知自身的左右。学生做拍手游戏。

老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拍掌的?(学生回答)2.体验“左、右”。

(1)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2)看一看。

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双手。(3)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

老师小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多许多的事情。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学生边指边说。板书题目:左、右

二、探究新知

1.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教学例1)(1)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2)拍一拍。

在身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拍两下。2.做一做。

(1)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抬抬你的左脚,抬抬你的右脚。(2)用左手拍拍右肩,用右手拍拍左肩。用右手指指左眼,用左手指指右眼。(3)在群体中感知左边和右边,建立方位感。①指一指,说一说。

第一排中,坐在最左边的是谁?坐在最右边的是谁? 第二排中,从左往右数,第3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3个同学是谁?

老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方向数,所在位置的表述方式就不同。②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汇报。你的左面和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请你介绍一下周围的小伙伴,好吗? 如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左边是(),右边是()。从前往后数你是第()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个。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1)伸出你的右手,与同桌握握手,你发现了什么?(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2)通过做游戏,巩固认识。

师生齐举右手,再齐举左手。两名学生演示,全班齐做。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3)两人一组,判断桌面上的东西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4.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持秩序,制订了一些规则。其中按照左、右制订规则的事例也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逐一出示。

上、下楼梯靠右行;车辆、行人靠右行;乘滚梯时靠右站立等。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老师读题,让学生来做动作。2.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按要求来放。3.练习二的第2题。

让学生练习辨认前、后、左、右。4.练习二的第3题。

学生分组完成这一综合活动,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包含了前后、左右等知识)5.练习二的第4题。

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些物品应如何摆放。根据物品的摆放位置,让学生说一说各物品的方位。6.练习二的第5题。

学生根据上、下、左、右贴图,老师巡视,并集体订正。7.练习二的第6题。

(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上、下、左、右来确定行走路线,每组推举一人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老师给予评价。

(2)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与(1)、(2)不同的问题,其他同学解答,老师订正答案。

四、思维训练

把小朋友左手中的气球涂上颜色。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会判定左、右了吗?其实在数学的城堡中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堂上也能够像今天这样积极参与研究。那么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请同学们起立,挥挥你们的右手向老师说声:“老师,再见!”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左右》教学反思

五亩乡中心小学

彭琛琛 2016年10月

《左右》教学反思

《左右》这部分内容教材安排在“前、后、上、下”之后,通过一系列活动,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让学生领会“左、右”的含义,认识“左、右”的方位。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所认识的物体之间的“左、右”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安排这部分知识目的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这一基本理念。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两节有关位置的知识,本节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但是由于“左、右”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也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堂上我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另外在课堂上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练习的设计,还是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发现、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 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以及“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这样的设计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数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以此让学生主动地体会到左右的用处,激起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充分利用教材例题的情景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这样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开始,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左右》说课稿

五亩乡中心小学

彭琛琛 2016年10月

《左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了三位数加减两、三位数后,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编排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教材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应付多少钱”的问题采用了精确计算的方法,而对于“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采用了估算的方法。教学时,重点让学生在两者的比较中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方法的重要性和策略。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灵活选择解决方法的重要性。

2、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法的掌握。

3、感受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在共同的探索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灵活选择精算或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三个三位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减二、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为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的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计算方法。

注重体验地学,在生活中用课堂获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

本单元你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这些回顾性的复习既是对知识的回忆,也是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着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是我预设落实双基的举措。

(二)知识梳理、习题练习:

1、读一读:读新知授课时,教师总结的计算方法与验算方法;

2、说一说:学生合上课本,自己说出方法;

3、整一整:教师将方法整理后,呈现在幻灯片上,让学生再次朗读;

4、做一做:以星号的形式,设置一道验算题,然后由四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黑板的习题教师批改,其他同学则采取同桌对改的方式,最后由教师针对黑板上出现的错点,进行评奖。

加减法的流程相同,不同的是,在计算减法后,针对学生在计算减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设置“数学医院”,让学生发现、修改,教师做以难点的强调。

(三)解决问题:

1、估算:强调估算的技巧,列出两道例题,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数你会把它估成几?

2、解决问题的练习:

根据课本49页的情境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形式:小组合作,组长组织,每人说一个问题,并列式解答。

3、展示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教师点评。

五、结束语

强调做题习惯:认真、细心、检查。

第四篇:《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大同小学

周颖

2013.3.18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的课文,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为什么要正确、流利地朗读?因为读是语文的基础,是理解的根本。课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课题帮助学生梳理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尽快走进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2、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怎么明白?抓住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它的语句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分析、理解。)

3、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这是一位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

其中目标1是教学的重点,目标2、3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贯性。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和目标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故事内容,领悟“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

(一)直奔故事内容,领悟寓意。

教学伊始,我便通过听写词语进行字词的检查,然后出示听写的词语,请学生自批核对并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这样,学生很快对课文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着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把这两个自然段综合起来说。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我以蝉为主要研读对象,带领学生悟寓言之意。从两方面入手,扣着“一心只顾着”和“没顾到”让学生关注并体会。从“一心只顾着”感受蝉的“自由自在”“悠闲”。而其它几个具体对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进行细读处理。关键抓住内容与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比如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既而,再抓住“没顾到”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蝉、螳螂、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进一步感悟寓意。课文的中心来自于内容,内容来自于文字,中心、内容和文字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抓住“恍然大悟”,认识吴王态度的转变。

简单对话后,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将“恍然大悟”作为第二板块教学的着眼点,理解词义后,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少年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请学生齐读,加深巩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教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意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境实际与寓言故事中的蝉、螳螂和黄雀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一自然段中大臣们劝说吴王的话,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扣住“处死”一词体会吴王当时的固执。

2、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最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次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正是这句含义深刻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促使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三)再次研读课本,认识少年的机智勇敢。

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少年的机智勇敢呢?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同样是劝,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们却没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冲突,是学生思维推进的有效方式。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将两种劝说的不同结果移位、浓缩到一处、通过比照得出结论:大臣们的劝说太直接,少年的劝说方式很巧妙,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儿?让学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再回到课文的第3自然段,通过朗读,结合少年的行为,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机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学生可能不太多。就势再次提问: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劝说吴王的?随即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至此,两个“死”字的不同理解,训练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再次深刻认识到吴王的“固执己见”,又体会到“少年用故事说话巧劝成功”是勇敢的表现,是智慧的表现。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教学难点,在我的步步预设中渐渐突破。

(四)课后练习: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渗透复述故事。

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

1、由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学的结尾处,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填空题:再次上朝,吴王会怎么说?

2、(出示)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故事是这样的。听了这个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启发:,故本王决定。

《螳螂捕蝉》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请学生听写几组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接着,老师边出示图1,边讲故事,然后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尽量用上默写的这几个词。学生复述得还不错,然后我引出这则故事的寓意,请学生说出他们各自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的隐患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这则故事的寓意。再以少年的劝说成功了吗,从哪儿看出,吴王明白了什么,让学生思考,顺带完成课后第四题。接着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大臣的劝说没有成功,而少年成功了?让学生明白少年是智劝,最后让学生说出少年的主意妙在哪儿?学生大多数都能找出一点点,有同学说少年选的时间妙,在一个早晨,吴王心情舒畅,有同学说故事妙,使吴王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有同学说少年是在等待吴王,引起吴王的注意,然后一步一步到他的圈套中……从而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位有勇有谋、一心为国的年。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一课到头没有反应,一次手对都没有举过,至始至终是一位“忠实”的听众,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今后还要多想办法。

第五篇:《惊弓之鸟》教案、说课稿、反思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文中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不同心理。2.学会读出问句、感叹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3.感悟最后一自然段,体会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能力,练习因果倒置句式。4.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引申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惊弓之鸟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做事用心观察仔细分析,感受中国成语故事的博大精深。第一课时预习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朗读之后,画出自己不熟练的词语,再读一读,第二遍之后,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第三遍朗读,做到读正确,不多字,不少字。并标好段落序号。

2、对本课的生字进行分类,把在文中出现的与生字组成的词语抄写在练习本上。借助工具书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惊弓之鸟、孤单失群、大吃一惊、悲惨、愈合

3、读一读文中更累与魏王的对话,想想应该怎样读?(注意感叹号和问号的读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问惊弓之鸟的意思?(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得人。)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通过词学习字 候 慢 掉 惨

射 群

2.朗读课文(指读)检查第二项预习作业

弄明白

悲惨

愈合孤单失群 等词的意思

3.自读课文,复述故事

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老师作指导 时间 人物 故事的梗概

4.再读课文,重点注意人物对话,试着读出问句感叹句的语气,为下节课做准备 5.书写汉字。写字书

第一课时包含说读写的内容,落实生字和课文的阅读以及惊弓之鸟的引申义。第二课时预习作业

1.更羸为什么是射箭能手?从文中找出原因来,画一画。

2.思考,更累是如何创造了只用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奇迹呢?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一次课我们初学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20《惊弓之鸟》。

谁知道大雁的生活习性?(候鸟、群居生活)它们成群结队生活在水边,成群结队的展翅高飞。可文中的大雁呢?生:只有一只。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课文吧!(这在第一课时讲)

二 品读课文

1.介绍更羸这个人物 首先自读课文。

师:谁为我们介绍文中人物?(幻灯一)生: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文中第一句话)师:什么叫射箭能手? 师:更羸为什么是射箭能手

生:不用箭只用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弓,就能射下来)2.通过对话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 师:更羸是怎么说的?

生读: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2个人)师:只要……就……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当中我读出了更羸很有信心

师:谁来试一下?射大雁最主要就是靠箭,不用箭只用弓,真是天大的笑话。我们不信,魏王怎么说?

生读:是吗?魏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魏王心里怎么想?你来读一读,注意问号的语气。生:魏王不相信,心里都是疑惑。(2人读)

师:更羸怎么回答?我们一起读“我可以试一下”好戏上场了!更羸怎样把大雁射下来的? 生读:四自然段(注意弦忽读音)(幻灯二)

师: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看到这里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太激动了,太神奇了 师:魏王呢?怎么说?

生读:大吃一惊,啊!真有这样的本事!(2人)师:这时候魏王还像之前一样疑虑重重吗? 生:他真有本事

师:还有吗?他可是我魏国的射箭能手呀 生:魏国能有这样的人才!魏王很骄傲呀 师:读。

师:我们的英雄是怎么说的?

生读: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这个笑笑很轻松呀,你听到出了什么?xx你第一次参加小主持人大赛得了二等奖,很了不起呀。Xx笑笑说这没什么。

生:轻松一笑的背后是更羸的自信和谦虚。(幻灯三)3品读最后自然段,感悟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能力 师:更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伤的鸟? 生读:最后一段(幻灯三)

师:请学生从最后一段画出更羸看到听到的以及更羸分析的内容。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师:点出因果倒置句式。老师说前半部分大家说后半部分。1.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2.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的慢)

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的悲惨)练习:大雁掉下来是因为?(幻灯四)

师:看到这里你觉得更羸射雁成功凭借的是什么? 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板书)

之所以不用箭,只拉弓,就能射下来,是因为更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师:称他为射箭能手真是名副其实。4.了解惊弓之鸟的引申义

师:现在再来看惊弓之鸟是指的哪一种鸟?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得人。(幻灯五)三,拓展练习

孩子们,许多成语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精彩故事,大家课下收集自己喜欢的成语,我们看谁收集的最精彩。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分析: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论: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惊弓之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惊弓之鸟》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如何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下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并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品质。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2.从课文的学习中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推断,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从这篇课文的艺术特点来看,它采用了顺叙与倒叙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一个更羸是如何虚发落雁的悬念。但是如果在课堂上仍然按照课文顺序推进,把悬念当作秘密来讲,这显然忽视了学生预习的成效。因而我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块状”的阅读教学法,将文章划分为两大板块,给学生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分析悬念与揣摩人物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一)分析悬念

我将课文的第一、二、八这三个自然段合为第一板块的内容——分析悬念。

1、课堂伊始,我出示一段视频皮影短片。希望用这种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铺垫。

2、当视频播放到了魏王看到更羸不用箭就射下大雁而大吃一惊时,我问学生:聪明的你能不能告诉惊讶的魏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更羸有什么魔法吗?这个时候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膨胀时他就有了动力去做这件事。因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然会迅速查看课文第八自然段。

3、分析第八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会在第八自然段找原因,但是他们可能只会读出原文内容,而不能分析出这段话的层次。因此,接下来就转入本节课的重点:分析更羸的话。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段。这一方面是为了集中学生刚才在回答问题时分散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整体感。接着,我出示这段话的三个层次,用不同颜色标出,请学生思考这三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在第一层次,我提醒学生注意“飞”和“叫”着两个字;第二层次提醒学生注意“因为”这个词语所暗示的人的思维活动;第三层次注意“一……就……”这个句型。在教师的启示之下,学生应该能对这三个层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一部分学生可能还不能形成明晰的线索,这时我将出现一张表格让学生来填。(见课件)这张表既是为了巩固知识,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

另外这一段中还包涵了一个因果关系倒置的知识点。当对这三个层次比较明确时,我就训练他们句型转化。这时我会问学生,现在你们清楚了更羸虚发落雁的奥秘,那么你想怎样讲给“魏王”听呢?同桌之间互相演练。其中一个做魏王,另一个做更羸。更羸在回答时可以用完整的“因为……所以……”句型或“先果后因”句型。

4、初步感受人物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当请了几个学生进行因果句型的示范之后,我接着问最后一组学生:“魏王,你看更羸分析 的头头是道,有根有据,你不想夸夸更羸吗?”由这个问题直接转到感受人物形象的目标上。学生可以有他们自己对更羸的看法,也可以提示学生看屏幕,归纳出更羸的人物形象特点:善于观察、分析,并能结合经验作出判断。

(二)分角色朗读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心理。(第3——第7自然段)

在第一版块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掌握了这只大雁的情况,另一方面对更羸的形象的理解也在不同程度的丰满起来。有了这两点积淀,我所设想的学生用全知全能的视角洞察到人物的心理就有了支点。

第一版块到第二版块的过渡我采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魏王和更羸都已经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但是书中的魏王并不知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当时魏王和更羸有过什么样地对话,分别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现。试着和同桌练习对话。

在诠释魏王的心理时,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魏王的“信不过”、“啊”、“大吃一惊”等词语来表现魏王由怀疑——惊讶的语气变化。而读更羸的话则要抓住“请让我试一下”和“笑笑”等语句读出胸有成竹而又谦虚的态度。因为学生已经知道更羸在向魏王许诺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前已作了周密的思考,所以对更羸胸有成竹的姿态比较容易理解。也正是因为周密,如果外人不理解原因,也很难相信,所以魏王才怀疑和吃惊。这也就是全知全能视角所带来的便利。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将多次练习表演对话,直到比较精确为止。

四、说教学设想 纵观整节课,我采用块状的阅读教学法,将文章分为两大块,课堂教学分三步骤来实施,理出其中的逻辑线索,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和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

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一篇寓言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引申义,还要明白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虽然我不喜欢用道理这个词但是我还不知道要用哪个词来代替它更好。

在反复阅读文本的阶段。我在心中告诉自己备这篇课文,我要考虑三件事。

首先,明确教学内容是什么,这堂课人物对话是重点、射箭成功的原因是重点。所以这堂课上应该指导学生多读、多说。

其次,怎样提出的问题或者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摆脱我之前上课经常出现的一问一答的形式,我发现当我提问的时候,只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就能答到点上,第二个同学站起来往往和第一个学生回答的一样。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问题上!我的提问延展性不够。问的“简单”,答得自然也就简单。

最后,在第一次写惊弓之鸟的教学设计时,我在尝试创新。从各个环节到提出的问题,同样的教学目的可以用和我自己原来的思路不同的新思路。所以设计了:射雁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中心话题。

这是在领导和老师帮助我完善教学目标之后第一次修改……

下载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健康教案、反思、说课稿

    健康领域研讨交流课:有趣的报纸 金鹿鹿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中巩固幼儿跑和跳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玩报纸的兴趣。 2. 引导幼儿利用报纸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假如》教案_说课稿_教学反思

    《假如》教学设计 边墙山小学董彩玉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理解课文中“快活、遥远”等关键词,学会语言的积累。 3.通过想象与朗读的方法,发展思维与想像,模仿......

    荷叶圆圆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荷叶圆圆说课稿 公刘小学 李会云 一、 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人教出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内容简短,层次条理清楚,语言优美,富有吸引力,针对《新课程标准》......

    平均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

    《dtnl》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dtnl》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dtnl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n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四声。 3.培养学生看图和读书的能力。 重点: 学会 dtnl的音、形。 难点: 练......

    《乡下人家》反思 教案 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乡下人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谢花玲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

    荷叶圆圆教案,说课稿、反思

    荷叶圆圆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

    因式分解教案、说课稿、课后反思

    2.1 分解因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知道它与整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分解因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