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北京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7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古诗和背诵的能力。
思品: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借助词典或注释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 分钟 教学要求
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枫桥夜泊》(20)
一、整体感知。
课件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自读解惑。
(一)自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月落乌啼江枫霜满天 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选择板书。
如:惊叫的乌鸦满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远的钟声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如: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漂泊夜开始了。
月亮落下,满天寒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寒冷的画面,暗示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夜的寂静、凄凉。
江边的枫树、孤独的客船,隐约的古寺:显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凉。引导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音乐渲染、感知意境。
师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的几棵枫树,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约可见的寒山寺„„ 学生在音乐中诵读。
师提问:读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该是如何度过的。
(从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
师:诗人张继怎么了,劳累了一天为什么不好好睡觉?他看看江枫,看看渔火,愁什么呢?你们猜一猜,他为什么而愁? 生:可能是他离家久了,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可能是他外出游玩,碰到不顺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闹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个人,很寂寞。
师:那么他是睡不着觉才听见钟声,还是钟声使他愁了?怎么理解“对”字?他面对的是什么?和他做伴的是这个“愁”字。究竟为什么呢?
课件播放补充资料,学生配乐轻声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么长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一边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睡眠》
待学生自由读之后,指一名读书较好的同学读这段资料。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最后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想表达什么? 生: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了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诗人本来感到孤独的心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当——当——”就好像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他越发孤独苦闷了。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就成了这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大家一起背诵!生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状元是谁已无关紧要,真正被我们记得的是张继以及这首闻名中外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暂且告别这位失意的人,离开枫桥。要知道,就在张继寂寞忧愁之时,有一个人早已兴奋地来到庐山脚下——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学习《望庐山瀑布》(20)
一、谈话引入。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放眼庐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学习古诗。
(一)指名读《望庐山瀑布》,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读诗理解。
(三)指名说诗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诗中哪个字回应“望”字?还从哪里体会出是“望”? 2.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庐山西北部形似香炉的高峰。紫烟:为何生紫烟?
课件出示画面,引导想象当时的意境:青山如黛,远远望去,香炉峰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形成了紫色的云霞。3.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水道、河流。挂:悬挂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
4.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长。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5.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传说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处。使人怀疑眼前的瀑布是银河的水从天的最高处倾泻下来的。
(四)想象情境体会;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录像资料;指名展读,相机导读,练读。
(五)整体朗读,感悟意境。
李白当时的心情什么样?读出来。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情况(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经过庐山遥望庐山瀑布),会是什么心情?诗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写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时心胸之豁达,该怎么读?
(六)品味语言。
1.全诗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谈出、读出自己的理解。
如:“挂”字,一个“挂”字,让我们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样子,给流动的瀑布以“静”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遐想:是谁把这么巨大的白绢挂起来的呢?挂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又高又大。如:“银河”使瀑布充满神话色彩,也写出了瀑布之长。“落九天”,诗人想象奇特,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2.师:全诗是在写瀑布,第一句并不是写瀑布,好像没什么用处。你们同意吗?
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
三、整体欣赏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壮观景色。
四、读出感受生自由读,练习背诵。
第2课时
学习《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
行》。
二、初读古诗。
(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xiá)的读音。
(二)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质疑解疑。
(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2.坐:因为。
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体会情感。
(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
教师旁白: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次多种形式练习读。
五、诵读古诗。
(一)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学生自由背)
(二)出示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画面前吟诵。(可以配上动作)
(三)学生背诵展示。
导语:就在诗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时候,一位老翁却在铺满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板书《江雪》)。请大家自由学习第二首古诗。
学生自学,然后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自定要求积累诗篇。如: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冬雪天的还有哪些等等。
第二篇: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
2.理解每首诗的意思。诵读时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四首古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对戍边战士的关怀之情与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每一首诗,特别是《凉州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学习古诗,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安排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在自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之间互相帮助,问难解疑。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讲授。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古诗教学亦是如此。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很多,“咬文嚼字”就是其中很有成效的一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对“孤帆”的理解;《泊船瓜洲》中抓住“还”字披文入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在诗中的作用……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既强化古诗的语言教学,又强化古诗的人文教育。
教学准备:
音乐《春江花月夜》 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芙蓉楼送辛渐》两首古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二、新授: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结合注释,了解诗题 1.结合注释看看诗题什么意思?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二)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师: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三)深入探究,体会诗境
1.自己读古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师: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敬仰之情,一个“孤”字也完全可以看出大诗人李白推敲词语的非凡功力。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四)借助诗境,训练表达
1.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芙蓉楼送辛渐》
按照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自学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2.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在哪送?(王昌龄送辛渐于芙蓉楼)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师生共同解释。“连”“入”:两字写出了雨的悄然而来、平稳连绵。冰心:像冰一样晶莹、洁净的心。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一、二句句意:友人登舟北归,不久便将隐没在江北的群山之外,回洛阳与亲友团
聚,只剩下诗人伫立江畔,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三、四句句意: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净无瑕。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水天相连的壮阔高远的境界,接着用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作比,使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傲、冰清玉洁的形象,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用意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余韵无穷。
三、总结:
这两首古诗都是送别诗,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凉州词》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教学过程: 《凉州词》
一、根据已有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古诗。
二、检查自学情况。
三、质疑问难。
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四、启发朗读。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把你感受到读出来。
《泊船瓜洲》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下面我们将要学习另外一首新诗《泊船瓜洲》,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学生简介诗人王安石。(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3.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找出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还”字)
二、扣住“还”字,披文入情
(一)学习第一、二句。
1.请找出第一、二两句中的地名,搞清三者位置,板画显示。
2.学生尝试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重点理解“间”和“数重山”。
3.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语,你体会出什么?(说明作者这时已经靠家很近了,靠家近自然产生了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板书:靠家近——应该还 4.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三、四句
1.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提示“绿”字该如何理解。
2.从“又”字你体会出诗人什么感情?(离家的时间很久了,特别想回家去看看。)引导学生板书:离家久——更该还
3.让学生对第四句质疑,尝试加上语气把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在你的陪伴下回到钟山老家呢?)
引导学生独立板书:思乡切——不能还
4.讨论:既然诗人已经靠家很近了,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因为诗人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是虽到家门,却不能入门,因此从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5.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生说)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到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春风给江南带来绿色;“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绿”字和“还”字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色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3.反复吟诵,教师总结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四、选字练习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2.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第三篇:北京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北京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学习《前出塞》和《己亥杂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5 1.培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学古诗城堡,去感受古诗文魅力。
2.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0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7课的《前出塞》和《己亥杂诗》,(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纠错)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2
(一)学习《前出塞》
1.谁来把《前出塞》读给大家听?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诗人在说这几句话时是一种什么语气?读出来。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作者为什么要说用强弓、长箭,先射马、擒首领?与后四句话有什么联系呢?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己亥杂诗》
1.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引导学生把字音读正确。区分形近字“喑和暗”喑是什么意思?(哑,发不出声音)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解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解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谁来说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2)再读读这首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诗人的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5 1.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男女生分读这两首诗。《示儿》《题临安邸》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5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你们知道什么叫“压轴之作”吗?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2.了解背景: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二、自由读这首诗10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10
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2.自读古诗。
3.合作学习。(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
小结: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6.小结
四、学习《题临安邸》10 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2)指名朗读《题临安邸》(3)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4)“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五、拓展总结(5 ’)
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
第四篇: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的四首诗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自于不同作家的手笔,但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字里行间或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 讲练结合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学具
课时 两课时 课型 讲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幻灯片4)
三、讲授新课学习《春望》
1.音读(幻灯片5)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我读《春望》(幻灯片6)
2.义读(幻灯片7)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国、烽火、家书、浑、胜(shēng)、簪 情读(幻灯片8)
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明确: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4.美读(幻灯片9)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讨论
明确: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幻灯片10)
5.赏析“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家书抵万金”一句表达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6。通过刚才的仔细品读,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
小结《春望》: 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四、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1、音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播放朗读录音。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笼:笼罩。犹:还在。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 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遂被称 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 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 警示唐王朝。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汇报情况: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印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怀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第二课时
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音 读
我能把这首诗读好。自由朗读,然后播放录音。
(二)、义 读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三)、情读
请结合情景,说说诗意。
明确: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四)、美读
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
明确: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啸的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诗人曾经驰骋沙场,若不是诗人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 的诗。
二、学习《过零丁洋 》文天祥
(一)、音 读
我读《过零丁洋》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二)义读
合作学习: 看看你有哪个地方不能理解的,请教你的学习同伴。
补充: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诚的心。
干戈:泛指兵器。①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金。②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③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双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三)、情读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如何理解?
明确: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如何理解?
明确: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四)美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明确: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总结全文:诗词是最能表达情怀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写景来创造意境,让读者在意境中体验妙不可言的生活乐趣,受到作者的感染而产生情感上的冲动,原因就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物皆情物。
接触了这四首古诗之后,你能说说它们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感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爱国。
第五篇:《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与学生共唱《读唐诗》
窗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相思的红豆巫山的雪,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二、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呢?这节课老师首先带着同学们走进歌里“读唐诗”。(出示课件《回乡偶书》)
1.老师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了能看得见的图画,能听见的声音,你想听吗?(要求:第一遍用耳朵仔细听,第二遍用嘴巴大声跟读)
2.如果在读诗的时候我们能注意停顿和轻重音,我们也能读得像刚才录音中那样好听。老师把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注上了拼音,相信你读会了诗,便学会了字,快试试吧!
3.孩子们,如果你能把古诗唱出来,那一定比读的好听多了,老师教给你一个快速学会唱一首诗的好办法。
4.古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你能看着书上的插图,试着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先自己试一试,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讲故事)
总结:同学们讲得真好,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贺知章老爷爷从小离开家乡,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读(背)古诗。
三、学习古诗《赠汪伦》
过渡:接下来,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读懂第二首唐诗。
这是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大诗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故事。相传,李白一生既喜欢饮酒作诗,又喜欢游历名山大川,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家。”意思是:“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家。”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家,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园,万家酒家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家,并不是一万家酒家。”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1.孩子们,请你带着这份感动,自己来读读古诗吧!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出示古诗)
2.谁想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孩子们,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老师给你们讲的那个小故事里面,就包含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来看故事的这一部分,你还能找到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总结: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起,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啊!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友情啊!孩子们,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让我们背下这首诗,记下这段友情吧!(背诵古诗)
4.像这样感人的送别诗还有很多很多,听――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师生先读后唱)
四、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暮江吟》《山居秋暝》
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内容饱满,意蕴深长,有的让我们想起那浓浓的乡情,有的让我们忆起那真挚的友情,还有的让我们走进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下面,让我们走进“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走进画里“读唐诗”。
1.学习《暮江吟》。
(1)自由读古诗。
(2)老师用图画来给你们讲讲这首诗吧!(出示自画图,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描述画面内容)
(3)现在老师出图,你们来对诗句,看看谁能对上?
(4)请你们边看图边读诗,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如果能背,那就更好了,快试试看吧!
2.学习《山居秋暝》。
(1)自由读古诗。
(2)这首诗我们这样来读,来,学着老师的样子打节奏:1234,跟老师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3)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试着背一背。
结束语:孩子们,这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千年前的古国,倾听了祖先们对我们的诉说。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更加喜欢我们的古典文化,让我们的古典文化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作者简介:山东省潍坊市潍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杨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