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生物怎样生活》教案2
《微生物怎样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2、知道微生物适宜生存的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操作和数学运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2、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究。
二、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三、教学难点
了解微生物的生活习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牛奶(或其他食物)两份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直接提出研究话题:我们身边生活着这么多的微生物,那么微生物是怎样生活的?
新课讲解:
㈠微生物适合怎样的环境
细菌等微生物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但它们的生长也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它们一般更适宜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呢?请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夏天的食物更容易变质,我认为......梅雨季节里......我的猜想:
1、细菌一般适于温暖的环境。
㈡设计制作研究方案
研究的问题:细菌适于怎样的环境?
我们的假设:细菌适于温暖的环境
研究方法:实验法
研究步骤:
1、取同质同量的两份新鲜牛奶。
2、一份放在温暖的环境下,另一份放在冰箱内。
3、观察两份牛奶所产生的变化。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宜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请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想一想,根据它们的生活特性,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它们的繁殖与生长?
课外拓展:制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爱的食品,它是由新鲜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杯酸奶呢?
学生阅读P47资料
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试一试,成功了可要记得与父母一起分享!(注意卫生!)
第二篇:微生物教案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农科组:李建洲
绪论
本节由学生自学,不讲授。布置思考题: 1. 2. 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其共性的基础是什么?
从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举例阐述微生物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细菌是微生物的代表,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开始。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的代表,侧重讲述原核生物的亚细胞结构、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6学时(细菌细胞构造和功能4学时、放线菌和特殊细菌形态构造2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详细讲授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磷壁酸和脂多糖三种功能性大分子的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引入古细菌概念,详细比较细菌细胞壁与古生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介绍四种缺壁细菌的细胞特征和生理特殊性。
讲授革兰氏阴性菌网外膜的结构特点。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解释这两类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阴离子去污剂、碱性染料敏感性的不同,侧重阐述细菌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础研究对应用微生物的意义。
介绍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糖被、鞭毛、菌毛、性毛、芽孢等亚细胞构造及功能,讲授芽孢的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在工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第二节 放线菌
侧重讲述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及繁殖方式,比较细菌放线菌细胞结构、形态和培养特征的异同。强调放线菌资源的应用价值,引入稀有放线菌概念并介绍资源研究近年创新性的方法和研究趋势。第二节 蓝细菌(由学生自学)第三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这些特殊细菌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简述。侧重比较这三种特殊细菌的形态差异以及鉴别依据。思考与作业:
1.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并说明这两类细菌对青霉素和阳离子去污剂敏感性不同的原因。2.生命是缺壁细菌,简述形成原因及实践中的意义。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教学目的: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微型藻类和原生动物。本章以真菌作为真核微生物的代表,通过丝状真菌、酵母菌以及大型真菌的教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真核生物的结构,真核生物亚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以亚细胞结构和分子结构与细胞功能的关系作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真菌概述和酵母2学时、丝状真菌和大型真菌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简单讲述比较真核微生物的类群及其生物学特征。略述真菌细胞壁、膜、等细胞构造。侧重介绍真菌细胞壁“9+2”结构、真菌细胞质中不同于其它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如膜边体、几丁质酶体、氢化酶体等。并详细讲述这些亚细胞结构的生物学功能。第二节 酵母
酵母是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一类单细胞真菌。简述酵母菌的一般细胞形态与构造,以啤酒酵母为例,讲授酵母菌的生活史。强调酵母菌在工业微生物、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价值。第三节 丝状真菌
鉴于丝状真菌在工农业中的巨大应用价值,同时其形态特征又是真菌学研究入门的必备基础。本节作为全章的重点讲授。着重介绍真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菌丝特化结构,同时引入目前采用形态为主进行的Ainsworth 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
在此,详细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的培养特征。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简述大型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殊形态及相关的基本概念。思考与作业:
1.试理顺染色质、核小体、组蛋白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真菌哪些亚细胞结构与动植物不同,比较功能的差异。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教学目的:病毒与人类相关密切,许多重大疾病来自于病毒的感染。同时,病毒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重要材料。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以噬菌体为主的细菌病毒的一般定义、概念、结构、特性、分离方法、复制特点,并以此作为本课程重要的章节。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真病毒3.0学时、亚病毒1.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
详述病毒的基本形态、构造、化学组分。同时以烈性噬菌体为材料,讲授烈性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同时以一步生长曲线作为重点,侧重讲述: 1. 噬菌体效价测定方法。
2. 剖析一步生长曲试验设计的科学思想和严谨性,讲述烈性噬菌体繁殖的主要特征曲线和相关参数。
引入溶源噬菌体概念,比较烈性噬菌体和溶源噬菌体不同感染结果的机制、增殖特点与鉴别特征。
植物病毒与昆虫病毒:侧重讲授两类病毒的感染机制与繁殖特点。第二节 亚病毒
详细比较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三种特殊的分子病原体的结构、生理特征、可能的感染机制以及危害性。
思考与作业:
1.请设计一试验,如何测定某发酵液中是否存在着溶源噬菌体的感染。
2.查阅文献,阐述动物病毒的增殖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基质要求,熟练地利用各种培养基的类型,分离、培养微生物或进行微生物的发酵。本章重点主要为1)微生物4种营养类型、营养进入细胞方式、选择和鉴别培养基的使用。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略)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主要介绍微生物的4种营养类型,侧重阐明光能异养型微生物的概念和营养特征。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该节为本章的重点。讲授并比较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的营养运动方式。侧重阐明基团移位作为微生物物质吸收的主要方式和运输的生物学特征。第四节 培养基
简述。以EMB培养基为例,侧重讲述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在微生物快速鉴定、特殊微生物的选择分离中的重要作用。引入选择培养的主要环节及意义。思考与作业:
1.查阅资料,说明除课本介绍的4种类型外,微生物还有哪些营养进入细胞的方式。
2.请设计分离降解“666”细菌的选择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教学目的:微生物新陈代谢反映了微生物生命活动有关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的过程,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本质特征。是本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能量代谢、独特的合成代谢以及代谢与代谢调节的基本途径、规律、生物学意义以及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能量代谢学3时; 独特合成途径3学时;代谢调控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拟以下列方面进行讲授: 1. 简述生物共有代谢途径EMP、HMP和TCA途径。2. 详述微生物特有的代谢途径ED途径,侧重生物学特征。3. 简述微生物好氧呼吸产能特点。
4. 以硝酸盐、硫酸盐为例,讲述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产能特点(详述)
5. 微生物的发酵:简述微生物6种常见的发酵途径;侧重介绍比较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异同点;侧重介绍微生物通过氨基酸的产能Stickland发应
二、自养微生物产ATP和还原力
1.以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为例,比较自养菌产能特点。2.光能营养微生物:侧重介绍 1)光合细菌定义与类群、2)循环产能机制、3)嗜盐菌紫膜磷酸化机制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第三节:微生物独特的合成途径(侧重介绍)1.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Calvin循环(简述)2. 生物固氮(详述):主要介绍内容为1)固氮微生物的类群、2)固氮的生化机制,侧重固氮酶的结构、电子与能量转运、固氮活性测定方法、微生物防氧机制。
3. 细菌肽聚糖合成(详述):1)侧重介绍肽聚糖合成全过程、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由于本节涉及工业微生物代谢工程内容,详述: 1.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类型 1)酶合成调节
包括酶的诱导与阻遏、基因调控-乳糖操纵子、转录调控其它方式等。2)酶活性的调节 包括变构调节、反馈抑制。2. 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以赖氨酸生产为例阐明解除反馈抑制的应用。2)以苏氨酸为例,阐述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应用。3)以谷氨酸为例,阐述控制细胞膜渗透性的作用。思考与作业:
1.大肠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微生物,其产能的机制有哪些类型? 2.光合微生物按产能方式包括哪些类型?根据红螺菌科的生理特点,简述该类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3. 以二次生长为例,说明细菌基因表达的正、负调控机制。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
微生物生长和控制是微生物研究基本的方法学,是进行微生物研究与应用必备的基本能力。通过本章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和生长规律;以及利用各种物理化学因子控制有害微生物生长。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生长测定方法、生长曲线、连续培养2学时;生长影响因素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讲授微生物生长的一般研究方法,简述(相关内容试验课讲授)。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讲授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详述)。
讲授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比较恒浊器和恒化器的工作原理、控制方式以及应用范围的不同(详述)。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简述温度、pH、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方法概论
讲授微生物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的基本方法。侧重介绍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原理。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1.灭菌和消毒的相关概念 2.高温灭菌(简述)
3.杀菌剂、消毒剂和化疗剂:简述常用的杀菌剂和消毒剂、引入LD50、MIC等概念;以磺胺为例,详述抗代谢类似物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定义和活性的测定方法。思考与作业:
1.比较恒浊器和恒化器两种连续培养装置工作原理的差异以及实践应用的价值。
2.根据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推测细菌出现抗磺胺药物的可能原因。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异种 教学目的: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是微生物最根本的生物属性,反映微生物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微生物遗传变异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关系密切,也是改造微生物,提高工业微生物发酵能力的基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遗传物质、突变机制、诱变育种方法和策略、细菌基因重组的机制等内容。半章是微生物课程的重点。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遗传物质2学时;、突变和诱变育种3学时、细菌的基因重组3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基础 简述三个经典的遗传试验。
简述遗传物质在不同水平的存在形式。
详述质粒及有关特征。包括质粒的类型、质粒的特性、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计划讲授如下问题: 1. 基因突变的类型(详述)。
2. 基因突变的规律,侧重以影印平板培养法解惑关于基因突变的不对应性问题。
3. 详述基因突变的机制,包括碱基置换、移码突变的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4. 在染色体畸变中详述微生物转座子的类型、转座机制及研究意义。
5. 以紫外线为例,详述紫外线引起突变的机制、通常应用注意的问题。
二、突变和育种:计划讲授如下问题: 1.诱变育种应用的意义。
2.诱变育种实际应用必须注意的环节: 1)简述诱变剂选择、突变率、2)详述艾姆氏试验及在食品卫生中的应用。
3)详述高效筛选方案的制定及突变株高效的捡出的创新性方法。4)详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相关的概念及选育方法。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异种
该节为本章的重点,计划讲述如下问题: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
1、转化:1)详述受体菌的感受态、转化因子、转化条件、转化过程、2)转染(简述)。
2、普遍转导:详述普遍转导中完全转导和流产转导的过程、特点,比较它们的异同。
3、局限转导:1)详述低频转导的过程及生物学特点、2)详述高频转导的过程、特点、进行高频转导的基本条件。
4、溶源转变(简述)。
5、接合:1)详述大肠杆菌的4种接合类型、2)侧重阐述Hfr菌株的来源与接合过程、特点。3)接合中断试验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6、原生质体融合:讲述原生质体融合的意义、操作过程。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侧重讲述真菌的异核现象和准性生殖过程。准性生殖育种的原理、具体方法以及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第六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简述菌种衰退的原因。侧重讲述比较七种常规的菌种保藏方法及特点。思考与作业: 1.现因科研需要,请设计出从大肠杆菌中诱变筛选获得一株谷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方法。
2.比较IS、Tn 和Mu噬菌体转座的特点。与转化、转导、接合等比较,其重组的机制有什么不同?
3.比较完全转导和局限转导在媒介、转导频率、转导机制的异同点。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教学目的: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它生物及非生物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应用微生物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的多样性及资源利用价值;掌握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和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机制。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4学时(多样性2学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学时、污水生物处理1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1. 简述微生物在土壤圈、水圈、大气圈中的分布。2. 详述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及应用价值。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简述微生物同其它生物间的五种关系类型;侧重介绍VitC二步发酵法的互生关系、菌根、根瘤的共生关系。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微生物与自然节物质循环,反应了微生物区别其它生物的独特生态作用,是应用微生物的基础。拟重点讲述如下问题: 1. 碳素循环(简述)。
2. 氮素循环:简述氮素循环中的七个主要环节。
3. 硫素循环:详述细菌沥滤的基本原理、主要过程和研究意义。第四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治理污水是本节的重点,其它简述。拟以下列内容展开: 1. 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简述)。
2. 用微生物治理污水:侧重讲述:1)污水监测的指标;2)异生素及共代谢;3)污水处理的原理;4)污水的三级处理;5)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及其运行机制,如曝气法、生物转盘法、滤池法。
3. 沼气发酵:简述沼气发酵的微生物类群和三个基本过程。思考与作业:
1.在污水的生物处理中,完全混合曝气法和生物转盘法的工作原理有何异同?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教学目的:
微生物学的研究起源于医学,传染和免疫是人类诊断、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病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非特异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方式、机制、特点;抗体分子的类别、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功能;血清学技术及其应用。半章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传染2学时;非特异免疫1学时;特异性免疫3学时;血清学技术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
该节作为一般讲述。主要内容: 1. 传染和传染病:相关的概念。
2. 影响传染结局的因素:分述病原、宿主免疫力和环境因素三个影响因素。其中,病原体的毒力作为重点叙述,重点包括: 1)侵袭力:包括透明质酸酶等各种酶类的生理作用; 2)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的性质、特征比较;外毒素的捡出方法(鲎试剂法)。
3. 传染的结局(简述)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主要介绍病原侵入时,机体多个层次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讲述: 1. 表皮和屏障
包括皮肤、粘膜、血脑和血胎屏障的作用。2. 吞噬细胞与吞噬作用
主要介绍:1)白细胞的起源和分化;2)侧重讲述巨嗜细胞的四个主要免疫功能。3. 炎症反应 简述炎症的免疫功能。
4. 体液和组织的抗菌物质:主要介绍补体和干扰素。1)补体:简述补体的性质、补体激活、补体免疫特点。2)干扰素:侧重介绍干扰素的类型、作用机制。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拟讲述:
一、免疫器官
1. 定义、类型、获得方式。
2. 免疫器官及其T、B两类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分化。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1. T细胞的表面标记(详述)。2. 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详述)。3. B细胞的表面标记个功能(详述)。
4. 其它免疫细胞(NK细胞、K细胞等,简述)。
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免疫分子具有多种种类,主要介绍:
1. 抗原:包括抗原概念、特性。细菌抗原类型。侧重讲述抗原的异物性和抗原决定簇;共同抗原及交叉反应。
2. 抗体:侧重讲述:1)抗体概念、抗体五个特点、Ig的5种类型和化学结构(以基本结构为主,简述类别和型的划分);2)Ig的酶解片断,侧重简述Fc段的功能;3)Ig的体和抗原结合价;4)详细比较5种Ig的生物学特性。
3. 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侧重讲述;1)抗原递呈细胞及其作用;2)抗体的产生过程及其应答规律;3)克隆选择学说;4)抗体多样性
4. 单克隆抗体及杂交瘤技术;主要讲述:1)定义;2)杂交瘤的制备及单抗生产技术;3)单抗及其制备技术的应用。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免疫学方法主要包括抗原抗体的体外反应以及抗体的制备技术。在免疫防治、免疫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作为本章的主要内容。讲述内容包括: 1. 抗原抗体一般反应规律(简述)
2. 抗原抗体主要反应:详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以及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具体方法和应用范围。
3. 免疫标记技术:详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介绍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免疫吸附测定法的主要技术要点。思考与作业:
1.比较内毒素和外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沙门氏菌为例,说明细菌的毒力和侵袭物质的作用机制。
2.免疫细胞主要有哪些类型?简述它们的起源和分化过程。3.就你所知,乙肝病毒有哪些检测方法?试以ELISA方法,制定HbsAg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教学目的:微生物分类是研究认识微生物的基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真菌的分类系统以及主要的分类技术。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用的分类单元 主要介绍内容包括:
1.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主要介绍种的概念。
2.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法规简介:主要包括双名法、种的命名和科学名书写要求。
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主要介绍:
1.超界生物:三域系统。2.细菌的内共生起源。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1. 伯杰氏细菌系统学书册(第一、第二卷)。
2. Ainsworth 真菌分类系统(安贝氏真菌学词典,第七、第八版)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分类鉴定技术是本章的重点,侧重介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如核糖体RNA的碱基系列测序等技术。1. 经典的微生物鉴定方法。
2. 微生物微量快速鉴定技术(简介API等数值鉴定系统)。3. DNA碱基比例的测定。
4. 16SrRNA、18S rRNA、ITS(内转录区间)碱基序列分析(详述)。5. 核酸杂交法。6. 细胞化学成分分析。思考与作业:
1.在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中,常规的细菌和真菌鉴定技术水平有何不同?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第三篇:微生物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论(3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食品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内容、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食品微生物主要研究的内容、任务。讲授微生物学形态学发展阶段、生理学学阶段和分子微生物时期。21世纪的微生物学的展望,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
第二章 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结构(9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和主要区别,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病毒的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常常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基本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特征,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学会识别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和主要区别、细菌的形态结构、放线菌的形态结构、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要求会识别四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 微生物的营养(7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分类依据,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征,掌握微生物培养基制备的原则、方法步骤,培养基的种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途径、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的分类依据,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特征,培养基制备的方法步骤。
讲授要点: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要素,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培养基制备的原则、方法步骤。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的途径,微生物分解代谢、发酵的代谢途径和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类型、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微生物发酵的机理和独特代谢。
讲授要点: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类型,微生物的分解代谢途径,微生物发酵的代谢途径,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微生物独特的合成代谢。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7学时)教学目的:熟练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生长繁殖的规律,掌握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并会在食品工业中灵活应用这些物理化学因素加工食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繁殖规律、重要的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讲授要点: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介绍生长曲线,四个时期的特点,在食品发酵、工业微生物发酵中如何利用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生产,讲授4个物理因素和多个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突出重要的物理因素温度和重要的化学因素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在加工和贮藏保鲜中,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6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基因的突变与诱变育种,熟练掌握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菌种衰退的表现和防止,复壮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证明DNA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方法、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菌种衰退的识别、防止和复壮方法。
讲授要点: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概念,二者的相互关系,证明DNA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方法,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法步骤,转化、转导和接合,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微生物的菌种保藏及复壮,菌种衰退的表现、衰退的防止和复壮。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3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菌种资源的开发,熟练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与食品加工的关系。
讲授要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的规律,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食品中的微生物,微生物与生物的共生关系,共生的类型、微生物与生物的互生关系,互生的类型,拮抗关系,特异性拮抗和广谱性拮抗关系,寄生关系。微生物扮演了物质循环中的重要角色;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微生物在地球生物演化中的作用。
第八章 微生物与食品的加工生产(6学时)
教学目的:学会利用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生产食品,了解细菌、霉菌、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均可以应用生产食品或食品的原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生产食品或食品原料的机理,工艺上的关键技术与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关系。
讲授要点:
细菌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原理和方法,酵母菌在酒类、面包等加工中的应用与原理方法,霉菌在调味品加工中应用与原理方法,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原料的发酵生产,如柠檬酸生产、乳酸的发酵生产等。
第九章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及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5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污染的来源、途径,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的种类,了解这些规律后,学会在食品工业中控制微生物的污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和途径,食品中细菌的数量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大肠菌群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霉菌对食品污染,霉菌及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讲授要点: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及其途径,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食品中细菌的污染,菌落总数及卫生学意义,大肠菌群的概念、食品卫生学意义,霉菌对食品的污染,霉菌产生毒素的特点,霉菌及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第十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鉴定,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明确食品的防腐保鲜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技术,控制食品的腐败变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讲授要点: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鉴别方法、处理原则,重点是综合利用知识控制食品的腐败变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性,简单介绍现代食品生产GMP、HACCP管理和国际食品法典的知识。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2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3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4腐败变质食品的处理原则5各类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1食品的防腐保藏技术2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方法
第四篇:《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2
《我研究的微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准备:梳理自己研究过的微生物,整理最有意义的结论或发现。结果:把自己最满意的研究结论或发现写成格式规范的科学小论文。讨论:比较谁的研究论文既规范又全面地表达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难点:
整理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得出的最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或新发现,写成科学小论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小论文的格式、以及材料的取舍。把有用的、能证明结论或最新的发现的材料写进论文里。
教学流程:
研究方法:分组写出小组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小论文。
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怎样写科学小论文的资料和经典科学小论文案例。导入:通过科学故事或相关图片或视频开始本课内容。导学:
1、整理研究资料。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研究了有益的微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并在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整理资料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面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纳的过程。
2、撰写科学小论文,有了材料,这个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论文的结构。再就是对材料的联取舍,把有用的、能证明结论或最新的发现的材料写进论文里。
3、展示论文。主要对内容和格式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表达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找出不足,才能修正错误,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我研究的微生物”科学小论文论文
怎样写? 赏析 分组写 交流 评比
教学反思:
1、在学生拟写科学小论文之前教师要对如何写好科学小论文加以辅导。重点在于:论文格式、内容取舍、叙述以及把有用的、能证明结论或最新的发现的材料写进论文里。
2、为充实课堂内容,从为学生反正的原则出发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补充。在进行内容补充时应注意:
(1)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要为“科学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2)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材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
(3)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应大胆补充。例如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讲述科学发现的故事,讲述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更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拓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果。
第五篇:微生物与生活论文
微生物与生活
一、微生物
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体内的有益菌,体外的各种细菌,都是微生物,我们吃的蘑菇也属于微生物······生活中离不开微生物,酱油,味精,啤酒,醋等等都是微生物发酵的产物;药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食品中的好多添加剂,也都是微生物发酵的结果···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只是充当分解者的角色,他还是生产者(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等)···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如果缺少了微生物,会是多么的恐怖啊。
另一方面许多可怕甚至恐怖的疾病,比如SARS、爱滋、疯牛、口蹄疫、禽流感……等等。这些病都是由一些微生物引起的。这是因为生态平衡下的正常菌群和宿主机体,只要有一方发生较大的不可逆,就有可能造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其原因有菌群失调,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等。而且,我们用的化妆品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生产、储藏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化妆品中常见细菌对环境抵抗力较强,污染机会较多。饮水机污染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卫生问题。这主要是大肠杆菌造成的微生物污染。微生物发酵也因条件苛刻而可能产生倒罐现象,它会给人类的经济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说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也有有害。
按我国学者提出的分类法将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不难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占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二、微生物与生态
微生物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员,特别是作为分解者分解系统中的有机物,队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1、2、3、4、5、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 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中各类微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微生物相互关系复杂多样,根据其相互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大致可分为:1、2、3、4、5、三、互生关系 共生关系 寄生关系 拮抗关系 捕食关系
微生物与酿造
黄酒是中国最早的酒,也称其为米酒。黄酒是一种酿造酒精浓度适中,风味独特,香气浓郁,口味醇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黄酒除了饮用外还可以作为调味品,此外,在医药上也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黄酒的酿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黄酒是以大米、小米为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压榨而成的酒
2、黄酒在酿造过程中不同的曲(粮曲、米曲)会有不同的结果
3、黄酒的发酵过程是霉菌、酵母菌等共酵
4、双别发酵,即糖化作用与发酵作用同时进行
5、色、香、味俱全
6、需加防腐剂,长时间存放需密封
白酒酿造大多是固态发酵,其主要产物是乙醇,分析检测,白酒大部分是水和乙醇,还含有占总量2%左右的其他物质,由于这些香类物质在酒中种类的多少盒相互比例的不同才是酒有别与酒精具有独特的风格。白酒中的香味物质主要是醇类、脂类、醛类、酮类、芳香族化合物等物质,白酒香型分类有以下几种:
(1)、酱香型白酒:酒色微黄而透明,酱香、焦香、糊香配合协调,口味细腻、优雅,空杯留香持久,一茅台酒往日代表。
(2)、浓香型白酒:窑香浓郁,口味丰满,入口绵甜干净,纯正,如以泸州特区、五粮液等为代表的四川派,以洋河、古井等为代表的纯浓派。
(3)清香型白酒:酒色清亮透明,口味特别净,清香纯正,后味很甜,以汾酒、黄鹤楼酒、宝丰酒为代表。
(4)、米香型白酒:口味柔和,蜜香清雅,后味怡畅,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
(5)、凤香型白酒:无色透明,醇香秀雅,醇厚丰满,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如西凤酒。(6)、董香型白酒:清澈透明,药香舒适,香气典雅,酸度较高,后味较长,如贵州董酒。(7)、鼓香型白酒:鼓香独特,醇和干滑,余味爽净,如广东玉冰烧酒。
(8)、芝麻香型白酒:芝麻香突出,幽雅细腻,干爽协调,尾净具有芝麻香特有风格,如广东景芝白干酒。
(9)、特型白酒:酒色清亮,酒香芬芳,酒味纯正,酒体柔和,诸味协调,香味悠长,以江西四特酒为代表。
(10)、兼香型白酒:目前国内有两种类型:酱中带浓型和浓中带酱型
四、微生物与工、农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微生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生物制药、能源、环保、食品、工业等方面,微生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产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酒、酸奶、酱油、醋、味精等食品,以及抗生素药、激素、疫苗等药品,都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
微生物和农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给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比如说粮食的霉腐、水果的腐烂,还有各种病害都和微生物有关,每年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但是它也是我们农业上的榜首,微生物为我们生产的有效的微生物肥料,还有各种各样农用的生物杀菌剂等等,又可以保护我们农业的发展。
微生物给我们在工业上生产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些产品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我们这个微生物和农业附产品的加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给我们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现在利用微生物给我们生产了诊断各种疾病的药物,诊断试剂,还有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