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主题式教学设计[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2: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k5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主题式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k5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主题式教学设计》。

第一篇:k5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主题式教学设计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主题式教学设计

(2003-03-03 09:10:14)

摘要:主题式教学设计依从于诊断与处方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目标的有效达成依从于教学主题的突出与强化。教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

思想,这是以主题式教学为前提条件的。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主题;教学设计

朱德全,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博士,教育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

究方向为教学心理。

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解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构筑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关系模式,即主题式教学与开放性学习的统一模式成为解读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领。这一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关系上。

(一)问题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问题式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探究离不开问题,探究是在有效发现问题过程中的探究,也是有效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探究。问题式教学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活化,有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探究性学习有赖于学生对知识与认知背景的调用,有赖于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问题式教学侧重于意义性教学与对象性教学;探究性学习侧重于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问题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是不同认知过程、但又同一于教学认知目标的相关体。前者是依问题而存在的教学方式,后者是依探究而存在的学习方式。

(二)情境式教学与合作交流式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在教学中用复杂真实的生活情节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活化知识、启动思维,由此引发内在驱动力。在问题情境营造过程中伴随着教学情境的生成,置于情境中的学生因问题自然形成教学中合作交流式学习的氛围。合作交流式学习的成败取决于情境式教学的有效性,情境式教学的有效指标体现在问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搜索上。如果创设的情境没有真实的问题背景,学生便无法自主进入情境中,问

题的搜索效率就不会高。

通过情境式教学诱发合作交流式学习能够促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由此触发教学动力机制的生成。通过情境式教学和合作交流式学习可以使教师利用学生彼此的长处,弥补彼此的短处,促使学生群体资源共享,而且还能在一些复杂的社会与心理问题上统一思想。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三)整合式教学与拓展性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数学知识的综合性与整合性。通过整合能使静态知识赋予动态意义,并促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充分展现。整合式教学侧重于纵横两方面的教学体现形式。纵向以教学结构中螺旋反复为指向,走“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之路,横向以教学内容中知识的相互作用为指向,走“知识树与认知树培育”之路。由此,整合式教学是“知识逻辑”“认知逻辑”“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四大系统的统一体现。它将课堂教学内容更多地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表现出来,注重知识的必然联系、知识的高

度亲和力以及知识的真实应用。

通过知识的有效整合,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容量,增强学习能力。拓展性学习集中体现于学生在整合式教学中有限知识向无限知识的拓展过程中。拓展性学习与整合式教学依据问题意识,并贯穿于主题式教学中。面对教学情境,会诱发许许多多的知识细节,我们应当以主题体现教学的中轴,以此构筑结构性知识,将相关知识纳入更广泛的知识系统中去,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性。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性越大,拓展性学习也就更加突出。

(四)发展式教学与目标性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没有目标指向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教学中的发展性目标由问题与问题解决过程来表征,由于问题具有定向性和诊断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目标指引性和内在动机驱动性,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问题系统,能使教学目标全面化与层次化,通过有效问题解决,能使教学目标对象化与意义化。基于此,发展式教学才能内化成学生期望的目标性学习。目标性学习应当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因为问题解决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它既是学习的途径或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在知识的问题转化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技能得以形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提升;在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自问过程中,学生的情

感体验得以强化。

发展式教学侧重于教学目标的外在规范,目标性学习侧重于学习目标的内在需求,两者的“接通”依从于问题意识的强化。通过问题意识的强化,能使理性教学和非理性教学自然整合,促成学生“乐学”“会学”与“学会”的统一。这样,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便统一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系统有助于“主题式教学

与开放性学习”关系模式的统一与协同。(五)延伸式教学与自主性学习

延伸式教学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主题式教学与开放性学习的协同关系。它能拓展教学空间,扩充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领域。在此过程中,教学信息与学习信息能得到整合,由有限量向无限量延展,即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向教学内容的无限性变迁,教学内容的无限性向学习内容的无限性膨胀,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向学习时间的无限性延伸。它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学习领域;它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进入综合学习时间。延伸式教学能围绕教学主题,既体现教学的中轴,又能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丰富多样的学习文化,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惰性,使其产生自主性学习的意愿。

二、数学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理念

数学主题式教学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挑战性问题来呈现的;学习内容是通过问题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获取的;教学形式是通过交际合作与对话来体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去接通“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实现的。主题式教学设计依从于诊断与处方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因为,主题是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诊断的主题,也是围绕问题解决即“开处方”的主题。为体现数学教学的中轴,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应指向“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这一基本理念的外延可具体涵盖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基于“丰富资源学习”的教学设计。数学主题式教学设计应通过有效数学问题展示教学主题,以此扩充教学信息量,扩充学习领域。为此,课堂教学设置的主题应当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淡化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实质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宗旨。

2.基于“项目研究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主题不是由教师单方面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它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在共同探索与发现中形成的,它需要共同选择、组织材料信息,并从研究中共同得到发展。教学主题应当是具有拓展性与研究性的课题,也是能引

发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3.基于“师生对话学习”的教学设计。数学主题式教学设计强调师生围绕教学主题而互动,主张教学方式应由传统讲授法中教师“讲话”、学生“听话”的教学方式转换成师生或

生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

4.基于“真实情境学习”的教学设计。数学主题式教学设计强调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或真实世界的联系,关注抽象数学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使间接经验的学习由直接经验作支撑。具体地说,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遵从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5.基于“缄默知识学习”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可以言传的明显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只能意会的缄默知识的学习,前者的容量远远少于后者,后者隐含于教学情境之中,教学的功用在于感染与浸润。这一基本理念是主题式教学设计思想的特殊性表现,它能引发学生思维场情境的生成,促成学生由“学会”向“乐学”“会学”转化。

三、摆脱传统教学设计的痼疾

传统教学设计侧重于“教”的设计。数学教学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进程的学习体验。教学设计指向纵向教学环节的设计,横向教学内容的逻辑编排、教学法则的规范、教学方式的选用与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注重教学行为的设计、淡化学习行为的设计。在此导向下,数学教学就成了“讲话—听话”式的单向传授式教学,缺乏课堂教学的“交际对话”式氛围。摆脱传统教学设计痼疾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学价值对人的发展的回归,教学设计应当是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而不单纯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

教学应关注人的变化发展,人的变化发展应体现在问题解决之中。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认知和非认知两方面的协同发展,两种发展又有其发展的内核,其中认知的内核是思维,非认知的内核是情感体验,集中促成两种内核的发展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方面,一切思维都源于问题,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往往固化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因此,问题系统的构建与问题系统的解决是促成学生课堂思维活跃的教学目标指向,它是理性教学的最佳载体。另一方面,一切情感体验伴随新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后成功感的满足,由此刺激学生非认知深层系统的良性运行,使其产生“乐学”的余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便自发生成。因此,问题系统的构建与问题系统的解决也是非理性教学的最佳载体。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数学教学设计应是基于“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设计,即“处方”式教学设计。处方式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学的情境化、个性化与意义化特征,这又契合于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另一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朱德全)

第二篇:k5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验与思考

知识就是力量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验与思考

王林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反映了对数学课程的新认识,既受到欢迎,又在经历着挑战。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课标理念?真是说时容易做时难。本根据在广东的实验情况,阐述新课程在实验中的问题与思考。哪些是共同基础?需要进一步讨论

我国设置高中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为广大的高中学生提供进一步的数学基础,使之能适应现代化生活,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1.1 大众性

既然高中数学要满足高中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高中数学课程就要体现大众数学的理念,学校和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对他们学习数学应该给予高期望,相信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学好数学,而当前数学慢生的大面积存在,使教师感到困惑。1.2 区别性

因材施教是我国的教学传统,它体现了《标准》的大众性与平等性,对学生数学基础应该有不同要求。例如,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只需要通过具体的函数,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即可;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一般意义,并且用数学语言予以刻画。至于哪些是最基本的要求,哪些是较高的要求,尚待继续研究和界定。1.3 发展性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高中数学的基础正在发生变化。以前熟悉的某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对数计算,繁复的三角恒等变换等)。数学课程中大量的新内容,正在实验着加进高中的数学内容中,加多少,加哪些才恰当,还需要认真讨论。课程的多样性与考试的统一性应该取得平衡

高中新课程为不同志向、不同数学需要的学生设置了五种不同的教授,这五种选择是:

选择1:读完高中准备进入社会就业的学生,只需读数学必修课10个学分;

选择2:偏重于社会科学的学生,要学习数学必修课10个学分,读选修1的两个专题(4个学分),选修3的两个专题(2个学分),共16个学分;

选择3:偏重于社会科学的学生,如果要求较高数学素养,则在选择2共16个学分的基础上,再读选修4的四个专题(4个学分),共20个学分;

选择4:偏重于自然科学的学生,要学习数学必修课10个学分,读选修2的三个专题(6个学分),选修3,4的各两个专题(4个学分),共20个学分;

选择5:偏重于自然科学的学生,如果要求较高的数学素养,则在选择4共20个学分的基础上,再读选修4的四个专题(4个学分),共24个学分;

除了允许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做出选择外,对于每个学习内容要求的高低,也应该允许学生做出适当的选择。然而,选择过多必然给统一高考造成困难。当前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有志于考上大学深造,师生们更关注新课程所提供的选择与高考的要求是否协调发展。当前教师们最担心的是:考试部门与课程部门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能否取得共识?这一点对中学数学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需要有时间的保证

新世纪呼唤新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还

知识就是力量

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尝试这种学习方式。

3.1 提倡探究学习方式

学生应该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3.2 改进传统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课主要是学习间接的数学知识,因此,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要适当改造,让它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因素。在许可的情况下,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数学的某些规律性。3.3 减轻负担,保障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的方式,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当前试验区的学校普遍反映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每个学期要学完两大本书,相当于过去一年的内容;而每财数学课时却由5节减为4节。即使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觉得教学时间不足,这就不能给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提供保证。建议从总体上削减课程的内容,适当增加数学课的学时数,放 慢教学进度,给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应该简明清晰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发展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能力为代表的数学教学传统。4.1 丰富思维能力的内涵

我国把发展三大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三大能力的含义,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明确,不断丰富。《标准》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 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提法虽然好,但是繁多难记。笔者认为,三大能力的提法,简明清晰,有丰富的传统底蕴,又有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应该作为我国数学教学的宝贵的理念予以坚持。4.2 以问题为培养的途径

数学知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载体,解决数学问题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逐步形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以上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都以培养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化解数学应用意识的制约因素

重视实用本是我国古代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西方数学传入中国后,我国数学教育界逐

渐偏重数学的思维训练价值,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这就把我国数学的优秀传统冷落了。5.1 发展应用意识的途径

发展应用意识的主要途径有五条:

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自身的问题; ② 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③ 启发学生思考其他学科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④ 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学会数学地思考; ⑤ 让学生从传媒中的大量信息中找出明显的或隐含的数学问题。

例如,从天气的变化,环境的保护,生活的改善,经济的增长,等等,都可以找到与数学相关的题材。

知识就是力量

5.2发展应用意识的方法

《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因而应该贯彻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标准》规定高中数学普遍开展“数学建模”、“实习作业”等活动,要切实予以实施。一些教师怕时间不够,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实践和建模活动。这就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利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健康发展。5.3 正视应用意识的障碍

数学应用问题是教学难点,也是考试不易逾越的障碍,其原因是:①学生对问题情境感到陌生;②应用问题文字叙述长,难以理解。这些因素约制了师生数学应用的积极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考卷中的应用于问题要适应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水平。如何化解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制约,当前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确保“双基”得到落实

通常的“双基”,就是指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在新中国多年的数学教学中,逐步形成了重视“双基”的传统,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新课程的内容偏多,教学进度过快,可能制约“双基”的落实,因此要适当予以调整。6.1 保留原有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

原有高中数学课程所具有的,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数学观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仍然是高中新课程的基础。例如,函数与方程,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的主干内容等。仍然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化归法,坐标法,数学归纳法等,仍然是高中数学的基本方法。

6.2 反映数学的发展

高中数学应当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应当吸纳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例如算法、数据处理、概率统计、高量、导数及其应用等,是近现代数学的重要知识,应当视为当代高中数学基础;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解方程、求函数值、绘画函数图象等,反映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应当视为当代高中数学的基本技能。6.3 有增有减,合理负担

当前遇到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双基”的落实。在考虑增加内容的同时,要删减对于进一步学习关系不大的内容,如解三角方程的技巧和讨论,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复杂计算,求数列中各相关量的基本关系的繁琐计算等。另一方面,要适当降低有关数学问题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当前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过重,控制新增内容,删减过于复杂的内容,显得更有 必要。中学数学哪些属“双基”范围?还需进一步界定。笔者认为,为了打好基础,必修 1~5至少需要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对于选修课应该重新思考。选修1、2应该抓好,选修3、4应该削减。即使如此,高中数学的内容也比过去多,要完成也不容易。探索数学教学中适度形式化的要求

数学中的形式化,就是用特定的数学语言,包括数学的符号语言、图象语言和文字语言,表达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数学表现方式,大都是形式化的思想材料,对形式化的要求如何才算“适度”?值得认真探讨。7.1 含而不露,寓于其中

数学来源于具体的材料,一旦抽象出来,就变成独立的数量关系。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数学教学一项基本要求。然而,教师不必正面宣讲数学的形式化的意义和特点,它应该寄寓在数学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暗含在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中。7.2 重视形式,学会运用

数学教学需要体现形式化的特征。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的意义与价值,说明数学语言的丰富含义,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形式化的表达,包括:理解符号

知识就是力量 的意义,说明符号的内涵,领悟符号的暗示,排除符号的迷惑。例如,反三角函数arcsinx

中的x,表示的是正弦函数值而不是角,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数学符号美的内涵,灵活 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解决有关数学问题。7.3 返镤归真,揭示本质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通过精选典型例子,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法则的发展过程,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从而体现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领悟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让数学的文化价值明朗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也应该具有文化的特色。教师要阐明数学在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多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8.1 追寻数学的历史踪迹

数学文化是多次多彩的,它受到人类文明的各种影响。为了帮助学生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除了开设“数学史选讲”等专题的选修课外,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联系相关的数学内容,适当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数学方法的形成与运用过程,适当地 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体会人们认识数学的曲折过程,认识科学家对数学发展的贡献。教师还应该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成就,弘扬我国古代数学重视应用的传统,珍惜我国数学文化的瑰宝,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8.2 欣赏数学的奇妙精美

教师要结合数学的内容,揭示数学美的内容、美图形、美的构思、美的方法,从而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例如,利用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可以把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方程在形式上统一起来;借助于坐标法和向量法,可以构建“数”“形”结合的桥梁;利用牛顿 —莱布尼兹公式,能沟通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联系,等等。通过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体现数学的统一美。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与欣喜。8.3 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

要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家创新意识,以及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通过各章节教学内容,揭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如何让学生的数学的价值观落到实处?如何评价数学的价值观?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少,需要继续探讨。消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障碍

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需要扫除几个障碍。9.1 消除认识障碍,选好整合内容

首先要确定高中数学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要选好整合点。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有时需要借助直观感知。因此,平面几何图形的显示,立体几何图形的观察,复杂计算过程的展现,函数图象的动态变化,几何证明的解释,都需要以直观为基础。因而,有关函数性态的研究,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研究,都可以考虑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技术,进行课件设计。如果不问内容,求多求全,表面上是每堂都用,实质上是黑板搬家,这样做无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什么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人待认真地、全面地加以研究。9.2 消除技术障碍,提高操作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尚未掌握信息技术,许多学生未有条件使用技术。教育部门要努力创造条件,为信息技术的普及排除障碍。学校要充实技术设备,鼓励教师熟悉技术,边学边用。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分析数据特征,探究图形的规律,做出近似与估算,都可以通过上机操作实现。利用适当的软件,开展建模与探究,实现数学的应用,在实践中提高

知识就是力量

运用技术的能力。

9.3 消除方法障碍,注意思考过程

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选举的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如果展示课件,匆忙追赶进度;偏重视觉华美,技术流于形式;忽视分析启发,无暇顾及学生;这就是“注入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变种。突破评价的难点,走出评价的误区

评价问题涉及教师的利益,也关系到学生前途。在广东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中,教师所提问题,70%与评价相关。可见它受到教师的密切关注。10.1 构建评价的标准系

数学教育评价的内容是广泛的,对于数学课程、教学管理、教研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都需要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因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十分有必要。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已经规定了数学教师的职业标准,数学学习评价标准,数学教学评价标准,等等。我国 各学校也积累了数学教学评价的丰富经验,而全国性多元化的数学教学评价目标体系尚待建。

10.2 突破评价的难度

在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们遇到不少棘手问题。例如,我国教学班规模较大,如何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深入置身于学生的活动中,积极开展师生间的数学交流,也创造条件让学生相互交流与研讨,从中了解每个人的数学学习状况,这是进行公正评价的基础。10.3 走出评价的误区

当前的情况是:人们对总结性评价比对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关注多于数学能力的关注,对数学能力的关注多于对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对高考的关注多于对学生正常学习的关注,对学生错误与弱点的关注又多于对他们成长和进步的关注。因此,及时发现和纠正数学教育评价误区,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环节。

课程研制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应该给予教师更大的支持。积极试验,总结经验,正视问题,及时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建设高水平的我国高中数学课程而共同努力。

(柯正摘自《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9期)

第三篇: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初中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正逐步进行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如主题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分析了主题式教学的概念,并分析了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呈现目的,最后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应用.[关键词] 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主题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师自问自答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优点是更加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为学生营造一种公平、轻松的教学氛围,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主题式教学极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发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从而从不同的视角入手,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1.主题式教学的定义

主题式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作为重要载体,给学生营造公平、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发挥自我的学习能力,提升其学习效率.主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长时间的记忆,并把学习内容纳入到实际的生活应用中,强调了数学学习的情景化和生活化,实现了教学和应用的一致性.再者,主题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机动性,扩展了其学习领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际联系理论的方式来选择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对打破学科界限有很大的帮助.2.主题式教学的特征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展现出了独特的教学特点,重点强调学科表现形式和教学主体的一致性,打破学科限制,提高学科教学的开放性.首先主题式教学是以主题作为中轴进行开展,其教学设计流程更加科学化,教学主题位于中心位置,围绕着教学主题展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方式,这就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有效的限定,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观.其次,主题式教学注重教学主体的辩证统一性,教学开展从系统、教师和学生三个基本要素入手,教师发挥其指导教学作用,而学生则通过教学目标来凸显其教学主体地位,从而协调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地位,实现两者的统一整体.再者是教程和学程的整合,主题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设计,其教学模式的设计凸显课程主题化、内容化,同时延伸到焦点问题的解决以及知识结构的运用设计,从而发挥了学生在主题式教学中的主体性.最后是主题式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秉承主题化的原则,打破教学单位的封闭性,实现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思维的延伸,从简单的二维学习空间过渡到三维化的学习空间内,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持续性学习.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 的呈现目的

初中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其直接影响到高中数学学习,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当前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逐渐开展,其课堂呈现的目的是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在主题背景下提出焦点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有助于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同时主题式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主题实现教学目的.通常而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应当秉承以下几点原则:①教师要合理选择主题背景的设计,其主题要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全面促进学习的作用;②教师要全面解放课堂,给予学生更高的自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参与其中,共同维系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度;④教师设置主题应当注重针对性和广泛性的协调,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的内容,重点夯实学生的知识点,同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⑤主题设置具有挑战性,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中要允许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不但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其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

计与应用研究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其打下坚固的数学基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要牢牢把握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使用数学教学机智,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1.主题式教学中要合理设置主题

主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主题的设置,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主题,在课堂上合理设置主题,避免发生主题偏移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来构建教学主题,并通过板书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列举,并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设置可以提高主题的针对性,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核心保持一致,并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初中数学直线形一章教学中,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概念、判定、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的方式来列举几个问题:①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实例有哪些?②生活中图形实例的显著特点有哪些?③不同直线形的区别有哪些?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线段最短是什么样的?然后再让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师要把学生的回答用更加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的印象,并逐步把图形、表示法、界限、端点个数、基本性质等知识讲解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直线形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2.主题式教学中要适当进行知识扩展

初中数学的开放性较强,其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多,因此主题式教学设计和应用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教材知识上,应当进行适度的扩展,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的桥梁,增强数学学习的延展性.教师在主题设计中可以加入更加生动、有趣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延展,从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一章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知识点的延伸,把生活中常见的车辆行驶问题纳入到主题设计中,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合理地设定未知数元,然后再寻找参数之间的方程关系,列出方程组解答,把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解题中完成数学学习.3.主题式教学应当营造和谐的学习意境

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应当加强对课堂意境设计的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营造一种全员参与、共同学习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应当发挥学习成绩较为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这样既加深了优秀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基础较差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从而带动全班学习的氛围.再者,教师要在营造学习意境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我的个人见解,解放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四边形一章的教学中,教学主题有三个,即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平行四边形,外角和为360°.对于这一章教学,可以采用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学老师,帮助全班同学提高数学学习水平.4.主题式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数学机智

初中数学较为开放,同时初中生的学习思维较为活跃,其对于数学知识点的认知带有突发性的特点,针对某一知识点,学生会联想到很多的方面,因此主题式教学要鼓励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其数学机智.教师在设置主题时要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中心,重点突出实际问题的解决,利用课堂机智来淡化数学问题形式,直接深入教学内容的关键;同时教师要化繁为简,让学生在繁杂的理论定理中找到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调动学生的数学机智.教师在以数学问题为中心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重视问题解决的形式,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机智淡化数学问题的形式,注重问题的实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概念,教师应该以数学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问题的实质.例如在讲授《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要把圆的概念、三点定圆定理、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作为教学主题,并把圆与圆弧的相关概念引入到跑道设计的问题中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机智,通过教学目标的转移,从而把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的开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时,应当注重合理设置教学主题,并在教学中进行知识面的扩展,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意境,包容学生的独特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数学机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第四篇:侵略与反抗主题式教学设计

《侵略与反抗》主题式教学设计

一、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是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这是鸦片战争后至 20 世纪初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主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本单元共包括5课,讲述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次侵华战争和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内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

1、四次侵华战争的有关内容。

2、林则徐虎门销烟。

3、左宗棠收复新疆。学习难点是:四次侵华战争的影响。本单元我划分为两个专题:

1、侵略史。

2、抗争史。两个专题之间紧密联系。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学习掌握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时间、过程、签订条约、影响;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堂收复新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

通过本单元让学生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历史资料,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并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问题导学、小组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掌握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激发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学习,使学生吸取“落后就要挨打”和“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三、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4、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四、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近代中国如何落伍的?

2、近代中国怎样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四次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哪些教训?

五、专题划分

专题一:侵华史(4课时)专题二:抗争史(2课时)其中,专题 二 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侵华史

﹙一﹚ 所需课时:共用4课时,每周2课时 ﹙二﹚ 专题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四次侵华战争的名称、时间、过程、签订条约、影响; 通过让学生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历史资料,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并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问题导学、小组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吸取“落后就要挨打”和“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三)专题问题设计

1、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间、过程、结果,影响是什么?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间、过程、结果,影响是什么?

3、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时间、过程、结果,影响是什么?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时间、过程、结果,影响是什么?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五)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出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问题的答案,难题由小组内合作探究解决,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活动二: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来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声音、影像等资料,来感受战争的残酷性,避免单纯看教科书。

活动三:多媒体展示一首诗歌,设置问题,学生自学,回答问题来导入甲午中日战争。

活动四: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八国联军进军路线”图,通过地图来进行演示,形象直观,学生一目了然。

(六)评价要点

1、准确掌握四次侵华战争的原因、时间、经过、结果、影响。

2、通过问题导学,学会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方法。

专题二 抗争史

(一)所需课时: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二)专题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义和团运动。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历史资料,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并分析得出结论。

(2)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问题导学、小组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探讨“我们应该学习民族英雄的哪些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专题问题设计

1、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意义是什么?

2、你能讲讲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故事吗?

3、你能讲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吗?

4、我们应该学习民族英雄的哪些优秀品质?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

(五)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来感受那一段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二:出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问题的答案,难题由小组内合作探究解决,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活动三:通过探究“我们应该学习民族英雄的哪些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六)评价要点

1、准确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些历史史实。

2、通过问题导学,能够学会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五篇:主题式教学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心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整体性设计。

主题式教学设计从理论层面表现为静态维度与动态维度两个方面:从静态维度看,一方面表征为教学系统各基本构成要素根据各自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作用而联结起来的横向空间分布形态,即教学结构。换言之,就是从共时性角度,把教学看作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注重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系统整体出发处理问题。从动态维度看,表征为以整体教学结构为运动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纵向时间序列形态,即教学程序。换言之,就是从历时性角度,将教学问题看作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小阶段、步骤等组成的过程,注重把握全过程,从全过程出发关照好各阶段的衔接。横向空间分布形态与纵向时间序列形态于三维空间中交会、融合、协同与共振以形成自催化循环回路式运行轨迹,从而促成整体性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从横向空间分布形态(即教学结构)来看,一个教学主题包括主题内容、主题目标、主题形式、主题方法、主题评价、主题行为。(见图1)主题内容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是教师以既定的课程内容为原型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再开发的结果;主题目标也源于课程目标且高于课程目标,是反映共性的一般教学目标与特定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需要相整合的结果;主题形式是学习特定主题内容达成主题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每一主题教学的需要灵活决定,它可以是班级授课式、小组合作式或个别辅导式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组合;主题方法是完成特定主题内容的学习所选取的教学方法,这也要求根据每一主题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来灵活决定,它可以是讲授法、发现法或自学法,总之,要在以讲授法和自学法为两极的教学方法序列中合理决策;主题评价是围绕主题内容的基本特点及主题目标开发的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哪一种评价手段、评价形式或评价方法均要随当前主题的内容及目标而定;主题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从纵向时间序列形态(即教学过程)来看,一个教学主题的完成包括七个有序环节,即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问题焦点生活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焦点互动解决化、知识运演结构化、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这是主题式教学设汁的内在运行机制(见图2)。

主题式教学设计在操作维度来看,表现在三个面:一是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即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内核,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而展开的教学设计。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基本上不改变教材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学科体系结构,按教材本身的逻辑结构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属于“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二是学科式主题教学设计,即在教师充分地将教材知识内化为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建构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求的新的教材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学科式主题教学设计属于“相互调适取向”的课程实施观。三是学习领域式主题教学设计,这又表现为两种形式王一一是以学段为时间单位,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整合本学段各学科学习内容后,结合学校师资结构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学科结构网络,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二是模块式教学设计,即对某一学习领域认真研究后形成学习领域独特的教学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的模块式学习领域的教学中。从课程实施取向来看,学习领域主题教学设计属于“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是对课堂教学中铀的真实突现,是以真实情境去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去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的一种实质性教学设计。它也是当前盛行的几种教学设计的整合,尤其注重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主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设计手段和方法诸要素的统一体。该设计能使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处处、时时的有效体现,能做到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合作交流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有机统一;能使抽象的内容主题形式来实现具体化,概括性的内容以主题形式来实现有效表达,逻辑性的内容以主题形式来体现程序化。

下载k5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主题式教学设计[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k5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主题式教学设计[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范文]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暑假期间,我有幸与我校部分数学老师一起参加了吴正宪老师的数学新课标培训课,经过一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我对数学新课标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数学教学有......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好的课堂设计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实......

    《沁园春长沙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论坛征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摘要]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设计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