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从模式化教学设计中走出来

时间:2019-05-12 22:4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教师从模式化教学设计中走出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教师从模式化教学设计中走出来》。

第一篇:让教师从模式化教学设计中走出来

让教师从模式化教学设计中走出来

——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后的反思

一年级组:张静

据我了解,一些教师的备课教案存在着教学设计上的“程式化”、新理念运用上的“形式化”的倾向。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在追求新理念、迫切想用好新理念的同时,也反映出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处于新的急于接受、旧的难以割舍的矛盾之中。这正是教育转轨时期现代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观念的相互矛盾与碰撞。

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师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怎样做到备课和教学设计紧贴培养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课堂教学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实验,有必要调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路,切实从学生实而要和教案的实用性出发,抓好备课和教学设计,使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一、简约教学设计过程,摒弃形式主义的文字

实用性和追求课堂最佳效果是教案设计的原则,这就要求要摒弃繁琐的过程和过多、过细的课堂活动形式。过去,老师们花在教学设计、编写教案上的工夫实在太多。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从学法提示、训练题型到课堂板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都—一在案。

有的像诗歌,或几句话的小短文也要写上二三页的教学设计。试想,这些冗长的文字,真正在课堂上起到作用的又有多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性的东西过细、过多。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有关知识性的东西写得过细,限制得过多,词语怎么解释,句、段什么意思,甚至思考题的答案也一字不漏导致教学设计愈到位,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这种偏重知识的教学,给课堂带来的是沉闷和压抑。

2.盲从于别人的现成教案。有的老师成了教案的“搬运工”,照抄所谓“特级教师教案”,把彼-地、彼-时的教学设计一字不漏地抄下,作为自己的教学方案。这种不顾实际的做法显然存在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既耗时、费劲,又不利于自己对教学的研究,更不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随着教改和新教材实验的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每天都在发展、变化,而个性化、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也绝不能用同一种样式来套。

3.不科学的评价方法。一些学校和有关部门,以备课、教案的详略、教学设计篇幅的长短、字迹是否工整等作为确别教学的标准,因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案编写上出现了误区。若一味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只能是消耗教师的精力,多做无用功。笔者认为,在备课时已经研究或考虑到的问题,无须非得要完完整整地写进教案。

二、进行精心的粗线条教学设计,扩大学生课堂实践的空间

40分钟是一节课的常数,显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占有的时间愈多,留有学生的时间就愈少。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首先要看的是教学设计中师生对时间的占有量。教师观的和学生活动总量,均应在备课、教学设计考虑之列。

1.精心课前备课,精线条地设计,灵活机动地运用。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要在深入研究好教材、分析学生现状、总结课堂教学得失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设定教学目标。同时,要研究如何使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提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目标达成度的预测等。

粗线条的设计,意在编写教案时,应更多考虑课堂实际,留有师生灵活的课堂操作和活动的空间,强调教学思路上的整体把握,不必过多地追求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细节;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的顺序,淡化严谨的逻辑思维模式;应顺应学生思维规律,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知识性的东西应随文而出,随机训练,克服教学设计上的程式化。在新教材的实验中,要重新认识备教一致、环环紧扣、步步到位的传统观念,把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运用教学新理念、进行教学创新的契机。

2.整合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是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和对情境问题的争议、讨论而向前推进的问题设计,应当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教学活动的深入,通过旁敲侧击达到触类够。其方法:一是把几个浅显的问题进行整合,从中提取出一二个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视角、不同位置就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必须本着这一点,引发学生合作探究。三是“以小见大”。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透过表象,从隐含着的意思上引发思维。

创新是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重视自己“教”的过程创新,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创新。我们知识创新因素一部分是由教师在备课、发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引发的,这是显现的;而大部分隐形的则是由课堂你一言、我一语中产生的。故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的是驾驭课堂,利用学生的思维,随机捕捉创新灵感,建构学生创新的话题。

3.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由表及里。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但在具体的操作上,显得表面化,往往以小组学习包揽自主、合作、探究的全部内涵。应当思考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价值所在,真正发挥其功能。自主,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是减少教师教的环节和程序,以教师的“引”为动力,把读思议、演练创的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得到身心发展。

合作是探究的前提。必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民通、合作与交流,实现对学习内容深层次的探究,思想情感的升华,在合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备课和教学设计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用创新精神搞好我们的教学设计。在提倡解放学生的同时,能否在教学设计的问题上也解放我们的教师,引导他们用创新精神从事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现代教育气息

第二篇:让音乐教育从“老区”中走出来

让音乐教育从“老区”中走出来

——初探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几点试验

小学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要脱胎换骨,辞旧迎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旧的圈圈套套中跳出来,以全新的面目进入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小学学生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和成熟的。它是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的综合。在这里可理解成在计算机平台上对信息载体,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再现,使信息表达得更具综合性和表现力。在音乐教学中,采取MIDI音乐、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采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改革的新跨越,将是当今音乐教学改革的立脚点和开拓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媒体,引情激趣。

在传统中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在教唱《摇篮曲》这一课,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再配上优美的乐曲,亲切的朗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初步了解到这首歌表达的内容。当学生会唱理解后,再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那舒缓悠扬的歌声,头脑中幻想着小宝宝睡着后宁静、安逸的画面。在这种意境中,孩子们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音乐调动起来,内心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使他们真正领略到了音乐的美。

在欣赏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边听边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表情和动作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通过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此时此刻,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关于体现旧社会人们受苦受难的古诗词作品配乐背诵给大家听。目的在于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中,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的对比,从而珍惜自 1

己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而后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搜集关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相关的知识,下节课集体汇报。这样就将课堂不仅仅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达到了延伸的效果,更加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运用中要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身于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心理及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我在教《愉快的梦》时,拉上窗帘,多媒体展示夜晚皎洁的星空,星星在眨眼这样一幅静谧的图画,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情境,在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的情感。

在学唱歌曲《秧歌舞》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播放录像《民间秧歌队》(本校教师参演并亲自制作的光盘)。学生们看到了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小车旱船、高跷等。尤其是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拍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甚至受其感染,忍俊不禁,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充分展现了老百姓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此情此景,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热爱秧歌舞的激情,几欲动身抬腿,跃入屏幕,跳个痛快!

三、利用媒体,辅助讲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几乎从五六十岁的老人到十来岁的红领巾都能唱出那熟悉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我多次教过学生唱这支歌。过去教时,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架琴,学生很难进入一种美的意境。近期来,再教这首歌时,我借助媒体,首先演示迷人的画面: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只一只小船满载红领巾,轻巧荡着的双桨、湖面上荡漾的微微波纹、优美的歌声扬起来了„„一幅迷人的画面将学生们的情绪激发起来了。此时,我便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分析歌曲:全曲用错落有致的节奏、悠扬起伏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从一个侧面表现生活美,表现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这样,学生不仅进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也深刻的理解了歌词的丰富内涵。

又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声、色、形、动的特点,将制作成MTV让学生欣赏,看着有趣的画面,倾听乐曲,欣赏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音乐与动画结合并以听觉辅以视觉形象,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它们的模样,有趣地吸引了学生们,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兔子与乌龟的样子,随着音乐表演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片断的欣赏,用不同的方式诱导、启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分析乐曲内容并解决难点,同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

四、利用媒体,引导鉴赏。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判断和评价能力。审美鉴赏是在深刻的审美领悟和品味中进行的,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达到上述要求和实现其目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审美教育体系中,戏曲艺术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它的艺术所不可取代的美育作用。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对戏曲不甚了解,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所采用的夸张、想象、省略以及装饰的虚拟性与写意性知之甚少。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一是觉得乏味不懂,二是茫然厌烦。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欣赏评剧是我校校本课程中开发的一个新课题。宝坻区电视台《开心双休日》栏目中,为评剧的演唱架设了一个很好平台,也营造了一个人人喜爱,乐于参与的氛围。然而评剧的唱腔、旋律不同于歌曲,他固有的程式化的板式、唱腔、结构、演唱技术深奥而复杂,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况且不同的行当具有不同的发声用气方式,其吐字行腔和韵味也别具特色。学生们对它丰富多彩艺术内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了上好这一课,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戏曲的艺术魅力,感受戏曲音乐的艺术特点,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以丰富的信息量将评剧中不同行当、不同脸谱、以及不同戏曲家的演唱风格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们欣赏。如:播放《花为媒》、《秦香莲》、《茶瓶计》、《夺印》、《包公赔情》等片段,同学们面对如此丰富的戏曲画面目不暇接,不但聆听了不同行当的优美唱腔,又直观的欣赏了那五彩缤纷的戏剧服饰和具有夸张性的人物脸谱造型,以及抑扬顿挫的戏剧道白,了解了虚拟动作的程式,声腔的曲牌板式,分辨了不同行当中脸谱造型人物性格特点,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学们主动登上了讲台参与模仿演唱,感受和理解到戏曲的内在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戏曲艺术通过美丑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了对美的憧憬追求和维护,对丑的憎恶嘲笑和鞭挞,体会到戏曲艺术的美育手段和高层次的美育地位。

五、利用媒体,弥补不足。

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传统的音乐教学虽已注重反复练习:如基础知识以练“视”为主、视唱练耳以练“口”为主、音乐欣赏以练“耳”为主等等,音乐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动手导向,练习比上课更重要。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欣赏某首经典乐曲,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解、“欣赏全曲”和“分段听、反复听”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计算机技术则可以把主旋律、和弦以及打击乐等每个部分分割开来进行形象的欣赏和讲解(教师必须事先将乐谱输入到计算机的程序中),还可以通过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改造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计算机化,将为音乐教学展示更加美好的前景。

让音乐教育从“老区”中走出来——初探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几点试验

市区:天津市宝坻区

乡镇:霍各庄镇

学校:高八堼中心小学

姓名:王义俊

电话: 022-22517924

022-22597699

第三篇:亚洲青春文学奖得主丁捷:让年轻人从世俗中走出来

“亚洲青春文学奖”得主丁捷:让年轻人从世俗中走出来

2014年06月30日16:03新华报业网

丁捷《依偎》

新华报业网讯位于韩国首尔的亚细亚青少年文化交流协会近日宣布,中国江苏著名作家丁捷的长篇小说《依偎》获得“亚洲青春文学奖”。2011年,丁捷创作《依偎》在《钟山》杂志首发,当年即获得第八届金陵文学奖长篇小说大奖,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苏童推荐此书认为,“它把坚硬的死亡写得极其柔软,把柔软的爱情写得无比坚硬”,是一篇“灵魂之作”。领奖前夕,丁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强调青春文学要走出娱乐化、物质化误区,让年轻人从世俗中走出来。

小说《依偎》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在一个类似乌托邦的北方雪国进行的一场灵魂之恋。去年《依偎》版权被韩国booklab出版公司引进后,获得韩国青年读者的喜爱。在韩国多名学者联名推荐后,小说进入韩国亚细亚青少年文化交流协会发布的“亚洲青少年必读作品推荐榜”。该协会从“必读作品推荐书目”中评选出一部“亚洲青春文学奖”作品,经韩国首尔女子大学教授郑成宪等五名评委专家提名,《依偎》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2010年冬,我出差牡丹江,在冰天雪地中,那种苍茫、冰冷、圣洁、空旷,给我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很多精神上的启迪。”说起这部小说的缘起,丁捷似乎仍然沉浸其中,在他笔下,年轻人的爱情,已经走出了亢奋式的浮躁,走进了心灵的圣地。

“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更要还原真相,提高年轻人的辨别能力。”丁捷强调,年轻人内心强大,才能避免外界诱惑,同时,在一个人的成长期,优秀的青春文学,还可以培养审美素质,与商品、物质拉开距离,这样才能培养雅情雅趣,市侩的东西就难以进入。在他看来,娱乐化的青春文学,强化的是无知的刺激和拙劣的想象,会让我们民族丧失太多的传统优秀基因,作为作家,写作应该从人性出发,比如向善、向上的东西,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坚守。

本报记者贾梦雨

第四篇: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模式化设计_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模式化设计通用版

一、预设问题---孕伏建模

经常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搜集处理相关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作为建立数学模型的初始准备。

在设计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教学预案时,我利用课件演示提出以下问题:

1.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分几个? 2.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分几个?

3.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分几个?(学生质疑,一半苹果怎么分)一半苹果用数应该怎么来表示呢?

设计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分析各个数量间的关系,降低问题难度,让学生乐于学习。

二、动手操作---感知模型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际数学问题和现实情境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假设,运用模型化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数学概念或用数学符号表述出一种数学结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适当指导,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

1.亲手操作“分一分”.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当成苹果分给八戒和悟空。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让一名学生利用学具到前面边演示分法。问:为什么要这样分?老师这样分可以吗?通过设疑、质疑、解疑、辨析,建立起“平均分”这一数学模型。

2.亲手动刀“切一切”.每人只有半个苹果,能否发明出一个符号来表示半个呢?(让学生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方法中哪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课件演示分苹果,理解1/2的意义)3.亲手动笔画一画、涂一涂,让多种感官加深对1/2的理解。你能说出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表示?涂完的小朋友,请先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讨论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4.动口动脑议一议、说一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构建1/2的意义模型。

三、实例探究---应用模型

构建数学模型,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来更好地表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改造自然、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讨论交流,深入认识分数。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知构建1/4的分数模型。

2.师生互动,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读写。老师说分数,学生用笔写在本子上、黑板上,总结书写顺序。

3.通过质疑2/

4、3/

4、4/4为什么分母都是4,小结:像1/

2、1/

4、3/4都是利用平均分得到的数……都是分数。

4.合作互助,深入理解分数。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办法,创造一个分数。(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并展示,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有了数学模型,学生解决问题有据可依,建构解题思路,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

四、综合训练---拓展思维

看到中下生均能完成基本练习题后,再出示一个略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使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1.基本练习,适于中等偏下学生能接受的训练题目。

2.拓展练习,通过切分大小两个苹果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提升。3.交流收获,延伸升华,尤其让中下生交流说收获。

总之,数学课堂是孕伏建模-感受模型-应用模型-拓展思维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第五篇:《从杂货店走出来的数学家》教学设计

《从杂货店走出来的数学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容

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执着追求。

重点难点:

体会华罗庚刻苦、勤奋、顽强的学习精神。

教法:

读中感悟

教学用具:

收集的华罗庚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汇报资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三、自主阅读,体会。

1.读课文介绍华罗庚的部分,读了这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读喜爱算数,顽强学习的部分,写了华罗庚的几件事?默读,并画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3.华罗庚的人生经历,使你认识到了什么?

四、积累内化。

1.根据华罗庚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

五、迁移练习。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中学时代“孙子定理”

华罗庚 在上海被夜校老师训斥

自学成材

失学回家,坚持自学成为数学家

下载让教师从模式化教学设计中走出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教师从模式化教学设计中走出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定**》教教学设计

    定**授课教案 ——授课人:韩德举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A:词鉴赏能力的提升;B:由苏轼的命运启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一、本词导入。 站在......

    《草原》教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草原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六年级 制作者邱培刚 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草原》是......

    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3、4、5自然段,感受语言文字的美。2、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

    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三沟小学“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1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篇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设计示例三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设计示例(三年级下) 发布:胡明 时间:2011-4-1 10:25:06 来源:吴忠教育信息网 点击:227 讨论:1 认识位置与方向中的东......

    《让毕业赠言在真情中流淌》教学设计123

    《让毕业赠言在真情中流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毕业前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常常会留下赠言以互相勉励,并表达美好的祝愿。请你根据赠言对象,考虑赠言的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

    《让人物在细节描写中鲜活》教学设计

    《让人物在细节描写中鲜活》教学设计 倪小兵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并......

    优化教学设计,让中高段阅读教学更有效

    时下,关于教学的话题,谈论最多的莫过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前,学校里崇尚吃苦耐劳、起早摸黑的教师是好教师。现在,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