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如果按信息技术类型及主要使用者分类,可将教学方式大致分成4类:教师演示为主型、学生应用工具软件为主型、学生应用网络学习为主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为主型。
(1)教师演示为主型。这种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方式是在现有教学方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学生一般通过大屏幕观看。
(2)学生应用工具软件学习为主型。这种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的新“亮点”,也是正在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教学方式。
(3)学生应用网络学习为主型。网络化教学方式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通过实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电子课件和教师板书等教学要素,使师生进行双向视听、生生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探究,充分共享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充分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网络化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可以使教学活动时时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以随时与教师、同学探讨问题,进行交流。
(4)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为主型。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者利用传感设备,或键盘、鼠标等设备进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研究、探索、体验的教学结构形式。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多数还是以教师演示为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师制作技术的日趋成熟,教师制作的课件日趋完美,越来越好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有一些教师开始尝试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上机操作进行学习,并逐步向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目标努力。
下面为大家介绍 “方向与位置”一课的课件。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认识了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会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还学会了用量角器测量角度。
在此基础上,将确定方向、测量角度和按给定的比例计算出实际距离等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表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即能够看图说出某个物体在参照物的哪个方向偏多少度以及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设计是在学习例题之后的一节练习课,是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是在机房通过上机操作进行学习的。教学流程 看图识别方向 计算实际距离 综合应用
谈话、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识别8个方向 根据给定比例测量计算距离 观察奖励 套圈)操作
进一步识别方向并估测度数 解决问题 设计、介绍心目中的游乐园(项目、方位)
(一)创设情境,识别8个方向
1.首先创设情境:几个小朋友想去游乐园玩,约好在游乐园门口集合,可是他们现在不太清楚游乐园在什么方向,你能做个向导帮帮他们吗?
2.出示课件:8个同学出现在游乐园不同的方位,说出游乐园在什么方向
(二)出示游乐项目课件,说出各个游乐项目所在的 方位
大门的正北方向有哪些游乐项目?观览车的正南方向有什么项目? 旋转木马的东北方向有哪些游乐项目?
(三)“激流勇进”和“快艇”都在“旋转木马”的东北方向,为了更准确地说出所在位置,需要测量度数。先估算,再测量
估计一下“激流勇进”和“快艇”在“旋转木马”的东北方向约多少度。
然后利用电脑课件中的量角器进行测量。(“激流勇进”在东偏北40°,“快艇”在东偏北60°)再看看“旋转木马”的西偏北30°是什么游乐项目? “旋转木马”的西偏南45°是什么游乐项目?
(四)运用按比例计算实际距离的知识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王朋想玩跳伞,小丽想玩过山车,比比谁先到达地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速度、路程)2.出示信息
有关速度:小丽2米/每秒,王朋3米/每秒 有关路程: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米。将图印在纸上让学生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 3.解决问题
(四)综合应用(综合运用有关方向、度数与实际距离的知识解决问题)
1. 解决第一个问题(观察为主)
(1)提出问题:他们9个人分散活动1小时后,约好到观览车的西偏南45°大约120米远的一个游乐项目去玩,你知道他们要一起玩什么游戏吗?猜中有奖。
2.套圈游戏(运用数对表示位置)问:现在被套住的小动物在什么位置? 你能套住位置在(3,5)的小动物吗? 它是什么动物?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分组:两名同学一组,一人指定位置一人套,一人套一人说套的动物所在的位置)
3.解决第二个问题(动手操作)
玩过套圈,小丽他们要去游乐园里的一个凉亭吃午饭,看看你们的图纸上有凉亭吗?(没有)如果凉亭在旋转木 马的东偏北50°、40米远的地方,你能在图上找到凉亭的位置吗?
请你用小图标贴出来。(利用鼠标拖动)4.设计心目中的游乐园
(1)打开课件2,试着自己设计。(2)学生展示和介绍设计成果,要求清楚 地表述游乐园里各个游乐项目的方位。
这节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自由点击,随意拖动,教师也可以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切换到大屏幕上,与全体学生交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目前,我们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方面还缺少实践,但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帮助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本领,可以为学生更广泛的学习创造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网络教学一定会越来越普遍,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实践,让我们共同为此努力。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
高艳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如果按信息技术类型及主要使用者分类,可将教学方式大致分成4类:教师演示为主型、学生应用工具软件为主型、学生应用网络学习为主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为主型。
(1)教师演示为主型。这种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方式是在现有教学方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学生一般通过大屏幕观看。
(2)学生应用工具软件学习为主型。这种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的新“亮点”,也是正在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教学方式。
(3)学生应用网络学习为主型。网络化教学方式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通过实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电子课件和教师板书等教学要素,使师生进行双向视听、生生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探究,充分共享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充分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网络化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可以使教学活动时时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可以随时与教师、同学探讨问题,进行交流。
(4)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为主型。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者利用传感设备,或键盘、鼠标等设备进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研究、探索、体验的教学结构形式。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多数还是以教师演示为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师制作技术的日趋成熟,教师制作的课件日趋完美,越来越好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有一些教师开始尝试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上机操作进行学习,并逐步向引导学生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目标努力。
“方向与位置”一课的课件。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认识了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会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还学会了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在此基础上,将确定方向、测量角度和按给定的比例计算出实际距离等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表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即能够看图说出某个物体在参照物的哪个方向偏多少度以及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教学设计是在学习例题之后的一节练习课,是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是在机房通过上机操作进行学习的。
教学流程
看图识别方向 计算实际距离 综合应用
谈话、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识别8个方向 根据给定比例测量计算距离 观察(奖励 套圈)操作
进一步识别方向并估测度数 解决问题 设计、介绍心目中的游乐园(项目、方位)
(一)创设情境,识别8个方向
1.首先创设情境:几个小朋友想去游乐园玩,约好在游乐园门口集合,可是他们现在不太清楚游乐园在什么方向,你能做个向导帮帮他们吗? 2.出示课件:8个同学出现在游乐园不同的方位,说出游乐园在什么方向。
(二)出示游乐项目课件,说出各个游乐项目所在的 方位
大门的正北方向有哪些游乐项目?观览车的正南方向有什么项目? 旋转木马的东北方向有哪些游乐项目?
(三)“激流勇进”和“快艇”都在“旋转木马”的东北方向,为了更准确地说出所在位置,需要测量度数。
估计一下“激流勇进”和“快艇”在“旋转木马”的东北方向约多少度。然后利用电脑课件中的量角器进行测量。
(“激流勇进”在东偏北40°,“快艇”在东偏北60°)再看看“旋转木马”的西偏北30°是什么游乐项目? “旋转木马”的西偏南45°是什么游乐项目?
(四)运用按比例计算实际距离的知识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王朋想玩跳伞,小丽想玩过山车,比比谁先到达地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速度、路程)2.出示信息
有关速度:小丽2米/每秒,王朋3米/每秒 有关路程: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米。将图印在纸上让学生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 3.解决问题
(四)综合应用(综合运用有关方向、度数与实际距离的知识解决问题)1. 解决第一个问题(观察为主)
(1)提出问题:他们9个人分散活动1小时后,约好到观览车的西偏南45°大约120米远的一个游乐项目去玩,你知道他们要一起玩什么游戏吗?猜中有奖。2.套圈游戏(运用数对表示位置)问:现在被套住的小动物在什么位置? 你能套住位置在(3,5)的小动物吗? 它是什么动物?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分组:两名同学一组,一人指定位置一人套,一人套一人说套的动物所在的位置)
3.解决第二个问题(动手操作)
玩过套圈,小丽他们要去游乐园里的一个凉亭吃午饭,看看你们的图纸上有凉亭吗?(没有)如果凉亭在旋转木 马的东偏北50°、40米远的地方,你能在图上找到凉亭的位置吗? 请你用小图标贴出来。(利用鼠标拖动)4.设计心目中的游乐园
(1)打开课件2,试着自己设计。(2)学生展示和介绍设计成果,要求清楚 地表述游乐园里各个游乐项目的方位。
这节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自由点击,随意拖动,教师也可以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切换到大屏幕上,与全体学生交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目前,我们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方面还缺少实践,但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帮助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本领,可以为学生更广泛的学习创造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网络教学一定会越来越普遍,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实践,让我们共同为此努力。
第三篇:浅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就是通过小学数学课把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视、听、交互功能合众为一,产生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学习方式,随时可以反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随时抽取播出;可以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能把极为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生在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了多种感官的刺激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用课件出示:明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他的爸爸准备用长3dm,宽2dm的墙转装饰厨房的墙。如果用这样的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分米吗?最小是多少分米呢?这节课以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把数学融入生活,从而给枯燥的数学增添了色彩,学生和知识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被启开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为学生自主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片沃土。具体形象的事物能让学生激动、兴奋,注意力集中。如果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一段录像,或让重点内容闪烁几下,或具有动画效果,都可以引起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定向运动的录像,让学生观察人物的行动路线,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对分类结果的注意与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已尽,趣犹在”的境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以此为契机,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适时恰当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持续下去,定会为数学教学增添更多精彩。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协同利用起来,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其产生兴趣,就能很好的集中学生注意力,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重难点地理解,从而能够帮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 就是 张(课件演示)。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用除法计算,但计算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这时用多媒体出示:把3块饼叠在一起,即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1/4,再通过演示,使一个1/4 变成3个1/4 块,再把3个1/4 块拼成一个圆饼的3/4(课件演示)。通过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把重点知识、难点内容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有目标,学得有信心,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而且把更多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加大课堂学习密度,节省许多传统方法浪费的时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上《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可以播放经过处理的某一电视剧或电影中车水马龙的场景,或者拍摄一段校门口车流录像,制成课件,让学生统计各种车辆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镜头的总量。这样可以免去实地调查这一环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一课时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小朋友的一天的生活,每个时间段小朋友在干什么(起床、吃饭、上课、做操、游戏、写作业、睡觉等),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很形象的感受到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在教学1时=60分时,可通过动态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最后,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60分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个教学片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达到了最优化的境界,这光靠教师的讲解靠传统的教育媒体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的。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数学知识是从现实中抽象、概括得到的,而儿童的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我们只有将一些数学中的抽象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动态展示,转化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又易于理解的内容,才能便于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如:我们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将割补、平移、翻折、变形等各种解题方法均能在电脑中灵活运用,将组合图形分析个清晰、透彻。再如,在求组合图形的周长时,看起来长长短短,十分复杂,但只要在电脑中将一些线段稍作平移,学生便会恍然大悟,很快求出答案。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认识过程包括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创设思维情境,促使学生独立、深刻、灵活、由浅入深地表去探索、去思维,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尝到掌握真知的乐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的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五、巩固练习中的运用效果。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有针对性的练习课件、系统复习课件来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突出,是传统方法所无可比拟的。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它的最大最大优势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再加上生动的画面,灵活的交互性,使学生把做题当作一中乐趣而乐此不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中系统整理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例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题游戏题《看谁先到夺红旗》,让学生完成。学生学得积极,理解得透彻,激发出了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只要我们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是数学教学改革征途上的一大亮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会更加灿烂!
第四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课教学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课教学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密不可分,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能有效地形成品德教育合力。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品德与生活 教学
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强调品德课要突出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在教学方法上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难看出,现代教学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因此可使抽象、深奥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部分,它们是共同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教育活动必须使儿童真实、持久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把大量的知识信息,科学、快速有效地传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增强形象感受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效性。
一、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而声形色兼具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则是激发兴趣最佳切入点。低年级的孩子无意注意仍占据主导地隹,多媒体课件大多电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使孩子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乐趣的“知识乐园”。例如,在教学《认识朋友》这课时,我在课的开头,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一段录像,内容是“今天我们班来了三位朋友,大家想认识吗?”播放,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图中儿童大方的表现和自信的言语做示范,明白怎么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认识。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品德课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形成以形象思维为主,其在感知、表象、意志、情感等诸方面有与其自身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心理规律,利用电教媒体能最 1 大限度地将形象(形、光、色)传输呈现在学生面前,正是适应了少年儿童儿理发展规律和小学品德与生活形成规律,为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教学《认识好朋友》这一课中,利用课开头的一段多媒体,以多媒体教学的声形并茂的表现去抓住孩子自我表现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想和多媒体中的孩子一样大胆表现,让学生勇敢大方地上台,介绍给大家认识,从而达到以认识他的目的,创设了实践场地,让每位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自主体验、自我感悟,让教学从而达到高潮,真正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媒体承载并传递的教学信息能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引起刺激,它具有直观性。鲜明的图像与生动的语言、语音、语调的有机配合,这种配合的默契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使所需传递的信息充分表达,而且更有利于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促进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记忆。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系列演示或片断演示,可以有效解决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认识好朋友》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中的《还是好朋友》为辅助教学,其内容是两个小朋友先吵架了,后来和好了,看完后小组讨论,说说两个小朋友为什么吵架?,朋友之间又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通过直观、鲜明的图像与生动的语言、语调的多媒体联系实际,想像其中的原因,这一方面是在帮助两个小朋友找原因。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明白朋友之间应该快乐相处。从实践中看出:在学习中,眼和耳最有效;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教学使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容量、速度、效果都大大提高,电教媒体的合理和有效地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器官,达到多种感官并用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制作相应的电教软件(投影片、录音、录像带、课件),用较短的时间,真实的画面,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更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书本的信息通过视听手段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地再现于学生眼前,更能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帮助学生认 2 识生活、了解世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例如,在教学《认识好朋友》一课时,播放多媒体《找朋友》歌曲,观看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玩耍的影像,让学生在真实感人的画面再现下,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再现和老师、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一心理发展过程,而在这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录像这一电教手段,具体形象地反映出来,这就把客观现实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自己在事实中归纳和发现真理。这些是在教学中仅凭老师讲述是难以达到如此效果的。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少,生活经验不足,有些内容教学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用学生所熟知事例,以旧有的知识为基础,借助记忆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展示形象的捷径,是让学生获得体验的有效手段,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关键。例如,在教学《认识好朋友》一课时,观看完录像后,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朋友不应该只是看短处,应发现朋友的长处,多夸夸朋友,和睦相处等。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点击多媒体夸朋友的情境使学生再现生活,联系生活发挥想象,使学生明白怎样与朋友快乐相处。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形成品德教育合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仅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学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当今信息时代,传递信息手段先进,他们要受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按系统方法采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种教育如果能利用电教媒体等多种手段,拓展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堂教学,并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好朋友》一课中,在多媒体感染下,激发学生想认识朋友的学习热情,抓住学生这一热情,让学生进行活动——动手制作名片,引导学生再现社会上的一些名片,然后用多种方法制作自己的名片,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名片,可以是在纸上设计,也可以是布贴、叶贴„„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用自己富有创意的方式去表达你的交友心意,从而延续了课堂,让学生利用这一方式回到学校、家庭、社会,让课堂与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实效性是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多种媒体传递教育信息,能改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封闭状态,适应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时代的环境,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思想,也不再是被禁锢在小小的课本与教室空间里,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更好地使学生会做人、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也能让任课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轻松地达到了寓教于乐,出色地完成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改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切实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进行不断探究的。
当然,恰当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并非易事,作为品德课教学的组织者──广大品德课教师,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使品德课教学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如添双翼,以达到最佳效果。【参考文献】
[1]林立山 《初中思想政治课与多媒体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郭红
多媒体环境下的品德教学[EB/OL]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方案
实验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二、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增长速度惊人。“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观念不仅将完全摒弃,而且还意味着只要停止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功能性文盲”。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总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对于知识的汪洋大海来说只能是沧海一粟。就知识的传承而言,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学习只能是促进,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东西的个人价值,建立并维持能够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的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选择、处理、利用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为今天的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同时,很多学校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并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与计算机结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十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此,信息技术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国内的一些重点学校都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网校和教育网站也纷纷开通,基于网络的教育被炒得沸沸扬扬。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全面优化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这些诸多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从我们实验小学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间,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有29个班。通过多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多媒辅助教学》的课题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案例和经验。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校开展的信息教育,由于多种原因,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之中,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一句话,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和学校实际,选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这个实验课题,并希望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
2、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设备设施:我校是社会公认具有优良传统、办学实力强、质量高,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学校。
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校园网站不久还建、网上资源库、课件库。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3间,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有29个班。这些设备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硬件保证。
(2)研究队伍:本课题的主研人员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优秀教师组成,师资力量雄厚。有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经验和条件。学校领导班子年轻、开放,具有实干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和运用,为课题提供了领导保障。主研人员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使本课题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上都得到了保证。
(3)经费保证
:学校每年都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教育科研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直接为本课题提供了经费保障。
(4)培训学习
①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全体实验人员将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小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②课题组长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③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将邀请有还关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并指导实验工作。
④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将积极支持并组织试验人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活动;参加省市组织的实验研究培训。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结果是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这些理论,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特点,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资源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建构网络环境下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思想、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论原理、教学设计原理等理论。
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是省级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学校现代教育设备装备精良,拥有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多间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有专用办公电脑。
四、实验目标:
(1)宏观目标:
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技术的优秀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适当地融合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现代教育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现,实现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A、合理选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制定可行的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赋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B、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环境,更有效地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
C、设计交互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主动参与,交换信息,交流观点,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师成长目标:
A、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一般操作,会使用有关的教育软件。
B、整合的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研究,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互补。
C、有积极的现代化教育科研的意识和不断创新、永不满足的精神,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学生能力目标:
第一层次: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层次: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数学学科课程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层次: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整合学习的能力。
五、研究对象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手段,开发研究多媒体教学软件,贯穿小学数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创设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教与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探索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依据研究内容,针对年级不同特点分阶段进行有序实验:
1、一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二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三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四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个性
5、五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6、六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六、研究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游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
课堂实施: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问题,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课后拓展: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加强对生进行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
七、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筛选与本课题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新的生长点,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运用。
(2)案例研究法: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课题研究思想的实践,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客观、深入的考查和分析,既为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有力的第一手材料,又不断完善形成创新型课堂教学的策略体系。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运用。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研究成员对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回溯性的研究,针对研究中的成功体验及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运用。
当然,这三种方法在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是各有侧重、交叉渗透的。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反映课题研究的效率与效益。
八、目标检测体系
1、过程测量:主要对课堂教学中反映出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结构的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使用,师生的教学情感态度等项目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工具评价,组成学科专家组,采用取专家评价的,校本按三个学校层次进行随机抽样测量,最后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实验阶段测量:主要针对《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教材体现《课标》及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的正确性、有效性,学年学习质量,学生情感,知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面测和笔测三种形式。
问卷调查:使用特别编制的《实验教师问卷调查表》《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全员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面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制定测试题,由实验学校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
笔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统一制定测试题,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面测和笔测的结果,最后均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3、实验终结测量
主要针对《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教材体现《课标》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的正确性、有效性,学生学习质量,学生情感,知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面测和笔测三种形式。
问卷调查:使用特别编制的《实验教师问卷调查表》《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全员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面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制定测试题,由实验学校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
笔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统一制定测试题,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面测和笔测的结果,最后均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九、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根据总课题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6年3月--2009年2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4月)
1、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存查。
2、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级,制定实验计划,培训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5月--2008年8月)
1、结合各年级的数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设计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组织一线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基于校园网络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化意识、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
3、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中的一些理论、技术问题。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
1、撰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按年级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
2、整理网络和多媒体软件脚本,制作开发一系列与小学数学教材配套的网络和多媒体教育软件,最终研制成果将在我校校园网上发布。
3、展示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十、预期科研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果
(限
报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2006年5月
—
2007年6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集
教学设计
****
2007年7月
—
2008年6月
教学实用课件
课件
2008年7月
—
2008年12月
论文集
论文
2009年1月
—
2009年2月
教学资源库、研究报告
专著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最
终
研
究
成果
(限
报
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2006年5月
—
2007年6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论文集
论文
2007年7月
—
2008年6月
教学实用课件
课件
2009年1月
—
2009年2月
教学资源库、研究报告
专著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为了进一步切实搞好本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设立以下具体实验机构:
(一)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课题组组长:
调查分析、组织讨论
课题组副组长:
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
课题组成员:
(二)课题实验研究顾问:本课题组将聘请县教研的领导和专家作为实验研究顾问。
:结合一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结合二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结合三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四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个性。
:结合五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结合六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