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适用班级:建筑学15本;建筑工程技术17 专
辅导教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刘云月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从方案设计的角度对建筑空间与形式问题、设计原理与方法步骤进行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归纳和综述,使初学者更易于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知识。提供了大量当代建筑作品作为实例分析,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能更多地了解目前的建筑设计的特点,同时,也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研究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特点、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的课程。通过对公共建筑的环境设计、总体布局、空间组合、造型艺术、技术经济以及整体观念的全面系统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常见类型公共建筑的特点,掌握关于公共建筑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学会运用公共建筑空间、功能、交通组织以及形象塑造的基本技巧,理解建筑结构、设备及施工的相关基本概念;培养综合分析建筑设计中的环境、经济、技术、美观、适用等诸因素辩证统一关系的能力,提高分析城市环境与建筑个体设计关系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工程设计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先修课程:《房屋建筑学》等。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导论
了解:建筑观的来源与建筑设计的特点,当代建筑设计的研究范围与要求 第二章 空间与形式直观
掌握:空间形态的元素与形态,原理与构图,掌握建筑空间的构图原理,在建筑的整体构图中需要服从的基本原理
了解:空间构成设计的基本层次,功能对建筑空间的规定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章 建筑方案设计原理与方法
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条件,总平面图中场地分析和建筑形态的确定方法,建筑平面图设计,立体空间的平面化表达方法,平面秩序的确定 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依据,功能分区图和交通流线分析图的分析方法,空间组合的结构与类型;立面设计的法则和原理。
第四章 高层建筑方案设计要略 了解:高层建筑的概念和分类,高层建筑的特点与构成,标准层的概念,高层建筑中的几个特殊楼层的设计,标准层的设计方法,平面类型,平面形状,竖向交通等,城市设计和城市空间设计要点,结构选型与建筑造型的关系,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防火要点和图式
第五章 思维与工具:20世纪设计中三大整体性理论
了解:图与底关系理论,结构与结构主义,文本与文脉理论,形式分析的背景与理论线索
第六章 决策与评价:方案设计阶段三大经济学视野
了解: 技术经济论,空间价值论,价值比较论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以思考题为主,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考试
六、几点说明
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刘云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张文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范围
1.简要说明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强调平衡意识意味着什么?
2.如何理解“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并说明建筑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关系。3.简要说明什么是建筑的比例和尺度? 4.建筑方案设计应具备哪些条件? 5.简述什么是道路红线?
6.简述建筑总平面设计,总体布局作为整个设计构思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7.举例说明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如何应用从外向内的方法进行建筑设计的。8.列举交通空间设计中,动线的三种类型。9.简述门厅的概念和作用。10.空间组合的结构与类型?
11.在建筑剖面设计中,建筑空间在高度上的变化因素反应在哪四个方面。12.论述高层建筑中特殊楼层的类型和相关设计要求。13.举例说明高层建筑与外部空间之间的关系。14.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选型原则有哪些。15.简述什么是防火分区和防火间距。
16.论述20世纪设计中的三大整体性理论中图与底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举例说明。
17.简述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可行性研究的含义,以及做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第二篇:《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2008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16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总学分: 1学分
授课教师:王载波
一、教学目的:
结合建筑学院的培养计划,建筑设计原理课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理论课,是本专业各延伸、拓展学科的根基和平台课程,为各项课程设计课提供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论。
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各类型公共建筑中一般性的、规律性的和共性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公共建筑中各功能空间的要求及各类空间的组合方式,内外环境的协调构建的基本设计方法。
二、教学特色:
1.平台性:
建筑设计原理课属于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内容将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步入下一步的设计实践课程构筑专业而全面的知识平台:为学生提供一般性、规律性、共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其学习的扎实性和灵活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程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架构及其空间形态的组合;
2.指导性:
本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程,传授的建筑功能空间的要求、关系及空间的组合方式等理论知识都能直接而有效的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以至用”,为培养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人才打好基础。
3.拓展性:
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提供了基础理论知识平台,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从基本的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出发,拓展到交通、影视和高层建筑设计原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加强学生的调研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教师讲授与同学讨论相结合教学法。讨论可以是班级讨论、小组讨论,还可以是分组辩论、专题讨论等。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可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但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前拟定讨论提纲,并对讨论过程加以正确组织和引导。
贯彻少而精、少讲多练的原则。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精选教学内容,讲清重点、难点、方法和思路,给学生留以广泛思考的空间。
2.增加学生参观及实践的机会;
一是专题参观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带着问题实地参观,然后讲解重点、难点、解答学生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二是积极探索将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际设计教学课程之中。
3.大量的实例讲解、分析。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根据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展示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内容:
(一)绪论
介绍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主要内容,介绍当代建筑设计特点及发展趋势,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建筑的含义:(二)空间论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1)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组成
主要使用空间、次要使用空间(辅助部分)、交通联系部分 a)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 b)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 c)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分析主从关系、内外关系、动静关系(3)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a)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特点 b)影剧院、会堂人流疏散的特点 c)体育建筑人流疏散的特点
2.公共建筑技术经济问题的分析
(1)公共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
a)混合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 b)框架、剪力墙及筒体结构体系 c)空间结构体系(2)公共建筑与设备技术
采暖、空气调节、人工照明(3)公共建筑的经济分析 3.空间组合的综合分析
(1)分隔性的空间组合(2)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a)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b)放射的空间组合形式 c)串联兼通道的空间组合形式 d)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e)综合大厅的空间组合形式(3)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a)体育馆: b)影剧院:
c)内外廊结合布置:(4)高层性的空间组合(5)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三)环境论
1.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1)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建筑、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室外环境的空间与绿地
(2)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和环境
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依照构思意图创造环境(3)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2.公共建筑的艺术造型
(1)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2)室内空间环境艺术
空间形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3)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统一与变化、比例与尺度、视觉方面
五、参考书
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新公共建筑》
(英)杰里米·迈尔森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解析建筑》
(英)西蒙·昂温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4.《建筑外部空间》
(日)谷口泛邦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建筑空间论》………………布鲁诺·赛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城市的形象》…………………凯文·林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中国传统复合空间观念》…………………许亦农,《建筑师》 10.《人为环境的形式构成》………项秉仁,《建筑学报》85年2期 11.《行为建筑学引论》………………………胡正凡,《世界建筑》
12.《建筑设计中轴线的系统变异》………王绍森,载《建筑学报》
第三篇:《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131008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建筑学专业 1学分 16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了解并灵活运用建筑设计的相关学科知识,恰当的处理建筑设计中(a)功能要求;(b)技术条件;(c)艺术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意识。
教学目的: 1 树立正确的建筑设计观念; 2 掌握正确的设计程序,熟悉基本设计手法; 3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总的要求:对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与步骤有系统的认识;认识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明确从初学者到成熟的建筑师之间各阶段的追求重点与目标;了解建筑设计手法,学会通过分析建筑作品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绪 论 什么是设计 现代设计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公共建筑的设计层次 本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简介 第一章 公共建筑的设计基础 1 设计核心问题
1)建筑功能:空间组成—主要空间、次要空间、交通空间; 2)功能分区——动静分离、公共与私密分隔、内外有别; 3)人流的组织与疏导 2 建筑技术核心
1)结构形式的选择;
2)建筑设备的种类:交通设备、安全设备; 3)公共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 第二章 公共建筑空间综合分析 3 建筑空间特性
1)空间的产生、分类及基本组成;2)空间的形、量、质;各类建筑空间基本数据 4 建筑空间组合
1)平面组合:主从性空间组合;分隔性空间组合;连续性组合;综合性空间组合 2)竖向组合:高层性空间组合——垂直交通的布局要求;组合层数;组合要点 5 空间组合实例剖析
1)城市设计实例(卫星城市、巴西利亚); 2)建筑作品实例; 3)景观设计实例(中西名园、城市广场);
第三章 建筑造型设计 6 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1)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性格 2)建筑造型的基本原则——多样统一; 3)基础条件——物质基础;时代审美;社会需要; 7 形式美规律简介
1)建筑造型设计总则 2)建筑造型设计的步骤:形体设计与立面设计; 3)建筑美学规律: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 第四章 总体环境布局 8 基本组成及设计原则
1)场地内的用地性质与种类
2)设计原则:入口显著;路线便捷;流线的整肃;出入口的宽度、数量与形状;室内外高差变化的处理;缓冲带与隔离带的设置 9 总体布局
1)场地分区——划分功能地块; 2)联系组织场地之间的道路系统; 3)基地特征、竖向设计: 4)绿地配置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公共建筑的设计基础 1 设计核心问题
1)建筑的目的是提供人性空间; 满足功能是建筑的基本要求,此外的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为此服务。2 建筑技术核心
1)强调结构类型的选择合理性、结构构架的好坏关系着建筑创作的成败;
2)要求学生认识到,了解建筑设备有关知识将成为建筑设计有的放矢的有利保障,并非可有可无,启发学生自觉去拓宽知识面。第二章 公共建筑空间综合分析 3 建筑空间特性
认识到空间对建筑的重要性,对空间有个清晰详尽的了解;对建筑空间的产生手段有明确的认识;引入内外空间的过渡—中介空间的概念;明确空间是创造出来的,无固定的模式。4 建筑空间组合
阐明:虽然空间组合方式可归纳为几大类型,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实例都各具特色、不尽相同;要学会根据具体条件选定适宜的空间组合形式,并且学会变通,具有创新精神,创造个性空间。5 空间组合实例剖析
1)空间组合理论适用于城市规划、建筑群体设计,城市设计、园林景观。2)明确人性空间的气氛、情调、性格有赖于细节的渲染。第三章 建筑造型设计 6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1)学会将具体事物抽象出来进行观察,从而把握整体; 2)学会赏析,能够分析出佳作与众不同之处 7 形式美规律简介 形式美原则是普遍的美学原理,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平面组成,空间组合,建筑形体优化,到建筑立面的处理,建筑细部的精加工……。第四章 总体环境布局 8 基本组成及设计原则
通过建筑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的学习,掌握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思路。9 总体布局
1)强调建筑设计首先应先从整体局部入手,解决全局性的问题,继而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单体设计有所依据;
2)建筑设计并不神秘,它是一种语言,有自身的规律与业已成熟的模式。
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天津大学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意匠十二讲》香山寿夫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空间艺术与技术》 王宗年著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5.《建筑形式美原则》 邹德侬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比例——科学·哲学·建筑》[英]理查德·帕多万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现代建筑语言》、《建筑空间论》大卫·赛维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美学》 及相关论著
五、几点说明
1.本课程宜安排在第五学期
2.为达到基本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理论讲述应与同期进行的建筑设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课堂的讲授内容应与设计过程尽量保持同步。
3.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建筑实例,以强化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感官认识与印象。
4.鉴于建筑学的特殊性与学生培养目标,课程结束后,宜安排实例分析,作为期末结课成绩评定的依据。
第四篇:2015《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公 共 建 设 原
筑 计 理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建筑
一、建筑及建筑的范畴
二、建筑的分类与分级
(一)建筑的分类
1.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分类 生产性建筑: ①工业建筑 ②农业建筑 非生产性建筑: ①居住建筑 ②公共建筑
2.按建筑的层数或总高度分类
(二)建筑的分级
1.按建筑物的耐久年限分级
建筑物的耐久性等级主要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规模大小划分,并以此作为基建投资和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
耐久等级的指标是使用年限,使用年限的长短是依据建筑物的性质决定的。耐久等级一般分为四级。
2.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标准,它是由组成建筑物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最低值决定的。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普通建筑的耐火等级划分为四级。
三、建筑的性质及特点
(一)建筑的功能性
建筑功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二)建筑的社会性质
(三)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
(四)建筑受经济因素制约
四、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第二节 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一、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一)内容
建筑设计一般应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大部分。(二)特点
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首先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的原则(二)优先采用合理技术措施的原则(三)遵循造型美观的原则
(四)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并符合规划要求的原则(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的原则
三、建筑设计的基本性质
(一)创作性(二)综合性(三)双重性(四)过程性(五)社会性
第二章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建筑构思方法
第一节 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建筑设计与建造的关系及基本程序内容
建筑设计的过程一般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设计前的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二、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各个工作阶段(一)设计前期阶段
(二)方案设计阶段 1.场地设计
①建筑布局。
②道路交通组织。
③绿化布置。
④竖向设计。2.建筑单体平面布置 a.单个房间的设计 b.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c.平面组合设计 d.建筑物理要求 3.剖面设计
其一,确定合理的建筑竖向高度尺寸。
其二,研究确立建筑内容、空间形式与利用。其三,对建筑物理问题进行设计。
其四,通过建筑剖面的设计以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和构造形式、做法和尺寸等。
其五,通过建筑剖面的设计研究对坡地等特殊地形的利用,以及对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影响。4.立面设计 5.建筑表现
(三)初步设计阶段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
第二节 建筑方案设计
一、建筑方案设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任务分析、方案构思和方案完善三个阶段,其顺序过程不是单 向的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循环往复形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二、建筑方案设计的任务分析(一)内在条件的分析
(二)环境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分析(三)调研和搜集资料
三、建筑方案设计的构思、比较与选择(一)方案的立意和构思
(二)方案构思的方法和过程
主题构思 环境构思 功能构思 技术构思 仿生构思 空间构思 地缘构思 模仿构思
(三)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四、方案的调整、优化与深入(一)方案的调整、优化(二)方案的深入
五、建筑方案设计的表达(一)设计推敲性表现(二)展示性表现
第三章 建筑场地与总体设计
第一节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一.建筑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两种观点
二.公共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一)建筑群体
(二)道路交通系统
(三)室外活动场地
(四)绿化景观系统
(五)管网系统
第二节 群体建筑的总体环境设计
一、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二、建筑群体组合的原则
三、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
1.通过对称达到统一
2.通过轴线的引导、转折达到统一 3.通过向心达到统一
4.从与地形的结合中求得统一 5.以共同的体形来求得统一
6.以相近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求得统一 7.以建筑外部空间秩序形成统一
第三节 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一、外部空间与建筑形体
二、外部空间的围合与限定
三、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四、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五、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
1.沿着一条轴线向纵深方向逐一展开;
2.沿纵向主轴线和横向副轴线作纵、横向展开; 3.沿纵向主轴线和斜向副轴线同时展开; 4.作迂迴、循环形式的展开
第四章.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第一节.建筑与功能的关系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三)功能决定空间的“质”
(四)功能决定空间的组合形式
1、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则
2、空间组合形式及其处理
(五)、基地环境对空间组合的影响
第二节.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一、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相互关系
(一)、主要使用房间设计
(二)、辅助房间的设计
(三)、交通联系设计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1、建筑物内部使用程序
2、功能关系图
3、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1)什么是功能分区(2)功能分区原则 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处理好“闹”与“静”或“动”与“静”的分区关系 处理好“清”与“污”的分区关系(3)功能分区方式 ①、分散分区 ②、集中水平分区 ③、垂直分区
第三节.合理的组织交通流线
一、交通流线的类型
①公共人流交通线:
②内部工作流线
③辅助供应交通流线
二.交通流线组织的要求
三、流线组织的方式
a.水平方向的组织:
b.垂直方向的组织
c.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流线方式
第五章.建筑形式的生成与创作
第一节.建筑形体塑造的基本原则
一、反映建筑功能和建筑类型特征
二、反映物质技术条件的特点
三、符合建筑空间的整体性与个性化的原则
(一)建筑形体与群体环境的配合(二)建筑形体的完整与统一(三)建筑的个性化特征
四、适应社会经济条件
五、满足空间的精神感受与心理限定
第二节.一、建筑造型的原则
二、建筑造型
1.建筑造型的特点 2.建筑造型的构思方法 3.建筑造型的形态要素 4.建筑造型方法
三、建筑空间限定与秩序建立
四、立面及细部设计基本原则和手法
五、立面重点与细部处理
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
第六章.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
第一节.建筑空间与建筑结构
一、建筑空间与结构的关系
1.适用空间 2.视觉空间 3.结构空间
二、结构空间形式与种类
(一)平面结构体系(二)空间结构体系
三、建筑空间与结构的有机结合
(一)结构空间与适用空间相结合(二)结构空间与视觉空间相结合第二节.一、暖通、空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二、采暖与空气调节的方式及其选择
(一)采暖
热水采暖系统
蒸汽采暖系统
(二)空气调节
(三)空调系统的组成
建筑空间与建筑设备
第五篇:公共建筑设计(Ⅱ)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Ⅱ)教学大纲
Public Building Design Ⅱ
学时:96+2周 学分:6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公共建筑设计(Ⅱ)》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公共建筑设计(2)》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初步学习和掌握建筑设计一般程序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解决有一定复杂性的建筑设计问题,进一步扩展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加深对建筑设计的认识,并进一步学习建筑思维方法和建筑理论与思潮。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中型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初步了解建筑设计中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构造、结构、设备)。
2、创造性地学习和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和程序,在思维方法、构思能力和创作观念上有所突破;
3、培养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其理论水平。
4、通过对建筑及技术的学习,加强对建筑的科学及艺术双重特性的理解,培养建筑设计和思维方式的创造性。
5、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图式(分析)和形象诸元素表达设计的能力,培养建筑立意的思辩能力。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公共建筑设计(Ⅱ)的继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原则,为建筑学专业的后续课程公共建筑设计(Ⅲ)打下基础。
四、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内
容
学时数
课堂讲授学时数
实验时数
一 讲授原理及建筑的现状及发展
8 二 参观、调查、分析
8 三 方案设计(草图、定稿图、出图、三轮设计与辅导)
80+2周 80+2周
总学时数
96+2周
五、课程的性质及适应对象
建筑学专业必修课,适用于建筑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大纲内容
(1)对设计对象的同类建筑的参观调研
(2)建筑地点现场踏勘、调查
(3)方案构思、多方案比较
(4)模型体块研究、方案定案
(5)深化设计
(6)室内设计、定稿图
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建议选用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目:《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天津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东南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文化馆建筑设计方案图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
《会所及环境设计》,韩光煦、韩燕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休闲娱乐建筑设计》,胡仁禄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鲍家声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书馆建筑设计》,付瑶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