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 教学设计 黄明红
三下优秀教学案例参考
Unit 7 On the farm(Story time)教学设计
——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黄明红
一 教学内容:Unit 7 On the farm(Story time)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farm, they, those, apple, pear, orange(2)能说出一些动物类和水果类英语单词。(3)能听、说、读句型: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能准确运用交际用语:Welcome to… This is… Nice to meet …
2.技能目标:能灵活自如的将本单元的句型和交际用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参与、乐于求知、敢于交流的情感。
三 教学重点:
1.能听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Welcome to…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Are these/those…?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2.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farm, they, those, apple, pear, orange 四 教学难点: 1.能听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What are these/those? Are these/those…? 的语调和用法。2.a和an;these和those用法的区别;名词复数形式。
五 教学具准备:
头饰,实物(草帽、苹果、桔子),动物,PPT。
六 教学过程: Step1 Warm up 1.Greetings.2.Free talk: What’s this? It’s an apple.What’s that? It’s an orange.(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Greetings、Free talk,不仅让学生感受用语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提前涉及了本课的重要单词orange、apple,而且复习了单数句型What’s this/that?,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3.Enjoy a song: On the farm
(设计意图: On the farm这首歌也将学生带入了农场,自然的引入课题了课题:Unit 7 On the farm)Step2 Presentation
1.学生跟着唱完歌曲后,让学生回答了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ong ?
Where are the pigs ?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教授学生farm, pigs两个生词,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pig的复数形式,为引出重要句型What are these ?做好铺垫。)2.学习重要句型What are these ?出示PPT上面的一只小猪,在近处询问:What is this?
引导学生回答:It’s a pig.接下来呈现三只小猪,继续在近处询问学生:What are these ? 引导学生回答:They’re pigs.将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What is this?和What are these ?的区别。然后将重点单词:these,they用红色圆圈进行标注。
(设计意图:利用小猪在手的近处,将本单元的重要单词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目了然的感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体会到these这个单词是这些,离说话人较近。)3.学习重要句型:What are those ?及其答语:They’re…用一些奶牛来替代小猪,将奶牛放在离手较远的地方,让学生用They’re…来回答What are those ?的问句,这样就自然将those这个重难点的关键单词教授给了学生,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在最初就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设计意图:利用奶牛在手的远处,将those这个离说话人较远的单词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these和those区分起来非常的容易,这样就突破了本单元的难点。)学习重要句型:Are these/those…?指着一颗苹果树上的一些苹果询问学生:Are these apples? 引导学生回答:Yes.They’re apples.然后指着一颗梨树上的梨问学生:Are those apples,too?
引导学生作出相反回答:No.they’re pears.(设计意图:利用这两幅图片,形成对比,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本课的重要句型Are these/those…?及其回答:Yes./No.)4.去刘涛爷爷的farm, watch the carto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Q1:Who are the boys?Q2: Where are they ?(设计意图:学习了本课的重要句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完整的 story time,不仅学生的听力得到了锻炼,还复习了句型,回答问题操练了学生的口语。)Step3 Consolidation
1.Read after the tape.跟读录音.(注意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2.Reading time.同学们,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读对话的快乐吧!3.Try to retell together
(试着复述故事)4.Act in roles.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示范爷爷,运用These are/Those are/They’re…介绍自己的农场。T:I’m Grandpa, I’m happy to see you, Welcome to my farm.Let’s me show you around my farm.Look.These are…Those are…They’re…
Ss:..(模仿爷爷角色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本课的重要句型之后,让学生围绕 story time的光盘多次的听、读、说,让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说和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很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英语的积极性。)Step4 Summary
1.说出农场里的水果和小动物:
2.当我们不认识一些物体时,该如何向别人请教?
Step5 Homework 必做作业:
1.总结学过的水果类单词和动物类单词写在英语书上。2.听录音,模仿跟读story time。3.完成《伴你学》story time。选做作业:
用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来造句。七 板书设计:
Unit 7 On the farm--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s.--Are these/those …s?
--Yes./No, they’re …s
温会娜老师今天教学的内容是《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
在本课中,温会娜老师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胆实践,放手学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活动的设计有趣味性
温会娜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如:在新课导入中利用学生们喜爱的卡通人物Winnie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温老师还让学生制作一些实物用于教学中,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让学生乐于参与!新单词是通过多媒体PPT形式呈现图片,自然引出六种食物,并通过句型Would you like...?进行单词学习和操练。
二、活动的设计有层次性
本课中,温会娜老师在教学Storytime对话中先让学生了解教师要问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对话。最后,让学生跟读对话,模仿语音语调。挖掘学生模仿使用语言的能力,从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习得规律。能遵循语言教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注重活动设计的生活性。
三、活动的设计有生活性
温会娜老师在课堂中一直进行英语语言的渗透,使学生在无意识中习得了英语,如果这样几年下去,对学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温会娜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音语调清晰、流畅。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利用chant、对话、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时间:12月16日。地点:三6班。听课老师:所有英语老师。评课人:黄明红
第二篇:《荔枝红龙眼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究家乡水果,感受家乡的美好,了解水果的食用方法和卫生常识,学习探究与水果相关的科学道理和商品化用途
教学准备:
1、各种水果的图片、介绍资料、谜语。
2、本地特有水果的种植方法。
3、去商场、药店调查访问了解以水果为原料制成的各种商品和药物。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五彩缤纷的水果。
1、猜谜语、认水果。
2、看图片、抢答。
活动
二、飘香的水果
学生分组参观果园。
1、分组观察果园的各种水果丰收的景象,感受果园的美景。
2、说一说果园的美景。
3、访问果农。
4、小组交流。
活动三 吃水果的学问
1、说一说,自己爱吃的水果,并介绍它的色、香、味。
2、思考讨论:是否吃水果越多越好?吃水果时洗干净就行了吗?
3、查资料、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水果的知识学问。
4、总结吃水果的学问。
活动四 小小水果用处多
1、查资料。查关于水果的用途的资料。
2、试一试。摆水果的形状。
活动五 水果里的秘密。
1、将苹果横切,你会发现什么?
2、吃完水果后,打开水果核,看看里面有什么?
第三篇:学会看病教学设计(黄明芳)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教学过程
一、以韩红《天亮了》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动和感激,引出课文中哪位与众不同的母亲。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的那一刹,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潘子灏。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在生和死的瞬间,这对父母想到的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她创作并演唱了这首歌———《天亮了》。
二、检查预习,连接学习起点
1、介绍毕淑敏。
2、检查预习,检查“按图索骥”等词语的预习掌握情况。
3、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初读谈印象
1.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简单地说说理由。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对自己的评价,找出来,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四、再读课文,感悟别样母爱
1、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妈妈?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把句子画出来。
学法提示:
·注意体会文中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在你找出的这些句子边,你想写下什么词或圈下什么词送给这位母亲或者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读文章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或圈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就叫旁注。写旁注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2、预设:
板块一:从语言入手,了解母亲的“狠”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板块二:从母亲的心里入手,感受母亲的“爱”
A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心软)
B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后悔)
C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忐忑不安)
D.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自责)
E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欣慰)
3、交流:
(1)既然这么牵挂、这么后悔、这么自责,为什么不自己给他看病吃药,活着亲自带他上医院,而要让他自己去看病,是什么让这位母亲这么做?
(2)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句两话,你想说什么?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现在,我们想说,这是一位__________母亲。
四、课堂训练——续写小诗,感恩母爱
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却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她为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忍痛让儿子独自找医生看病。同学们,你一定为母亲这种用心良苦的爱子真情深受感动吧!回想我们自己的母亲,往事历历在目,此时你又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请拿起你的笔,续写这首爱的小诗《我知道
那是爱》!(《天亮了》的音乐再次响起。)
五、推荐拓展阅读
这份深沉,这份理性,还体现在毕淑敏的另外一篇文中,推荐给同学们《剥豆》。请浏览文章,特别留心文章中关于心理描写的段落,试着写写旁注,再次体会作家细腻质朴的文笔,并体会作者另一份深沉的爱。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起点是在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时常在学生的身边环绕,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单元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⒉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单元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单元教学难点: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重难点突破措施:
1、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教学时,老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和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通过观察和直观演示,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动分针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线路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得出经过时间。课时安排:
⒈认识年、月、日 1课时 ⒉24时计时法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教学准备:年历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故事导题
故事发生在2001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0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探究新知
⒈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⑴课件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然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回忆:“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可以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介绍吗”?
⑵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报纸上、日记里、食品和药品标签上的保质期。)⑶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⒉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师提问:你觉得大月、小月的天数对我们有用吗?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完成做一做。
4.梳理知识,基础练习。
(1)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1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小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⒌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 1840 1902 1944 1955 2100 1976 1987 1994 2400 ⒍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新知,应用提高。⒈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⒉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⒊找规律。1月,3月,5月,7月,8月,(),()。
⒋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⒌故事揭谜:2001年是平年。2001年2月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第五篇:刻舟求剑 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执教者:喀左县兴隆庄中心小学 许凤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 贴图、生词卡片
教学方法 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
②“催”是什么意思?
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
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自读课文,然后用“别人认为: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十分着急)。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为什么?分四人小组讨论、补充,并请代表汇报发言。
(“催”说明他心里很急,说话又快又大声。“赶快”强调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捞不着了。句末的“!”强调刻记号是没有用的,要马上捞。)
③指导朗读。用大声急促的语调,配合着急的表情读好句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别人那么着急,那个人仍然一点儿也本着急,课文用哪个词来形容?学习“不慌不忙”。(结合“慌”和“忙”的左旁来理解词意)
②用“不慌不忙”的语气练读那个人说的话。
③看看他想的是什么办法?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从这儿掉从这儿捞)
④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a.“宝剑从这儿掉下去”一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江中)
b.(师操作:移动“小船”至“岸边”)
“我从这儿跳下去捞”句中的“这儿”指哪儿?(板书:岸边)
C.这种方法能捞着宝剑吗?为什么?
(在江中掉的宝剑却在岸边打捞,当然捞不着。)
d.他的想法错在哪儿?
(虽然记号还在,但船在动,捞剑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师归纳出: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5.那么怎么做才能捞着宝剑呢?谁能将黑板上的画面重新移动一下,然后说一说。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着宝剑。)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结果如何?他的心情样?……)
3.进一步领悟寓意:
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却不明白。(贴头像特写图:画面上掉剑之人一脸困惑、失望之意。)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表演说话。)
4.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快速开火车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