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1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一篇: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导:很久很久以关,地表海洋占绝对优势,陆地很少,而现在地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既有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又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些高原山脉如何形成的?很多地质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沿着他们的足迹探讨这些宏观地貌的形成机理。目前较盛行的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常说是:一板块构造学说

活动: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思考:1、2、3、4、5、地球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类哪几大板块?

这些板块可分为大陆和大洋板块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板块的厚度与地壳的百度哪个大?

板块边界的运动方向?板块边界分为哪二种?

板块的范围一般都由海和陆二部分组成,只有太平洋板块基本只有海洋部分。

6、请说出印度洋板块的大陆部分的主要组成。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这就是板块构造说的第一个论点,(一)地球的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再思考:

1.六大板块的位置是固定的吗?

2.岩石圈的以下存在一层岩浆的发源地叫什么。

(二)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观察思考:

1.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的运动方向? 2.这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姓了什么变化?

4.能否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三)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碰撞形成了地球的宏观地貌。过渡:火山、地震、地势是地内物质能量运动发展的结果,它们在地表的分布是一均匀的——地球上两大地震带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它们是板块的内部还是边界带?这说明:

(四)板块边缘地壳运动较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小结:四点,图。请预测:

1、美洲和亚洲距离的发展趋势?预测依据?

2、地中海和红海面积是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

第二篇: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思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思路

齐市第二十四中学

邱 丽 萍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思路

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基础上引入的,因此既是对上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为学生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

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四、学情

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五、教法与学法

1.实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观察法;逻辑思维法;讨论分析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构思

导入: 从观看各种地形图片,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从而引出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通过导入,提出问题(1)这些千姿百态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2)是与生俱来的吗?(3)还是由于岁月的蹉跎不断变化所形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大问题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列表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通过珠峰升高原因的练习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大问题: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引出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①.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37页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2-10,介绍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教师澄清讲解】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过渡:板块的碰撞挤压和彼此分离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引出②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以4个案例的形式出现分别是(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日本群岛的形成、落基山脉的形成(3)东非大裂谷的形成(4)红海的形成

思考: 1)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地中海从

形成以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红海是怎样形成的?以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的形式查找资料,每一节完成一个案例,课堂展示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

教师以表格的形式,从板块运动的边界类型,形成的宏观地形、相应的图示,实例这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接下来是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两个课堂反馈练习。

通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视频,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听过程,看到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宏观地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会依次形成海沟,岛弧,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东非裂谷的动画,说明板块运动与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大规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沟、岛弧等地貌格局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动画,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学生根据动画及教材讨论归纳,老师点拨总结活动探究1.2.,再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来完成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这里我是采用先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斜与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区别,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岩石的坚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然后再从岩层新老关系上来判断,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沉积岩岩层新老的识别,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断层,在演示动画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拓展】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课堂总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第三篇: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内蒙古乌海市第六中学

刘琴(章节名称)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学科 地理 授课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上学期 预计课时 2 本案为其中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选用教材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对千姿百态的地形成因的“设问”入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然后从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加以展开,分别探讨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及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其中,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了解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只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不够。地质构造是学生完全陌生的内容,所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另外,教材内容较抽象,涉及面广,而且语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图型分析涉及区域知识,对于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难度较大,但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学生求知欲应该比较强,积极性应该比较高。

教学方法选择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等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有多媒体设备,教学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及视频资料和学案等。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板块运动

地质构造

火山、地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与表现形式。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投影图片,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2.通过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难点: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投影出不同地表形态的景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感受千姿百态的地形的同时,再投影另一幅双塔山图片引导学生解决疑惑。欣赏图片,感受地形的千姿百态。设问 这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阅读教材并思考、完成学案列表。板书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投影

提问学生,完善答案。板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过渡

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之下,地表变的高低不平、千姿百态。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带着疑问学习板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地壳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地壳运动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

基本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积极思考,了解观点,并完成学案。过渡

了解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下面我们来研究探讨一下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投影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仔细观察示意图 设问

1.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性质有何不同?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结论

六大板块性质不同,有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之分。学生明确板块性质不同。投影

六大板块及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探究思考问题。

思考: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分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决问题,并提出分析方法。过渡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会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那么一个大陆板块与一个典型的大洋板块相碰撞呢?

投影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示意图 仔细观察分析,探究答案。过渡

知道了板块碰撞对地形的影响,我们再来看一下板块张裂对地形有哪些影响?请大家继续完成下一组问题的探究

投影

阿拉伯半岛卫星影像图和东非裂谷示意图。探究思考问题: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什么方向运动?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决问题。投影

牛刀小试:分析地形的成因

积极思考并回答,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学习目标。过渡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在野外却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地貌。(出示图片)

投影

褶皱与断层景观图

仔细观察,了解地质构造 讲述

这些都是地壳运动过程中留下来的痕迹,我们就把这种因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结合课本,明确概念。板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投影 褶皱形成的动态演示,探究思考问题: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认真观察,探究答案 投影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成因。仔细观察示意图,了解地形的变化。归纳

完善学案内容 过渡

了解了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再来看断层。

投影

断层示意图及地堑动态演示图,探究思考问题: 1)什么是断层?

2)断层线两侧岩石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3)如果断层线两侧岩石的移动幅度很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

4)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地形?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过渡

大家想想,我们研究地质构造,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究竟有没有帮助?

投影

地质构造规律应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了解地质构造,如何帮助我们找水找矿、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归纳

设问

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缓慢的过程,有没有什么现象能使地表形态瞬间发生改变? 学生积极回答 播放

火山视频资料及地震裂缝图片 观看并思考解决活动问题 板书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结论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小结

总结本节重点内容,理清知识脉络。反思

点评

第四篇: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

--1--

第五篇: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汕头市锦泰中学 姚小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 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板书】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讲述】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投影下列表格,师生边讨论,边填写)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举例说明,也可让学生来举例)

【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述】地壳是怎样产生运动的 是如何运动的 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学生活动】课本P37思考题

【过渡】板块运动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即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讲述】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 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一般来说,背斜作用形成山地,向斜作用形成谷地,(投影以下表格)岩层形成岩层呈水平状态

岩层受挤压力作用

岩层弯曲变形,发生褶皱

基本形态

形态特征

地表形态(地形)背斜

向斜

是不是背斜的地质构造一定会形成山地,而向斜构造就一定形成谷地呢 请同学们来分析褶皱岩层的受力情况(投影或板图)

(指导学生分析向斜槽部B和背斜顶部A的受力情况,判断其岩性软硬,推断其形成的地形,完成以下表格及课本P39思考题)挤压力

张 力

作 用

岩层部位(A或B)①②③由哪两个箭头组成岩性

地形

向斜槽部(B)挤压力()()背斜顶部(A)张力()()

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举例说明)

(图中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讲述】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

(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课本P39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强调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否错动位移,举地形名称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在学习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后,可结合课本P40思考题在周末组织学生完成野外褶皱构造观察活动,事先制订活动计划,最后按要求写出野外考察报告.)

【过渡】上面我们所学习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进行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出来,可有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却是在瞬间就完成了的,如火山,地震活动.【板书】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学生观察课本P40景观图,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小结】这些现象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外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这我们在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3.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教学重点:

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实验用具,主要外力作用的景观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除了内力作用的塑造,同时离不开外力作用的雕刻.【板书】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投影有关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学生阅读课本P41资料)

【过渡】外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呢 下面我们以陆地表面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外力——流水和风力为例看看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板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流水侵蚀实验:

我这有一个梯型水槽,大约宽10~20厘米,这个水槽是由泡沫塑料做成的,槽两侧和底部是由黄土做成的沟谷,用一个塑料瓶子,盖子上打上几个小洞,将塑料瓶内的水通过小洞喷在黄土上,代表降雨,这些水汇集在水槽中,并流走,大家仔细观察一下:

(1)在流水的冲刷下,黄土会发生什么现象

(2)在水槽的出口处,会发生什么现象

(3)我喷水的水量加大,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大家将发生的现象和发生的过程讨论一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侧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水槽口,由于口变宽,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堆积物.【总结】(对学生的的概括进行简单地总结).河流在山区,高原流过时,河流不断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河流在入海口或入湖处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投影横断山和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形的形成如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投影风蚀蘑菇景观图).大家都感受过风沙天气,特别是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普遍.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少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投影沙漠景观图片)投影以下表格,师生共同完成.此外,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明显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地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课本P42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过渡】我们人类生活在地表上,其活动深受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又深刻地改变了地表外貌,地貌面成为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人类文化印迹最明显的场所.【板书】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讲述】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的外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表形态.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投影以下资料)

【资料】人类社会主动地改变地表形态以发展生产的成功事例很多,最著名的有低地之国荷兰从公元13世纪开始的围海造田的壮举,数百年来他们共造了7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我国的先民很早就在治理河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传说时代的大禹治水开始,到先秦时期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等的三大水利工程.菲律宾人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就开始在山地营建种植水稻的梯田,巴纳韦地区的一处梯田总的垂直高差约1500米,所用的石料总体积超过埃及金字塔群的体积,成为人类纪元前的建筑奇观.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中,负面影响深远的则是森林的破坏及与之相关的沙漠化(荒漠化)的扩大.人类诞生初期世界森林面积约90亿公顷,目前仅有28亿公顷.确认是人类活动导致大片森林毁坏的例子有西亚的两河流域(阿拉伯河流域).美国对西部的开垦导致森林和草原破坏,之后产生环境灾难—“黑风暴”是近代史上的重要教训之一.【讲述】从上述我们知道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否则的话,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例子,分析其合理性.【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时刻在改变地表形态.认识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决定的因素是风和波浪,起到控制作用。暴风浪将近岸较深的海水冲开,在海底的沙中挖出一条槽沟,造成在近岸的海底沉积成一条低的海底沙洲,与海岸相平行,当这条沙丘不断升高,高出水面时,就形成了沙洲.南非大部分河口都不适合作为港埠,这是由于多年来大型沙洲形成的阻滞所致。沙洲是由海浪、潮汐、南非多数河流陡斜带来周期性的沉积物形成。崇明岛是由长江下泄的大量泥沙在河海交互作用下,不断沉积而形成的.

下载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

    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反思doc

    《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白板课件和引导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讨论和整理,体验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整个课堂比较活跃。学生在积极的探究......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反思[全文5篇]

    《看看地球的表面》教后反思 石桥二小张保华 我在上了《话说地球》的第二课时看看地球的表面的公开课后,我认真进行了教学反思,反思如下: 一、自我反思 1、 教学后的收获: “补......

    2.2 地球表面形态 教案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

    传统课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2.2地理表面形态 课前复习 同学们晚上好!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相信同学们对该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炽热的岩浆......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1课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推荐]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有: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