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格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心理学的意义
六、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多极化趋势
三、相关研究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 佛洛伊德生平
Sigmund Freud, 1856-1939
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
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
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
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
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
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
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
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3、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
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 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一般
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
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
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
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
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
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前
的环境。
问题: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
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
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
2、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
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阿尼玛
阿尼姆斯
阴影
自身
父亲
母亲
太阳
月亮
智慧老人
英雄
神
死亡
3、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
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受
压抑。
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
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
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
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
感觉受压抑。
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
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
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
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
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
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
三、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趋向人的活动
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
(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
(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
(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
(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
(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
(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 行为主义范型
第一节 第一节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得律
2、实验性消退律
3、泛化律
4、分化律
5、高级条件作用律
第二节 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1、强化规律: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2、强化的形式:(1)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问题: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强化与惩罚
五、消退、辨别刺激和行为塑造
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
辨别刺激: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型
一、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 生物学流派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 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1、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2、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
3、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4、人有能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发挥潜能,把生活导向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责任
二、此时此地: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三、个体现象学:没有人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自己。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四、人的成长: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
第三节 卡尔•罗杰斯
一、自我完善的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二、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有与自我概念不同的信息引起。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和否定。
三、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第四节 亚伯拉罕•马斯洛
一、动机和需要层次
二、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比普通人恩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以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是带有敬畏的方式探究世界。只有很少的朋友,但友谊深厚而有益。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高峰体验。
第六章 特质论范型
第一节 什么是特质论
一、什么是特质
特质就是最有效的“分析单元”,用于探求人们心灵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人格是许多个别特点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代表着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特点,也预示着他在另外场合下会怎样表现。这些个别特点或单元就是“特质”。
情境 心理特质 对情境的反应
与别人一起工作 盛气凌人,专横霸道
体育运动比赛 竞争性强,要求赢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 制服弱小者,强权即真理
在学校 不惜代价获得成功
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愤怒,采取敌对行动
特质是刺激与反应的枢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所表现的内部特质是一致的。人一特质迎接外部世界,同时也以特质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也不完全相同。阿尔波特——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特质即人格维度。其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人格特质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三、特质论范型的主要特征
1、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导致的行为差异。
2、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关心对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的解释。易陷入循环论证。
3、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节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一、高尔顿•阿尔波特
与佛洛伊德的会面、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亨利•莫雷
与精神分析的亲缘关系、主题统觉测验(TAT)、心因性需要、行为及环境与心因性需要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一、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对大批量的变量进行分析和归类。运用因素分析,可以把一群变量根据它们间相关的程度归并到一组或分到不同的组。例如,了解数学和言语技能是否是智力的不同方面;热情、随和、容易相处、好说话与容易生气、不安分、易兴奋、脾气暴躁是不同的。
二、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
三、大五人格结构
四、常用的人格测验
1、一般人格测验问卷
Cattell: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CPI)
Personality Research Form(PRF)
2、单一维度的人格测验
焦虑量表
第四节 人格是稳定的还是依赖于情境的
第七章 认知范型
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认知范型研究人如何获得信息、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第一节 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一、个体建构系统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缩减不确定性。人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力图减少不确定性,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个体建构是一个用来构筑或解释、翻译或预言经验的过程。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看法,是两极的,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行为不取决于环境的强化,而取决于构念及其有效性。
个体寻找建构系统的有效性。有些构念比其他构念更重要,称为超级协调构念,其次称为亚协调构念。当你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最愿意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就可能是你最初预测他人行为的建构。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源于建构系统的缺陷。当建构系统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焦虑就会随之产生。如果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变成非弥散性的(这种建构系统不轻易允许新的元素进入到它既定的范围之内),他就不会重新经验中学到东西。没有了学习和学习后对建构的完善,预测能力就会持续下降,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因素
情境特征 认知—情感系统 行为
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中获取某种特定信息的难易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某种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对这种解释作出什么反应,依赖于被激活的认知类别。
一、认知结构
对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认知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人格的差异。认知结构主要有2种。一种是图式,是一种帮助人们自觉、组织、获得、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原型,用来代表某种认知类别。
二、自我的认知表象
自我图式: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由关于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自我图式的核心。
可能的自我: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而且受到“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可能的自我有2项功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第八章 人格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一、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十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冗长的幼稚期对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
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与动物代代相传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格和社会行为几乎完全靠学习获得。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共同性
各人心理发展的趋势大体上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人格特点的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通过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表现出来了。
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都可能各有本质差异。例如,在人格和异常行为关系尚可表现出:各种环境的有害因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不良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导致的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不相同;有些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人格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体格
3、出身次序
4、人体生理学
二、社会因素
1、物质环境
2、家庭气氛
3、养育方式
4、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第四节 性别认同
一、性别感测验
二、影响认同的因素
生理、社会、社会阶层、智商
第五节 自我认同
一、自我观的发展
自我观成熟的标志:意识到自己身体大小、外貌、形状;学会使用有关自我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个人的历史、需要、愿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理品质并自觉加以调节——完成同一性。
二、自我的成分
物质自我:身体、任何使个体深切关注的物体
心理自我:对自己信仰、态度、人恶特征、目标、需求的意识,对自己智力、能力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象;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流”。
社会自我:取决于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序列。
理想自我
三、自我评价
取决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
四、认同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自居、自我中心
第九章人格测验
第一节 陈述法
第二节 评价法
第三节 投射法
第四节 作业法
第五节 行为观察
第十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 常态和变态的标准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定义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教材:《人格心理学》Burgen著 陈惠昌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年
第二篇:人格心理学教案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心理学的意义
六、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多极化趋势
三、相关研究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 佛洛伊德生平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3、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 达出来。一般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的环境。
问题: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 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2、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 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3、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受压抑。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感觉受压抑。
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
三、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 趋向人的活动 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 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 行为主义范型
第一节 第一节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得律 2、实验性消退律 3、泛化律 4、分化律 5、高级条件作用律 第二节 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1、强化规律: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2、强化的形式:(1)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问题: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强化与惩罚
五、消退、辨别刺激和行为塑造
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辨别刺激: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型
一、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 生物学流派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 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1、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2、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3、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4、人有能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发挥潜能,把生活导向最适 合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责任
二、此时此地: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三、个体现象学:没有人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自己。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四、人的成长: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第三节 卡尔•罗杰斯
一、自我完善的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二、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有与自我概念不同的信息引起。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和否定。
三、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第四节 亚伯拉罕•马斯洛
一、动机和需要层次
二、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比普通人恩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以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是带有敬畏的方式探究世界。只有很少的朋友,但友谊深厚而有益。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高峰体验。
第六章 特质论范型
第一节 什么是特质论
一、什么是特质
特质就是最有效的“分析单元”,用于探求人们心灵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人格是许多个别特点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代表着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特点,也预示着他在另外场合下会怎样表现。这些个别特点或单元就是“特质”。
情境 心理特质 对情境的反应 与别人一起工作 盛气凌人,专横霸道 体育运动比赛 竞争性强,要求赢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 制服弱小者,强权即真理 在学校 不惜代价获得成功
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愤怒,采取敌对行动
特质是刺激与反应的枢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所表现的内部特质是一致的。人一特质迎接外部世界,同时也以特质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也不完全相同。阿尔波特——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特质即人格维度。其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人格特 质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三、特质论范型的主要特征
1、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导致的行为差异。
2、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关心对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的解释。易陷入循环论证。
3、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第二节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一、高尔顿•阿尔波特
与佛洛伊德的会面、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亨利•莫雷
与精神分析的亲缘关系、主题统觉测验(TAT)、心因性需要、行为及环境与心因性需要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一、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对大批量的变量进行分析和归类。运用因素分析,可以把一群变量根据它们间相关的程度归并到一组或分到不同的组。例如,了解数学和言语技能是否是智力的不同方面;热情、随和、容易相处、好说话与容易生气、不安分、易兴奋、脾气暴躁是不同的。
二、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
三、大五人格结构
四、常用的人格测验
1、一般人格测验问卷
2、单一维度的人格测验 焦虑量表
第四节 人格是稳定的还是依赖于情境的
第七章 认知范型
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认知范型研究人如何获得信息、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第一节 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一、个体建构系统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缩减不确定性。人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力图减少不确定性,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个体建构是一个用来构筑或解释、翻译或预言经验的过程。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看法,是两极的,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行为不取决于环境的强化,而取决于构念及其有效性。
个体寻找建构系统的有效性。有些构念比其他构念更重要,称为超级协调构念,其次称为亚协调构念。当你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最愿意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就可能是你最初预测他人行为的建构。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源于建构系统的缺陷。当建构系统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焦虑就会随之产生。如果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变成非弥散性的(这种建构系统不轻易允许新的元素进入到它既定的范围之内),他就不会重新经验中学到东西。没有了学习和学习后对建构的完善,预测能力就会持续下降,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因素 情境特征 认知—情感系统 行为
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中获取某种特定信息的难易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某种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对这种解释作出什么反应,依赖于被激活的认知类别。
一、认知结构
对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认知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人格的差异。认知结构主要有2种。一种是图式,是一种帮助人们自觉、组织、获得、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原型,用来代表某种认知类别。
二、自我的认知表象
自我图式: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由关于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自我图式的核心。
可能的自我: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而且受到“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可能的自我有2项功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第八章 人格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一、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十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冗长的幼稚期对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
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与动物代代相传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格和社会行为几乎完全靠学习获得。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共同性
各人心理发展的趋势大体上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人格特点的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通过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表现出来了。
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都可能各有本质差异。例如,在人格和异常行为关系尚可表现出:各种环境的有害因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起 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不良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导致的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不相同;有些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人格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体格 3、出身次序 4、人体生理学
二、社会因素 1、物质环境 2、家庭气氛 3、养育方式 4、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第四节 性别认同
一、性别感测验
二、影响认同的因素 生理、社会、社会阶层、智商 第五节 自我认同
一、自我观的发展
自我观成熟的标志:意识到自己身体大小、外貌、形状;学会使用有关自我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个人的历史、需要、愿 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理品质并自觉加以调节——完成同一性。
二、自我的成分
物质自我:身体、任何使个体深切关注的物体
心理自我:对自己信仰、态度、人恶特征、目标、需求的意识,对自己智力、能力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象;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流”。
社会自我:取决于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序列。理想自我
三、自我评价
取决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
四、认同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自居、自我中心
第九章人格测验
第一节 陈述法 第二节 评价法 第三节 投射法 第四节 作业法 第五节 行为观察
第十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 常态和变态的标准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定义
第四节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第三篇:人格心理学教案解读
人格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心理学的意义
六、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多极化趋势
三、相关研究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 佛洛伊德生平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3、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 达出来。一般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的环境。
问题: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 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2、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 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3、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
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受压抑。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感觉受压抑。
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
三、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 趋向人的活动 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 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 行为主义范型
第一节 第一节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得律 2、实验性消退律 3、泛化律 4、分化律 5、高级条件作用律 第二节 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1、强化规律: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
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2、强化的形式:(1)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问题: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强化与惩罚
五、消退、辨别刺激和行为塑造
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辨别刺激: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型
一、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 生物学流派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 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1、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2、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3、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4、人有能力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发挥潜能,把生活导向最适 合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人的责任
二、此时此地: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三、个体现象学:没有人比一个人自己更了解他自己。治疗师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
四、人的成长: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第三节 卡尔•罗杰斯
一、自我完善的人—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他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二、焦虑和防御机制—焦虑有与自我概念不同的信息引起。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和否定。
三、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第四节 亚伯拉罕•马斯洛
一、动机和需要层次
二、对心理健康的人的研究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努力去改进它们。比普通人恩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以一种怀着极大兴趣甚至是带有敬畏的方式探究世界。只有很少的朋友,但友谊深厚而有益。具有富有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具有高峰体验。
第六章 特质论范型
第一节 什么是特质论
一、什么是特质
特质就是最有效的“分析单元”,用于探求人们心灵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人格是许多个别特点的有机组合,这些特点代表着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特点,也预示着他在另外场合下会怎样表现。这些个别特点或单元就是“特质”。
情境 心理特质 对情境的反应 与别人一起工作 盛气凌人,专横霸道 体育运动比赛 竞争性强,要求赢
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 制服弱小者,强权即真理 在学校 不惜代价获得成功
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愤怒,采取敌对行动
特质是刺激与反应的枢纽,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所表现的内部特质是一致的。人一特质迎接外部世界,同时也以特质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也不完全相同。阿尔波特——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
二、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特质即人格维度。其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人格特 质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三、特质论范型的主要特征
1、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社会焦虑程度,女性化倾向强弱、自我意识强弱导致的行为差异。
2、注重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不关心对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的解释。易陷入循环论证。
3、不涉及人格的发展和变化。第二节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一、高尔顿•阿尔波特
与佛洛伊德的会面、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亨利•莫雷
与精神分析的亲缘关系、主题统觉测验(TAT)、心因性需要、行为及环境与心因性需要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一、因素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用于对大批量的变量进行分析和归类。运用因素分析,可以把一群变量根据它们间相关的程度归并到一组或分到不同的组。例如,了解数学和言语技能是否是智力的不同方面;热情、随和、容易相处、好说话与容易生气、不安分、易兴奋、脾气暴躁是不同的。
二、卡特尔的16个人格特质
三、大五人格结构
四、常用的人格测验
1、一般人格测验问卷
2、单一维度的人格测验 焦虑量表
第四节 人格是稳定的还是依赖于情境的
第七章 认知范型
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认知范型研究人如何获得信息、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
第一节 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论
一、个体建构系统
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缩减不确定性。人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力图减少不确定性,以便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个体建构是一个用来构筑或解释、翻译或预言经验的过程。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看法,是两极的,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行为不取决于环境的强化,而取决于构念及其有效性。
个体寻找建构系统的有效性。有些构念比其他构念更重要,称为超级协调构念,其次称为亚协调构念。当你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你最愿意知道他哪方面的信息?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就可能是你最初预测他人行为的建构。
二、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源于建构系统的缺陷。当建构系统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焦虑就会随之产生。如果一个人的建构系统变成非弥散性的(这种建构系统不轻易允许新的元素进入到它既定的范围之内),他就不会重新经验中学到东西。没有了学习和学习后对建构的完善,预测能力就会持续下降,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难以控制。
第二节 人格的认知因素 情境特征 认知—情感系统 行为
从已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中获取某种特定信息的难易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某种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对这种解释作出什么反应,依赖于被激活的认知类别。
一、认知结构
对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认知结构)的差异构成了人格的差异。认知结构主要有2种。一种是图式,是一种帮助人们自觉、组织、获得、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另一种是原型,用来代表某种认知类别。
二、自我的认知表象
自我图式: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由关于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自我图式的核心。
可能的自我: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而且受到“我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可能的自我有2项功能,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第八章 人格发展
第一节 人格发展的一般问题
一、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人类个体出生后,约有十年或更长时间不能独立。冗长的幼稚期对人格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
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与动物代代相传的固定行为模式不同,人格和社会行为几乎完全靠学习获得。
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共同性
各人心理发展的趋势大体上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人格特点的差异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通过活动水平、注意广度、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表现出来了。
六、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表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都可能各有本质差异。例如,在人格和异常行为关系尚可表现出:各种环境的有害因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起 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不良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导致的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不相同;有些行为异常和人格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人格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体格 3、出身次序 4、人体生理学
二、社会因素 1、物质环境 2、家庭气氛 3、养育方式 4、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第四节 性别认同
一、性别感测验
二、影响认同的因素 生理、社会、社会阶层、智商 第五节 自我认同
一、自我观的发展
自我观成熟的标志:意识到自己身体大小、外貌、形状;学会使用有关自我的语词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个人的历史、需要、愿 望;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理品质并自觉加以调节——完成同一性。
二、自我的成分
物质自我:身体、任何使个体深切关注的物体
心理自我:对自己信仰、态度、人恶特征、目标、需求的意识,对自己智力、能力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象;对自己思维、感知、情感的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流”。
社会自我:取决于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序列。理想自我
三、自我评价
取决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
四、认同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 自居、自我中心
第九章人格测验
第一节 陈述法 第二节 评价法 第三节 投射法 第四节 作业法 第五节 行为观察
第十章人格障碍
第一节 常态和变态的标准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定义
第四节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人格心理学
人本主义流派:
我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力量,用分数把人放在一个连续体上衡量,人是独特的和有个性的。
一.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自我表露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人际的交往是自我表露的双向发展,相同水平的反馈是公平的,你表露的越深别人才会表露的越深。你说今天我想打飞机,别人就会说,哈哈,我有片。(呵呵,原型毕露(=^_^=))
1.表露的相互性:我们一般会向喜欢的人表露自己,也会喜欢想自己表露的人。
2.朋友和恋人的表露:高程度的表露发生在正在发展的同伴间,而不是朋友和恋
人。因为后者额亲密程度已经很高了。
3.爱表露的男人和女人:男人会为了免受嘲笑和拒绝减少表露
4.创伤经历的表露:把创伤摆在桌面上表现的是你的勇气和力量,同时这个也是
对身体有好处的,很有好处。写下创伤后免疫力立即增强,二.孤独:
孤独的原因:
1.悲观的预期:试验证明孤独者的悲观预期是错误的。他们会把一些小的迹象解
释为拒绝。
三.自尊:自我是有别与自尊的概念,自我是自己对自己人格的特征看法,就是说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尊这是自己对自己这个自我的评价。低自尊的人也会喜欢自己,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感觉良好,可是他们缺乏自己对自己的信心和自我欣赏。
1.自尊与失败的反应:我们面对的一切评价意味着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本质上就是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可鄙的,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应该和别人的评价分裂开来,用自己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可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有多少的评价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给我们的?
低自尊的同学并不需要自己去体验失败,仅仅是想象一下下,他们就失败了。消极的预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没有努力之前他们就放弃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成功哦。那样我们会更接近成功的哈。
低自尊的同学会接到失败的信息后想到更多的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而高自尊者为什么不会泄气呢?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呢?他们在失败的时候的策略是什么呢?有两种类型的评价,一种聪明和有能力之类的,一种是诚恳,善良,有善之类的社会性评价。当高自尊的同学的到了失败的信息的时候他们会很犀利的提高他们的社会性评价。这样他们保持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他们会提醒自己自己可以在另一个领域中表现更好,他们不会停留在一个失败中。如果把事情搞的一团糟,他们会提醒自己,我有很多的朋友。如果自己的足球踢得很臭,他们会想到自己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他们会用以上策略避免自己走下坡路,保持自己的良好自我感觉。
有两种人,一种:从来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不小看自己,你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是可以感觉到他对自己的良好自我感觉。另一种人:呵呵,我就不说了,我想成我第一种人。
自尊稳定性低的人会更多的为讨好别人而行事。一个低分和一个粗鲁的回答和拒绝都会引起他们的自我怀疑,而一个恭维和一次愉快的交谈则会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我欣赏,他们更可能体会到压抑。别人的任何粗鲁的和无厘头无聊的无趣的故意的有意的回答,行动(只要不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我都是可以无视的,那个要死的人,这么可以浪费我的时间和伤害我呢?我怎么会为这样一个要死的人而感到不愉快呢?我也是要死的啊。我的底线是身体上的人身攻击。其他的就可以轻飘飘的飘过啦。娃哈哈。
第五篇:人格心理学(本站推荐)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人格概述
人格: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人格概念的特征:人格是稳定的,但是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人格的研究:六个理论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特质流派称: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别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
认识流派: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遗传影响—▲————▲————▲———————▲———————环境影响生物学派特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
认知
无意识——▲———————▲——————————▲—————————意识决定 决定因素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社会学习人本主义
生物特质
认知
决定论——▲———————————▲————————▲—————▲——————自由意志
行为主义/社会认知精神分析特质人本主义认知
生物学
人格研究方法:假设检验方法、个案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分析法
假设检验方法:理论根据、提出假设、检验论证
第二章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萝伊德首先提出:无意识、自由联想、梦的解释
心理动力:本能(生和性的本能—利比多;死与攻击的本能—塔那托斯)本能的压抑、释放和转换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口唇期(0——18个月)
肛门期(18个月——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12——18岁)
人格结构:脑解剖模型(前意识、意识、潜意识)
结构模型(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出生时就有了,这是我的自私的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生命的头两年,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自我逐渐发展起来,自我的行为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5岁的时候超我发展起来,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遵循道德价值原则。
超我部分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占的比例关系是最多的意识水平: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自我超我本我了解意识的途径:梦、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画人测验)、自由联想、弗洛伊德口误、催眠、意外、象征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理智化(合理化)、投射、自居认同)
焦虑类型:神经质焦虑、道德性焦虑、现实焦虑或客观焦虑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1、自我概念(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2、人格发展周期及基本理论:
婴儿期——信任与不信任(关爱和照顾的重要性)
学步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一周岁后认为自己有能力是独立的,他们有了
强烈的个人操纵感)
儿童早期——主动性对内疚(参加一系列的社会交际活动,必须解决自己面临的所有问题和困难)
小学期——勤奋对自卑(进入小学后对自己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而努力学习,取得
公众的表扬)
青少年期——认同感对角色混乱(个人的价值观逐渐形成,认识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寻求一种自己的归属感家的感
觉)
中年期——繁衍对停滞(关心下一代,对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保持原来的状态,克服生老病死的各种危机)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寻求优越: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卑感,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每个
人都要克服自卑感而抗争。
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首先,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就是溺爱,溺爱
剥夺了儿童独立性,会引起更强烈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过度冷淡,就是忽视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3、出生次序:中间的孩子最好,因为他既没有受到过多的溺爱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冷淡,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包容心,会有克服自卑的勇气和毅力,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追求优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生命能量——等量原则、均衡原则
2、人格结构:EGO自我——自己选择的东西和意识
个体无意识——个体所有的人格特性
集体无意识——所有的人都具有的人格特性,有原始意象组成。
(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男性原始意象——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
3、人格发展:童年——意识产生的阶段
青春期——二元阶段。有自己的意识和别人的意识
中年期——最关键的人生转折期
老年期——照亮自己的时期
中年期是人生的关键期:人的两大目的——自然的目的、文化的目的中年期的人格变化:人格面具的消除,社会角色的扮演。童年时期的兴趣又重新拾起,对原来的价值更加坚定。
4、达到潜意识的分析方法:词语联想测试、梦的解释、积极想象。
5、分析治疗的主要原则:补偿,神经症是自我救助、自我惩罚
霍妮的社会文化人格理论
神经症的产生来源于:儿童期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那种制造焦虑的家庭环境霍尼根据他们避免焦虑的不同方式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
1、接近人群——靠自己的无助感来应对他们的焦虑,他们依赖他人,强制性地寻求其父
母或照看者的喜爱和接受。
2、反对人群——战斗,攻击性和敌意行为是对付不良家庭环境的最好武器,对自己的不
安全感和不适应感进行补偿。
3、离开人群——简单地采取与外部世界不和谐的方式来应对焦虑
第四章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斯金纳理论
斯金纳把自己独特的行为主义标榜为激进行为主义,行为不会因为(你感到)焦虑而改变,相反,不去参加聚会的决定和焦虑都是对情境的条件性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
在非条件性反射(本能反应)的基础上,通过外界物质的强化作用,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其实是在强化物的推动下,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反应。
操作式条件反射
在非条件性反射(本能反应)的基础上,没有外在强化物引导作用下,通过自己本能要求的反应下自己寻求自己必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从此自己习得的一种条件性反射。行为学习基本概念
行为——环境——行为相互作用
1、行为潜能:在某一特定场合做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
行为潜能=期望+强化值
2、期望:对行为所得的价值的估计。期望值是对以往活动的经验值。
3、强化值:比起其他强化来,我们更喜欢某种强化的程度。显然强化值的大小依情景和
时间而变化。
米勒的刺激—反应人格理论
1、刺激:引起反应的线索。刺激之后的反应会泛化也会分化,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和消退
来辨别;机体内部的反应也会形成线索,如日久成积的心理障碍因素;多重线索的联合作用,如环境和人的相互结合。
2、强化:复杂的构成。满足需要—特殊情况下的微妙强化,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会特
意引起别人的注意;驱力下降形成强化(原始驱力—生理上的需要引起动机,刺激驱力—习得性驱力如紧张、焦虑、恐惧)借助任何方法消除这些心理障碍,而形成的强化;获得奖励前的行为和逃脱惩罚后的行为强化。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1、相互决定论:行为由内部力量(奖励、惩罚)和外部力量(信念、思想、期望)共同决
定,行为并非是由单一的力量决定,也非由两种力量简单叠加决定。而且任两个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不仅环境会影响行为,行为也可能影响环境。班杜拉把潜在环境和实际环境区分开来,潜在环境对情境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实际环境是由我们的行为创造出来的。
2、认知对行为的影响:人们用符号和预见来指导自己未来的行为,然后得到的是经理或
惩罚,当然过去的强化和惩罚的经验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大部分行为是在没有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发生的即自我调节机制;每一个行为的出发点都是由自己的期望值及它的强度而决定哪个因素为重点。
3、观察学习:学习不仅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
并不一定要表现出来。
第五章 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1、对人格的整体探索和个案探索
整体研究法:每一个人的共同特质;个案研究法:研究一个人的独特人格即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特质,只是数量有多少而已。但有的时候一个单一特质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格,这些为数不多的个体可以用一种基本特质来描述。
一个人的核心特质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次级特质,所以对待每一个人都要谨慎认真。
2、机能性的自主性与本体性
有些行为曾经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而后来成为了机能性的自主行为;人格的发展在生命最初几年之后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也会贯穿整个青少年期,这就是人的本提性。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1、因素分析:通过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称为根源特质(十六
个);其中有五大是最重要的。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格结构:把所有特质归结为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内外向型、神经质、精神质)
第六章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的责任(人是自己的主动建构者,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
2、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3、个体的现象学(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动机类型:一种是匮乏动机——是由于一些基本需要的缺乏而产生的;
一种是成长需要——它包括无私地给别人爱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饿、渴、睡眠)——是最基本的生存下去的需要;
2、安全需要——生理需要满足后,安全、稳定、被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以及对结构
和顺序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了以上两种需要之后,马斯洛提出两种爱,一种是自私的爱
关注的是获得,而不是给予;另一种是无私的爱,以成长需要为基础,它永远不可能因为有了所爱的东西而满足,它是一种为了另一个人的爱。
4、自尊需要——一种是自尊的需要,另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他人为这种需要是
必须要得到的,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受人尊重的,或者是处于权威的地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潜能的完全发挥,自我价值的体现,高峰体验。
虽然每一个需要层次虽然都是独立的,而且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但是每一个层次并不是完全明显分界的,而是逐层递加的有时甚至是同时存在的。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的基本观点
1、心理和谐的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
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经历,他们的目的是体验生活;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们对别人的需要感觉敏锐,但他们不屈从于社会行为标准对他们的要求;与其他人相比,不太屈从于社会期待的角色要求,他们更遵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需要;与其他人相比能更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感,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他们能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使自己摆脱某种不好的情绪。
2、焦虑和防御机制
当我们接触到与我们的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接收这些不一致的信息工具是潜知觉。
最普遍的防御机制就是扭曲和否定。
3、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环境中长大的,但它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知识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部分自我。
然而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中的所有方面,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在无条件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爱、被引以为荣。父母应该以一个完全可以自主的成人来对待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处理自己人格的缺陷和优点。
凯利的个人建构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像科学家一样,能够不断提出并检验自己对世界的假设。如果假设和检验结果匹配我们就会接受这些假设,如果检验结果不对,那我们就会放弃这种假设,并且用另一个假设去取代它。
没有任何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个人建构,也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组织建构的方式。假设=建构
个人建构系统:两个人会有不同的人格是因为他们的个人建构不同,有可能是他们拥有两个完全对立的建构,或者是不同的建构方式。虽然没个人的建构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他们始终会有相关联的地方。所以也有部分人格相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