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十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
第二节 血液循环(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 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细胞 氧气 ↑↓ 二氧化碳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学生活动:利用上节课的内容解释,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反之则分离。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扩散。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鲜红的动脉血→ 暗红的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分析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肺 泡 二氧化碳↑↓氧气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通过电子白板让学生尝试将体循环肺循环连接起来,并用红蓝箭头描出体、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再次播放血液循环动画,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②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一先一后的进行的吗?③血液循环有何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学生总结回答:①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即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中不一定流静
脉血。②血液是循在一个密封的系统中循环有序地不间断的进行着,不分先后。③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血压的内容,了解血压的相关概念,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并教给学生在网页上通过输入关键词搜集资料的方法,俩学生演示操作测血压。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并交流对血压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利用白板上网搜集①高血压的起因、症状及如何预防的资料;②了解正常血压、高血压及低血压的具体数据,如何测量血压;③根据出血现象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及该如何止血。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
(三)思维拓展
教师活动:思维拓展问题: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血液循环途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四)回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循环的意义,以及和血压有关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幸福,使他们懂得要利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保养身体。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情况。)
五、课外拓展:
1、关爱家人的健康:你的血压————(), 你家人的血压————(),(),()
2、上网收集知道何为冠脉循环。如何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六、板书设计 第十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
第二节 血液循环(2)
1、血液循环
上下腔静脉肺静脉CO2肺泡肺部的毛右心房左心房O2细血管网右心室左心室肺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O2营养物质CO2废物组织细胞主动脉
2、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3、血压:
七、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将学生观察实验通过课件展示,是为了形象直观,而且节省时间。八年级学生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电子白板使用中与学生互动环节少,而且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对此本人还要继续加强对电子白板的钻研。
第二篇: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重视启发诱导为前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因搔学生利用动物学中血液循环及本章第一、二节的相关内容,快速掌握新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通过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步步深入来化解难点,突破重点,从而使学生有理解记忆代替了死记硬背,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四章“体内物质运输”的第三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第一节“血液”和第二节“心脏和血管”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作用,也是对前两节中重要知识点的运用。血液循环途径这本份内容与后面的知识点(第六章的气体交换)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章节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心位置,是本章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环节。
2、教学重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在初一动物学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有关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知识,本章第一、二节有关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知识刚学完,从学习反馈中看出有少部分学生对心脏四个腔的作用不分,对动脉、动脉血和静脉、静脉血等概念混淆不清。
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领悟知识要点,指导学生理解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
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和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启发知道些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联系、比较、综合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经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
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运用谈话法启发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教师通过边问、边讲、边绘图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采用育课件相结合形式讲解。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
血液循环可见包括心脏结构及其与之相通的血管、体循环与肺循环路线;两人一张作业纸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流程图开始CAI:复习引入
复习心脏、血管的有关知识
CAI:体循环的途径
学生观察、阅读、回答问题、口头总结
体循环血液成分的变化
探讨释疑获取结论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CAI展示心脏血管结构图(未标注结构名称),提出问题:
1、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心脏的结构。
2、与心脏四腔相连通的血管名称分别是什么?
3、怎样区分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
学生观察、回忆、讨论、思考、回答
第一、二节的内容是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入新课
设问:血液是怎样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流动的呢?引出课题--血液循环
进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起学生的兴趣,带着问题听讲、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新课体循环途径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心室的形态与结构,那个腔的肌肉壁最厚?与这部分功能有什么关系?
引出体循环
CAI展示血液循环动态图(未标注个部分名称)
点拨问题:
1、从左心室流出的血液不可能与之相通的一条血管就能到达全身各器官的,因此我们用各级动脉表示。最小动脉后应是什么血管?
2、根据毛细血管的概念,毛细血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什么血管?
3、连通毛细血管的静脉是最小的,他们不断汇集,我们已各级静脉表示,那么汇集到最后最大的经脉应是那条
学生观察、思考
同学们阅读课本P33并观察图VI-28两人讨论体循环要经过哪些结构。
找1--2名同学口头说出他们所观察的体循环途径(个别同学对各级动脉各级静脉把握得不是很准确)
学生通过观察图,根据第二节已有的知识比较容易对照图说出血液流经个部分结构的名称
这里避免教师的面面俱到
体循环血液成分的变化提问:
1、体循环中,血液在心脏和全身各器官间不断流动,目的是什么?
2、那么,血液与组织细胞在何处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为什么?怎样交换?
3、经过体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勇于思考根据第二节内容比较容易回答出毛细血管的特点揭示了结构与动能相适应的特点
(个别同学对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混淆不清)
初二学生具有比较理性的思考通过问题循序渐进的深入,揭示了体循环的意义。加深了学生理解记忆
巩固练习
作业纸上有人体循环模式图(未标名称)
CAI展示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交评优秀这给予中肯的表扬
请同学两人合作,在作业纸上完成体循环的路线,并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流动脉血的用红笔,流经脉血的用蓝笔标注)
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强调巩固重点肺循环总结体循环引入肺循环
点拨提问:
在肺部毛细血管出血液于肺泡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经过肺循环,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让学生按照体循环的推理方式在作业纸上画出肺循环的途径,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
学生完成后,由学生来讲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如有不准确出,可引起讨论)
在体循环的基出生学生很容易推理出肺循环的路线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思考、推理、独立探求问题和答案,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血液循环意义
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师给予补充
让学生发表意见,由他们自己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生有能力自己做出归纳,提高科教学的针对性
知识反馈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指正讨论提纲:
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与先有后?
2、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这样观点对不对?
3、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怎样区分?
4、在什么地方血液成分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
教师考察: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把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推向深入
巩固练习
组间连答竞赛,教师从血液循环的任何一部位开始说出其名称,小组的学生依次接着回答出血液流动的下一个结构名称,以时间短、准确率高为得分最高
加强重点内容的巩固这种反馈形势紧张有趣,有效地调动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小结CAI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
使学生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生归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八、教学评价设计
为了测评学生对本节课的达标情况,促使学生系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评价为:
1、设置以犀利的问题情境,多媒体投影出讨论提纲,让学生思考讨论;如循环途径的讨论提纲为:
(1)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有先有后?
(2)
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这种观点对不对?
(3)
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怎样区分?
(4)
在什么地方血液成分才会发生变化?
让学生按照体循环的推理方式在作业纸上画出肺循环的途径,并用红、蓝笔分别标注动脉血和静脉血。如出现问题可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纠正,并进行鼓励性评价。
2、随堂练习
(1)
可见出示血液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标明名称和血流方向。
(2)
通过组与组之间连答竞赛,反馈学生对循环路径的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可从血循环的任一部分开始,说出其名称入肺静脉,一组的第一个学生就应按照血流方向回答出左心房,第二个同学接着答左心室......依此类推。以时间快,准确率高者得分为高,错一个扣5分,来调动学社功能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记忆。
九、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
体循环(动脉血
静脉血)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各级静脉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循环(静脉血
动脉血)
左心房
肺静脉
十、点评
本节课依据教材、教学大纲及学生实际、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的设问,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入知识要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教师对知识,技能的分析,总结和归纳上,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知识技能,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之一和探究活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对每个问题引入和启发,对每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通过竞赛的答题方式,鼓励性的教学评价等,树立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很好的实现的预订的教学目标
第三篇: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目 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教 学 重 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三、教 学 难 点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生:看学习目标。
师:下面同学们来才一个谜语,胸中有台发动机,保证人人有精力,血液流畅营养足,干活学习创奇迹。
(打一人体器官)生:心脏
师:下面就来看一下胸中发动机的结构。教师圈画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的范围;以及(圈画出左心室)与左心室相连的主动脉;(圈画出右心室)与右心室相连的肺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上下腔静脉;与左心房相连的肺静脉,保证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瓣膜。师:下面来看一下有关的练习。生: C 师:很好,请坐。生:A 师:不错,请坐。
师:通过下面几个练习,我们来小结一下心脏的结构。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心脏的结构,心脏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完成血液循环的? 师:下面我们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师:学习血液循环的路径时,我们应该搞懂这两个问题:
1、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
2、血液循环的路径以及两条循环途经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同学们来看这两幅图片: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静脉血。
师:下面再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血液循环的路径。血液从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进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把二氧化碳给血液,血液把氧气给组织细胞)血液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在流经各级静脉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右心房流到右心室,右心室射血入肺动脉,到肺泡的毛细血管(进行肺泡的气体交换:血液把二氧化碳给肺泡,肺泡把氧气给血液这是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回左心房,左心房再流到左心室,完成整个循环途径。师:下面通过框图来小结一下循环的途径如右图。
师:下面通过看视频来回顾一下本节的知识;看视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心脏的四个腔,以及相连的四个血管?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3、动脉血和静脉血分别在哪形成的? 生:逐来回答血液循环的问题。师:肺循环的途径是? 生:A
师:很好,请坐。
师:血液经肺循环后,成分发生了变化,结果是? 生:B 师:很好,请坐。
师:思考:小明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线。
提示:腕处静脉相当于身体上部半部分的各级静脉。生:讨论
师:药物→上肢的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剩下的全有学生回答。
第四篇: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血液循环。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 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最好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最好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最好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血液循环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
(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在肺
第五篇:血液循环文档
人体内的血液是怎样流通的?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寻找。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7)认为,脉搏是血管运动引起的,而且血管连通心脏。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体内最重要的器官,是智慧的所在地,并给血液以热量。但是他们认为动脉内充满了由肺进入的空气,因为他们解剖的尸体中动脉中的血液都已流到静脉。古罗马医生盖仑(Claudius Galen,公元130~200)解剖活动物,将一段动脉的上下两端结扎,然后剖开这段动脉,发现其中充满了血液,从而纠正了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错误看法。盖仑创立了一种血液运动理论,认为食物营养由肠送到肝脏后,在那里变成静脉血,经过静脉送到心脏右侧,再从心脏中隔的小孔流到左侧,碰到从肺部来的新鲜空气,再经过由上帝赐给的热的作用,变成充满着“生命灵气”的动脉血,然后从动脉送到全身。血液在血管中就象潮水般一阵阵向前涌去,最后在身体四周消失。盖仑的学说正好符合宗教的需要,因而被纳入基督教的教义,被奉为学术界和医生的“圣经”而不可逾越,关于血液流动的探索就此停止了1000多年。
16世纪中叶,比利时医生、解剖学家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在解剖实验中发现心脏的中隔很厚,没有可见的孔道,盖仑关于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有小孔相通的观点是错误的。维萨里以大无畏的精神违反当时教会的禁令,向盖仑的理论提出挑战,在1543年出版了《人体的结构》一书。但是他本人的结局是十分悲惨的,教会迫使他去耶路撒冷朝圣赎罪,结果他不明不白地死于旅途中。
维萨里在巴黎大学读书时结交的好友西班牙人赛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1511~1553)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包括当时被人禁止的人体解剖。他发现,血液从右心室经肺动脉进入肺,再由肺静脉返回左心室,这一发现被称为肺循环。赛尔维特在发现血液循环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1553年,他秘密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一书,用6页的篇幅阐述了自己的发现,这触犯了当时被教会奉为权威的盖仑学说。1553年10月27日,年仅42岁的赛尔维特被宗教法庭判处火刑,活活烧死,而且在被烧死前还被残酷地烤了两个小时。
尽管通向真理的道路如此坎坷不平、荆棘丛生,可仍有为寻找真理而不怕艰难,不怕死亡的追求者。
1574年,意大利解剖学家法布里修斯(Fabricius,1537~1619)公开出版了著作《论静脉瓣膜》。在这部书中,他详细描述了静脉内壁上的小瓣膜,它的奇异之处在于永远朝着心脏的方向打开,而向相反的方向关闭。遗憾的是法布里修斯没有认识到这些瓣膜的意义,他仍然信奉盖仑学说。科学的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还是留待他的一个学生在他逝世9年后完成,这就是英国人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
哈维于1578年4月1日生于英国一个农民家庭。他曾在意大利帕多瓦(Padua)大学向法布里修斯学习解剖学。帕多瓦大学素以政策开明、学术自由著称。维萨里开创的亲自动手做解剖学实验的方法,为这所大学的医学院吸引了一大批热情好学的青年。哈维留学期间,伽利略正在帕多瓦任教。这位近代实验科学大师所倡导的实验——数学方法和力学自然观,对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哈唯亦获益匪浅。他懂得了:无论是教解剖学或是学解剖学,都应以实验为依据,而不应以书本为依据。
哈维是个观察敏锐的人。有一次,他的朋友被匕首割断了动脉,血液从动脉喷出来,与血液从静脉中平静地流出完全不同。这促使他重新思考血液循环的问题,并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1628年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脏及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在这部只有72页的小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其理论简述如下:血液从左心室流出,经过主动脉流经全身各处,然后由腔静脉流入右心室,经肺循环再回到左心室。人
体内的血液是循环不息地流动着的,这是心脏搏动所产生的作用。哈维从三方面论证他的学说:(1)由于心脏的活动,血液被不断地从腔静脉输送到动脉,其量之大是不可能由被吸收的营养物来提供的,而且全部血液是以很快的速度通过心脏的。如果心室的容量为56.8克,心跳每分72次,则一小时由心脏压出的血液应为245.376千克。这么大的血量不可能马上由摄入体内的食物供给,肝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决不可能造出这么多的血液来。(2)血液在动脉脉搏的影响下连续不断地、均匀地流经身体各部分,其量大大超过提供营养之需,也不是全身液体所能供给的。哈维用捆扎手臂的实验证明,血液是从动脉流到四肢以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3)静脉从身体各部分把血液不断地送回心脏。哈维阐明了静脉中瓣膜的真正意义在于防止血液从较大的静脉流至较小的静脉;防止血液由中心部位流向四周部位;只让血液由较小的静脉流向较大的静脉,由四肢、头部等处流向心脏。
虽然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并不能清楚地了解血液是怎样由动脉流到静脉的。在他逝世后,显微镜才得到改进,意大利的解剖学家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1628~1694)在1661年发现了蛙肺部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善了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
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英国生理学家、解剖学家。159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602年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英国开业当医生。1618年至1642年任英王的御医,为皇家医学会会员。1628年发表了《动物心血管运动的解剖研究》一书,确立了血液循环学说,为近代生理学奠定了基础。1651年又出版了《动物的生殖》一书,对胚胎发育过程等生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论述,对胚胎学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用新的眼光思考循环问题
在欧洲历史上,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开展的反封建斗争。这个时期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积极热情,思想解放,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这期间,在生物学领域中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其中之一便是哈维。
哈维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福克斯通,父亲虽说是一个农夫,但他头脑清醒,脚踏实地,想给
予孩子们以充分的教育。哈维性格文静,但思想活跃,聪明好学,从小就对生物的活动方式充满了好奇。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对从当地屠宰场弄来的动物心脏很感兴趣。
哈维16岁入剑桥大学学习,19岁获文学学士学位,然后他决定要当一名医生,于是便到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学习医学。这所著名的学府是16世纪最伟大的解剖学家维萨里曾经教过书又被赶走的地方。维萨里出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537年任帕多瓦大学教授。他在医学教学工作中,一改以前教授们讲授解剖学课程时从不动手解剖的作风,自己执刀解剖。这不仅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而且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154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人体的构造》一书,纠正了古罗马解剖学家盖仑学说中的许多错误,于是引起了一场**,被攻击为对“上帝著作”的“不敬”。维萨里激愤之余,于1544年辞职而去,但最后还是遭到教会的迫害,死于流放途中。虽然如此,维萨里所使用的解剖学方法已在帕多瓦大学深深地扎下了根。故当时帕多瓦大学既有解剖学传统,又有重视科学实验的风气。哈维的老师是有名的解剖学家、科学胚胎学的奠基人法布里修斯。在解剖学上,法布里修斯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了静脉瓣膜。他对静脉瓣膜的研究和他的讲学以及解剖实习,使年轻的哈维对血液循环产生了兴趣,对哈维未来的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哈维是一个沉静的青年,他专心地在帕多瓦大学研究解剖学,整整研读了5年。哈维又是一个观察敏锐的人。有一次,在一场争吵中,他的朋友被匕首割断了动脉。他注意到血液从朋友的动脉中一阵阵地喷出来,并发现这与血液从静脉中平静地流出来的现象完全不同。丰富的解剖学实践、对静脉瓣膜的了解与兴趣以及这类富有戏剧性的事件,促使他用一种新的眼光来思考血液循环的问题。
心脏每次搏动向全身送出多少血液?
1602年,哈维获得帕多瓦大学博士学位后不久就回到英国,在伦敦开业行医。哈维行医顺利,很快就成了一个杰出而富有的医生,并娶了国王御医的女儿布朗为妻。接着,他很快当选为皇家医学会的会员,被任命为圣·巴塞洛缪医院的医师、内外科医生进修学院的解剖学教授以及英王詹姆士一世的特命医生。这些头衔不是一般医生所能得到的,何况这时他还只有32岁。
在这种平静快乐的环境中,哈维并未停止对于人体循环系统的研究。在繁忙的医务工作之余,他常为血液运动问题陷入沉思。他想知道,为什么心脏的两个在结构上相似的左右心室,在功能上却有这么大的差异?按照盖仑的学说,它们一个控制血液的流动,一个控制生命灵气的流动。除了肺运动以外为什么右心室也必须运动?……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心脏每次搏动向全身到底送出多少血液?
他的老师法布里修斯的静脉瓣膜演示实验启发他从循环方面来思考问题。实验是这样的:如果用绑带扎住手臂,沿着静脉所经之处就会看见突起的小瘤。这些鼓起的地方正好与解剖的静脉瓣膜的位置相对应。如果挤压这些小瘤,想把血液经过这些小瘤挤回到手掌里去,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这些小瓣膜阻止了血液的倒流。
回复
2楼
除了动脉瘤的跳动,哈维在对病人的观察中又注意到了手腕、太阳穴和颈部动脉的搏动等一系列现象,这些都向他暗示好像有一个中心泵在活动。哈维原先所受的教育使他认为存在着两种区别显著的血液——从肝脏出来的血液和从心脏出来的血液。但哈维从各方面的观察中却看不出两者有何大的不同。哈维把动脉、静脉、心脏的作用和血液的运动联系起来考虑,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即血液从心脏到动脉,从动脉到静脉,再从静脉回到心脏,是一个连续的循环运动。但这与传统的盖仑的理论不符。盖仑认为,血液由消化了的食物不断合成出来,肝脏是静脉血的源泉,血液从右心室流到左心室后产生了动脉血和灵气,再通过动脉系统分布到全身直至消失。
哈维与大多数同时代的人不同,他没有把上述结论仅仅停留在假设和逻辑推理上,而是独特地把实验和定量方法应用于医学研究之中。他认真地解剖动物,细致地观察研究,每次都写下详细的记录,常常忙到深夜。
在实验时,哈维没有采用其他解剖学家的习惯做法,他们往往只解剖死人。哈维却认识到应用冷血动物和垂死哺乳动物的优越性,特别注意选择快死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的心脏跳动越来越慢,间隔较长,便于观察。
哈维做了许多实验,目的在于求出每次心跳喷出血液的准确数量。他指出,即使根据最粗略的计算,也能证明心脏泵出的血液量是如此之多,一小时泵出的血液数量就超过了整个生物体的总重量。根据对人左心室容血量的测量,可算出人的心脏1个小时排出的血液差不多有245千克,几乎是一个强壮成年人体重的3倍。按照盖仑的观点,那么肝脏每小时就要造出相当于人体3倍重的血液,每天则要造出相当于人体72倍重的血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哈维由此得出结论:这么多血液“决非消化过的食物所能供给。所以,除了循环往复以外是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供给如此多的血液的”。然后,哈维又通过结扎和剖切的放血实验,确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从而得出血液从心脏经过动脉流到静脉,再回到心脏这样一个沿着一定方向循环运行的通道,也就是所谓的体循环。把循环论的思想与血液运动结合起来,是哈维多年来的大量实验和反复思考的结果。1615年,他根据实验研究,阐明了心脏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公开宣讲了血液循环的理论。完整论述他这一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则是1628年出版的《动物心血管运动的解剖研究》(又称《心血管运动论》)一书。
“以自然为师”,“以实验为根据”
1628年,哈维在法兰克福出版了《动物心血管运动的解剖研究》一书。以后又发表了两篇补充论文,对心脏和血液运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哈维的这部著作结构紧凑,论证严密,以确凿的实验证据论证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并提出了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
由于哈维确立的血液循环学说,推翻了统治达十几个世纪之久的古罗马医学家盖仑提出的血液产生于肝而消失于全身的错误理论,从而为近代生理学奠定了基础。所以,恩格斯指出:“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科学。”
哈维的《动物心血管运动的解剖研究》一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明确实验证据的生理学著作,对当时的解剖学、生理学以及整个生物学界,甚至广大的知识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哈维以火一样的热情、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尊重事实、重视实验的科学思想追求真理,以敏锐的观察和科学的实验取代了一般的猜测,开创了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方向。当时在生物学领域,定量研究方法用得极少,而推测则用得较为普遍。哈维则不然,他把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传统和英国哲学家培根所提倡的科学实验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了一系列设计周密的实验,亲自解剖了80多种动物,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确立了血液循环的学说。正如他在该书的前言中所说的,“无论教解剖学或学解剖学都当以实验为据,而不应当以书籍为据;以自然为师,……我自誓为真理的信徒。”也就是说是尊重事实、重视实验的科学思想使他作出了重大发现。哈维在这一点上超过了前人。因此,哈维的贡献不仅是提供了血液循环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为近代生理学乃至整个生物学提供了科学实验的思想及活体解剖的具体实验方法。
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遭到了宗教迷信势力的强烈反对,《动物心血管运动的解剖研究》出版后数周就出现了一股反对哈维新体系的潮流。批评他的人宣称他肯定是疯了,他的行医业务也因此而大大地清淡衰落下来。但不管怎样,哈维的学说可以解释许多以前难以解释的现象,如循环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被毒蛇或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毒素或感染会影响全身。它还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医学实践中的问题,如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分布到全身。另外,输血也很快得到了发展。尽管有强烈的反对者,哈维的学说还是逐渐传播开来,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在他生前就相当明显了。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从他的科学思想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哈维以后直到18世纪末,生理学研究基本抛弃了“灵气”之类的观念,出现了许多重视实验的生理学家,实验方法也发展起来。在血液循环研究的基础上,有关消化吸收、营养、生理化学等新陈代谢功能得到了研究,实验生理学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哈维无愧为实验生理学的开拓者,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