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头骨构造教学设计
保山曙光学校 高中美术专业素描人物教学设计 2012-4-13
《头骨构造》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张文宏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本课所学的内容是《头骨构造》,是高中美术专业素描肖像解剖课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表达了在素描肖像的学习中头部骨骼构造的认识,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理解骨骼的名称和造型特点。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速写人体结构》,本课的内容以及理解方式与之有相同之处。同时本课与后面的《素描人物肖像》、《素描石膏像》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素描人物教学中关键的一课。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理解和牢记骨骼的名称,能用整体的观察方法分析骨骼的造型特点,绘制出头颅骨骼。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透过人物表面找出头骨连接构造的规律,对骨骼的认识要具有整体感知、观察和表现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
目标
1、学习认识骨骼的名称,对头像形体组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2、培养造型能力,养成对所认识对象的整体感知能力。分析
学习艺术解剖是学习绘画的基础,学习解剖能深入研究绘画,提高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若想画出理想的作品,就需要了解解剖,掌握人物骨骼的构造规律。头部骨骼构造解剖有利于学生对头部结构的理解、解决造型问题,它为具象艺术提供造型依据。
解剖是向着无限细致发展的,而结构反是向着无限概括和简化发展。在面对创作时就是主观整体的把握头骨构造的形体结构,结合解剖知识来进行。只有弄清楚头骨和肌肉的构造关系,才能深入浅出,真正地把素描人物肖像表现的形神兼备。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骨骼构造的链接和穿插关系的不理解,在实际的画画中不会运用,或者是看到什么画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理论学习的时候进行整体感知,绘画的时候结合理论进行。
四、教学条件支持
本课的教学中,采用PPT辅助教学、教学示范画和教学模型,让学生在在图片与模型感知中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图片导入新课。
保山曙光学校 高中美术专业素描人物教学设计 2012-4-13
展示框架式结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夯实的基础与合理的结构才能将建筑盖的高大,换言之有了夯实的基础与合理的结构我们可以设计和建造出各式各样的建筑来。学习头骨构造的解剖就像是一座建筑的基础和合理的结构,为我们下一步学习素描人物肖像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意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头骨构造学习观)
问题一:展示骨骼构造图片,你是否能准确的说出骨骼构造的名称和构造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与触摸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骨骼与骨骼的构造关系。
师生活动:通过观察图片说出骨骼的名称。
1顶骨,2额骨,3额结节,4眉弓骨,5眉间,6眼窝,7鼻骨,8梨状孔,9鼻中隔,10颧骨,11颧弓骨,12颞骨,13颞骨乳突,14冠突。15上颌骨,16下颌骨。
正面 侧面
教师点拨:在学习解剖头骨构造的时候一定要触摸感受其形体的变化,切忌死记硬背,或者看到什么画什么,一定要对其造型特征进行理解。
变式练习:通过头骨构造的正面和侧面学习,现在我们对其四分之三侧面进行描述。
保山曙光学校 高中美术专业素描人物教学设计 2012-4-13
四分之三侧面
问题二:通过对骨骼构造的学习,在绘画过程中如何解决形体复杂造成的观察和表现的局部问题?
师生活动:小问题1:如何解决观察局部的问题?
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整个头骨概括为
一个六面体,然后在对其进行整体感知。
小问题2:如何解决在表现过程中的局部问题?
在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出骨骼的骨点,用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长度和动态,最终得出整体的骨骼构造。
六、练习:通过对头骨构造的学习,请同学们在八开的素描纸中画出骨骼的正面和侧面的构造。
七、课堂作业讲评。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头骨构造是美术高考素描肖像学习的基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头骨的解剖学习要朝着无限细致的发展,而在造型表现过程中却是向着概括和简化发展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能做到深入浅出,这样我们才能对造型的表现做到细致而不缺乏整体。
第二篇:《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对象】
本校七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父母做小商小贩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学生学习面窄,思维不够活跃,查找资料的条件有限,一般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拓展知识范围较困难。【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 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教具、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学过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又继续提出来了新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同学们读书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读书自学能力的培养)课件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一)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产生现象的探究: 试验1:
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问全球共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师:哪些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哪些板块只包括海洋? 生:除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 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2: 每位学生将两张纸对接,用力挤压,观察纸张会有什么变化?然后将纸张向外拉伸,看看又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分析总结)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实验的结果,这种结果和我们讲到的板块有什么关系?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书P35至P36图2-49至图2-53 提问: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会发现隆起成山和断裂成谷及继续向外扩张成海的的结论)
教师简要介绍褶皱和断层及产生的后果
(三)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学生在地图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位置,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观察他们的相同点,充分学会利用地图进行学习。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读图观察回答)
生:都分布与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
师:其中世界上地震与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分布于哪里?为什么?
生1:太平洋板块周围 生2:亚欧大陆南部 生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生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师:
1、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对比分析)
2、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分析总结)
给出我国汶川的位置、日本的位置,说明5.12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及海啸的形成原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演习。【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学生在试验、问题中探究学习的例子。地理课就是通过大量的读图、识图、析图来进行学习,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最终找到答案。探究学习最主要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践、讨论,本节课就是本着这一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动手、发现结果,验证结果。在第一个探究主题中以实验、观察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既感到新奇又可开发思维,兴趣高涨,激发学生的话题,活跃课堂。第二个探究主题以实验和读书读图为主,旨在学会观察、读图分析、进行小结,学习离不开课本,以课本为基础,教师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第三个探究主题中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以图为主,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的原则,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整节课知识体系的建构起到了一个升华结论,达到目的的效果。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给予评价,并不急着给出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经过辩论、论证之后自己得出结论,再进行确定。这样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投人程度、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会得到提高。且最后的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且好奇的一个话题,加上联系影响,最终导致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都可以说明地震的发生所处的位置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从而学习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危害,人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做好自我救助。并可让学生做简单的防震演练,进行正确防震知识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应该注意的是:试验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讨论结论;要学会读图时进行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总结。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是不是太少,讨论的不够充分。探究教学还处在试验阶段,要不断摸索和改进。
第三篇:《网络是如何构造的》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网络是如何构造的》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信息技术
3、课时:2课时(2节连上)
4、教师课前准备:
(1)blog(多用户)教学平台的架构,使blog平台具有供用户信息上传、交流及评论的功能;
(2)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特点等,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注:以上两项及学生对blog平台的熟练使用,需要师生间、生生间一段时间的磨合,短期内难以有预期的效果。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供小组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任务若干项(本次课共设计5项学习任务)。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本节知识以通识了解性内容居多。要求学生了解网络的定义、分类,并体会其三大功能;了解网络应用中常见的硬件、软件,理解c/s、b/s两种网络软件系统结构的区别。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引领(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搜素的活动,将学生已经具有的搜索技巧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任务引领,让学生亲身参与网络技术相关的学习活动,感受网络互联的优势与技术局限,克服学生(特别是女生)对网络技术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对网络知识有正确的认识; 通过小组互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观念。
三、教材分析
“网络的功能与构造”为教科版《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侧重于介绍网络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知识点较多,但主要以通识性了解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高。教学重点:
了解构成网络的各种硬件及其功能;区分工作站和服务器的特点及其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教学难点:
掌握两种网络软件系统结构(B/S和C/S)的优缺点,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四、教学方法
本节以了解性知识为主,且知识点较多。选修课“被选修”的现实情况使得一部分学生(可能女生居多)对该内容不是很感兴趣。如何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是摆在教学者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本课堂力求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突破,利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更愿意“触网”这个心理,在课堂中引入blog这一交互平台,使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成果“外显”于blog页面中;借助采用任务激励(引领)的方法,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借助教科书及因特网等学习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
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式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随着网络的普及,同学们对网络应用越来越熟悉,已经基本掌握了它的操作技巧,能够借助网络开展一些活动,如学习、休闲娱乐、联系交流等等。虽然在网络的应用方面大家都是高手,但对网络运行的原理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现在,我们就以“小小研究生”的身份对网络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网络是如何工作的”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从“网络的功能与构造”这一节开始。
2、任务发送:
教师通过blog的教师页面呈现学习任务(具体页面地址为—http://oblog.jsdgzx.cn/u/teacher/archives/2011/1238.html,主要内容如下:
一、“网络”与“因特网”有无区分?(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网络的分类?(建议从多个角度进行划分);网络的功能有哪些?(结合例子进行说明)【
1、2组】
二、网络的硬件--工作站与服务器: 服务器/工作站模式的特点有哪些(优势、不足);介绍并具体描述服务器(软件)提供的服务;对等网的特点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3组】
三、传输介质: 结合书本中关于有线/无线的两种类别,展开介绍各种传输介质及接入方法(如:双绞线的结构、特点,与水晶头的连接方法等;光缆与其他设备连接时还需要何种设备么?无线传输有哪些模式(举例介绍))------建议结合图片介绍 【
4、5组】
四、网络连接设备: 结合图片,介绍其大致功能及适用环境(可重点介绍各种设备间的区别)【
6、7组】
五、网络中的软件: 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哪些,分别介绍其特点与优势;再列举一些网络应用软件(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举例说明网络应用软件的两种结构(C/S、B/S)及其明显区别。【
8、9组】)教师对照任务要求,简略描述任务内容,对一些任务进行分析(如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展开,这对于相应小组的“任务细分”非常有用,需要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要求学习小组对照着自己的任务开展学习活动。
(此处的任务要求除能够涵盖书本中基本知识外,还要有所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有效的利用网络的同时,体现“探究”的特点)
3、任务的细分:
学习小组在获取各自学习任务后,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研究任务,在参照书本教材信息的基础上,对小组任务进行划分,分解至每位组员身上。(在开展此种学习方式的早期,教师可以在任务呈现阶段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任务,这样便于组长任务的再分配,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针对性。学习活动逐渐适应后,可以放手让组长承担这个重任,和组员一起共同分解相关的任务,更好地体现其自主性)
4、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自身所分配任务,通过书本教材对基础知识有基本的掌握,同时借助于网络,尽可能多的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等有所拓展。此阶段除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搜寻信息的能力,将搜索引擎、搜索技巧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blog页面监控及课堂观察,引导部分进展缓慢的同学开展学习活动,如帮助他们梳理任务、对书本知识进行大致了解、概括关键字网络搜寻相关信息等,通过教师的引导、督促,提高该部分同
学的学习效率。为提升学习氛围,鼓励同学间就某一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小组成员间任务相近,有交流沟通的优势),引导、激发其向学习纵深方向开展。
通过此阶段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综合,形成针对任务并代表自身认识的观点,发布于blog页面中,方便其他学习成员浏览,相互学习。如某同学的学习成果为——“有关双绞线”(http://192.168.15.218/u/1245zhangwei/archives/2011/1316.html),介绍了双绞线的优势,还详细描述了双绞线的制作方法,拓展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组内研讨:
由于自主学习时任务相对分散,因此在自主学习之后小组成员的集体商讨过程,是实现小组任务的重要阶段。小组内部通过浏览其他小组成员的blog页面,以及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兼顾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此时小组成员对小组学习内容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最终在学习组长的协调和组织下,形成一个简洁高效、体现本组学习成果、符合本组学习任务的内容,并发布在本小组blog中。由于是在blog页面中发布学习成果,因此页面中能够容纳除图文信息外的其他媒体内容,如音视频、动画等,信息资源丰富。此阶段教师要留意各学习小组讨论的氛围,遇到讨论活动不积极的小组,教师可以参与到该小组的讨论中,引导小组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开展研讨活动,形成能够体现小组全体成员学习成果的小组知识。
同时,本节中重、难点为“网络软件系统结构”,因此教师有意识的参与到该组同学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结构的异同,并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实例,使其他同学能够迅速了解。如——http:// oblog.jsdgzx.cn/group.asp?cmd=show&gid=19&pid=100,介绍两者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是否需要借助浏览器(Browser),如有,即为B/S,否则为C/S。
6、任务汇报:
此阶段为汇报、展示阶段。各小组派出一名成员,依次走向讲台,对照所分配的学习任务向全班同学呈现并表述本组的学习成果。由于其他小组的同学没有接触过相关信息,所以这是一个正式学习的过程。教师鼓励他们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有不同的观点时,及时提问或表达自己的观点。汇报组的其他组员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补充。教师认为小组表述不清楚或是需要着重强调的知识点时,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引导学生的学习走向全面和深入。对于任务相同的学习小组而言,这是一个同向比较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其学习及协作的热情。同时,小组间不同方向的拓展内容,也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7、总结评价:
在所有小组成果展示结束后,教师依照小组表现,对各小组从学习态度、知识内容、协作程度及学习效果方面进行简短的点评,以赞赏为主,不足之处提出鼓励,提升学生的信心,激发参与的热情。
六、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施近十年来,课改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有相对一部分教师的课堂形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Blog教学平台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方式,有利于学生间多向的信息交流,与课堂中面对面交流相补充,提高了学生沟通的意识,扩大了交流的范围。将blog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教科书和互联网,使学生在任务引领下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同时学生通过完善自己的blog页面将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外显于blog中,真正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触网”的需求,又很好地避开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同时,借助于此教学形式的变革,课堂中的教师能够真正得以“解放”,有利于发挥“学习引领者”的作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习有
困难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帮助。
在具体学习内容的选择分配方面,采用学习成员及其小组“重点突破、兼顾其他”的方法,而小组学习阶段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则通过浏览blog及在听取其他学习小组汇报演示时进行学习。有两点考虑:其一,本部分知识为选修性内容,教学要求不高,大部分知识作为常识性了解即可,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其二,课堂中知识点较多,且相对分散,知识点之间的先后性顺序不强,客观上使得学生可以从多处下手开展学习活动。以上为自己在新课改环境下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做的尝试,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有所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几个轮次的学习尝试,学生普遍感觉良好,乐意接受此种学习形式。
七、教师个人简介:
省份: 江苏省
学校:江苏省大港中学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电话:***
通讯地址:江苏镇江丹徒新城龙山路108号
姓名:沈建国 电子邮件:shenjianguo2008@126.com 212028
邮编:
第四篇:板块构造学说片断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片断教学设计
晋江二中
地理组
邱华堂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展开内容是: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内容;板块张裂与碰撞对地形的影响;六大板块示意图等。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感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掌握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3、知道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示意图,初步了解地形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建立起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一、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
2、板块张裂或碰撞对地形的影响
3、全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五篇: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教学设计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教学设计
安州中学
1.教材分析
1.1 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2)、知道并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3)、养成爱护显微镜的良好习惯。B、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练习使用显微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目镜、物镜长短及所标数字大小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分析、推测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显微镜的使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②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爱护显微镜的良好习惯。
重点:①显微镜使用的步骤 ②成像的特点 难点:①如何对光。
②观察时镜筒先降后升。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4.教学程序
预热项目:*认识材料和用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之后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教师利用课件,点击即显示各部分名称)*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三种观察标本:
(1)写有“上”字的玻片;(2)印有数字的透明纸;(3)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对光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按照先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放入标本→-看到清晰像的顺序(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观察 学生边看书自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强调
⑴用低倍物镜(10×或8×,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⑵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⑶镜茼先下降后上升,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压碎标本。⑷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1 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篇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2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3 复习过程
活动一 : 展示交流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完成学案
1取镜与安放
一手---------,一手----------,将显微镜取出后轻轻放在实验台--------------------的地方。2对光
①转动,使 镜对准通孔。
②转动,选择一个较大光圈。
③转动,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3安放装片:装片放在 上,用 压住,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
4观察: 从侧面注视,方向转动 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装片约2毫米处;左眼注视目镜,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至发现物像;必要时,转动 使物像更清晰。5整理和存放:提升,取下 ;转动,使 偏向两旁,将 转到最低,竖起。6成像特点
(1)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实像。(2)物体的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完成 活动二(分组讨论,小组竞赛)1如何取镜和安放?
2识别目镜与物镜上的标识,说明其意义,如何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3分别转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说出镜筒的升降情况 4分别转动反光镜的两个面,识别平面镜和凹面镜
6观察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根据光线情况选择合适的光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解决活动一的六个问题,小组代表进行抢答
活动三:达标检测
一、我来选(一题10分)1观察生物的显微结构,最常用的仪器是()A放大镜 B 显微镜 C望远镜 D潜望镜
2、下列四台显微镜,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多的是哪一台?()a)A 5* 8* b)B 10* 40* c)C 15* 10* d)D 20* 45*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正好遇上阴天你应该选用()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4、显微镜对好光以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A.白亮的B.有直射阳光的C.暗灰色的D.黑暗的
5下图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对物象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和[ ]
。[3]的名称是 它是安放 的结构。
(2)[11]和[12]分别是
和,它们的作用是。
(3)图中放置玻片标本的结构是[ ]
,它的中央有一个圆孔,叫做
。两旁各有一个[ ]
,下面有遮光器,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叫做
,遮光器具有
的作用。
(4)对好光后,要找到观察的物象时,把载玻片上的要观察的物体置于
中央,先转动[ ]号结构,再转动[ ]号结构,直到看清物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