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7:3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第一篇: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教学重点: ①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导入新课】人走过会留下足迹,同样的道理,地壳运动也会留下它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

【展示沉积岩山体图片,提问】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哪一种岩石?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沉积岩。因为该山体的岩石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

【讲解】沉积岩在沉积的时候,其岩层本来是水平的。但我们经常看到的岩层并不一定是水平的,而是倾斜、弯曲,甚至断裂。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展示地质构造图片,讲解】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展示褶皱形成图,提问】

1.导致该处岩层发生弯曲的原因是什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 2.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它们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3.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往往形成什么地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向斜:岩层中间向下弯曲。一般情况下,背斜隆起成山,向斜凹陷成谷。这是构造运动初期形成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在内力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那么,是否背斜一定形成山岭,向斜一定形成谷地呢?

【展示背斜谷和向斜山图片,提问】这幅图中,背斜和向斜分别形成了什么地形?背斜形成谷地,向斜形成山岭。这种地形又是如何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请两位学生上台,其中一位用海绵演示褶皱,另一个注意观察褶皱各部位的疏松或紧密程度,然后分析褶皱各部位的侵蚀状况差异。

【教师总结】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疏松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成山岭。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称为逆地貌。主要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单纯的从地形上来判断某地是背斜还是向斜。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学生回答】根据岩层的形状来判断。

【教师总结】从岩层的纵剖面来看,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如果从岩层的横剖面来看,我们就要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展示岩层新老关系图】与学生一起分析,教师点评:正常情况下沉积岩的岩层老的岩层在下面,新的岩层在上面。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教师归纳总结填表】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背斜最初形成山岭,后来因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最初形成谷地,后来因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都是有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

【教师承转】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由于岩层的受力方向不同,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

【展示断层形成的动画图,提问】 1.什么是断层?

2.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如何?

3.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

4.断裂带上往往形成什么地形?断层线被侵蚀以后,又会形成什么地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填表】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线两侧的岩石一块上升,另一块下降。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下降的岩块称为地堑。在地垒基础上常发育成块状山地或陡峻的山峰,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万佛顶等。在地堑构造上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等。在断裂带上易发育成裂谷、河流,如东非大裂谷等。(展示各种地形图)【课堂小结】内力作用引起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就是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受内力作用形成山岭,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向斜受内力作用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岭。断层岩块上升就是地垒,岩块下降就是地堑。在地垒的基础上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在地堑的基础上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以及工程建设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探究活动】因修建一条铁路需通过某褶皱山地,必须开凿隧道。假如你是地质工程师,请确定隧道的选址。(提示:结合桥梁的形状,从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分析隧道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背斜天然拱形,结构稳定,是隧道的良好选址。【探究活动】假如你是地质学家,从事石油勘探和地下水寻找等方面的工作。你认为什么构造利于储存石油,什么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背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流,是良好的储水盆地。

【探究活动】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能否选在甲处附近?为什么?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岩层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储水易渗漏。【课堂练习】

第二篇:《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

2、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内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练习检查与反馈。

新课导入:世界十大地貌奇观欣赏切入主题地质构造。

一、褶皱

动手观察与思考:

1.取出一本书,假设每页书代表一个地下的岩层,如果书本岩层受到强烈的水平挤压碰撞时,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 2.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3.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往往形成什么地形? 4.试分析“地形倒置”的原因

5.在纸上画出一个褶曲(背斜和向斜)图,作一条剖面线,分析A.B.C.D.E五点的新老关系。

小结和练习。

二、断层

1.什么是断层?

2.我国有哪些典型地垒和地堑分布? 小结和练习

三、实践意义

分组探究活动:假如你是地质工程师,请确定下列选址,为什么?

1、采石场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2、石油勘探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3、地下水开采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4、隧道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5、水库大坝建设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小结和练习课堂小结、练习和作业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一、褶皱

1、背斜

2、向斜

二、断层

1、地垒

2、地堑

三、实践意义

该教案已用于校内公开课教学,科组评价认为:课时内容条理性比较清晰;教案、课件的知识体系性很完整;注重讲练结合,给予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讨论的时间较多;在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面,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及时归纳总结。

教案设计还有如下方面需要改善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应尽可能再给多一些时间,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已的选择理由,同时详讲相应知识点。

第三篇: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执教者】郭润泉

【教学时间】10月23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2、能够判断常见外力作用的表现

3、比较解释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4、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提前预习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部分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2、结合家乡实际,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地

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容,通过提问与读图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组不同外力作用类型的图片,请同学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各外力作用的表现。

[学习新课]

一、流水作用(侵蚀、堆积)

首先,阅读课本结合课件,对外力作用有宏观认识,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过渡到流水作用。

其次,分别从流水侵蚀与侵蚀地貌、流水沉积与沉积地貌,并请同学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对河流地貌内容具体分析。

二、风力作用(侵蚀、沉积)及冰川海浪侵蚀作用

类比流水作用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直接分析风力作用,利用课件结合主要风力作用图片分析风力作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结合课本知识窗对冰川、海浪的侵蚀作用与地貌进行分析,并介绍主要概念,主要以理解为主。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也有很大影响,在外力作用的基础上加入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

最后在课堂结束前由教师总结本节课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地理研究能力。

3、联系生活实例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

[归纳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相关习题检测。

[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相应作业,并做好总结与下节课预习

【教学反思】

第四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反思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名称、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了自己,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合作互助”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的教学引导观察中国沿32度地形剖面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投影仪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

2、围绕重要知识点多角度强化讲解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从四个角度分析:(1)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阅读;(2)示意图的判断;(3)地形剖面图的验证;(4)对应的选择题练习。

通过四次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对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掌握牢固了。

3、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本课导入,我以祖国的秀美山川图片的展示为切入点,引入课文,形式新颖。

例如,“地形剖面图”的阅读,我首先利用多媒体介绍了剖面图的绘制,其次教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上绘制32°纬线,然后让学生对照分层设色图填上剖面图中括号里的地理事物名称,并判读海拔高度,最后才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一结论。

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的学习,我先让学生分阶梯找出这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再让学生归纳主要地形类型;在找主要地形区时,又利用标字母的方式让学生一一对应着找。这样,学生就很快找出来了,也就很容易归纳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

4、细化知识点 例如:“我国地势总特征”的学习,我细化为2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又如:“我国各级阶梯的概况”的学习,我细化为3个知识点:界线(位于阶梯分界线的主要山脉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和地形区。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欠合理,在强化知识点这一块用得时间过长,导致本节课的总结呈现的不完美

2、PPT制作有严重缺陷,第三张PPT长江和黄河的位置严重脱节。

3、在讲授地势三级阶梯的过程中,忽略了三级阶梯的界限。

4、展示到最后拓展研究没能很好的完成。改进措施:

认真备课,创新教学环节,把学生课前做的模型穿插在三级阶梯示意图后,进一步强化本节课重点,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讨论合作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争取让每个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第五篇: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关系浅析

湖南省长沙市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摘要:长沙市是湖南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地质灾害不仅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对当地的投资环境乃至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构成威胁。长沙位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其地形属于盆地,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地貌特征,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等)发生的地质条件。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貌特征;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质条件。

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城市的建设需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需要避免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因此我们应知道引起这些地质灾害的地质因素,以更好的预防潜在的地质灾害。

1.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

定义: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流水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形成的前兆有:滑坡前缘坡脚处,岩土体出现上隆或凸起现象,并形成放射状裂缝;滑坡后缘出现张性裂缝,并迅速扩展;滑坡体周围岩土体出现松弛和小型坍滑现象;地表及深部岩石发生开裂或被剪切挤压有时还发生异常声响等。(1)岩土地质类型

长沙市东北侧为花岗岩低山丘陵地带,地表发育的土壤多为沙土,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低,在水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松散覆盖层是产生滑坡的内在物质基础。岩石力学强度较弱与较坚硬岩层互层结构的碎屑岩组亦有利于滑坡的形成。(2)地形地貌

相对高差大,山体坡脚陡,特别是在斜坡向于岩层结构面倾向一致时易于滑坡的形成。长沙位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周围为地势较高的山丘,其地形属于盆地,较易于滑坡的形成。

(3)地下水作用

地下水可以使岩土软化,降低岩土的抗剪和黏结强度。长沙市常年降水丰沛,地下含有丰富的地下水,这就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2.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

定义:泥石流是山区界于夹沙水流与滑坡体之间的固液气混合液体。它既不同于夹沙水流,又不同于滑坡体,但同时兼有夹沙水流和滑坡体的某些特征的特殊流体。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有: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时内有大量的水源。这三个条件主要是由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有机组合形成的。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末夏初多雨,河流纵横,水源充足。群山环绕,以岳麓山为代表的群山为泥石流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地貌基础。因此在多雨期,松散的山坡就可能形成泥石流。

3.形成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质条件

定义: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形成岩溶地面塌陷的前兆: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水位的骤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这些现象反映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自然发生急剧改变,从而为塌陷作用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地面变形:如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它们一般是土洞扩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其顶板已接近极限平衡状态的现象,这时地面已处于临近塌陷的危险状态。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湘西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因此也是岩溶地面塌陷较发育的地区。长沙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城市建设,各种工程项目给长沙的土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类的活动规模巨大,再加上原有的一些地质条件,岩溶地面塌陷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 商真平魏玉虎等著,滑坡防治技术理论探讨与工程实践,黄河水利出版社,第一章2—6页;

【2】 科学之友,第503期 2012年4月(上旬刊)16—17页; 【3】 程星著,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地质出版社;

【4】 王裕宜 詹钱登等著,泥石流体结构和流变特性,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章1—4页;

【5】 孙文盛等编,城市地质,2012 第7卷 第一期;

下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教学设计_教案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范文合集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 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

    课堂观察报告——复习课《地球表面形态——地质构造》

    课堂观察报告 时间:2015.10.14 地点:秦皇岛新世纪高级中学 五楼演播室 观察科目:高中地理 执教教师:赵俊艳 观察课题:复习课《地球表面形态》 观察报告人:康曙光 观察点:设计环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反思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课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组马玲 一、学案设计指导思想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就教材内容本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反思 高平一中 毕向荣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四段式”地理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知识系统网络阶段,信......

    地表变迁教学设计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乔瑞霞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答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答案 C D C B.B C DCABDC BA B 33、答案:(1)向斜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 (2)断层背斜 (3)冲积扇流水沉积 (4)海陆间循环 水汽输送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标分解: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②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