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教学设计---柳晓军

时间:2019-05-12 23:3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日本教学设计---柳晓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日本教学设计---柳晓军》。

第一篇:古代日本教学设计---柳晓军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 教案

甘肃省静宁县原安中学

柳晓军

教学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准确无误地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3.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

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准确无误地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3.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三)自我学习后合作探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自学教材,再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探究一 6世纪前的日本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探究二 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说说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③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谈谈大化改新的意义。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4.课堂拓展;谈谈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探究三 武士和武士集团

1.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幕府统治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3.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四)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六)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

七.教后记

第二篇: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第11课 古代日本

【导入】日本的文字、服饰、建筑、茶道、书法、节日、相扑运动图片和中国的比较,我们感受到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大规模、全方位的学习中国的文化,并且至今还保留的很好。正如赖肖尔在《当今日本人》一书中说到的:“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大帝可能算个例外,但是后者的时代要晚的多,做起来要容易多了,规模也小得多。”那么,古代的日本是什么样的呢?那时候的中日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 古代日本》,一起了解日本的历史。【教学过程】

第一篇章:蛮荒之地,大和民族初统一

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此处的“乐浪海”就是指现在的“日本海”。由此我们得知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由此我们得知,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日本国王派遣使者来到洛阳,表示愿为臣藩,求汉朝皇帝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王又求汉王册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受赐“汉倭奴国王印”。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所通三十国”。由此我们得知,日本有30多个小国曾与汉朝发生过“通史”关系。

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国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当时在日本国的九州岛东北部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下属30多个小国。统治该国的女王称“卑弥呼”。据记载,公元二三八年,卑弥呼派遣使者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

据公元478年大和倭王致刘宋顺帝表记载:“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由此得知: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是在本州中部兴起的一个政权,它建立了大和国,如今日本的主体民族就是大和民族。

大和国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政权。最高统治者称“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都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这就构成了大和国的这样的社会结构:大王——贵族——部民、奴隶。

“部”是大和国的生产形式,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海部”,此外还有织锦部、锻冶部,由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组成。“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阅读材料:“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地方上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老师:根据材料回答,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1:统治阶级内讧 学生2:下层民众反抗

老师:因此。六七世纪时的日本,政局动荡。

面对当时日本社会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大贵族奴隶主实力强大,政局混乱的局面,在7世纪中期的时候,日本以中臣镰足为代表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中臣镰足对当时的权臣苏我入鹿父子等人擅权专政的做法非常不满,想要改造日本社会,只有除掉苏我父子。于是,他和要求改革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起来发动了政变,刺杀了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这场政变称为“乙巳之变”。在政变之后,当时的日本急需要进行改革,并且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

老师:日本改革向谁学习? 学生:中国

老师:为什么向中国学习?

学生: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往来,经常派遣使者到中国来。

老师:那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由此看出,当时的中国繁荣稳定。

据《日本书纪》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由此看出,日本选择以中为师,全面向中国学习。

第二篇章 以中为师,强国富民渐安定

为了向中国学习,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到唐朝,这些使者称为“遣唐使”。唐朝建立后的两百年间,日本正式派使者来到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或未到达唐朝的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 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据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记载:“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由此看出,日本的制度改革,多数是模仿唐朝的。如唐朝时的政治体制是三省六部制,而日本改革后的政治体制是二省八官制,日本模仿唐朝制度建立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原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那“天皇”这一称呼是何时出现的呢? 据《日本书纪》记载,608年,日本第二次派遣隋使,并在向隋炀帝递交的国书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是日本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天皇”一词。日本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在经济上,日本改革也模仿唐制,如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日本原来是由奴隶主贵族阶级霸占大片的优质田地,把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部民们对于奴隶主贵族兼并土地,奴役部民和相互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十分的不满意,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于是日本仿照唐朝均田制,实行“班田制”,并统一赋税。日本改革经济上:

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2.国家将土地颁给农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3.统一赋税。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一)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经济)

(二)大化改新的结果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三)大化改新的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四)大化改新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老师:阅读书本内容,回答“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学生1: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学生2: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物。学生3: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第三篇章 豪强横行,争权夺利武士出

据日本《三世一身法》记载:“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由于豪强贵族驱使属民和奴婢开垦,然后把开垦的荒地据为己有,因此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班田制也难以维持。封建庄园逐渐形成。随着封建庄园的出现,慢慢的出现了武士。

武士: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集团:小的武士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也就是武士集中爱一地区最强大豪强贵族旗下,组成武士集团。

12世纪前后,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形成分别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集团自己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斗争。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历史进入到镰仓幕府统治时期。

(一)镰仓幕府: 时间:12世纪晚期

建立者:源赖朝(征夷大将军)地位: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影响: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日本总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的统治时期,日本形成了以幕府为核心的封建统治秩序。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是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摆设,国家大权基本上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二)幕府统治: 首领:征夷大将军 地位:凌驾于天皇

影响: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武士道。

(三)武士道:

1.内容: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对无视而言,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精神支柱,起源于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最初,它倡导的还是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的政治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武士道基于的一些美德有:名、忠、勇、义、礼、克、诚、仁,这八个字是有顺序的,重要性从前到后递减。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2.实质: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例如:为了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当权者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统治者过分突出“勇”和“忠”,因为自古武士把武士刀和和弓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3.影响:对日本民间社会也逐渐产生了影响。

(四)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因为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善良的,只是后来才被统治者用到歧路上去的。因此,武士道精神中也有积极的一面。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就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例如在日本的动漫中,其实就有非武士外衣的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如《海贼王》中路飞,《死神》中的黑崎一护,《火影忍者》中的漩涡鸣人等。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也成为了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本课小结:

一、大和政权统一日本——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三、幕府统治的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的古代日本的历史,发现古代日本和中国的联系十分频繁,回顾我们学习的中国史的内容,想一想历史上日本和中国有何联系?

唐朝:遣唐使

明朝: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出现了日本的海盗,称“倭寇”

清朝:到了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民国: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发动了侵华战争。如陈冰《作坊里的日本》提到的:“古代历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拜认了第二位老师)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日本曾经虚心的向中国学习,可是到了近代,曾经的学生对老师发动了战争,在抗战胜利后,中日间的关系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呢?

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两国签署《中日友好和平条约》,之后两个的关系也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的改善,直到2012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之际,因为日本宣布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中日关系急剧恶化。随着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日本也派代表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畅所欲言: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变化?

第三篇:​《古代的日本》教学反思

《古代的日本》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历史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下,受益匪浅:

第一、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使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历史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让学生自我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学握的,不仅要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材,首先要知道在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以便合理高校安排教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知识。

第三、历史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学到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也要在解决问题中完成。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索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启示等问题。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在课上只有粗浅的了解,但对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及实质还不清楚,需要再加以改进。

第四篇:《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真将军”的风范。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真将军”的风范。

学习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文本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六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孟子>二章》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愚公移山》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诗词五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周亚夫军细柳》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学情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一篇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文言文。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理解文章内容难度不大,但是对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力求通过这篇人物传记,引导学生从文言、文章走向文学、文化,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课前预习时,我会设计以下题目:(1)试着疏通文意,读顺文章,把阅读遇到的障碍用不同的记号标注出来。(2)你认为周亚夫是一位“真将军”吗?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查找有关《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物,导入新课。

1、关于作者(多媒体展示)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1、关于《史记》(多媒体展示)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二、练朗读,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补充:棘门(jí)弓弩(nǔ)诏(zhào)揖(yī)曩(nǎng)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读,学生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人物语言的鲜明特点,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补充: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三、品词句,解读文意

落点一:讲故事,初识周亚夫。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积累“被”“彀”“弩”“揖”“动”等文言实词。辨析“军”“上”“使”

“之”“为”“以”“骑”“劳”等一词多义现象。把握“节”“壁”“请”“谢”等古今异义现象。整理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2、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教师示范朗读全文)

3、能不能用几句话从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体

会一波四折。(女生读旁白,男生读人物语言)

落点二:做假设,走进周亚夫。

1、假使汉文帝出细柳营,大怒,立刻下旨治周亚夫的罪。结合上下文,你

认为周亚夫有几项“罪行”,请用“周亚夫你不应该┈┈而应该┈┈”句式来组织语言。

2、接着想像周亚夫面对龙颜大怒,他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

补充资料,多媒体展示。

周亚夫(公元前199年-前143年),沛郡沛县(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他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历仕汉文帝、汉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领兵,直言持证著称。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

3、事实上文帝没有发怒,还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文帝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你能否给“真将军”写一小段颁奖词。

落点三:品写法,刻画周亚夫。

1、同学们,能不能把没有提到周亚夫的内容删去?为什么?(多媒体展示语句,学生齐读)

2、仔细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四、巧拓展,彰显大丈夫气节。

1、同学们,文章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司马迁在这篇传记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与用意呢?(多媒体展示)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一方面是继承父亲的遗愿;另一方面是想继承《春秋》的精神,通过“春秋笔法”褒贬人物,他所赞扬的正是现实缺失的。司马迁自己遭受宫刑,原因是他有正义感,面对君王和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司马迁赞扬周亚夫其实是在赞扬他自己,属于司马迁的“发愤”之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文章。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请你们把收获记录下来与老师一起分享。

第五篇: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1.注释字义,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句意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显示意义。

四、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写的是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军营慰问军士的事。这周亚夫,可真是厉害。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可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司马迁用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这“细柳”也因此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嗟乎,此真将军矣!”文帝这样赞叹,还“称善者久之”,了不起!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出示)

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丰富了阅历,了解了社会。汉武帝元封三年,其父司马谈去世,他继任太史令,开始广泛阅读史料,着手《史记》的写作。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被捕下狱,受到宫刑。出狱后,满怀悲愤,以极大的毅力,继续《史记》的编写,公元前91年书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文学名著。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的传记文学。《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到了唐代才称作《史纪》。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通过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从班固《汉书》起,历代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

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年),匈奴入侵,烧杀劫掠形势严峻。为了加强防卫,汉朝委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处地方离国都长安较近,汉文帝就到这三处慰劳军队。本文就是汉文帝劳军的记实。

三、朗读课文,疏通句意

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课文中的生字词。

(1)读准字音:棘门(jí)彀(gòu)弓弩(nǔ)诏(zhào)按辔(pèi)揖(yī)胄(zhòu)曩(nǎng)

2、师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语气。

重点语句朗读节奏示例:(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2)已而/之/细柳军(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3、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4、结合文下注释,疏通句意 提示: a重点实词 彀弓弩(张开)

天子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军中闻将军令(听从)

居无何(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将军亚夫持兵揖(行礼)使人称谢(告知)b.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c一词多义(1)使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2)军 ①军霸上(驻军)②上自劳军(军队)(3)之

①已而之细柳军(到)②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③称善者久之(无意义)(4)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任命)②请以军礼见(用)d.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介胄之士(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用作动词,下诏)(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5、指名翻译,师生纠正错误之处。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五、探究: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3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6、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师抽查并点评)

六、拓展延伸

周亚夫治军方法有何现实意义。

七、作业

1、归纳整理文言词汇

2、背诵并翻译全文

下载古代日本教学设计---柳晓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日本教学设计---柳晓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设计

    八年级《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单位:昌邑潍水学校 教师姓名:郝英伟、韩慧芳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1194128442@qq.com 八年级《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0《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20《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史记》中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23 周亚夫军细柳 学习目标 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 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

    北师大历史九上第8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第8课 古代日本(第16—17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2.了解日本武士集团的形成及幕府政治。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

    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日本的岛国,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地震等地形特点。 2.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

    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 (出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提要: 日本是东亚唯一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它自明......

    日本教学设计(推荐)

    第一节 日 本(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岛国,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地震等地形特点。 2、知道日本的首都——东京,日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