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微课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3:1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地理“微课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地理“微课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第一篇:七年级地理“微课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微课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福建漳浦官浔中学

何丽敏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二、学生反馈:

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点评:

1、备课充分,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目标清晰、科学性强,教学重、难点突出。

2、运用自制模型并结合小黑板,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林泉中学黄梅

教学内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 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教学重点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教学难点、区别山谷、山脊。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 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山顶: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海拔由里向外逐渐降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度地带。山谷:等高线由山麓向山顶凸出 山崖:等高线由山顶向山麓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活动:用大拇指放在掌心,用力握紧拳头,手放平,往手背上倒水;学生观察水聚集的地方,说明山谷易积水;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是山谷。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怎样识别山体的五个部位,同学们要能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弯曲状态来判读地形。

教学反思

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 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 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 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 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 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学生反馈: 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 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

第三篇:《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TRS_AUTADD_119079491733{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P{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TD{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DIV{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LI{ARGIN-TP:0px;ARGIN-BTT:0px}/**---SN--{“":{”argin-tp“:”0“,”argin-btt“:”0“},”p“:{”argin-tp“:”0“,”argin-btt“:”0“},”td“:{”argin-tp“:”0“,”argin-btt“:”0“},”div“:{”argin-tp“:”0“,”argin-btt“:”0“},”li“:{”argin-tp“:”0“,”argin-btt“:”0"}}--**/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比较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内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

1、2和3题

[板书设计]

[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2应用:

⑴能判断山地的不同形态。

⑵会判读地形图。

第四篇:《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入学不久的的初一新生显得尤为重要。兴趣调动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就会乐在其中,“图”我自在。

《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打下基础。为了教学的轻松,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的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但是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真是一只只的蝴蝶。收留了这两个人在族里,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

(讲到这里,孩子们的心仿佛被一种使命感给抓住了,激发学习热情。)自学探究

1.观察分析图1.27中甲乙点的高度有哪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 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

3.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小组活动

1.学生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观察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2.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4.同学们观察课本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完成活动题3。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不能画成平头山顶。(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讨论回答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说出图中各山 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 么规律?(把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注意点拨的艺术)

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加深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联系生活与延伸拓展

1.在《中国地形图》上,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

2.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经济?(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纵向思维的能力)【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树立学习效率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第五篇:《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前面学习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展示图片),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课题展示)

(设问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

〖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图片展示)——地图上的高度(学生观察体会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异),然后计算珠穆拉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相对高度(图片展示),再次明确两个概念。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等高线示意图〗

(学生自学)——读P16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动画展示)——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这里还要注意两个概念:等高线和等高距,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己总结归纳,再加以训练)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部分: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这里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快速回答,增强学习自信)

进一步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第二部分: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图片展示)——出示山体不同部位的素描图,形成感性的认识 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1:读课本P17“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完成活动1(学生自主发现、获取、分析所给地图中的有用信息)

(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地形剖面图绘制和判读〗

读图观察:出示地形剖面图(电脑出示),让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

设问: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出示动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仔细观察,感悟画法)学生活动2:P18---绘制地形剖面图 归纳总结:三步法绘制地形剖面图 〖课堂小结〗 要点回顾

下载七年级地理“微课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地理“微课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