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
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张敬义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语文情趣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在这些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于老师非常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其训练技巧颇有独到之处。第一,善于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师:同学们,《翠鸟》一课预习了吗?谁知道“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就是绿色的。
师:为什么叫“翠鸟”呢?预习时,你把书读了几遍?(“三遍”、“四遍”、“五遍”)师:生字都认识了吧? 生:认识了。
师: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听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 生:好!
“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是对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肯定;“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则提出了更高的练读要求。同学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自然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读书。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略)
师:读得非常好!你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翠鸟。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比一比。都愿意比。哎,你为什么不举手? 生:读得不好。
师:谦虚。大胆地试一试。
(生读: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师:听你读第一句,就把我惊呆了,看来,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对翠鸟的感情多丰富!“褒奖”加“激励”,双管齐下,又给学生积极读书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善于扣读导悟。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师:哪位同学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生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师: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老渔翁说的话?(生读: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这它很不容易呀!)师: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生:您这个老渔翁有九十多岁了。师:同学们都当一回九十岁的老渔翁。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于老师用戏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学生初读不但做到“正确、流利”,还做到了“有感情”,这得益于于老师的点拨艺术——激情、激趣、导读、导悟。
二、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于老师设计了师生画翠鸟的教学环节。师:同学们喜爱翠鸟吗?喜欢画翠鸟吗? 生:喜欢。
(老师与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翠鸟)师:我们三人谁画得像? 生:老师画得像。
师:这两位同学画得也不错,是属于想象中的翠鸟。
师: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要想介绍好应把第一自然段记好。同学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看书上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的?
生: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生:这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写的。
师:看书练读,要读进去,要静心读,不要浮躁;读熟后同桌同学练说,相互纠错。师: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面介绍翠鸟,一位主讲,一位当场外指导。生:(用教鞭指图)同学们,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一双小爪子红红的。它的羽毛非常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上面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衣。(师插话:“一连用两个‘衣’,不好听,‘衬衣’还是按书上写的说,改为‘衬衫’。”)一双眼睛非常明亮,红色的嘴巴又细又长。师:说得真漂亮!谁再来说一下?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翠鸟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让学生画翠鸟、描述翠鸟的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三、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我们看看于老师别出心裁的移情设计。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爱翠鸟,想不想当翠鸟? 生:想。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生:我们鸣声清脆。师:大家叫叫我听听。(学生高兴地学着鸟叫)师:你们的嗓子那么好,给我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好吗?哪个翠鸟愿意唱?(生唱:天晴朗,兰花朵朵绽放;闻花香,想起我年幼时光„„)
师:果然名不虚传。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
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师:为什么一动不动? 生:怕惊动小鱼。
师: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
生: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师:各位翠鸟,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的家在哪里? 生: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你们写一写,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
此次读书训练属于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这样假戏真唱,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不难看出,于老师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是有所为的积累,更是情感化的积累。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透过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七色光环,我们发现支撑教学艺术的基石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则不然,他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他引导学生学翠鸟叫,学老渔翁说话,画翠鸟;他让“翠鸟”们学唱人类的歌曲,读他们写出的文章„„所有这些万变不离其“读”,以读为本,以画、说、演等促读,走读书内化之路。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于老师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作者单位:江苏铜山县教研室)
第二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推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
张敬义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语文情趣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在这些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于老师非常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其训练技巧颇有独到之处。第一,善于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师:同学们,《翠鸟》一课预习了吗?谁知道“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就是绿色的。
师:为什么叫“翠鸟”呢?预习时,你把书读了几遍?(“三遍”、“四遍”、“五遍”)
师:生字都认识了吧? 生:认识了。
师: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听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
生:好!
“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是对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肯定;“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则提出了更高的练读要求。同学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自然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读书。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略)
师:读得非常好!你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翠鸟。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比一比。都愿意比。哎,你为什么不举手?
生:读得不好。
师:谦虚。大胆地试一试。
(生读: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师:听你读第一句,就把我惊呆了,看来,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对翠鸟的感情多丰富!
“褒奖”加“激励”,双管齐下,又给学生积极读书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善于扣读导悟。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师:哪位同学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生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师: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老渔翁说的话?
(生读: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这它很不容易呀!)
师: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生:您这个老渔翁有九十多岁了。师:同学们都当一回九十岁的老渔翁。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于老师用戏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学生初读不但做到“正确、流利”,还做到了“有感情”,这得益于于老师的点拨艺术——激情、激趣、导读、导悟。
二、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于老师设计了师生画翠鸟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喜爱翠鸟吗?喜欢画翠鸟吗?
生:喜欢。(老师与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翠鸟)师:我们三人谁画得像? 生:老师画得像。
师:这两位同学画得也不错,是属于想象中的翠鸟。
师: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要想介绍好应把第一自然段记好。同学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看书上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的?
生: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
生:这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写的。
师:看书练读,要读进去,要静心读,不要浮躁;读熟后同桌同学练说,相互纠错。
师: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面介绍翠鸟,一位主讲,一位当场外指导。生:(用教鞭指图)同学们,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一双小爪子红红的。它的羽毛非常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上面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衣。(师插话:“一连用两个‘衣’,不好听,‘衬衣’还是按书上写的说,改为‘衬衫’。”)一双眼睛非常明亮,红色的嘴巴又细又长。
师:说得真漂亮!谁再来说一下?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翠鸟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让学生画翠鸟、描述翠鸟的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三、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我们看看于老师别出心裁的移情设计。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爱翠鸟,想不想当翠鸟?
生:想。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生:我们鸣声清脆。
师:大家叫叫我听听。(学生高兴地学着鸟叫)
师:你们的嗓子那么好,给我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好吗?哪个翠鸟愿意唱?(生唱:天晴朗,兰花朵朵绽放;闻花香,想起我年幼时光„„)师:果然名不虚传。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
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师:为什么一动不动? 生:怕惊动小鱼。
师: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
生: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师:各位翠鸟,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的家在哪里?
生: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
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你们写一写,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
此次读书训练属于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这样假戏真唱,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不难看出,于老师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是有所为的积累,更是情感化的积累。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透过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七色光环,我们发现支撑教学艺术的基石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则不然,他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他引导学生学翠鸟叫,学老渔翁说话,画翠鸟;他让“翠鸟”们学唱人类的歌曲,读他们写出的文章„„所有这些万变不离其“读”,以读为本,以画、说、演等促读,走读书内化之路。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于老师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作者单位:江苏铜山县教研室)
第三篇: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第四篇: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语文建设2012.12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 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
李 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这都是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小朋友听了,不但乐了,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来,眉飞色舞地读起来。
童心不泯,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一次我们带学生春游,来到湖边,学生要求划船,班主任不答应,怕出危险。我说:“有工作人员和我们在呢!怕这怕那,什么都办不成呀!要理解学生——划!”学生欢呼雀跃。
最近我重读萧红写的《祖父的园子》,被深深地触动了。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不要把学生“看”死了,“管”死了!给他们留出自主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玩,允许他们调皮!当老师的,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呀!李:您是一个懂孩子、懂语文的人。我知道你还重视艺术教育,提倡学生们都要会一件乐器。在您的“五重教学”理念中,放在第一位的是情趣,您说语文要“有情有趣”。您为什么这么重视情趣、重视艺术教育?
于:懂,谈不上。我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包括语文教育。我说的“五重”,首先是“重情趣”。这里的“情趣”是“有情有趣”的缩写,或者说是“简称”。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纽带。师生之间是由“师生之情”维系在一起的。不论你是什么学科的老师,对学生都要有情,要关心体贴学生,要理解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语文是最有情的一门学科,理所当然的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感情。情感世界荒芜的人,是教不好语文的。首先你读不懂课文,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面对着许多感情深沉、意蕴丰厚的课文,你总不能用同一种语气、同一种表情读吧?总不能干巴巴地讲吧?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情感的深处,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奢谈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呢?再说了,任何学习,都必须有良好的情感参与,否则,不会有好效果。正如列宁所说:“没有良好的感情参与,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总之,教育不能缺少情,少了,教育就是一个空壳。
关于艺术教育,我在有关文章里已经谈了不少了。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艺术是养人的,能陶冶人的情操,开发人的想象力。我很庆幸,我在小学遇到了张敬斋老师,是他激发了我对美术、书法、京剧的兴趣。艺术成就了我,也成就了我的语文教育。所以我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让艺术完善学生的人格,启迪他们的智慧,让艺术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充实和快乐。
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李:都是语文,小学语文跟中学语文有什么不同?都是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跟中学语文教师的区别在哪里?
于:语文姓“语”。小学语文除了姓“语”还姓“小”,是教6-12岁的小孩学语文的。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大学生学语文不同。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区别,不能把一年级的小朋友当作六年级的学生。
小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有哪些质和量的要求?每个年段的要求又有哪些不同?每教一篇课文、一册语文书,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这些我们必须去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现象,如不适当地拔高、挖掘、拓展,忘记了坐在我们面前的是几岁的娃娃。相比之下,不到位的现象更普遍、更严重。比如书写水平、朗读水平、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水平,以及背诵量、阅读量,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好多学生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我的导师张庆先生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交待了。”
“写、读、作、习”四个方面落实了,其它方面会有的,人文性也跑不了。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手把手地教,说的是耐心、细心;实打实的教,说的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李:您教了五十年语文,经历过多次课改,使用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您怎么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于:语文教学中的确有不变的东西,我常说要守住语文教学中的“常”,“常”就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的。语文教学一直为人诟病,就是没有守住“常”,没按规律办事。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谁按照这一规律去指导学生写字了?
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重视课外阅读,老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当前,关注语文教学的提法不少,“颠覆”“革命”“转身”之类的词语屡见报端。其实,“常”是颠覆不了的,正如日出日落,四季交替,是“不以尧存,不以桀亡”的道理一样的。
要说创新,我觉得学习方式可以创新。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老师们可以设计一些好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设计活动的眼光要放远,视野要开阔,比如可以关注世界、关注地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此外,教学手段也可以创新,比如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等。多媒体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们要动动脑筋。
李:相对于一些花哨的教学方式,中国传统经验的价值和意义就显示出来了,也就是您前面说的“常”。能否谈谈您对传统经验的理解?
于:我们的古人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已经摸得很透了,“熟读、精思、博览、多作”是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山东的郭宗明老师直言:“现在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搞不过古人”。我同意他的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古人的好的经验我们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也是事实。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并似乎明白了李大钊为什么取字“守常”。不可改变的也不能改变的,要守住;规律,要遵循。
不能只教一本书
李:您 的课为什么很少分析课文?是因为小学课文内容浅显,不必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呢,还是另有奥妙?
于:“内容分析”是小学语文的痼疾。原因很多,一是“相沿成习”——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二是“左邻右舍”和某些公开课的影响——好多名师都是这样做的;三是“语文教什么”教材上规定不明确,有的课后思考题,就是让学生去“分析”的。于是,就出现了虽然“百花齐放”但少了些“争艳”的局面。同一篇课文,不但有不同的教法,而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明确教什么,这是课文教学效率不彰的根本原因。
我的语文教学是读写并重。首先是读,学生能把一篇课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语言有了,形象有了,情感有了,表达方式也有了。如果读不好,则什么也没有。然后是写。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表达。还有写字,写好字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不但写正确,还要写规范——入楷书之体。到了高年级,我还让学生学写行书。在语文教学中我很少分析讲解,不是因为小学语文浅显,也不是因为我不会讲,是因为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有位名人(忘记谁了)说:“如果说学校设置的课程可以砍掉一门的话,那就是语文。”这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大名鼎鼎的黄永玉先生,上小学时留过五次级,外号叫做“黄逃学”。莫言先生上学也不多,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成为大家的呢?——读书!读来读去,黄永玉成了著名艺术家,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李:目前,小学生在课上做“课课练”“达标卷”、在课余做家庭作业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您怎么看待这些练习和作业?您是怎么给学生留作业的?
于:我们的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怕考试;家长之所以支持这样做是望子成龙。可实际却与之相反,把学生埋在作业堆里,是对学生的极大摧残!我多次说过,应试教育是泯灭个性的教育,是扼杀天才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哪一个能根据兴趣学习?不能根据兴趣学习,哪里会出人才?所有有远见的老师都不把分数放在眼里,包括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分数不能和人才画等号。要让学生有志向,有专长,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说的好:“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是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作业,其次是作文和练字。实践证明这三件事做好了,不怕考试,而且让学生受益终身。
李:小学生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怎样充分利用在学校的课上时间,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
于: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一本语文课本。在这方面,陈琴、韩兴娥、李红霞等老师做的比我好。他们都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经典的。韩老师只用两三个星期就把课本教完了,陈老师大概用一个月。我是在课堂上教古代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古诗词和其它古文。不讲学生不懂,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背诵下来。至于现代中外名著,是他们在家里读的,我只是了解一下,督促一下,与学生交流一下,或开个读书交流会。吕叔湘先生说:“我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利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利益于课外阅读。”可见,学生不能只读要一本语文书。我告诉学生,我们要抱着学语文的目的读课外书。遇到生字,记下来,查字典,注上拼音;遇上好词好句抄下来;遇上写得精彩处,背诵下来,多关注作家的表达方法。对于我来说,读书从来不是消遣,而是学习。因此,我也要这样要求我的学生。
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
李:您说老师在课堂上要放松,是老师,但不能太像老师,要放低自己,抬高学生。这是不是做老师的最高境界?老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定位自己?
于:我说的“放松”,是老师的心情要放松,架子要放下,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绝不要求学生和大人相似,相反,老师要和学生相似。我是老师,但不要太像老师,最好不让学生感到我是老师。太像老师,就很难和学生融为一体。这一点,国外的同行,做得比我们好。我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就是两个:组织者、引导者。我希望我和我的学生能在和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
李:您的不少徒弟已经成为名师,成为各地的教育骨干。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对于教师的成长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您收徒弟时,有没有标准?您怎么考查他们?
于:我的徒弟中有不少佼佼者,有的成为全国名师,但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帮多少忙。对青年教师来说,拜我为师只是一种荣誉,可能对他们有点激励作用。那张拜师证书,最多也就相当于一张奖状吧。有些主动的徒弟,会经常向我讨教,或讨论一个问题,或讨论某一篇课文的教法,或让我修改文章。也有向我请教朗诵的。我在电话的这一头读一句,他在电话的那一头读一句,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也有些徒弟把我的书放在枕边、案头,认真研读,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经常向我汇报读书心得。我最喜欢肯思考。肯干的徒弟。具备了这两条,一拜师也会成功。写到这里,能干的徒弟立刻跃入我的眼帘:赵志祥、张庆祖、戴建荣、朱文君、李红霞、王晓红、郑勇、张芬英、丁强、姚进、杨然„„
李:我们常说学好语文是终身受益的。您怎么看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
于: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一个人无论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学好语文,否则不会有大的发展。语文老师要有好的语文素养,能读善写,能说善书(写字)。这样的老师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
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文化人”,以“文”化“已”。“文”主要是指读书。职业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是个读书人,要成为终身的阅读者。文化人的另一个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细胞多了,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充满灵性。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语文老师要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这样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一定要动笔写东西,并养成习惯。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应当善于与人交流。多与同事交流,如果谈笑有鸿儒,能够经常与专家交流就更好了。
(全文完)
第五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
二十条贴心建议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铃声落了,教室里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是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的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某一组某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
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心中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特别上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做、这样说的意思。这叫给他们个“下马威”,也叫“杀鸡给猴看”——这样说有些不好听,我表达的只是我们的目的。这一招儿肯定有效。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真的,有些小朋友不是比想象得那么可爱。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首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角落出现“骚动。”“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桌走神了,或者在做小动作。“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把个别学生座位调动一下。“请小勇和李丽对调一下座位。”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为什么。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那样做,容易闹僵;碍于面子,他硬是不去,你会很尴尬的。最好当众这样说:“孙浩同学,下节课你必须到办公室去,因为你太影响大家了,这是老师[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课间休息时,把他请到办公室去。惩罚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切记。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是无可挽回的。
三 要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地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四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
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低年级易犯这个毛病)。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课题《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课题《鲸》,则特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你如果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那个词让学生以动作表示;这个词请学生用它说句话——在应用中理解,那个词则请他们查查词典。讲翠鸟、燕子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则让学生看图片。学习《劈山救母》让学生讲故事,学习《桂林山水》,则让他们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并背诵„„ 这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五 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如果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六 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如四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七 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老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有价值。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不喜欢问题一提出来就举手的人,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
八 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你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九 上好第一节课。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如果—— 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 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 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 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 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就努力去修炼。十 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的。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十一、我还是担心你驾驭不了课堂——组织不好课堂教学。必须这样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这个班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而是几十个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得事先考虑;会不会影响大家。利己,但不能损人。损人利己是大家所不容的。”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把话说浅显一些:“你一说话,就会影响别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
课堂上,教低年级的老师说得最多的话是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这是写照。
十二、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呀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十三、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于体罚了学生(我担心你会忍耐不住),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十四、讲到重点部分,或者讲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
十五、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地方,即使长得丑的学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应当关心那些学困生。要学会赏识孩子。让学生感到你赏识他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地和他们说说话;夸夸他们的某一长处;拍拍他们的肩;和他们一起玩,如扳手腕;请他们替老师做点事——如收作业本等。如果扳手腕你让着学生点,而且让学生赢一次,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战胜老师了。”
十六、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想,你童年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时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十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清代的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而严,鞭扑叱咄之下,是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会被教愚笨,个性强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好象昨天什么事也没发生。
十八、还有一点要说一说,即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在家长面前职责学生。对任何学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里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去。老师踏进学生家门,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的。
十九、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我实习的时候,就是先听别的老师上课。至今还记得徐师附小李孝珍老师上课的情景。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讲台前以及走向讲台后务必抽时间听听别人的课。“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二十、以上说的,都是初为人师时所要特别注意的。你今后若有志于当老师,请你记住古人的这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虽然此话只有八个字,但它把怎样当一个好老师讲全了。若干年后,当你把这两句话读“厚”了,读成一本书了,你就是个很优秀的老师了。
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位十分优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