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时间:2019-05-13 02:4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第一篇: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江苏省宝应县韦镇中心小学 王树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最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于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

“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于老师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听到这,我想:这是于老师设计的又一精彩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似乎更理解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学习保尔精神的大讨论),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这一切是不是体现了于老师的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最佳。

二、课堂结构主体化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于老师教《全神贯注》主要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课堂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不失情趣,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习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我们来看看本课的安排:

第一次读书,学生读了茨威格的话提出问题:茨威格是哪国人干什么的罗丹是谁获成格是在什么时候说这段话的这时,老师说:“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里写了。”然后发给学生教材,指导书写课题后,学生读第一遍。

学生提出问题,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读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故事也大概读懂,由此可见第一次读书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这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咱们可以下课了,可这是一篇课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担心的不是你们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谈好,生字看拼音。”学生开始第二次读书,这次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师巡视中激励着:“看谁读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于老师就是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读好。这次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得如何呢师安排了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读书。这次并不要求学生一顺读到底,”而是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全班参与读好;在生字处,指导写字。显然,这一次读书目的是随文学生率,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

书读了四五遍,学生基本上能读通顺了,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第一组是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读书基础差的比(注:师请一位学生选,只是与她耳语请她选朗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未直接说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组是各学习小组的读书组长与老师比。

于老师安排的高明倒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比赛之前的准备。第一组比赛前,他让四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帮助准备参赛的同学去练习(离开课堂),此举大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练得非常投入。借助摄像机跟踪拍摄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组的学生或讨论,或示范,或提示,参赛的学生更是认真地练,虚心地听。以至老师连喊了三遍“回到课堂上”,学生才言犹未尽地回来,还不停地叮嘱本组参赛的同学。这种互助读书,达到了互助相长的效果。

至此,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遵循母语读书内化的学习规律而安排。

“文贵自得。”咱得自然体会各不相同。学到这儿,于老师又安排了一个更能充分展示个性,体现主体的环节——学生写“名言”。

“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农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们在座的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读了这篇课文,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写。比如我写一句:‘啊,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你们根据这件事,各人也写几句,写好后画上破折号,并写上名字,未来的什么家xXX。”于老师引导鼓励着学生。

数分钟后,一个个名字‘诞生”了。

“最有出息的人是最谦虚的人。未来的诗人X X X。” “生命是人类的保护神。未来的作家XXX。”

“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只有学和问,才能学好学问。未来的科学家XXx。”(众鼓掌)

“学习是我们的母亲。”

(“怎么理解师问。“学习能给我们营养,就像母亲哺育我们,给我们乳汁。”)‘写好一篇作文,也要盖上湿布。”(笑声)师问:“什么意思”生答:“写好作文,还要修改,干什么事都要修改才能更好。” “大胆地去做吧!”

“不要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 还有许多经典的“名言”,我们不能全听到,于老师对学生说:“大家把名言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指教。”我只能从那些老师会心的微笑中去想象„„

三、教学过程开放式操作

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没了,滔滔不绝的讲和昏昏沉沉的听没了,千奇百怪的问和挖空心思的答没了。走过于老师的课堂,你看到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读,在“随心所欲”地写,一位和善幽默的大朋友在肯定,在激励,使学生永远保持浓浓的兴趣,这儿的教学是民主的,开放的。

A:“你有没有信心做两次深呼吸,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再迅速准备一下,读吧!” “‘只见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 ’这段话很难读,很别扭,(对全班)都练练。你再练一遍,慢慢来,别急。”

学生读书遇到困难时,于老师总是这样耐心地等待并鼓励。

B:“你们四人当组长,帮他们,给他们出主意,你们把他们带走。”(组长带走参赛同学,班上其他同学未动)“你们都坐在这儿干什么呀都去呀!”

学生纷纷加入小组互助读书活动,课堂上空无一人。(众笑)

于老师就是这样幽默,这样出奇不意,这样的开放,让学生永远感到有趣。C:“千万别紧张!”

“别紧张,感觉怎样就怎样。” “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 “注意那几个地方要重读。” “记住我刚才说的几点。”

这是第一次读书比赛前,本组的成员对参赛队员的叮咛和嘱咐,他们的言行似乎在告诉你:我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D:老师与学生比赛读书,为了决定先后次序,学生提出猜拳决定,老师请一名同学帮猜拳。“我第几”师问。

“第二(顿一下)倒数的。”学生居然也幽默了一次。

老师和学生平起平坐比赛读书,课堂上竟然也猜拳,学生居然也玩起了幽默,这一切让你感到什么——宽松、民主、开放。这种氛围里创造的火花怎能不闪现!

四、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

以人为本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于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

在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他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总是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于老师和善地说:“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

在于老师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于老师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老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同。“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于老师的课就是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情趣,训练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恐怕是异曲同工。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内容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

第二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推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

张敬义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语文情趣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在这些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于老师非常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其训练技巧颇有独到之处。第一,善于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师:同学们,《翠鸟》一课预习了吗?谁知道“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就是绿色的。

师:为什么叫“翠鸟”呢?预习时,你把书读了几遍?(“三遍”、“四遍”、“五遍”)

师:生字都认识了吧? 生:认识了。

师: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听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

生:好!

“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是对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肯定;“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则提出了更高的练读要求。同学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自然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读书。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略)

师:读得非常好!你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翠鸟。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比一比。都愿意比。哎,你为什么不举手?

生:读得不好。

师:谦虚。大胆地试一试。

(生读: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师:听你读第一句,就把我惊呆了,看来,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对翠鸟的感情多丰富!

“褒奖”加“激励”,双管齐下,又给学生积极读书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善于扣读导悟。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师:哪位同学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生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师: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老渔翁说的话?

(生读: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这它很不容易呀!)

师: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生:您这个老渔翁有九十多岁了。师:同学们都当一回九十岁的老渔翁。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于老师用戏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学生初读不但做到“正确、流利”,还做到了“有感情”,这得益于于老师的点拨艺术——激情、激趣、导读、导悟。

二、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于老师设计了师生画翠鸟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喜爱翠鸟吗?喜欢画翠鸟吗?

生:喜欢。(老师与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翠鸟)师:我们三人谁画得像? 生:老师画得像。

师:这两位同学画得也不错,是属于想象中的翠鸟。

师: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要想介绍好应把第一自然段记好。同学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看书上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的?

生: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

生:这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写的。

师:看书练读,要读进去,要静心读,不要浮躁;读熟后同桌同学练说,相互纠错。

师: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面介绍翠鸟,一位主讲,一位当场外指导。生:(用教鞭指图)同学们,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一双小爪子红红的。它的羽毛非常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上面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衣。(师插话:“一连用两个‘衣’,不好听,‘衬衣’还是按书上写的说,改为‘衬衫’。”)一双眼睛非常明亮,红色的嘴巴又细又长。

师:说得真漂亮!谁再来说一下?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翠鸟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让学生画翠鸟、描述翠鸟的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三、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我们看看于老师别出心裁的移情设计。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爱翠鸟,想不想当翠鸟?

生:想。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生:我们鸣声清脆。

师:大家叫叫我听听。(学生高兴地学着鸟叫)

师:你们的嗓子那么好,给我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好吗?哪个翠鸟愿意唱?(生唱:天晴朗,兰花朵朵绽放;闻花香,想起我年幼时光„„)师:果然名不虚传。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

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师:为什么一动不动? 生:怕惊动小鱼。

师: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

生: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师:各位翠鸟,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的家在哪里?

生: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

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你们写一写,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

此次读书训练属于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这样假戏真唱,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不难看出,于老师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是有所为的积累,更是情感化的积累。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透过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七色光环,我们发现支撑教学艺术的基石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则不然,他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他引导学生学翠鸟叫,学老渔翁说话,画翠鸟;他让“翠鸟”们学唱人类的歌曲,读他们写出的文章„„所有这些万变不离其“读”,以读为本,以画、说、演等促读,走读书内化之路。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于老师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作者单位:江苏铜山县教研室)

第三篇: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语文建设2012.12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 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

李 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这都是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小朋友听了,不但乐了,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来,眉飞色舞地读起来。

童心不泯,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一次我们带学生春游,来到湖边,学生要求划船,班主任不答应,怕出危险。我说:“有工作人员和我们在呢!怕这怕那,什么都办不成呀!要理解学生——划!”学生欢呼雀跃。

最近我重读萧红写的《祖父的园子》,被深深地触动了。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不要把学生“看”死了,“管”死了!给他们留出自主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玩,允许他们调皮!当老师的,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呀!李:您是一个懂孩子、懂语文的人。我知道你还重视艺术教育,提倡学生们都要会一件乐器。在您的“五重教学”理念中,放在第一位的是情趣,您说语文要“有情有趣”。您为什么这么重视情趣、重视艺术教育?

于:懂,谈不上。我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包括语文教育。我说的“五重”,首先是“重情趣”。这里的“情趣”是“有情有趣”的缩写,或者说是“简称”。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纽带。师生之间是由“师生之情”维系在一起的。不论你是什么学科的老师,对学生都要有情,要关心体贴学生,要理解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语文是最有情的一门学科,理所当然的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感情。情感世界荒芜的人,是教不好语文的。首先你读不懂课文,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面对着许多感情深沉、意蕴丰厚的课文,你总不能用同一种语气、同一种表情读吧?总不能干巴巴地讲吧?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情感的深处,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奢谈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呢?再说了,任何学习,都必须有良好的情感参与,否则,不会有好效果。正如列宁所说:“没有良好的感情参与,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总之,教育不能缺少情,少了,教育就是一个空壳。

关于艺术教育,我在有关文章里已经谈了不少了。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艺术是养人的,能陶冶人的情操,开发人的想象力。我很庆幸,我在小学遇到了张敬斋老师,是他激发了我对美术、书法、京剧的兴趣。艺术成就了我,也成就了我的语文教育。所以我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让艺术完善学生的人格,启迪他们的智慧,让艺术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充实和快乐。

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李:都是语文,小学语文跟中学语文有什么不同?都是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跟中学语文教师的区别在哪里?

于:语文姓“语”。小学语文除了姓“语”还姓“小”,是教6-12岁的小孩学语文的。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大学生学语文不同。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区别,不能把一年级的小朋友当作六年级的学生。

小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有哪些质和量的要求?每个年段的要求又有哪些不同?每教一篇课文、一册语文书,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这些我们必须去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现象,如不适当地拔高、挖掘、拓展,忘记了坐在我们面前的是几岁的娃娃。相比之下,不到位的现象更普遍、更严重。比如书写水平、朗读水平、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水平,以及背诵量、阅读量,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好多学生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我的导师张庆先生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交待了。”

“写、读、作、习”四个方面落实了,其它方面会有的,人文性也跑不了。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手把手地教,说的是耐心、细心;实打实的教,说的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李:您教了五十年语文,经历过多次课改,使用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您怎么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于:语文教学中的确有不变的东西,我常说要守住语文教学中的“常”,“常”就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的。语文教学一直为人诟病,就是没有守住“常”,没按规律办事。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谁按照这一规律去指导学生写字了?

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重视课外阅读,老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当前,关注语文教学的提法不少,“颠覆”“革命”“转身”之类的词语屡见报端。其实,“常”是颠覆不了的,正如日出日落,四季交替,是“不以尧存,不以桀亡”的道理一样的。

要说创新,我觉得学习方式可以创新。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老师们可以设计一些好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设计活动的眼光要放远,视野要开阔,比如可以关注世界、关注地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此外,教学手段也可以创新,比如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等。多媒体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们要动动脑筋。

李:相对于一些花哨的教学方式,中国传统经验的价值和意义就显示出来了,也就是您前面说的“常”。能否谈谈您对传统经验的理解?

于:我们的古人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已经摸得很透了,“熟读、精思、博览、多作”是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山东的郭宗明老师直言:“现在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搞不过古人”。我同意他的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古人的好的经验我们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也是事实。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并似乎明白了李大钊为什么取字“守常”。不可改变的也不能改变的,要守住;规律,要遵循。

不能只教一本书

李:您 的课为什么很少分析课文?是因为小学课文内容浅显,不必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呢,还是另有奥妙?

于:“内容分析”是小学语文的痼疾。原因很多,一是“相沿成习”——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二是“左邻右舍”和某些公开课的影响——好多名师都是这样做的;三是“语文教什么”教材上规定不明确,有的课后思考题,就是让学生去“分析”的。于是,就出现了虽然“百花齐放”但少了些“争艳”的局面。同一篇课文,不但有不同的教法,而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明确教什么,这是课文教学效率不彰的根本原因。

我的语文教学是读写并重。首先是读,学生能把一篇课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语言有了,形象有了,情感有了,表达方式也有了。如果读不好,则什么也没有。然后是写。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表达。还有写字,写好字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不但写正确,还要写规范——入楷书之体。到了高年级,我还让学生学写行书。在语文教学中我很少分析讲解,不是因为小学语文浅显,也不是因为我不会讲,是因为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有位名人(忘记谁了)说:“如果说学校设置的课程可以砍掉一门的话,那就是语文。”这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大名鼎鼎的黄永玉先生,上小学时留过五次级,外号叫做“黄逃学”。莫言先生上学也不多,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成为大家的呢?——读书!读来读去,黄永玉成了著名艺术家,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李:目前,小学生在课上做“课课练”“达标卷”、在课余做家庭作业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您怎么看待这些练习和作业?您是怎么给学生留作业的?

于:我们的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怕考试;家长之所以支持这样做是望子成龙。可实际却与之相反,把学生埋在作业堆里,是对学生的极大摧残!我多次说过,应试教育是泯灭个性的教育,是扼杀天才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哪一个能根据兴趣学习?不能根据兴趣学习,哪里会出人才?所有有远见的老师都不把分数放在眼里,包括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分数不能和人才画等号。要让学生有志向,有专长,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说的好:“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是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作业,其次是作文和练字。实践证明这三件事做好了,不怕考试,而且让学生受益终身。

李:小学生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怎样充分利用在学校的课上时间,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

于: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一本语文课本。在这方面,陈琴、韩兴娥、李红霞等老师做的比我好。他们都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经典的。韩老师只用两三个星期就把课本教完了,陈老师大概用一个月。我是在课堂上教古代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古诗词和其它古文。不讲学生不懂,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背诵下来。至于现代中外名著,是他们在家里读的,我只是了解一下,督促一下,与学生交流一下,或开个读书交流会。吕叔湘先生说:“我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利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利益于课外阅读。”可见,学生不能只读要一本语文书。我告诉学生,我们要抱着学语文的目的读课外书。遇到生字,记下来,查字典,注上拼音;遇上好词好句抄下来;遇上写得精彩处,背诵下来,多关注作家的表达方法。对于我来说,读书从来不是消遣,而是学习。因此,我也要这样要求我的学生。

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

李:您说老师在课堂上要放松,是老师,但不能太像老师,要放低自己,抬高学生。这是不是做老师的最高境界?老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定位自己?

于:我说的“放松”,是老师的心情要放松,架子要放下,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绝不要求学生和大人相似,相反,老师要和学生相似。我是老师,但不要太像老师,最好不让学生感到我是老师。太像老师,就很难和学生融为一体。这一点,国外的同行,做得比我们好。我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就是两个:组织者、引导者。我希望我和我的学生能在和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

李:您的不少徒弟已经成为名师,成为各地的教育骨干。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对于教师的成长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您收徒弟时,有没有标准?您怎么考查他们?

于:我的徒弟中有不少佼佼者,有的成为全国名师,但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帮多少忙。对青年教师来说,拜我为师只是一种荣誉,可能对他们有点激励作用。那张拜师证书,最多也就相当于一张奖状吧。有些主动的徒弟,会经常向我讨教,或讨论一个问题,或讨论某一篇课文的教法,或让我修改文章。也有向我请教朗诵的。我在电话的这一头读一句,他在电话的那一头读一句,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也有些徒弟把我的书放在枕边、案头,认真研读,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经常向我汇报读书心得。我最喜欢肯思考。肯干的徒弟。具备了这两条,一拜师也会成功。写到这里,能干的徒弟立刻跃入我的眼帘:赵志祥、张庆祖、戴建荣、朱文君、李红霞、王晓红、郑勇、张芬英、丁强、姚进、杨然„„

李:我们常说学好语文是终身受益的。您怎么看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

于: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一个人无论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学好语文,否则不会有大的发展。语文老师要有好的语文素养,能读善写,能说善书(写字)。这样的老师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

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文化人”,以“文”化“已”。“文”主要是指读书。职业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是个读书人,要成为终身的阅读者。文化人的另一个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细胞多了,语文教学就一定会充满灵性。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语文老师要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这样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一定要动笔写东西,并养成习惯。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应当善于与人交流。多与同事交流,如果谈笑有鸿儒,能够经常与专家交流就更好了。

(全文完)

第四篇:于永正全神贯注文字版教学实录

于永正《全神贯注》课堂实录

一、开课:

师:我赠送给同学的两句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师:谁愿送我几句名言?

生:„„(共有6名同学给老师赠送名人名言)

师:感谢大家送我这么多名言,我再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好吗?

二、新课:

师:电脑屏示:“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学到的,个省略号的?

(师板书:„„ „„)生:要读得断断续续。

师:那我想向你:为什么要断断续续呢? 生:(此时,好多学生想说)

师:还是请你说好吗?(有学生急于想说)你等会儿,他说不出时,你再帮他,这样他就能记住你。(笑)你再自己读读前面的话。生:读前文。

生:因为他在一边做一边思考,所以说话断断续续。好:好!请你读一读。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期蒂芬•茨威格)师: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有5名学生提出了问题)师:板书:?????

师:你们提的问题,文章里都帮你回答出来了。你们读了课文,肯定能自己弄懂,相信自己吗? 生:(学生准备开始读)

师:请大家等会儿。读书时,要注意:①不认识的字,先想办法认识,认识后要多读几遍。②不动笔墨不读书,要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③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引导读懂课文:

师:现在大家开始读书,看看谁能读懂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生:自读课文。

师:(巡视)。生读完后,师评价生的读书状况。根据学生提的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弄清: 生:罗丹是谁?(一生回答)

师: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谁读懂了“全神贯注”?(师随机擦掉了一个问号)

师:根据另一问题,让学生默读2-4节,边读边思考:罗丹在工作室里干了什么,是怎么干的? 生:自读书。

师:巡视,时而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时而评价学生读书的态度、方法。

师:我问问题时,如果你们懂了,只点头,不用回答,明白吗?

生:明白了。

师:没明白。生大“悟”。(笑)

师:那天下午,茨威格看到了什么?(生点头,无语)师:好的,不用回答,看读了,心里知道就行了。我最担心的,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好。这也是我最希望的。我这个担心有道理吗?能不能让我从担心到放心?先自己读,再读 给老师听。生:自读课文。

师:巡视,评价、指点。

师:指一名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表扬他读书的态度。师:谁愿读第一自然段?(无人举手)

师:(指着一名学生):于老师有个毛病,就特别喜欢不举手的。你害怕吗?

(生:不是,是没读熟)(师让生做深呼吸,大家都做深呼吸)这是放松的好办法,这会儿大家一定不害怕了。师:(对刚才那个学生笑了笑)

生:站起来读。(生边读,师边示意读得不好处暂停,或教师指名,或请他生示范)。

(该生第一句读了四遍,读最后一遍时,读好了,大家鼓掌)

师:我发现大家读书语速太快,请不要慌。听于老师读:“法国„„做客”。生:齐读第一句。

生:该生读读。(师相机指导)(中间有个别示范读,有大家帮读)

生:请大家自己读一读:①体会其意;②想一想,该怎么读。

师:(对一名学生):请你发表意见:你是怎么体会这两生:读。

师:怎么样,省略号的意思读出来了吗? 生:(好多学生都想读)师:还是请你读好吗? 生:该生读。

师:好!读书就要这样认真仔细,一个小小的省略号也不要放过。师:板书“端详”。你们觉得老师这个字写得怎么样?(生评价)

因为,这是我写给你们看的,对他人要尊重,不可马乎。谁来当“罗丹”,谁来当女像?(学生自动上前)“罗丹”,请你“端详”一下女像?

师:对,快端祥,说话!(生边端详,边说“罗丹”说的话)师:(对全体)大家懂了吗?就像这样读这句话,会读吗?试一试。

生:练读。(师请两同学上座)

师:读出味来了吗?读出味了非常有意思。师:谁能把第二节读一遍? 生:(几个学生自动站起来读)师:评价:要读出变化。师:(引语)“茨威格怕打扰罗丹工作”,(生接读„„)(师引):“发出了争吵声”(一生接读„„)(师引):“一刻钟过去了——小时过去了——好像已经消失了——”这儿为什么用3个“——?(师板书:——)

生:是补充说明前面内容的。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认为是停顿。

师:有道理。如果是“解释说明”,后面的内容不是对前面内容的说明;若这儿不停顿,前后意思接不起来,请你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停顿。生:读。

师:想不想听老师读。我把自己的体会读给大家听。(师读“茨威格怕„„好像已经消失了„„才停下来。”)你们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生:自读。

师:板书“痴痴”。这个词老师不懂。老师再请“女像”、“罗丹”上台。

师:“罗丹”,你对你的女像满意吗?(生:不太满意)“罗丹”,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痴痴”的? 旁一生:傻笑。

师:罗丹,你同意吗?

生:对没有生命的东西,只好傻笑。师:是这样的吗?

生:我认为是太满意的缘故。师:好!我有个词送给你,痴情。

(对“罗丹”)这是大家(包括我)送给你的,你当时并不知道。(笑)请上座。(对两生)师:罗丹,你工作完了,为什么还要把湿布盖在女像上吗? 一生:有可能还要修改。

师:罗丹,请你告诉我,你是雕塑像,你的话,我信。该生:“罗丹”说自己是为了怕像还没干好就被型坏了。生:我认为,可能是为了让女像慢慢地干比较好些。生:我认为,是怕粘上了灰尘不美了。

师:我专门请教了行家,这是为了作进一步修改的打算。读书呀,要认真认真去体会,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测人物

心理。

谁愿接着往下读? 一生:读。一生:接着读。

师:(示意暂停)指导读“哎哟”。

请把第4小节第一句话读一读。(停)再把“莫名其妙”读一读。再读,眼看着这个词,记住了?真的记住了?(生肯定回答“记住了”)好,请你来把“名”字写出来。生:把“名”写成了“明”(笑)师:(对不好意的生)怎么写错了? 生:我刚才没注意看。

师:没关系,以后你就永远记住了这个字。

师:(引语)“茨威格说了几句发人深醒的话”读。生:齐读。

师:示范读:“人类„„全神贯注”。生:读。师:这段名言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与其把这段话记住,还不如把全文读得很棒。下面我们来举行朗读比赛。师:(领出一生,让他找对手)生:找对手。

师:现在我们休息三分钟,之后,比赛读2—4小结。(下课了,少数学生离开了座位,见多数人在商量比赛的事,又回了座位)

第二课时

师:宣布朗读比赛开始。生:两个同学上台。

师:同组的同学有什么话要对他(她)说吗?

生:各小组的同学对自己的组是说些安慰、鼓励之类的话。师:相机点示。

师:万一读不好,怎么办?

生:没关系,我们相信能读好,万一读不好,下次再给你机会。生:如果读不好,不是因为你,那是因为他的原因。师:呵,对手太强了。开始,请评委们注意听。生:争着先读。师:猜拳决定吧。

生:赛读开始。(师站在“读者”身后,双手扶看)师 :各位评委发表意见。生:评议。

一生:(挑刺)„„

一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他是没有她读得好。师:他们平时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都比平时读得好。

师:相机评价:了不起!跟自己比都是第一。我宣布他们俩并列第一。

师:请出两位指导朗读的小组长:你们敢与我比吗?(敢!)谁先来?需不需要准备一下? 生:(很自信):不用了!师:好!你们先读。

生:第一小组长太紧张了,没读好。生:第二小组长读,比第一位好。

师:听了二位的朗读,我真有点胆怯了。我不敢读。全体生:一定要读。

师:我找位同学替我读行不行。生:不行!

一生:我愿替你读。

师:谢谢你!你一定要把他们比倒!生:读。

师:比过了没有?(生:没有)不管怎么样,我还得感谢你!看来,还得老将出马—— 生:一个顶俩。

师:给我掌声。(声鼓掌)师:读

生:热烈的掌声。师:我们三个谁第一? 一生:老师第一!

一生:他们两个第一,因为他敢和老师比!

师:我同意,我读了几十年的书,才只读这个样,后生可畏,后生可学(做鞠躬动作)(笑)

师:好,我们再来看这两话,(屏示:“那一天„„全神贯注”)

让学生齐读一遍,再重读“人类„„全神贯注”。

再让学生把“全神贯注”四个字重复读两遍。师:拿起笔来,把这个四个字写一遍。

师:示范写课题,请学生看清,特别注意“贯”字上半部。生:写“全神贯注”。

师:我们写好了这个字,把它牢牢记在脑子里。

师:茨威格是大作家,会写名言。其实很多老百姓也很会说名言:“三个臭皮匠(生接)顶一个诸葛亮”;“庄稼一枝花(生接)合靠肥当家”;“冬天麦盖三层被,(生接)来年枕着馒头睡”„„于老师也写了句话:“干什么事情,都要全神贯注。” ——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你们读了这篇课文,也有很多感触,请写上几句吧,署上名——未来的××家。将来成名了,就是名言了。相信自己吗? 生:相信!

生:写“名言”(师巡视,发现)

师:(先点了几个同学上前)谁愿把自己的“名言”念给朋友们听一听?

(教师先请座位上的同学,再让上前的几位念)师:总结。(下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许汉评课

总述:„„这节课是我们学习《语文课标》的一堂启示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什么调动得这么好?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是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教学形式来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从教学内容来看,都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中心、写作方法等。在本课教学中,于老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从课文的最后一个问题入手切入学习活动,下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者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充分体现了于老师学习《课标》的深度。

1.对教材非常熟悉,教学设计很奇妙。两节课,老师的主要精力都在关于每一个学生——心中只有学生。

①创设师生合作、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愉快学习活动中,如开课送“名言”,课尾写“名言”。

又如:学习词语“端祥”、“痴痴”通过形体语言意会。又如:朗读,分组竞赛,师生竞赛。

又如:老师的妙语鼓励、亲切和谐;教师不断在学生中间鼓励、指点、交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轻轻抚摸,轻言细语,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距离,就像朋友在聊天:师帮生,生帮师。

②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多种多样。2.以“读”为本,体现得相当充分

①分组读,怎么读,都是在学生互帮的过程中完成。

②最后,根据课文写“名言”,给学生很大鼓舞,给学生自信。△不过,我在想,如果用“体会”、“想法”之类的,是否更确切些,孩子的话,能否成为“名言”可商榷。

③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整过读书过程都体现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如:开始指名读得不好的同学读,通过大家的带、助,让其读好(暗中带动了其余读得不好的)又如:小组长辅导小组读。又如:每次老师的示范读都是在学生困难之处。满足了不同层次朗读水平的同学。△ 概括起来说,“读”有三个特点:

A.边读边思,重在体会,如开始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5个问题,全部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没问一个问题。

B.边读边悟,重在感悟,如对文中两个关键词的理解。

“端祥”“痴痴”,又如对两个省略号和一个破折号的理解,全都是在读,悟中完成。又如,最后的那个重点句子,在两堂课中共出现了4次。每读一次,学生感悟到的不一样。感悟是不能靠讲解的,而是靠教师的感情、范读,帮助学生悟读来完成。

C.边读边练,加强训练。如,让学生写“名言”——读写结合。又如:教师写“全神贯注”,学生仿写、练写;指名写“莫名其妙”的“名”——写字练习。

总之,以读代说,以读代写,以读代讲——是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不足: 我认为,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动笔勾划一下重点词句,重点品味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第五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

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赏析张敬义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泼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求。语文情趣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处。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在这些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扣读导悟,读出情趣 于老师非常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其训练技巧颇有独到之处。第一,善于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师:同学们,《翠鸟》一课预习了吗?谁知道“翠”是什么意思? 生:“翠”,就是绿色的。

师:为什么叫“翠鸟”呢?预习时,你把书读了几遍?(“三遍”、“四遍”、“五遍”)师:生字都认识了吧? 生:认识了。

师: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听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 生:好!

“把生字解决了,了不起”是对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肯定;“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读好吗”则提出了更高的练读要求。同学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自然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读书。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略)

师:读得非常好!你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了,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翠鸟。还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比一比。都愿意比。哎,你为什么不举手? 生:读得不好。

师:谦虚。大胆地试一试。

(生读: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师:听你读第一句,就把我惊呆了,看来,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对翠鸟的感情多丰富!“褒奖”加“激励”,双管齐下,又给学生积极读书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善于扣读导悟。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师:哪位同学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生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生读: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师: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老渔翁说的话?(生读: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这它很不容易呀!)师: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生:您这个老渔翁有九十多岁了。师:同学们都当一回九十岁的老渔翁。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注意,这时静极了,读到‘小鱼’,连呼吸都要屏住。同学们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听你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于老师读读,猜猜我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于老师用戏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学生初读不但做到“正确、流利”,还做到了“有感情”,这得益于于老师的点拨艺术——激情、激趣、导读、导悟。

二、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语文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所依托方能显现出来。于是,于老师设计了师生画翠鸟的教学环节。师:同学们喜爱翠鸟吗?喜欢画翠鸟吗? 生:喜欢。

(老师与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其余同学在本子上画翠鸟)师:我们三人谁画得像? 生:老师画得像。

师:这两位同学画得也不错,是属于想象中的翠鸟。

师: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要想介绍好应把第一自然段记好。同学们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看书上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翠鸟的外形的?

生: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生:这是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写的。

师:看书练读,要读进去,要静心读,不要浮躁;读熟后同桌同学练说,相互纠错。师: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面介绍翠鸟,一位主讲,一位当场外指导。生:(用教鞭指图)同学们,这是一只美丽的翠鸟。一双小爪子红红的。它的羽毛非常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上面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衣。(师插话:“一连用两个‘衣’,不好听,‘衬衣’还是按书上写的说,改为‘衬衫’。”)一双眼睛非常明亮,红色的嘴巴又细又长。师:说得真漂亮!谁再来说一下?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画翠鸟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让学生画翠鸟、描述翠鸟的意义有三: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三、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我们看看于老师别出心裁的移情设计。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爱翠鸟,想不想当翠鸟? 生:想。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你们的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生:我们鸣声清脆。师:大家叫叫我听听。(学生高兴地学着鸟叫)师:你们的嗓子那么好,给我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好吗?哪个翠鸟愿意唱?(生唱:天晴朗,兰花朵朵绽放;闻花香,想起我年幼时光„„)

师:果然名不虚传。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捉鱼的本领很强,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捕鱼的?

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师:为什么一动不动? 生:怕惊动小鱼。

师:有什么证据说明你们飞得快?

生: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师:各位翠鸟,我想到你们家做客,树上找不到,草丛中也找不到,你们的家在哪里? 生: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你们写一写,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

此次读书训练属于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这样假戏真唱,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不难看出,于老师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是有所为的积累,更是情感化的积累。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阳光,一堂课可以看出教学中的精彩艺术。透过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七色光环,我们发现支撑教学艺术的基石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则不然,他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他引导学生学翠鸟叫,学老渔翁说话,画翠鸟;他让“翠鸟”们学唱人类的歌曲,读他们写出的文章„„所有这些万变不离其“读”,以读为本,以画、说、演等促读,走读书内化之路。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于老师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作者单位:江苏铜山县教研室)

下载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堂全面开放的阅读课——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

    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语文教学导入语之漫谈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堂上......

    特级教师于永正谈阅读教学5篇

    特级教师于永正谈阅读教学 上传: hypjfhjc 更新时间:2012-12-17 13:10:07 特级教师于永正谈阅读教学 读于先生的文章,我们深感他对语文阅读实践的至高重视。让我们先来领略他......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中等个,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白边近视镜,他朴素、儒雅、谦恭,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_语文论文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蔡蔚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 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

    品读全国有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走近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 全国资深教育家斯霞老师终生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永正是斯霞老师的崇拜者,他始终秉持着这种爱,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

    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

    《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读后感

    《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读后感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县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我们的指导老师房龄刚主任让我们每人都要读几本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衣着革履,西装革履,改一改,改成西装革履,比我穿得好,活得休闲,西装革履,听见吗?接着读。 生:一个夏天的下午,车站上排满了人,一位穿着时尚女裙,穿着高跟鞋的女青年,被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