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必修二教学案: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受精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学校 临清三中
学科 生物
编写人 刘新华
审稿人 冯子文
第二章第1节 《受精作用》(3)
一、教材分析
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为此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开展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特别是教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都给学生学习减数分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教师的设疑,从计算机动画入手,以“探究式”教学过程为思路,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推理、对比,引导自己探索减数分裂过程的有关知识,形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
课件、图片、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
·1·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师按教材P23-24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模型建构。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拿出红、黄橡皮泥(或染色的木棍、植物枝条等替代品)及白纸,依照“模型建构”的“活动准备”进行准备。
(2)教师辅导学生构建一个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
(3)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利用模型完成配子形成过程,经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只有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配子。明确这是一种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新的细胞分裂方式。
(4)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题图中配子染色体组成的特点,然后请学生利用模型说明如何能形成如图所示的配子细胞。
学生共同讨论回答教材中的相关讨论题。计算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数目,归纳配子多样性的原因。
展示教材P24受精过程的图,结合下图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强调受精作用是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技能训练]识图和作图,学生完成教材P25-26相关练习。
(三)总结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四)作业布置 教材P26练习
九、板书设计
二
受精作用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模型建构
2、多样性的原因
二、受精作用
1、概念
·2·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2、意义
十、教学反思
“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节内容在知识要求和教材编排上无多大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结合细胞图像归纳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变化,觉得思路清晰、过程流畅,效果看似不错。但学生听得清楚,做题困难,记忆时间短,容易生疏,复习课必须按新课重来,费时费力,效果较差。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简化提炼,利用多种形式,化复杂为简单,更加具体有序,提升了学生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理解,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性强,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3·
第二篇: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必修二教学案:必修二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张其斌 审稿人:崔玉凤
第七章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教材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⑵ 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⑶ 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⑷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⑸ 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⑵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五、教学方法
此部分内容简单,前后顺序逻辑严密,框架思路清楚。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多种生物进化因素建立起来的,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因此大致思路如下:通过录像片段引入本课 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4个录像片段并结合长颈鹿的进化探讨
·1·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自学并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图片交替和录像展现使学生头脑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生物进化过程。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通过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那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
(点评:利用课件,展示由单细胞生物到人的生物进化过程的录像,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在录像中提到“地球上已经发现的动、植物有200多万种,这么多个不相同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进化论提供了最科学的解释。”这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而这个问题就是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以情激情,创设情境)
(实录:边看录像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评: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答案:①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生物进化原因: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但是对于“获得性遗传”这个名词理解不透澈,所以教师要单独讲解)
2. 举例说明此观点:课件展示长颈鹿,设置问题: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实录: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进化是因为草地退化后要吃树叶,当然颈长的有优势,它们想要长颈,于是天天使劲地将颈伸长,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其他的学生也是表示赞同。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3.相关练习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B)A. 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链接】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出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就连达尔文在开始他著名的5·2·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年航海旅程时,也还认为物种是不变,而且都是神创造的。后来他又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屏幕展示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以及有关达尔文相关内容。
1.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并提出相关的问题:①每一段录像各说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什么内容?②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内因?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结果?③生存斗争中包括几方面?哪种最为剧烈?
(点评: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渡繁殖是生物生存的条件,生存斗争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遗传变异为基础,适者生存为生物生存的结果。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实录:学生很少见到带有录像的课件,所以个个精神抖擞,兴致盎然,从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每一段录像都诱导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争执,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也是正确的,教师加以指点订正。)2. 课件再次展示远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对比照片。设置问题: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点评: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说给予不同的解释,相互比较。为下文拉马克与达尔文两者观点的比较作下铺垫)
(实录: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其中以一位女同学幽默而又洪亮的回答(“长颈鹿,对开始它们不叫长颈鹿,叫鹿。它们过渡繁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树叶不够吃,势必加剧种内之间的斗争这叫生存斗争;而对于现在的鹿有脖子短的有脖子长的这叫遗传变异;对于脖子长的鹿有优势,而脖子短的因为够不着树叶而最终饿死淘汰,这叫适者生存。”)结束了这次讨论。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给予正确的答案: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
3.再次设置思考讨论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点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实录: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1)①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承认变异是可以遗传的;②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时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2)肯定:①较好的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②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局限:①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展示上述答
·3·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案)
【链接】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去100多年,在这100多年期间,生物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本知识点内容很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看书,相互讨论的出答案。问题: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实录:学生通过1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直接而又准确的得出答案:
① 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 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摈弃;
③ 研究的对象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教师加以点拨,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将这节课的基本框架展现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本节的思路框架,尤其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达尔文——物竞天择等概括性语言不可缺少。然后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回顾。最终达到当堂的知识当堂巩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下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我们需要掌握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的概念;物种形成的原因生物进化历程。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的原因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十、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
·4·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5·
第三篇: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薛爱莲 审稿人:王政
第四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种群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板书曲线给予直观的认识。
·1·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结构,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 生(一起答):群落
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的图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在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在这个池塘中生活的各个种群间是否各自独立?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内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3.什么是群落?
4.在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师: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展开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小组内进行探究,分析并总结问题答案。探究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自学教材P72,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问题: 1.不同群落物种组成是否存在差异?
·2·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2.什么是群落的丰富度?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课堂实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探究三:种间关系? 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完成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问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四种种间关系,并尝试画出曲线,教师进行引导,点拨,最后归纳总结,说明各曲线的特点并相互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自行完成种间关系曲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探究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2、影响动、植物垂直结构的因素?
3、水平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探究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原理和目的要求,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实验。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群落的结构,那么,群落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群落的演替。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
·3·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三、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等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五、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重点内容为群落的结构特征,其中种间关系曲线较为重要,且难理解,应重点讲解和比较,并归纳总结。其他特征相对简单,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种间关系曲线10分钟,学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其余环节2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4·
第四篇: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精选)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薛爱莲 审稿人:王政
第四章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2.能力目标:
① 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 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
·1·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3.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下面阅读教材P78[问题探讨]相关内容。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学生阅读教材P78-79相关内容,查找演替的概念并尝试理解,结合教材图4-14,分析讨论完成教材P78下方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并总结光裸的岩地群落演替的过程。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小组内进行探究,分析并总结演替的类型及特点。探究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图4-16进行交流、讨论,完成P81中间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
·2·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小组内讨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探究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课下调查:(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行完成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相关政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群落的演替,那么,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2、光裸的岩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3·
“高中生物颖韬工作室”整理编辑
http://sw.fjjy.org
4、类型:①初生演替 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重点内容为群落的演替过程,其中初生演替的过程较为重要,且难理解,应重点讲解和比较,并归纳总结。次生演替相对简单,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初生演替过程10分钟,学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其余环节2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4·
第五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一、教学内容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的第一节,它是有丝分裂的继续,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学好这节课既有助于加深理解有丝分裂过程,又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知识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决定了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5)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电脑动画,展示减数分裂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过程直观化,将大量冗长的文字图像化。
(2)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分析讨论、表解、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3)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4)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体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从而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减数分裂是一个由各个阶段组成的连续的动态过程,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事物(生命)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染色体纸质模型、吸铁石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用实例解释有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含义 出示明星李亚鹏、王菲夫妇及其女儿的图片。
提问:女儿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从生殖的角度看,女儿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答得很好。像这样由父方提供精子,母方提供卵细胞,精卵结合后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生殖方式是一种有性生殖。相应地,精子和卵细胞就是一种生殖细胞。
注意: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得到的细胞,所以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是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下面我们从染色体的组成来分析这一家三口。
提问:一家三口体细胞染色体数分别为多少? 生:女儿是在李王夫妇的爱情催化下产生的。(笑)
生:李亚鹏提供精子,王菲提供卵细胞,精卵结合后形成受精卵,女儿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生:46条 激发兴趣,交代有性生殖的含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课前学生并不了解有性生殖的含义)
2.引入课题:初步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强调染色体数目减半,暂不说明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教师:也就是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提问:精子和卵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吗?为什么?
设问:那么,为了保持生物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分裂方式来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呢?
教师:如果精子或卵细胞内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那么问题便迎刃而解。也就是说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是要减少一半的。像这种能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就叫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如果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就叫成熟的有性生殖细胞,比如精子、卵细胞是成熟生殖细胞。而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就是原始生殖细胞,比如精原细胞和乱原细胞。
原始生殖细胞
→
成熟生殖细胞
(2N)
→
(1N)
生:不能。因为如果精子或卵细胞是由有丝分裂得到的,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数各为46条,受精卵为92条,后代染色体数无法维持恒定。设疑导入,把注意力集中到染色体变化这个重点上来
3.观察分析:分析减数分裂的结果,仅从形态、大小上介绍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出示雌果蝇体细胞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
提问:经过减数分裂,两个细胞在染色体数量上有怎样的关系?
提问:除了数量关系外,从染色体形态、大小上看,两个细胞在染色体的组成上有何特点和联系?
师生共同归纳观察结果: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像这种形态和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叫同源染色体),卵细胞中没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要减半、成对的同源染色体要分开。生:卵细胞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在白纸上画出讨论结果。通过观察明确减数分裂的结果,为探究减数分裂过程做准备。对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
4.探究减数分裂过程
提出探究问题:减数分裂怎样进行才能使染色体数量减半且同源染色体分开?
可能的讨论结果:
① 染色体不复制细胞直接分裂一次,染色体均分;
②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是着丝点断裂,第二次分裂是直接分裂,染色体均分;
③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开,第二次分裂是着丝点断裂 学生上台用染色体纸质模型和吸铁石摆出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表扬学生的想象力)研究表明,只有经过DNA复制后才能启动细胞的分裂,所以不可能为情况①。情况②和③中,与实验相符的是情况③。
总结提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几次?细胞分裂几次?得到几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如何?
染色体数减半和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在第几次分裂?
生: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得到4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是母细胞的一半。
生:都在第一次分裂
及时总结讨论结果,有利于学生把握减数分裂的要点。
5.完善减数分裂的概念
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学生阅读课本上减数分裂的概念。先讲分裂的全过程再讲各个阶段,有利于把握分裂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6.深入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子的形成部位: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
(2)精子的形成过程
①播放精子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让学生总体感知精子的形成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着丝点的数量变化;
②多媒体分步展示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注意讲清细胞名称、同源染色体(从来源上、联会上讲)、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
③用纸质染色体的排列帮助学生理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④
联系有丝分裂来理解减数第二次分裂;
⑤文字总结精子的形成过程。
观看精子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
从来源上讲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用图解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效果形象直观。
7.课堂练习
学生做练习
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补偿性学习的安排
8.结课
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变形后形成精子,精子的特点是细胞质中营养少,有尾,善于运动。活泼好动的精子产生后便寻找机会去追寻他的恋人——卵细胞,他们一旦相遇就彼此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再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个体。而受精卵最初细胞分裂所需的营养是由受精卵自己提供的。如果要满足受精卵最初细胞分裂的营养需求,同时使受精卵的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相同,那么,作为精子恋人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呢?卵细胞的形成和精子的形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让我们下节课再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