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多媒体:m6i
诞生:d4n
埃尼阿克:1i
嗅觉:xi)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思考题三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多媒体:m6i
诞生:d4n
埃尼阿克:1i
嗅觉:xi)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思考题三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默读“阅读提示”,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不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2、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3、学生回答2——9自然段。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6、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7、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你把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8、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围绕问题学习)
9、组内进行交流。
10、小组间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限,第二,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由这两点证明了“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一定还会有其它星球也有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第二组:分析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根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第三组:分析第六——九自然段。
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比较法证明。他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
1、自转时间相似;2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测:
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实事、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
1、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第四组:分析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可知的星系。人们确信 :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11、学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1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附:板书设计
第二篇:XX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XX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9.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点:
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
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齐读课题
学生交流对大树和小草的认识。
课文所写的夏洛蒂.勃朗特成材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交流理解。
二、自读课文:、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嗷嗷待哺 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 脱颖而出
寥寥无几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2、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节):概述了《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以为在逆境中成材的典范。
(二)(2-4):讲述了生活在极度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坚持学习、写作,不断遭受着打击与失败。
(三)(5-7):讲述了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经过慎重思考,从写诗改为写小说,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终获成功。
五、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默读,文中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什么?
2、认识仙人掌花吗?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感受到主人翁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生命力。)
三、学习第二段
读第二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主人公遭遇到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翁是怎样艰难谋生的?用笔把表现主人翁艰难谋生的词语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一连串生活细节体会主人翁为生活而奔波而忙碌的形象,感受主人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2)抓“再艰苦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上不起学,在家里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翁热爱学习、要强毫升的性格。
3)抓“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翁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遭遇诗人嘲讽训诫。
2)自费出版诗集,只卖出两本。
2、体会夏洛蒂向诗人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抓住“惴惴不安”等词语,开展对话交流,想象主人翁害怕而又充满期盼的心情。
3、夏洛蒂热切盼望的结果怎样?
抓“原样退回”等词语理解诗人所说话的意思。
4、面对这样傲慢的训诫,夏洛蒂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抓重点词开展想象,体会倔强、不屈服的性格。
5、沉重的打击,夏洛蒂屈服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学习第三段、夏洛蒂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
2、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翁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五、回顾全文、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通过题目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翁与命运和世俗的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全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蒂成功的人生启示。
0.轮椅上的霍金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提供的词语中选两个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课前准备:搜集霍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大家可能听说过张海迪的名字,张海迪从小学时起患了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长年坐在轮椅上,但是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和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感人的作品,成为我国当代青年景仰的楷模。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身残志坚、勇于向全挑战、创造奇迹的人。今天,我们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板书课题),文中所介绍的人物霍金,其事迹其精神将会使你更加惊叹,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2、交流霍金的资料。
二、自读全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生字词读音。
2、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默读课文,课文写了霍金的哪些事?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2)自然段)讲撰写《时间简史》的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
(二)(3—7自然段)具体叙述瘫痪40年的霍金在受到病魔的残酷折磨下依然顽强地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
(三)(8—12自然段)讲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五、归纳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词语读音。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比较阅读,品味语言。
、出示材料,比较阅读。
出示配读材料:
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出示课文:
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2、朗读比较。
3、交流感受。
同样是介绍霍金的科学研究及其业绩,课文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霍金进行科学探索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三、感受魅力,体会中心。、自读课文,了解除了霍金的勇敢顽强以外,课文还介绍了霍金的哪些故事?尝试给故事拟小标题,并讲出理由。参考标题:
(1)不愿被外人打扰。
(2)一颗感恩的心。
2、交流感受,品味这两则故事表现了霍金怎样的品质?
(1)“不愿被外人打扰”主要讲述了霍金不愿意被人顶礼膜拜,安静工作的故事,体现了霍金不贪图虚名、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品质。
(2)“一颗感恩的心”主要讲述了霍金回答记者关于命运的提问的故事,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了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体现了霍金正视命运、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四、总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
2、编写故事,拓展应用。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搜集某一位科学家或名人的资料,选取合适的材料,集中介绍人物的某一方面,要求拟出合适的小标题,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六、板书设计:
0、轮椅上的霍金
坚强、正视命运、乐观向上
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4、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同学们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日记改编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受、请同学们读课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本书是爷爷赠给爸爸,爸爸又赠给了“我”的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这是一本扉页上写有爷爷给爸爸的赠言“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爸爸写给“我”的赠言“学会生存”的书。
——这是一本历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这是一本让吴缅非常喜欢的书,给了吴缅启迪和希望的书。
五、重点研讨,深入理解。、《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让我爱不释手?
(小说描写了鲁滨逊在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2、要能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吗?鲁滨逊是怎样获得这些生活必须品的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画出体现鲁滨逊聪明机智又坚强毅力的词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理解鲁滨逊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一开始鲁滨逊靠什么为生,他做了些什么?
做木筏,把食物等一一送到岛上,搭帐篷,靠剩下的食物生存。
2)这些食物非常有限,为了维持生活鲁滨逊又做了些什么?
种植大麦和水稻,制作粗糙的面包,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养鹦鹉做伴,做家具。
3)后来生活怎样?
4)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怎样?你觉得他的生活幸福吗?
(体会鲁滨逊从一开始的孤独、艰难到后来充实而幸福的生活,理解他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
5)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吸引力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体会“我”的感受、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吴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有什么感受?
——很喜欢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
——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
——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
2、理解“名言”。)你能说说这几句名言吗?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迪?
2)吴缅喜欢上了书中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内容是什么?我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
——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3)我们大家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呢?能结合自己经历或读过的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3、除了理解一些名言的意思外,老师觉得读书的时候还要能发挥想象力,想象出人物的形象,吴缅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勾画出鲁滨逊的样子,让我们来读读课文14段。
4、吴缅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呢?从这身装束打扮中你能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吗?
三、理解课题、吴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呢?
2、吴缅爷爷为什么把书传给他的爸爸,他爸爸为什么又把书传给吴缅呢?
3、现在我们能不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题?这本书男孩子能读吗?
四、读写结合、这篇课文不仅是日记,而且是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了课文能不能说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展开的?
(书的来历,书的主要内容,读书的感受三方面)
2、我们也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准备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五、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书笔记。
习作3
教学要求: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2.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3.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4.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美味,可以用他的名字为习作命题。
写的时候,要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有重点的介绍这一美味,突出其特色。
适当地介绍这一美味的做法,增加习作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你看见了什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二、创设情景,介绍美味、模拟在饭店吃饭前的场景,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
介绍:指名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的色香味形。
2、讨论:听了他的介绍,我看见有人咽口水呢?谁来评一平,他介绍得怎么样?
3、模拟在饭店吃饭的场景。
4、这道菜不错!我也想做一做可以吗?
口头练习说
5、小组讨论
(1)代表发言
(2)集体评议
你品尝之后有什么感受?
三、现场采访,表达感受、你是怎么品尝这道美味的?有没有听过关于他的传说?只有写出他的一些细节,习作才会生动充满情趣。
2、你一定非常喜欢自己介绍的这道美味吧!把你与这道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
3、学生交流
四、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交代清楚自己喜欢这一美味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佳作欣赏。
.选择写的较好的,在班里进行赏析。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我建议大家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练习3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通过口语训练让学生学会申诉。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谈话导入。(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中的第八节。
(2)引导学生读贴。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着两个笔画比较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
、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申诉”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该及时想有关部门或学校申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板书:学会申诉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2)集体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应该怎样倾诉?
(3)教师引导学生的出申诉的方法。
(4)学生分组练习说。
3、练习
(1)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就某一侵权行为进行申诉。
(2)其他学生可以针对前面学生声速说出自己的申诉方法。
4、反馈
(1)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训练内容做更深入的思考。
(2)教师点评。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练习1
人教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shū shì gē bǎn miǎn qiǎng bào yuàn qīng tīng xiān qǐ
()()()()()()
dǎo méi yán sù yōu lǜ shén shèng zhuāng zhòng bào qiàn
()()()()()()
2.给加点字画去错误读音
魁梧(wú wǔ)瘦削(xuē xiāo)劝阻(zǔ zhǔ)
3.区别字组词
填()魁()捂()林()虚()
镇()魂()悟()淋()虑()
二、积累与运用
1.照样子写词语
湿淋淋()()()()
哗哗响()()()()
缝缝补补()()()()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沮丧()羞愧()难过()
认真()宁静()抱怨()
3.在()里填上关联词语,再选两个关联词语造句
(1)()没有太阳,()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你不来,他()要去的。
(3)()她从早到晚的工作,挣的钱()满足不了生活的需要。
(4)()你不坚持读书,()不会有什么收获。
4.按要求写句子
(1)用下面的词语写成两句意思不同的句子
完全 怪他 不能 这件事
(2)修改病句:小提琴是我最喜欢的活动。
(3)改成直接叙述句:妈妈对我说,她要上班去。
(4)改成感叹句:寡妇的日子很困难。
(5)改成反问句:我们的友谊比天高。
5.补充名言警句,并写出出处
(1)轻诺()。()
(2)民无信()。()
(3)(),不能动人。()
(4)诚者,();诚之者,()。()
(5)有所期诺,();(),时刻不易。()
6.下列句子哪句是心理描写,哪句是环境描写,请在()里写出答案。再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1)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
好处: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好处: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耐磨的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出门的。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衫对我说“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汗衫了”的悲苦神情,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和痛楚。当我出现在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 ——因为,朋友居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
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倒退两年,我还真的特别需要你这样做,但现在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认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后来,我就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慢慢地,我平静下来。我开始穿着短袖汗衫出门,坦然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我终于明白,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中的那条命耐磨得多……
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我跟自己说:多选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
1.给下列的词语写上近义词。
笨拙()不幸()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一句话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4.当你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的时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请你读完文章后自己回答。
提出问题:
回答 :
5.面对人生的坎坷,“我”的朋友对人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呢?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6.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吧,请用几句话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你一定行!
四、习作练习
请以“我忘不了那件事”为题,写一篇习作。写之前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要表达真情实感,内容要具体。字数不少于450字。
第四篇:人教新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2013人教新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时间:45分钟)班级
姓名
评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请工整地把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写在田字格中。
zhù蓄
chéng清
花枝召展
抖数精神
2.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这么大,或那么大。)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高高地挺立)C.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指声音响亮明朗)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姿态优美)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处点粉色。
()
⑵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⑶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⑷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B.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C.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D.岚山的夏天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6.默写。
⑴《观沧海》中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日月的宏伟气象的诗句是。
⑵《天净沙•秋思》中,直接由名词连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⑶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⑷欣赏下面两幅图片,按要求默写。
A.写出左图诗词的颔联:
。B.最能反映右图内容的诗句是:
。7.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途径。” 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就“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一点,写出你的阅读体会。作品:《繁星》《春水》《伊索寓言》《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所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阅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8-14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8.以上文字出自
所写的《济南的冬天》,他原名
,字,代表作有:小说《
》和《
》、话剧《
》等。
9.在第(1)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和。
10.第(3)段的描写对象是
,其特征是。
1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 由是。
12.划线句A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的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13.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喻体是
。你能否从语段中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如:
14.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
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5-18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5.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的图画,选段主要写的是草报春、、风唱春、。(分别用三个字概括)
16.“春风图”调动多种感官写景,请你用“‖”给此段来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层次。
17.语言品析。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钻”换成“冒”行吗?为什么?
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
18.古诗词中也有不少描绘春的诗句,请你积累两组写“春”的诗句。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2题。秋日私语
我喜欢秋天。
当空气中夏的浮躁气息渐渐弥散,街上女人色彩艳丽的衣服变成驼黄色系时――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秋的来临。秋和春不一样,她几乎是一下子就翩然而至的,让人们猝不及防地在棉麻的夏衣上罩上一层秋衫。
秋的到来,或许就是一阵不期而来的凉风,甚至是地上一片微微泛黄的树叶。
秋天的天空是可以直接从颜料管中撤出的钴蓝,抹在画布上,再添上几笔错落有致的芦苇,倒影的河水,就是自然的风景画。晚秋是最适合画山水的时候,当华美的叶子差不多落尽,露出生命清晰的脉络,于是用枯笔稍稍勾勒出她的生长方向,秋意也随之在笔尖流淌。
秋天还有一样很入画的东西――菊花。她开得蓬勃而大气,涌动着无穷的生命力,充满丰盈之美。野菊花更别有一番风致,雪白的花瓣托着金黄色的花芯,一簇簇迎风飘摇着。山里人家会收好野菊花,焙干制成菊花茶。于是就有了玻璃杯里上下漂浮的菊花茶,泡开的花瓣近乎透明,花香缓缓升腾起,萦绕着,布满了整个小屋。这时抿一小口,再吐一口气,你会觉得边呼吸都染着菊花香了。
秋天的声音是需要谛听的,它是一首温情的和弦。乡间的音乐在旷远的田野上萦绕,蛙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谷粒一颗颗饱满地坠落在土地上,泛起金色的涟漪。秋风起来了,沙沙地在吟唱,温柔地拂过。等到了秋雨敲打芭蕉的黄昏,点一盏橘黄的小灯,再摊上一叠素纸,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是秋日里难寻的浪漫。
秋天里还可以剥蟹煮酒呢。十月的螃蟹最鲜美。煮上一锅刚从河里捉来的蟹,在细细斩好姜末,制成姜米醋,家人就围坐在一起,蘸醋吃蟹,日子过得舒缓而惬意。灵巧的主妇还会做蟹黄汤包,蟹粉狮子头,蟹粉豆腐羹,让走出水乡的女儿都比别处的润泽许多。
喜欢秋天的理由还有许多。在云淡风清的日子里,我可以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感受着织物摩擦传给身体的温暖气息。再背上微微泛白的牛仔挎包,行走在秋天的白桦林。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林间裸露的大地上,用它中性的调子铺上和谐而又高贵的色泽。收获过的秋天宛如刚生过婴儿的母亲,静谧安详地舒展着,漾起甜美的微笑。年少时青涩的梦和遥远的童年都和这暮秋一起去之遥远了,只剩下洗尽铅华的脱俗之美……
19.第二段中说秋天往往“一下子就翩然而至”,“让人猝不及防”,这和春的来临不一样。那么春天来临具有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标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答。
20.“我”喜欢秋天的理由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不少于4点)(1)
(2)
(3)
(4)
21.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妙处。
这时抿一小口,再吐一口气,你会觉得边呼吸都染着菊花香了。
22.末段中说:“收获过的秋天宛如刚生过婴儿的母亲,静谧安详地舒展着,漾起甜美的微笑。”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卷面评价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单元测试题
(三)答案 第三单元
一、综合学习(30分)1.(4分)贮 澄 招 擞 2.(4分)C 3.(4分)C 4.(4分)(1)拟人(2)拟人(3)反问(4)比喻 排比5.(4分)B 6.(6分)(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3)吹面不寒杨柳风(4)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每句0.5分,漏、错、倒、添一字,该句均不得分)7.(4分)不设统一答案,但如果没有扣住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 中的任何一点分析, 不给分)
二、自主阅读(47分)
8.(3分)老舍 舒庆春 舍予 《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 9.(2分)狭窄 宽敞 10.(4分)济南的冬水
暖、绿、清、亮 11.(4分)形象照应了“暖和安适地睡着”,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12.(4分)拟人 蓬勃的生机 13.(5分)自上而下的整个空间 空灵的蓝水晶 如:这是张小水墨画。14.(3分)温晴 15.(4分)花争春 雨润春 16.(6分)①‖②‖③④ 第一层: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温暖柔和;第二层: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味道;第三层:从听觉角度写春风的乐音。17.(8分)(1)不行,“钻”生动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突出了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包含着作者惊喜的感情。而“冒”则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拼命的挤劲。(2)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了春雨的细密和轻盈的特点。18.(4分)示例:(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三、拓展延伸(18分)19.(4分)特点:从冬天开始孕育,来得缓慢。标志:小草发芽、杨柳吐絮、春燕南飞、春江水暖等。
20.(4分)秋天有钴蓝的天空。(2)有人画的菊花。(3)有温情的声音。(4)还可以剥蟹煮酒。
21.(6分)“抿”字活画了舍不得大口喝,只是品尝地呷一小口的情状。“吐”字写出了喝进菊花茶之后呼出一口气的无比惬意之感。“染”更写出了菊花与自己的呼吸都揉和在一起的温馨。这几个词称赞喝菊花茶时的忘我情态。
22.(4分)总结上文,以生动地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伟大母亲般的胸怀,赞美了秋天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四、卷面评价(5分)
根据学生的整张试卷的书写情况按优、良、差以5分、3分、1分给予评价。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
备课人:夏维娜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生能够会认18个生字。学生正确读写“书籍、含糊、精兵简政、死得其所、审阅、陈设、极其 ”等词语,并理解意思。
2.学生能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品味语言,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3.学生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5.学生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进行习作。
6.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通过多种方法读课文,拟定小标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课文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的特点及作用,在打写中并迁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从旧引新,交流材料。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吗?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有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主人公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板题)
2、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检测生字词。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5、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再读感悟,提出疑问
1、用较快的速度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疑点。
(鼓励学生读书,进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质疑的发现,并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结组讨论,合作解决。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练习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六、打写题目:想像当时作者会问父亲什么问题的场景。用对话的形式来写。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三、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四、拓展阅读,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结合第65页“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五、打写题目:女儿写给父亲的一封信。【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被捕后:瞅了瞅 没说
坚贞不屈
【教学反思】
11* 灯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燃、焦急”等词语。2.通过教师点拨“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2.体会主要人物的语言,通过说话训练培养想像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2.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4、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句话时,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并在书旁写上批注。
2、小组汇报。
3、有感情朗读文中出现“多好啊!”的句子或段落。
4、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灯光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汇报自己画的句子,并谈体会。(略)
6、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四、拓展阅读
五、打写题目:想像当时郝副营长在点燃书时的想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学会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鸿毛、送葬” 等词语。
2、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搜索《为人服务》的相关材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更深刻了解他们。
2、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多媒体展示的相关资料,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学习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课
1、简介张思德。
(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怀念张思德
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
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
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
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以什么命题?(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检查字词和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3)教师小结: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4)齐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3)理解司马迁的话。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4)谈一谈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
(可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如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赖宁„„)
(5)教师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四、拓展阅读
五、打写题目:我想对张思德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
二、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
(投影出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①指名读、齐读。②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③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
(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
2、学习第四都分(第四自然段)。
(1)指读,思考: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3)抓住“死得其所”,正确理解“不怕牺牲”。(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
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自读课文,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总结、扩展
l、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
五、打写题目:结合一种你熟悉的职业,写写你对“为人发服务”的理解。
【板书设计】
共同目标(党的宗旨)
两种生死观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意义
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教学反思】
13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伟大人格。
3、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朗读课文,比较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通过搜索资料,品读课文、拓展阅读,体会总理的工作作风和崇高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朴素的生活作风,增强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激发学生了解领袖事迹的愿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领全文的中心段,引发深思。揭示课题。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生答(略)
2、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一篇课文中能找到,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找答案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总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反映总理生平及工作生活的影像片段。
过渡:从录相中我们看到敬爱的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为党、为国、为民操劳。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诗人何其芳写的这篇文章,就是真实地再现总理忘我工作的情景。
2、通过课前学习,谁来说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哪几方面写这件事的?
三、自主探究“工作劳苦”部分
1、出示多媒体课件:学法提示:
(一)自主学习体现“工作劳苦”部分,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二)汇报交流。
2、生汇报交流,从而体会周总理不辞劳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过渡:看来同学们很会学习,都懂得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总理工作十分劳苦,除了课文中的文字叙述,还有一处能体现总理工作的情境。那就是课文插图:
3、出示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给这幅插图添一句旁白
过渡:以上我们通过重点词句和课文插图,体会到总理工作十分的劳苦,身为一国总理,他的生活又怎样呢?
四、合作学习“生活简朴”部分。
1、出示多媒体课件:学法提示:
(一)合作学习“生活简朴”部分,(可采用上一段的学习方法,也可创新性的选用学习方法,自主设计板书)
(二)汇报交流,展示板书。
2、生汇报交流,展示板书(略)从而体会总理生活十分简朴。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亲眼看到总理工作十分劳苦,生活又是那样的简朴,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么让我们带着无比激动,难以平静的心情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五、读文悟情,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字幕(七、八自然段)师配乐范读。
2、生找出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师导读:作者亲眼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于是在回来的路上——(生接读第七自然段)
导:由一夜的工作,想到总理无数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作者心潮澎湃,他想让世人都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位好总理,因此——(生接读第八自然段)
4、生领读,合作读。
5、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把这句话改为设问句:“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没有。”
6、师:的确没有,当年总理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联合国决定降半旗一周表示沉痛哀悼,这时有些国家的官员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不降半旗,而中国的周恩来去世却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是这样回答的:“你们哪一国的元首像周恩来一样一生没有一个子女,却抚养别人十几个孩子;你们哪一国的元首像周恩来一样一生廉洁奉公,在银行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他的话使当时在场的人哑口无言,接着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可见,我们的总理以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赢得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难怪作者会发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如此的感慨!
六、拓展阅读
七、打写题目:看了周总理一天,写下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工作劳苦 认真负责
一夜的工作 敬仰之情
生活简朴 艰苦朴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五、作业:
读背积累运用并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