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时间:2019-05-12 23:3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第一篇:《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养成严谨的科学观察和思维习惯,尊重事实。

二、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把泡沫板和钩码放水中会有怎样的结果?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第二篇:《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课例: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教材分析:《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如何运用沉浮原理制造小船和“潜艇”等;教材分为4个课时教学探究,使学生在一系列的科学体验活动中建立起有关沉和浮的基本知识结构。

课程分析(背景):本课是小学《科学》三下《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通过对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观察,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体体积大小、重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主要活动过程由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对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提出假说、验证三个活动组成。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沉浮与物体的关系的前概念。教材中的设计完成这一目标是有四个活动组成的: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思考和讨论。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的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近一年的科学课的训练,他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下科学的操作习惯。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教师应该先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市场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对比实验过程,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理——验证”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过程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量筒,量筒里放了一样东西,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在不使量筒倒下的情况下,把量筒里的东西取出来吗?

生1:可以用筷子夹!生2:教室里没有筷子啊。生3:把量筒打碎就可以了!

(许多学生反驳:那量筒就没用了,不行不行。)

生4:教室里有水,可以把水倒进量筒里,看看它能不能浮起来!师: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我们来试试。(请一位学生上台将水倒入量筒)

生:浮起来了!是乒乓球!

师:那其它东西放在水里会不会也像乒乓球那样呢? 生:不会,有的东西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师:这儿还有一个墨水瓶盖,你认为它在水里会是浮还是沉呢?(学生意见出现分歧)

教师演示,分别放在水面和水中,出现不同状态。师:刚才老师用了几种方法?

生: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瓶盖直接放在水面,是浮在水面上的。另一种把瓶盖放在水中,它又沉下去了。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呢?(生沉默片刻,小声议论)生1:第一种方法。

生2:应该是第二种,因为有的瓶盖中间有一部分是空心的,应该把它全部浸在水里,才能看它是沉还是浮。

(许多学生都点着头,同意这种说法)师:指导学生把物体放入水中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让中学生在联系生活所见的沉浮现象,把研究引入生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

1、请学生观察并推测泡沫塑料、塑料方块、木块、塑料球、橡皮筋、回 2 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将推测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2、检验自己的推测,把推测错和推测对的各放一堆。3、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1:我觉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大的物体上浮,小的物体下沉。

教师板书)因为刚才的实验中泡沫塑料、木块都很大,它们在水里是上浮的;而螺帽、回形针很小,它们却沉在水里了。

生2:我认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应该和它的轻重有关: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教师板书)生活中有很多重的东西,像铁、石头都很重,它们在水里都会下沉;木块或树叶很轻,就能浮在水面上。实验中的螺帽很重,就沉在水底了,泡沫塑料和橡皮筋很轻,在水里是上浮的。

师:两位同学讲得很有道理,看来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真的有关系。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物体沉浮和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在实验中塑料方块比螺帽大,可是塑料方块下沉了,螺帽也是下沉的;回形针也比木块小,可是回形针沉在水底,木块却浮在水面上。(请学生上台演示证明)

生4:我们用手掂过每个物体的重量,发现木块比回形针重,可是木块是浮在水面,回形针是沉在水底的。所以我们小组觉得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是没有关系的。(学生上台演示证明)

师:这样看来,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了。那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沉默)„„

师:老师这儿有三个乒乓球,把它们放在水里,会是什么情况呢? 生:(齐声)浮在水面上!

师:老师却能让它们别浮在水面、沉在水底,还能让另一个待在水中间。(教师将1、2、3号乒乓球分别放入水中,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想不通是怎么回事。)

生5:我知道了!老师肯定在2号和3号球里放了东西,改变重量,所以 3 能下沉或者停在水中间!(其它学生也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师: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乒乓球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教师把两个乒乓球里的东西取出,2号球里装了20个小螺帽,3号球里装了11个小螺帽,3号球未装任何东西。)

生5接着说:所以2号球最重就下沉、1号球最轻就浮在水面,2号球的重量处在1号和3号之间,就停在水中了。

师:这样的话,物体的沉浮不还是跟轻重有关吗?(学生沉默)请仔细观察一下第一组材料和这三个乒乓球组成的一组材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6:第一组材料的大小、轻重都不一样,而第二组材料的三个乒乓球虽然轻重不一样,但是大小是相同的。(教师板书)

师:如果要使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我觉得应该对前面同学提出的意见进行补充,只有当物体的大小一样时,才能看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重的物体容易下沉,轻的物体容易上浮。

请学生验证修改后的假说。(材料:分别由铁、塑料、木块材料的三个同样大小,重量不同的圆柱。)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证实假说。

师:那要使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生:物体的轻重应该相同。

请学生使用第三组材料(三个轻重相同,但大小不一样的圆柱体)验证自己的假说。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当物体的轻重相同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容易上浮,小的物体容易下沉。【总评】

达芬奇说过:“经验绝不会欺骗人,只是人们的解释往往欺骗自己。”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所做假说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并遵循证据规则,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同时,假说也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但假说要成为理论,需要经过检验、对假说的修正或证伪、再检验,反复如此,才能完成,而不是一步到位的。同时,在未达成共识之前,围绕同一问题提出的多种 4 假,只要是合理的,都允许存在,并且需经检验。而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思维冲突展开的,探究的重点即在于思维的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的每一个活动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最初的情境设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将生活经验与知识相联系;通过初步观察,学生提出最初关于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假说,继而被证伪,学生陷入茫然时,教师及时利用乒乓球的实验设计第二个情境,再次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进行思考,对假说进行完善,并对之进行检验,最终达成共识。在假说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学生对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认识程度也由浅入深。整个过程结构严密,突出了学生的思维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个包含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说、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而在于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在科学课中,如果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获得科学知识及学会如何学习,就应当尝试以各种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可见,假说是科学思维的核心要素。启发学生多进行有科学根据的假说,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心理动因,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又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程序之一。《科学课程标准》在假说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假说作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探究方式技能等方面具有特有的教育功能。但考察目前许多科学教学,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对于科学探究还存在着误区,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动手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虽然教师普遍采用“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的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提出假说”往往被忽略掉,即使有也只是走过场而已。

科学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探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只要是围绕科学性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并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做的任何调 5 整,都是可以接受的。都可理解为探究性学习。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启发他们思考,最后在思考中做出合理的假说,作为实验的理论依据。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像科学家建立理论一样,去经历假说、预测、解释及评估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发展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

第三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十三里小学

贾秀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砖块、木块和泡沫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苹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泡沫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6、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苹果、橡皮,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把苹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6、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7、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8、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9、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来看一看潜水艇,它是怎样实现沉、浮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呢?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就想想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课后反思:

第四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余丽丽

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起始课,是一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从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有一定的认知和解释,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材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前概念。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

演示实验:水槽、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1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回形针、木块、实验记录表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言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出示砖块、木块、水槽,预测木块、石块的沉浮。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要点:提醒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

底,即为浮,从而避免出现悬浮的概念。)

3、出示塑料块,预测其沉浮。再将其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既是对沉浮的标准的复习,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作铺垫。)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出示课本中的七种物体(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以小石块为例,预测其沉浮,说说你的理由,完成表1第2列“预测”、“理由”的填写。

2、学生完成表1中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的填写。

3、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分发实验器材,小组实验,记录结果。

4、把预测和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5、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可能认为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有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要条件。当实验结果与学生前概念产生冲突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2、学生完成表2“预测”、“理由”这两列。

3、领器材,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注: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整理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在水中的沉浮不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其体积和重量,在水中的沉浮不变。

第五篇:科学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识与能力:

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水槽、木块、石头、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小刀等。

学生:第一组材料:木块、土豆、泡沫塑料、蜡烛、橡皮泥、曲别针、石头、抹布等。

第二组材料: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沉浮

1.观察现象;将木块,石头,玻璃片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

2.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今天我门就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推测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体)师:大家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放成一堆.2.学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单.3汇报小组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猜测错误的?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4.师: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是讨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组材料来进行再次研究,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没有规律,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观察沉浮有没有规律,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师小结:刚才我们用大小不同、轻重也不同的物体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假如我们用轻重相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它的大小对物体的沉浮有没有影响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教师演示轻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①教师演示称物体的轻重,然后将物体从大到小排列,最后点名让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情况。

②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③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改: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④小结:轻重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书)

6.师: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进行研究呢?

7.教师提供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材料,学生以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8.汇报小结: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书)

9.投影片出示4个问题

讨论:

①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②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1.你感觉这节课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

2.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谈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3.以小组整理实验材料。

下载《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体浮与沉教案

    教案 备课时间:2011年4月20日 授课时间:2011年4月21日 授课人:王烈 课题: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从化市鳌头镇 水西小学 黄荣生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既熟悉而又抽象的概念,当我们把物体放入水中时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这是学生所......

    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正本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明确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并能......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案 Word 文档

    第 一 单 元 沉 和 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

    三年级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三年级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一些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详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起始课,是一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一、观察物体的沉浮;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五单元

    文章标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五单元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经历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